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食盐时代回忆

合集下载

“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抢盐”事件背后的成因与反思研究(姓名:毛义武学号:050720109)摘要:江南一带的民间口语中,常用“盐钵头出蛆”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不料,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的事故,带出了一个“盐钵头出蛆”的故事,周边地区民众纷纷抢买食盐和海产品,使得市场食盐断档。

个社会群体性的一致行为事件,其出现即使偶然,也一定含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民间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代价和风险永远是做事的首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人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只是花最小的代价却可以规避掉最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一包盐2块钱,一箱盐50包也只有100元(买一箱在家囤着也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会坏不会馊,而无盐的结局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笔账不需要巴菲特的脑子都能算清。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一坨盐弄得狼狈不堪。

关键词:抢盐反思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

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

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一、食盐抢购的成因分析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关于抢盐风波的启示

关于抢盐风波的启示

抢盐风波的启示日本因地震、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同为亚洲国家,我国民众也非常关注此重大事件。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2011年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关于抢盐的原因,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核泄漏可能引发海水污染,使海盐的生产量下降;另一种说法是碘能防辐射,我国人民碘的摄取主要靠碘盐,所以引发了此次抢盐热潮。

在食盐供应无比充足的情况下,卖盐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忽然莫名其妙大赚一笔,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

2003年SARS时,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比这次更让人记忆犹新。

去年的蜱虫咬死人也把中国人吓得够呛。

在非典时期,老百姓在惊恐病毒感染的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以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在各地蔓延,就是民间流传的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能有效预防非典。

这种言论的散播致使各地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疯涨的局面。

还有,中央电视台2003年5月9日新闻联播报道,在山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流传一个谣言: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

结果可想而知,绿豆、鞭炮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绿豆、鞭炮的价格上涨几倍甚至上十倍,而且还断货。

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没有被隔离的健康人心理恐慌远远超出了被隔离的人。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民众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民众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1988年的抢购风潮

1988年的抢购风潮

龙源期刊网 1988年的抢购风潮作者:李颖来源:《百姓生活》2010年第05期1988年新春伊始,各种涨价的小道消息便在坊间流传,各种商品的价格也在悄悄地陆续上扬,民众的心理开始发生波动。

3月份,国家即将对一些主要农副产品零售价格进行调整的消息传出,部分地区(主要是一些大城市)的民众出于对涨价的担忧,开始抢购商品,从而刮起1988年的第一波抢购狂潮。

国营商场的肉、蛋、糖等副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

上海在数日之内,商场里的食盐、食油、肥皂等日用消费品即告售罄,就连火柴也不例外。

5月份,国家决定放开4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果然证实了此前坊间的流言,民众的神经再次被触动,抢购之风又起。

与第一次抢购风潮不同的是,这一次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随着抢购风而直线飙升。

4种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种商品也大都乘机涨价,政府的红头文件完全失去了效力。

7月28日,国家决定对13种名烟名酒放开市场价格。

当天起,全国各大城市就出现了抢购名烟名酒的风潮。

北京、上海、天津的商店在开门的几个小时内,库存的烟酒就被抢购一空。

8月初,有小道消息盛传,从9月1日起,各种商品将全面涨价,抢购风潮又起。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就出现抢购狂潮。

这一次抢购风潮波及面非常广,抢购风不仅发生在大城市,而且迅速席卷全国中小城市和部分乡村地区。

突如其来的全国性抢购风潮,加上脱笼而出的通货膨胀之虎,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严峻的形势不仅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普遍关注,也导致了广大民众的严重不安,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广大民众对改革的信心。

如何应对这一复杂而又危险的局面,成为摆在中央决策层面前的头等大事。

1988年8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治理整顿最迫切的任务是确保1989年物价上涨的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并把这一点作为1989年一切工作的中心。

因此,会议虽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但不再急于马上推行,而是建议国务院在今后5年或较长的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加以组织实施。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慈悲的中国人也不例外,立即派出了救援队伍,送去了救灾物资。

突然有了日本核污染的服碘片,或者以加碘食盐作为补碘手段,乃至黑心商家商人伙同不法之徒以哄抬抢购的方式囤积食盐,再加上不同方式的谣传,让居民引起对于食盐的关注,纷纷购买储备,使得基本稳定的食盐供应平衡被短期打破,引来了抢盐风波。

