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_450字

合集下载

四颗糖的启示读后感

四颗糖的启示读后感

四颗糖的启示读后感读了四颗糖的故事,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就像在心灵的池塘里投下了一颗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小石子。

故事里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教育学生,这就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魔法表演。

第一颗糖,那是对学生按时到来的尊重和肯定。

哇塞,就这么一颗糖,感觉像是在学生心里点亮了一盏小灯,告诉他“你的守时是很棒的优点呢!”这让我想到在生活里,我们往往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总是挑刺儿。

要是都能像陶先生这样,一上来就给颗“肯定糖”,那得多温暖呀。

接着第二颗糖,奖励学生在被陶行知制止打人后就立即住手。

这颗糖可不得了,就像是一个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知错能改是值得嘉奖的。

我就想啊,平常我们总是在别人犯错的时候猛批一通,却很少在他们有哪怕一点点改正的迹象时给予鼓励。

陶先生这颗糖就像是给了那个犯错的学生一个“台阶”,还带着奖励的光环,多高明啊。

第三颗糖呢,是因为学生觉得打人不对才出手打人。

这简直就是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的善良之处啊。

这就好比在一堆乱草里发现了一朵小花,然后把这朵小花捧在手心说:“看,你这里有很美好的东西呢。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却没有像陶先生这样用心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去发现别人内心的闪光点。

最后第四颗糖,是对学生的一个期许,希望他以后能更好地处理事情。

这颗糖就像是给学生的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包裹,让他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向前走。

从这四颗糖里,我学到了教育可不能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或者没完没了的说教。

教育应该像一场温柔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生活中,不管是对待孩子还是对待身边的朋友同事,我们都可以学习陶先生这种智慧。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不要急着发火,先找找值得肯定的地方,再慢慢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方向。

这四颗糖就像是四把小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美好人际关系和教育理念的大门。

我想啊,如果我们都能把这四颗“糖”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分享,那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充满更多的理解、包容和爱呢。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这可真是让我心里头暖呼呼的。

你说这陶行知先生,多有意思呀!面对犯了错的学生,他没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批评,而是用四块糖就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一块糖,是因为那孩子按时到了他的办公室,这说明孩子守时,陶先生就给了奖励。

这一开始就让我有点意外,犯错了还能得糖?接着呢,陶先生又给了第二块糖,说是因为那孩子听到他制止打人,立马就停手了,这是尊重师长,懂得听话。

等到第三块糖,是因为孩子说自己打人是因为对方欺负女同学,自己有正义感。

哇,陶先生能从孩子冲动的行为里看到这份正义的心,真的太了不起啦!最后一块糖,是因为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要是我小时候遇到这样的老师,那得多幸福呀!陶行知先生用爱和理解,而不是责骂,让孩子自己明白了道理。

这四块糖,就像是四颗温暖的小太阳,照亮了孩子的心,也照亮了咱们这些读故事的人的心。

我觉得在生活里,咱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得多学学陶先生,别动不动就发火,多去发现别人的好,多给点鼓励和温暖,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好啦,今天就跟你们唠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读陶行知四块糖故事的感受,真的太让我感慨啦!你们想想看,一个孩子犯了错,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得挨顿骂呀?可陶行知先生不这样。

这孩子到办公室,陶先生先给了一块糖,就因为孩子按时到了,这多让人意外呀!然后又给一块,是夸孩子听话,能及时住手。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温暖,这么有智慧。

陶先生没有强硬地去指责,而是用鼓励和肯定,让孩子自己心里就明白了对错。

这四块糖,就像是魔法糖一样,把一个可能会变得很糟糕的情况,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和成长的瞬间。

我就在想啊,如果我们身边的大人都能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那该多好。

孩子们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而是会因为有这样温暖的引导,变得越来越棒。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为人耿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的一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其中就包括他与四颗糖的故事。

那是一个下午,陶行知正在进行一次教师培训班。

他来到讲台前,把四颗糖摆到桌子上。

学生们都好奇地看着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陶行知微笑着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个人发糖,但只有两个条件:第一,你要等到公布条件后再吃;第二,你不能告诉其他人这个条件。

”学生们都伸出了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糖果。

陶行知拿起一颗糖果,放到他的手心,然后递给了第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地接过糖果,准备要吃掉。

陶行知说:“等一下,我还没说完条件。

”学生们都停下了动作,抬头看着陶行知。

陶行知继续说:“这个条件很简单,你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但如果你能够坚持不吃,等到明天,我会给你两颗糖。

”学生们都惊讶地看着陶行知,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条件实在太诱人了!不仅可以享受今天的糖果,还能在明天得到两颗糖果。

