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脑间脑
08小脑间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二、小脑的外形和内构
■ 小脑的位置
颅后窝内,端脑枕叶下面 脑干背面; 借三对小脑脚 与脑干相连
上脚:小脑
中脑
中脚:脑桥
小脑
下脚:脊髓、下橄榄核
小脑
(一)小脑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小脑扁桃体
(二)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4)橄榄小脑纤维, 主要构成小脑下脚, 终于新旧小脑皮质。
(四)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古小脑 通过与前庭核的联系,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旧小脑 主要与调节肌张力有关。旧小脑的病变主要
表现肌张力降低。 新小脑 主要协调骨骼肌的运动。新小脑的病变主要表
现为小脑共济失调,
三、间脑
位置: 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 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 所掩盖 腹侧的视交叉、视束、 灰结节、漏斗、垂体和 乳头体外露于颅底。 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 下 丘 脑、后丘脑、 底丘脑。
六、第三脑室
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前界:终板
脉络组织
背侧丘脑
背 侧
终 板
丘
脑
上 丘
视
上丘脑
脑
交 叉
乳头体
中脑水管
后丘脑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漏斗 灰结节 底丘脑
终板
下丘脑包括下列结构:
视交叉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下丘脑沟
漏斗
乳头体
系统解剖学 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位于椎管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 外形两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 C1—8 T1—12 L1—5 S1—5 C0 脊髓平对椎骨的相应位置脊髓节段椎骨序数C1-4 C1-4C5-T4 上1个椎体T5-8 上2个椎体T9-12 上3个椎体L1-5 T10-T12S1-C0 T12-L1颈节一至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二;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中央灰质: 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层前角(柱) (板层、)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间带(板层)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
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9-2脑干、小脑、间脑
视交叉 位于:颅后窝前部 脊髓和间脑之间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腹侧:邻接枕骨斜坡, 背面:与小脑相连。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 间围成的腔隙为 第四脑室, 下续于中央管, 上接中脑水管 。
-3-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21-
3、脑干的功能
1、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 2)参与睡眠发生,对觉醒和意识状态进行调节
2、传导功能
3、反射功能: 延髓:生命中枢 呼吸中枢 心血管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2-
二 小脑
1、位臵: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后上方 前面:隔第四脑室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橄榄束 弓状核 锥体束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疑核 内侧副橄榄核 舌下神经
-10-
2)中脑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 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19-
2)、下行纤维束:
皮质核束
终止于
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部分对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
14
2.内部结构 内髓板: 内有板内核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前核 联络性核团 内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外侧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板内核 内髓板 丘脑前核 背内侧核
外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3.功能
①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 ②感知粗略痛觉 ③参与调节躯体运动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19
(六)上丘脑 松果体 缰三角 丘脑髓纹 内分泌腺 与边缘系统 的活动有关
丘脑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20
(七)后丘脑
1.内侧膝状体: 接受来自下丘的听觉纤维 发出纤维至颞叶听中枢 2.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 发出纤维至枕叶视中枢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4
正中区:即蚓部 纵 向 分 中间部: 较小 区 外侧部: 较大
旧小脑(脊髓小脑)
新小脑(大脑小脑) 蚓部
中间部
外 侧 部
5
(四)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有3层
2、小脑核(中央核):位于髓体内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中间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21
(八)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背侧丘脑 底丘脑核
黑质
红核
22
8
解剖学小脑间脑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共济失调
肌张力降低
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等 。
肌肉松弛、无力,关节活动度增加。
眼球震颤
诊断方法
眼球不自主地震颤,与共济失调同时出现 。)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手段进行诊断。
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
治疗措施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手术、药物治 疗等。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善患 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小脑间脑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其演化规律和适应性 特征。
技术创新与应用
发展新的神经科学技术和方法,如光遗传学、在体成像和单细胞测序 等,推动小脑间脑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阐明了 它们在小脑间脑中的分布规律。
基因表达与调控
揭示了多种基因在小脑间脑发育和功能中的表达 模式和调控机制。
生理学研究进展
感觉运动整合
01
阐明了小脑间脑在感觉运动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对躯体感
觉、视觉和前庭觉信息的处理。
认知功能
02
发现了小脑间脑参与认知功能,如学习、记忆和语言等方面的
心血管调节
小脑间脑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控 制心率、血压等心血管活动,以应对 不同生理需求。
呼吸调节
小脑间脑参与呼吸节律的控制,确保 呼吸过程与身体需求相匹配。
消化调节
小脑间脑通过调节胃肠道蠕动和分泌 活动,影响消化过程。
免疫调节
小脑间脑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 系,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 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04
小脑间脑疾病与临床表现
常见疾病类型
小脑萎缩
小脑体积缩小,导致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 等症状。
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笔记-3.小脑及间脑
二、小脑