于是,把思考的一些观点,再次发布,供交流。

横批:有碘意思。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从众心理”。

“路线图”仍为传言,但浙江游资成盐类股票涨停推手却是事实。

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要痛斥不法商人的可恶,竟然用这产、供、销都比较稳定的食盐作为牟暴利的商品作炒作对象。

想想也是,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用物中,唯有食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商品,各家各户不可少,人人每天都要吃,而且吃的量也基本是处于恒定的状态。

同时,放大了消费预期,提前把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消费的食盐,早早用高价格买来囤积的消费者,也能汲取教训,逐步养成成熟的消费心态,不要为谣传所左右,做社会生活中的主人,不做商家牟取高额利益的炮灰。

如果商家去炒作产、供、销不稳定的商品,或者生产周期长的商品,比如绿豆、大蒜等,由于生产周期长,要炒作起来,积压的资金和成本会很大,难于像抢盐风波一样快速获利。

好在中国政府及时出面避谣,好在中国食盐充足,好在中国从容淡定的人越来越多,抢盐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还有就是国家处理一些应急事件能力实在还有待提高。

媒体曝光:“抢盐潮”源起何方?浙江游资成为怀疑对象。

”中国人是最从众的,最喜欢跟风,你抢我也抢,你煽我就动,于是酿成了一场抢盐风波,造成了一些商店食盐断货,造成了一部分人心里恐慌。

核泄漏这么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国民当然关注,然而国家这边却没及时广泛地作出回应,而是一个劲让大家了解核的危害,以至于国民开始害怕国家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那个位置有家小卖部,一直经营着食盐,或许到那小店买食盐者,也大致就是附近的居民,以至那小店每月,乃至每年销售的食盐量也基本处于一个大概稳定的数量,进货多了只会积压,进货少了也会脱销,附近住家多半或许是发现没盐了,顺带出门买一点,长此以往成习惯。

抢盐事件始末

抢盐事件始末

xx核辐射引发我国抢盐始末:风传5日谣言破灭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

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

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通过此次“抢盐”风波,大家都知道中国并不缺盐。

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盐的产能达到8000多万吨,食盐一年销量只有800多万吨,目前全国食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3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退盐风波江苏南京的王女士在17日的抢盐大战中想尽办法,最终以每包8块钱的价格,买到了50包盐。

眼看着大小超市里重新铺满的一块多一包的盐,她欲哭无泪。

xx说:“后悔!特别后悔!绝对不会再这么傻了,但是怎么办呢?反正一年两年也不会过期,我看保质期三年呢,就慢慢吃呗。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先生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在17日的时候他听说盐要涨价,一冲动就买了两箱80包盐回家。

食盐抢购风波宣布平息,价格是每包1.5元,没有变化,王先生自己每箱亏了70元,于是后悔地找到当时卖盐给自己的小店,却发现当时购买的时候太冲动没有索要发票。

谣言声起xx做xx买盐变抢盐记者搜集将近百万字的资料发现:我国“抢盐”以浙江绍兴和上海为始发地,宁波紧随其后,紧接着波及全国;在时间以及传播方式上,14日开始出现苗头,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

资料显示,抢盐风波的始发地在绍兴,但绍兴人的初衷并不是纯粹因为核辐射去抢盐。

记者了解到,在绍兴本地,现在正是腌芥菜的时节,绍兴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梅干菜,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

然而加上一些核辐射的传言,买的就更多了些,随着口口相传的误差,买盐便变成了“抢盐”。

绍兴当地的一媒体人告诉本报记者,在14日上午的时候,他的家人便听到了有人去大量买盐的消息,并且消息里面包含了碘盐能防核辐射这一条。

“14号我就听说有人在多买盐了。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的小张告诉本报记者,13日中午他与同学在餐厅吃饭,同学是上海人,饭间同学接到妈妈的电话,说街坊邻居都去超市买了好多的碘盐,日本的核辐射有可能很快到达上海,要多吃点碘盐才能预防。

