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合集下载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资料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资料
3.4 结构的脆性断裂
脆性断裂是钢结构在静力和加载次数不多的动力作用 下发生的脆性破坏。结构或构件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变形和 征兆,破坏时产生的变形远比结构应有的变形能力小,吸 收能量很少,突然发生断裂破坏, 断口平齐、发亮,无机 会补救。
11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3.5 结构的疲劳破坏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工程设计上采用控制长细比x或y≥5.07b/t,以防止扭转屈曲。
6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截面为单轴对称(T 形截面)或无对称轴的轴 心受压构件绕对称轴失稳 时,由于截面形心和剪切 中心不重合,在发生弯曲 变形的同时必然伴随有扭 转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弯 扭失稳。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1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3.1 结构的整体失稳破坏
稳定性: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处于平衡位置,微小外界挠动使其 偏离平衡位置,若外界挠动除去后仍能回复到初始平衡位置,则 是稳定的;若外界挠动除去后不能回复到初始平衡位置,且偏离 初始平衡位置逾来逾远,则是不稳定的;若外界挠动除去后不能 回复到初始平衡位置,仍能停留在新的平衡位置,则是临界状态, 也称随遇平衡。
(3)疲劳对缺陷十分敏感。
原因: 缺陷、微观裂纹、宏观裂纹。
注意:结构只有在循环拉应力作 用下才有可能发生疲劳破坏。
12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疲劳断裂过程
裂纹形成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裂纹稳定扩展
裂纹失稳 扩展断裂
疲劳分类
高周疲劳(应力疲劳)
工作应力小于fy,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寿命n≥5×104次。如吊车梁、桥梁、海洋平 台在日常荷载下的疲劳破坏

第三章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第三章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第三章 钢结构的构和构件的整体失稳破坏
结构和构件的局部失稳破坏
结构的塑性破坏 结构的疲劳破坏 结构的损伤累积破坏
习题
结构的脆性断裂破坏
§1 结构的整体失稳破坏
定义:作用在结构上的外荷载尚未达到按强度 计算得到的结构强度破坏荷载时,结构已不能 承担并产生较大的变形,整个结构偏离原来的 平衡位置而倒塌。
§2 结构和构件的局部失稳
定义:结构和构件在保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 结构中的局部构件或构件中的板件已不能承受 外荷载的作用而失去稳定。
构件 梁:极值型失稳 超静定体系 柱:欧拉屈曲 保持几何不变
板件:屈曲后极值型失稳 — 屈曲后强度大
1. 局部与整体相关稳定
局部失稳后仍有屈曲后强度的结构和构件 虽能继续承载,但其最后的整体失稳极限荷载 将受到局部失稳的影响而降低。
现象:结构破坏前无任何征兆、无早期裂缝 破坏时荷载可能很小,甚至无外荷载作用
影响因素:裂纹尺寸、应力分布、材料韧性 预防措施:P76
习题
1. 钢结构失稳破坏有哪些类型?请作出荷载 -位移曲线并加以简要说明。
2.名词解释:应力塑性重分布 内力塑性重分布
稳定分岔失稳:理想的轴心受压杆件、 理想的中面内受压的平板
理想轴心 受压构件
大挠度弹性理 中面均匀受压的 论分析的轴心 四边支承薄板 受压构件 的
P-δ曲线
图3.2 稳定分岔失稳
板的P-w曲线
(Pu 极限荷载) Pu »Pcr
薄壁钢构件中的受压翼缘板和腹板
p
p
δ δ
四边支承平直板 板的P-δ曲线
受拉构件:屈服 塑性变形 强化 破坏
受弯构件:边缘纤维应力屈服 塑性铰 内力 重分布 塑性铰增多 形成机构、破坏

