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学进展—完整人格的性恶
【九型人格综合学习】完形疗法:精神官能症的各个层面
【九型人格综合学习】完形疗法:精神官能症的各个层面培尔斯(1970)把成人的人格以洋葱的皮来做比喻,即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
它们包括:1.虚伪。
2、恐惧。
3.僵局。
4、内发展。
5.爆裂。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层面是虚伪(phony),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诚的方式与人应对。
在这一层里我们只有是在玩弄心机而迷失于各种角色扮演中,同时藉着虚伪的表现,而生活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想象中。
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虚伪而欲往坦诚改变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愉快。
第二个层次是恐惧。
在这一层,我们会感到痛苦,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甚至认不出自己的一面,并试图逃避它,同时拒绝接受真实自我的突然出现。
此时,我们有一种灾难性的恐惧,即一旦我们了解了真实的自我或在他人面前展示了真实的一面,我们就会被拒绝。
再次一层是僵局(impasse)。
所指的是在我们迈向成熟历程中的一个停滞点。
在这一层里,我们自认本身并无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来超越这个停滞,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于是我们企图去操纵环境,认为这是我们去看、去听、去感觉、去思考和为自己作决定的时刻。
在僵局这一层里,我们常有死寂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如果希望获得活力,就必须超越这一僵局。
如果我们愿意在不否认或避免的情况下体验上述沉默感,那么我们就可以进入内在发展。
佩尔斯认为,进入内部发展阶段是实现诚实自我的必要阶段。
通过沉默感和虚假行为之间的直接接触,他们揭开了自己辩护的面纱,开始触及真实的自我。
培尔斯同时认为揭开内发展将引发出一个爆发状态,此即爆发层(explosive)。
当我们接触爆发层时,原本欺骗和虚伪的面具将为之除去,我们将释放出原极力要假扮某角色时所蕴积的一切能量,而为了要变得坦诚及有活力,就必须达到痛苦或喜乐的爆发状态。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
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
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
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
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
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
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
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
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人类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内心冲突的影响,以及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和应对。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口唇期是个体出生后的最初阶段,从出生到约1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主要满足需求是通过口腔的吮吸来实现的,如吃奶、吃食物等。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浮现口唇焦虑等问题。
肛门期是个体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在1岁到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学习控制排泄,形成为了对排泄的控制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控制欲望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浮现强迫症等问题。
阴茎期是个体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在3岁到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更多的认识和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性别认同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浮现性别身份认同障碍等问题。
潜伏期是个体的第四个阶段,大约在6岁到青春期之间。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性欲望被压抑和隐藏,个体更加关注学习和社交等方面。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性欲望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和表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浮现性格偏执等问题。
繁殖期是个体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从青春期开始。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性的欲望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性欲望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表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浮现性心理问题等。
总结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形成是一个由早期的生理需求到后期的心理冲突解决的过程。
如果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冲突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浮现各种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特点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特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叫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被称为性感区。
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并且他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年龄及特点1.口唇期(0-1岁)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嘴巴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婴儿的口唇活动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
2.肛门期(1-3岁)儿童因排泄解除压力而产生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
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也就是说,儿童必须接受在厕所中大小便的训练。
大小便排泄对成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讲卫生、浪费、凶暴和无秩序;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爱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
3.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力比多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
此时儿童以异性父母为“性恋"的对象。
男孩要占有他父亲的位置,有与自己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有她母亲的位置,有与自己母争夺父亲的表现。
男孩爱母亲,妒嫉父亲;女孩爱父亲,妒嫉母亲。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所促成。
这种幼年的性欲由于受到压抑在男孩心理上就成了恋母情结,在女孩心理上就成了恋父情结。
如果这两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总体特征,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构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的发展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五大理论,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以及比格斯的社会认知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人格发展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种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结构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最初形态,代表着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个体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挑战,人格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是由个体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组成的。
