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视角下西方电影的显与隐透视

合集下载

电影《红河谷》中的后殖民主义分析

电影《红河谷》中的后殖民主义分析

254电影《红河谷》中的后殖民主义分析赵秋雅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摘要:电影红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影片,该片由冯小宁指导,宁静,邵兵等人主演,以20世纪初的中国西藏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传奇。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角度对影片《红河谷》进行分析,首先从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综合分析红河谷中的两个西方人形象设置的作用,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证《红河谷》中的后殖民主义反抗。

最后以文化认同理论探讨影片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话语权利;文化领导权一、西方视野下的东方想象影片中有两个西方人,他们是同样成长于西方文化中的两个人,但是却呈现出对于东方世界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琼斯在影片中起着一个联系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他将西方的文明带入藏区,也将西藏文化展现给西方。

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眼中的东方世界是如同“度母”般原始又神秘,陌生而美丽的。

如同他对藏区自然地貌和奇特风光的赞叹,对美丽的藏族女孩丹朱的迷恋。

观众甚至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人类的共通性——对自然和美的追求。

他眼中展现的是神化的中国。

而罗克曼一类的西方人眼中,“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欧洲则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的,正常的。

”他觉得藏族人对于他在雪山上不能大声说话的警告,是幼稚可笑的,他认为藏族的民俗文化祭祀传统是落后野蛮的。

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的是他的文化霸权思想,他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维护者,对于他所侵略的土地始终以文明者的身份自居,始终认为东方世界是需要“被改造的,被控制的”他对于英国政府下达的侵藏命令毫不质疑,甚至在面对他的救命恩人,依然可以面不改色的拿起武器发起侵占。

在他的眼里,这不过是一场高等民族对低等民族的改造。

他所反映的是后殖民主义时期西方人眼中对东方世界的普遍看法。

导演将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态度赋予在两个不同人物身上,观众可以以此更直观的看出在西方的视野中东方“既令人愉悦又令人困惑的能力”,但是不可让人忽视的是二者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它们都属于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即“东方化的东方”他们眼中的东方世界是不完整的、残缺的、非此即彼的,并非真正的东方。

《2024年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范文

《2024年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范文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英雄主义在各自的文学、艺术及影视作品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英雄主义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影视作品为例,对中西方英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概述1. 西方英雄主义概述西方英雄主义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世纪骑士文学及现代超级英雄故事等。

其核心特点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英雄的勇气、智慧、力量和牺牲精神。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 东方英雄主义概述东方英雄主义则更多地源自古代传说、历史故事及武侠小说等。

东方英雄注重的是道德、责任和集体荣誉。

在东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是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和武艺的代表,他们为了家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1. 形象塑造在形象塑造上,西方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外表,如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

而东方英雄则更注重内在品质和气质的塑造,如武侠片中的侠客。

此外,西方英雄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而东方英雄则更强调服从和忠诚。

2. 行为动机在行为动机上,西方英雄多为追求个人荣誉和正义,为了正义而战斗。

而东方英雄则更多的是为了家族、国家或民族的荣誉和利益而奋斗。

此外,东方英雄在行为上往往受到道德和责任的约束。

3. 场景与画面在场景与画面的表现上,西方影视作品更注重特效、动作和视觉冲击力,以展示英雄的超凡能力和战斗场面。

而东方影视作品则更注重场景的意境、气氛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异同及原因分析1. 异同点异:中西方英雄主义在形象塑造、行为动机和场景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英雄更加独立、勇敢和具有超凡能力,而东方英雄则更注重内在品质和道德责任。

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英雄主义都强调正义、真理和牺牲精神。

关于东方主义的思考

关于东方主义的思考

关于东方主义的思考: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后东方主义,这词儿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团有点复杂的毛线,得慢慢理清楚。

我记得有一次去看一个艺术展览,里面有不少西方画家描绘东方的作品。

我和朋友阿明一起去的,一进展厅,就看到一幅巨大的油画,画的是一个东方女子穿着华丽的旗袍,站在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花园里。

阿明看了一眼就说:“你看,这画里的东方女子,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总感觉有点刻板印象的味道。

”我仔细端详着,说:“你还别说,这女子的眼神很空洞,就像是按照西方人的想象画出来的,好像东方女性就只是美丽的花瓶,没有自己的思想。

”这时候,旁边有个学艺术史的小姐姐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走过来笑着说:“这就是东方主义的一种体现哦。

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东方是神秘的、落后的,东方的女性都是温柔顺从的。

这种观念在很多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里都有体现。

”我有点疑惑地问:“那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小姐姐耐心地解释:“这和历史上东西方的交流有关。

以前西方对东方的了解有限,很多都是通过商人、传教士的描述,再加上他们自己的想象,就形成了这种片面的东方主义观念。

比如说,有些西方小说里描写东方的城市,总是充满了脏乱差,人们都很愚昧。

但实际上,东方有着自己灿烂的文明和高度发达的文化。

”我们继续在展厅里逛着,又看到了一些西方摄影师拍摄的东方照片。

有一组照片是关于东方传统集市的,照片里的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周围是一些古老的建筑和摊位。

