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孙权的权力之争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孙权的权力之争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在《三国演义》中是权力之争的主要角色,他们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展现了不同的才智、政治手腕和领导能力。
本文将从刘备、曹操和孙权的个人魅力、军事战略以及政治手段等方面分析他们在权力争夺中的表现。
一、刘备:仁者之君刘备是三国演义中被尊称为“仁德之君”的角色。
刘备以仁爱之心治国,秉持着尊重民众,关心百姓的理念来治理自己的领地。
他崇尚孔子的思想,推崇礼仪,注重教育,为人民建设起了和谐的社会并且广纳天下贤士。
在军事上,刘备善于与他人合作。
他先后联合了关羽、张飞、赵云等优秀的将领,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武力。
在战略布局上,刘备多次运用兵力巧妙地在各地展开作战,最终夺取了汉中并建立了蜀国。
在权力争夺中,刘备通过自己的仁德形象,吸引了大量的忠义之士,建立了强大的威望和声望。
他的仁政也为他争取到了孙权的支持。
二、曹操:权谋之道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权谋的手段闻名于世。
曹操在政治上善于运用奸计,以权谋之道取得军事和政治的胜利。
在军事战略上,曹操善于以少胜多,他多次率领精锐的部队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军事计划,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曹操在政治手段上更是一流。
他利用权谋手段打败了敌对势力,策划了一系列暗杀,削弱了反对势力的势力,增加了自己的统治力。
在政治上,他推行改革,重用人才,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
三、孙权:智勇双全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重要的角色,他被誉为“江东小霸王”。
在军事战略上,孙权善于利用地利和人力的优势,多次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孙权在政治上也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他以智勇双全的形象,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孙权重用了一批英才,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团队,帮助他治理国家。
在权力之争中,孙权与刘备合作,共同对抗曹操的势力。
他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并最终在长江流域确立了自己地位。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精选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精选
1.刘备: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
2.关羽: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
3.张飞: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鲁莽。
4.曹操:虚伪奸诈,残酷暴戾,自负多疑,足智多谋,有韬略,有过人的胆识,文学修养高。
5.赵云:勇敢善战,忠心侍主,光明磊落,处事谨慎,考虑周到。
6.吕布:武艺超群,但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
7.周瑜: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二,举贤妒能。
8.孙权:有才智谋略,注重招揽人才,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胸怀宽广。
《三国演义》中的人性光辉与阴暗
《三国演义》中的人性光辉与阴暗《三国演义》中的人性光辉与阴暗《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晋朝末年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本文将从刘备、曹操和诸葛亮三位主要人物的表现出发,探讨《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多面性。
刘备作为一个有着清正廉洁形象的主角,是《三国演义》中的光辉之人。
他具有高尚的人品和崇高的理想,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实现天下太平的宏伟目标。
无论是在跟随曹操还是创建自己的势力时,他都秉持着忠诚、信义和仁爱的原则。
他始终保持着对友谊的忠诚,对手下的部将也无私无畏地给予信任和鼓励。
对于刘备而言,仁义道德是他成就自己事业的根本。
然而,同时刘备的人性也有一些阴暗的地方,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所体现。
他曾在南阳纠集民众,无视法律,对抗曹操政权。
而且,在张杰叛变之后,刘备虽然感到愤怒和痛苦,但却直接诉诸了暴力手段,杀害了张杰的家人,并夺取了张杰的财富。
这一系列的行为展示了刘备自身的复杂性,即使他有着高贵的品质,也难免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和迫使。
与刘备不同,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阴暗人性形象的角色之一。
曹操作为权谋高手和军事家,具有过人的智慧和胆略。
他擅长游说和巧妙利用别人的弱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曹操的权谋却在他的人性上留下了阴暗的印记。
他经常使用暴力和残忍手段来处理政敌和叛逆者,对手下的部将也是严苛无情。
他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的决心使他不惜牺牲他人生命和幸福。
曹操的人性充满着野心和冷酷,这使得他成为《三国演义》中令人震惊的角色。
然而,《三国演义》中不乏一些具有人性光辉的角色,比如诸葛亮。
作为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谋略,帮助刘备在多次困境中脱颖而出。
他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为《三国演义》注入了一抹光明的色彩。
他的政治理念以仁政、儒家思想为基础,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民生的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人的高尚情感。
诸葛亮以其高明的人性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知识点
(三国演义)知识点一、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开展势力。
曹操挟太子以令诸侯,势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X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的曹操魏国,孙权的吴国,以及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二、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1.刘备的性格特征:忠厚仁爱,求贤假设渴,忠义两全。
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他还是个特长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
