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pptx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c4ab0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f.png)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是一种微小的藻类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藻培养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将碳源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种培养工艺流程是微藻生长及产生生物质和有用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筛选培养基:根据微藻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通常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
培养基的配方要根据微藻的品种和所需产品的要求进行调整。
2. 培养条件控制:对微藻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包括温度、光照强度、水质和气体供应等参数。
微藻对于光照、温度和氧气的需求较高,因此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3. 微藻接种:将微藻培养基中的种子胞子或细胞接种到培养容器中,并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促进微藻的繁殖和生长。
4. 培养容器选择:选择适合的培养容器,通常为透明的容器以便光照透过并提供足够的光合作用空间。
5. 繁殖与收获:在适当的培养周期内,通过调控培养条件和光照强度,促进微藻的繁殖,并在合适的时机收获微藻产物。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需要严格的操作和实验条件,以确保微藻生长的健康和产物的质量。
借助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精细的操作,微藻培养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并在食品、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cb5c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f.png)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1. 材料准备将所需的培养基、微藻种子和培养容器准备好。
培养基的配制要按照所选用的微藻种类和培养条件来进行,通常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
2. 种子培养将微藻种子悬浮于培养基中,对其进行预培养处理以促进其生长。
在适当的温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下,培养微藻种子并定期观察其生长情况。
3. 培养扩大待微藻种子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将其进行扩大培养。
这一步通常需要将微藻移至更大的培养容器中,并提供更多的养分和光照条件,以促进微藻大规模扩张。
4. 微藻收获当微藻生长到合适的密度且生长速度减缓时,可以考虑进行微藻的收获。
收获的方法包括离心、过滤等,将微藻与培养基分离出来。
5. 产品提取从收获的微藻中提取所需的产物,如蛋白质、藻油等。
提取方法可以包括溶剂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6. 剩余物处理对收获后的微藻剩余物进行处理,包括回收利用、堆肥或焚烧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即为微藻培养的一般工艺流程,不同的微藻种类和培养条件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微藻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艺。
微藻作为一类原始植物,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多样的功能性产物使得微藻培养备受关注。
微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等有益成分,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
如何实现高效的微藻培养以及提取其有价值的产物,是当前科研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面将继续介绍微藻培养的相关内容。
7. 生物反应器的选择在微藻培养过程中,生物反应器的选择对于培养效果至关重要。
常见的生物反应器包括玻璃罩式反应器、平板反应器、搅拌式反应器、光纤反应器等。
不同类型的生物反应器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微藻培养,选择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于提高培养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8. 光照和温度控制微藻是光合作用生物,因此光照对于其生长至关重要。
在微藻培养过程中,需要准确控制光照条件,以保证微藻的正常生长。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共47页文档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共4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be24dbeaf1ffc4fff47acb5.png)
谢谢!
4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第二章微藻的培养(1)
