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韵茶事生活随想

合集下载

四 方 茶 事

四 方 茶 事

四方茶事作者:蔺丽燕来源:《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2024年第12期内容介绍四方茶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未停止。

茶,从古至今,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滋养身体与心灵的智慧。

杯盏容纳茶叶沉浮,茶香氤氲抚慰人心。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诗意与浪漫。

精品展示汪曾祺与茶◎姚维儒汪曾祺先生是文坛有名的茶客,他说他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喝茶清闲之时。

他的《泡茶馆》,完全凭记忆追怀了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校门口的一系列茶馆,及其布置风格的区别。

昆明茶室,有大茶楼、小店铺之分,汪先生那时是一介穷书生,喝不起好茶,只能邀二三学子或同道,在昆明小茶店里抒发文人情愫。

“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

“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

联大学生上茶馆,除了闲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

汪曾祺说他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会让他发生兴趣,他都想了解了解。

汪曾祺喝了一辈子的茶,却谦虚地说:“对茶实在是个外行。

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

但是毫不讲究。

对茶叶不挑剔。

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

汪先生喝茶是喝得很酽的。

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他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汪先生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祖父汪嘉勋喝茶考究,大多喝龙井,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

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

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汪先生后来到了外面,有时喝到龙井茶,就会想起他的祖父。

汪曾祺这一辈子喝茶印象最深的有几次: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邨请客。

饭后,汪曾祺和靳以、黄裳几个人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

几个人围着浅黄色的老式圓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

文化,让时光柔软

 文化,让时光柔软

文化,让时光柔软作者:林采宜来源:《财富生活·上半月》2022年第10期文化,看得见的是一个层次,看不见的是另一个层次。

李叔同出家后,饮食极为简朴,某日,旧友夏丏尊来看他,见午饭只有一碗白米,一碟咸菜,想起大师曾经的锦衣玉食,问,这么咸的咸菜,你吃得下?弘一法师答:咸有咸的味道。

餐毕,一杯白水,不见半点茶叶,夏再问,是否太淡?法师答:淡有淡的味道。

佛眼阅世,万般皆好。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禅意至境,不过如此。

书房,则是既能看得见文化又看不见文化的地方。

在古人以文为业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除了作为闭门读书的高尚之处以外,书房还为文人们提供好友相聚的社交“沙龙”之地。

由此可见,书房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处所。

翻开中国历史,最为显赫的书房有两个:一个是上书房,一个是南书房。

上书房也称尚书房,位于乾清宫的东侧,是皇族后裔们读书的地方,其建于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凡皇子年届六龄,即入书房读书。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的西侧,是康熙帝与翰林院的才子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场所。

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可见,书房自古以來就是阅读和思考的处所。

百姓家居如是,帝王宫室亦然。

此外,书房也曾是运筹帏幕、甚至直面龙颜的办公处所。

清王朝在入关前将文臣在内廷的直庐称为“书房”,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权倾天下的南书房。

南书房在康熙时代被文士视为清要之地,以入之为荣。

无论上书房行走,还是南书房行走,都是文人士子的梦想。

因前者居于帝师左右,后者与君王朝夕相伴,都是“学而优则仕”的通天之梯。

书房之所以有如此的荣耀,是因为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使得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官场由文士即读书人所主导,这也是中华文脉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根本原因。

纵观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其中四个都已经作古,成为史书中的“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唯有中国例外。

半生舞蹈半生茶

半生舞蹈半生茶

半生舞蹈半生茶作者:***来源:《茶道》2024年第01期人物扬扬,前半生舞蹈,后半生茶,著名舞蹈家、主持人,上海名片安庐·白玉兰茶事主理人,习茶始于本色,一直从师,努力研习古园、古树、古法、天生天养的茶之真香。

“扬扬老师的席位在哪儿?”“我在这儿呢,不好意思,没让你认出来呀。

”在茶会开始前,听到茶友询问,她会自嘲着接话。

她有着舞蹈人艳羡的履历,但在茶的领域,以一种极谦和和低调的方式重新开始。

她总是浅浅地笑,讲起话来不徐不快,这种温和、温柔延续在她的茶课中、生活中,曾经身为电视舞蹈明星的感觉,只存在于她身型的纤细和举止的优雅中。

对于占据着自己前半生几乎所有时光的舞蹈,扬扬老师的个人介绍中只简略到几个字概括,那些带有巨大知名度和高曝光率的荣誉和节目只字未提,她把自己的身份更多地侧重在茶上。

