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解
病理 名解

一、1萎缩2假性肥大3肥大4增生5化生6变性7水样变性8脂肪变性9心肌脂肪浸润10虎斑心11细胞内胆固醇或胆固醇酯沉积12玻璃样变13淀粉样变14坏死15凝固性坏死16干酪样坏死17坏疽二、1机化2凋亡3再生4肉芽组织5瘢痕6瘢痕疙瘩7充血8动脉性充血9静脉性充血10心力衰竭细胞11槟榔肝12血栓形成13血栓14白色血栓15混合血栓16附壁血栓17红色血栓18透明血栓19血栓机化20静脉石21再通22栓塞23栓子24交叉性栓塞三、1逆行性栓塞2血栓栓塞3脂肪栓塞4气体栓塞5减压病6羊水栓塞7梗死8贫血性梗死9出血性梗死10出血11水肿12炎症13变质14渗出15趋化作用16调理素17炎症介质18菌血症19毒血症20败血症21脓毒败血症22假膜性炎23绒毛心24化脓性炎25蜂窝织炎26脓肿27炎性息肉28炎性假瘤四、1肉芽肿性炎2疖3痈4炎性溃疡5窦道6瘘管7急性炎症8慢性炎症9肿瘤10异型性11肿瘤分化12间变13浸润14侵袭15转移16肿瘤演进17肿瘤的异质性18TNM分期19恶病质20副肿瘤综合症五、1癌肉瘤2交界性肿瘤3角化珠4癌前病变5非典型性增生6原位癌7原位癌累及腺体8畸胎瘤9原癌基因10肿瘤抑制基因11肿瘤实质12肿瘤间质13肿瘤扩散14瘤样病变15动脉粥样硬化16粥样斑块17纤维斑块18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六、1心绞痛2心肌梗死3室壁瘤4原发性高血压5心脏向心性肥大6高血压脑病7动脉瘤8夹层动脉瘤9风湿病10风湿小体11疣状心内膜炎12感染性心内膜炎13心瓣膜病14心肌炎15心肌病16心包炎17慢性支气管炎18肺气肿19肺泡性肺气肿20腺泡中央型肺气肿七、1腺泡周围型肺气肿2全腺泡型肺气肿3间质性肺气肿4肺大泡5支气管哮喘6支气管扩张症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无机细动脉肌化9肺性脑病10大叶性肺炎11肺肉质变12小叶性肺炎13吸入性肺炎14坠积性肺炎15融合性小叶性肺炎16间质性肺炎17透明膜18肺尘埃沉着病八、1硅沉着病2硅结节3胸膜斑4结节病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鼻咽癌7泡状核细胞癌8隐性肺癌9早期肺癌10胸膜型肺癌11细支气管肺泡癌12类癌综合症13Horner综合症14副肿瘤综合症15Barrett食管16肠上皮化生17消化性溃疡九、1Crohn病2早期胃癌3革囊癌4Krukenberg瘤5病毒性肝炎6碎片状坏死7桥接坏死8毛玻璃样肝细胞9急性黄(红)色肝萎缩10肝硬化11假小叶12小肝癌13新月体14肾盂积脓15脓尿16肾透明细胞癌17钉突形成十、1车轨征2Goodpasture综合症3致密沉积物病4肾病综合症5纳博特囊肿6子宫颈糜烂7原位癌累及腺体8宫颈早期浸润癌9子宫内膜增生症10子宫内膜异位症11卵巢巧克力囊肿12子宫腺肌病13子宫内膜癌14葡萄胎15侵蚀性葡萄胎16绒毛膜癌17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8卵巢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19畸胎瘤十一、2乳腺纤维囊性变3乳腺硬化性腺病4乳腺导管内原位癌5粉刺癌6乳腺小叶原位癌7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乳腺浸润性小叶癌9乳腺Paget病10Call-Exner小体11疣状癌12乳腺髓样癌伴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名解整理

一:名解1.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2.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3.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组织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
6.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7.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
常伴有炎细胞浸润8.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时肺瘀血,巨噬细胞胞质内含有棕黄色颗粒,系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9.槟榔肝:慢性肺瘀血时肿大的肝脏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
10.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的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11.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容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12.炎症:是机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前防御为主的反应13.假膜性炎: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由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14.绒毛心: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主要表现为大量纤维素炎,主要表现为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随着心脏收缩、舒张的牵拉,形成绒毛状。
15.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
16.炎性息肉: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在长期作用下,炎症局部的黏膜上皮、黏膜下腺体及肉芽组织共同增生,形成向表面突起的底部有蒂的肿物17.肉芽肿性炎:指在某些特殊致炎因子作用下,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18.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叫异型性19.原位癌:是指癌变限于皮肤表面皮层内黏膜的上皮层内,尚未侵破基地膜向下浸润生长者,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病理学名解