![第二章微藻的培养(1)](https://img.taocdn.com/s3/m/c6fcdf290066f5335a81212f.png)
2、我国的微藻的培养历史
• 最早报道在1942年(朱树屏) • 1957年后,开始单细胞藻类的分离、筛选和培养研 究 • 1966年后,单细胞藻类正式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在 马氏珠母贝的人工育苗中应用,开始了单胞藻的实 际生产和应用时期 • 目前,我国已培养并有应用的单胞藻有30多种
3、微藻利用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3、开展微藻培养的优势及劣势 • 整个生物体都可被利用,没有废弃物 • 营养丰富,富含蛋白,维生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 相比农作物,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高
• 生长周期短,繁殖快,适宜条件下指数增长
• 可利用海水培养,是开发海洋的有效途径 • 可进行自动化生产
2)劣势
• 藻细胞的采收,耗能 • 培养条件相对高
4、微藻的应用情况
A
B C D E F G
作为食品及食品的添加剂
饵料或饲料添加剂 提取活性物质(DHA、EPA、类胡萝卜素等) 水处理 生物学研究 水产养殖上生态防病 生产新能源 Biofuel
微藻在海水养殖中的作用
第二节、主要培养种类及其生物学
• 绿藻门:小球藻、扁藻、微绿球藻、雨生红球藻 • 硅藻门: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
开放式培养
单胞藻的敞池增殖
单胞藻的敞池增殖
封闭式培养
• 指单胞藻在一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培养,主要用于藻 种保藏,也用于生产性培养中藻种级培养,也有在 工厂化生产中应用。培养体系一般在100L以下
• 光生物反应器:管道式、平板式、光纤、发酵罐等
• 共同特点:具有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有效的光源 系统,光能传递到微藻的光程短,具有有效的混合 循环系统
• 应用:甲壳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的幼体饵料
11、牟氏角毛藻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6237d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b.png)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微藻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生物质积累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
微藻的培养工艺流程对于获得高质量的微藻产品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首先,选择优良的微藻菌株。
根据所需的产品特性和应用领域,选择适合的微藻菌株。
常见的微藻有蓝藻、硅藻、绿藻等,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生物量和产物合成能力。
其次,制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微藻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一般包括无机盐、有机物、氮源和磷源等。
根据微藻的特性和需求,合理配置培养基成分和浓度。
同时,需要调节培养基的pH值和溶氧量,保证微藻的正常生长。
然后,将微藻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
取一定量的微藻菌种,通过离心沉淀和洗涤等步骤,获得适量的微藻细胞。
将微藻细胞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实现微藻菌种的接种。
接下来,进行培养条件的调节。
微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养分和氧气等条件。
根据微藻的特性和需求,控制培养器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氧气供应。
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应保持在4000-6000勒克斯,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氧气供应要充足。
随后,进行培养过程的监测和调控。
定期对培养液中微藻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细胞密度、生物量、生长速率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调节培养条件,如添加适量的碳源或氮源,以促进微藻的生长和积累。
最后,进行微藻的收获和后处理。
当微藻细胞达到一定的生长和积累量时,可以通过离心沉淀、过滤或超声波破碎等方法,将微藻细胞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
然后,进行细胞破壁、脱色、浓缩和提取等后处理步骤,获取所需的微藻产物。
综上所述,微藻培养工艺流程包括微藻菌株的选择、培养基的制备、微藻菌种的接种、培养条件的调节、培养过程的监测和调控,以及微藻的收获和后处理。