阿明皱着眉头说:“这些照片虽然拍得很有艺术感,但感觉还是在强调东方的‘异国情调’,好像东方就是一个和现代文明脱节的地方。

”小姐姐点头说:“对呀,这就是东方主义的陷阱。

它把东方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形象里,忽略了东方的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性。

就像有些西方电影里,只要出现东方场景,就一定是功夫、龙、旗袍这些元素的堆砌,而没有真正去展现东方人的生活和思想。

”我突然想起我看过的一本西方写的游记,里面描写东方的乡村,说那里的人还在用着很原始的农具,过着非常简陋的生活。

东西方恐怖电影文化赏析

东西方恐怖电影文化赏析

(1)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东西方恐怖电影文化赏析”。

(2)东西方之间,由于社会制度、政治传统、科学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电影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恐怖电影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

(3)在今天的演讲中,针对东西方特点,我要分”恐怖片起源“”恐怖片的特点”“观众的心理”“如何正确看待恐怖片”四部分为大家介绍(4)首先是起源,恐怖电影的历史与电影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

历史上的第一部恐怖电影是由法国的乔治·梅里耶于1890年所拍摄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摄的恐怖电影,是一个充满恶魔,巫术,女巫,捣蛋鬼,疯狂博士的世界。

(5)日本现存最早的恐怖电影《赏红叶》诞生于1899年,可以说,日本恐怖电影的历史已经有110多年了,比中国电影的年龄还大六岁。

(6)欧洲是电影的故乡,更是恐怖电影的发源地。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下,并不是说起源越早,这个地区的恐怖电影就越繁荣,而是要看其电影是否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推动的作用。

(8)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后来成为恐怖片反复拍摄的题材的民间传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尽管以当时的电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但它无疑已被今天好莱坞的后来者们视为能够代表其“光荣历史”的经典,甚至被列入美国国会急切寻找和加以保护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9)1937年马徐维邦编导的《夜半歌声》是中国国内最早的一部恐怖片,这部融合了恐怖和歌舞元素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1985年和1995年内地和香港还分别有重拍版本推出。

以上是我能查到的相关信息,比较抱歉的是泰国、韩国等国家恐怖电影起源因资料等限制没有能够查清楚。

(10)接下来是各国恐怖电影的特点,大家可以先看下恐怖电影的市场。

市场主要被日本、韩国、泰国、欧美、中国分布,中国其中也只是占其中一小部分。

(11)我首先介绍欧美恐怖电影特点。

好莱坞在192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产过恐怖电影,但是从1930年代开始,才真正开启了好莱坞的恐怖电影时代。

难以超越的东方主义

难以超越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雕塑技巧包括圆雕、 浮雕、透雕等。这些技巧在表 现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 艺术风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东方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影响
01
02
东方主义建筑风格
东方主义建筑材料
东方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对东方建筑文化、符号和风格的借 鉴和融合上。这种风格通常强调对称 的布局、华丽的装饰和富有神秘感的 氛围。
03
东方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 响
东方主义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01
东方主义在古代文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东方国家的描绘和想象。
02
古代文学中的东方主义往往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
影响,作品中的东方形象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异域色彩。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东方的描绘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化的一
03
面,但都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对东方的想象空间。
东方主义起源
东方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东方被视为一个充 满异国情调、财富和神秘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主 义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普遍的、固定的观念和想象。
东方主义的发展历程
东方主义的起源
东方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东方被视为一个充满异国情调、财富和神秘的地方。
东方主义的发展
东方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东方文化、符号和风格的借鉴和融合上。这种风格通常强调对细节的描绘、对情感 的表达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东方主义电影主题
东方主义电影主题通常涉及东方文化中的家庭、爱情、社会问题等。同时,对东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东方主 义电影的重要主题。
东方主义电影技巧
东方主义电影技巧包括运用特殊的拍摄角度、剪辑技巧和音效等。这些技巧在表现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电影风格方 面具有重要价值。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开始注重中国主题电影。

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备受好评,里面充满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等。

时隔20年,真人版《花木兰》上映。

但是真人版电影并不成功,里面充斥着“东方主义”,这是西方人解构后重新建构的产物。

本文通过中西方视角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希望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花木兰》;一、介绍1.选题背景及意义2020年9月,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影片由刘亦菲饰演“花木兰”,甄子丹饰演“董将军”,巩俐饰演“女巫”,李连杰饰演“皇帝”,国内大咖云集。

但等到正片在国内上映,网友一片压倒式差评。

有网友认为电影一如既往的大场面,武打效果震撼;但大部分网友给出差评,吐槽女主角妆容、剧情荒腔走板、杂糅中西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问题。

在中国木兰替父从军家喻户晓,但在该影片中,中国观众认为木兰的形象走样,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的化身。

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主义与他者的想象化,这一点始终体现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

因此,本文选取东方主义为研究方向,分析影片中的由于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造成的中西杂糅现象,希望更好促进电影的发展,为中国观众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

2. 东方主义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2.1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1920年左右,好莱坞成为全球影视中心。

但好莱坞一直存在“中国妖魔化”的现象,历史原因还是“黄祸论”。

1920-1950期间,不少电影中出现负面的中国人形象。

如西方经典影片《傅满洲》,里面的傅博士是一个邪恶阴暗、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人物。

