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人教新课标(2014秋)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20、有的人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臧克家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二)学习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
2.指名朗读课文,交流并出示相应的诗句。
3.针对相应的诗句,找出相应的对比句。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4、自由练读——小组展示读——齐读
4.从这些对比中突出鲁迅什么精神?
(1)对人民的态度
(2)对人生的目的
(3)对社会的影响
5.人民对这些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摔垮永远记住)
(三)课外拓展: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周文雍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杨超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
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李少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 人教新课标
20《有的人》教材简析: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
这首诗通过对鲁迅以及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设计理念:以语言为载体,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
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
通过对比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潜移默化地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让学生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诗歌和小说。
师:对!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82年了,8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有的人》教案
20* 有的人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小组合作,阅读研讨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教学反思参考1)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
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1、情境导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有的人》 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恍惚吝惜耸人听闻敬畏愚鲁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很普通的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默默地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私、博爱,在不经意之间,触发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一起去感悟几位普通人带给我们的礼物,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板题齐读)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几位普通人,名字甚至容貌都不清晰,但他们高尚的品质却使作者铭记于心,也令我们心生敬意。
1.通过预习,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普通人?2.小组交流预习后收获。
3.集体交流:(1)文章写了四个普通人:女教师米店胖老板中年乞丐代数老师(2)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某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记叙四件事。
第一层(从“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至“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写一位谦逊的女教师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人教新课标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二、详解课文。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4、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5、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6、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点拨: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三、诗歌特色分析。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
它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
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上。
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
”郭小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 人教新课标学习精品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朽、情愿”等词语。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懂得为人民服务将得到永生。
教学重点: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同时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对比表达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诵法、补充资料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鲁迅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了。
就是这样一位民族的硬骨头,引领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可是,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样一位民族的英雄呢?十三年后,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咱们一起去学习这首诗歌,认真体会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板书课题:20、有的人)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
臧克家:(1905—2019),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
2019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
主要作品:《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
2、了解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3.自由阅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合理停顿,标出诗歌的小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播放朗读录音。
指名朗读,正音。
5、理解重点词语。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
20《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朽、情愿”等词语。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懂得为人民服务将得到永生。
教学重点: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同时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对比表达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诵法、补充资料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鲁迅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了。
就是这样一位民族的硬骨头,引领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可是,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样一位民族的英雄呢?十三年后,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咱们一起去学习这首诗歌,认真体会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板书课题:20、有的人)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
臧克家:(1905—2004),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
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
主要作品:《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
2、了解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3.自由阅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合理停顿,标出诗歌的小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播放朗读录音。
指名朗读,正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有的人》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
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
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
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出示鲁迅头像,请学生辨认。
2、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
全国人民无比悲痛。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3、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
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出示课题——《有的人》。
4、简介臧克家。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
(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上册20课《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课方案希望小学李红玉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育鲜亮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长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定死亡的道理。
2、认识本文运用的对照手法,领会这类手法运用的利处。
教课过程一、导入1、讲话导入:同学们,经过“初识鲁迅”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感觉鲁迅是个如何的人?(关怀人民疾苦、为劳动人民着想。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是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世的真切写照!他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忙把我埋掉。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嘱。
但是,我们能忘掉他吗?十三年后,有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课。
齐读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2、写作背景1949 年,臧克家到达了北京。
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去世13 周年龄念日,成功了的中国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然地盛大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国都的纪念活动,并去仰望了鲁迅旧居,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想念和崇拜,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
二、朗诵诗歌,思虑问题:1、学生自由读诗。
2、学生听范读,纠正读音,注意简单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学生画节奏、重音。
5、学生齐读诗歌。
6、思虑:1、文中写了几种人?(文中写了两种人)你是怎么发现的?(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 )2、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 ,请 2 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种人(一个读前一种,一个接着读后一种)。
分小组读两种人。
3.这两种人,分别指那两种人?(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压迫伤害老百姓的人。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同样的人,关怀老百姓、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人。
)4、其实这两种人是两种对峙阶级的人。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0有的人_人教新课标
练习
设计
当堂背诵全文
作业
设计
必做
《学习目标检测》
选做
将“我愿做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的态度
人生目的
社会作用
人民对他的态度
结果
有的人〈一〉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教学
拓展
六、拓展
有的人(一)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0有的人-人教版
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
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
头阵?
