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颍上、蒙城中、涡阳、淮南一中2021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安徽省怀远、颍上、蒙城中、涡阳、淮南一中2021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答题卡(准考号)
![安徽省怀远、颍上、蒙城中、涡阳、淮南一中2021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答题卡(准考号)](https://img.taocdn.com/s3/m/1c7e14bb31b765ce04081434.png)
单选题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7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4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1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答题卡
姓名: 考场/座位号:源自班级: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准考证号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2021安徽省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安徽省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3bd66b92b160b4e777fcfd2.png)
2021安徽省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部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民意和民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发挥。
在民法典编纂的前后 5 年里,共进行10 次公开征求意见,425600 人参与其中,收集到各方意见102 万条。
立法部门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届满如何续期、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等问题,立法部门都在认真研究后,作出明确回应或予以吸收采纳。
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部民法典在制定或编纂过程中,能汇集如此广泛的民意,这彰显了我国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民法典是充分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
民法典建立了从胎儿到坟墓的完整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并通过“衣食住行”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如在充实和完善房屋等不动产制度之外,民法典新增加“居住权”等章节;同时强化对人身关系保护力度,益的保护,强化对人的尊重,如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替换掉了“精神病人”。
民法典这些保护理念、制度体系、概念调整,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的宗旨。
民法典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创设非法人组织……扩大了民事主体,优化了民事主体制度,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法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和地役权等五种用益物权制度进行了充实和优化。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优化了财产权制度,为提升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安徽省五校(怀远一中等)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五校(怀远一中等)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baec9010661ed9ac51f33e.png)
怀远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颍上一中涡阳一中2020 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涡阳一中考试时间:2019年12月7日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局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都是他作为“新人”的表现。
所谓“新人”,就是有了“人的觉醒”的人。
但是贾宝玉的觉醒,不是看到了自己是个“人”,自感人的尊严,倒是看到自己是人当中的“渣滓浊沫”,自惭形秽。
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也不奇怪,无非他还仅仅是“新人”的胚胎的缘故。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
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到那么多的美丽聪明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样屈辱,命运是那样悲惨,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
他对女性的尊重,看来也许有过于美化的地方,其实那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穿着女装罢了。
他在穿着女装的“人”面前自惭形秽,就是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实际上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宝玉,而是贾琏、贾环、薛蟠之流,正因此,他们决不会自惭形秽,他们正自幸生为“须眉男子”,可以奴役女人,在女人面前自觉高她们一等。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
他理想着完美的“人”,但是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只有美丽的女性才比较能做他塑造“人”的完美形象的原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b3cbf776c66137ef06193d.png)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1-5题。
材料一: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
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
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
”“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
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②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
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
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
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
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
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
”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2021届安徽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21届安徽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8a1e61de80d4d8d05a4f38.png)
2021届安徽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A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
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
B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
C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4.D【解析】D项,“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错。
材料四第一段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有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巨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种植面积少等原因。
5.B【解析】B项,“已由”“已转变为”时态错误。
材料二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6.(1)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适应,追求粮食优质化;(3)持续促进粮食进口多元化,保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4)全民节约粮食,坚持制止餐饮浪费。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7.A【解析】A项“也向读者透露了这篇小说情节的高潮”错,这不是高潮,高潮是结尾的反转。
8.(1)正面描写:①言行描写。
家杰救人,愿当肇事者,自掏医药费等,一系列言行的描写,刻画出了家杰敢于担当、仗义疏财的形象。
②心理描写。
三处“心说”,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家杰当时的疑虑、气愤、警惕。
(2)侧面描写:看到有关家杰的报道,逃逸的肇事者被家杰的义举感动,主动投案,从侧面突显家杰正能量的高大形象。
2024届安徽省皖北五校联盟高三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彩色批注版
![2024届安徽省皖北五校联盟高三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彩色批注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decd7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a.png)
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涡阳一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淮南一中考试时间:2024年5月10日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博弈,博弈可以是多人参与的,也可以是在多团队之间进行的。
在博弈中,参与者会受到特定条件的制约,且都希望能使自身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参与者往往会根据对手的策略来实施对应的策略(1A)。
可见,博弈是具有斗争性和竞争性的现象(1A),而博弈论研究的就是有关这类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若以时间顺序为基准,博弈论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前者是指在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共同选择或者非同时做出选择,但是(1B)所有的后参与者对此并不知情,即后参与者不知道最初的参与者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和实际行动。