(三)小脑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头部位置变化和头部相对重力方向信息同侧前庭神经节(核) 小脑下脚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
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前角内侧神经元;
支配眼外肌脑神经核
身体平衡;头部运动;
头部运动时的眼球凝视
前角内侧部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红核 齿状核 红核、背侧丘脑腹前
核、腹外侧核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 2.脊髓小脑(旧小脑)
3.大脑小脑(新小脑)
三、间脑
(丘脑网状核
运动过程中身体内外变化着的各种信息
脊髓小脑4束 小脑上下脚
旧小脑(脊髓小脑) (内侧及中间皮质区) 视、听、前庭觉; 脑桥中转的皮质感觉运动信息 中间核←中间区
蚓部→顶核 小脑下脚 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调节躯干肌和肢体近端肌的
肌张力和运动协调
小脑上脚至对侧 红核脊髓束 丘脑外侧核 皮质运动中枢 皮质脊髓
同侧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
调节肢体远端肌的肌
张力和运动协调 对侧大脑皮质的感觉、
运动及联合皮质区
对侧脑桥核 小脑中脚 外侧区(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上脚至对侧 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通过小脑-大脑反馈,影响大脑对肢体精细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认识小脑的知识点总结
认识小脑的知识点总结小脑的形态特点(一)形态特点① 位置:小脑位于桥脑、延髓、大脑的枕叶之间,下接桥脑,上与大脑的枕叶接壤,前接中脑。
② 形状:由于小脑被横向裂隔开,呈两瓣状,左右各一半。
每一半又呈半球状,一大一小。
③ 重量:成年人的小脑重约150~180g。
左右小脑之间的重量差别一般在10g以内。
女性小脑比男性略轻。
小脑的结构一、小脑表面形态:小脑表面称为小脑外皮,相对于大脑皮,小脑皮更薄,皱褶更密。
1. 小脑回:由浅灰质组成,覆盖着小脑外皮,相互重叠,并从上到下、前到后地扭曲交错。
2. 小脑裂① 蚓状小脑(vermis cerebelli):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的中央裂。
它是横断的,将两侧小脑半球分开,而且上端的部分可以将大脑的两枕叶分隔。
② 小脑大裂(fissura cerebelli):位于小脑半球的上部,将上下两个小脑半球分开,是依据小脑回的走向来进一步将小脑分隔的。
二、小脑内部结构:1. 浅灰质:主要是细胞体。
2. 深白质:分布在灰质之中,由细躯细胞纤维和支持细胞组成。
3. 小脑核团:深白质的一部分,其纸质呈叶状,互相交错。
4. 小脑髓质:深白质的一部分,混在核团和它的周围,由丝状纤维等组成。
5. 小脑鞍间脑及外部脚大脑:形成团丛,它的传入传出纤维与脑干、大脑中枢等相连。
小脑的功能1. 平衡调节小脑对人体的姿态和平衡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脑对于人体的平衡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小脑受损,会导致平衡障碍、姿势不稳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2. 运动协调小脑对运动的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
通过小脑的调控,人体能够做到肌肉协调运动,保证身体的动作不会出现不协调和错误。
3. 学习和记忆研究发现小脑对于学习和记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脑被认为能够通过对大脑多巴胺的释放来影响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4. 语言能力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心,但小脑也有能力对语言进行处理。
研究发现,小脑在控制语言的产生和表达上发挥重要作用。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一、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负责调节和管理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1. 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由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组成。
大脑负责思考、感觉、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小脑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脑干负责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间脑则参与情感和内分泌的调节。
2. 脊髓
脊髓是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主要通道,传递大脑对身体的控制信息和身体对大脑的感知信息。
脊髓还包含了许多反射回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刺激作出反应。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负责将脑和脊髓与身体各部分联系起来。
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1. 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负责管理身体的皮肤、肌肉和骨骼等部分的运动,以及感知外界的刺激。
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位于脊髓和脑中,通过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2.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
交感神经负责在紧急情况下调动身体的资源,而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在非
紧急情况下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
系统解剖学:间脑 小脑
前角运动神经元
3、大脑小脑(新小脑)调控骨骼肌的随意、 精细运动。
大脑皮质运动区
➢接受纤维: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 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
➢主要投射至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 上脚进入对侧的红核和对侧背侧 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后者再 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 动区,最后经皮质脊髓束下行至 脊髓。
红核小细胞部
(1)前庭小脑:主要与前 庭N核和前庭N联系, 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也 称古小脑、原小脑。
绒球小结叶
DCST 脊髓小脑后束 OCT 橄榄小脑束 CCT 楔小脑束 VCT 前庭小脑束 OCT CCT DCST PCT PCT 脑桥 小脑束
内侧区 中间区
(2)脊髓小脑:主要接受 来自脊髓的信息,传出纤 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 传出。也称旧小脑。
前庭神经核
前庭小脑
2、脊髓小脑(旧小脑) 调节肌张力
➢接受纤维:脊髓小脑前、后束经 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 动
➢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中继 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脑干 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脊髓 束、网状脊髓束及红核脊髓束来 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红核 网状结构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小脑 前庭神经核
小脑、 间脑
小脑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借三对脚与脑干相连,上借小脑幕与大脑相隔
小脑幕 小脑
➢外形
✓两侧为小脑半球,中间为小脑蚓
✓上面平坦,前后凹陷,称为小脑前、后切迹
✓下面膨隆,半球前内面有一突起,称为小脑扁桃体
✓小脑蚓下面从前到后为小结、蚓垂和蚓结节。小结连于绒 球。
小脑前切迹
绒球
半球
小
半球
脑
蚓
小脑后切迹
人体解剖学课件之小脑间脑
VS
治疗方式
根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康复治疗等手段。
05 小脑间脑的研究进展
小脑间脑的生理机制研究
神经元与突触机制
研究小脑间脑中的神经元类型、 分布、连接方式以及突触传递的 特性,揭示其信息处理和调控的 生理机制。
神经递质与调质
研究小脑间脑中神经递质和调质 的种类、合成、释放、代谢及其 受体,探讨其在神经信号传递中 的作用。
04 小脑间脑的疾病与病变
小脑间脑的常见疾病
脑炎
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脑部炎症,可能导致小脑 间脑组织损伤。
脑肿瘤
生长在小脑间脑部位的肿 瘤,可能压迫周围神经组 织,引起一系列症状。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可 能影响小脑间脑的血液循 环,导致局部缺血或出血 。