个体的意识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个人无意识则是个体个人经历的积累和未解决的心理问题,集体无意识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符号系统。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
健全人格
宽容是指一个人的胸怀宽广,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或不同的意见能够给予适度的包容,对冒犯过自己的人能够 原谅。宽容必然会使一个人拥有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也有助于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乐观是健全人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它能使人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可以使人发挥更大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之一。
指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轻易发怒。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必然 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善于与他人合作,所以事业上成功的机会更多,家庭生活也更为美满。
节制是对自身需求的约束能力。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但对其满足应适可而止,否则无止境地追求很 可能导致不利的后果。节制也会使人知足常乐,保持良好的情绪。
谢谢观看
谦逊不是表面上和口头上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因为任何成功和失败都受许多 因素的制约,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许多个人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所以无论取得多大成功也不应该自高自大,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也不应轻视。谦逊不仅可以使一个人进步,而且可以减少他人的嫉妒,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人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可以不答应别人的某些要求,但一旦答应了就应该尽全力做到。只有这样才能 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立足于社会。
健全人格的心理结构从形式上可以认为是知、情、意三者均衡协调活动的结果。这种心理结构可以减少内心 的冲突,高效率地发挥调节与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机能。
应用
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 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 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感 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包括人格发展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并且受到无意识冲突的影响。
这些冲突源于个体的欲望和社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口腔期是指出生后的头两年,这个阶段的焦点是婴儿的口腔满足和吸吮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特征的形成,如吸烟、咬指甲等。
肛门期是指2到3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焦点是儿童控制排泄物。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控制过度或者不足,可能会导致人格特征的形成,如顽强、强迫症等。
繁殖器期是指3到6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焦点是儿童对繁殖器的好奇和探索。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者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人格特征的形成,如性冷淡、依赖性等。
潜伏期是指6到12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焦点是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集中在学习和社交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超我(superego),即道德和道德规范。
青春期是指12岁到成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焦点是性欲望的再次激活,并且个体需要找到适当的方式来满足这些欲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生难点,可能会导致人格特征的形成,如性心理障碍、身份危机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人格的重要性,认为人格是在早期经验中形成的。
他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格形成的框架,并且对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侧重于性欲望和冲突,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此外,他的理论也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有人对其科学性提出了质疑。
总结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格形成的框架,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个体人格的重要性。
尽管受到一些批评,但他的理论对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人格三阶段到底是怎么回事?
精神分析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人格三阶段到底是怎么回事?弗洛伊德一、性与性格精神分析前期的核心是关于性(广义的性快感满足)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有关系,儿童是“多型性变态”(《性学三论》弗洛伊德),童年期的性快感满足方式构成了潜意识的底层结构,人在童年的性心理发展经历,导致力比多的满足方式和分配形成了人的性格,决定了成年后人格结构和状态。
在0-6岁的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俄狄浦斯期)。
一个人在0-6岁这个阶段已经形成了影响人的一生的最根本的基础,如果以后没有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就会形成人格决定人的一生。
二、口欲期的问题0-1岁,婴儿期,婴儿期的生物本能与欲望,是获取满足与舒适,饿了吃奶,饱了就睡,尿湿了就哭,需要人抱着哼一哼,得到安慰就满足。
由基本的生物欲望的满足,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口欲期分为口腔前期(吸吮和吞咽为主)和口腔后期(咀嚼和攻击为主)。
如果良好度过,会形成口腔性乐观性格,乐观开朗,正常的良好母婴关系,使婴儿建立安全感,有助于信任他人,自信而不依赖别人,和他人易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
如果没有很好的度过,就会形成口腔期固着(oral fixation)。
固着在口欲前期,就会形成口腔期依赖性人格(oral dependence):是一种幼稚性的退化现象,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不能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向成人(特别是向父母)寻求依赖,有一种返回母亲怀抱寻求安全的倾向。
过度的依赖性,总要别人照顾,而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身需要,不现实而富于幻想,容易嫉妒别人,在行为上喜欢做各种与嘴有关的活动,如吸吮手指头,含着棒棒糖,咬指甲,吸烟喝酒,贪食,嚼口香糖,厌食症或暴食症。
固着在口欲后期,就会形成口唇期攻击型人格:口欲施虐(oral sadism)指个体不自觉地咬人或咬坏东西的口腔倾向。
及悲观、退缩、猜忌、苛求等负面的口腔性格,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因此,人格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外,包括吮吸、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种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弗洛伊德把这种力量称为“里必多”。
•每个发展阶段不同,里必多通过投放在不同位置而使本能得到满足。
性器期(3-6岁)
男孩穿上父亲的衣服,对着镜子模仿父亲,女子看到后捂嘴痛哭https:///videoui/page/videoland?pd=bjh&context= {%22nid%22:%227246444903908424636%22,%22sourceFrom。
幸福心理学——人格完善
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课堂讨论: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和别人是什
么样的关系?”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我们渐
渐地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开始了探索自己
的旅程,个体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许多同学 积极地尝试从各个方面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 正的我?我们要如何才能更加认清自己?更好 的接纳自己呢?