3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

3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
18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正确制造
(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作,不得随意进行钢材代换,不得随意将 螺栓连接该为焊接连接,不得随意加大焊缝厚度。 (2) 为了避免冷作硬化现象的发生,应采用钻孔或冲孔后再扩钻的方 法,以及对剪切边进行刨边。 (3) 为了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导致的应力集中,应该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 和技术措施,并由考试合格的焊工施焊,必要时可采用热处理方法 消除主要构件中的焊接残余应力。 (4) 焊接中不得在构件上任意打火起弧,影响焊接的质量,应按照规范 的要求进行。
N增大到一定数值(Ncr)
N继续增大(>Ncr)
不稳定平 衡状态
3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理想的轴心受压构件(杆件挺直、荷载无偏心、无初始 应力、无初弯曲、无初偏心、截面均匀等)的失稳形式分为:
弯曲失稳 扭转失稳 弯扭失稳
4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无缺陷的轴心受压构件 (双轴对称的工型截面) 通常发生弯曲失稳,构 件的变形发生了性质上 的变化,即构件由直线 形式改变为弯曲形式, 且这种变化带有突然性。
σmax σmin
变幅疲劳计算: 吊车荷载作用 下的疲劳计算:
e
(a) σ
t
σmax
f 210
σmin
(b)
6
16t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图 1-1 疲劳应力谱
3 钢结构的 可能破坏形式
疲劳破坏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疲劳验算采用的是容许应力设计法,而不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 设计方法。这主要是因为焊接构件焊缝周围的力学性能非常复杂, 目前还没有较好试验或数值方法对其进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研究。 采用荷载标准值计算。 (2)对于只有压应力的应力循环作用,由于钢材内部缺陷不易开展, 则不会发生疲劳破坏,不必进行疲劳计算。 (3)国内外试验证明,大多数焊接连接类别的疲劳强度不受钢材强 度的影响,故可认为疲劳容许应力幅与钢种无关。 (4)提高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的措施 (a)采取合理构造细节设计,尽可能减少应力集中; (b)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减小初始裂纹尺寸; (c)采取必要的工艺措施如打磨、敲打等。

钢结构的破坏模式分析

钢结构的破坏模式分析

钢结构的破坏模式分析钢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力学性能。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钢结构也会遭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破坏。

本文将对钢结构的破坏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1. 弹性失稳破坏弹性失稳破坏是钢结构最常见的破坏形式之一。

当结构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其表现为结构中的某一部分或整体开始产生弯曲变形,并且不能恢复到原始状态。

这种破坏模式通常发生在杆件或梁柱连接处。

2. 屈曲破坏屈曲破坏是在钢结构中发生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当某个构件承受的应力超过其屈服强度时,它的形状将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导致该构件无法继续承受负荷并发生失效。

在屈曲破坏中,构件的断裂通常发生在连接处、焊缝或构件的弱点处。

3. 失稳屈曲破坏失稳屈曲破坏是弹性失稳破坏和屈曲破坏的综合表现。

当结构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一部分构件发生屈曲,同时其他部分也开始产生弹性失稳变形。

这种破坏模式通常发生在长支撑结构中,例如桁架和柱子。

4. 疲劳破坏疲劳破坏是由于结构长期受到重复或循环载荷的作用而导致的,特别是在应力集中的区域。

这种破坏模式通常在钢桥梁、塔架和机械设备中发生。

疲劳破坏的特点是慢慢扩展,表现为结构的局部裂纹逐渐扩展并最终导致结构失效。

5. 冲击破坏冲击破坏是由突然施加到结构上的高能量载荷造成的,例如爆炸或碰撞。

由于冲击载荷的特殊性,结构无法承受这种突然的巨大荷载,导致结构出现严重破坏。

冲击破坏的特点是瞬时性和不可预测性。

综上所述,钢结构在面对不同的外部载荷和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弹性失稳破坏、屈曲破坏、失稳屈曲破坏、疲劳破坏和冲击破坏等不同的破坏模式。

对于这些破坏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钢结构的性能和限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修复措施,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结构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也至关重要,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确保结构的长久使用。

第三章金属构件常见失效形式及其

第三章金属构件常见失效形式及其

第三章金属构件常见失效形式及其金属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失效,导致工件不能正常工作或失去使用价值。

常见的金属构件失效形式包括疲劳失效、蠕变失效、腐蚀失效、磨损失效和断裂失效等。

下面将对这些失效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疲劳失效是金属构件在经过多次循环加载下,由于应力集中、存在缺陷或工作环境存在震动等因素造成的失效。

这种失效形式往往是逐渐积累的,表现为构件出现裂纹,并逐渐扩展至断裂。

疲劳失效可以发生在各种工件上,如弯曲构件、轴类构件等。

为了防止疲劳失效,可以通过增加构件的强度、改变工作环境或提高构件的表面光洁度来减少应力集中。

蠕变失效是金属在高温和持续加载下的失效,主要表现为构件的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导致尺寸增大、变形失效或破坏。