陶行知看着学生们的表情,继续说:“你们也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那么就没有机会得到其他更多的糖果了。

”学生们纷纷思索起来。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是对他们自控意志的考验。

终于,第一个学生下定了决心,把糖果放回了桌子上。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每个学生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他们把糖果放回了桌子上,等待着明天能够得到两颗糖果的机会。

第二天,陶行知按照承诺给了每个学生两颗糖果。

这时,他告诉学生们:“这次实验有两个目的:第一,告诉你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耐心,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将来的机会;第二,告诉你们要守信用,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要遵守。

”陶行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有远见和耐心,不要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机会。

他也强调了诚信和守信用的重要性。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他的教育理念。

这个故事至今仍被广大师生引用,启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长远的目标和信念。

教育论文 “四颗糖”的启示 论文

教育论文 “四颗糖”的启示 论文

“四颗糖”的启示想必每个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都不陌生,那是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办公室,而我迟到了。

”本来等着接受批评的孩子这时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整个过程不见一点对男孩的责备之言,却让男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也给广大的教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们津津乐道至今。

一般读了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把它理解成了宽容和仁爱的教育作用,我也深表赞同。

可是今天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陶校长的四块糖果,固然体现了他的宽容仁爱之心,可是如果没有那双“发现美的眼睛”,他断然不会说出男孩的“按时、尊重他人、有正义感、勇于承认错误”的优点来的。

所以教师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显得尤为重要。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教师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他们独特的特质,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就好像一盏盏的明灯,只要你用心仔细地去点亮,都会发光,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好收获。

教师要想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首先就应该热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等其他因素。

俗话说:“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才能教育孩子”。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范文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范文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范文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范文如下:
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上前制止,并责令男生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校长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

陶校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

”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块糖。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于是,陶校长再掏出第三块糖奖励他。

这时,男生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故事中的四颗糖分别代表了尊重、守时、正义和认错这四个方面。

陶行知校长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高明之处。

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一生都在教育事业中度过,他提出了“爱、严、宽、精”四字教育方针,被誉为“中国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四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故事发生在陶行知当老师的时候。

有一天,他带着一群小学生去郊外游玩,途中,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块糖。

一位学生很快吃完了自己的糖,又偷偷地向陶行知要了一块。

陶行知问他,“你为什么要再要一块糖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的糖吃完了。

”陶行知没有多想,就给了他一块糖。

不久,另一个学生也来找陶行知要糖,理由是他的糖也吃完了。

陶行知又给了他一块糖。

接着,又有两个学生分别找到陶行知,也是因为吃完了自己的糖。

陶行知想了想,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问题。

他对这四个学生说,“我给你们每人发的糖只有一块,你们怎么可能吃完了两块呢?”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

陶行知继续说道,“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你们并不是因为糖吃完了才来找我要,而是因为你们的自制力不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们能够控制住自己,一块糖足够吃很长时间了。

”学生们听了陶行知的话,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陶行知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们传达了自制力的重要性,教育他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常乐。

这也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爱、严、宽、精”中“严”的体现,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家长和老师们提了一个醒,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让他们懂得知足常乐,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不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篇1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一颗糖——关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

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

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

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第二颗糖——宽容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的故事和事迹不仅激励着无数的老师和学生,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有一次,陶行知在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的时候,他被请到一个小女孩的家中参加晚餐。

那个小女孩一开始对大人们都很害羞,不敢开口说话,陶行知就拿出了自己口袋里的四颗糖果,放在桌上,并对小女孩说:“这四颗糖是给你的,你可以选你喜欢的口味。

但是要记住,吃完第一颗之后,就先等一会再吃第二颗,因为这样你会更能品尝到糖果的美味。

”小女孩听了,倒是没有立即拿起糖果,而是认真地看着桌上两边的糖果。

陶行知则明白了这个机会,他开始讲述起故事来:“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见了一位老年人,他买了一些糕点和果酱,又买了一些水果,从包里掏出了一小袋子糖果,然后把它们都装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把篮子放在身上。

到了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情绪很差,似乎已经过分劳累,据说他一整天都在赚钱,但只赚到了很少的钱,于是男孩看起来很愁眉苦脸。

老先生看见了这个情况,走过去跟男孩打招呼,把篮子拿下来,打开了盖子,然后用了一只匙子,从里面挑出了一块糖,塞到小男孩嘴里。

男孩尝到美味的甜,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陶行知讲完这个故事之后,看到小女孩的目光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于是他接着说道:“糖果其实就像小小的快乐,它可以在最不羁的时候出现,让你暂时忘记烦恼和不安。