病理学名解1、atrophy(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称为萎缩。
1、hyperptrophy(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hyperplasia(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metaplasia(化生):是指一种以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5、degeneration (变性):即可逆性损伤,是指新陈代谢障碍时,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变性的组织细胞功能下降,但通常为可复性,严重者可发展为坏死。
6、tiger heart(虎斑心):是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为发生脂肪变性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7、pathologic calcification(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钙盐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碳酸钙及少量铁镁等物质。
8、gangrene(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败性变化。
腐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9、caseation necrosis(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内脂肪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10、apoptosis(细胞凋亡):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真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机制,主要是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而发生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1、organization(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
12、granulation tissue(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多少不等的炎细胞组成,在创伤表面常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新鲜肉芽。
病理名解、简答题

动脉性充血: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使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静脉性充血:动脉输入正常,但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从血液成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栓塞:循环血流中浮上异常物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这些异常物质被称为栓子。
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蓄积过多。
高渗性脱水:以水分丧失为主,盐类丧失较少的脱水。
低渗性脱水(缺盐性脱水):盐类丧失多于水分丧失。
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因为物质代谢障碍而使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导致器官组织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变性:指在细胞和组织损伤时,在细胞或间质内浮上异常物质或异常量的正常物质。
脂肪变性:在变性细胞内浮上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为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肉芽组织:乃由茂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化生:是指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功能和形态上转化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肥大:因为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使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常伴有功能增强。
增生:因为细胞数目增多而引起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多种缘故可刺激细胞分裂能力增强而引起增生。
再生:由损伤部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倘若彻低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彻低再生。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遇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浮上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休克:主要是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机体各器官组织异常是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从而危及生命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第1页/共25页发热:是因为机体受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调节性升高,导致机体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病理学名解

名解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的实质细胞。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3、细胞可逆性损伤: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的现象。
4、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5、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6、坏疽:呈黑褐色,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7、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8、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生物过程。
9、再生:老化、消耗、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增生补充修复。
10、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
11、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12、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13、发绀: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皮肤呈紫蓝色。
14、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可见胞浆内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15、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呈暗红色,两个以上构造红黄相间的条纹。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乚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炎症: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引自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中心环节:血管反应,渗出。
)19、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20、伪膜: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形成21、绒毛心:发生在心包的纤维性炎22、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新生物,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
23、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24、癌脐: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下陷25、癌脐: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下陷26、胶样癌:即粘液癌,分泌大量粘液的腺癌27、印戒细胞:粘液聚集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癌细胞呈印戒状。
病理名解

名解1.萎缩: 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2.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3.虎斑心: 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4.透明变性: 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6.坏疽: 继发性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呈黑褐色.7.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过程,最后形成瘢痕组织8.再生: 由损伤周围同种实质细胞增生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9.不稳定细胞:不稳定细胞指再生能力很强的一类。
这类细胞不断的在增殖,以代替衰老死亡或者破坏的细胞。
10.稳定细胞: 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只有在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才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的一类细胞。
11.永久性细胞: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12.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增长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构成的幼嫩结缔组织。
13.瘢痕组织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缝合后对合严密。
14.瘢痕组织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对齐困难,伴有创口感染。
15.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肺间质或痰中可见胞浆中含有的棕黄色颗粒的巨噬细胞16.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充血呈红色,肝小叶周边地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呈黄色,肝表面及切面红黄相间的条纹结构,似槟榔。
17. 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8.混合血栓:白色血栓后下游血液产生涡流,新血小板堆积形成不规则突起的血小板小梁,小梁间纤维素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和白细胞。
19.透明血栓: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素和少量血小板20.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并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1.梗死:局部器官、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缺血性坏死。
自己总结的病理名解

病理学重点㈠名词解释⒈萎缩:已发育的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⒉肥大: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⒊增生:指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⒋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⒌变性:是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含量异常增多的现在⒍玻璃样变: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毛玻璃状,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⒎心衰细胞:漏出的红细胞发生坏死,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为含铁血黄素颗粒,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常在心衰中出现,故称之为心衰细胞8.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观为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9.充血:因动脉扩张,动脉血量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10.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的状态,称为淤血11.槟榔肝:右心衰竭导致肝淤血,肝脏切面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网络状花纹,似槟榔的切面,故有槟榔肝之称12.血栓: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13.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心,血管的现象,称为栓塞。
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14.梗死:机体的器官或组织由于血液供应阻断,导致缺氧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15.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16.炎细胞: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中,渗出的白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即为炎细胞17.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黏膜者,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灰白色膜状物,又称假膜性炎18.绒毛心:发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不停地搏动,使渗出于心包脏,壁两层表面的纤维素形成绒毛状物,故有“绒毛心”之称19.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20.肿瘤:是机体局部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21.原位癌:当癌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称为原位癌22.浸润癌: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黏膜下层,真皮或间质23.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大中动脉内膜脂质沉淀,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导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的心血管系统疾病24.风湿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体积大,浆丰富,呈嗜碱性,核大,空泡状,染色质聚集于核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可多核25.风湿小题(Aschoff小体):是一种肉芽肿,多发生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结缔组织。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名解