后者是指在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具体行动有先后之分,而且后来加入的参与者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前面的参与者的具体行动。
在中国古代,博弈论思想就已经存在。
人们最初常把博弈论思想用以研究娱乐性质的胜负问题,比如人们在下象棋、打牌中都会用到这类思想。
不过,在此阶段的博弈论是相对粗浅的,人们只是根据经验来把握博弈的局势,努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没有向着理论的方向发展(1C)。
直到20世纪初,博弈论才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第一次博弈论进行了系统化和形式化的研究。
冯·诺伊曼用二人零和博弈证明了他的理论。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bca0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7.png)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旱、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全球变暖引发的灾害,频频登上新闻的头条。
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已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超越环境保护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与其生活环境联系得很紧密。
人们从来没有得益于科学的天气预报,更不用说电脑模型。
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习得的一些细微的环境提示,比如浓云密布预示着飓风即将到来,渔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强风暴到来之前海洋涌浪方面的细微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往往是人们根据地方性的经验与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举措。
如修建防海堤、将房屋搬到高处应对灾难性的洪水。
古时的大多数社会都很清楚,他们受到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
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
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
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与祖先一样,我们属于人类;我们继承了与前人相同的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以及合作等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也始终帮助我们适应着气候变化。
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是两种宝贵的资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
只需看一看美国西南部古时或者现代的普韦布洛社会就能认识到:亲情、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机制,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压力之时一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
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
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们都是人类应对干旱或者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坏时极具适应性的方法。
非自愿移民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如今仍然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重要反应。
我们经常会说到生态难民,但我们见证的,实际上就是古时人口流动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其规模真正庞大而已。
2021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21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4f88c179563c1ec4da71ba.png)
2021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官话与国语张鸣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
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
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
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
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
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
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
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
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
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
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
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
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
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
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
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
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ef23b0b84ae45c3a358cdd.png)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不管是孔、孟,依旧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突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全然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的确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缘故,因此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依旧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因此遍行天下,期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为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明显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坚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因此被不断强调,依旧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表达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因此,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差不多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确实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确实是不忧于以后,是一种不对个人以后祸害加以担忧的境域。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安徽省五校(蒙城一中、调阳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颖上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
![安徽省五校(蒙城一中、调阳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颖上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fcca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4.png)
安徽省五校(蒙城一中、调阳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颖上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
由于众多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所以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
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
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
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
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
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
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整理和研究的过程。
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
传统文化领域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研发运用新技术,也不是对网文、网游等传统业态的改变,而是为原本高度依赖人和现场空间的传统行业在生产、传播、消费场景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联考(开学摸底考检测)语文试卷含详解
![2021-2022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联考(开学摸底考检测)语文试卷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8d5a52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7.png)
(摘编自赵渊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重视水利,与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要地位有关。
B.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能既满足人的需求又尊重自然规律,既保护又利用自然。
C.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人与一切事物密不可分,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 狼
袁炳发
那天金铭还没起床,便接到林场发小的电话,说是他们在清林的时候,抓到一头狼崽。
发小对金铭说,你不一直想画狼吗?这只狼崽子就送给你当画模吧!