2.诸葛亮的性格特征:精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尽职,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他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有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是智慧的象征。
3.关羽的性格特征:忠贞守义但骄傲自负,刚愎自写。
关羽的性格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他是一个武艺超群,有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但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诫的弱点。
4.张飞的性格特点:勇猛刚直,粗中有细,嫉恶如仇。
张飞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他敢爱敢恨,爱憎清楚,勇猛更是性格最为突出的一点。
5.赵云的性格特点:骁勇善战,忠义待主,处事慎重。
赵云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他有着极高的操守和以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他还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且有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性格特征:志勇兼备,知人善任。
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有谋略的统帅,他十分特长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他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行。
逆境中显英雄本色——评《三国演义》人物
逆境中显英雄本色——评《三国演义》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生死斗争和智勇才略的较量。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个性各异,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逆境中,人物的真实本色得以彰显,展现出了伟大的智慧和勇气。
1. 刘备 - 忠诚仁义的君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忠诚、仁义、有魄力的领袖。
在逆境中,刘备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面临困境时,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他与张杰、关羽等英勇抵抗来犯的曹军,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尊敬。
同时,刘备也展现了他的仁义之心,以谦虚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手下的人。
他信任诸葛亮,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权力,并秉持仁政,推行民生政策,为民众谋福祉。
2. 曹操 - 智勇双全的谋略家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聪明睿智、冷静果断,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在逆境中,曹操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他运筹帷幄,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许多敌人。
他善于利用人才,招纳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荀彧、郭嘉等,使得他的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虽然曹操行事果断,有时采取了残酷的手段,但他对待自己的部下始终以忠诚为准则,也广纳贤士,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领袖的魅力。
3. 孙权 - 谦和平易的明主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又一位重要人物,他表现出的特点是谦和平易、聪明睿智。
在逆境中,孙权充分展现了他的英雄本色。
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努力维护自己的势力并逐渐壮大。
孙权信任周瑜、张昭等重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也因此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此外,孙权也对待人民十分关怀,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4. 关羽 - 忠心耿耿的义士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的忠诚和正直而闻名。
在逆境中,关羽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关羽为了曹操的策略所摆布,但他始终秉持着对刘备的忠诚,坚决不屈。
在濮阳之战中,面对曹操的敌意和诱惑,关羽宁愿忍辱负重、受屈求全,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誓言和原则。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负盛名的作品,它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英雄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进行解读,探讨他们的背景、个性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一、刘备——仁者中的君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宽厚仁义的英雄之一。
他出身寒微,但性格温和宽容。
作为刘备的代表形象,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
刘备坚信“仁者爱人”,他重视待人的友善和善良之情。
他所建立的蜀国也以仁政著称,深得民心。
刘备的宽容和谦逊使他得到了许多英雄的支持,包括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他们一同打造了蜀国的辉煌。
刘备的仁德以及他对人才的重视也使得蜀国能够蓬勃发展。
二、关羽——义薄云天的忠诚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敬仰的英雄之一。
他以忠诚和勇气著称,被尊为“义薄云天”。
关羽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立下了忠诚义气的誓言,无论面对任何艰难困境,他始终不离不弃。
关羽在三国时期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勇猛无敌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备受赞誉。
然而,关羽并非只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战士,他对待平民百姓和战俘时总是心存慈悲,体现出他内心的仁义之情。
三、张飞——勇猛无畏的猛虎将军张飞是三国演义中英勇无敌的猛将之一。