01初识茶味扬扬老师是中国第—位去美国进修学习爵士舞的舞者。

1996年,成立上海梦工场扬扬舞蹈学校和扬扬爵士舞团,在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爵士舞者。

同时是中国电视舞蹈的节目的领航人,主持和制作编导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视舞蹈节目,提拔无数年轻的现代流行舞者走进大众的视野,十年里累积了200多个优秀的舞蹈作品。

在长期身体和脑力高强度劳动负荷下,2014年,扬扬老师的膝盖严重受损,再无法在舞台上大量跳舞。

“当时的感觉是很伤痛的,因为在以往的30年当中,没有第二件事来到你的生命中,只有舞蹈,所以一下停下来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

其实,现在想想也没啥了不起,身边受伤的人多了去了,只是因为在舞台上有那么一段非常高光的时刻,所以接受不了自己有一点点伤痕。

”因为舞者对于身材的严苛要求,30年的舞蹈生涯里,扬扬老师从未接触过茶。

2014年,受伤在家休养时,才开始喝茶。

“一年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那个改变并不是说因为你工作停下来了,然后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生活变得从容,我觉得是一个很陌生的物质来到了我的生活。

”以前的舞台和电视工作是绚烂华丽,甚至可以说是奢华的,扬扬老师用“五光十色”来形容。

中国茶道生活感悟

中国茶道生活感悟

中国茶道生活感悟茶道,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品茗方式,更是一种审美、精神与哲学的追求。

通过茶道的修行,我领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感悟。

一、茶与心境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时常被压力和焦虑所困扰。

而一杯香茗的品味过程,让我们得以暂时舒缓心绪,平静思绪。

每一次泡茶的过程,都是一次与自己相处的时光。

从选取优质的茶叶,到注重水的温度和冲泡的技巧,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的用心。

慢慢倒入滚烫的开水,茶叶舒展开来,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静心倾听水沸时的响声,细细品味茶叶散发出的香气,感受茶水流转在舌间的温度和味道。

接触茶,我们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无论是焦虑的时候,还是开心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泡一杯茶,舒展心情。

二、和合共生的哲学茶道强调和合共生的哲学,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上。

在泡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留有余地,以让茶叶充分展开自己的特色。

这启示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点与特色,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他们。

同时,茶道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我们通过泡茶,与自然感受共鸣。

茶叶的收获需要经过四季的酝酿,茶园的存在需要得到大自然的滋润。

茶道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修身养性的文化茶道是中国先贤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道很重视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人格的完善。

泡茶需要我们的心静如水,手境从容,行为得体。

我们在泡茶的过程中也在修身养性,通过独特的礼仪与原则,培养出一种沉静自持、内核丰盈的气质。

茶道的礼仪细致入微,例如提茶要用左手、接茶时微弯这些细微之处,都是倡导我们学会尊重他人,注重细节的教育。

茶道的精神内涵,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加磨炼了我们的性格,修炼了我们的道德。

四、品味人生的智慧茶道注重细细品味,不仅品味的是茶的味道,更是品味的人生的智慧。

在茶道的世界中,茶叶也有苦、甜、涩、鲜的不同味道。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

历史 •文化2732021 年 第 03 期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与汉传佛教禅宗之发展有相似脉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以吃茶为契机,内蕴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而禅在中国佛家心法为最高境,禅宗思想是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人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又将禅悦落实于生活的实践。

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

想要解读“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首先要理清“茶”与“禅”各是什么,其次应当探究“茶”与“禅”有何种关系,最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来解读这一禅林佛语的深意。

1 茶与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发源于中国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了“武都买荼”、“烹荼尽具”,其中的“荼”就是“茶”,这是史料中关于茶最早的记载。

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他认为从种茶到饮茶皆须精细行之,才能品味出好茶;有如人之修行,须经历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器;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将传统儒道思想融入茶理,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学、茶艺、茶思的茶道精神意涵,并以精行俭德为茶道精神之所在,将深刻茶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此可视为茶道文化之滥觞。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因此,从广义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茶文化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从狭义的角度定义茶文化,则仅代表精神财富。