之后,他的儿子上气背叛家族,向西方示忠。

1950-1990期间美苏冷战,电影延续冷战思维,好莱坞电影中不乏中国人帮助苏联人破坏美方的军事行动等情节,这些都从西方视角出发诋毁中国。

再以《末代皇帝》为例,里面的皇帝认为西方人庄士敦是自己的心灵导师。

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中文系甲班陈淳09309086从《末代皇帝》等电影看西方人的东方主义视角摘要: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尤其是好莱坞开始热衷于探索东方,用他们的理解来创作出他们自以为准确的东方影像,而东方导演又极少能拍出真正代表东方世界的电影,所以东方特别是中国一直摆脱不了这种靠别人的描述展示自己的尴尬处境。

本文以几部经典的西方人创作的关于东方的电影为例,试分析西方电影的东方主义视角关键词:西方电影;东方主义;奇观化;定型化世界不仅由于经济的差异被分为了发达的西方与贫穷的东方,西方社会所持的文化上的优越感更是将世界分为文明的东方和愚昧的东方。

自视甚高的西方人用一种源于种族优劣论的二分发把这个世界简单化了,这就是贯穿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产生的根源。

《末代皇帝》获得1988 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大奖,国人大多认为这是中国故事或者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的对外传播,而我在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怀抱着一种自豪、喜悦的心情。

殊不知,它,只是西方人在文化分析话语权上的又一次胜利。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展示的只是“他者”眼中的溥仪,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中国。

时隔20年,同样的事情、几乎翻版的一个过程发生在同样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这20年间西方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的自我解释的电影从没停止过,《拉贝日记》、《黄石的孩子》都是这样比比皆是的例子。

也是因为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角,这些电影才得到主流意识的正面评论,成为奥斯卡、金球等西方电影盛会的大赢家。

一、“他者”眼中的东方——奇观化西方人了解东方吗?贝托鲁奇了解中国吗?丹尼·博伊尔了解印度吗?不!《末代皇帝》只是老贝的中国印象的拼凑,《贫民富翁》只是博伊尔对印度的想象和成就自我的美国梦的嫁接,他们展示的是一种奇观化的社会,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的窥视和猎奇心理,而不是想要解释或者解决什么实质问题。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以海外谢晋电影研究的文献学分析为例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以海外谢晋电影研究的文献学分析为例

海 外学者对 中国电影 的研究兴趣同步于
中国 电影 的 国际 化 发 展 程 度 。 随着 中 国 电影
艺术批评 的具体 实践过 程 中, 依然 有相 当一
部分研究成果在表层 的方法论背后隐藏着东 方主义的话语方 式 。当然 , 已经有海 外学者 敏锐地发现在西方对于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解 读 中存 在 着 欧 洲 中心 主义 的影 响 , 而 以 从 “ 西方批评话语 中的权 威 、 力 以及差异 ” 权 为 主 题 提 出 了 反批 评 。2 LJ 根据 萨义德 的总结 , 当以东 方文化 为对 象的研究受 到西方 中心主义的影 响而导致思
理 论 加 以反 思 。
关键 词 : 海外 中国电影研 究 ; 东方主 义 ; 片段化 引注 ; 遮蔽式转 引; 单向度选择 互文本
中 图 分 类号 : 9 2 J0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52 ( 00 0 -0 1 9 10 4 2 2 1 )50 6 - 5 0

6 — 1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义倾 向。这些倾 向在海外 中国电影 的研究 中 存在着程度不 同的显影 。

的木乃伊系列 电影 ( u m ) M m y 过程 中, 0 2 7年 0 的第三部 以《 龙帝之墓》 Tm fh r o ( o bo eDa n t g E pr ) m e r为题加人 中国元 素 , o 但是 影片 的基
日益受 到国际影坛 与票房市 场 的关 注 , 相关
研 究 成 果 的数 量 及 学 术 容 量也 不 断扩 充 与 深
化, 其多元化 的理论 方法 为观察 中国电影提 供 了另一种镜像 描述。然 而需要特别加 以关
注 的一 个 问题 是 , 管 海 外 研 究 者 在 以 西 方 尽 理 论 为 人 思 视 角进 入 中 国 电影 研 究 时 也 一 度

从东方主义视角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解读

从东方主义视角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解读

2502018年41期总第429期ENGLISH ON CAMPUS从东方主义视角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解读文/张晓晖1998年,根据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改编制作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首映,受到全球观众的好评,引起极大轰动。

电影中的诸多典型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祖先崇拜和散发着强烈的东方魅力的背景音乐,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极具中国古典风韵。

然而电影同时植入了一些浪漫约会、个人奋斗的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民歌中凸显人物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主题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涵。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将中国传统民歌《木兰辞》中所蕴含文化内涵用西方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价值观进行了重塑。

理查德·金(Richard King)指出,东方主义是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以及把世界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的倾向。

西方文化掌握着定义的话语权,而东方只是异于西方的一种镜像。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他的经典学术著作《东方主义》一书中,引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作品将“东方主义”宽泛地定义为“一种西方式的支配、重构、西方对东方享有的特权”。

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指的是三个互相关联的现象,即对东方的学术研究;基于“东方”和“西方”严格二分法的僵化心态或思维定式;被授权支配、控制和征服东方人和东方文化的制度。

