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本理论(讲义)
第三章 应变状态理论
ε x ε y ε z ε xy ε yz ε zx
则相对位移张量(非对称) 则相对位移张量(非对称)可分解为应变张量与转 动张量。 动张量。
2010-11-10 19
3.3 转轴时应变分量的变换
设在坐标轴oxyz下,物体内某一点的 个应 下 物体内某一点的6个应 设在坐标轴 变分量为 εx ,ε y ,εz ,γ xy,γ yz,γ zx 。现使坐标轴旋 转一个角度,新老坐标的关系为: 转一个角度,新老坐标的关系为: x y z
∂ ∂ ∂ ∂
∂ ∂
v z w x u y
ω ω 称为转动分量。 称为转动矢量, 这里的ω 称为转动矢量,而ω x, y , z 称为转动分量。 由此,可将相对位移张量分解为两个张量: 由此,可将相对位移张量分解为两个张量:
∂u ∂x ∂v ∂x ∂w ∂x ∂u ∂y ∂v ∂y ∂w ∂y ∂u ∂z ∂v ∂z ∂w ∂z
x
+ε
y
+εz)
则体应变为
V * −V θ = = εx +εy +εz V
2010-11-10 27
又可表示为: 又可表示为:
∂u ∂v ∂w θ = + + ∂ x ∂ y ∂z
对于某一初始连续的物体,按某一应变状态变形 后必须保持其整体性和连续性,即物体既不开裂,又 不重叠,此时所给定的应变状态是协调的,否则是不 协调的。
2010-11-10 30
εij应变张量各分量满足的应变协调条件: 应变张量各分量满足的应变协调条件:
2 2 ∂ 2ε x ∂ ε y ∂ γ xy + 2 = 2 ∂y ∂x ∂x∂y
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本章考情分析: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8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9年1题1分1题2分3分本章教材基本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考核内容:(1)生产者的的基本假定 (2)生产者的组织形式(3)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类型 个人企业 (业主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法人制企业)含义 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财产为基础建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特点 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者。
(1)合伙人是财产所有者,共同拥有资源使用权和生产决策权; (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2)合伙人共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3)合伙人共同承担债务,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
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
(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优缺点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但资金有限,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资金较多、规模较大、较易于管理,分工和专业化得到加强,但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由于多人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和统一,资金规模依然存在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第3章讲义(2010)
第三章 不确定项下的投资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不确定性与确定的定义金融决策是时序决策,它们包括:选择,选择的结果向将来延伸。
由于将来是未知的,金融决策不可避免的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
为了开始我们对投资决策准则的研究,必须对“确定”、“风险”和“不确定”进行概念上的区分。
在此基础上,我们然后才能构筑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的标准上层结构。
奈特(Knight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1921) Frank H. Knight (1885-1972)Knight 不承认“风险=不确定性”,提出“风险(risk)”是有概率分布的随机性(randomness with knowableprobabilities ) ,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不可能有概率分布的随机性(randomness with unknowable probabilities )。
Knight 的观点被普遍接受。
但是这一观点成为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风险来自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风险又与不确定性不同。
确定性排除了任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哲学意义上的前因后果必然关系的体现. 风险则意味着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以及他们发生概率的大小有准确地认识,但是对于究竟哪一种事件会发生一无所知.换句话说,我们知晓未来的概率分布,这种概率分布也许来自于经验或者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不确定性意味着即便我们能够知道未来世界的可能状态(结果), 但是它们发生的概率仍然是不清楚的。
风险与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对于风险形象的理解是:想象我们在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我们知道只会出现字或者花两种结果,而且其可能性各为50%,但是在硬币落地前,我们不会知道究竟哪一种结果会出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古典概率随机试验模型。
注意到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赋予风险这个词的明显负面意义有所不同。
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即便是我们能够知道未来世界的可能状态(结果),它们发生的概率大小仍然是不清楚的,但是如果引入主观概率(subjective probability ),即人为的为每一种状态分配一个概率,则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考纲直击本章预计分值:10~15分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症、证、病症、证、病的区别见表1-1。
表1-1症、证、病的区别名称范围内容举例症个别现象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鼻塞流涕、嗳气、肢冷、脘腹痞满证某一阶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肾阴虚、风寒犯肺、肝胃不和、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病完整的全过程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三章讲义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本章重点:1.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产函数的含义及主要变量,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3.规模报酬;4.成本的含义和类型,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知识点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1.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2.企业经营者的目标:销售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市场份额最大化。
