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在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创新模式
弗雷德里克森归纳的新公共行政的五个模型
弗雷德里克森归纳的新公共行政的五个模型引言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新公共行政的五个模型,这些模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这五个模型进行深度分析,并探讨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一模型:管理-治理转变弗雷德里克森的第一个模型是管理-治理转变。
在这个模型中,管理作为一种传统的行政方式逐渐转变为治理,强调的是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强调参与性和共治。
这个模型的重点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实现了政府的公平和民主,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权利和责任。
在当今社会,政府不再是权力的唯一来源,而是要与其他社会组织、利益集团和个人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模型:社会学习和演进第二个模型是社会学习和演进。
在这个模型中,公共管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和学习。
政府和公共组织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学习、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这个模型强调的是适应性和灵活性,政府和公共组织需要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
第三模型:治理网络第三个模型是治理网络。
在这个模型中,政府不再是单一的决策者,而是要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个多元的治理网络,共同解决各种公共问题。
这个模型强调的是协调和合作,政府需要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和协商,形成共识并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多元治理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形成合力,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和实施力度。
第四模型:市场和竞争第四个模型是市场和竞争。
在这个模型中,政府不再是一切的供给者,而是要与市场进行竞争和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第五模型:社区伙伴关系第五个模型是社区伙伴关系。
在这个模型中,政府要与社区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共同解决社区的问题。
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创新方法
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创新方法介绍: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宿舍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制定创新的方法来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宿舍管理需要与学生沟通和协商,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和互动。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开展座谈会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表达自己需求和意见的机会,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和建议。
二、制定详细明确的规章制度宿舍生活需要一套统一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这些规章制度应该包括对宿舍安全、卫生、作息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宣传,确保学生们都了解并遵守。
三、提供舒适的宿舍环境宿舍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改善宿舍的硬件设施,如提供舒适的床铺、完善的家具等,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清洁、疏通管道等措施来维护宿舍的整洁和卫生。
四、加强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刚需,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例如,可以加装安全门、安装监控设备等措施来提高宿舍的安全性。
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开展文体活动除了学术上的学习,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宿舍内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可以组织各类比赛、讲座、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艺和交流互动的平台。
这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强化宿舍的教育功能宿舍不仅仅是学生的居住场所,也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智慧宿舍培训、心理健康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七、建立宿舍监督制度学校可以设立宿舍监督员或宿舍辅导员,负责对宿舍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
他们可以定期巡查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并向学校反馈问题和建议。
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西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新公共管理范式进行评述,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实践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
通过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为我国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依据以及核心观点。
接着,将分析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特点,如强调市场导向、注重绩效评估、提倡分权与参与等。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新公共管理范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成效。
本文还将关注新公共管理范式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问题等。
本文将总结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优点与不足,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全面评述,本文旨在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框架,以促进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也希望本文能够引发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思考,为构建更加高效、公平和透明的公共管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范式,作为一种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的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模式,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公共管理范式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中,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注重过程和程序,而对于结果和效率则相对较少关注。
新公共管理范式则要求公共部门像私营企业一样,注重结果导向,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
新公共管理范式倡导公共部门的市场化运作。
新公共管理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新公共管理范式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私合作、外包、合同制等方式,让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激发公共部门的活力和创新力。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更加市场化和注重绩效的管理模式。
这种转变包括从原有的“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强调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
2.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管理,要求政府机构以绩效为导向,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励公共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可以引入市场化的公交公司,通过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手段,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机构学习私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薪酬制定、高效率运作模式以及成本利润结算等。
政府需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
4.信息化和数字化:新公共管理也强调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政府服务更加便捷、透明和高效。
5.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新公共管理也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决策机制,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通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总之,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以及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等方面。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政府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治理创新成为了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一、治理创新的理论治理创新是一种基于创新理念和策略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治理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治理理论。
网络治理是一种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治理模式,强调各方参与、协商与合作,以解决公共问题。
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其次是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是治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增加公民对政策决策的参与度,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公众参与理论强调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责任,通过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是创新治理理论。
创新治理是指通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的提升。
创新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创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还有政策网络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为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支持。
二、治理创新的实践治理创新的实践需要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进行。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电子政务的应用。