萨义德被公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东方主义》研究了自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概念和表述的发展演变。

在这部书中,萨义德通过他本人在美国的经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极力挑战西方传统的东方主义。

在他看来,许多西方著作中对东方主义的表述没有真实地呈现历史上的东方,而只是西方想象出来的文化意象和人为话语。

一、忠孝伦常vs.自我实现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伦理思想中,儒家学说主张孝顺父母与忠君爱国的一致和统一。

李安_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

李安_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

李安_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李安:西方电影中的东方神韵李安(Ang Lee),是华人电影导演中最成功的一位,他的作品在国际电影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认可。

他的影片以多元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为背景,通过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技艺,在西方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神韵。

本文将围绕李安在西方电影中展现出的东方神韵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李安在许多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观。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审美的追求,使得他的片中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例如他的经典作品《断背山》中,通过充满诗意的画面,展现了两个男子之间的深情厮守;而在《卧虎藏龙》中,他对中国武术的精髓的描绘,使得电影不仅仅是动作片,更是一种视觉盛宴,让西方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次,李安在电影中融入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元素。

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电影情节和角色塑造中。

例如在《色,戒》中,他以1940年代的上海社交圈为背景,呈现了一个缠绕在爱情和间谍中的故事。

通过复杂而细腻的情节和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的渗透,他成功地勾勒出了人性的善恶边界。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结合的手法,使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市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誉。

此外,李安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塑造,也是他的东方神韵的体现。

他不仅注重角色的心理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饮食男女》中,他以饮食为纽带,呈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他用细致入微的镜头和精彩的对白,展现了人性中的喜怒哀乐,使观众深受感动。

这种对人性深度描绘的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独特的情感张力和触动人心的东方神韵。

最后,李安在电影制作上的技艺也是其东方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精通西方电影语言,同时熟悉东方文化元素,使得他能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善于运用特效和摄影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通过精妙的特效和摄影手法,将小说中的奇幻情节完美地呈现在大银幕上。

这种技艺娴熟和独到的表现手法,使李安的电影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也增添了他的东方神韵独特的魅力。

《逃离德黑兰》的东方主义解读

《逃离德黑兰》的东方主义解读
方 人的笔 下 , 东方世 界总是 呈现 出古老 、 神秘 、 野蛮、 落后 等

系列特 征 , 东方世界 往往被 妖魔 化 、 丑化 、 弱化 了 , 异 国情 调化了 , 也被刻板 化 了。“ 东方 主义” 的第二层 含 义 , 赛 义 德 指出 , 是“ 一种 思维 方式 ” , 一种“ 建立 在 关 于 ‘ 东方’ 与‘ 西 方’ 的本体论 与认识 论 区分基础 上 的一 种思 维方 式 ” ( 赛 义
2 0 1 5年 7月 第2 8卷第 4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 职业 学院学报
J o u mM o f H e i l o n  ̄ i a n g V o e a t i o n M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l o  ̄c M E n  ̄ n e e i f n g
兰》 上 映以来 , 获得 了大量好 评 , 《 卫报》 评论此 电影 “ 充满 了 娱乐性和观赏性”, 作为美 国娱乐 业两 大报刊之一的《 好莱 坞 报道者》 则 做 出 了这 样 的表 述 : “ 影 片 的讲述 手 法充 满 了智
慧, 而且年代 感和 细节方 面也 做得很 不错 。更 重要 的是 , 这
情局 人质救援专家 托尼 ・门德兹 负责此 次 营救活 动。 门德 兹计 划运用一部 电影作为掩 护 , 将 自己以及六名外 交人员 伪 装成来德黑 兰取 景 的 电影制 作 团 队 , 完 成 工作 后乘 飞机 离
做 的一切都是东方主义 ” ( 赛 义德 , 2 ) 。我们发现 , 长久 以来 , 西 方对 东方的描述 , 都存在 着严 重 的扭 曲现象 。文艺作 品中 如此 , 学术专著 中也是 如此 。即使是在对 东方并不 了解 的西
情局特工从伊 朗民众 的 围困中救 出六 位驻伊 朗外 交工 作人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论东方电影与西方电影的文化差异文 / 葳蕤以爱一般而言,就电影这种文化来说,它具有全球性和统一性,但从现在的电影文化派别来看,由于地理的差异和文化性质的侧重不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分别被赋予了各自不同民族区域的不同特色。

一、电影中的突出体现不同历史在《霸王别姬》中,对于京剧的描写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也是通过电影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京剧的美丽。

在影片的开头,影片细致地描写了京剧班子里角儿是怎样炼成的。

影片通过对小豆子和小石头这样两个角色的描写,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下付出的艰辛以及这样两个小人物内心对世界的价值观。

在电影中,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将人物命运硬生生地掰成两段。

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一个事件曾经被作为很多电影的题材,而在这部片子里,导演从京剧角儿这样的一个视角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对人性的摧残,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质。

他体现了革命与传统的交锋,从而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惨烈,疯狂。

而在西方电影文化中,不同民族的电影都包含各自的历史事件。

《辛特勒名单》、《美丽人生》分别是美国人以及意大利人拍摄的关于德意志法西斯主义对犹太人的残杀的历史事件。

在影片中大量使用黑白意境,将这样的死亡赋予了不同的感**彩。

但是,这又不仅仅是描写历史事件的电影,历史作为一个背景,正式上演的还是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温情和人性的亮点。