3.主要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科斯的企业理论)(多选)【注意1】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
(单选)【注意2】企业的本质: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单选)【注意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单选)交易费用:(多选)(1)交易费用: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2)交易费用: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例题·单选题】(2017年)按照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本质属性的理论,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不是万能的B.企业的机会成本C.存在道德风险D.信息的不完全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例题·多选题】(2016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产生的B.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C.信息不完全性是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D.企业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E.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的本质是不同的『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企业形成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对企业本质属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人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1.劳动是人的本质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只涉及人与动物的区别,尚未涉及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含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
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
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与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
而每个个人具体的社会联系即具体本质的形成,是由他们特定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非线性动力学导论讲义(分岔理论)
非线性动力学导论之四:分岔基本理论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岳宝增第三章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分岔基本理论一.一般系统平衡解的稳定性(1)二.平衡解的稳定流形与不稳定流形于平面摆的例子可以用来很清楚地解释全局稳定(不稳定)流形的概念;平面摆作为二阶动力学系统和谐振子极为相似。
其动力学方程为:l其中M代表质量,表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c为阻尼系数。
对时间进行尺度变换d可以得到系统的简化方程:d因为是从铅锤位置开始的角度位移,因此该变量具有周期2π;由此可知该系统的相空间为圆柱面。
我们也可以假设,从而从相图上可以观测到系统关于X的周期特性。
为了分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首先确定系统的平衡点并研究其稳定性。
可求出系统的平衡点为:及求出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对应于平衡点有:其特征值为:如果d=0则得到特征值±i;对于较小的d值系统有共轭复根。
对应于平衡点(2kπ+π,0)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其特征值一对符号相反的实数:根据以上讨论可知:平衡点(2kπ+π,0)为鞍点,当d=0时,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及对于较小的的d>0,平衡点(2kπ,0)为吸引子-螺旋旋线);d=0时该类平衡点所对应的是非双曲点。
由于此时系统不受摩擦(阻尼)影响,单摆将做周期运动。
因此,在平衡点附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为:无阻尼d=0 阻尼d>0d=0时,所对应的一类周期运动是单摆做上下摆动;另一类周期运动是单摆由稳定及不稳定流形通过倒立位置位置的运动。
如果单摆几乎刚好处于倒立位置时(不稳定),它将倒回并再次回摆到几乎刚好倒立的位置。
这意味着稳定流形与不稳定流形将有如下图所示的联接:单摆沿逆时针方向穿越倒立位置。
单摆没有穿越倒立位置。
单摆沿顺时针方向穿越倒立位置。
在有阻尼的情形下,实际上所有的初始条件所确定的运动将趋于下垂平衡位置。
例外情形是稳定流形所对应的运动,由趋于倒立位置的所有点组成。
所有初始条件将终止于平衡点三.分岔的基本概念对于一个非线性方程,由于其中参量取值不同,解的形式可能完全不同,即参量取值在某一临界值两侧,解的性质发生本质变化(例如平衡状态或周期运动的数目和稳定性等发生突然变化)。
蒙大公共经济学讲义03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重点与难点:1、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2、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3、公共产品提供的均衡分析4、混合物品3.1公共产品的定义一、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也可以说,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因为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而停止,任何人也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来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
纯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纯粹公共产品大都是那种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如国防等。
二是某些公共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派他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
2、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享用的同时,并不排斥和妨碍别人或厂商对其的享用,而且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这种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产品一般都具有效用不可分割的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
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但事实上,因消费者增加但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能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
比如高速公路,对于高速公路的生产者(建造者)来说,只要在公路不需要拓宽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引起其生产成本的增加。
但对消费者而言,高速公路快捷方便,消费者都愿意走高速公路这样就导致大量的车辆涌入高速公路,这时的道路拥挤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种成本。