小满茶会记事散文范文

小满茶会记事散文范文

小满茶会记事散文范文癸卯小满,夏雨绵绵。

应六堡茶张总邀请,参加国际海联大酒店酉隐申时茶会。

进到酉隐,室雅茶香,文友若梅等都如约而至。

简洁的空间,简约的茶席理念,于竹影婆娑间,于自然神游间。

经戚姐介绍,酉隐”两字,是广州美院王忠勇的墨宝,苍逸古厚。

写书法的案上,文房四宝,精致的纯黄镇纸,压在宣纸上,笔架上的毛笔,跃跃欲试,跳动美妙的舞姿……茶艺师黄姐娴熟专业的泡茶,这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艺术。

她说:申时是一天中喝茶最好的时辰,就让我们进入一场品茶之旅吧。

瑜珈教练张老师随即打开轻音乐,她的声音,如潺潺清泉,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黄姐下午泡的是老茶婆,品相不好,可它有好的口感,茶香在充内漫延,舌尖上的清凉,两唇生香。

兰花香、药香、糯糯的米香……尽在每个人不同的感知中。

读书开智,文友若梅掏出一本书,书名为《读诗有智慧》,她微笑地说借茶修为,以茶养德,德不孤,必有邻。

不必满足所有人的期侍,做一个温柔勇敢,直面内心的人。

她带头为大家读,茶友轮流去朗读、或高或低,有急有缓,如涓涓细流,似波涛汹涌。

读完分享自己的心得,思想的碰撞,又得到一种更新的思想。

王国维的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每个人做大事经过的三个阶段,我耳畔还在回响着文友若梅那甜美的声音。

国际茶日与小满相遇,茶会与读书会联姻,梧州老茶婆,像一位历经历岁月的老人,讲过丰富的人生故事……一片树叶如同人生,也有她的年少童真,也有她的中年的潇洒,也有她的老年的神闲。

国际茶日与小满相遇,茶会与读书会联姻,梧州老茶婆,像一位历经岁月的老人,讲过丰富的人生故事……一片树叶如同人生,也有她的年少童真,也有她的中年的潇洒,也有她的老年的神闲。

茶泡了六道,汤色依然很亮,我们也喝透了,听听他们聊天,也是一件惬意的事。

张总说:今天是特殊日子,让陈老师给每位茶友留个墨宝,留个纪念。

李山山茶事简介

李山山茶事简介

《李山山茶事简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有趣的地方,叫李山山茶事。

李山山茶事呀,是一个能喝到好多好多好喝的茶的地方。

那里的茶可香啦,就像花园里的花一样香。

比如说,有一种茶叫玫瑰茶,闻起来就像走进了一个满是玫瑰花的花园。

还有一种水果茶,里面有好多水果,喝一口,甜甜的,就像吃了一大口水果糖。

而且呀,那里的杯子也特别好看,有的上面画着可爱的小动物,有的画着漂亮的花朵。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呀?
《李山山茶事简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李山山茶事。

在李山山茶事里,叔叔阿姨们泡茶可认真啦。

他们会用很烫很烫的水,把茶叶泡得香香的。

还有哦,那里的座位也很舒服,就像坐在软软的云朵上。

有时候,店里还会放好听的音乐,让人心情特别好。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去那里喝了一杯茶,开心得眼睛都眯起来啦。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意思?
《李山山茶事简介》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说一说。

李山山茶事的灯光也很温馨,暖暖的。

店里的墙上还挂着一些画,画的都是和茶有关的东西。

有个小姐姐特别喜欢那里的抹茶,她说喝起来有春天的味道。

而且,在那里还能交到新朋友,大家一起聊聊喜欢的茶。

小朋友们,李山山茶事是不是很棒呀?。

未来茶空间会是怎样?

未来茶空间会是怎样?