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充分闪耀在电影文化中,电影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将历史还原,使观众对历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体会。

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传承的时间悠久,因此,题材显得丰富,西方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文化带,又具有它自身的特色。

历史的全然不同和经历的全然不同导致了东西方电影文化本质上的差异。

二、传统文化以及科技文化的差异中国的许多导演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都表示,电影的拍摄一定要建立在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弃。

于是这也成全了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色彩。

在《孔子》中,中国坚持千年的儒家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发扬的很好契机。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媒介,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与热爱。

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

在中外电影美学理论方面,中外两种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导致了电影美学理论的差异。

传统中式影视审美更注重对情感的深入挖掘,探索人性的内在世界,强调情感的内敛性和间接性。

在中国电影中,常常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传达情感,通过美术构图和光影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中国电影注重利用特定的意象、场景以及道具来塑造丰富的意境,追求一种含蓄内敛、诗意的美感。

对比而言,西方电影美学理论更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剧情的连贯性。

西方电影往往以线性叙事为主,通过剧情的递进展示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强调戏剧冲突和人物角色的成长。

西方电影美学还注重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追求表达自由和个性的艺术风格。

同时,西方电影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突出了摄影技巧和剪辑的运用,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审美上的刺激。

然而,尽管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存在一些差异,但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美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电影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中外的电影美学理论,都试图通过对电影的基本要素的探讨,如故事情节、镜头运用、剪辑手法等,来展示电影艺术的魅力。

此外,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性方面,中外电影美学理论也有着共同的关注点。

在当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中,中外电影美学理论也在相互借鉴中逐渐融合。

中国导演开始受到西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剧情的跌宕起伏。

相应的,西方导演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观点,借鉴其中的特色美学元素,以更深入地表达人性和情感。

总结起来,中外电影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式影视注重情感和内涵的表达,西方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视觉冲击。

而在中外电影美学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隔着“面纱”看中国——当前中美合拍电影的东方主义视野

隔着“面纱”看中国——当前中美合拍电影的东方主义视野

这些 片子 在讲 述 再学 渤海大学学报 錾 中国 的时候 ,总 是 习惯 于将 故 版
中 国人 是在 静 态 的 、美 国人 理想 的意象 类 型 中
事时间界定在模糊的过去(功夫梦 》 《 除外 ) 。除 得 到 表 述 的 , 只是 一 种 落后 、 等 、 低 残暴 、 昧 、 愚 了画 面质量 、 像技 术 有所 提 高之 外 , 些 中美 专制的符号象征 。 影 这 不但没有发展的历史 , 而且也 在 尽 合拍 电影所 呈 现 的 中国 ,与 8年 前 好莱 坞拍 摄 没 有潜 在 的发展 可能 。 上述 电影 中 , 管外 面 0 的世 界 已经 是飞 机 、 轮船 、 车 的 现代 化 工业 时 汽 的《 阎将军 的苦 茶 》大 地 》 《 等影 片 中的 中 国没有
裁 断 而 实现 西方 控 制 、 建 和君 临东方 的 目的 。 重 实事 求 是地说 , 萨义 德 的论 断有 它 的武 断 、 激 偏 之处 ,但 是 也从 一个 方 面说 明 了东方 主 义 的思 想对 西 方人 影 响之 深 ,这 自然 也 体现 在 美 国 电 影中, 即便 是 中美合 拍 电影 也 不例 外 。在 此 , 从
在 全球 化 的 时代 大 背景 下 ,特 别 是 中国加 入 WT O以来 , 过 了《 经 天地 英雄 》 面纱 》 《 的试 水 ,
业 间的合 作 与交 流 。②
可是 ,事 实 真 如 以上数 据 所 显示 的那样 乐
观吗 ?
以及《 功夫之王》 木乃伊3 的鼓舞之后 , 《 》 好莱坞 正 以各 种方 式抢 滩 中 国 ,中美 合拍 电影模 式 日


中国 , 固在 历 史 中 凝
众 所周 知 , 西 方 的一 些 故事 集 中 , 在 只要 是 讲 述 关 于东 方 的故 事 ,在 故事 开 始之 前 总要 加 上一 个严 格 的 时 间 限制—— 很 久 很久 以前 。为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一、创作理念的差异中西方电影的创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西方电影强调个人的创作和独立性,注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探索,以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而中国电影则更加注重对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反映,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西方电影的创作理念强调个体的表达和探索,代表作品如《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等多以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心灵成长为主题,突出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

而中国电影更倾向于通过叙事来呈现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如《霸王别姬》、《活着》等作品更突出社会历史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二、叙事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电影在叙事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倾向于以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展开叙事,通过冲突、高潮和结局来构建故事情节。

而中国电影受传统文学和戏剧的影响,更多地采用象征主义、寓言和抒情意味来表现故事情节。

西方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注重逻辑性与连贯性,代表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结构,通过冲突、高潮和结局来展现故事情节。

而中国电影则更加注重象征主义、抒情和意蕴,如《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作品以其较为立体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三、审美取向的差异中西方电影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对美学和技术的追求,追求画面的精致和艺术价值,以及光影、音乐等元素的运用。

