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17课(平铺式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保护生物圈等。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原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原理。
2.教学难点:生物影响环境的具体表现,保护生物圈的方法和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知识讲解: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保护生物圈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保护生物圈的方法和措施。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21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百度文库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期末试卷复习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2热胀冷缩3水受热以后4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6月球7太阳8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庞大的“家族”10养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13用根、茎、叶繁殖14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16动物的庇护所17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讲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学语言与他入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入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戈I、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
• 石笋不是生物。
• 石笋会“长高”,但不 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
• 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 是种子长成的。
• 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 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 青苔是生物。
•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具备生物的特征。
探究
请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寻访调查动物的家的过程。 说一说自己从这次寻访调查中获得了哪些体会?
• 在调查寻访过程中,要慢慢的接近小动物的家,静静 的观察,不要惊吓和伤害小动物。
• 要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 如果到校外寻访,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有大人陪同。 • 及时的查阅一定的资料,解决自己在寻访调查过程中
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包含一系列彼此连 通的地下小室,与地面经通道连通。
野外蚂蚁基本都是挖洞,还有用 树叶的。
蚂蚁窝由工蚁们负责建筑和维护,由工蚁从地表开 始一粒粒地把泥土、沙搬开,慢慢挖出一下地底世 界。平时,工蚁们将窝里小颗粒状的脏东西叼到出 口附近,形成常见的蚂蚁窝“土堆”。
蚂蚁建巢是根据周边环境进行建造的, 只有周围的环境有利它们生存才会进行 筑巢类
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 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 丧失。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 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小结
这些人为的因素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 成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 转的,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动植 物和谐共存。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15.生物与非生物
导入
土壤是蚂蚁的家, 池塘是蝌蚪的家, 山林是猴子的家, 海洋是鲸鱼的家…… 草原是马儿的家,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 高原是牦牛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她!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7.环境变化以后 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7环境变化以后1.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在学生认识了生物的共同特点,探究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之后,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面临挑战入手,借由一个个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刻感受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巨大影响。
本课学习内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探究不同性质的环境变化对生物有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改变,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人类正采取措施降低破坏性影响,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现代科技的两面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由四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认识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活动二,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
活动三,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借由鱼道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估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这是生命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的结合。
活动四,拓展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如何修建铁路,提出自己的评估方案。
2.教学目标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重点与难点重点: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目标一、导入环境为动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条件。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目录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5课。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是,学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物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物和非生物事物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物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活动,深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和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桌子、椅子、花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征,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进行汇报。
4.知识拓展:通过展示一些特殊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如病毒、机器人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明白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
但是,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2.难点: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让学生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验验证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4.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与非生物1.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7.无需营养8.无法进行呼吸9.无法排出废物10.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1.无法生长和繁殖12.非细胞构成八.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17环境变化以后(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环境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学生对实验和观察具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实验来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他们的学习风格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主,喜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
- 节能减排: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平衡。
- 公众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环境变化的监测与预测
- 环境监测: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等,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
- 环境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
针对以上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将增加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和方法。其次,我将加强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帮助他们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环境变化的监测与预测
- 题目:请举例说明环境变化的监测与预测方法。
- 答案:环境变化的监测与预测方法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模型。环境监测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等,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环境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
5. 环境变化的研究方法
- 题目:请举例说明环境变化的研究方法。
- 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17课(网格式教案)
1.过渡:刚才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生物,接下来请学生完成活动记录的表格,并思考植物和动物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
2.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植物会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动物会繁殖,会生长,需要食物,还会动)
3.如果把植物的特点写在左边的椭圆里,再把动物的特点写在右边的椭圆里。请大家思考,两个椭圆重叠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9.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自然界有两大类物体,分别是生物和非生物。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与非生物》。
1.观看导入视频。
2.说说看到的物体,并给视频中看到的物体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地球上的物体有生物和非生物并揭示课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15-17课教案)
15.生物与非生物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与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
2.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通过实例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理。
4.生物影响环境:阐述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实例。
5.环境保护: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环境变化以后》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环境变化以后》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环境变化以后》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和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具体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实验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讲解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变化对生物影响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新课。
2.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3.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方法。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和实验中的表现,提出问题和建议。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5
1 15.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2.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3.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千奇百怪,多姿多彩,但最终都可以将它们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它们根本区别就是是否有生命。
温馨的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二、讲授新课一、生物的特点1、我们种过番茄、黄瓜,养过昆虫,你知道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特点吗?明确:植物的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动物的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2、如果一个椭圆总结植物的特点,另一个椭圆总结动物的特点,那么两者交叠的部分代表什么?明确:两者交叠的部分代表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生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明确:会繁殖、会成长、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 适宜的温度……二、辨别生物与非生物1、阅读教材中的石笋和青苔材料,回答“它们是生物吗?”提示:根据生物特点仔细判断。
明确:石笋不是生物。
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2、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生物?(展示图片)【温馨提示】①查阅资料②列举三种事物特点③判断这些特点是否符合生物共同特点④小组交流⑤完成报告明确: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2023年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苏教版
动物的庇护所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情境与问题:
1.动画中描述了什么故事? 2.老鼠为了躲猫,最后怎 么办了?
目录
• 你们都见过那些小动物的家? • 你们的家在哪里呢? • 你们能描述小动物的家吗? • 你们觉得小动物的家和我们的家有什么
不一样呢? • 我们能不能为小动物做一个家呢?