(一)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 1、自知之明 2、整合的自我意识
3、自我肯定
4、理想我与现实我统一
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正确的认知自我 ◆多角度的评价自我
◆经常的自我反省
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方法:
2、积极的悦纳自我
◆喜欢自己
◆保持乐观、性情开朗
◆全面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自我
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兴趣等)的认识和评价——心理自我
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 识——社会自我
自我观察、自我感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我概念
自我体验: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
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
自我调控: 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自强、自立、自律、自制、自控„„
要适度,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
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 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也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 解、转移和升华。总之,生活中的大学生要 能使幸福、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主要成分。
3. 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要能在与人交往的
过程中表现出适当的态度和行 为,与人相处时能尊重自己和 尊重他人,能以诚恳、公平、 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2. 培养自信心
人格完善
解决方法:
1.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白己的长处,建 立自尊,增强自信 2.调整认知方式,建立理性认知,不把事 物看成非黑即白 3.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
(九)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 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感,并 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改变方法: 1. 增强自信 2. 困难、磨练意志,机立断,积极行动。
心理医生在与刘某的交谈中发现刘某是一个认知能力较强的人而且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因此心理医生便尽情地与其坦诚学的角度告诉他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极可能出现的更多危害性使之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第三讲 人 格完善
[点评] 孤僻是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特征,由此能引起抑郁 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忧愁 郁闷、精神萎靡、生活无味、倦怠无力。 大学生中有孤僻特征的人,一般性格内向,童年 生活有过强烈或较长时期不愉快的经历。这种经 历由于在小学、初中、高中紧张学习任务的压力 下,可能处于潜在状态。一旦压力消除,或在适 当诱因条件下,这种潜在的消极因素,会变成现 实的特征,产生不良影响。
(五)狭隘
克服狭隘: 一要胸怀宽广坦荡, 二要丰富自己, 三要学会宽容,宽以待人。
(六)急躁
急躁是常见的不良人格品质,表现为碰 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 乏充分准备,没准备好就盲目行动,急 于达到目的;缺乏耐心、细心、恒心。 性情急躁之人说话办事快、竞争意识强、 容易冲动、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一)自卑
7.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经多次获得过 成功,这才是值得庆幸的。 8.在你的闲暇时间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察他 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培养起你的乐观态度,乐 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 9.要知道,自卑不是天生的。像人类的其他态 度一样,自卑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 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这就是乐观。 10.如果乐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么你就应该相 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
人格障碍与性变态课件
性变态的类型
01
恋物癖
对非生物物体或非正 常性行为产生强烈的 性唤起和满足感。
02
露阴癖
在公共场合或陌生人 面前暴露自己的性器 官或展示性行为。
03
恋童癖
对未成年儿童产生强 烈的性偏好和冲动。
04
异装癖
通过穿戴异性服装来 获得性满足。
表演性人格障碍
可能导致寻求刺激和关注 的行为,从而增加性变态 的风险。
依赖性人格障碍
可能导致缺乏自我认同和 自我控制,从而更容易受 到性变态的诱惑。
性变态对人格障碍的影响
01
性变态行为可能导致ຫໍສະໝຸດ 体产生羞耻感、内疚感和自卑感,进而引发或加重人格障 碍。
02
性变态行为可能使个体在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遭受排斥和孤立,进一步加剧人格 障碍的症状。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 社会支持 法律法规