口头作文--“抢盐现象”大家谈

口头作文--“抢盐现象”大家谈

抢盐,抢不到就开始抢酱油,中国人就是这么麻弊,一点点谣言 从中国人抢盐所想到的 由“抢盐”想到一件往事 ----因为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压制的教育,孩子从小在一个 由抢盐所想到的 便能引起一大片大片的骚动!归根结底是国人自私的表现,麻木的 很多不明真相的市民也纷纷加入了抢购的行列。从这事可 日本地震,接着海啸,之后又来核电站爆炸,这对一个国家 束缚的环境中长大,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使得孩子没有 表现。 日本发生地震,却看到国人到处抢购食盐,实在不解。不过, 以看出中国人有以下特征: 可谓是危重灾难,但日本公民井然有序的撤离危险地带,没有人 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一味的服从大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等孩子 你们有没有动脑子想一想就算核泄漏了怎么样,你们还真当它 倒是让我想到了多年前的一件事。 1、羊群效应、盲从、不加思索人云亦云、少数服从 发国难财,也没出现民众的恐慌。而我们中国国民在日本灾难之 长大了,也就没有判别能力,人云亦云,所以遇到困难只能跟着 是打不死的白骨精呀? 那还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也是标准的计划经济时代,即物资最 后,各地人们出现抢购食用盐,因为民众认为“食盐中的碘能够 别人走,类似抢盐事件发生一点也不奇怪。静下心来,稍有一点 多数。遇事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人家日本人都没有慌,我们慌什么!你们就这么怕死,你们把 为匮乏的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不说,每遇购物往往还要排队。 点冷静的头脑,就知道食用盐的碘根本不可能防辐射。 防止日本核电站爆炸带来的辐射。”几乎一夜之间,各地大小商 2、怕吃亏,有理无理做了再说,正中俗语“好汉不 盐抢光了真正需要吃盐的人怎么办,你们拿那么多盐去干嘛,留着 所以,只要见到排队,有人就会油然地站进去,条件反射一般。 店的食用盐都被抢购一光!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国人感到羞耻。 下辈子继续食用吗? 有一次,一个同学刚从外面回来,便被几个同学围了起来,七 吃眼前亏”。自己虽然用不上,占着不用也好。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允许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给孩子判断、 你们这些人骨子就只有自己,只知道以讹传讹,你们唯恐天下 嘴八舌地问道:“老兄,排队排上了吗?买到那个了吗?”随问, 3、本位主义,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少想到别 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抢盐?” 思考的空间,培养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是多么重要! 不乱! 还掩口葫芦而笑着。 人。如果真的是闹盐茺,他们有为别人想过吗?你多占了, 可现实中,还是有众多的家长和老师依然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 经过了这么多世纪,国人还是改不了劣根性,二十世纪初有人 老兄即说道:“别提了。人家是女生们在排队买卫生纸,我就 ----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对,只感到恐慌。 别人就小占了,甚至没有了。这不是自私自利是什么? 唯一标准,孩子很多可贵的天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扼杀了,扭曲 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你们就开始哄抢人血馒头,在日本听说 糊里糊涂排上了……” 了! 我也是中国人,我也很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但还是 要枪毙中国人了,你们就围拢看,凝冻了,有人就把方便面卖到50 “哈哈哈哈,你没看见人家女生直看你、直笑你吗?人家又不好 “那为什么我们民众会缺乏安全感?” 想提倡一下要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别再闹这些低级的笑 元一包,汶川地震了,就有人把帐篷卖到天价,今天传谣言了,就 意思告诉你。” 觉醒吧,国人们!救救孩子,救救祖国! 有人把盐价翻到20倍来卖,可笑而可悲的是买了天价盐的人还在暗 “就是呀!我也觉得几个女生看着我怪怪的。我越发觉得不对 话! 暗庆幸… 劲,然后一观察,才发现排队的尽是女生。我就赶紧撤退了。” 了… 那么,要改变这习惯,也只能依赖历史的演进,文化的进步了。

童年趣事作文600字买盐

童年趣事作文600字买盐

童年趣事作文600字买盐
【篇一:童年趣事——洗盐】
童年是一方没有杂草,污垢的净土,是一片纯粹、明朗的天空,这里流淌着纯真和甜美。

今年暑假,有一次妈妈做饭时发现盐用光了,脱不开身,便让我去买盐。

我拿着钱,蹦蹦跳跳来到商店,阿姨笑着把盐递给了我。

在路上谁知手一松,盐掉在地上撒了一地。

我赶紧用手把盐聚拢从地上一把一把抓起装进已经破了的袋子中,可是原本雪白的盐如今已经变得黑黄黑黄的了“糟了,又闯祸了,妈妈知道我连买盐的小事都做不好,一定会骂我的……咦!有了!妈妈不是说水可以把米洗干净吗?那我也用水洗洗盐!”
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家中,趁妈妈不注意,哪一个盆子偷偷到水管前,接了一盆水,将盐倒进去,学着妈妈洗米的样子。