未来茶空间会是怎样?作者:张文山等来源:《海峡茶道》2015年第08期茶空间,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并且因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那么,在未来,茶空间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并影响我们的生活?茶空间应唤醒“物灵”,放飞“心性”我非常认同李曙韵的一句话:“用茶人的眼睛,看茶看人看世界。

”但是,我觉得应该更近一层,应该用“观”。

当我们能用茶人的心去观茶、观人、观世界时,就会明白所有法皆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茶器也好,茶空间也好,只是载体而已,有妙心即有妙用。

优秀的设计理念就应是唤醒“物灵”,放飞“心性”,即“心物合一”。

未来的茶空间应该是一种“禅蕴”空间,这是一种净洁、明静、拙朴,一进入其中,全身心自然就感受到轻松宁静的氛围,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空间的意图,而不是通过思考去明白的,既满足功能又能承载隋感的有趣味性的空间。

把所有装饰的成分减到最小,还原事物的原形与本质,简单、直接不依托外象的叙事性去体现,用大家日常熟悉而又有吸引力的创意产品去陈设,因地制宜,努力接近材料的本质和功能的本质,重要的是,设计和创作的理念应尽量与根本原理趋于一道,返璞归真。

舒适茶空间,让身体“说服”心赵潜石在一个空间中,空间密度决定了感觉舒适度。

许多人进入一个空间,通过看、听、闻、触立刻会做出舒适与否的判断,其实这也一直是空间设计的核心。

舒适的茶空间,应该是身体说服心,然后心让身体静静地坐下来享受一杯茶的空间。

如何做出一个让人舒适的空间呢?首先是大空间关系,就是墙地顶的尺度比例。

有了大空间关系了,就要开始研究节奏了。

节奏中,要讲究物与物对比关系和材料与器具的融合关系,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好灯光,甚至音乐。

所以说,一个有节奏的空间并非是高大尚的材料器具堆砌出来的。

其次就是准确性。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物件大小尺寸及件数都要有意识做到准确。

“准确”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词,一个好的创意,但表达不准确,结果一定会打折扣甚至全盘皆输。

中华茶韵润心间作文800

中华茶韵润心间作文800

中华茶韵润心间作文800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远的文化底韵,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茶叶更是成为了诗人才子们吟咏的对象,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茶清欢何处寻,蓼岸花枝俏复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茶,不只是一杯香醇的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情趣。

在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和文化长河中,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交、婚礼、节日、丧葬等重大场合都有不同的茶文化流传。

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范本。

在中国著名的茶文化名城——福建省的安溪县,茶文化可谓是深入人心,人人皆知。

安溪铁观音、白毫银针等名茶都钟情于此,各种茶器、茶道和茶礼更是成为了中华茶文化的代表。

茶籍格外悲泣,更因此成为了“茶都”和“茶神”的代名词。

茶,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茶,是中国人情感交流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茶代酒”的说法,即通过品茶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情感。

与人共品一杯茶,有时胜过千言万语,一杯茶中蕴含了共鸣、共情与共鸣之美。

茶,是心灵对话的媒介。

而这样一种精神交流,塑造了人们纯朴的品质,提升了人类的文化品位。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歌、锦瑟来歌咏茶之美,也使得茶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唐代白居易的《大观园记》中说到:“先来一盏绿映雪茶,入口清香,徐徐而渐偏苦,怡然业业。

”这种内敛、含蓄的文化内涵,无形中也让茶文化传达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异彩纷呈。

茶,是一种心的寄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情感。

在中国古代的美好爱情故事中,茶文化也有着浓浓的色彩,例如《红楼梦》中远在天边的宝钗给黛玉送茶,在人去楼空的时候,也是心心相印的一份情感。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茶也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亦是心心相惜,亦是在时光的角落里,一叹的余情。

茶香四溢,实践悟人生

茶香四溢,实践悟人生

茶香四溢,实践悟人生茶,香叶,嫩芽。

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一次综合实践茶艺活动中,我深深领略到了茶艺之美,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走进茶艺室,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色古香的桌椅、精致的茶具,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古代的茶坊。

茶艺老师身着传统服饰,举止优雅,她微笑着向我们介绍茶艺的历史和文化。

原来,茶艺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唐代的煎茶到宋代的点茶,再到明清的泡茶,茶艺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在实践过程中,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每一个步骤,生怕出现差错。

当我端起茶杯,闻到那股淡淡的茶香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轻轻抿一口茶,那苦涩中带着甘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我回味无穷。

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一杯茶,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思念。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泡茶,还深刻体会到了茶艺的精髓。

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泡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步骤,体会茶叶在水中的变化,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这种专注和耐心,正是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所缺乏的。

茶艺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就像泡茶一样,人生也需要经历一番磨砺和沉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茶叶在热水中翻滚、浸泡,才能释放出自己的香气和味道。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挫折和困难,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同时,茶艺也教会了我们要懂得分享。