”小女孩听了陶行知的话,点了点头,挑了一颗水果味的糖果放进嘴里,然后在安静地品尝了一会才拿起第二颗糖果。

当晚的晚餐完全不那么尴尬了,小女孩甚至开始了许多如此主动的对话。

当送别的时候,小女孩看着陶行知,她说:“谢谢您,爷爷母亲都很喜欢你,我也很喜欢你。

”这个小故事虽然非常简单,但它却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教育家的智慧,甚至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帮助人们从自己的情绪和阻挡之中走出来。

人们说,教育不分年龄,陶行知这个大智慧的教育家,总是能够从一件小事情中发现教育的奇妙之处,这不仅源于他的谦虚和开放,还源于他的聚焦于教育事业,始终以爱心和真诚为学生着想。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童话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然拿出了一袋糖,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很兴奋,他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老师把糖分给他们。

老师先给了第一个学生一颗糖,然后给了第二个学生一颗糖,第三个学生也得到了一颗糖,最后轮到了第四个学生。

老师却突然把剩下的两颗糖放到了口袋里,没有给最后一个学生。

这时,全班的学生都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老师明明有四颗糖,却只给了三个人,最后一个学生却没有得到糖。

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疑惑,他解释道,“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得到了很多,而有人却一无所有。

”。

老师继续说道,“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

其实,我还有两颗糖在口袋里,只是我选择了不给你们。

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选择,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

“而对于那个没有得到糖的学生来说,他可以选择去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下一次,他就会得到更多的糖,或者得到更好的东西。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放弃,要学会努力和坚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但是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而是要继续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不要轻易放弃。

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收获更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教室里,陶行知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
然从口袋里掏出了四颗糖。

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有四颗糖,我
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兴奋地看着陶行知,他们都希
望能够得到一颗糖。

陶行知把糖递给了第一个学生,然后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

”接着,他又把糖递给了第二个学生,对他说,“你要尊敬老师,听话乖巧。

”然后,他把第三颗糖递给了第三个
学生,对他说,“你要帮助别人,做一个好同学。

”最后,他把最
后一颗糖递给了第四个学生,对他说,“你要努力奋斗,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

学生们听完陶行知的话,都认真地接受了他的要求。

他们知道,陶行知不仅仅是给他们一颗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种教育的观念,一种做人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品格和态度。

陶行知通过四颗糖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教育
的真谛,让我们明白了做一个好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态度。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思考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不仅仅是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多一些陶行知的智慧,多一些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

让我们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就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字子孝,号钝庵,安徽省怀宁县人。

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作家,开明的教育家和高尚的政治家。

所以,他的名言引用广泛,他的故事也历久传颂,比如他与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走进一家书店,他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柜台前,正盯着一块巧克力发呆。

陶行知走过去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不买呢?”小男孩抬头看了看陶行知说:“我只有一块钱,可是这块巧克力要两块。

”小男孩高兴地接过巧克力跑了出去。

书店老板看到这一幕后,说:“你真是太好了,陶老师。

这么一个小小的快乐,你就给了他。

”陶行知微微一笑:“我并没有给他巧克力,我只是给了他两角钱而已。

真正给他快乐的是他自己。

这就好比我给了他四块糖。

”老板不解地摇摇头:“这是什么意思?”陶行知笑着说:“这是一个故事。

”“说来听听。

”“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一个小孩过来要买糖吃。

可是他掏出口袋,只有两角钱。

我把口袋里的最后四颗糖掏出来给他。

这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声喊着:‘我有四颗糖!’他得到的只是四颗糖,但他的快乐却是无与伦比的。

”陶行知接着说:“这就是快乐的秘密所在。

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我们快乐,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快乐。

快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而已。

”老板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陶行知继续说:“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颗糖果,而这颗糖果就是快乐。

只有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快乐并不是钱能买来的,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宝藏。

”这个和四颗糖的故事,让人领悟到了快乐的来源。

陶行知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人们快乐并不一定来自于物质,而是来自于内心。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内心寻找快乐,而不是盲目地寄希望于外部的物质。

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知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快乐。

陶行知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清晰又发人深思。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陶行知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信念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陶行知正在长沙担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个小村庄去考察,在回程的路上,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看起来非常饿,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继续走着,又遇到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情况和前两个孩子差不多,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走到了村子的出口,正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他伸出一只手,要糖吃。

陶行知看了一眼剩下的最后一颗糖,他忽然醒悟了,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饿,他只是跟着别人玩,想要多一颗糖而已。

于是,陶行知把手伸进了口袋,但他并没有拿出最后一颗糖给这个孩子。

相反,他把手缩了回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只有四颗糖,我不能再给你一颗了。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简单,但却传递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