通过合理控制每个步骤,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微藻产品。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微藻培养工艺将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产能,为微藻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02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02](https://img.taocdn.com/s3/m/d8d22e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0.png)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02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02微藻培养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生物技术,常用于生产食品、生物燃料、化妆品、药物等。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通常包括菌种选育、培养介质制备、发酵体系构建、培养条件控制等几个主要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一、菌种选育菌种选育是微藻培养的第一步,目的是从大量微藻株中筛选出适合生产的高产菌株。
常用的菌株筛选方法包括直接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购买已有的经过筛选的菌株、通过突变诱变法诱导微藻株的突变等。
通过对菌株的生理特性、生长速率、产物产量等进行评估,选出适合生产需求的菌株,作为后续培养的起始菌种。
二、培养介质制备培养介质是微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微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水分和光照等条件。
典型的培养介质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
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氮源可以用硝酸盐、氨盐、尿素等;磷源可以用磷酸盐等。
此外,培养介质中还需要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满足微藻的生长需求。
三、发酵体系构建发酵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工艺条件,以实现微藻的高产和高质量生产。
一般来说,微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不同的微藻株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菌株的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发酵条件。
同时,发酵体系中还需要提供适宜的氧气浓度和搅拌速度,以促进微藻的生长和产物积累。
四、培养条件控制在微藻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消毒操作,保证培养介质和设备的无菌状态,避免杂菌的污染;二是培养周期的控制,根据微藻的生长特点和产物积累速率,确定合适的培养周期,避免产物过早积累或生理老化;三是培养体系的优化,通过优化培养条件、介质成分和发酵设备等,提高微藻的生长速率和产物积累,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微藻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菌种选育、培养介质制备、发酵体系构建和培养条件控制等多个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控制,可以实现高效、高产的微藻生产。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课件(PPT 45张)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课件(PPT 45张)](https://img.taocdn.com/s3/m/70ffc1e40508763231121277.png)
3.固定化保种法
将藻液与褐藻酸钠凝胶溶液充分搅匀后制成胶-藻 混悬液,将悬液滴入CaCl2溶液中,约30min后形 成固化的褐藻酸钙胶珠,置于培养液保存。
(二)消毒
主要利用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包括:加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 法 (2)化学消毒法包括:酒精、高锰酸钾、石炭酸、 盐酸、漂白粉、洗液等常用化学药品消毒
3、接种的时间
一般来说,接种时间最好是在上午8—10时,不 宜在晚上。因为不少藻类晚上藻细胞下沉,而白天 藻细胞有趋光上浮的习性,尤其是具有运动能力的 种类更明显。上午8—10时一般是藻细胞上浮明显 的时候,此时接种可以吸取上浮的且运动能力强的 藻细胞做藻种,弃去底部沉淀的藻细胞,起着择优 的作用。
5、调节温度
对开放式培养系统来说无法控制温度,通常只能 顺从自然温度的变化。在夏季培养时,对开放式大 池遮阴并通风,既可以避免强光直射,也能起到降 温的效果。
6、防虫和防雨
晚上,有条件的室外开放式培养的池子须加盖纱 窗布,防止蚊子进入产卵及其他昆虫进入,早上把 盖打开。如果无法加盖,可在每天早晨把浮在水面 上的蚊子卵以及其他入侵的昆虫用捞网捞掉。刮大 风时应尽可能避免大量泥土和杂物吹入培养池。
2、藻种的数量
接种量和接种密度对提高产量甚为重要。接种 量是指藻种的绝对数量;接种密度是指藻种接种后 的密度。接种量,总的原则是“宜大不宜小”。室 内 利用三角烧瓶、细口玻璃瓶等进行藻种培养时,接 种的藻液量与新配制的培养液量的比例为1:2—4 二级培养和三级培养由于培养容器容量大,接种量 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最少不低于1:50。 (一般我们三级接种是1:20)
1、搅拌和充气
在开放式培养微藻时,搅拌和充气是十分必要 的,当藻细胞密度高时更应该如此。与静止培养相 比,搅拌充气有很多优点,如防止微藻细胞沉降, 减少附壁或沉底;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分布均匀, 防止代谢产物在局部浓度过高;能使培养液温度上 下一致;有效的降低气体传导阻力,有利于光合作 用放出氧气和补充二氧化碳;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2fd1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4.png)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微藻是一类微小而又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巨大的应用潜力。
