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孔子十句话被误读
孔子十句话被误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要不断地温故知新,多加练习。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简单地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善待,更强调了自己的修养和道德规范。
3. '君子不器':不是说君子没有才能和技艺,而是强调君子应该超越功利和狭隘利益,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是只强调友情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开放心态和包容他人的胸怀。
5.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只强调学习他人的长处,更强调了辨别是非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是简单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是强调学习和思考的两者必须兼备,更强调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是只强调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更强调了关注他人和尊重他人的价值。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是简单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1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了共同利益和公共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强调个人利益和私人权益。
- 1 -。
被误解的古语
被误解的古语
1、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里的毒,由于发音相近而被误传,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原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
3、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尖的“尖”来源于我国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改竖尖儿。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意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呀!
5、空穴来风。
原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6、王八蛋。
原句:忘八端。
这是古代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
盘点《论语》中那些经常被我们误解的话
盘点《论语》中那些经常被我们误解的话最近在家读《论语》,发现很多句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意思有出入,甚至相差甚远,下面,从这些被误解的句子中挑出一些常用的,我们来盘点一下。
1、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里仁》,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几乎被人们当作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
认为,只要父母还健在,我们就不应该出远门,要在家里守着侍奉父母。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叫“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迈的时候,尽量不要长时间远离家门,如果有事非要出去的话,尽量事先向父母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出去,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生活上的一应事情。
2、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我们常用这句话劝诫别人,为求稳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再三思考才能行动。
然而,这句话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什么事都思考很多遍,反复斟酌,孔子说,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思考两遍就行了。
正所谓“过犹不及”,小心谨慎过了头,也会浪费时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以德报怨。
出自《论语·宪问》。
古往今来,“以德报怨”一直被君子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用来显示自己宽容大度的胸怀,意思是用恩德来回报仇怨。
可是,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当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仇怨这种做法怎么样时?孔子的回答是,若要用恩德回报仇怨,那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在孔子看来,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正直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
所以说,对待小人,我们不应该主张无条件的宽容,否则,还有谁愿意做君子呢?4、学而优则仕。
出自《论语·子张》,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我们很容易认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在学习方面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了。
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的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的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精力就可以去学习了,而学习的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做官了。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这个称呼,其中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分别代表五部书,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这些名言的解读过多而常被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下面就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常被人误解的名句吧。
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倡导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遭到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再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是说: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不是教给人们要自私。
二、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恩怨,其实“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今天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的纪念日。
关于孔子,他曾经被长期地供于神坛,也曾经被当作是反面教材。
在人们可以正视他的今天,他也终于以一个智者、令人尊敬的长者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你承不承认,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体系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早已深入骨髓、根深蒂固,可以修正但不容抹杀。
今日,我们便一起回顾下,那些年被曲解的孔夫子。
一、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则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当然比起被孔子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那还是强很多的。
二、三思而后行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劝别人或自己凡事要仔细斟酌。
其实孔子恰好是不赞成这样做的。
《论语·公冶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
就是说,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太谨慎。
三、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乍听确实符合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事实上呢?原文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应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