电子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政府服务和决策全面电子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政府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分发信息,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和满意度。
其次是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度智能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环保、教育等公共服务,创建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浅谈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浅谈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中的重要资源和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公共管理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从大数据时代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大数据时代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社会组织等都面临着海量数据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时代不仅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式,还对公共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资源。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工具,收集分析各种数据,包括人口统计、经济数据、环境监测、社会调查等,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和问题,有效地进行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
大数据时代使得公共管理的决策更加科学和精准。
通过分析大数据,政府部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大数据时代也为公共管理的执行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路径。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扶贫、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工作,更有效地实施政策和项目。
大数据时代也加强了公共管理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大数据分析,社会各界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行为和公共服务的情况,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
二、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在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资源,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共管理需要改革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体系。
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机制,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支撑。
公共管理需要创新政策制定和执行方式。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更精准的政策分析和评估,制定更科学的政策方案,实施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名词解释
新公共管理模式名词解释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旨在改进和提升政府机构的效率、灵活性和绩效,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NPM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是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重要变革,强调市场化、竞争、绩效评估和民营化等原则,以使政府更加精简、高效和创新。
NPM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1.市场化导向:NPM鼓励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供求关系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部门被要求更像企业一样,更注重市场需求,更灵活地满足社会需求。
2.绩效导向:NPM强调绩效评估和结果导向,注重对公共机构和政府官员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奖惩,以激励更高效的工作和创新。
绩效评估可以帮助确定资源分配和政策决策。
3.权责分离:NPM强调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和权责分明,通过激励制度和合同化管理来增加责任感和效率。
政府机构应专注于核心职能,将其他非核心职能外包给市场或民间组织。
4.竞争和选择:NPM鼓励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拨款等方式,鼓励不同提供者之间的竞争,以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
5.公民参与:NPM强调增加公众对政府决策和服务提供的参与度,以确保政策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增强透明度和问责性。
6.灵活性和创新:NPM鼓励政府部门更加灵活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政府应采用更灵活的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然而,NPM模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过分强调市场化和绩效导向可能导致公共服务的不平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平衡。
此外,NPM在一些国家和领域中可能不适用,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其效果。
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改革公共部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但实施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平衡,以实现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和政府治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运用PPP模式的创新要求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运用PPP模式的创新要求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更加注重市场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方式,同时开放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间的合作与协作,以推动公共服务的更新和改革。
而公私合作模式(PPP)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在PPP模式下的创新要求便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不断优化和改进PPP合作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一、创新需求1. 需求多样化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服务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而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
公共服务的创新需要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构建出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项目。
在PPP模式下的创新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
2. 创新合作模式PPP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间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包括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创新合作的机制和流程,以提高公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3. 创新项目设计在PPP模式下,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公众需求的变化。
创新项目设计需要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以提高公共服务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在PPP模式下,融资是公共服务项目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包括融资来源、融资结构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创新融资的机制和方式,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营。
5. 创新监管机制6. 创新绩效评估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绩效导向,因此在PPP模式下也需要创新绩效评估机制,包括数据采集、评估指标、评估标准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创新评估的方式和方法,以确保公共服务项目的效益和效果的评估。
7. 创新风险分担二、创新路径1. 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创新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机制,以确保公共服务项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 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创新需要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包括线上服务、智能化管理等方式,在高效和便捷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全球化已经赋予政治生活的传统问题———即谁统治,怎样统治,为了谁,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以新的意义。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也发生相应改变,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获得灵感。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治理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图式之外,寻求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
简言之,治理是对传统政府统治和管理机制的超越,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
治理理论具有两方面的涵义。
政治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通过此制度安排重新分配资源,建构公共责任;管理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政府组织有效、高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新公共管理是“治理”的管理维度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强调政府组织的管理技术、效率和能力。
治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契合了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甚至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化。
[1]对治理理论的此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公共行政维度的体现,也表明了政治学的管理主义走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和新公共管理的最大不同,在其政治学意义上,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是人类集体行动机制和方式的改变。
