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

合集下载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事件 内容特点
影响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
生产力
合作化运动1953—195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私有→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产长期停滞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 ———→ ——→ 土地改革 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 责任制
封建剥削 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公有制 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 分户经营。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时期 过渡时期
农业政策 土地改革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底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 田 ( 农 民 获 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件 农 民 私 有 —— 国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合作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展 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2020中考复习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化

2020中考复习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化

影响
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 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三大改造 时期
农业合作 化1953年 开始
变农民私 有为国家 公有
十年探 人民公社
索时期
化1958年 开始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公有制 公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 业发展……
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出 现经济困难……
1.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 2.农业合作化(1953年开始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土地 改革
农业社 会主义 改造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950 1952 1953 1956
废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为农民土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制
将小农所 有转化为 集体所有
1.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废除了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 建立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运动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特点是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总结归纳: 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的 政策有:
1958
一大 二公
1978
土地公有制 前提下,所 有权和经营 权分开
调动人民积 极性,恢复 经济
调动积极 性,走向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公有化程度 越来越高
调动人民积 极性,发展 生产力
总结提炼:建国后党在农村实行的四项政策
时期
建国初期
调整措施
土地所有 制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2011年中考专题复习一、专题综述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都特别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对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更是关爱有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入政策来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学习本专题知识,既有利于综合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先进性,坚定前进的方向。

二、专题目标1、梳理掌握本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培训学生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认识党在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的实质及意义。

3、认识及感受党对于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人生信条,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信念。

三、专题资源历史课本(主要是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下册)多媒体课件,资料习题等四、专题复习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导入内容)2004年3月,国务院宣布逐步免除农业税。

从事青铜铸造15年的河北灵寿农民王三妮,开始酝酿铸鼎,2005年年初拟定铭文,同年9月29日,王三妮制出“告别田赋鼎”模型,之后,又经一年多,耗资8万元的“告别田赋鼎”终于铸成。

告别田赋鼎见证了新中国免除农业税的重要举措,也见证了我们的党为人民利益而努力的进程,是中国农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我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也有许多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史实,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回顾复习。

二)、知识梳理1、土地改革: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背景):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⑵土地改革的实施: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初中历史知识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初中历史知识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初中历史知识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也是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

新中国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①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第三次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重难点解析1.分清两次分田的不同。

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没有改变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可买卖、处置等。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持土地公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获得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得买卖、处置。

2.分清两次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土地改革中,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分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变与不变。

责任制改变的是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统一经营、共同生产的方式,实行“分田到户”,农民获得了经营管理权;改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吃大锅饭、按需分配的方式,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收益权。

作为农村改革实行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土地的公有性质不变,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