洗呀洗。

我心里美滋滋的想:这样一来,盐被我洗干净了,妈妈也不会骂我。

可是盐怎么越洗越少?是不是被水吃了?顿时,我心里委屈极了,“哇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对盆里的水大喊道:“还我盐!还我盐!”妈妈听到我的哭声急忙跑了出来。

当他听我讲述了“洗盐”的经过,禁不住笑出声来。

对我说:“傻孩子!米放在水里不会融化,而盐放在水中要融化。

记住了,以后不要干“洗盐”的傻事了。


我想,如果在事情前,就懂这个道理,就不会干“洗盐”。

“抢盐”背后的“饥饿”心态群体性的“饥饿”心态,一旦成为我们

“抢盐”背后的“饥饿”心态群体性的“饥饿”心态,一旦成为我们

“抢盐”背后的“饥饿”心态群体性的“饥饿”心态,一旦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人们对一切都会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我们有必要重新予以审视。

作者:张永谊来源:《杭州》 2011年第4期张永谊3月16日,人们因担心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各地忽然爆发抢购食盐的“盛况”,造成短时间的“盐荒”。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不良商家囤积食盐,借机提价,欲发横财,一时间“你买盐了吗?”成为大家见面的问候语。

波及很广的抢盐风波,迅速平息下去了,但“抢盐”带给我们的反思,却值得长时间咀嚼。

梳理一下这次“抢盐”风波,有人说,“抢盐潮”再一次凸显一些消费者的不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存在盲从心理;也有人认为,这是近年来的“涨价风”把人们“吹”怕了,等等。

我倒认为,透过“抢盐”的表面现象,可以看出国民的“饥饿”心态。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的“抢购风”,人们提着现金跑到商场和粮油店疯狂地抢购能够抢到手的一切,尽管很多东西其实根本就用不上。

我们中国人“忍饥挨饿”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在内心深处落下了后遗症。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感受到,“饥饿”留下的后遗症。

“吃”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大家见面打招呼,首先会问“吃过饭没有?”;羡慕一个人的职业,会说“你看你多滋润,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训斥不尽责的人,则会说他“你干什么吃的?”;作最后通牒,则说“吃不了你就兜着走”……至于吃亏、吃得开、吃不消等等,饮食的语言几乎成为汉语表征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

再看看我们大大小小的饭店,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不绝于耳。

在饥饿的时代,有的吃就是幸福,就是地位,就是身份,就是财富的象征,以致过犹不及,“饥饿”的惯性使很多人,吃出了肥胖,吃出了疾病,吃出了负担。

试想,一个人一天能吃多少盐?一年又需要吃多少盐?其实,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应该清楚。

但是,在“饥饿”的惯性驱使下,有人就是要整箱的去买,几十包的去买。

“抢盐”,已经超越了预防辐射的必要,倒是因“饥饿”遗留的“贪婪”使然。

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潮与“硬着陆”

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潮与“硬着陆”

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潮与“硬着陆”虽然有这么多政策工具,但中央银行调控经济仍非易事,因为适时和适度是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两大难题。

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

很多人对1988年的抢购风潮还记忆犹新,那可算得上是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幕:大到百货大楼,小到街边的杂货铺,都挤满了疯狂抢购的人。

什么东西都抢着买,珠宝首饰、电视机,甚至是肥皂、大白菜,不管是否用得着,也不管一时能用得了多少,买到手再说,有的人家抢购的肥皂几年后还没用完。

时过境迁,这样的场景多多少少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笑谈,人们只是把当年的行为浅显地理解成一时的冲动。

一个人偶尔冲动行事是正常的,许多人有时跟风也能够理解,但当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疯狂抢购时,就不能不引起深思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个非常流行的词叫“价格双轨制”。