因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便是对新的人类集体行动的政府组织和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的追求。
一、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PM),通过将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引入公共行政,引发了公共管理模式的革命性改变。
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是政府运行的最佳方式;二是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三是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这有利于责任制的落实;四是行政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担任。
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名词解释
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名词解释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持续发展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实施。
它以市场化、竞争性和绩效导向为核心原则,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透明度和责任性。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标志着公共部门从过去的官僚主义机构向现代化、灵活性更强的管理模式转变。
新公共管理涉及的治理名词众多,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去政府化(Debureaucratization)去政府化是新公共管理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思想是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增加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竞争。
通过将政府服务外包给私营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同时,去政府化也倡导公共部门更加注重公众需求,提供灵活、高效的服务。
二、绩效导向(Performance Orientation)绩效导向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着重于程序和规章制度的遵守,而绩效导向则侧重于管理和评估个人和机构的绩效。
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引入绩效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公共机构和工作人员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表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市场化(Marketization)市场化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其思想是借鉴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和选择,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将公共服务转变为商品或服务交易,建立公共和私营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公共部门的改革。
市场化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四、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发挥公共部门的监管与规划职能,同时利用私营部门的效率和创新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提高。
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研究公共管理是一项旨在提高公共业务运作效率、质量和公众信任度的系统性工程,而该领域的创新与改革是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研究在重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治理能力和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新变化和新挑战。
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共管理机构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数据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新时代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公共管理机构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治理路径、模式和手段,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成为了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升级、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效能等重要目标的关键。
从实践层面上看,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可以通过提高公共管理体制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和规范等方面来实现。
二、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是改革的核心和基础。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构组成的,因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核心展开。
具体来说,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应着眼于以下方面: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和普惠,需要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方面,将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2. 突破政府职能界限。
现今,许多公共服务机构所负责的公共服务职能往往过于单一和注重规范,因此,需要取消政府机构之间的“区域保护”,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这不仅能够提高政府职能的协同效应,还有助于深化政府公共管理现代化。
3.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早已成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必然方向。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库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题库名词解释:建议每题8分左右,共19题一章1、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2、公共管理研究的P途径与B途径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二章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三章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章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它包括程序性职能和任务性职能两方面.五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六章绩效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七章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公共权力的内涵包括一下几点: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八章政府所谓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同时,政府也可以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政府再造“政府再造”就是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意的是质方面的改变.它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九章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十章公共物品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拥挤性的公共物品congestible public goods是混合物品的一种.所谓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虽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price-excludable public goods是另一种混合物品.所谓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特点是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向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十一章战略管理及特征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其特征包括:全面性;长期性;方向性;目的性;统一性;重大性;主动性.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明了环境对组织的重要影响,并指导组织对环境的变迁作出反应,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十二章企业型政府所谓“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是与“官僚政府”Bureaucratic Government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Public Entrepreneur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民营化民营化Privatization,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Contracting Out、业务分担Load Shedding、共同生产Co- Production或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简答题:建议每题15分左右,21题一章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二章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西方政府行政改革对策的共同点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1. 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2. 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 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4. 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5. 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二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主要区别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三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1. 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2. 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3. 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三章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1.活动的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4.活动的依据不同.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在公共组织的管理中,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包括3个方面:1分工专业化.2工作指标化.3人员统一化.2.工作秩序化.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层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包括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意见反映与反馈关系等.3.管理规范化.