强调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和谐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发 展。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辅 导、职业培训等资源,帮助有心 理障碍的人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 持。
对人格障碍与性变态的公众教育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宣传人格障碍与性 变态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障 碍的认识和理解。
详细描述
遗传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但环境因素和生 物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例如,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教育 经历以及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等因素都可能促使人格障碍 的形成。
02
性变态概述
Chapter
性变态的定义
性变态是指个体在性唤起、性偏好和性满足方式上存在 偏离正常的情况。
性变态通常表现为对正常性行为或性对象的强烈偏好、 强迫或异常行为。
人格完整的名词解释
人格完整的名词解释人格完整,简而言之,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它是由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构成的,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平衡状态。
1. 人格完整的内涵人格完整包括两层内涵:个体内在发展的完整性和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首先,个体的内在发展的完整性是指人类作为个体具备自主性和独立性,能够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保持自身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其次,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是人格完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是人格完整的基础。
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人才能找到归属感、群体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2. 形成人格完整的要素形成人格完整的要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基因、性格、教育、文化环境等。
首先,基因决定了个体的生理特征和某些心理特质,是个体形成独立个性的基础。
然而,人格的形成不仅仅受制于基因,还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外向性、神经质等。
性格的形成受到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教育也是塑造人格完整的重要力量,它通过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帮助个体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规范和自律的能力。
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塑造,从而影响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 人格完整的重要意义人格完整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格完整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只有在个体自身的内在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
其次,人格完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当个体在社会中能够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和谐关系时,社会才能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格完整的个体会以积极的行为和态度参与到社会交往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培养人格完整的方法要培养人格完整,个体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性心理学:分分钟看懂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根据生理特征,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性心理阶段:一、口欲期在这期间,嘴是最初的性敏感(引起性欲的)地带。
刚出生时(到大约8个月的时候),婴儿在喂养,吮吸和吞咽中寻找快感。
在后一阶段(长牙的过程中),他们的快感来自咬和咀嚼。
这些冲动的满足有助于信赖感和独立性的培养,但挫败或过多的快感可能增加断奶时的创伤影响和产生口唇固着。
于是,固着对后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过度吸吮与吞咽的的快感可能提示不现实的乐观(比如给孩子假奶嘴,成人后容易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
二、肛欲期随着括约肌的控制在生理上成为可能,儿童的注意力从嘴转移到了肛门区域,并唤醒了儿童的兴趣。
在早期阶段,力比多的快乐集中在排泄上.在蹒跚学步的孩童中,排便排尿是典型的快乐。
后期阶段成为肛门滞留,幼儿园上厕所的训练就意味着第一次以社会性的努力来控制儿童的本能冲动。
三、生殖期期出现在3—5岁之间,又称俄狄浦斯期(恋异性父母)。
在这一阶段,许多儿童喜欢“扮演医生"。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性器官上。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大约在这个时间段内,男孩视母亲为最初的爱恋对象-—形成要拥有母亲排斥父亲的无意识欲望.这既是防御机制的使然,又满足了本能快感。
后期通过认同父母同性一方,男孩子将文化和家庭的禁忌经吸收同化藏在心底,并以此来对抗乱伦。
发展出超我.女孩子在此阶段,若缺少了父爱,人格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进入青春期就容易早恋。