它是指计划内生产的商品由计划定价,计划外生产的商品则由市场定价。

定价方式不同,自然产生价差,于是就有套利的机会。

许多人钻起了空子,倒买倒卖,牟取价差。

到了1988年,政府提出“价格闯关”,想一步到位地全面放开物价,实现价格并轨,结束“价格双轨制”。

由于多年来的价格控制(低物价政策),放开价格自然与涨价的传言联系在一起,那时方方面面的动向都在强化着涨价的预期。

当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百元钞票,而此前人们习惯用的还是那一张张“大团结”(拾元钞票)。

那时的人们已经领教过1984年那一轮物价上涨的厉害,所以对涨价非常敏感,稍听到一点风声就紧张起来,虽然还不清楚决策层的具体动向,但涨价的传言已经四处蔓延,人心浮动。

到1988年8月,许多人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银行取出存款,涌进各个商店,抢购任何能够保值的商品。

供不应求之下,许多商品的价格自然会涨起来,所谓的涨价传言变成了现实,刺激更多的人加入挤提存款的队伍,加入抢购的大军,最后演变成了全国性抢购风潮,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价格闯关”冲击之大,政府始料未及。

价格和工资改革被迫搁置起来,随后政府着力进行“治理整顿”:迅速停建缓建一大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整顿大量公司,压缩社会的总需求,压缩财政开支,控制信贷规模。

经济现象——抢盐风波

经济现象——抢盐风波

身边的经济现象——抢盐风波或许最近超市会感到奇怪,在一阵疯狂的购盐狂潮后,盐又纷纷退了回来。

如果前者美其名曰扩大国家内需的话,那后者又算什么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其实归根于日本特大地震海啸了,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日本国内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由地震引的核泄漏使得日本赖以生存的海洋业,旅游业,食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退后了很多年,并需要花费起码十年的是才能恢复到地震钱的水平。

当然核泄漏也一定程度波及到了中国,一当开始灾后建设时,石油价格恐怕将再次上升,中国面临的输入性膨胀问题恐更加突出;二核电未来的投资存在不确定性;相反,风能、太阳能投资比例可能上升;三日本核泄漏后基建受损波及全球供应链,中国在一些产品上供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如果一味担心核辐射影响健康的话,就是无稽之谈了,中日相隔了相当大的海域,要有多大的风才能吹过来呢。

但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现象,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价格还出现回落。

市场却出现食盐抢购潮。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都能听到诸如此类关于买盐的对话,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一下四点可以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社会心里危机的放大。

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事态在恶化,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

另有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而食盐一旦库存不足会引起涨价。

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

第二点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动监管投机的良性机制,更大的差距在于市场监管的力度远远抵御不过过度的投机。

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商品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案例简介2011年3月17日在我国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事件的经过大概如下:2011年的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截止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了一万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失踪,给日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这次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人民的恐慌,而造成恐慌的源头则是本次地震所导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

大家都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治愈的,二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其产生的核辐射都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所以,大家都恐慌是不无道理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防辐射和防止海盐被污染,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一夜之间出现了抢购盐的场面,其情景非常的壮观!一时间,好多商店都纷纷打出了“盐已售完”的标识,出来了一盐难求、高价售盐的现象。

案例简析凡是看到或听到这个事件的人,肯定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荒唐。

究竟是什么在指引着大家去抢盐呢?这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抢盐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来源于民间人士关于盐可以防辐射及海盐可能被污染的这两种说法。

按经济学的的第一个假定来分析,如果这种信息的确是真实的、有效的,作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做出抢盐的举动,因为作为理性的人,也是自私的人,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的伤害,他必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比抢购和囤积更好的方案了。

在这之前,人们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同时因为个体对信息判断的差异,而产生了有限的理性,所以,从这一点而言,这种行为基本是符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定的。

二、抢盐的潜在动机:盐在中国是一种管制性的商品,价格低廉且稳定,而且产量巨大,从这一点而言,大家应该不会去抢购。

但当盐因海水污染而减产和因其能防辐射而脱销后,它就成了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1988年的抢购风潮

1988年的抢购风潮

1988年的抢购风潮作者:李颖来源:《百姓生活》2010年第05期1988年新春伊始,各种涨价的小道消息便在坊间流传,各种商品的价格也在悄悄地陆续上扬,民众的心理开始发生波动。