小脑间脑病变的症状表现
01
小脑间脑的功能
01
02
03
协调运动
小脑间脑通过接收来自大 脑皮层和小脑的运动指令 ,协调和整合这些指令, 控制和调节身体的运动。
平衡和姿势控制
小脑间脑能够感知身体的 位置和运动状态,通过调 节肌肉的紧张度和反应来 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小脑间脑还参与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控制着一些 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心率 、呼吸和血压等。
02 小脑间脑的解剖结构
小脑间脑的外部结构
表面特征
小脑间脑的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形 态,有许多褶皱和突起,这些特征有 助于增加其表面积,为神经元提供更 多的空间。
位置关系
小脑间脑位于大脑的底部,紧贴着脑 干,与丘脑、下丘脑等其他脑区相邻 。
小脑间脑的内部结构
核团组成
小脑间脑主要由许多神经核团组成, 这些核团在处理感觉信息、调节自主 神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脑间脑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髓质 小脑皮质
8
(四)纤维联系及功能 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 庭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调整由前庭刺激引起的 肌张力变化,维持平衡。
9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 经小脑下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 中继后,再到前庭核、红 核、网状结构,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17
18
(五)下丘脑
1.形态: 上界为下丘脑沟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下界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终板
视交叉 中脑被盖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19
垂体
视交叉
乳头体
灰结节
20
2.内部结构 很多核团,其中界线清 楚的有视上核和室旁核。 两核团细胞产生的加压 素和催产素 。
10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 经小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 皮质,经小脑上脚传出 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 (力量、方向、范围等)
(五)小脑损伤: 原小脑损伤引起平衡失调, 走路不稳。 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 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 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 等。
11
小脑的3个脚 小脑上脚
14
内髓板:
2、结构 有一“Y”形的纤维板 内有板内核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前核群 联络性核团 三叉丘系 内侧核群 背侧部 腹前核 外侧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脊丘系 腹后外侧核 板内核 内髓板 丘脑前核 背内侧核
外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腹中间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小脑间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小脑
一、位置:
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二、外形: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隆的部分,靠近枕骨大孔外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
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三、分叶:
借原裂、后外侧裂,分为:
.
)组成
)
功能: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受损后症状:平衡失调
⑵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是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至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及红核、丘脑腹外侧核等.
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
受损后症状: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
⑶大脑小脑:
传入纤维:在脑桥核中继后的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自小脑上脚传出至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受损后症状:共济失调
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特点:
⑴随意运动不丧失
⑵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⑶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2、原小脑综合征:⑴平衡失调⑵自发性眼震
3、新小脑综合征:⑴肌张力低下⑵共济失调⑶意向性震颤
间脑
一、位置:
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
二、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三、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
1. 背侧丘脑(丘脑)
◇外形
◇位置
◇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
外侧核群背侧组:外侧背核外侧后核
腹侧组: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丘脑枕核
核团分类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
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⑶上丘脑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
⑷底丘脑
⑸下丘脑
◇位置及境界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视交叉、漏斗、垂体、灰结节、乳头体
前界:终板
向后:续中脑被盖
◇下丘脑分区及核团
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加压素)、室旁垂体束(催产素)、结节漏斗束(促释放/抑制激素)
室旁核和视上核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漏斗核与腺垂体功能相关。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心: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视交叉上核参与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
四、第三脑室
⑴位置: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⑵境界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前界:前连合和终板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终板视交叉
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前连合
两侧:经室间孔通侧脑室
下方: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室间孔
下丘脑沟
第四脑室
中脑水管
小结
教学内容:小脑、间脑
目的要求:
1. 掌握小脑的位置,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的名称、机能分区的名称,小脑核的组成,小脑的功能;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2. 熟悉小脑的外形,后丘脑。
3. 了解小脑上、中、下脚,小脑的纤维联系,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上丘脑的组成,下丘脑的位置和功能,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联系。
思考题
1. 简述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2. 简述小脑的功能。
3. 简述间脑的分部。
4. 简述后丘脑的组成及功能。
5. 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中腹后核主要接受哪些传入纤维
6. 名词:小脑扁桃体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