科层制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包括: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人为的、情感的、偶然的因素,尤其是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四章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与任务性职能的构成1.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构成1决策;2组织;3领导;4控制.2. 公共管理的任务性职能构成1经济职能;2政治职能;3社会职能;4文化职能五章公共政策的性质1.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2.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3.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4.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5.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1.公正无偏的原则.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3.个人受益原则.4.延续性原则.5.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6.信息完备原则.7.一致性.8.弹性政策原则.六章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1.经济Economic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Efficiency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的不同偏好.3.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可以量化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不能适用于效率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效能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了吗”但公平作为一个绩效评估指标,存在的具体困难是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二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1. 外部因素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2、内部因素1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3个.第一,机构设置.第二,职位的设置.第三,管理各环节的衔接.2人员因素.七章公共责任的性质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具有以下几点性质:1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2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3公共责任是监控与约束的条件.八章政府与市场的区别1.运行目的2.运行方式及特点3.运行的结果4.担负的职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纵观国内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程度不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不同:一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代表,主要特点:1. 充分鼓励自由竞争;2. 主要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3. 不制定政府经济计划和系统的产业政策;4. 对企业依法实行必要而严格的管制.二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1.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2. 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3.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三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基本特点:1. 政府用严厉的规制来迫使企业遵守市场规则2. 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的行为3. 利用计划和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按指定方向发展4. 通过行政指导来说服企业服从政府的意图九章非营利组织的特点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宗教活动.十章一公共物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3.受益的非排他性.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二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1.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2.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3.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4.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十一章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功能管理的区别1.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战略规划关注的是制定恰当的决策,而战略管理侧重的则是战略结果的产生:市场、新产品、新技术.”2.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战略关注总体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战略管理就是集中组织的所有资源来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决策与执行活动.而非战略管理则只涉及总体目标中的部分目标的实现.3.战略管理与功能管理.战略管理关注组织长期性整体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功能管理则注重内部管理,偏向于整合系统内各部门的功能组合,强调职能内容和部门分权,对于组织目标并不重视或者只关心短期的具体的目标,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SWOT分析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主旨在于通过了解本组织的优势和弱点,抓住组织外部的机会,规避组织外部的威胁,从而制定行动战略的方法.经过SWOT分析,一个组织可以有不同的战略匹配和选择.如:SOstrengths-opportunities,优势-机会战略:这是一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所有组织及管理者都期望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抓住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WOweakness-opportunities,弱点—机会战略:其目标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运用这一战略的基础是,组织存在着外部机会,但内部存在着弱点,妨碍着外部机会的实现.STstrengths-threats,优势—威胁战略: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WTweakness-threats,弱点—威胁战略:这是一种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十二章政府再造的“5C策略”1. 核心策略Core Strategy.2. 结果策略Consequences Strategy.3. 顾客策略Customers Strategy.4.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5. 文化策略Culture Strategy.BOT模式的涵义BOT模式是公共工程民营化的基本模式,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具体表现.它由兴建Build、营运Operate、转移Transfer3个阶段构成,即由民间部门组成特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约,在政府特许年限内由特许公司自备资金兴建工程;工程完工后,政府给予民间公司一定年限内的特许经营权,以回收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民间公司经营期满后,将产权及经营权转交给政府.BOT也可理解为兴建Build、拥有Own和转移Transfer.广义地说,BOT泛指以各种特许合约方式进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转移的计划.论述题:每题25分左右,13题一章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二章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的论述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公共管理学_02新公共管理
型是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动力。30年的政府改革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价值的重新确认和
公共性的回归、政府职能日趋合理、政府治理结构日趋
理性、政府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等方面。未来中国政府改
革也面临着重建行政文化、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和结构、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有效府际关系和管理、
4.在手段上运用企业管理、授权、建立工 作团队、运用市场机制、信息技术等新的 管理方法。
三、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遵循下列9项原则: 1.政府只能在那些非政府机构(如私人企业 和志愿者团体)无效率和无效能时才能涉入 其活动。 2.一切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被 改制为私部门公司。
❖ 2. 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初 步确立,政府职能朝着亲市场化的途径转 变。
❖ 3. 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 的重点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日益重视并不断强化 其职能的社会性,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 4. 政府职能实现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对经 济活动的调节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运 用经济手段为主,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 由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者逐步转变为宏观 的调控者,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 者向提供者的角色转变。
❖ 1. 通过放权让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通过国 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调整了政府管理企业的 范围;通过推动政企分开,实现了政府部门同所 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脱钩;通过推进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 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分开;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和 产权改革,实现了政资分开。这样做的结果不仅 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使国有企业的效率 得到提高,展现了活力。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是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式,它们在公共领域中的应用有各自的优劣和特点。
本文将对这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进行比较。