四、潜伏期5—12岁,在这一阶段,性本能处于休眠状态(不活跃).五、生殖期进发于青春期,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人们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对自己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爱异性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
人格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人格心理学一讲、绪论人格定义: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拟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形式。
人格的特性:整体性:亲密联络、一变具变稳定性:跨时间的连续性、跨情境的统一性复杂性:构造复杂、功能多样、人的矛盾性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独特性与共性社会性:人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的自然因素成分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和进程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构造、人格过程〔动力〕、人格开展和人格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分析的层面:人类本性层面:提醒人的共同本性差异层面: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群体差异〔文化、性别、年龄〕个人唯一的层面:唯一性---成认唯一性,寻求途径把握个体生命的丰富性人格心理学的任务:描绘:客观地描绘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解释:提醒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估计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期望的方向开展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展描绘和解释,从人对人的行为进展过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它力求对人类的大局部行为作出一致性的解释,对不同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说明;它不仅想要说明一个人现时的或过去的行为,而且还力求预测其将来;它不仅仅停留于推测,而且力求以实证资料加以检验,经得起理论的验证。
理论对一门学科的意义:将有关的观点和实证研究构造纳入到一个逻辑一致而简约的架构中;引发对尚未被关注到的时事资料的搜集和讨论;是研究者寻找特定的方向去考虑的问题评价一个理论优劣的标准:〔一流的理论做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结论,三流的理论进展事后解释〕内部一致性、包容性或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实证效度〔一种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是否能得到研究的支持或验证〕、激发价值〔一种理论提出后激起研究这兴趣和热情的程度,或激起新的研究的可能性〕人格研究:是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涵的假设进展验证的一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性恶:完整人格的应有之义
本文以人格心理学的视阈,整理人格心理学对 “性恶”的构建、测量、经验研究和争论,以期将分 散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给予这一古老而崭 新的研究主题相对全面的展现。心理学有各种回答小 问题的高招,很少研究大问题。现在是该研究像恶的 本质这样的大问题了。此外,当世人感叹人性堕落之 际,积极着手研究剖析黑暗才可能启开对人性文明的 新希望。认识黑暗,将更明白在何处点亮(Zimbardo, 2007)。
Paulhus 和 Williams 并未开发出一个独立测量“黑 暗三联征”的量表,而是分别用自恋人格量表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测量自恋人格, 用 MCHA IV 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用自编的自评精 神病性量表(Self-Report Psychopathy scale,SRP)测量 精神病性。在此基础上,Jonason 和 Webster 研发了简 明“黑暗三联征”量表,将原来三个量表共 91 个项 目减低至 12 个项目,信、效度指标良好(Jonason & Webster, 2010)。实际上,这三个量表各自处于动态发 展当中。例如,很多研究者继续探究对马基雅维利主 义的测量学问题,研制出马基雅维利主义行为问卷 (Machiavellianism Behavior Scale, Mach B)、马基雅维 利主义人格量表(Machiavellianism Personality Scale, MPS)等工具(郭远兵,黄朝云,王兵,等,2011)。
3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Email: *qchangzhu@
收稿日期:2012 年 1 月 15 日;修回日期:2012 年 1 月 27 日;录用日期:2012 年 2 月 6 日
摘 要:人类对人性黑暗面的自我认知走过了壮阔的历史,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到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探 究,从自发的分散研究到自觉地开展系统构建。本文以人格心理学的视阈,梳理和评价关于“性恶” 的人格构建、测量、经验研究和研究争论,进而给予这一古老而崭新的研究主题相对全面的展现。
Paulhus 和 Williams(2002) 构 建 了 一 个 由 自 恋 (narcissism)、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和非 临床性精神病性(psychopathy)组成的人性的“黑暗三 联征”(dark triad)。三个构念都具有破坏性、浮夸、 情感冷漠、操纵性和进攻性。McHoskey(1995)指出马 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恋有很多共同特征,如优越感、自 我、无视他人需求等。McHoskey,等(1998)认为马基 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性本质上是同义词,二者高度相 关。三者在人格描述上具有很高的重叠性(Jakobwitz & Egan, 2006)。
Keywords: Evil Characteristics; The Dark Side of Personality; Dark Side Personality; Dark Triad