而不是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四、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在政治开明时则发挥才智,君主昏庸时则装傻充愣等待时机。
孔子是称赞宁武子处世有方,这种“愚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五、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事实上,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卫国国君邀请孔子去卫国,而孔子发现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却是以此抬高身望,公开炫耀,便愤而离去。
古文探索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古文探索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之言”。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本文将探索《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思想和内涵。
1. 有教无类:“尧受九州,不以‘家’告,受其闻之也。
朝有庙会之礼,以告闻之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它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不分阶级、贫富、出身都应该接受教育。
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的观念。
这句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这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道德规范之一。
它告诉我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德准则,旨在促使人们充满同情心和善良,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子路问交于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高尚纯粹的交往方式。
君子淡泊名利,以亲近他人;而小人则以私欲为目的,以利益交往。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真正的交往应该是无私无欲,平等和真诚的。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齐景公》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兴趣的价值。
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单纯地了解知识,而不去深入研究和加以实践,在儒家的眼中只是乏味的空谈。
这句名言警句告诉我们,知识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
5.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身边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一直以来,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经典的儒家著作。
但是千百年的流传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 言必信,行必果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常被后人当作诚信的美德来赞扬,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
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逊色很多,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从来就不是个认死理的古板之人。
“信”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一味地固执守信。
守“信”准则,有个“道义”前提,如果离开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2 三思而后行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人常用三思而后行,来劝人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做事前多思考,是个好习惯,也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但凡事有度,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真相: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
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鬼谷子》中讲到:“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
想太多,反而容易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无法决定;做事太优柔寡断跟太急躁冒进都不可取。
3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有人说,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与小人一般看待,这句话也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
其实不然。
真相:这段话的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0-盘点那些被曲解的名言名句
首页» 天下纵横» 网闻大观» 正文盘点那些被曲解的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的话只说半句,意思就完全不同,然而有些话就是只流传了半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吧(有些真的吓到我了~)1、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
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但却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简述: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点评: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3、三思而后行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出自《论语·公冶长》现在的人多误解了意思,觉得做事应该想三次甚至更多.而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麽几啥啊!4、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進魔道。
出自道济禅师(活佛济公)之口。
这句话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话说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还强迫寺里和尚吃肉。
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答应不屠城,我就吃肉.”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念着这句话.他是为了城里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济公认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吃肉。
而济公自己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
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做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点评:无知的凡人呐,绝对不要混淆概念,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
5老来多健忘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点评:人家老白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说无论老成啥样,神马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你说孩子们怎么就那么不懂事呢?6、闭门造车朱熹《〈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关于曲与直的名言
下面是几条关于曲与直的名言:
1.“曲则全,直则续。
” ——出自《周易》。
意思是说,事情要懂得折中和变通,遇到
困难不必一味地强硬,而是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真金不怕火炼,纯理不怕曲解。
” ——出自《西铭》。
意思是说,真正的东西不会
被外在的困难所击垮,而真理也不会因为曲解而失去其价值。
3.“一曲高山流水,引得千古人情。
” ——出自《琴声韵事》。
意思是说,即便是弯曲
的曲线,也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欣赏。
4.“直道而事人,不疾而速。
” ——出自《论语》。
意思是说,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坦
诚相待、直言不讳,这样才能做到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5.“曲路通大道。
” ——出自《庄子》。