总之,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是指那种提供给全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而且不具有消费竞争性和受益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相比较之下,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是指那种只提供给为其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的,并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受益上把未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
非线性动力学导论讲义(分岔理论)
非线性动力学导论之四:分岔基本理论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岳宝增第三章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分岔基本理论一.一般系统平衡解的稳定性(1)二.平衡解的稳定流形与不稳定流形于平面摆的例子可以用来很清楚地解释全局稳定(不稳定)流形的概念;平面摆作为二阶动力学系统和谐振子极为相似。
其动力学方程为:l其中M代表质量,表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c为阻尼系数。
对时间进行尺度变换定义(或直接假设)及d可以得到系统的简化方程:d因为是从铅锤位置开始的角度位移,因此该变量具有周期2π;由此可知该系统的相空间为圆柱面。
我们也可以假设,从而从相图上可以观测到系统关于X的周期特性。
为了分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首先确定系统的平衡点并研究其稳定性。
可求出系统的平衡点为:及求出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对应于平衡点有:其特征值为:如果d=0则得到特征值±i;对于较小的d值系统有共轭复根。
对应于平衡点(2kπ+π,0)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其特征值一对符号相反的实数:根据以上讨论可知:平衡点(2kπ+π,0)为鞍点,当d=0时,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及对于较小的的d>0,平衡点(2kπ,0)为吸引子-螺旋旋线);d=0时该类平衡点所对应的是非双曲点。
由于此时系统不受摩擦(阻尼)影响,单摆将做周期运动。
因此,在平衡点附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为:无阻尼d=0 阻尼d>0d=0时,所对应的一类周期运动是单摆做上下摆动;另一类周期运动是单摆由稳定及不稳定流形通过倒立位置位置的运动。
如果单摆几乎刚好处于倒立位置时(不稳定),它将倒回并再次回摆到几乎刚好倒立的位置。
这意味着稳定流形与不稳定流形将有如下图所示的联接:单摆沿逆时针方向穿越倒立位置。
单摆没有穿越倒立位置。
单摆沿顺时针方向穿越倒立位置。
在有阻尼的情形下,实际上所有的初始条件所确定的运动将趋于下垂平衡位置。
例外情形是稳定流形所对应的运动,由趋于倒立位置的所有点组成。
所有初始条件将终止于平衡点三.分岔的基本概念对于一个非线性方程,由于其中参量取值不同,解的形式可能完全不同,即参量取值在某一临界值两侧,解的性质发生本质变化(例如平衡状态或周期运动的数目和稳定性等发生突然变化)。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三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三章第一节讲义人类基本需要理论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每个人的活动都是 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 共有的,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
如果缺乏这种需求,可导致机体失去平衡而产生疾病。
二、需要的分类及特征需要是反映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稳定的要求,维持个体身心平衡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满足不同种类的需要。
同时需要的特征决定了需要的满足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限制。
(一)需要的分类﹡对需要的种类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根据起源,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内涵,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常用的多维分类法将人的需要分为精神性、社会性、情绪性、智能性及生理性。
1.生理性需要 指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关的所有需要,如对空气、食物、水、排泄、活动、休息的需要等。
2.社会性需要 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对友谊、沟通、爱与被爱、归属感、尊重的需要等。
3.情绪性需要 指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人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方面的情绪需求,如遇到高兴的事情会感到愉快、满意等;反之,可能会产生焦虑、害怕、恐惧、憎恨、愤怒、悲哀等情绪反应。
4.智能性需要 指个体在认知和思考方面的需要,如学习、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精神性需要 指人在精神寄托与信仰方面的需要,如宗教信仰。
(二)需要的特征﹡1.需要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
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属的群体不同,其需要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随着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理想、信念乃至世界观的不同,个人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需要,不仅需要的内容与水平不同,其满足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概述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重点: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功能。
第一节 精【知识点表解】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夫精者,身之本也”狭义之精:藏于肾的、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 先天之精贮藏于肾 主藏于肾 后天之精经脾气转输至各脏腑,化为脏腑之精—→供给脏腑生理活动之需。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的化生和施泄与肾的闭藏、肝的疏泄、脾的运化有关。
即人体之精利用转化、消耗和排泄精华物质、布散全身,濡养脏腑。
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脏腑之精;a、脾——转输到各脏—后天之精b、肾精化气——元气——三焦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肾的封藏、肝气的疏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先天之精肾精后天之精精是生命的本原。
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精气天癸生殖机能(二)濡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之精化生障碍五脏之精也衰肾精有损——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表现肺精不足——呼吸障碍、皮肤失润无泽肝精不足——拘挛、掉摇或抽搐(三)化血精足则血旺。
注安《安全生产管理》第三章第四五节讲义 学习笔记