他的形象鲜明,个性豪爽,气度宏伟,勇猛无畏。
张飞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其勇猛的战斗力获得了军队和民众的尊敬。
在战场上,张飞的勇猛无惧成为了传说。
他以一敌十几的战绩,无数次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张飞的这种勇猛并非无脑冲锋,他注重战略谋划,善于用兵,不仅懂得急速的攻击,还擅长奇技淫巧。
四、赵云——独角犀牛的悲壮英雄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备受赞誉的英雄之一,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出色的战斗能力而著名。
赵云被称为“独角犀牛”,形象鲜明,代表了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赵云出生在寒微家庭,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刘备麾下最为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在战场上总是能够战胜强敌,立下赫赫战功。
赵云作为一个人物,不仅勇猛无比,更是个感情丰富的英雄,他对待军民时总是充满慈爱与怜悯。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性格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性格形象及事迹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以下将分析部分主要人物形象。
1. 刘备:刘备是小说中最具仁义之君的形象之一。
他出身名门望族,为人宽厚仁义,富有气度和魄力。
刘备的仁政理念对形塑了他的人品形象。
他信奉孔子的仁爱之道,为人淳朴友善,广纳人才,以安抚民心。
他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能够实施军事和政治策略,使蜀国取得一系列胜利。
刘备的形象代表着道德高尚的君主形象,备受人民景仰和爱戴。
2. 关羽:关羽是刘备的义弟,被塑造成一个正直勇敢而又忠诚的武将形象。
他是忠义之人的代言人,对朋友和家人有着至高无上的忠诚。
他以忠义立名于世,声名远播。
小说中塑造了关羽威武的形象,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而且为人宽厚仁义,深受百姓爱戴。
3. 张飞:张飞是刘备的义兄,形象粗豪而又英勇。
他以其威猛的形象而闻名,勇猛无畏,嗓门大震。
虽然他性格暴躁,但他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张飞善于驱使士兵,作战勇猛,是刘备亲信将领和得力助手。
4.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被塑造成一个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崇尚法治,强权政治,对待敌人毫不留情,一方面他残暴,一方面他又具有仁爱之心。
小说中展现的曹操矛盾复杂的形象使人们对他评价褒贬不一。
5.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立者和首领,也是三国中地位较高的人物之一。
孙权机智过人,善于经营政局,并通过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出色的智慧。
他形象高大雄伟,显示出一国之君的豪气和气度。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他们以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展现出了各自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些形象不仅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也是中国人民心中崇高的人物典范。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三国演义》的政治智慧
《三国演义》的政治智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历史上的英杰在小说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政治手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政治智慧。
一、明辨是非,善于取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
曹操在权谋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明辨是非,善于取舍,判断力敏锐。
曹操注重识人用人,在聚集人才的同时,注重选拔适合自己用的能臣。
他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政治利益,但对待能力出众、忠诚可靠的人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乐于提拔他们,形成可靠的助手团队。
这种明辨是非,善于取舍的智慧,使得曹操在乱世中屹立不倒。
二、联合抗敌,共谋发展《三国演义》中的联合抗敌是一大亮点。
刘备、孙权和诸葛亮等人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共谋发展。
他们认识到自身实力相对不足,而对手曹操则在中原势力强大。
为了应对曹操的强大压力,他们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战略,共同分工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这种联合抗敌的智慧,在战争胜利之后,也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三、稳定根基,励精图治稳定根基,励精图治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之一。
刘备是一个正直仁爱的人,他自觉地遵循仁政,注重治国,不断建设自己的势力。
他在建立自己的基业时,尽力稳定社会,治理民众,以稳定人心。
同时,刘备努力学习,广纳贤士,注重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种稳定根基,励精图治的智慧,使他成功夺取了汉中,成为了一方霸主。
四、威德并重,团结一心《三国演义》中孙权的统治也体现出了政治智慧。
孙权威德并重,注重团结一心。
他通过提拔英杰,结交忠诚之士,建立起了稳定的统治局面。
孙权讲究名利分明,以德服人,赏罚分明,使得手下将领对他忠心耿耿。
并且,孙权也注重团结各族群众,提倡和睦相处,这使得他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五、借力打力,智取他人《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场智取则是诸葛亮智斗孔明。
诸葛亮借助弱者之力,制定了连环计,草船借箭,为卧龙岗的蜀军创造了胜利的契机。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他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现实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现实的对比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而闻名。
这个时期充满了纷争与战争,各个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而展开了多场鏖战。
在这个时代里,权谋的斗争异常激烈,各方势力为了达到目的用尽各种手段。
而与现实相比,三国演义中的权谋则更加离奇、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的代表,他以仁爱之心治理蜀国,一方面尽力保护百姓,另一方面努力争取各方势力的支持,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理想。