意思是说,有时候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弯曲
的路径并不一定是一种错误,因为它们可能是通往更广阔道路的必经之路。
这些名言都表达了曲与直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和价值,提醒人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10大被误解的古代名言(整理)
10大被误解的古代名言1、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刑罚不以大夫为上,礼仪不以庶人为下。
不管是刑罚还是礼仪都当一视同仁。
上和下是‚以。
为上(下)‛的意思。
2、以德报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
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
4、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
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
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
一直以来被曲解的名言名句其实原意更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被曲解的名言名句其实原意更耐人寻味很多常挂在我们嘴边的句子,听上去凿凿有理,但有不少其实是断章取义或者被曲解的。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曲解,都违背了话语者的初衷。
为此,小飞精心整理了下日常被我们误解的俗语名句,和大家一起涨个姿势。
曾经以为的爱情誓言,今日得知真相真是好忧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国风·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最后三句的意思是:我要拉着您的手,和您一起到老。
我们相隔如此远,却再没有相见之期。
我们分别这样久,与你的约定却要食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今人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历代学者对于这两句诗的见解颇有不同。
汉代大儒毛亨、郑玄及唐代大儒孔颖达均以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战友间的盟约(见《毛诗正义》)。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两句诗理解为夫妻间的誓言。
当代学者多半认同朱熹的观点,唯《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通过对「子」字及先秦时代背景的考证,推断「执子之手」应如毛亨等先儒所说,的确是男子之间的约定,这两名男子或许有些特殊关系,因而朱熹不忍直视,才故意做出曲解。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庄子·大庄师》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句话不是用来形容感情的。
庄子整段都在解释“道”: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与其称誉尧仁爱而非难桀凶恶,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元稹怀念亡妻的诗:《遣悲怀》其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99的人都不知道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99的人都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虽然流传甚广,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语句可能存在被误解的情况。
以下是可能被误解较多的八句话及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是一个更广义的理解,强调了尊重他人和避免伤害的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学习然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学到的东西能够适时实践,不是很令人高兴吗?”。
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和应用,而不仅仅是复习。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领悟”。
这里强调的是温习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聪明且喜欢学习,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聪明且爱好学习,同时愿意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这里强调的是虚心和谦虚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知道,同时也要承认自己的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强调的是对自己认知的客观认识和谦虚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与别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这里强调的是随时随地的学习的态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虑”,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坦荡、无所忧虑;小人则经常心怀忧虑、心绪不宁”。
这里强调的是君子的心胸坦荡和无忧无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而无所得”。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杨伯峻: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钱穆:先生说:“我不是生来便知的呀!我是喜好于古,勤快求来的呀!”李泽厚:孔子说:“我不是生出来就有知识,而是爱好古代,努力探求得来的。
”详解:这个章完全承接上一章而来,上一章更多地站在人类泛指的角度讨论智慧与实践的问题,而这个章,孔子用自己为例子来说明具体的个体如何获得智慧的问题。
“生”,天生、先验的;“之”指代“生”,“知之”,以之而智,依生而智,依天生、先验而有智慧。
所谓“好古”,喜爱先哲的遗典、古代的典章等。
“敏”,假借为“拇”,大拇指,转义为“印证”的意思。
“好古”不能光从书本到书本,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印证”;“求”,选择,“敏以求”,印证并选择。
千百年来,孔子形象被无数腐儒、反儒者有意无意地歪曲;千百年来,关于孔子泥古、复古的谎话成了腐儒、反儒口中的真理。
而在《论语》中,孔子以自己为例子明明白白地表述了对“古”的观点,就是要“敏以求之”,“之”指代“古”,要对“古”印证并选择,这才是孔子对“古”的真实态度。
在上一章,孔子已经明确表示智慧来自于实践,而在这个章里,孔子更明确指出,对先哲的遗典、古代的典章等要印证并选择,而印证、选择都离不开当下人的实践,只有这样,才算真的“好古”。
本章,孔子提出了学习前人知识、智慧的三个步骤:好、敏、求。
首先,对前人知识、智慧所凝结成的遗典、典章等必须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才谈得上“好”。
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真正把握以后,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印证,这才是“敏”。
“敏”,有两层的含义:其一,前人知识、智慧都来源于其当下的实践,而时代变化了,条件变化了,其应用可能要失效,可能有所改变,这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印证、发现;其二,对前人知识、智慧的把握,特别对于那些洞穿时间的智慧的把握,必须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才能发现前人的真义,决不能像某些人对待孔子、马克思那样,根本没弄明白就扮代表,这样是谈不上“好”,更谈不上“敏”了。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1-35)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1-35)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1-35)(2009-05-22 22:06:32)三十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杨伯峻: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钱穆: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李泽厚: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详解:以前所有解《论语》的人,看到这几章“不患”、“患”的来回折腾都要晕,面对几乎一致的话,最终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说这是重出,应该是孔子反复丁宁,所以《论语》就记了好几次。
但这种解释荒谬透顶,请问,难道孔子几十年就说了这500多句话?难道相应的话,就这几条反复说,其它都只说一次?难道编辑的人就不知道这些话都差不多,就不会筛选一下?其实,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论语》的人根本就自己糊涂,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来下台阶。
就像这章,这三位也就采取相同态度。
其实,《论语》里没有什么重出、多余的话,银碗盛雪,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谁?眼拙还编故事掩盖,就不是眼拙那么简单了,那是心有问题了。