金铭听此消息,连饭也没吃赶紧驱车前往林场。
林场坐落在山脉的下梢儿,在两片人工林的夹持中,一条公路逶迤通过直指林场的场部。深秋的天空十分清澈,和陆地上刚刚晕染阳光的老黄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既温馨又不失厚重,同时也给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渴望。
(摘编自计磊《数字人民币渐行渐近》)
4. 下列对“数字人民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推广,与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大、互联网普及率高以及电子支付发展快密切相关。
B. 作为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
高三试卷语文-安徽皖北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试卷语文-安徽皖北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6a1f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0.png)
蒙城一中涡阳--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颍上一中2023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淮南一中考试时间:2022年12月15日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首先要讲讲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这是西方对阐释学的定义。
其实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也就是阐释的过程。
比如说西方的阐释学是源于对《圣经》的解释,中国的阐释学最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经学的解释,现代也有学者研究经学阐释学。
除了经学以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有关文学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文学阐释学。
西方的《圣经》阐释就不用说了,它是一种正宗的阐释学的传统,但是其他的文化现象,比如说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对古希腊传统的一种全新的诠释。
在中国其实也是这样。
从传统学术来看,儒家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与文本的阐释密切相关。
也是各个时代,不同的学者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开创了自己一代新的学问。
比如以经学阐释学来说,在汉代就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样两个不同的解释传统,到了后来魏晋时期对经学的解释又有新的发展,变成了玄学的一种解释。
魏晋玄学大多还是讲解儒家经典《论语》《周易》等,用玄学观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当然唐代的经学解释主要继承了汉代。
2021年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1年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bfa40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1.png)
2021年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俄)阿·马·高尔基(1)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2)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3)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4)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
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5)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2021年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1年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b99f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2.png)
2021年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2021年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年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d09fa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3.png)
2021年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
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
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
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
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
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
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
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
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
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怀远、颍上、蒙城中、涡阳、淮南一中2021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1.D【解析】A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
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
B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
C 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4.D【解析】D项,“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错。
材料四第一段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有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巨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种植面积少等原因。
5.B【解析】B项,“已由”“已转变为”时态错误。
材料二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6.(1)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适应,追求粮食优质化;(3)持续促进粮食进口多元化,保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4)全民节约粮食,坚持制止餐饮浪费。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7.A【解析】A项“也向读者透露了这篇小说情节的高潮”错,这不是高潮,高潮是结尾的反转。