3月份,国家即将对一些主要农副产品零售价格进行调整的消息传出,部分地区(主要是一些大城市)的民众出于对涨价的担忧,开始抢购商品,从而刮起1988年的第一波抢购狂潮。

国营商场的肉、蛋、糖等副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

上海在数日之内,商场里的食盐、食油、肥皂等日用消费品即告售罄,就连火柴也不例外。

5月份,国家决定放开4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果然证实了此前坊间的流言,民众的神经再次被触动,抢购之风又起。

与第一次抢购风潮不同的是,这一次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随着抢购风而直线飙升。

4种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种商品也大都乘机涨价,政府的红头文件完全失去了效力。

7月28日,国家决定对13种名烟名酒放开市场价格。

当天起,全国各大城市就出现了抢购名烟名酒的风潮。

北京、上海、天津的商店在开门的几个小时内,库存的烟酒就被抢购一空。

8月初,有小道消息盛传,从9月1日起,各种商品将全面涨价,抢购风潮又起。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就出现抢购狂潮。

这一次抢购风潮波及面非常广,抢购风不仅发生在大城市,而且迅速席卷全国中小城市和部分乡村地区。

突如其来的全国性抢购风潮,加上脱笼而出的通货膨胀之虎,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严峻的形势不仅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普遍关注,也导致了广大民众的严重不安,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广大民众对改革的信心。

如何应对这一复杂而又危险的局面,成为摆在中央决策层面前的头等大事。

1988年8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治理整顿最迫切的任务是确保1989年物价上涨的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并把这一点作为1989年一切工作的中心。

因此,会议虽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但不再急于马上推行,而是建议国务院在今后5年或较长的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加以组织实施。

党史中有关盐的故事

党史中有关盐的故事

老区江 西食盐 严重短 缺,价 日,在庐山主持召开党的九 日,江西省革委会在会昌周
格奇贵。毛泽东在做著名的 届二中全会的毛泽东接到江 田公社召开大会,将盐矿正
兴国调查时,对 8 户人家的 西省革委会的报告,非常高 式命名为“江西九二盐矿”。
食盐情况进行了摸底,在调 兴,在报告上批示道:“江西 今天的“九二盐矿”已成为了
来的学生发现不对劲,禁不 退出了校长办公室。一起来 严。虽是点滴小事,却可以看
住火冒三丈,抬手就打了先 想看热闹的学生也安安静静 出一代教育家教书育人的高
到的学生一个耳光。于是,两 地散开了。
超水准。
编辑/夏雪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 村勘探到了盐矿。当年 9 月 2 的“九二批示”,同年 10 月 1
们 可 看 出 李 大 钊 人 格 的 高 动、加强盐业的生产运销等 十分兴奋,赞成湖南省建设
尚,也可看出盐在当时也是 有力措施,渡过了难关。
湘澧盐矿,以利于“备战、备
十分稀缺的物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 荒、为人民”。后来,当得知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 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 澧盐矿已生产出盐,毛泽东
发。
评理。
李敖的父亲早年就读于
两个学生分别向蔡元培
北京大学,当时北大的校长 陈述了事情的经过,都要求
是蔡元培。有一天,在北大图 校长为自己主持公道。看热
书馆里,一个学生正伏在阅 闹的学生伸长了脖子,想看
报架上看报纸,看得正入神 看校长会给这两个人什么处
的时候,来了另一个学生,也 罚。这时,只见蔡元培不紧不
文史长廊
史林一叶
党史中有关盐的故事
○王新松
重读党史中那些关于盐 组织便动员群众到白区去搞 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 3.4% 。

群体文化中的群体行为的例子

群体文化中的群体行为的例子

群体文化中的群体行为的例子群体案例分析案例:2022年3月口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

在随后的几天中,核反应堆出现爆炸,核泄漏随之发生。

"如果实在不放心,可服用一定的稳定性碘来预防","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碘盐都无法食用”的谣言开始在网络大量扩散。

3月16号起,中国大陆各地陆续出现了采购加碘盐的高峰,因为众多的民众相信加碘盐能够预防辐射所带来的危害。

3月17B,食盐抢购风潮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抢购行为。

食盐供应异常愈发明显,许多地区的食盐已经脱销,出现盐荒现象。

部分不法商贩趁机提高价格,有些地方的加碘盐甚至售卖到了10元到20元一袋的高价,更加加剧了群体抢购行为,一些公众购买的食盐量甚至足够其一家食用几十年,这真是件疯狂的事情。