生:讲述。
评点。
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
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
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
人民勤恳工作。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
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
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
“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
的人”进行反复咏叹。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
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
【幻灯】
生:动笔写。
(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
下。
了解鲁迅的伟大
练习
体会鲁迅
先生的伟
大
用对比方
法再次感
受鲁迅的
伟大
10
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
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
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板
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
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
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朗读体会朗读体会
板
书
设
计
有的人
活着死
了
人生价值
教
学
后
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人教新课标
(对比。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加油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加油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加油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加油的称颂。)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加油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加油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人们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对鲁加油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写下《有的人》一诗,抒发了加油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有的人∣∣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版
20.有的人
【教加油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加油。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过程加油与方法: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加油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加油重点难点】
重点:
领会作பைடு நூலகம்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加油感情。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把他摔垮”,打倒、推翻;“名字比尸首烂加油得更早”,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加油到”,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永远记住他”;“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加油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加油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2.品加油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20《有的人》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运用提问、引导、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提高思维品质。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氛围。
4.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有的人’代表了哪两种人生态度?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话题,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四)课堂练习,500字
b.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c.重视读写结合,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2.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任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家长辅助:请家长协助学生收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如生平事迹、代表作品等,以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关于鲁迅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有的人》,询问他们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分析课文写作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如“有的人”,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人生哲理的诗歌,如《将进酒》、《登高》等。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语文六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0《有的人》教案(20)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生理解难点的关键节点上给予能够必要的帮助,如提供一些文本,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而不可牵着学生亦步亦趋、面面俱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此基础上可尝试背诵下来。
2、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诗的理解,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那是1949年,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怀着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1949年11月1日,44岁的臧克家挥笔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1991年鲁迅先生百年诞辰时,八十七岁时的臧克家还撰写诗作纪念鲁迅:“硬骨磷磷见采神,文豪斗士共一身。遗言忘我高风格,四海同钦念巨人。”
男生:有的人……
女生:有的人……
(三)精读诗歌,自主感悟
师:我们这个单元都跟鲁迅有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小标题写的是什么?既然是纪念鲁迅,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用波浪线画一画。(生找,生划)生汇报: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二)关于《有的人》
诗作从鲁迅虽死犹生的评价入手,在对比中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观: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刻名字于石碑以求不朽,但他的生毫无意义,他死后人们很快就会把他忘掉;一种人俯下身子为人民当牛做马,情愿做草原上的野草等待地火燃烧,他的生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他死后人民永远也不会忘掉。借助对比,“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豁然显现,在讴歌鲁迅的同时,也在讴歌那些与鲁迅同样品质的人,这就拓展了诗作的思想宽度,而显示出它的普遍性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0有的人教案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kuǎ);[⑧把“摔垮”换成“打倒”好吗?为什么?]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⑨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⑩说说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句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第三部分(第5~7小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浓厚感情。
到好处反动派欺压人民作福的神态。
“呵多伟大统治者外强中干、吹嘘的丑态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俯下身子”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高度赞美。
等着地下的火烧”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指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
凝聚着人民内心的仇恨和力量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这句诗写出了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赞颂了鲁迅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作品:《自嘲》《野草》。
(课前让学生读一读)一导入新课,揭示课文题目人都有生有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这是他的遗言。
然而,人们怎能忘记他呢?事隔十三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纪念鲁迅的活动,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媒体出示):20*有的人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uòtuówān yánɡònɡxiànshāo huǐshùn jiān
píláobiàn lùnxīɡàiyúchǔnchénɡfá
二、给2.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
浙江(zhézhè)啄食(zhuózuó)栖息(qīxī)剥皮(bābāo)
三、先将成语中的错别字用“_”标出,并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三、总体回归: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丰
1.背诵《有的人》。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有的人(为人民的人)有的人(与人民为敌的人)对
死(肉体)活(肉体)比
活(精神)死(精神)手
作牛马骑头上法
记住他 摔垮他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二、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课后反思:
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交流感悟,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2)选词填空。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了小姑娘那胖乎乎的手上。A、竟然B、果然C、自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的诗句。A、王维B、苏轼C、陶渊明D、白居易
(4)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的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
作业讲评:
看拼音写词语贡献、惩罚、辩论出错的比较多,以后还需加强比较。
把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所得,说说你眼中的鲁迅。
一、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媒体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环节提示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及创新火花
第一课时
学生把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集体解决。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清撤见底()赏心阅目()气极败坏()攻棋不备()具精会神()鱼惯而行()迷或不解()波阑壮阔()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鲜花()地奔跑表演得()尽情地()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里。
(1)用部首查字法查字,“攀”字应先查()
A、“栈”字部B、“大”字部C、“林”字部D、“手”字部
20、有的人
备课教师:张雅茹修改教师:杨月娥
教学内容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三、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