他主张仁政,注重百姓福祉,尽力使蜀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与刘备相对立的曹操,则是个权谋家的楷模。
曹操以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率领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
他曾多次采取权谋手段,通过各种方式巧妙地击败敌人,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势力。
曹操不拘一格的手段在现实中也有诸多类似的情况出现,权谋手段在现实中多有应用。
同时,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对比也非常明显。
仁义之君刘备与黄巾军作战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善待俘虏的态度,展现了人性的一面。
而曹操则以权谋手段对付敌人,常常使用诡计和计谋来削弱对手,展现了冷酷无情的一面。
这种对比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
政治斗争中,各方势力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对付对手,有人追求仁义之道,有人则以权谋手段行事。
此外,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赞誉的智者,他拥有非凡的谋略与智慧,对于赵云、赵子龙等人也展现出深深的敬意。
他在实际行动中,不仅表现出了超人的才智,也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很少见,他们的才智和智慧常常被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所限制。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现实的对比呈现出了不同的截然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权谋斗争更加激烈,手段更加奇特,才智更加卓越。
而在现实生活中,权谋也发生在政治、商业以及社会各个层面上,权谋手段往往与权力的争夺密不可分。
虽然现实中的权谋相对不那么精彩,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变。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现实的镜子,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权谋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关于它的主题,文化大革命前就提出了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等观点。
之后,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主要有: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结历史经验说,等等。
这些观点,各有根据,各有道理,但又似乎很难从根本上否定其他说法。
对一部书的看法分歧如此之大,只能说明这部书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复杂,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都各有充足论据。
因此,有人不赞成去研究主题,还有人干脆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主题。
我们觉得,一部作品,还是应该有主题;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还是有助于对作品的总体把握。
但是,并不宜企图用几个字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好,否则,就难免挂一漏万,把本来很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单一化和简单化了。
《三国演义》的主题,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1、推崇仁政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孟子认为,一国之中,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要想作为一国之君,必须首先懂得如何顺民意、得人心,力行仁政王道。
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得人心,关键在于能否行仁政。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作者极力赞扬的一个力行仁政、堪称仁君的形象。
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没大读过书,也没刻意练过武,文墨既不高,武艺也不强。
可他却能由当初的一方小吏,终于成为后来的一国之君,不靠文,不靠武,主要靠的是仁民爱物。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点评:1.刘备:刘备是一个仁慈、有雄心壮志、重情义的人物。
他的最大特点是仁政爱民,重情义,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始终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领袖。
2.诸葛亮:诸葛亮是蜀国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法纪严明、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的谋略家。
他的智慧和才能让他在三国时期成为了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3.关羽:关羽是蜀国名将,武艺高强、忠诚勇敢。
他被描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有时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倾向。
他的忠诚和勇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形象。
4.张飞:张飞是蜀国名将,勇猛刚强、粗犷豪放。
他与关羽一同被尊称为“万人敌”,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5.周瑜:周瑜是吴国都督,足智多谋、风度翩翩。
他与诸葛亮有着激烈的智斗,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他的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6.曹操:曹操是魏国领袖,多疑善变、雄心勃勃。
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具有文学才华。
他的领导力和才智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7.孙权:孙权是吴国君主,能干而有远见、善于用人。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事业,成为了江东的一代明主。
他的才智和领导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地刻划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一)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一)1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学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由于这一特质与政治的交融与渗透,“仁政”抑或“王道”曾被正统的儒学思想家们推崇为理想的政治。