陶行知用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而不求回报。

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陶行知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常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思想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根本途径。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

他用四颗糖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给予,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四颗糖”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小村庄。

有一天,陶行知老师到了一所农村小学,他看到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都在吃糖,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教育实验。

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们要答应我,等到放学了才能吃。

”学生们都兴奋地答应了。

陶老师拿出了四颗糖,然后对学生们说,“第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家里能够帮助父母做事的同学。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孩子,把第一颗糖送给了他。

接着,陶老师拿出第二颗糖,说道,“第二颗糖,我要送给在学习上能够取得进步的同学。

”学生们又开始竞相举手,陶老师挑选了另外一个孩子,把第二颗糖送给了他。

第三颗糖,陶老师说,“第三颗糖,我要送给在班上能够帮助同学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平时乐于助人的孩子,把第三颗糖送给了他。

最后,陶老师拿出了最后一颗糖,他说,“最后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把最后一颗糖送给了他。

放学的铃声响起,学生们按照约定,没有立刻吃糖,而是等到回家后才品尝了陶老师送给他们的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老师通过这个小小的教育实验,教会了学生们分享、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道理。

这四颗糖不仅仅是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陶行知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老师的“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好的童话故事,更是对我们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四块糖果的故事(大全五篇)

四块糖果的故事(大全五篇)

四块糖果的故事(大全五篇)第一篇:四块糖果的故事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

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

如果仅看“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一点,当然错误全在王友,但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了其举有出于保护女同学的“正直”的一面。

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不调查、不了解,就会按看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批评、处理;调查了,了解了,就会按事情的真相正确对待,也可避免一些学生被冤枉。

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

陶行知对于那位犯错的学生,从教育的开始,就采取一步一表扬、一步一奖励的方法,糖果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作用,可是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却有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当陶行知伴随着表扬的四块糖果发放完毕之后,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我们看陶行知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应适时教育,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第二篇: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去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动和启发。

其中,有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很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

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口袋里塞满了糖。

他把糖分给了家里的孩子们,每人一颗。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糖,兴奋地品尝起来。

陶行知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暗自高兴。

就在这时,陶行知的父亲走了过来,他看到了孩子们手里的糖,问陶行知,“你怎么只给他们一颗糖?”陶行知笑着说,“我觉得他们只需要一颗糖就足够了,再多的话,他们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点了点头。

然后,他拿出了一枚硬币,递给陶行知说,“你拿着这个硬币去买糖吧,你自己也应该有糖吃。

”。

陶行知接过硬币,谢过父亲,然后跑到了糖果店。

他买了一颗糖,放进了口袋里,然后回到了家里。

孩子们看到他手里也有糖,问他,“你也有糖吃了吗?”陶行知笑着说,“是的,我也有了。

”。

孩子们惊讶地问,“那你怎么只买了一颗?”陶行知说,“我觉得一颗就够了,再多的话,我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笑了笑,拍了拍陶行知的肩膀,说,“好孩子,你真懂事。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不仅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更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他从小就懂得顾全大局,不贪心不自私,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种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像陶行知一样,学会节俭和勤俭持家,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不要贪心不自私,要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让我们从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教育的功能旨在培育启迪孩子的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仅供参考。

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有一天当校长的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打另一个同学,他对那个打人的同学说:“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去一趟。

”当这个孩子心惊肉跳地敲开校长的大门的时候,想象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惊讶地看到陶校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从口袋掏出一块糖,对他说:“我要奖励一块糖给你。

”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长,陶校长说:“孩子,为什么要奖给你一块糖呢?你看我让你三点到,你就三点到了,很准时,所以要奖励你。

”孩子拿着糖块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

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

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陶校长又从口袋掏出一块糖笑容绽放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老欺负女同学,你看不管他,因为你的正义感,所以我还要奖励你。

”孩子接过第三块糖,流着满怀感动的眼泪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跟同学打架了,一定听老师的话。

”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自豪,再把这块糖拿上,回去吧!”这是一个将聋哑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的伟大父亲周弘讲的陶行知的故事,很感动,很感谢,感谢周弘讲了一个这样好的故事,更感谢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他说,他不讲方法,他讲“方法它妈”,“方法它妈”是谁?是态度,家长首先要改变态度,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赏识的方法去鼓励孩子,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向错了,方法再多也没有用,方法多而方向错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周宏说:“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伟大的伤病员,他们做什么,家长都看不惯,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训斥和抱怨声中成长,根本感受不到爱,家长总以为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给他们做好吃的饭菜就是爱他们,其实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爱’而不是‘物质的爱’,一旦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泪流滚滚,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正文第一篇: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 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_450字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