8.(1)正面描写:①言行描写。
家杰救人,愿当肇事者,自掏医药费等,一系列言行的描写,刻画出了家杰敢于担当、仗义疏财的形象。
②心理描写。
三处“心说”,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家杰当时的疑虑、气愤、警惕。
(2)侧面描写:看到有关家杰的报道,逃逸的肇事者被家杰的义举感动,主动投案,从侧面突显家杰正能量的高大形象。
(3)对比手法:众人袖手,“眼镜”说风凉话阻拦与家杰救人形成对比,突显了家杰的正直善良。
(每点2分,第一点答出正面描写或心理、或语言、或动作或其它属于正面描写的都可,但最多只能给2分,若考生答的三点都是属于正面描写的手法,也只能得2分。
)9.(1)面对老人被撞伤,肇事者逃逸,围观者袖手,“眼镜”说风凉话阻拦,但家杰却把老人送到医院。
(2)家杰留下联系方式,受伤老人的儿子果然找到家杰,但小伙子却未敲诈,而是请求家杰充当肇事者。
(3)家杰误以为小伙子的请求是一个阴谋,十分气愤;但弄清原委后,家杰不仅愿意充当肇事者,还帮助付了3万手术费。
(4)开头肇事者逃逸,但结局肇事者被家杰的义举感动,投案自首。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10.B11.C【解析】C项“先后与五代和南宋并立”错,与北宋并立。
12.D【解析】D项“乔装深入敌营”错,不是敌营,是康保裔的军营。
13.(1)康保裔与敌人做战,阵亡,他的部属害怕被杀,就声称康保裔投降了敌人。
皇帝秘密下诏派夏守赟前往查证此事。
(采分点:“没”“部曲”“察”各1分,句意2分。
)(2)夏守恩因犯贪污罪被免职,夏守赟也从镇海军节度使任上被罢免军职,回到本镇任职。
(采分点:“坐赃”“以”“之”各1分,句意2分。
)14.D【解析】尾联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并告慰朋友,不必为他担心挂念,并没有表达自己渴望朝廷召还的急切心情。
15.(1)寻春之乐。
作者骑马出城游玩,喝几杯好酒,感受民风淳朴,并与朋友约定每年春季都要出东门踏青。
(2)被贬之痛。
作者抒发了“人如秋鸿,事如春梦“的感叹,用人生虚无的思想来排遣心中的烦恼和痛苦。
(3)豁达洒脱。
作者告慰友人,并借“不用赋《招魂》”之句,告诉朋友们不必为他担心挂念。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6.(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反是不思,亦已焉哉(6分,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17.D【解析】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根据后面的“艰难”一词,应选“名副其实”。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根据语境,应选“可见一斑”。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形容极其常见。
根据前面的“超级工程”,应选“比比皆是”。
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一脉相承:也说一脉相传。
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
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根据语境,应选“一脉相承”。
18.B【解析】括号内的句子应为承上启下句,承接上文的“发展”,开启下文的“历史”,因此首先排除C、D项;从语意来看,用“发展”修饰“名片”,用“历史”修饰“镜子”更合适,因此排除A项。
19.C【解析】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建设者们”只是第一分句的主语,不能放在关联词前面,应调整到“不管”之后;二是“都不能只体现在”意思不合语境,应改为“都不仅仅体现在”。
A项,存在第二个错误,且前两分句语序不当;B项,存在以上两个错误;D项,存在第一个错误,且前两分句语序不当。
20.示例:①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②第一是“尊重”③健全的人格(6分,每空2分,意思答对即可,超出字数酌情扣分)21.(5分)示例:2020年9月28日(1分),在山东曲阜孔庙内举行公祭孔子诞辰2571周年大典(2分),同时联合海内外多地孔庙进行全球“云祭孔”(1分),而且首次启用网上祭孔平台(1分)。
22.(60分)【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分别解读如下:①“筛子”是个形象的比喻,在时代这个大筛子面前,所有人都是身处其中的糠谷,重要的不是你能跳多高,而是你能不能长期地留在局内。
可以提炼出时代的前进、事物的发展、人民的自我更新等关键词。
②回望来路,展望前路,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更明白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提炼出社会事物的发展、人生的目标方向、个人的信仰追求等关键词。
③此句阐述的是生存的意义,不论走向何方,听从内心,坚定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然后忠诚于它。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时代是背景,个人是主角,需要把个人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方为最佳立意。
【参考立意】①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②找准人生目标,坚定人生道路;③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时代在发展,个人要进步。
【参考译文】夏守赟,字子美。
起初,夏守恩在襄王府供职,襄王问他的兄弟们的情况,夏守恩说:“夏守赟4岁就死了父亲,我每天在王府侍奉,没有时间抚养他,心里总是挂念着他。
”襄王为之感动,容色改变,当天就召入宫中,但是又怜惜他年幼,就听任他在外舍学习。
后来过了两年,又召入宫中,襄王的乳母齐国夫人派师傅和侍婢抚爱照料他。
年龄稍大点了,学习通晓了语言文字。
襄王做了太子,夏守赟主持工程方面的事物。
等到襄王即帝位以后,被授予右侍禁之职。
李继迁反叛,命令他出使绥、夏,负责侦查边疆地区反叛等事,后来又升任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
皇帝驾临大名府,他做驾前走马承受。
康保裔与敌人做战,阵亡,他的部属害怕被杀,就声称康保裔投降了敌人。
皇帝秘密下诏派夏守赟前往查证此事。
夏守赟改变服装进入康保裔属将的军营里,查访得知事情的真相,回京上报非常符合皇帝的旨意。
皇帝下诏抚恤康保裔的家人,任命夏守赟为真定路走马承受公事。
皇帝驾临澶渊以及到汾阴祭祀,夏守赟都担任驾前巡检,屡次升迁做了东绫锦副使。
后来随圣驾到亳州,皇帝命他修整行宫。
后来又转任崇仪使、提举仓草场。
皇帝非常亲近信任他,派遣宫中的使节问夏守赟:“你想担任军职吗?你想做横行使吗?”夏守赟说:“我能够每天都接近皇帝就足够了。
”不久升任西上阁门使、提举诸司库务,凭右千牛卫大将军、昭州刺史的身份做枢密都承旨,兼管三班院。
每当契丹的使臣至来,夏守赟就与杨崇勋轮流做馆伴副使,前后一共十几年。
升任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又改任马军、并代州都总管。
夏守恩因犯贪污罪被免职,夏守赟也从镇海军节度使任上被罢免军职,回到本镇任职。
过了一年,又转任定州路都总管,被征召回京主管枢密院事务。
入宫觐见以后,皇帝帝询问他西部边疆的事,夏守赟说:“平时(大部分)小军事据点驻屯的兵马不到一千人,如果反贼率大兵出击,坚守都来不及,安哪里还能出门御敌呢?应当合并那些小据点的兵力来据守冲要之镇,等条件有利的时机截击反贼,这样,大功或许可以实现。
”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
刘平、石元孙战败,有人诬告他们投降了反贼。
夏守赟极力为他们的冤枉争辩,并且援引康保裔的事作为对证,亲自请求带兵攻击反贼。
后来他转任宣徽南院使、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命令勾当御药院的张德明和黎用信二人执皇帝御赐的宝剑随从自己。
然而夏守赟本性胆小无识,又少军事谋略,所以不被士卒信服。
不久奉诏在河中驻军,过了几个月,转而屯兵鄜州。
他的儿子夏随做陕西缘边招讨副使。
当时晏殊和宋绶二人主管枢密院,又征召夏守赟一同主管枢密院事务。
去世后加赠太尉之职,谥号为忠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