蠕变失效常见于高温合金构件、锅炉管道等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的设备。

为了防止蠕变失效,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的抗蠕变能力、降低工作温度或减少加载应力等措施来防止。

腐蚀失效是金属在化学环境中和电化学作用的影响下逐渐腐蚀产生的失效。

腐蚀失效可以表现为构件的表面出现腐蚀坑、腐蚀皮膜等,导致金属的强度和刚度降低,最终导致构件失效。

腐蚀失效在大气中、水中、酸碱溶液中等多种环境下都会发生。

为了防止腐蚀失效,可以通过材料的表面处理、涂层保护、选择抗腐蚀材料等措施来减少腐蚀的发生。

磨损失效是金属构件在与其他构件摩擦和磨擦过程中逐渐损耗,最终导致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尺寸的减小和形状的改变。

磨损失效常见于轴承、齿轮、刀具等工作在高速、高负荷和高温环境下的设备。

为了防止磨损失效,可以通过润滑剂的使用、提高表面硬度、减少工作条件下的振动和冲击等措施来减少磨损。

断裂失效是金属构件在受到应力超限或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由于应力集中、承受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突然破裂。

断裂失效常见于焊接接头、薄壁结构等,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为了防止断裂失效,可以通过增加构件的强度、改善焊接质量、增加材料的韧性等措施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

钢结构可能的破坏形式及连接

钢结构可能的破坏形式及连接
(T接)
按所用焊缝本 身的构造分:
对接焊缝 角焊缝
对接焊缝
角焊缝
按施焊时焊缝在焊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分
焊缝符号说明见P.271 表7.3.1
一、对接焊缝的型式和构造 构造简单,传力直接,用料经济,当保证焊缝质量时,其
强度与主体金属强度相当;传力平顺均匀,没有明显的应力集 中,对于承受动力荷载作用的结构最有有利。
焊脚尺寸和 有效厚度
一般情况下采用普通形,普通形应力集中严重,传力线弯折。在直 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中,侧面角焊缝可采用等边凹形角焊缝;对 于正面角焊缝,也可采用平坡凸形角焊缝。
1. 按焊缝受力方向和位置
2. 侧面角焊缝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
侧面角焊缝主要受 剪,因两端应力集 中,剪应力分布不 均匀。
1、碳素结构钢 主要五种:Q195、Q215、Q235、Q265、Q275 钢号表示方法举例: Q235-A ·F Q235-B ·b Q235-C Q235-D Q — 屈服点,235 —表示fy=235 N / mm2 A — 无冲击要求 B — 20 ℃冲击功 =27J C — 0 ℃冲击功 =27J D— -20 ℃冲击功 =27J
3. 正面角焊缝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
有效面
正面角焊缝有效面上受有正应力和剪应力作用,分 布不均匀。 通常正焊缝的强度是侧焊缝的1.35~1.55倍。
1. 最大焊脚尺寸
➢焊角尺寸不宜过大,以避免焊缝冷却收缩而若产t2生<t1较大的焊接残余 变形,且热影响扩大,容易产生脆裂,较薄焊件容易烧穿。
➢焊角尺寸不宜过小,以保证焊缝的最小承载能力,并防止焊缝因 冷却过快而产生裂纹。
对接焊缝的剖口型式,为了保证焊透。(坡口焊)
当焊件厚度 t ≤8mm,留直边缝c=0.5~2.0mm ;当t=8~20mm, 开单边V形缝,当t>20mm,可采用其它形式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4
局部失稳破坏
3.按板件宽厚比大小确定的构件截面分类: 受压板件局部失稳时,宽厚比越大,屈曲荷载越小。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况, 可将构件截面按板件宽厚比的大小分为四类,见表3-1。 第1类截面(塑性设计截面、特厚实截面):板 件的宽厚比最小。 第2类截面(弹塑性设计截面、厚实截面):板 件宽厚比比第1类截面的大。
构件截面分类
第3类截面(弹性设计截面、非厚实截面):板 件宽厚比大于第2类截面的宽厚比。 第4类截面(超屈曲设计截面、纤细截面、薄柔 截面):板件宽厚比最大。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5
疲劳破坏
钢材在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应力虽然还低于极限抗拉强度fu,甚至于还低 于屈服点fy时,就突然发生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钢材的疲劳破坏。 详见第2章相关内容 3.6
钢结构主要的破坏形式
构件或节点 (连接)的 强度破坏
结构或构件 的整体失稳
破坏
结构或构件 的局部失稳 破坏
构件或节点 (连接)的 疲劳破坏
结构或构件 的变形破坏
结构的脆性 断裂破坏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2
强度破坏
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有保证的情况下,结构中某些构件截面上的内 力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构件就发生强度破坏。 钢构件的强度破坏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整体结构的强度破坏或其它形式的破坏。 受拉钢构件的强度破坏 构件的强度破坏 受弯钢构件的强度破坏 强度破坏
屈曲后强度:由于板件屈曲后存在着较大的横向张力(特别对于四边支承板件而 言),而使板件屈曲后仍有很大的屈曲后承载能力,称为屈曲后强度。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4
局部失稳破坏