首先,传统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领域最早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主要强调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重点是政府合法性、权力和责任,强调政府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和服务。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是唯一的权力机构,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实施政府决策。
这种模式注重行政效率和效能,通过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公共问题。
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行政模式更加注重民众参与和服务导向。
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出现是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挑战。
新公共行政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提倡公共行政部门与市民维权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和社区进行合作。
新公共行政模式还强调政府与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和共同决策,追求治理的民主化和包容性。
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更加市场化和效能导向的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强调行政部门的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和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强调效果导向的管理、精益化和创新。
新公共管理模式还强调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强调结果导向和契约管理。
这三种理论模式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是以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为基础的;新公共行政模式强调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和参与,基于社会科学和民主理论;新公共管理模式基于市场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经验。
二、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传统公共行政注重政府权力和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新公共行政强调民主、服务和公众参与;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加关注效率、效能和经济性。
三、实践方式不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强调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来解决公共问题;新公共行政模式倡导民主参与和协商决策,强调政府与市民、社区之间的合作;新公共管理模式以市场机制、创新和绩效为导向,强调行政部门的经营管理和结果导向。
《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于引入文章的主题并提出问题或目的。
在《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这篇文章中,概述部分应当包含以下内容:概述: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公共管理领域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背景,分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并探索该模式的可行性与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和研究展开概述,并明确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背景,探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探索与实践的可行性,并提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建议。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与总结,为类似领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Introduction)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括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背景和现状,以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接下来,说明本文的结构,并对后续的正文部分进行简单介绍。
最后,阐明本文的目的,即在行业特色背景下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时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新时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对于日益增多的公共需求已不能完全胜任,新时代对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促进公共管理现代化建设。
一、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要点在于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两方面。
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施行中的人的参与,具体而言,可以体现在:1、强调政府角色转变。
在新时代,政府的作用不再是不断地向民众强调自己的权力,而是为了民众的利益开展工作;2、强化制度设计。
政策制度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民生实际需求;3、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公共管理的主题是公共问题的治理和解决,而不是政府独自拟定解决方案;4、营造公共管理舆论氛围。
宣传教育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宣传舆论的作用下,可以调动广大社会力量,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
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具体而言,公共管理实践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社会发展需求。
公共管理的受众是社会公众,因此公共管理的发展也需要紧扣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民心中求的正义和公平得以实现。
2、推进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机构调整、管理创新和基层组织建设等等。
其中,管理创新是特别重要的,要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在公共事务处理中发挥作用。
3、优化公共服务。
优化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宣传、服务、督查等等,使政策理论科学、管理严格规范,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利益和基本权益。
要注重公共服务的效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将政策转化为实际的服务行为。
4、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国际经验的借鉴和参照,可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更好发展。
公共管理中的创新机制与服务优化
公共管理中的创新机制与服务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的服务,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的创新机制和服务优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创新机制的重要性创新机制是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推动公共服务的持续提升。
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新的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引入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帮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情况和民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
此外,创新机制还可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组织的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减少冗余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创新机制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在公共管理中,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创新机制,政府可以建立更加公正和透明的服务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对不合格和低效的服务进行整改和改进。
同时,创新机制还可以促进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最后,创新机制可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需要各级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创新机制,可以为公共管理者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创新机制还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公共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 服务优化的路径选择在公共管理中,优化服务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可以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政府可以实现更智能化的服务模式,如在线咨询、智能导航等,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同时,政府还可以根据不同群体和个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政府可以加强服务的综合性和协同性。
公共管理的行政创新与变革路径
公共管理的行政创新与变革路径在当今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挑战和变革需求。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行政创新和变革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的行政创新与变革路径,并分析其在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治理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行政创新的内涵与意义行政创新可以简单定义为通过推动新的理念、方法、工具和机制,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效能。
行政创新不仅涉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层面的变革,还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它对于实现政府目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效益至关重要。
首先,行政创新可以提高行政效能。
在传统模式下,公共管理往往存在效率低下、程序繁琐等问题。
而通过引入创新手段和理念,比如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加速决策和执行过程,提高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互通更加方便高效,办事流程更加简化,市民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其次,行政创新可以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政府治理包括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
行政创新有助于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和公正的政府治理机制。
例如,通过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政府能够更好地协调资源和权力,解决多重利益关系和复杂问题,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最后,行政创新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公共管理,而行政创新正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而生的。