病理名解1、适应:是指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源性各种刺激而产生的代谢、结构与功能上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萎缩常伴有功能减退,实质细胞数量减少与间质细胞增生。
3、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4、增生:是指器官、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多。
5、化生:是指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取代的过程。
化生一般易发生在同源性组织细胞之间。
6、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虎斑心:发生脂肪变的心被称为虎斑心,是指发生脂肪变的心肌呈现显著的黄色,与正常的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条纹。
8、脂肪浸润:是脂肪细胞出现在不含脂肪细胞的组织器官间质中,即结缔组织中。
9、玻璃样变:又称透明样变,是指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即蛋白质蓄积。
10、坏死(necrosis):是指活体内范围不等的以酶溶性变化为主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并引起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
11、坏疽:是指细胞局部组织发生大块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病变处常呈黑色或污绿色。
12、糜烂:皮肤和黏膜层的浅表缺损。
13、溃疡:深达皮肤和黏膜下的缺损。
14、空洞: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可经相应管道如输尿管、气管排出,遗留下组织空腔,称之为空洞。
15、窦道:深部组织坏死后形成开口于皮肤或黏膜的,允许脓液流出的盲性管道,称为窦道。
16、瘘管:体表与内脏器官之间或两个内脏器官之间形成的两端开口的病理性通道称为瘘管。
17、机化(organization):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常物质的过程。
18、凋亡(apoptosis):一般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损伤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开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构造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响。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响。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可逆性损伤: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活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适应(adapta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XXX)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构造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
严峻者可致心肌破碎而猝死。
虎斑心(tigroid heart):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XXX斑纹。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病理性钙化:软构造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
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堆积。
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细胞死亡:细胞因受严峻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当代谢截止,结构破坏和功用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病理学名解

73. 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74. 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级啊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
74.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的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48、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变硬,斑块内脂质崩解,组织坏死形成小米粥样物。
49、肉芽肿:炎症局部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50、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始于淋巴结、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及其他组织具有淋巴细胞分化物点的恶性肿瘤。
51、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组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8、增生: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9、再生:细胞或组织死亡后,其残骸被清除的同时,邻近的健康细胞便进行分裂增生来填补坏死造成的缺损,这种细胞的增生称再生。
10、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11、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的反应。
79. 梗死: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80. 肉芽肿性炎: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
81. 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上成分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呈新月状或环状结构分布。
66、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的一种并发病,因白细胞渗出少,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渗出纤维素而由肉芽组织取代发生机化,使病变肺组织变实,呈褐色如肉样。
病理名解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如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细动脉玻璃样变:又称细动脉硬化,常见于缓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因有血浆蛋白质渗入而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玻璃样变的细动脉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强,以继发扩张,破裂和出血。
凝固性坏死:尚保留坏死组织细胞轮廓,呈灰白灰黄干燥凝固状。
常见于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
干酪样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肉眼上坏死区呈灰黄色,质软,颗粒状易碎的,似干奶酪,不见原组织轮廓,属凝固性坏死。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即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液化性坏死:指组织坏死后很快因酶分解而变成液态。
机化:不能被溶解吸收或者分离排出的组织损伤,由周围毛细血管或成纤维细胞的肉芽组织长入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称充血,也称动脉性充血。
淤血:器官,组织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肺褐色硬化:长期慢性肺淤血,引起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质地变实变硬,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呈棕褐色。
心衰细胞: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以致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称槟榔肝。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因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坏死(缺血性坏死)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组织对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包括组织的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病理名字解释

1.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6.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7.再生:由邻近同种细胞通过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现象8.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9.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0.静脉性充血(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
11.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这种大量含有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12.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黄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13.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14.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
15.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
16.再通: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重建血流,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17.羊水栓塞:由于羊水及其内有形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病势凶险的产科并发症,临床上较少见,但死亡率较高。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适应、损伤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与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得细胞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刃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所代替得过程.5x细胞水肿;乂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 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与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x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她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就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得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IIE染色悄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得玻璃样物质。
1 0 X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口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 lx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得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得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悄况下,骨与牙以外得组织内有固体钙盐得沉积.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得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与/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得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口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 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得腔。
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得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得过程中产生大量得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得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病理名解