一杯好茶,与朋友一起品尝,才能更加美味。

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也需要与他人分享,才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茶香四溢,余味悠长。

这次综合实践茶艺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学到了茶艺知识,还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茶艺,将这份宁静与平和带入我的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将茶艺所传达的人生道理铭记在心,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感恩的心去珍惜身边的一切。

茶韵悠悠往事今昔的散文

茶韵悠悠往事今昔的散文

茶韵悠悠往事今昔的散文入水之茶,姿舒态放,嫩若春色;清醇丝缕,先苦后甜,柔绵适意;雅意幽韵,品茶一杯,了悟世事。

——题记茶·今昔上暑假两个月,每天冲泡一杯清浅绿茶。

一般是在用电脑时喝,这样可以减低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泡茶的杯子是那种像一次性纸杯大小的玻璃杯,上面还印有几朵蓝色的清雅小花。

泡这种茶时,先在杯里放一点茶叶,然后加开水冲泡即成。

当看到一杯翠绿色的茶汤中,那些茶渣和一片片茶叶,慢慢沉入杯底。

漂浮在茶水水面的茶叶越来越少,便可以喝了。

茶水相容,自得一种柔和纯净之美,也得一种感悟。

如若仔细观察,便可发现那原本卷缩的绿叶,一片片在杯底展开,绿嫩如春,如此品茶,也算是一种享受了。

这样泡出来的味道不浓不苦,但依旧有,茶之清香,口齿也会留香,而且还能在“快”中脱俗淡然。

虽不能如正规泡茶那样别有一番雅致,但也省时省力,且喝茶对人体也有益,没多余时间的朋友真不妨试试。

我如果认真沏茶,一般总是有朋来时,则沏壶茶叶以待!茶叶不贵,一次一包,或绿茶,或红茶。

茶叶很普通,是10至20元一两的那些,偶尔会买稍微好点的。

茶具很简便,盖碗、简式蛊(无盖)、滤胆、盏形杯(小茶杯)、茶匙、茶盘、储茶罐、茶荷。

要知这水,重中之重,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论茶。

茶经中说,山泉最佳,河水次之,井水最次。

于是总是买来山中泉水储存,沏茶时用。

不过朋友少有,而且也看不起我的茶叶,一般都只是自己偶尔在很是闲暇之日,沏壶清茶,让淡雅茶香,留余口齿,回味无穷茶·简易泡我是如此沏茶,闽南人有人是如此做的,其他地方,我一概不知茶具摆在茶盘,滤胆放在茶蛊中摆好,茶杯茶碗一一洗拭干净摆好!先把买来的绿茶茶叶,从茶荷中用茶匙放入盖碗,使茶叶占到三分之一的程度,加水冲泡,盖上碗盖。

片刻,伸出右手,大拇指中指握住碗沿,食指按住碗盖,碗盖与碗流出一条缝。

流出一条缝可让茶汤,流过滤胆,进入茶蛊,但要小心倒茶,不然烫手。

然后把滤好的茶汤,倒入小茶杯,七分满。

茶艺作品《一杯热茶寄乡思》的创作解析

茶艺作品《一杯热茶寄乡思》的创作解析

广东茶业2020第1期茶艺作品《一杯热茶寄乡思》的创作解析李昭虹1,2 纪炜燕1 张燕忠*1(1.汕头市潮汕工夫茶研究所,广东汕头 515041;2.汕头市绿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汕头 515041)[摘 要]本文从茶艺作品创意设计、人物塑造、茶席设计、茶品选择、背景音乐和视频的创作、茶艺程式与解说词的编创等方面来解析茶艺作品《一杯热茶寄乡思》,展示了该茶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和创新点。

通过茶叶、茶具等主要元素与礼仪、服饰、茶席、背景音乐、解说等元素选配思路与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以体现茶艺表演作品创作的基本规律,实现茶艺表演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茶艺 创作 解析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品好一杯茶的艺术,即是关于泡好一壶茶和品好一杯茶的技能和艺术。

而舞台茶艺表演创作不仅需要适应舞台演绎,还应将茶艺技能展示中所运用的茶叶、茶具等主要元素与礼仪、茶服、茶席、音乐、解说等元素紧密配合,才能完美展示茶艺表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以此开展茶艺创作就至关重要[1]。