《钢结构基本原理》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钢结构基本原理》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2. 极值型失稳(第二类失稳、压溃)——失稳极限荷载或压溃荷载

没有平衡分岔现象,结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直到结构不能承受 增加的外荷载。
如:压弯杆件的失稳。
极值型失稳

压弯杆件
8/31
※失稳的类别※
3. 屈曲后极值型失稳——屈曲后强度

开始有平衡分岔现象,但屈曲后并不立即破坏,有较显著的屈曲后强 度,能继续承载,直到极值型失稳。
局部失稳的屈曲荷载与板件的宽厚比有关。按宽厚比分为四类:

第1类: 宽厚比最小,即使受弯形成塑性铰并发生塑性转动时,仍不 会局部失稳——塑性设计截面(特厚实截面) 第2类:受弯形成塑性铰但不发生塑性转动时,仍不会局部失稳——弹 塑性设计截面(厚实截面)


第3类:受弯并当边缘纤维达到屈服点时,板件不会局部失稳——弹性 设计截面(非厚实截面)
3.6.2 影响结构脆性断裂的因素
① 裂纹
KI a KIC
8 f ya ln sec 2f E y c
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 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COD)
② 应力
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
钢板厚度
③材料
应力状态 工作温度 加荷速率
31/31

残余应力 所处的环境:在有腐蚀性介质环境中,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会受
到不利影响
23/31
3.4.3 疲劳强度的确定