注安《安全生产管理》第三章第四五节讲义学习笔记全考点第四节安全评价方法一、安全评价方法分类(一)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根据经验?口直观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如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1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运用实验结果和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的计算,如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
(记忆方法:破伤风指数)二、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一)安全检查表方法(SCA)(定性方法)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避免遗漏,这种表称为安全检查表,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表方法优点(1)检查项目系统、完整,可以做到不遗漏任何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因而能保证安全检查的质量。
(2)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等,检查执行情况,得出准确的评价。
(3)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有问有答,能使人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因而可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4)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过程,可使检查人员对系统的认识更深刻,更便于发现危险因素。
(5)对不同的检查对象、目的有不同的检查表,应用范围广。
2.安全检查表方法缺点针对不同的需要,须事先编制大量的检查表,工作量大且安全检查表的质量受(二)危险指数方法(RR)(定量方法)危险指数方法是通过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以作业现场危险度、事故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对不同作业现场的危险性进行鉴别)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对象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指数方法可以运用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可行性研究、设计、运行等),可以在详细的设计方案完成之前运用,也可以在现有装置危险分析计划制定之前运用;也可用于在役装置。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
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思考:哲学并不神秘,但学好哲学又不容易。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是同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
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最新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教学讲义ppt课件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 基本模型 ❖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O定理) ❖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S-S定理) ❖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Rybczynski 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里昂惕夫之谜)
2
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图3-8
19
H-O模型
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美国
钢铁
P*0=1.5
S1 60
CIC1
出口
E
C1
40
A
进口
P1*=1
PPF
CIC0
钢铁
中国
C1
50
A
CIC1
进口
CIC0
30
E
S1
出口
PPF
0 30
50
大米
0
40
60
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P0=0.5 P1=1 大米
20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两个国家:A国、B国; 两种产品:X产品、Y产品; 两种要素:资本和劳动
• 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 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 两个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 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
A国资本存量相对丰富 B国劳动存量相对丰富
• 影响贸易的其他因素都被抽象掉不予考虑:
图3-9
图 3-7 A国x的相对价格上升为Pw,生产点移到Qa,消费点为Ca, 贸易三角形为QaOaCa。 B国x的相对价格下降为Pw,生产点移至QB,消费点为CB,贸易三角形为QBOBCB,
高等燃烧学讲义第3章(郑洪涛3学时)
第三章 传质引论——
3.1 传质速率定律——扩散的分子基础 • 为了深入理解质量扩散(菲克定律)和热量扩散(傅里叶定 律)宏观定律的分子过程,我们将应用分子动力学的一些 概念。考虑一个固定的单平面层的双组分气体混合物,混 合物由刚性的、互不吸引的分子组成,且A 组分和B 组分 的分子质量完全相等。在x方向上的气体层中存在着浓度 (质量分数〉梯度。这个浓度梯度足够小,这样质量分数 在几个分子平均自由程儿的距离内呈线性分布,如图3. 1 所示。 • 有了这些假 设,就可以 从动力学理 论来定义下 面的平均分 子特性:
第三章 传质引论——3.4 液-气界面的边界条件
• 有些情况下,界面温度可以给定或已知。但一般来说,界 面温度可以通过写出液体和气体的能量平衡方程,给出合 适的边界条件(包括界面的边界条件)来获得。 • 在液-气界面上,维持温度的连续性,则:
• 在界面上能量守恒,气相传给液相表面的热为 ,其中 一部分能量来加热液体,这部分热量为 ,剩余的部分 用于引起相变。能量平衡可以表示为:
• 因此导热系数就与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这与 对于实际气体,与温度的相关性还要大一些。
相同。
第三章 传质引论——3.2 组分守恒
• 首先应用组分输运速率定律(菲克定律)来导出最基本的质 量守恒表达式。如图所示的一维控制体,其水平厚度为 , 组分A由宏观流动和扩散的联合作用流入或流出控制体。 组分A也可以由于化学反应产生或消耗。在控制体内A的质 量净增加率与质量流量和反应速率的关系为
第三章 传质引论——3.3 斯蒂芬问题
• 如图所示,考虑液体A,在玻璃圆筒内保 持一个固定的高度。气体 A 和气体 B 的混 合物流过圆筒的顶部。如果混合物中A的 浓度低于液体自蒸发表面上A的浓度,就 存在传质的驱动力,则组分 A 会从液 - 气 界面向圆筒的开口端 A 和 B 的气体流动扩 散。如果假设处于稳态(也就是说,液体 以一定的速度补充以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或者界面下降的速度很慢以致它的移动 可以忽略),且假设B在液体A中不可溶, 则在管内液体中不存在B的净输运,在圆 柱中就产生了一个B的滞止层。 • 这一系统的总的质量守恒可以表达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 sublimation
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 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幽默 humor
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应付紧张的情境。
潜意识 / 无意识
(unconsciousness) 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 无法觉察的观念和欲望 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和原始欲 望 人类活动的根本驱动力
二、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 —— id 自我 —— ego 超我 —— superego
三、人格动力学说 (心理防御机制)
所有的人都做梦吗?