茶艺作品《一杯热茶寄乡思》在2018年广东省茶艺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赛银奖,本文从茶艺创作多方面元素来解析该作品的创作细节。

1 茶艺作品创意设计侨批,俗称“番批”、“银信”,以“银信合一”为基本特征,是指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侨批承载着潮汕华侨史上那段曾经的集体回忆。

侨批是潮汕历史的重要见证,薄薄的家书浸满着侨胞对家乡和亲人浓浓的牵挂,也记载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难人生。

有侨才有批,虽说侨批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却从未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而潮汕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潮汕人,走到哪都喜欢喝上一杯充满家乡气息的工夫茶。

就连海外侨胞们,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创业,也不忘带上一套工夫茶具;闲时泡上一泡工夫茶,以寄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茗香悠悠

茗香悠悠

茗香悠悠作者:李谷雨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第05期近日天气渐寒,纵然身畔灯火暖融,榻上被窝安适,总觉几分怅然。

伏案赶着迫近期限的工作,忽觉口干舌燥,信手抓起桌上的一袋茶叶,丢了几片,接了一杯沸水,也顾不得烫当即啜饮起来。

我喝茶的习惯,最初得自父亲的真传。

父亲常工作至深夜,茶是必不可少的“提神醒脑汤”。

偶尔不工作,也习惯夜里在厨房现烧一壶水,沏一杯热腾腾的茶。

他总告诉我,这样泡出来的茶才新鲜。

“新鲜”一词的用法令我纳罕:茶叶制作历经一道道程序,饱含时间的积淀,怎还能说新鲜?但后来我亦爱上茶叶,除了说“好香”,感慨至多的一句便是“真新鲜”。

水赋予了茶叶崭新的生命活力,故曰“新鲜”。

我恋上喝茶,首先迷上的是觀赏茶叶在水中绽放的过程,称之为“释放灵魂”。

喜喝浓茶的父亲最不吝惜茶叶,常见一簇小型瀑布般的茶落向杯中,墨绿的蝶在透明的介质中盘旋一阵,找到精神的皈依后便栖息在各自的角落,缓缓展开了双翅。

它们的体色渐渐浸润清水,将空白填充为一种柔和的浅褐色,是我少时百看不厌的美景。

喝茶的过程,则类似一种“液体界的深呼吸”。

茶令人联想到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至少在一杯散发着旖旎白雾的清茶面前,我甘愿相信无人不君子的情况是可能存在的。

双手捧杯,略高举过肩,轻舒一口气,复凑近杯壁微呷,这大概是饮茶的标准动作。

温度伴着袅袅香气进入肠胃,心里的某点寒霜忽然就被烫化了,一时躁动的火苗也被催了眠。

这不全是心理作用,和茶清热降火的医学功效亦是分不开的。

佳茗再好,缺了好茶具也是枉然。

紫砂和青瓷当属最经典的两种质地。

而我个人更偏爱后者,总觉和茶叶相近的色调才担当得起真正的浑然一体,有种“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之感。

紫砂虽不及青瓷温润,但在历史感上稍胜一筹,用掌心摩挲过略粗糙的壶壁,细微的声响似也轻诉着故事。

书中读过的茶同现实中的茶,妙趣横生。

和尚向苏东坡的“茶”“敬茶”“敬香茶”之转变,如一杯入口过急不慎烫了舌尖、再品却其味无穷的茶;乾隆尝茶叫绝后御封龙井的受用之心,亦似饮茶本身的甘醇爽口、唇齿留香。

李曙韵:重的要轻轻放下,轻的才重重放下

李曙韵:重的要轻轻放下,轻的才重重放下

李曙韵:重的要轻轻放下,轻的才重重放下修行不能局限在技术层面,应该与生活本身丝丝入扣。

只有你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你才知道什么东西你可以放下,可以舍掉。

“本来应该因为一叶茶,把你的生命走得更宽阔,可是很多人却纠结在里头”。

李曙韵无奈地说。

20年前,李曙韵本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读书;20年后寓居北京,却已是为了复兴茶文化而来。

她说:“继唐人煮茶,宋人点茶,明人煎茶,当代中国正面临史上第四波茶事高潮。

”植茶讲究水土,喝茶也分口味,因此南北的茶文化多有差异,例如北京人就喝不了闽南潮汕或台湾的浓茶,且因水质较差,因此喝花茶较多,以掩盖水的味道;茶杯较大,以适应天气干燥、对汤水需求较大的情况。