而中国电影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追求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西方电影的审美追求更加注重技术和艺术的表现,代表作品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更注重特效和影像的表现,以及音乐和光影等元素的运用。

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塑造,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反映,如《活着》、《卧虎藏龙》等作品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文关怀。

四、题材和风格的差异中西方电影在题材和风格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商业化和大众化,追求新奇和刺激的题材和精彩的视听效果,以及热衷于探索科幻、奇幻等题材。

想象的异邦_西方恐怖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想象的异邦_西方恐怖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2003年,《世界恐怖电影精品鉴赏》国生产的就有29部,家生产的,到了总量的85%以上。

恐怖影片,西方世界内部,取得极高的票房成绩,影。

其在东方,是为其宣传广告所诱惑,摄技术所俘获,方恐怖片。

罢不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向未知的、人恐惧,又令人好奇。

刺激,常以血腥杀戮、理,以奇形怪状、视觉,潜意识欲望。

因此,次恐怖的心理旅行,武狰狞、血腥而残暴的。

任,普通民众向往和平、的是黑暗、愚昧与变态,到处充斥着野蛮、暴力、血腥与杀戮。

西方文明人对这样的环境完全陌生,无法理解,无法与之沟通或妥协,唯一的选择是以暴易暴,战斗到底。

直至毁灭对手,也伤害自己。

这决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影像娱乐,而是西方对以它自己为中心的所谓文明世界之外的异邦的妖魔化的想象,是西方文明对异己的文明典型的“东方主义”歧视在影像艺术上的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想象异邦可以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世界”之外的任何异己的文明所在地——亚洲、非洲或拉美的任何地方。

那些恐怖狰狞的形象,那些莫名的危险生物、病毒,可以是让西方世界感到不安的任何外部政治、军事力量——或者是古巴、或者是哥伦比亚、或者是伊拉克、或者是伊朗、或者是中国、或者是朝鲜,也或者是某些极端宗教组织。

这些想象的异邦和想象的异型,一方面表达了西方对“东方”的傲慢与偏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无知与恐惧。

这正是西方长久以来对待“异邦”的态度。

虽然它有失公允,甚至完全偏离了现实,纯属对东方的意识形态假想与臆断,但它却迎合了对真实的东方缺乏了解的普通西方民众对东方异邦的想象,使得西方的普通民众得以经由这些想象的异邦,完成了对东方异邦的“他者”的意识形态重构,并经由这些臆造的异端的“他者”形象,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加深了对其文化母体——西方文明——的认同,从而获得极大的文化自豪感和心理优越感。

这是西方恐怖片能够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其实,西方恐怖片中的这种“东方主义”色彩,在西方拍摄的有关东方故事片、风情片中表现得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中西方影视差异

中西方影视差异

西方电影

美国好莱坞是生产经典大片的摇篮。高投入,大场 面,高科技制作手段,使得好莱坞大片撼人心魄, 引人入胜。在众多的类型电影中,好莱坞更擅长出 产大制作的动作巨片,这类影片的故事多发生在纽 约这样的大都市,主人公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帮助 下。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高超的技艺。影片还会偶 尔增加幽默搞笑的噱头,从而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在此类“英雄式”的电影中,阿诺,施瓦辛格的 《真实的谎言》以及汤姆-克鲁斯的《碟中碟》系列 都堪称经典。此类电影以“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的思想基调。
1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地理环境不同



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 影响的巨大。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然而然的得到 某种熏陶和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这样的 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就使自身文化保持了很强 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处在半封闭大陆环境中的中国人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他们思想保守,眷恋故土。提倡清静无为,显得严肃,稳重, 时间观念淡漠。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与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固定性与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下去,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也 养成了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说正是“内陆型”自 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了国人“内倾型”的人格特征,所以质朴 感人的农村题材或是历史武侠片几乎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名词,在这些 电影中,人们或多或少会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 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的社会模式变得开放。开 放的社会模式,频繁的人来过往以及变幻莫测生生不息的海洋铸就了其 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特征。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 赋予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的电影中的,人们都显得忙忙碌碌, 富于竞争意识,喜欢冒险和挑战。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方的“海洋 型文化”,在这种“蓝色文明”的催生下,西方电影形成了其特有的风 格。