是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S)与梦境有关
梦的形成与躯体刺激有关吗?
①由外在事物引起的感官刺激 ②由内脏引发的机体内部的刺激
梦的本质是什么? 精Leabharlann 分析的观点 :梦是无意识愿望的达成
二、华生的学习理论
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给我一个婴儿和我需要培养他成长的环 境,……我可以让他成为贼、歹徒、吸毒 成瘾的人。向着任一方向塑造一个人的可 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7-12岁 两性期:青春期-成人
五、释梦理论
什么是梦?
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 心象活动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Learning Theory of Behavior)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Theory of 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 巴甫洛夫(I. Pavlov),俄国
弗洛伊德认为,为了化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 突,便产生了心理防御机制,人们通过这种机 制而使“本我”的某些冲动得到满足,同时也 不触犯“超我”。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1、防御机制应用普遍,无意识使用。 2、防御机制带有自我欺骗的性质。 3、防御机制本身并不是病态的,但是不能运用过度。
1
2014/11/25
2014/11/25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Psychoanalysis Theory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1856.5.6-1939.9.23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 精神分析理论 ☞ 行为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认知心理学理论 ☞ 心理生物学理论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过 渡领域
人格结构学说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人格动力学说 Theory of personality drive 性心理学说 释梦理论 Psychosexual theory Theory of dream interpretation
反向形成 reaction formation
即矫枉过正,有意识地采取某种与潜意识完全 相反的看法和行动,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 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个体无意识地通过似乎有理的解 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 感、行为或动机找借口,以使其可以接受。 三种表现形式: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
(Theo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广义:包含一切关于认知和认识过程的研究 黧黑,美国心理学史家
新构造主义:用心理逻辑结构的演变解释行为的发 展,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新心理主义:研究意识现象,勒温社会认知一致性 理论 信息加工主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用信息加工 观点和方法研究认知过程
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
(Theory of Psychobiology)
坎农、塞里 心理生理学派认为人的心身是相互关联的,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 作为中介机制。 着重研究心理上的变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即心身之间的关系。
4
(Theory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发展自己 潜能的倾向,都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人 的本性是善良的。 它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不 良,阻碍了个人的自我实现,使“理想的自我” 和“现实的自我”之间产生了差距,并引起强 烈的冲突导致的。
(Sigmund Freud)
一、潜意识理论
意识(consciousness)
能意识到的、由外界刺激引 起的、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的 心理活动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Psychoanalysis Theory
潜意识理论 Theory of unconsciousness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压抑 repression
迫使痛苦或有威胁性的念头进入潜意识,使之 脱离意识。 如:遗忘失败的经历(不自觉的主动性遗忘)
转移 displacement
将在一种情境下的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 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发泄是转移的一种形式
隔离 isolation
将部分事实排斥到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 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隔离事实与情感
否认 denial
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 我、减轻痛苦。 最原始、最简单
退行 regression
当个体遭受严重挫折时,放弃成人的方式, 退回到困难较少、较安全的儿童时期,使 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依赖别人,彻底 逃避成人责任。
投射 projection
主观地将属于自己的但又不能接受的思绪、动机、 欲望或情感,赋予到别人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 己的过错归咎于别人,从而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 安和痛苦。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Theory of 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
1、桑代克迷笼
2、斯金纳箱
3
2014/11/25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班杜拉(A. Bandura) 人类行为可以通过对其他人的观察、模仿 而习得。 注意、记忆、行动和奖励是社会观察学习 的四个要点。
利他 altruism
替代性而建设性地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是自 己感到满足,如慈善行为等。
2
2014/11/25
四、性心理学说
欲力 / 力必多(libido)
指能引起身体快感的一切欲望 存在于本我中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欲力具有很大的动力本能 人格的发展靠欲力推动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