分析:买盐的原因:1、缺乏知识和常识:人们普遍对核辐射缺乏了解,不知道根据洋流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距离不能使中国碘盐受到影响,出于对未知的核辐射的恐惧和担心,人们开始大量购买碘盐。

人们缺乏医学知识,不知道碘片对阻断除放射性碘之外的其他放射性物质也没有作用,从而相信了"可服用一定的稳定性碘来预防"的谣言。

2、它是低成本的,我买包盐付出的代价很少却可以避免严重损失。

3、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熟悉的东西,人们最熟悉的含碘的东西即是碘盐。

4、群体压力:大家都在买,所以我也要买。

传播谣言的原因:5、它是一个公共知识,我知道你也也需要盐,知道你会非常乐意我来告诉你现在盐荒去抢盐。

6。

它到了引爆点,变成了f社会事件,人人都在谈论,且这是一个紧急事件。

1、11、11、1。

“3.16”食盐抢购风潮后的思考和启示

“3.16”食盐抢购风潮后的思考和启示

为确保全省 食盐供应安 全 , 省盐业集 团公 司充 分发 挥食 盐专 营 的体 制优
势 和 集 团化 管 理 优 势 , 速 集 结 干 l 快 l J 仃
面 对 突 然 来 袭 的食 盐 抢 购 风 潮 ,
食盐库 存充足 , 完全 能够保障市场 正
常 供应 的权威 信 息 。邀请 媒 体特 别 是 电视 台记者到食 盐生产企业 、 库 仓
加深, 省盐务局 在省委宣传 部 的支持
下, 1 于 6日当晚发 新 闻通 稿 , 向浙
( ) 三 昼夜奋战 、 运转 , 力保 高效 全
障应急供应。
面对来势 凶猛的食盐抢 购风潮 ,
二、 我省应急保供主要工作
江 日报 、 浙江 电视 台 、 浙江经视 、 江 浙 之声等 权威媒体通 报情况 , 发布我 省
1 , 购 风潮 波 及 省 内大部 分 地 7H 抢 区 , 6日2 自1 3时至 1 7H下 午 1 时 , 8 全省 销售 小 包 装食 盐 1 3 吨 。食 . 万 6 盐 市 场 出现异 常 波动 后 , 盐务 局 、 省
日, 中抢购食盐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 集 小包装 食盐销量 开始 回落 , 当天全省 销售小包装食盐 6 5 吨 ;9 0日二 80 1 和2 天, 小包装食盐销量继续明显 回落 , 二
针 对 这 次 食 盐 抢 购 是 谣 传 引 发
2 0 吨 。2 26 1日, 全省销售小包装食 盐 17 吨 , 8 7 剔除先开票后提货等因素 , 全 省食盐市场供应基本恢复正常 。白1 6
日晚抢 购 突 现 至 2 0日波 动 平 息 , 天 5
参 与食盐 抢 购 。规模 汁火 的舆 论 传 和全 省盐业 f部 职 l耐心 反复 的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民间记忆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民间记忆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民间记忆“街坊二大妈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老急一着急,醋,打了一洗澡盆;酱油,打了两水缸;味精,买了两抽屉……”这是1989年的春节晚会上,姜昆、唐杰忠合说的相声《着急》里的台词,生动而又夸张地讲述了主人公老急在1988年国内发生的全民抢购风中的经历……抢购大量日用品“现在看起来荒唐,但那时候,人人都是老急啊!”已经60多岁的新疆乌鲁木齐公交公司退休调度员张凤仙说,“当时,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取钱、买大量东西,谁也不知道第二天物价会涨成啥样。

”1988年3月,“价格闯关”首先在上海开始,很快蔓延至全国范围,进而演变成疯狂的抢购风。

“从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三大件开始,盐、肥皂、毛线、卫生纸,大家基本上是见啥买啥,就怕今天不买明天涨价。