微藻培养是利用人工手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微藻,以生产微藻相关产品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微藻培养的一般工艺流程。
1. 筛选微藻菌株:首先需要筛选出适合培养的微藻菌株,通常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和生产条件来选择。
2. 培养基配制:根据所选择的微藻菌株,准备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制包括添加适量的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等,以满足微藻的生长需求。
3. 接种培养:将选定的微藻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通常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
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适宜的温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以促进微藻的生长。
4. 微藻培养过程调控: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控培养条件,保证微藻的良好生长。
具体包括控制pH值、碳源和氮源的补给、温度的调节等。
5. 收获微藻产物:当微藻达到一定的生长密度和含量时,可以采用离心、滤膜等手段进行微藻的收获。
生产的微藻产物可以用于生物燃料、营养品、医药等多个领域。
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可以实现微藻的高效培养和产物的收获,从而实现对微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随着对微藻产物需求的增加,微藻培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微藻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7讲第1节微藻特点与培养技术PPT课件
![7讲第1节微藻特点与培养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16a076866fb84ae45c8dc1.png)
鼓泡式、气升式
管道式(垂直式)
管道、平板倾斜式
管道式(螺旋式)
平板式
箱式
新型光源系统
问题:微藻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以什么形状 为主?为什么? 光程短,利于光吸收,减少光衰减的影响。
(3)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大量的γ-亚麻酸等人体必需的不 饱和脂肪酸。
(4)多糖:具有抗辐射,增强免疫效果。
(5)叶绿素:含量极为丰富,是普通蔬菜含量的10倍以上。
(6)脂肪:含量只有5%,且不含胆固醇,可使人体在补充必 要蛋白时避免摄入过多热量。
2.小球藻Chlorella
一百多年前生物学家拜尔尼克(M.W.Beyernick)博士发 现;把希腊文Chlor(绿色)和拉丁文表示细小物质Ella组 合,将其命名为Chlorella。因为它的直径只有3~8微米。 形状呈圆球形。
物,一般呈蓝色。有1个纲――蓝藻纲和3个目。 蓝藻门在大约35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
蓝藻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与生物化学性质方面很类 似,结构简单,无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 通过细胞分裂进行增殖,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O2。
35亿年前细菌、蓝藻出现,进行光合作用,放出 氧气。改变了大气组成与特点,为生物进化及高 等生命诞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类
微藻有原核微藻和真核微藻两大类。 根据微藻生长环境可分为水生微藻、陆生微藻和 气生微藻三种生态类群。 水生微藻又有淡水生和海水生之分,根据分布又 可分为浮游微藻和底栖微藻。
已工业化生产或有应用价值、能大量培养的种类 分别属于4个门:蓝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和红 藻门。
蓝藻门(Cyanophyta)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
(三)微藻生产生物制品的特点
利用太阳能和CO2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生长 速度快、效率高、能耗低。 可以利用贫瘠土地、盐碱地等极端环境:杜氏藻 是真核生物中最耐盐的生物,能在5.5 mo l/L 饱 和盐浓度中生存。螺旋藻最耐碱的生物,能在 pH11以上还能存活。 微藻培养简单,容易产业化。 微藻提取有效成分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 许多微藻可产生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营养价值高:多糖、蛋白质、色素、微生物、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供气系统 一般育苗场都设有供气系统, 统一使用。
5、采收工具 在生产中常用的有:水泵一台、 收藻架、500目收藻袋、500L塑料桶等。
三、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保种——消毒——培养液制备——接种— —培养管理——采收——清洗工具和设施