对于焊接结构:
名义应力循环特征ρ=σmin/σmax 不能代表疲劳裂缝处的应力状态。
原因:焊缝附近存在着很大的焊接残余拉应力

实际应力状态:从受拉屈服点fy开始变动一个应力幅Δσ=σmax-σmin 焊接连接或焊接构件的疲劳强度直接与Δσ有关,而与ρ的关系不大。

第三章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及计算方法

第三章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及计算方法
剧。当荷载反复循环达一定次数n(疲劳寿命)时,裂纹扩展
使得净截面承载力不足以承受外力作用时,构件突然断裂, 发生疲劳破坏。 疲劳破坏一般经历裂纹形成、裂纹缓慢扩展 和最后迅速断裂三个阶段。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钢结构课件
Streel Stucture
第 三 章
二、疲劳计算 反复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力重复一周叫做一个循环。
失稳,又称屈曲。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钢结构课件
Streel Stucture
第 三 章
第三章 钢结构的破坏形式及计算方法
第一节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 式
三、板件局部失稳破坏
某些情况下,组成构件结构的板件的局部丧失稳定 会先于整体失稳出现。局部失稳的发生可能最终促成或 导致结构或构件的整体失稳,造成破坏。
Pf =P (z<0) Ps=P(z≥0)=1- Pf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 1 2 3
4
设计使用年限 5 25 50
100
示例 临时性结构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结构
Streel Stucture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钢结构课件
第 三 章
三.设计表达式:
R
0
RK
0 R
GSGK
QSQK
RK
R
SSK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设计方法
R 0S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采用应力表达式
n
0 ( GGK Q1 Q1K ci QiQiK ) f i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n
W WGK WQ1K W ci QiK [W ] i2
➢ 在完全压应力(不出现拉应力)循环中,由于压应力不会 使裂纹继续扩展,故规范规定此种情况可不进行疲劳计算。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1
• n——应力循环次数;
C
n
• C、——参数,根据连接类别按《钢规》选用。
• 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根据构 件或连接计算部位的应力集中和焊接缺陷的影响,将 构件和连接分为8类。第1类是没有应力集中的主体金 属,第8类是应力集中最严重的角焊缝。
• 由此可得各种典型结构形式的应力幅△σ与疲劳破坏 荷载循环次数n的关系曲线。
3.3结构的塑性破坏、应力(内)塑性重分布
• 3.3.1结构的塑性破坏
• 结构的强度破坏属于塑性破坏,受拉构件和受弯构件在 不发生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的前提下要发生强度破坏。
• 受压构件通常发生失稳破坏。
• 3.3.2应力塑性重分布
• 钢结构构件由于存在残余应力,会造成截面上应力分布 的不均匀,但流幅的存在,不均匀的应力要趋于平均, 即出现塑性应力重分布。故残余应力不影响构件的强度。
• ni—预期寿命内应力幅水平达到△i的应力循环次 数。
• P63表3-1对常见的工字形和矩形管截面作了分类。
• 第一类截面宽厚比较小,不会发生局部失稳。称塑性 设计截面。
• 第二类为弹塑性设计截面,受弯构件形成塑性绞但不 转动时,板件不发生局部失稳。
• 第三类截面在构件受弯边缘纤维屈服时,不发生局部 失稳。
• 第四类截面在构件受弯时要发生局部失稳,应按利用 屈曲后强度的方法进行设计。
•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重复作用的钢结构构件(如吊车梁、 吊车衍架。工作平台梁等)及其连接,当应力变化的 循环次数 n大于或等于 5 ×104次时,应进行疲劳计算。
• 3.4.4常幅疲劳计算
• 式中
• max min ——对焊接部位为应力幅;
• 对非焊接部位采用折算应力幅:

钢结构基本原理 3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钢结构基本原理  3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破坏原因:只考虑了压杆的弯曲屈曲,没有考 虑弯扭屈曲。
我国新修订的2004年钢结构规范中已考虑了பைடு நூலகம் 扭屈曲的相关设计理论。
❖大跨度波纹拱屋盖 我国东北、内蒙古、新疆曾有大量使用,用于仓 库、临时罩棚等设施。但有些结构在大雪后倒塌。 破坏原因:波纹拱的畸变屈曲没有给予很好的 考虑。
破坏后
❖宁波某轻钢门式刚架施工阶段倒塌。 破坏原因:施工顺序不当、未设置必要的支撑等。
解具有单值性
稳定 问题
与整个构件 的所有截面
均有关系
要考虑构件已变 形状态下的平衡 关系,属于二阶 分析
几何非线性 问题,叠加原
理不再适用
可能有多个平衡 位置(特征值)解具 有多值性。一般要 寻求最小临界力
2)判别稳定性的基本原则
❖对处于平衡状态的体系施加一个微小干扰,当
干扰撤去后,如体系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该平衡 是稳定平衡,否则是不稳定的。
微扭)平衡状态。
相应的荷载NE——屈曲荷载、临界荷载、平衡分 岔荷载
稳定分岔失稳 此类稳定又可分为两类:不稳定分岔失稳
❖非理想轴压或压弯构件或结构的稳定(imperfect) 又称:极值点失稳或第二类稳定问题 (limit-load-instability)
定义:平衡状态渐变,不发生分岔现象。 相应的荷载Nmax——失稳极限荷载或压溃荷载。
我国其它一些地方的门式刚架也发生过倒塌事故, 从设计、制作、到安装阶段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3-2-2 稳定问题分类
1)按平衡状态分
❖理想轴压或压弯构件或结构的稳定(perfect)
又称:分岔失稳或第一类稳定问题
(bifurcation instability) 定义:由原来的平衡状态变为一种新的微弯(或