4.如果你是一只小喜鹊,你会把巢筑在( C )。 A.电线杆上 B.屋檐下 C.高大的树木上 D.悬崖边 5.下列小动物中,( C )不是在土壤中安家的。 A.蚂 B.蚯蚓 C.蝴蝶 D.蜈蚣
练一练
二、判断题 6.修建水库是为了造福人类,不用担心水中生物的生存。( × ) 7.小动物都有自己生活的地方,不能随意去打扰它们。( √ ) 8.小鸟会筑巢是它与生俱来的本领。( √ ) 9.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因此它们对庇护所要求也不同。( √ ) 10.有些动物可以利用泥土、枯树枝和杂草等材料搭建自己的巢穴。(√ )
大熊猫
小白兔
猴子
蝴蝶
猫
家
啄木鸟
松鼠
鱼
蚂蚁
蚯蚓
拓展应用
观察各类鸟儿的鸟巢,选择一类鸟儿为它制作一个家。
一练
一、选择题 1.我们在修建藏羚羊必经的一段青藏铁路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C )。 A.修建的材料 B.修建的成本 C.设计动物的额迁徙通道 D.材料的运输 2.在池塘边水里,我们可能会找到( B )的家。 A.蚂蚁 B.蝌蚪 C.兔子 D.鹦鹉 3.观察小动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 A.把小动物从它的家中赶出来 B.抓住小动物回教室观察 C.耐心地在小动物的家旁边等待观察 D.用棍棒驱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5-17课教案)15.生物与非生物【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生物的特征。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事件发生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时。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并发现了动物和植物分别具有某些特征。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2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植物的生长,并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存依赖周围环境的各种条件。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和经验,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然后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相关图片,判断石笋和青苔等,它们的特征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再出示地衣、松萝、水绵等图片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生物,进行交流后出示资料进行判断。
第三部分,观察大自然中的画面,识别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思考并表达出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会有所了解,也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但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是什么,没有系统的认识和总结,比较模糊不清。
对于这个物体是不是的生物的判断,没有明确的判断依据。
对于生物与周围环境中非生物的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没有有意识的去发现过。
但学生对于动物和植物的最基本的特点是有所了解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建立生物的概念,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密切的关系。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生物的共同特征,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他们乐于去交流,对于如何交流也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生物。
2.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3.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在活动中乐于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学习活动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上课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欣赏自然界的一段景色,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花、树、鸭子、蝴蝶、山、水、石头等)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自然界有两大类物体,分别是生物和非生物。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与非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地球上的物体有生物和非生物并揭示课题]二、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1.过渡:刚才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生物,接下来请学生完成活动记录的表格,植物和动物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2.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植物会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动物会繁殖,会生长,需要食物,还会动)3.把植物的特点写在左边的椭圆里,把动物的特点写在右边的椭圆里。
请大家思考,两个椭圆重叠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4.是的,这部分表示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点,其实就是生物的共同特点。
请大家拿出活动记录单,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活动手册上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5.学生活动后汇报(都会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食物…)6.播放视频《生物的共同特征》7.总结: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生物都能够生长变化、会繁殖,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思维工具图,对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
在比较和分析两者不同点与共同点的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判断它们是生物吗1.过渡:大家总结了生物的共同特征,要学以致用,(出示塑料花和鲜花)请看图中的两束花,你认为哪个是生物?2.(再出示狗和机器狗的图片)请看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看来同学们挺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
那老师就请你们帮我解决个难题,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种物体,它的名称叫石笋。
它的特点是会长高,也会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但是不需要阳光。
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播放关于石笋的介绍视频后学生再次交流,认为石笋不是生物。
6.(出示青苔的图片)请同学们认一认这个是什么?谁知道青苔有什么特点?它会生长吗?你们认为它是生物吗?7.小结:看来同学们是真的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了。
(出示地衣、松萝、水绵)请同学们看,这三种是大家比较陌生的物体名称分别是地衣、松萝、水绵,我们先来观察地衣谁来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再来观察松萝,觉得它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有一个水绵,谁来形容一下它的样子?8.通过初步的观察和描述,你们觉得他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9.是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继续了解他们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活动单,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判断。
10.学生活动后交流。
11.播放《地衣、松萝、水绵》视频,确定它们都是生物,因为它们都会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阳光等。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后,现学现用,通过查阅资料并一一对照判断陌生的物体是不是生物。
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四、思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1.过渡:生物生存环境的周围,也有着很多非生物,比如空气、水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先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生物?学生交流。
(老鹰,一群羊,树,小草,小乌龟)3.在这个自然景色中,除了有同学们刚刚说的一些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存在呢?4.学生交流(太阳、高山、水流、土壤、空气、石头、雪、白云)5.过渡:这一群山羊要能在这个环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们会需要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存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贴)6.小结:山羊的生存,与草地上的草、周围的空气、阳光和水,都有很大的关系。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按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先找出一个生物,然后把与这个生物有关系的物体都找出来,进行连线。
比一比,哪一小组能够找的准确并全面。
7.出示活动要求:①小组成员一起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笔写出生物的名称,铅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
②逐一思考每种生物与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③用连线的方法,把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联系起来。
④要认真思考、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完成活动单。
8.学生小组内活动并展示。
9.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的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思考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
]五、总结小结:生物的生存依赖着非生生物,生物的行为也会引起周围非生物的变化。
关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15.生物与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都会生长变化都会繁殖都需要水、空气、阳光……16.动物的庇护所【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9.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12.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
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4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教材分析】《动物的庇护所》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二课时。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基本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动物的家入手,知道动物安家需要大自然提供各种材料,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从而体会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由动画入手,让学生进入到动物世界,体会庇护所对动物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由植物、动物图片入手,学生说出他们的生存需要大自然提供哪些外界条件。
第三部分,知道不同动物对庇护所的要求不同。
通过对动物庇护所的观察,认识不同的动物的家;寻访小动物的家,对某种动物的家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在交流中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最后总结动物庇护所的特点,尝试运用所学设计一个鸟儿的家。
在学习,深入思考后,提出方案并实施。
【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基本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