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五”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
为适应我校建设中医药大学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更好地支撑教学科研,图书馆对全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立足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结合图书馆自身特色,科学制定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前瞻与务实相结合的图书馆未来五年发展思路。
一、恢复独立建制以来工作完成情况与现状
(一)主要发展成绩与经验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结合工作和岗位实际制订了16项规章制度和职责,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用制度来规范行为。
2、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两年来购买新书近10万册,购买文津阁版原大原色原样《四库全书.医典》1套。通过多种途径接收捐赠图书5万余册,购买电子数据库23个,订购期刊737种,报纸47份。
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科学整合馆室,开辟了学生自习室;开展新生培训及数据库培训讲座; 加强硬件建设,图书馆机房初具规模; 实现了图书馆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
4、加强学习培训,提升馆员素质积极加入省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研究会、省图书馆学会和省高校图书工作委员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馆内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5、加强古籍文献的整理已完成古籍书目的整理及书影的扫描工作,正在加紧完成古籍平台的录入工作;接待国内外来宾30余次,
6、积极开展图书捐赠活动我校教职工捐赠图书3000余册;全国劳动模范、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赵振兴先生一次性捐赠图书4500余册;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已故中医专家杨医亚先生的子女、江苏省名中医、中医学院校友王少华先生和李彬之先生、外国友人等,也为图书馆捐赠了宝贵书籍。
(二)现状分析
图书馆现有2个馆区:杏苑、橘泉;4个部门:采编部、读者服务部、技术部、特藏部;正式职工34人(其中1人2020年11月退休),临时用工4人。
人员状况:正式职工中,男性13人,占38%,女性21人,占62%;
高级职称9人占26.5%,中级职称6人占17.7%,初级职称15人占44.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人占5.9%,在职硕士3人占8.8%,本科23人占67.6%;50—59岁10人占29.4%,40—49岁10人占29.4%,30—39岁12人占35.3%,30岁以下2人占5.9%;全日制图书馆专业毕业3人,在职学习过图书馆专业3人(其中2人年龄在50岁以上)。
馆藏资源:纸质图书59万册,数据库23个,电子书17余万册。
日开放时间13小时,周开放时间77小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每周70小时的开放标准。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纸本文献资源陈旧、匮乏,结构不合理,同时部分有价值的古旧文献没有整理开放使用,其中包括古籍线装书;数据库资源刚刚建立,数据库的类型覆盖较窄,尚无外文数据库。两馆之间资源共享困难,还不能通借通还。橘泉馆区专业书籍较多,但师生大多在杏苑校区,降低了橘泉馆区图书的利用率。
2、在读者服务方面,传统服务有待创新,主动信息服务开展较少,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基本属于空白。
3、在队伍建设方面,现有队伍结构不甚合理,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图书馆专业人员很少,硕士及以上高素质专业人才更少,40岁以上人员达到人员总数的58.8% ,5年内退休人员约7—8人,这样的队伍结构仅能满足传统服务及传统业务的人员要求,难以开展深层次的高级服务。图书馆的古籍线装书仍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整理、修复,影响了古籍图书的保护和使用。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要求,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纲领,以我校发展规划为依据,立足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的核心地位,发展图书馆各项事业,使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现代化水平和队伍建设诸方面与我校的发展相一致。
(二)发展目标
以全校师生为本,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重点,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建立健全与我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和
读者服务保障系统,将橘泉馆建设成为高层次的特色馆。通过五年建设,到2025年,使我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要求,赶上省内同类高校图书馆的平均发展水平。
三、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1、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密切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本科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遵循“重点学科图书全面收藏,新增学科图书补充收藏,一般读物有选择收藏”的原则,每年新进图书医学类书籍要占60%—70%以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本科医学院校生均图书80册,生均年进书量3册”为合格,若在校生达到10000人,馆藏纸本图书文献应不少于80万册,目前馆藏59万册,缺口很大,要改善目前我校文献资源匮乏的现状,年进书量约需4万余册,资金约200万。
2、加大电子文献资源建设: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电子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图书馆资源的种类由单一的纸质资源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电子化信息与书目信息共存,电子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情报的主要来源,通过5年的规划与建设,使电子馆
藏同纸质馆藏实现优势互补,数据库不少于50个,存储设备增加到50Tb,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二)加强服务工作建设
1、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一馆两区,资源共享,实现两校区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并动态地进行两馆区的文献资源馆藏调整。积极与兄弟院校、各级图工委及各级图书学会联系,开展一定的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以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丰富图书馆的电子文献,减少数字资源的购买成本和硬件设备投资,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利用。
2、增设参考咨询部,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部的密切联系和信息交流,建立起更加畅通的文献情报信息“需求”与“保障”渠道,开展科技查新专题信息服务及科研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使广大师生及时满意地获取相关资料,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3、加大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开通“移动图书馆”:使我校师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方便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实现纸质图书自助借还以方便读者,优化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图书馆人力投入。
4、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通过图书馆网站,大力宣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