浅谈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言行 和 思 维方 式 。在 不 同 的环 境 下 。 不 同 国家 有 不 同 的文 化 系统 , 相反 . 美 国 人 更 加 注 重 他 们 的 隐 私 权 。 这 种 差 异 在 电影 中 也 有 不 同 的文化 价 值 。 “ 一 种文 化 下 的价值 观 与 言行 或许 得 不 到另 一 种 所 体 现 。 文化 的理解 与 接 受 ” 。 如 电影 《 刮痧 》 中许 爷 爷用 中国传 统 的刮 痧 方 美 国电影 《 楚 门 的世 界》 从一 个 独 特 的视 角 向我 们 展 示 了 这种 法 给他 的孙 子丹 尼斯 治 疗 轻 微 的发 烧 .却 被 美 国 当局 误认 为是 虐 权 利 。 《 楚 门的世 界 》 向人们 展 示 了 隐私权 是 不 可侵 犯 的权 利 。 它 同 童 事件 。因 此 , 不 同文化 背 景 的人 们之 间的交 流 也变 得 更加 复 杂 。 时警 示 我们 必须 尊 重保 护 隐 私权 。 楚 门 的生 活也 启 示 观众 , 他 们 的 生活 只 由 自己掌控 。中 国有 一 部 电影 《 无形杀》 说 明 了 隐私 权 意 识 1 . 西方 的个人 主义 价值 观
电影 《 米 尔克 》 , 讲述 了第 一位 公 开 同性 恋 身 份 、 后 当 选 为加 州 议 员 的政 治家 哈 维 - 米 尔 克 一 生 都 为 同性 恋 者 争 取 合 法 权 利 的故 事。 这 说 明西 方人 强 烈 的平 等意 识 , 无论 多艰 难 , 都要 为 平 等奋 斗 。 中 国 电影 《 喜 宴》 , 反 映 了 中 国人 对 同性 恋 的否 定 、 拒绝态度 。 电影 讲述 高 伟 同在 纽 约 的生活 。 他 有 一个 成 功 的事 业 , 和他 的同性 恋爱 人赛 蒙 关 系很 融 洽 . 而他 在 台湾 的父 母 却 不 知此 事 , 一 直 盼 着

《2024年中西方诗意电影的内蕴及差异化研究》范文

《2024年中西方诗意电影的内蕴及差异化研究》范文

《中西方诗意电影的内蕴及差异化研究》篇一一、引言诗意电影,以画面之美、情感之深、意象之丰富著称,在中西方电影艺术中均有独特的地位。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诗意电影的内蕴及差异化研究,以深入了解两者在主题、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上的异同。

二、中西方诗意电影的内蕴(一)中国诗意电影的内蕴中国诗意电影以独特的东方美学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内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与哲理:中国诗意电影往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示,传递出深厚的哲理思考。

如《小城之春》中展现出的道家思想,以及对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2. 情感表达:中国诗意电影注重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如《霸王别姬》中的人物情感纠葛,令人动容。

3. 画面美学:中国诗意电影在画面上追求美感和意境,通过运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二)西方诗意电影的内蕴西方诗意电影则以现代审美观念为基石,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内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现实主义与批判性:西方诗意电影往往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如《楚门的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2. 情感与人性:西方诗意电影同样注重情感表达,但更侧重于对个体情感的探索与表达。

如《泰坦尼克号》中对爱情的深情演绎。

3. 画面创新:西方诗意电影在画面上追求创新与突破,运用先进的电影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

三、中西方诗意电影的差异化研究中西方诗意电影在主题、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题差异中国诗意电影多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关注人性的思考与道德的追求;而西方诗意电影则更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二)表现手法差异中国诗意电影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画面的美感与意境的营造,运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而西方诗意电影则更注重通过画面创新与突破来传达情感与主题。

西方霸权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西方霸权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西方霸权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作者:陈雪贞陈斌敏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对007系列电影中的霸权主义进行分析,指出其在构建话语权威与实施文化霸权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威力:一方面,影片通过塑造手持杀人执照、单枪匹马维护世界和平、英雄救美的邦德形象宣扬西方世界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影片通过无视东方世界普通民众生命安全,对东方文化断章取义,贬低东方文化彰显东方世界的落后性,凸显西方世界的优越性构建西方话语霸权。

关键词:东方主义 007系列电影西方霸权主义一、007系列电影作为一部经典的英国谍战电影,007系列电影是以紧张激烈的惊险动作为核心的动作片。

从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上映以来,至今仍风靡全球,经久不衰。

历经各个演员的演绎,007这个角色已深入世界各国影迷的人心。

虽然很多评论家对其程式化的故事俗套恶评如潮,并猛烈抨击其错误的政治倾向,但仍然挡不住影迷们走进电影院观看。

二、东方主义和霸权话语1978年,随着其代表作《东方主义》的出版,爱德华·萨义德成为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指出,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方式,从文化层面甚至意识形态层面上表述并代表了该组成部分。

对于东方主义的定义,萨义德认为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层次的东方主义指的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学科;第二层次的东方主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第三层次的东方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强势的西方对弱势的东方进行统治、重建和话语权力压迫的方式。

萨义德认为,应该将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考察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期之后,欧洲文化是如何在政治、社会、军事、意识形态及科学技术等领域控制、甚至“发明、创造”出东方的[1]。

总之,东方主义实质上是西方世界企图主宰、控制东方的一种政治性霸权话语。

东方主义表述的是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支配关系与霸权关系[2]。

东方主义的具体表现是通过自己生产的文化产品,展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体现西方世界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西方世界的人民,让他们也认同这种西方霸权话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方主义”概述
“东方主义”一词,原指西方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化及人文的研究,也可以用来指对方文化的同情欣赏。

20世纪以来,“东方主义”却如一个弥漫在西方世界的幽灵,成为西方对东方文化带有偏见的理解。

通过对福柯的“权力话语”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的综合研究,赛义德“揭示出东方主义,是文化霸权主义,是一种霸权话语,它的目的是谋求西方对东方在精神文化上的控制”。