第3章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第3章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构件或节点 (连接)的 疲劳破坏
结构或构件 的变形破坏
结构的脆性 断裂破坏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3.2
强度破坏
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有保证的情况下,结构中某些构件截面上的内 力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构件就发生强度破坏。 钢构件的强度破坏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整体结构的强度破坏或其它形式的破坏。 受拉钢构件的强度破坏 构件的强度破坏 受弯钢构件的强度破坏 强度破坏
1. 脆性断裂破坏的特点: 结构的脆性断裂破坏是结构各种可能破坏形式中最危险的一种破坏形式。脆 性断裂破坏前,钢材的应力通常小于屈服点fy,不发生显著的变形,破坏突然发生, 无任何预兆。 应注意的是,疲劳断裂只是脆性断裂中的一种。 2. 脆性断裂破坏的主要原因: 材质缺陷
应力集中和残余应力 脆断破坏的 主要原因
结构变形破坏事故发生初期,由于变形过大而使结构无法正常使用。若不及时采 取加固补救措施,随着变形的进一步增加,结构破坏的形式就很可能发生转变, 往往会导致整体结构的垮塌。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3.7
脆性断裂破坏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宽厚比太大的板在压力或剪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屈曲,但并未完全丧失承载能力。 钢构件的局部失稳会使构件的工作状况变坏,有可能导致构件提前发生强度破坏 或整体失稳破坏。
屈曲后强度:由于板件屈曲后存在着较大的横向张力(特别对于四边支承板件而 言),而使板件屈曲后仍有很大的屈曲后承载能力,称为屈曲后强度。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第3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

建筑结构设计:钢材有哪些破坏形式?

建筑结构设计:钢材有哪些破坏形式?

建筑结构设计:钢材有哪些破坏形式?
所谓塑性材料是指由于材料原始性能以及在常温、静载并一次加荷的工作条件之下能在破坏前发生较大塑性变形的材料。

但钢材的塑性变形能力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份,熔炼与轧制过程,也取决于所处的工作条件。

即使原来塑性表现极好的钢材,在很低的温度之下受冲击作用等情况下,也完全可能呈现脆性破坏。

所以,不宜把钢材划分为塑性和弹性材料,而应该区分材料可能发生的塑性破坏与脆性破坏。

1. 塑性破坏(也称为延性破坏)
破坏前有很大的塑性变形和“缩颈”现象,破坏的断口常为杯形(有与受力方向成45°和垂直的两部分组成),45°断面呈纤维状,破坏前有明显预兆。

2. 脆性破坏
没有塑性变形或只有很小塑性变形即发生的破坏,断口平直,断面呈晶粒状。

由于变形极小易造成突然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n
结构强度破坏时会出现明显得变形,因此又称为塑性破坏( 延性破坏) 。 纯粹的强度破坏很少。因破坏过程中的明显变形将引发其它类型的破 坏发生。
22/36
21/36
3.3.2 应力塑性重分布
n
3.3.2 应力塑性重分布
n
残余应力:
钢结构在轧制、冷加工和焊接制作过程中都会在构件截面产生应力,一 般是自相平衡的内力。但有时数值很大,甚至达到屈服点。
屈曲后极值型失稳
n
n
压弯杆件 9/36 10/36
3.1.2 失稳的类别
4. 有限干扰型失稳(不稳定分岔屈曲)
n
3.1.2 失稳的类别
5. 跳跃型失稳
n
与屈曲后极限型失稳相反,结构屈曲后承载力迅速下降,若结构有初始 缺陷时将不会出现屈曲现象而直接进入承载力较低的极值型失稳。 如:承受轴向荷载圆柱壳的失稳。
(3) 结构和构件的初始缺陷:
包括构件的初弯曲、初偏心、几何偏心以及残余应力等。
13/36
14/36
3.2.1 局部失稳的概念
n
§ 3.2 结构和构件的局部失稳、截面分类
n
在保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结构中的局部构件或构件中的 板件已不能承受外荷载而失去稳定。 受压板件的失稳是屈曲后极值失稳,板件屈曲后仍有较大 的承载能力进入屈曲后强度阶段。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第 3 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模式
§3.1 结构的整体失稳破坏 §3.2 结构和构件的局部失稳、截面分类 §3.3 结构的塑性破坏、应(内)力重分布 §3.4 结构的疲劳破坏 §3.5 结构的损伤累积破坏 §3.6 结构的脆性断裂破坏
§ 3.1 结构的整体失稳破坏
3.1.1 关于稳定的概念 3.1.2 失稳的类别 3.1.3 结构稳定分析的原则 3.1.4 钢构件的整体稳定
第 3类:受弯并当边缘纤维达到屈服点时,板件不会局部失稳——弹性 设计截面 (非厚实截面 ) 第 4类:受弯时局部失稳,应利用屈曲后强度进行设计——超屈曲设计 截面 (纤细截面或薄柔截面)
n
n
19/36
20/36
3.3.1 结构的塑性破坏
n
§ 3.3 结构的塑性破坏、应(内)力重分布
n
在不发生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的条件下,内力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 当截面内力达到截面的承载力并使结构形成机构时,结构就丧失承载 力而破坏,称为结构的强度破坏。 在杆系结构中,结构的强度破坏都由受拉或受弯构件的强度破坏所引 起,受压构件一般发生失稳破坏。 受拉构件破坏过程:
(
)
β