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行政创新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路径,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和策略。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政府可以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环境治理的创新,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行政创新与变革的路径行政创新与变革的路径是多元的,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来考察。
本文将分别从组织体系、技术手段和政策机制三个方面来阐述行政创新与变革的路径。
(一)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变革组织体系是行政创新与变革的基础和支撑。
在传统行政模式下,组织体系往往呈现出层级过多、职能划分模糊、信息壁垒等问题。
新公共管理的几种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几种模式新公共管理的几种模式,这个话题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抽象、干巴巴的。
不过,说实话,别看名字高大上,其实这玩意儿跟我们每天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象一下,你去办事的时候,遇到的那些相关部门服务,背后可不就是新公共管理在默默发力么。
咱今天就聊聊这些所谓的“模式”,顺便看看它们跟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有多紧密。
首先嘛,新公共管理顾名思义,是想让相关部门的运作更高效、更贴心。
这不光是给老百姓提供便捷服务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是在做一种“改良”。
你想啊,早年间咱们办个事,哪儿都得排队,搞得跟坐牢似的,大家都觉得相关部门工作效率低,缺乏透明度。
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概念,要让相关部门的工作像企业一样精简高效,也就是说,相关部门也要像公司一样,考虑成本、考虑服务质量,甚至还要顾客至上。
是的,你没听错,相关部门工作竟然要考虑“顾客”——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的需求。
新公共管理到底长啥样呢?其实可以分成几种模式,其中一个就叫“市场化模式”。
这个模式的意思,就是借用市场的力量来优化相关部门运作。
比如说,相关部门不再亲自做某些事,而是通过外包、合作等方式把任务交给那些专业的企业或者民间机构。
就好像你去餐厅吃饭,餐厅的老板可能不做厨房里的所有工作,有些东西外包给了其他供应商,效率高,质量也能保证。
这种模式有一个大好处,相关部门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事事亲力亲为,反而能通过市场竞争让服务质量和效率更上一层楼。
别看这听着简单,实际上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平衡,比如相关部门要监管到位,不能让这些外包商“偷奸耍滑”,让老百姓吃亏了。
再来说一个叫“公民参与模式”的模式。
这个模式很有意思,它其实是要我们这些普通市民也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当中来。
你想啊,相关部门做的决策,是不是得听听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的声音?很多时候,相关部门为了决策好,往往依靠专家、官员们的看法,可这些人毕竟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离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差点火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公共管理在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创新模式
摘要:大学生事务管理在新公共管理体系中,具有
准公共部门管理的典型特征,在服务体系上要求有完善的制度,以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管理学生事务。
此外还要求构建学生团体组织,在组织结构上要求扁平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引进创新模式,提高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实效,实现高校教育中的素质要求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大学生事务管理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6-01
新公共管理学科产生于西方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
济危机背景中,是一门关于危机管理和公共领域的管理科学。
大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体系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最终的管理目的是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
新公共管理以创新的手法开创了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到事务管理的各项细化工作中。
1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和高等教育人才显著增加,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形成了新的挑
战和考验。
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事务管理中传统的理念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浮出水面。
1.1 服务特征不明显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意识层面,均未体现出以学生为对象的服务职能。
学生事务管理被片面化、表面化,以行为约束、纪律规范限制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校内生活的各项活动笼罩着一层行政色彩,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理解代沟。
1.2 矩阵结构效率低、反应慢
矩阵结构的管理线条,是由高等学校的校内最高管理机构――学校和院系为主线,然后以行政部门各司其责为副线,通过主线决策副线执行的联合行动实现对学生的事务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层级设置过多、上下传达反馈的环节繁复,导致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针对性
受到影响,以致合理诉求未被及时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
1.3 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意志过于集中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高校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个过程集中表达的是校方的管理意志,学生对于高校活动中相关体制实施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甚至连必要的意见征询也被省略。
可想而知,这种体制下的事务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诉求的合理性考虑,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专业需求并无直接关联,大多数决策和制度是建
立在校方意志基础上的主观判断。
1.4 管理队伍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职
业化的实践工作阅历,班主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兼职事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管理队伍的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旁落,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学习、职业化实践的途径十分有限。
2 大学生事务管理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
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管理职能中的服务意识,以及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管理模式打造下,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统筹性的部署和学习,建设紧跟时代发展、具有服务特色的大学生事务管理体系。
2.1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机制
“以生为本”是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服务性理念,强调思想层面、意识层面以及客观制度上的服务要素,淡化大学生教育中的行政色彩;通过课外活动和兴趣社团,还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缺憾,并通过学生自主参加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尊重和发挥,并由此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精神成就感。
建立周全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
题进行指导和引领。
2.2 以扁平式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扁平式结构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由于管理层级的减少、上行下达的传递效果和反馈效果得以显著提高,使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实现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
并且通?^双向交流,院校可结合学生意见,组建具有多元化功能性的机构组织,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勤工俭学资助以及宿舍管理和思想政
治教育,拉近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学生窗口的开放式、一站式、流程式和共享式服务。
2.3 组建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可借助新公共管理进行权力分散,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和社团,引导学生参与事务管理工作和社会实践性质的创业机构,丰富校园文化元素,开发学生释放自我展示特长的空间。
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各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经验、管理阅历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此外,由于学生自治组织的活跃带动了学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高校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4 加强素质建设,实现学生事务专职管理
首先要在政策法规层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予以职业
规划;其次,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建立起专业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此外,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效管理,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3 结语
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大学生高校生活适应、个人学业的发展、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就业、工作的规划,甚至对于整个职业道路和人生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
因此,利用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深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斌,葛晓华,冯桂梅,等.高校大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1).
[2] 李毅,陈晋阳.中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14(06).
作者简介:牛惜晨(1986-),男,汉族,籍贯:陕西省咸阳市人,学历:本科学历,无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