[1]作为一种企图主宰东方的政治性话语,“东方主义”无一例外地对东方进行对象化、刻板化以及本质化的处理,是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宰割、重建和话语垄断。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在不了解东方的前提下对东方元素的武断挪用,是一种西方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通过超剂量的影视作品输出以及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东方主义,正是其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实施文化霸权的手段,是其话语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解读
“‘东方主义’不仅存在于西方的文学、音乐、建筑、戏剧里,而且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

”[3]作为一种适合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媒体,西方的电影作品承载着太多的东方文化假想的色彩,试图以其拥有的话语权,用西方的个体文化,推行其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它常以显性和隐形两大特征表现出现。

(一)显性的“东方主义”:敌视和异域
前文所述,敌视和异域是西方国家实施东方主义的两大表现形式,而影片中显性的东方主义就是通过妖魔化东方、丑化“他者”来敌视东方国家,或者通过展示东方国家的异域一面从而为西方进行文化殖民寻找合理的借口。

正如萨达尔(ziauddin sarder)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构成东方主义的是那些西方所希望之事,而非其能知道之事。

”[4] 二战以后,西方的电影喜欢用“冷战”的思维在电影中折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反共是这一时期西方电影的主题之一。

1962年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导演的《谍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这部电影把个人的命运有趣地结合到了当时冷战的背景之中,它讲述了一个西方人被“魔鬼”俘虏并加以洗脑的故事。

这里的“魔鬼”就是朝鲜士兵,这部影片充斥着西方冷战话语和“东方主义”的叙事模式。

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argo)通过镜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古老沦落的伊朗,呈现出一种异域世界的神秘感,对充斥着杀戮与混乱的伊朗社会的塑造,其实质就是为了反衬西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并为其对东方的伊朗进行后殖民寻得合理托辞。

此类影片常以东方主义的叙事手法将东西方作明显的对比,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东方元素,通过对东方形象的直接丑化与歪曲,将东方的“他者”塑造成具有威胁性和可憎性的暴君、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或者通过东方神秘世界异域风情的展示,关注东方他者的另一面,试图让东方产生“自认劣等意识”,从而达到其“文化霸权”的目的。

(二)隐性的“东方主义”:暗藏着意识心态的腹语术
为最大程度上占领庞大的东方电影市场,从而更加便利地推行“东方主义”,西方的影片越来越注意策略的改变。

这种改变,一种是貌似完全和东方无关,只是在影片中将西方人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强者,地球的拯救者,世界秩序的重建者等等;另一种是影片中虽有东方的元素,但不再将之直接丑化或歪曲。

相反,还呈现了刻意向东方文化示好的一面,但是这种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电影幕后,是一种暗藏着意识心态腹语术的新东方主义,更像是一种对东方赌气式的书写方式。

2016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动画片《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中兔子的“逆袭”与绵羊的“反转”,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业兜售价值观隐晦手法,“靠‘看不见的手’搞‘看不见的宣传’,淡化了背景、掩饰了立场。

”[5]
1.塑造完美自我形象进行文化入侵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传到东方,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想象,这种更加隐蔽的东方主义使得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现“同质化”趋势。

从而达到西方对东方文化殖民的目的。

这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塑造常常让东方的影迷认同和接受影片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却忽视了后殖民语境下影片中的“东方主义”。

实际上,过度的个人英雄主义是对世界历史是整个人类创造的一种否定,是突出自我价值而否定“他者”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是一种遮蔽性的东方主义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入侵。

2.向东方文化示好背后的东方主义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流的深入,当西方再也无法忽视东方庞大的电影市场,西方的电影制片商一改最初具有明显迎合西方意识形态的东方主义色彩,在电影中尽量加入更多的东方元素:如在东方取景、选取东方的演员、植入东方的产品广告、减少丑化东方反面角色,发掘东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向东方文化示好的元素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隐性的“东方主义”的成型。

好莱坞1999年摄制的《安娜与国王》(anna and the king)是一部泰国题材电影,影片中讲述了讲述19世纪中叶泰国国王与英籍女教师安娜之间的跨国恋情。

然而,在这一唯美浪漫的异国恋情背后,东方主义的思维并未剔除。

在文化冲突的交锋之中,最终是来自西方的文化传统教育方式完成了对东方国王的启蒙和教化,这其实就暗含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俯视。

好莱坞银幕上的东方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局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透过好莱坞电影对东方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多年来在影片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偏见。

在21世纪的今天,旧有的东方主义表现方式已经有所松动,至少在赤裸裸的敌视或偏见方面有所削弱。

然而,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从根本上来说,乃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

结语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已经不是单纯的西方对于东方的学术性话语,而是西方描述、殖民与统治东方的一种控制与重建方式。

西方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学术著作和在文艺作品里,向全世界推行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极为形象逼真的影像传播方式,更容易收到观众的喜爱,也自然成为西方妖魔化、丑化和固化东方的一个便利载体。

在论述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基础上,本文对西方影片中存在的东方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无论是直接丑化、弱化东方还是通过表现西方的理性光辉和完美的道德世界来反衬东方野蛮落后,都难逃文化霸权之讥。

东方要积极辨认西方电影宣扬的价值观和种种神话,通过对引进影片的合理翻译、制作优秀的民族电影以及清理内部“自我东方化”等种种策略,解构西方电影中东方主义的叙事方式,积极主动地在影片中重塑东方的真正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