作为一部“合天理,正彝伦”,“折衷于紫阳《纲目》”(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的历史小说,“仁政”、“王道”思想,无疑成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首先表现为用伦理规范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仁慈爱民”、“爱惜军士”。
在诸侯并起,战乱纷繁的历史环境中,刘备“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并皆存恤”,“广布恩德”。
这固然也出于建立统治的需要,但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民为邦本的思想。
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中,面临着曹仁、曹洪十万追兵立至的危险,刘备所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存亡,而是“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曹军若到,必行不仁,伤害百姓”,毅然携民渡江。
正因为刘备“恤军爱民”,故尔得到人民的拥戴。
治理新野时,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恤军爱民”思想,无疑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仁政”的希望和理想。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其次表现为用道德规范调整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宽仁厚德”,“仁慈宽厚”。
吕布在定陶为曹操所败,到徐州投奔刘备。
糜竺劝说:“吕布乃虎豹之徒,不可收留,留则伤人”。
关、张也谏:“吕布有夺徐州之意。
”而刘备则以义为先:“吾以善心待人,人不肯负我”,“他若要徐州,吾当相让”。
迎之以礼,待之以诚。
在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刘备的宽厚礼让,不过是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关系的理想化的表现。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还表现为用道德规范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
在统治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知人待士”,“心存忠信”,“推诚相信”,温厚待人。
儒家哲学与三国演义中的伦理道德
儒家哲学与三国演义中的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哲学是一种重视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儒家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伦理道德,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仁义道德的追求儒家哲学强调仁义道德的追求,而《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思想。
刘备是一个充满仁义之心的君主,他一直以仁爱之道治理国家,广纳人才,设立学校,推行仁政。
他对待部下和百姓都非常宽容和仁慈,深得人心。
而关羽、张飞等刘备身边的将领也都具备忠诚、勇猛的品质,他们的行为和为人处世都体现了儒家道德的精神。
二、忠诚与孝道儒家哲学中,忠诚和孝道被视为重要的伦理价值观。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忠诚的君主,他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族都有着强烈的忠诚感。
他勤政爱民,善于用人,对待部下也非常宽容。
而孔融则是一个孝子的典范,他对待父母孝顺至极,即便在曹操面前也不忘表达对自己父母的孝心。
这些人物的形象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中忠诚和孝道的重要性。
三、义勇和忠诚的冲突《三国演义》中也存在着义勇和忠诚之间的冲突。
例如,关羽在曹操的面前守信用,但在刘备面前却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这种冲突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道德困境,即在不同的情境下,义勇和忠诚之间可能发生矛盾。
这种冲突的存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对伦理道德的思考更加深入。
四、仁爱与权谋的对比儒家哲学强调仁爱之道,而《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手段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都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权谋手段。
这种仁爱与权谋的对比,让人们思考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物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曹操开始变得狡诈,刘备也不得不使用一些权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对比让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复杂。
五、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三国演义中的“仁政”
《三国演义》的“仁政”仁政、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所有的思想要素中,是主流话语,处于“体”的地位。
“仁”是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也是儒学的原始精神。
仁政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是对根植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一种规范,而这种规范则是由个人—社会—政治进行衍生的,即由“仁”入“政”。
而民本思想,则是仁政思想人文化的表现特征之一。
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封建专制君主集权制确立以前,民本思想实则是由重神事到重人事的转换,而封建专制君主集权制确立之后,民本思想就成为“君权神授”的对立面或补充物而产生积极的历史意义。
民本思想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割据混战,是否能争霸天下,“民”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各国统治者争夺与争取的对象。
仁政、民本思想在孔孟这里走向完善,孔子认为统治者最重要的准则,就是要有仁心、有爱护百姓之心,同时勤勤恳恳,守信用。
之后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把“民本”思想系统化并发展到高峰,他正式提出了实行王道、仁政的口号,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原则和设想:经济上,统治者最好能够主动对百姓施恩,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保障小民能有“恒产”;政治上要任贤使能、仁民和反对兼并战争;文化上要大力发展封建文化,加强封建道德教育。