”张凤仙说。

那一年,正在南开大学上学的王新鹿,放暑假回家,惊讶地看到乌鲁木齐也出现了和北京、天津一样的抢购场面,“商场里都是人,货架上的东西都卖空了。

”王新鹿说,“当时,我哥刚满20岁,父母就为他抢购了一台雪莲牌电视机,说是给他以后结婚预备的。

”盐囤积上十几袋,毛线一买就是十几公斤,火柴整箱往家搬,缎子被面先买上几套放着,连卫生纸也会备上几大包……对经历过1988年抢购风潮的人来说,相声中的笑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妈天天往家搬东西,”今年已40岁出头的郡霞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还小,觉得很奇怪。

”“这些都是过日子必须的东西,吃的、穿的、盖的,以后反正要用,一时放着也坏不了,就多买一些。

”张凤仙说。

在这次抢购凤中,张凤仙下了“狠手”,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花3180元买了一台中意牌电冰箱。

“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00多元,”张凤仙说,“现在3000多块也能买个不错的电冰箱吧。

但那时候买这冰箱,还得托熟人帮忙,不然有钱也买不上。

”储存货用了多年在郡霞记忆中,1988年抢购风之后的两三年内,母亲卢玉琴还常常这样叮嘱她:“千万别买肥皂,用肥皂,就到妈家里来拿,妈的床底下堆的都是肥皂。

最新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精品

最新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精品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摘要2011年3月16日,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

本文在对“3·16”抢盐事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此次谣言的成因,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抢盐事件新媒体网络谣言一、“3·16”抢盐事件概述(一)背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海域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引发核危机。

(二)起因2011年3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发布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

超乎他想象的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3月16日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3月17日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

(三)经过本次研究,我们选取广州市作为样本,通过对“3·16”抢盐事件的发生、进展到平息的全过程描述(见表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该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

(四)结果经过多个相关部门的及时辟谣和各种传媒的循环播报和澄清后,3月18日谣言得到迅速平息,陆续出现了“退盐族”。

从此次抢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网络谣言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均令人吃惊,针对网络谣言的辟谣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在此次谣言风波中,网络第三方辟谣组织的出现、政府迅速透明的反应让一场波及全国的谣言在短短两天内得以平息。

那么,此次成功辟谣,为我们应对网络谣言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呢?二、“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一)“3·16”抢盐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本次“3·16”抢盐事件属于事件先行类突发性事件,即3月11日日本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核泄漏问题,才出现了相关谣言,进而引发了抢盐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购食盐时代回忆
自2011年3月11日起,因为日本核电站泄露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盐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场抢盐风波。

17日中午,我午睡时隐隐约约听见同事们在校院议论什么盐的短缺。

我便起床,在院子里向厕所走去的途中,有人便问我, “你家有盐吗,给我留一袋……”(因为我家有一门市部)。

我边走边应: “可以,随便”,解手结束,我去和同事们唠嗑,才知四堵墙之外,大江南北、在城里、在乡村、在超市、在电话里时不时能听到买盐的话题。

网络上就诞生了“盐如玉”、“盐上爷”之类的话题。

我回到宿合给做买卖的妻子打电话,妻子说: “咱家就只有两三件盐,不到半个小时叫亲戚和熟人莫名其妙的抢购走,不过价钱还挺不错,我着忙就给咱家留了件。

”原来,如狂风过境般的“买盐潮”,也让细巷街上小摊点的盐在17日1上午八九点一扫而光,无盐一对。

下午,食盐代理商和转手倒卖的食盐已经涨到3元一袋,并传言可能要涨到10元一袋的“天价”。

下午放学,我在回家的路上就见用大车合载一半车一半车的、摩托超载往家运盐的好多人。

人们的脸上露出惊奇与紧张的表情。

自16日起,“抢盐”风潮洲在全国大中城市几乎被“通知”过一般上演。

人们感叹,连最普通的食盐都变成“盐王爷”了。

朋友过后才说,17日早晨,静宁城人们先把超市盐抢购一空后,就排队在盐业公司抢购盐。

午后,公司不知为什么,就干脆把门关了,停止营业。

18日早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与众多权威部门的解释和辟谣之后,兴风作浪的“盐王爷”咸昧变淡。

如今许多人从闹剧中恍然大悟。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已经从中获取了暴利。

见报上的分析师直言:完全是游资疯狂的炒作。

许多人盲目跟风,抱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上当,在谣言面前意无判断力,凸显出一些人的科学常识不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