1.萎缩(atrophy):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减小。
器官与组织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体积减小外,还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和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所致,但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3.增生(hyperplasia):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5.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蓄积的现象。
6.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是细胞损伤最早出现的改变。
系因线粒体受损,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7.气球样变(bolluning change):细胞水肿后期,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性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8.脂肪变(fatty change):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9.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10.细动脉壁玻璃样变(arteriolosclerosis):又称细动脉硬化,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因血浆蛋白质渗入和基底膜代谢物质沉积,可使细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压升高,细动脉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继发扩张、破裂和出血。
11.淀粉样变(amyloid change):细胞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质—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病理名解

。
增生---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细胞增生有时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脂褐素---是由于胞浆内的自噬溶酶体内细胞器碎片,不能被酶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体,是一种黄褐色色素,内含50%左右的脂质。常见于心肌,肝细胞以及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的细胞。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引起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一般伴有功能下降。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出血。
血肿--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
逆行性栓塞--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髂静脉分支并引起栓塞。
败血性梗死---含细菌的栓子顺血流运行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动脉栓塞。梗死灶内可见有细菌团以及大量炎细胞侵润。若有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可出现脓肿形成。
静脉石---静脉血栓钙化后称为静脉石。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水样变性--细胞水肿或称为水样变性.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最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玻璃样变性--玻璃样变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内或细动脉壁等处发生蛋白质蓄积,在HE染色中表现为均匀粉染毛玻璃样半透明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萎缩(atrophy):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减小。
器官与组织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体积减小外,还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和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所致,但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3.增生(hyperplasia):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5.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蓄积的现象。
6.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是细胞损伤最早出现的改变。
系因线粒体受损,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7.气球样变(bolluning change):细胞水肿后期,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性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8.脂肪变(fatty change):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9.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10.细动脉壁玻璃样变(arteriolosclerosis):又称细动脉硬化,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因血浆蛋白质渗入和基底膜代谢物质沉积,可使细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压升高,细动脉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继发扩张、破裂和出血。
11.淀粉样变(amyloid change):细胞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质—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HE 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刚果红染色为橘红色,遇碘则为棕褐色。
12.黏液样变(mucoid change):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组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湿病灶等组织中。
镜下特点为疏松的间质内,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与灰蓝色黏液基质中。
13.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由铁离子和蛋白质组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可被普鲁士兰染成蓝色。
14.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出现固态钙盐的沉寂,可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
若钙盐沉积在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此时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而致钙盐沉积在正常组织内,称转移性钙化。
15.坏死(necrosis):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三种基本形式。
16.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
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唔结构颗粒状红染物。
17.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细胞组织坏死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
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18.坏疽(gangrene):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19.糜烂(erosion)、溃疡(ulcer):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表面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21.瘘管(fistula):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22.空洞(cavity):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
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为~。
23.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的过程。
1.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2.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壁薄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似鲜嫩肉芽故而得名。
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内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2.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3.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淤血时,由于局部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刺激,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死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称为~。
4.槟榔肝(nutmeg 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在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5.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6.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因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又称微血栓。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又称纤维素性血栓,常见于DIC。
7.再通(recanalization):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重建血流,称为~。
8.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堵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9.气体栓塞(gas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堵塞心血管,称为~,前者称为=空气栓塞,后者是在高压环境急速转到低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生的气体栓塞,称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10.沉箱病(caisson disease):人体从高压环境迅速进入常压或低压环境,原溶于血液、组织液、脂肪组织的气体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迅速游离形成气泡。
氧气和二氧化碳可再溶于体液内被吸收,但氮气在体液内溶解迟缓,形成气体栓塞。
11.梗死(infarc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液堵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12.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动物针对损伤银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机体消灭和局限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恢复损伤。
13.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14.趋化作用(chemotaxis)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
15.浆液性炎症(serous inflammation):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有少量蛋白质,其中主要为清蛋白,同时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16.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在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相互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
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17.积脓(empyema):当化脓性炎症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
18.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指疏松结缔组织的迷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表现为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19.脓肿(abscess):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0.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仍可检测到细菌,称为~。
21.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
临床上出现高热和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坏死。
22.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反而还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全身中毒和病理变化,除了有毒血症的表现外,还常出现皮肤和黏膜的多发性出血斑点,以及脾脏和淋巴结的肿大。
23.脓毒败血症(pyemia):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了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或称转移性脓肿。
24.肉芽肿(granuloma):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地结节状病灶。
1.肿瘤(tumor neoplasm):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2.异型性(atypia):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3.间变(anaplasia):异型性越大,成熟程度和分化程度就越低,明显的异型性称为间变。
4.畸胎瘤(teratoma):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生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和恶性。
5.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生长的过程中,其侵袭性增加的现象称~,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的组织并发生远处转移。
6.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
7.种植性转移(implantation metastasis):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器官的恶性肿瘤,侵袭到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其他器官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
8.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某些疾病本身虽然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称为癌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