孟子阐发仁政、民本思想的言论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思想历代沿传,深入人心,激荡着中国文人忧国忧民思想,强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忧患主题。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王霸之争”,即统治阶级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所谓霸道就是尚权术,实行暴政。
霸道是统治阶级本质的体现,但是只行霸道,人心不服,必会奋起反抗,对长久统治是不利的。
春秋战国是霸道的时代,秦朝也是霸道的时代,然而这两个时代实行暴政的结果就是招致迅速的灭亡,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见此便提出了“王道”,即“仁政”,主要指统治阶级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维持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三国演义》从儒家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出发,歌颂表现的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正义行为和势力,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在社会思想上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这些,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万民景仰的君主,必须爱民如子。
“仁义、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深刻的体现。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的一个代表。
刘备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期间,“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可见,一个爱民的官员是受到百姓的爱戴的。
相反,“十常侍”被处死时,百姓“争食其肉”、董卓的暴行也使百姓恐惧反感,董卓死时,百姓“手掷其提议,足践其尸”。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世人的对于“仁政”的向往。
可见,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要有爱民之心,正所谓“仁者爱人”。
忠义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在长期的儒家文化中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又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以致影响到民族性格。
刘备不仅对结义兄弟恪守忠信、义重如山,对待他人也以义为重,交之以心。
当赵云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交给他时,他将阿斗摔在地上:“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使赵云感激涕零。
刘备对待诸葛亮更表现出忠诚信义之怀,在“三顾茅庐”中作者更以浓笔重彩描绘了刘备谦恭天下士,敬贤爱才的性格。
请孔明下山,孔明初还不允,刘备乃潸然泪下,哭着恳求“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样虔诚,这样谦恭,孔明又怎能拒绝刘备呢?“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
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可见,在识别和使用人才上,刘备也具备杰出的眼光,可谓“将将之才”。
封建社会时代,“忠君”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在《三国演义》中,“忠君”的思想也是比比皆是。
三国演义主题的理解
三国演义主题的理解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的“仁政”
仁政、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所有的思想要素中,是主流话语,处于“体”的地位。
“仁”是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也是儒学的原始精神。
仁政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是对根植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一种规范,而这种规范则是由个人—社会—政治进行衍生的,即由“仁”入“政”。
而民本思想,则是仁政思想人文化的表现特征之一。
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封建专制君主集权制确立以前,民本思想实则是由重神事到重人事的转换,而封建专制君主集权制确立之后,民本思想就成为“君权神授”的对立面或补充物而产生积极的历史意义。
民本思想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割据混战,是否能争霸天下,“民”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各国统治者争夺与争取的对象。
仁政、民本思想在孔孟这里走向完善,孔子认为统治者最重要的准则,就是要有仁心、有爱护百姓之心,同时勤勤恳恳,守信用。
之后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把“民本”思想系统化并发展到高峰,他正式提出了实行王道、仁政的口号,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原则和设想:经济上,统治者最好能够主动对百姓施恩,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保障小民能有“恒产”;政治上要任贤使能、仁民和反对兼并战争;文化上要大力发展封建文化,加强封建道德教育。
孟子阐发仁政、民本思想的言论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思想历代沿传,深入人心,激荡着中国文人忧国忧民思想,强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忧患主题。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王霸之争”,即统治阶级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所谓霸道就是尚权术,实行暴政。
霸道是统治阶级本质的体现,但是只行霸道,人心不服,必会奋起反抗,对长久统治是不利的。
春秋战国是霸道的时代,秦朝也是霸道的时代,然而这两个时代实行暴政的结果就是招致迅速的灭亡,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见此便提出了“王道”,即“仁政”,主要指统治阶级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维持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实行王道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