(一)保种
1.液体保种法 将要保藏的藻种接种于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中, 放置在低温(10℃左右,不同藻种略有差异)、 弱光条件下保藏。
(3)生态条件:
最适盐度约在22.7‰~35.8‰之间
最适温度范围在25~32℃之间
最适光照强度约在5000~11000勒克斯之间
最适pH范围约在7.5~8.5之间
6.绿色巴夫藻
(1)分类地位 绿色巴夫藻在分类上属于金藻门,普林 藻纲,巴夫藻目,巴夫藻科,巴夫藻属。
(2)形态特征:绿色巴夫藻无细胞壁。正面观圆形,侧面 观椭圆形至倒卵形。大小为6μm×4.8μm×4.0μm。细胞 中上部生出2条不等长的鞭毛和一条附鞭。长鞭毛上有许 多小的圆形鳞片覆盖,长度是细胞体长的1.5~2倍,短鞭 毛光滑,不发达,仅0.3μm,向后弯曲成钩形,位于二鞭 毛之间。一个色素体裂成二大片围绕着细胞。细胞核在细 胞上部。无蛋白核和眼点。群体细胞成淡黄绿色至绿色。 有微弱趋光性。
2、培养用水的消毒
在微藻培养中水的处理方法有下列几种: (1)加热消毒法;仅适用于一级培养和二级培养
(2)过滤除菌法;常和漂白粉消毒法一起使用,适 用于三级培养
(3)漂白粉消毒法;适用于二级培养和三级培养
(3)生态条件 最适温度为25~35℃ 最适盐度范围为22 ‰
~26 ‰ 最适光照强度约在
10000~15000勒克斯之 间。
最适p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0~8.9
2. 中肋骨条藻
(1) 分类地位 中肋骨条藻在分类上属于硅藻 门,中心纲,圆筛藻目,骨条藻科,骨条 藻属。
(2) 形态特征 细胞为透镜形或圆柱形,细胞 直径为6~7μm,壳面圆而突起,周缘着 生一圈的细长刺,与相邻细胞的对应刺相 接组成链状群体,刺的数目差别很大,一 般8~30条,细胞色素体一般为2个,位于 壳面,各向一面弯曲,细胞核在细胞中央。
(二)消毒
主要利用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包括:加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 法
(2)化学消毒法包括:酒精、高锰酸钾、石炭酸、 盐酸、漂白粉、洗液等常用化学药品消毒
1、容器与工具的消毒
(1)水管,水泵用碘液浸泡消毒,使用之前用清
水冲洗干净。 (2)藻袋用盐酸侵泡,使用之前用清水冲洗干净, 然后晾晒干方可使用。 (3)所有有关的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等)必须 高压灭菌才可以使用。 (4)一级藻类所有的有关用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才 能使用。
(3)生态条件:
最适盐度约在10‰~40‰之间
最适温度范围为15~30℃
最适光照强度约在4000~10000勒克斯之间
pH 5~9范围内都可生长
二、微藻培养需要的培养设施
1、一级保种室 环境条件: 低温 弱光照 洁净
2、二级培养室
透明尼龙袋、白色塑料桶、水泵一台、小型鼓风机等。
3、三级培养车间 在生产中配有培养池、砂滤装置、 消毒池、鼓风机等。
(3)生态条件
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繁 殖最适盐度范围为 15‰~30‰,最适温 度范围为20~30℃, 最适光照强度约在 5000~10000勒克斯之 间,适宜的pH 范围为 7.5~8.5 。
3.蛋白核小球藻
( 1)分类地位:小球藻在分类上属绿藻门,绿藻纲, 绿球藻目,卵孢藻科,小球藻属。
( 2)形态特征:小球藻细胞球形或广椭圆形。细胞 内具有杯状色素体,杯状色素体中含有一个球形 的蛋白核。细胞中央有1个细胞核,细胞直径3~ 5μm,在人工培养的情况下,由于环境条件的差 异,细胞可缩小或变大。 (3)生态条件:小球藻在10~36℃温度范围内都能 比较迅速的繁殖,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在适 温条件下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在10000勒克斯左 右。适宜的pH约为6~8。
4.亚心形扁藻
(1)分类地位 扁藻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 衣藻科,扁藻属。
(2)形态特征 亚心形扁藻的藻体一般扁压,细胞 前面观广卵形,前端较宽阔,顶端前部凹陷。鞭 毛4条由凹陷处生出。细胞内有一个大型、杯状、 绿色的色素体,后端有一个呈内上开口的杯状蛋 白核,有一个到数个红色眼点比较稳定地位于蛋 白核附近、细胞中间略前。原生质体里有一个细 胞核。细胞外有一层薄薄的纤维质细胞壁。细胞 长11~16μm,宽7~9μm,厚3.5~5μm。能快速活 泼游动。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一、主要培养种类及其生物学
1. 牟氏角毛藻
(1)分类地位 属硅藻门,中心纲,盒形藻目, 角毛藻科,角毛藻属。
(2)形态特征 牟氏角毛藻细胞小,细胞壁薄。 大多数单个细胞,也有2~3个细胞相连组成群体。 壳面椭圆形至圆形,中央略凸起或少数平坦。壳 环面呈长方形至四角形。角毛细而长,末端尖, 自细胞壁四角生出,几乎与纵轴平行。色素体1 个,呈片状,黄褐色。
2. 固体培养基保种法
• 用接种环将藻液接种至固 体培养基,将接种完毕的 固体培养基置于该藻种适 宜的条件下培养,待藻细 胞生长繁殖达到较高密度, 在平板上可见明显的条状 或块状的藻细胞群,再移 至低温、弱光条件下保存。
3.固定化保种法
将藻液与褐藻酸钠凝胶溶液充分搅匀后制成胶-藻 混悬液,将悬液滴入CaCl2溶液中,约30min后形 成固化的褐藻酸钙胶珠,置于培养液保存。
(3)生态条件: 最适盐度在30‰~40‰之间。 最适温度范围在20~28℃之间。 最适光照强度约在5000~10000勒克斯之间。 最适pH范围约在7.5~8.5之间。
5. 湛江等鞭金藻
(1)分类地位 湛江等鞭金藻在分类上属于金藻门,普林藻 纲,等鞭藻目,等鞭藻科,等鞭藻属。
(2)形态特征:细胞卵形或球形,大小为6~7μm× 5~6 μm 。细胞表面具有几层体鳞片,在细胞前端表面有一些 小鳞片。鞭毛2条,等长,由细胞前端生出,二条鞭毛之 间有一条附鞭。鞭毛基部有液泡。二片周边色素体呈金黄 色,每个色素体内含一个无淀粉鞘而仅一层膜包围的蛋白 核。一到几个白糖素颗粒位于细胞中部或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