性恶:完整人格的应有之义
郭远兵 1,漆昌柱 2*,黄朝云 3,郭小安 4
1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武汉 2 武汉体育学院,武汉
Cupach 和 Spitzberg(2007)首次尝试系统分析黑暗 人格(dark side personality)。Cupach 和 Spitzberg 认为 1) 黑暗人格是人性中非功能性的、扭曲的、压抑的和 破坏性的;2) 黑暗人格对人类破坏行为具有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3) 黑暗人格为理解人类自我妨碍、自我低 估和自我放弃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特征固然具有 研究激发效应,但特征的模糊性反而使研究者更无所 适从。于是,Cupach 和 Spitzberg 从两个维度对黑暗人 格进行清晰定位:1) 符合规范和道德 vs 不符合规范
以上对“性恶”的测量工具都属于自评量表,测 量的内容带有明显的社会倾向性。因此,测量工具难 免受到社会称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ding,SDR) 的污染。可以通过迫选式回答、增加社会称许性测量
Table 1. Overlapping themes from HDS, Neurological needs in Horney’s theory and Axis 2 personality in DSM-IV
Yuanbing Guo1, Changzhu Qi2*, Chaoyun Huang3, Xiao’an Guo4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2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表 1. HDS 与 Horney 对神经性需求分类和 DSM-IV 轴 II 的关联Horney(1950 的分类 回避反对 趋向
DSM-IV 轴 II 的人格障碍 边缘型 偏执型 回避型
精神分裂样 被动攻击型
自恋型 反社会型 癔症样 分裂型 强迫型 依赖型
关键词:性恶;人格的黑暗面;黑暗人格;黑暗三联征
1. 引言
“性恶”不同于“性恶论”。“性恶论”是判定人 性为恶的理论;“性恶”则是对人性中黑暗倾向的认 识(颜世安,2009)。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相互混淆, 在伦理学和哲学范畴下进行思辨式探究。直面人性中 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和必经的过程。
总之,人格心理学对“性恶”的概念构建上经历 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就构念而言,目前存在 一些争议:1) 黑暗人格是一个独立的构念还是一个多 人格描述的复合构想?2) “黑暗三联征”的构想效度 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有研究不支持自恋、马基雅维 利 主 义 和 精 神 病 性 三 个 概 念 是 重 合 的 (Williams, 2000)。3) 对黑暗人格的构想大部分来自理论,实证 来源为数不多。
Received: Jan. 15th, 2012; revised: Jan. 27th, 2012; accepted: Feb. 6th, 2012
Abstract: Human being had explored evil characteristics for a long time, from philosophical level to psychological level, as well as from spontaneous and scattered research to conscious and systematic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had organized and accessed the concepts, measuremen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ontroversies related to evil characteristics, expecting to give the ancient and new theme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Hogan 和 Hogan(1997)明确提出人格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personality)。Van Velsor 和 Leslie(1995)研 究企业家失范行为时,却发现失范经理人聪明、有进 取心和充满自信;换言之,失范经理人的特质描述与 行为效标大相径庭。Hogan 建议使用 DSM-IV 轴 II 的 人格障碍作为解释失范行为的人格原因。Hogan 认为, 相 对 于 五 因 素 模 型 (FFM) 描 述 的 是 人 格 光 明 一 面 (bright side of personality),要完全理解人性,还必须 研究人格黑暗的一面(dark side of personality)。Hogan 和 Kaiser(2005)还指出如果个体发展充分社会技巧, 黑暗人格具有隐蔽性。例如,粗鲁的行为被印象整饰 后,给人自信和有魄力的印象。
3Departments of Neurology, Zhongnan Hospita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Marxism Department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Email: *qchangzhu@
符合规范和道德
建设性功能
光明人格
标准不同 结论不同
标准不同 结论不同
黑暗人格
非建设性功能
不符合规范和道德
Figure 1. The boundaries of the dark side 图 1. 人格黑暗面的边界
和道德;2) 建设性功能 vs 非建设性功能(见图 1)。第 一个维度表示某种行为是否被社会文化接纳,属于价 值的层面;第二个维度反映个体行为能否改善生存境 遇,属于工具层面。就第 2 象限和第 3 象限在是否属 于人性黑暗面,研究者存在意见分歧。原因在于参照 的标准不同。若参照价值标准,则第 2 象限属于人性 光明面;第 3 象限属于人性黑暗面;显然,Cupach 和 Spitzberg 参照工具理性。
2. 人格的黑暗面、黑暗人格和“黑暗三联征”
对人性阴暗面的研究素来已久:Freud 认为在个 体潜意识里充斥着性、暴力等非理性内容;Jung 认为 集体潜意识中有“阴影”原型;DSM-IV 轴 II 列举了 11 个人格障碍;此外,人格心理学的很多主题也直接 或间接涉及到人性的黑暗,如米尔格拉姆实验、斯坦 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攻击、精神质、嫉妒、敌 意、背叛等。但是,这些研究都未明确提出黑暗人格 的概念,在理论构建上缺乏自觉性。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