在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就通过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历史事件的阐述了仁政、“民本思想”,表现了人民对仁政、贤君的渴望。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动荡混战的局面,严峻的现实,又一次唤起作家的忧患意识,因此在书中谴责暴政、渴望仁政是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对暴政残民政治的批判是作为致乱根源进行探索反思的,这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痛恨奸佞,尤其是宦官为乱朝纲;作者写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张让、赵忠……十人朋比为奸……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我们在书中所看到的宦官已不是内廷侍从,而是执掌权柄、干预朝政、为所欲为的政治集团,甚至是皇权变更的导演或幕后主使者;佞臣当道,宦官弄权不仅使朝政非日,而且使英雄失略,诸葛亮、姜维等深受其害。
但是宦官得势,把持朝政,又与君主无能有着极大关系,《三国演义》在其反暴政思想中,也谴责了君昏与君无能。
而宦官专权的问题也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一个尾大不掉的政治问题,并在历史进程中愈演愈烈,正所谓“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二、痛惜军阀混战之中民不堪命的社会现状;三国时期,四方百姓裹着黄巾起义,朝廷“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由此处产生了一大批军阀武装,当农民
起义失败之后,更为惨烈的军阀混战又开始了。
军阀之间无休止的争夺混战,百姓置身其中无疑是水深火热,曹操的《蒿里行》如此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百姓始终是战争中的受害者,作者在书中也写到:“建安元年,是岁又大荒。
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
尚书郎以下,皆自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者。
”《三国演义》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关心民生疾苦,并为民呼号。
这也是该文学传统在长篇小说中的首次继承与发展。
三、痛恨各军阀为一己之私、为一己之利而不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残暴之行;这一点在董卓“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信条里表现得很明确,董卓和曹操两人的信条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军阀争王定霸的心态,即为一己之私可以以牺牲天下苍生、涂炭生灵为代价、为手段,这些观念和行为与传统主流文化中的恤民、爱民、民为邦本的思想相悖谬。
与批评董卓、曹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刘备“仁政”的歌功颂德,刘备曾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刘备把自己的“宽”、“仁”、“忠”作为自己的旗帜,与曹操的“急”、“暴”、“谲”相对抗。
刘备的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百姓广施仁政,因而受到了百姓的衷心爱戴;誓守信用,以德行仁,“三让徐州”,“过荆州而不入”,不做利己妨人之事是典型的例子;顺从权变,不拘常理,立足于王道,把权谋当成是应急的手段,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这样做。
《三国演义》在谴责暴政的同时,又呼唤传统文化中的仁政、仁君,以救民于水火;在仁政、民本思想的发展链条中,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即上承先秦以来的行仁政、恤士民、民惟邦本、反对残民暴政思想,下启清初黄宗羲、王夫之乃至近代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谴责视天下为一人之产业的独裁暴君,批判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改良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对于仁政、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贡献:一、由行仁政于民,保民而王天下,发展至君之立在于救民以得天下,治乱养民;《三国演义》所追求的的仁政理想不是以“王”为目标,而是以安天下、为苍生为目标,传统的仁政思想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与个人,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君行仁政于天下,其终极目的是统治天下,由奉行伦常而达于天下秩序。
二、书中由保民、为民、重民进而重人事,“人”成为事物发展的主宰,所以在作品中崇尚并高扬人的主体自觉和独立的人格意识,使作品充满了较强的人文精神,正如刘备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感慨“举大事必以人为本”。
三、传统的仁政思想中,虽然强调“君”为民设,但也强调在君臣、君民关系中的秩序、伦常,即依赖于伦常的强制性去维护臣属关系和统治天下的秩序,而在《三国演义》中则发展为尚仁讲信,以仁、信为纽带去建立臣属关系,并以此去保持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即相守以礼、相许以信的理想政治。
反观《三国演义》所追寻的君民关系和所理想的君臣关系则不是由伦理道德去规范的,首先,寻求人格的一致及最高理想共同的臣属关系;其次是寻求情感投合的臣属关系。
如此关系,君与民是鱼水之欢,君与臣是风云际会,君臣、君民之间是相得甚欢,完全超出了靠伦常、宗法所强制维持的臣属关系。
关于“仁政”,在《三国演义》里刘备身上凸显的很明显,首先表现在用伦理规范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处
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仁慈爱民”、“爱惜军士”。
在诸侯并起,战乱纷繁的历史环境中,刘备“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并皆存恤”,“广布恩德”,这固然也出于建立统治的需要,但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民为邦本的思想。
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恤军爱民”思想,无疑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仁政”的希望和理想。
其次表现为用道德规范调整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宽仁厚德”,“仁慈宽厚”。
接着还表现为用道德规范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
在统治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知人待士”,“心存忠信”,“推诚相信”,温厚待人。
《三国演义》对仁政、民本思想的深刻阐述,不仅对我国小说史的发展有影响,也对我国政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的哲学艺术》刘向军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熊笃段庸生著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