她的晚香茶室原来开在国子监街,现在则与“茶家十职”这个平台一同落址草场地。

早年她在台湾常常免费授徒,而且“完全不屑那些富太太,教学的时候最讨厌有钱人”,而如今则明白,要跨过对财富偏见这个障碍,因为“有钱人除了有钱之外,烦恼和我们一样多”。

多年事茶,让她的感官变得极其灵敏。

北京烟民远多于台湾,因此“你只要抽了一根烟,我马上就可以嗅到”,而“你的食物中有一颗大蒜,我在这样的距离也都能闻到”。

没有这种敏感,不足以体会茶汤的千回百转。

这种修行,自然也包括一定程度上的训练,例如不同茶种的品性,茶席的元素,行茶的顺序,等等。

她有时候看到朋友圈里发的那些“生活就是拿起和放下杯子”的文章便颇感无奈,“哪有这么简单。

说起来轻松,但过来人就知道,你要放下,非要重重地拿起,所有的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了,你才知道什么东西你可以放下,可以舍掉。

”而用在茶道上,就是“非要用力在形式上,走过这一番,你才有资格告诉我你不要什么”。

但是,修行又不能局限在技术层面,而应该与生活本身丝丝入扣。

“我不教技术,也不教茶艺,”李曙韵说,“有些人在介绍我的时候说,这是茶艺师,我说我不是,非常简单——我不是。

”她希望通过影响精英阶层来传播茶文化,但也不拒绝任何对茶有兴趣的普通人。

[学习茶道看什么书]

[学习茶道看什么书]

[学习茶道看什么书]茶道学习茶道看的书《茶21席》,是受李曙韵所开办的“人澹如菊茶书院”的影响,古武南发出了21封征稿信,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种茶、买茶、卖茶、喝茶、品茶、学茶、习茶、恋茶、研究茶的心得、体会、感想、反思。

精美的配图和事茶人的所想所感,会有共鸣,也值得深思。

茶道的程序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

宜兴的紫砂壶。

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茶道的分类煎茶道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

流行于宋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

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道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工夫茶道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人间有味是清欢——记《文会图》中的茶事活动

人间有味是清欢——记《文会图》中的茶事活动

人间有味是清欢——记《文会图》中的茶事活动李竹雨【摘要】宋代延续中晚唐以来的宴饮之风,北宋徽宗《文会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宋代宫廷宴饮的场景,其中所表现的茶事活动更是真实再现了宋代饮茶的习俗.【期刊名称】《茶叶》【年(卷),期】2014(040)003【总页数】3页(P172-174)【关键词】宋代;文会图;宴饮;茶事【作者】李竹雨【作者单位】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1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6;TS971.21《文会图》是否为宋徽宗亲笔所绘,学术界尚有争议(谢稚柳先生和徐邦达先生认为《文会图》为徽宗画院画家所绘,即所谓“御题画”。

本文仍旧按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录所称为宋徽宗《文会图》),但是其精致明净的风格符合徽宗书院的特质,充分展示了宋代宫廷的宴饮场面。

宋徽宗赵佶朝二十九年,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文会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宋代宫廷宴饮的场景。