31/36 32/36
3.5 结构的损伤累积破坏
n n
在强度很大但反复次数不多的反复荷载作用下发生,故称低周疲劳断裂。 影响构件损伤累积破坏最重要的因素:应力集中和材料性能变脆。
§ 3.6 结构的脆性断裂破坏
3.6.1 结构脆性断裂 3.6.2 影响结构脆性断裂的因素
n
预防措施:
② 不宜在承受动载的结构或构件中利用,如桥梁、吊车梁等。因为: 这类结构动力荷载作用频繁,使局部失稳和变形也频繁出现,致使构件 或板件不断受到损伤,最终可能导致出现低周疲劳断裂或疲劳断裂。 ③ 可以利用,但有动力荷载时,局部失稳的临界荷载不能太小以防止 “呼 吸现象 ”的出现。
17/36 18/36
(1) 对钢材和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尽量防止缺陷的存在; (2) 合理设计节点构造细节,减小三向拉应力使钢材变脆的危险性; (3) 构件和节点构造尽量减少应力集中; (4) 限制S、P 等有害杂质含量,防止钢材低温变脆; (5) 防止形成 “人工裂缝 ”。
n
l
Δσ给定时,提高疲劳寿命的方法:
减少初始缺陷: a1 →a0,增加Δ N1次 延迟瞬间断裂到C 点: B→C,增加Δ N2 次
30/36
l
∆σ = σ max − ασ min
焊接部位:α =1.0;非焊接部位:α =0.7
29/36
l
5
3.4.5 提高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的措施
n
l l l
减少应力集中,也能提高疲劳寿命:
在静态荷载和塑性破坏情况下,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现象不会影响构件 的强度。但对构件的失稳破坏、脆性断裂和疲劳破坏都有明显影响。 è 应采取措施减少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现象。
n
在应力达到屈服点时,因流幅的存在,不均匀应力将逐渐趋向均匀,最 终出现应力塑性重分布现象。 无论受弯还是受拉构件,只要钢材具有足够塑性,最终将形成塑性铰, 达到各自的极限应力状态。
8/36
3.1.2 失稳的类别
2. 极值型失稳(第二类失稳、压溃)——失稳极限荷载或压溃荷载
n
3.1.2 失稳的类别
3. 屈曲后极值型失稳——屈曲后强度
n
没有平衡分岔现象,结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直到结构不能承受 增加的外荷载。 如:压弯杆件的失稳。
极值型失稳
开始有平衡分岔现象,但屈曲后并不立即破坏,有较显著的屈曲后强 度,能继续承载,直到极值型失稳。 如:薄壁构件中的受压翼缘板、腹板。
有限干扰型失稳
结构由初始平衡位置突然跳到另一个平衡位置,在跳跃过程中出现很 大的位移。 如:承受横向均布压力的球形扁壳。
跳跃型失稳 均 布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坦 拱
n
n
均匀受压圆柱壳 11/36 12/36
2
3.1.3 结构稳定分析的原则
(1)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n
3.1.4 钢构件的整体稳定
25/36 26/36
3.4.1 疲劳破坏现象
n n
3.4.3 疲劳强度的确定
n l
钢结构和钢构件的疲劳破坏不同于钢材的疲劳破坏。 钢结构或构件的初始缺陷成为疲劳破坏裂纹的起源,其破坏阶段分为 裂纹的扩展和最后断裂两个阶段。
对于焊接结构:
名义应力循环特征ρ =σ min/σ max 不能代表疲劳裂缝处的应力状态。 原因:焊缝附近存在着很大的焊接残余拉应力 实际应力状态:从受拉屈服点 fy开始变动一个应力幅Δσ=σ max-σ min 焊接连接或焊接构件的疲劳强度直接与Δ σ 有关,而与ρ 的关系不大。
§ 3.4 结构的疲劳破坏