如果不对《论语》完全通晓无误,又有什么资格解《论语》?这一章并不是什么重出,而是就着上一章来,在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上展开讨论。
如果说前面两章分别站在根本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角度讨论问题,那这一章就在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上揭示其“不患”与“患”。
在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
“人之不己知”,在人类社会结构内部是无位次的,人类社会,必然由人构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为“不己知”的无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不己知”是社会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状态,如果真有什么“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
任何理论,如果违背了这个“不己知”,就是荒谬可笑的。
例如,有某种上世纪被无数人吹捧的主流经济学,以所谓人的理性为前提,这种经济学只能是垃圾经济学。
被曲解的名言成语
被曲解的名言成语蒋村镇二中刘治国我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从生活中,都积累了许多名言成语。
我们有时会从电视节目或小说中见到,觉得感兴趣就记住了。
但这其中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往往会为自己服务而改变了成语名言原本的意思,对我们也就产生了副作用。
1、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
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
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2、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句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也是运用了对仗。
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
这里的“丈夫”,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其本意有如“宰相肚里可撑船”一词的意思。
后来,“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这句话民谚在长期辗转流传中,音义皆变,结果以讹传讹,竟错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的凶言恶语了。
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论语中被误读的句子
论语中被误读的句子以下是 7 条关于论语中被误读的句子及例子:1.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哎呀呀,这句话可被误解大啦!很多人觉得孔子是歧视女性,但其实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可不是单纯指所有女性和品德不好的人呀。
举个例子,就好像说“那种爱占小便宜又不讲道理的人和特别爱闹脾气的人真难相处啊”,这里是特定的一些人,可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哟!孔子他老人家怎么会歧视女性呢,对吧!2. “父母在,不远游”,好多人一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是让我们一直守在父母身边。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呀!比如说,现在有个机会能让你去外地学习特别厉害的技能,然后回来更好地照顾父母,这能不去吗?孔子的原意是要在父母健在时,多关心照顾他们,而不是啥也不干就守着呀!3. “三思而后行”,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让我们啥事都要想三遍再行动。
不过想一想哈,要是遇到紧急情况,还慢悠悠地想三遍,那不坏事了嘛!就好比着火了,难道还在那想三遍要不要跑呀!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慎重思考,但也别太磨蹭了呀!4. “三十而立”,总有人觉得就是三十岁要有一番大事业才算立起来了。
哎呀呀,这太片面啦!像有的人三十岁虽然事业一般,但是家庭幸福美满,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这不也是一种“立”嘛!不是只有功成名就才叫立呀,大家说是不是?5. “学而优则仕”,这可不是说学习好了就一定要去当官呀!好比说一个人学习特别好,他去搞科研,去做公益,为社会做贡献,那也是很好的呀!不要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只有当官这一条路嘛!6. “吾日三省吾身”,难道就只是每天反省三次吗?不是的呀!就好像你今天做了件事觉得不太对,难道就等晚上再反省呀,可能当下就该想想啦!这是告诉我们要经常自我反思,而不是死板地规定次数呀!7. “君子不器”,很多人误解成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被局限。
论语12章中被他人误会,用来激励自己
论语12章中被他人误会,用来激励自己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
2.《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
3.《论语》中,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在本课中,孔子对此的类似的表述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9.《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被曲解的经典古文名言
被曲解的经典古文名言被曲解的经典古文名言00古文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凝结成经典的文学特点,而这其中我们有没有误读呢?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就是没想过反抗。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 年9月28 日―公元前479 年4 月11 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一直以来,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
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
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
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 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
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断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举以下二例再次强调:“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导致成都教授纷纷搬家”,“草帽路飞说要当上海贼王,后来上海居民加紧防盗”。
父母在,不远游误解:这句话出自
《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愚不可及误解:“愚不可及”出《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
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 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
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
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
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真相:此句原
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
已。
言必信,行必果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
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 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因此孟子同学直
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下面小史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真相:
孔子还说过:“立于礼。
”(《论语•泰,又说:“不知礼,
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学而优则仕误解:这句话出自
《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 ”“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
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误解:这句话出
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 )(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
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