3.4.1 疲劳破坏现象 3.4.2 影响疲劳破坏的因素 3.4.3 疲劳强度的确定 3.4.4 几种情况的处理 3.4.5 提高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的措施 3.4.6 出现疲劳裂缝后结构剩余寿命的估计
n
n
如能保证结构只发生强度延性破坏,即可用塑性设计对结构进行设 计,并能达到明显得经济效益。
n
局部失稳后仍有屈曲后强度的结构和构件,虽能继续承载, 但其整体失稳时的极限承载力将受到局部失稳而降低——局 部与整体相关稳定。 实际工程对局部失稳后屈曲强度的利用存在如下3种观点:
① 不宜利用,因为: 板件或构件失稳后出现明显的变形,不利于继续使用。
n
G D F D C B A F O A B E E P C
第 3 章 钢结构的可能破坏模式
主要内容:
Ø 结构的整体失稳破坏 Ø 结构的局部失稳、截面的分类 Ø 结构的塑性破坏、内力塑性重分布 Ø 结构的疲劳破坏、损伤累积破坏和脆性断裂破坏
主 讲:贺 学 军
u
重点:
Ø 结构的整体失稳、局部失稳 Ø 结构的塑性破坏、内力重分布 Ø 结构的疲劳破坏
1/36 2/36
3.2.1 局部失稳的概念 3.2.2 局部与整体相关稳定 3.2.3 截面的分类问题
15/36
16/36
3.2.1 局部失稳的概念
n
3.2.2 局部与整体相关稳定
n
在保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结构中的局部构件或构件中的 板件已不能承受外荷载而失去稳定。 受压板件的失稳是屈曲后极值失稳,板件屈曲后仍有较大 的承载能力进入屈曲后强度阶段。
构造细节合理设计,尽可能减少应力集中;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减小初始裂纹尺寸; 除去对接焊缝表面余高部分,打磨角焊缝焊趾或端部,减少应力集中 的程度。
§ 3.5 结构的损伤累积破坏
3.4.6 出现疲劳裂缝后结构剩余寿命的估计
n
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分析:
N = ( ∆σ )
−β
da 1 a2 A ∫a1 1 α πa
3.4.2 影响疲劳破坏的因素
n n
l l
应力集中——主要因素 内在缺陷
非焊接结构:表面缺陷,轧制、切割、冷加工等过程产生的微裂纹 以及螺栓孔等 焊 接 结 构: 焊缝的外形及其缺陷,如气孔、咬边、夹渣、焊接裂 纹、起弧和灭弧处的不平整等
l
Δσ是控制疲劳破坏循环次数最主要的应力变量。
n n
残余应力 所处的环境:在有腐蚀性介质环境中,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会受
(
)

其中 ∑
ni =1 Ni
3.4.5 提高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的措施
n n
3.4.4 几种情况的处理
n
l
提高疲劳强度——在疲劳破坏循环次数给定情况下,提高应力幅的值 提高疲劳寿命——在应力幅的值给定情况下,提高疲劳破坏循环次数
非焊接结构:
残余应力的影响:ρ ≥0时,影响不大; ρ <0时,影响明显。 调整的应力幅准则:
3/36
4/36
3.1.1 关于稳定的概念
结构整体失稳破坏:
n
3.1.1 关于稳定的概念
结构整体失稳破坏:
n
作用在结构上的外荷载尚未达到按强度计算得到的结构破 坏荷载时,结构已不能承担并产生较大的变形,整个结构 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倒塌。
作用在结构上的外荷载尚未达到按强度计算得到的结构破 坏荷载时,结构已不能承担并产生较大的变形,整个结构 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倒塌。
首先拉应力 达到屈服点 其次,构件进入塑性 变形,明显伸长 随后材料进入 强化阶段 最后,达到抗拉 强度后,构件拉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