图中背景为三株枝叶繁茂的大树,枝叶缠绕。

树下有一大案,大案上有碗、碟、台盏、温壶、箸、勺等食具,有苹果、桃子等食物,还有花形的装饰品。

九文士围坐大案四周,左边一白衣男子单独据桌子一边,可能就是这场宴会的主人,其余客人或三位、或四位分别坐在桌子的另外三边。

除了围桌而坐的九人,还有两人在树下交谈。

图中人物神情各异,侍者们往来其间。

大案的前方,左边两名侍者正准备茶,一侍者正拿长柄勺舀茶末,准备将茶末置于茶盏中,另一侍者在炉边似乎在看着炉中的汤瓶。

桌上有黑色的盏托和白釉的茶盏。

而右边榻上则是酒具,有温壶、台盏等,桌下有一梅瓶形制的酒瓶,并且可看到口部被密封起来。

一侍者双手托盘,另一侍者似乎在打扫桌子。

而左前方有个小童,正拿着碗,不知喝得是酒是茶。

整个场面显得盛大热烈。

画面右侧有赵佶亲笔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

浅论宋代茶事茶词与文人生活

浅论宋代茶事茶词与文人生活

浅论宋代茶事茶词与文人生活
李亚静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7)003
【摘要】茶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茶以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和文化内涵滋养着文人,使文人超脱了一般饮用的需求,进入了身心境界的体验.而文人又通过他们的词作,形象地描述了茶事的发展,赋予茶鲜活的艺术色彩.茶滋养、丰富了宋代文人,而宋代文人诗化、升华了茶.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李亚静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宋代文人集会茶事图中"点茶法"器具研究 [J], 陈曼玉;邓莉文
2.宋代文人咏物词浅论 [J], 周念先
3.宋代茶词与宋代文人日常生活审美化 [J], 付以琼
4.论茶与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J], 施由明
5.“茶味人生随意过”的苏轼茶诗生活——宋代文人茶事生活系列论文之一 [J], 邓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与茶的简单的生活

我与茶的简单的生活

我与茶的简单的生活
束晓英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很多年了,喝茶成了一种习惯,一日可无食,一日不可无茶。

那种依赖,仿如相濡以沫的伙伴,不弃不离,日日相陪,无论你痛苦寂寞还是快乐兴奋.它都默默地与你分享。

如果把人生和茶连在一起,可以说,人在茶中思考,心境在茶中得到升华和净宁。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想,茶道与禅之间是有一定相通的。

【总页数】1页(P60)
【作者】束晓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单性哲学与简单生活的"伦理学"--从简单性维度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 [J], 李
志军
2.泛商业化之茶业思考之——生活的茶应该简单 [J], 王彦
3.简单安装简单生活简述行车记录仪多种安装方式 [J], 李小呆
4.生活·女人·茶——谈茶在女性生活中的应用 [J], 温晓菊
5.生活可以更美、更简单——《零浪费:更简单的时尚》 [J], 耳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曙韵茶事生活随想
“瘾”
爱上茶,是一种瘾,与体内的咖啡因无关,生理的亢奋没能持续太久,心头联结的,是古老灵魂一角的悠悠情愫。

不需太多的理智,翻箱倒柜非要查出它的血脉身份,说太多与这时代无关的故事神话,打动不了你,又如何去说服啜着茶汤双眼迷惘的茶客人呢?
一旦上了茶瘾,就如同我几月来收拾了临窗的一张小案,每每烛火一升炉香一燃,必然有股无形的感召引我趺坐案前,开始读诵那不可思议的《地藏经》。

一旦开启了探索茶汤之旅,舌尖上的感官就像无法预知的导航舰,一路载你到未知的天际线。

“世界是没有尽头的”,影片中的千利休抚摸着地球仪对着窗外的茶庭沉默着,茶的世界又岂是你我带着世俗眼力到茶山去以为眼见为凭就能一窥究竟的?人类味蕾的
秘密又岂是几位品评专员透着制式的语言就能概括论定
的?
“旅”
年轻的时候习茶论茶,情感就像夏日溢满田垄的油麻菜花,炽烈炫目,逢人谈茶斗茶毫不踟蹰。

稍稍陈年热情依旧不减,在故有的城市里找不到交心的对手,便开始以行脚的
方式刻画土地,逐步逐迹地拼贴出自己的茶路地图。

四十岁之后,生命再度遇见瓶颈,带着茶箱一人离开熟悉了一二十年的城市,在另一个人口稠密的北方再度开展探索之旅。

很多学生问为什么是北京?不是上海或者风景旖旎的杭州?许或是北方严峻的天气挑逗了我原始的战斗力,许或是北方人直爽豪迈的格局,有别于南方含蓄忸怩的个性触动了我对南北茶汤不同的想象,我开始在北京国子监街寻一古老的角落安顿灵魂,挥别了台北三间茶室的闲适日子,在这仅有80平方米的空间开始我在京城的生涯。

想象当年卖茶翁高游外离开寺院在京都鸭川卖茶修行的日子,离群索居独善己身的归隐不是这个阶段的生命课题,我倾听上天的安排开始我既丰富却又孤独的京城生活。

“窗”
茶室该有多大呢?茶人的世界能有多大的想象呢?近年来日本建筑界对茶室多有着墨,却少有创见。

日本茶室语言成熟,一个70厘米×70厘米的躏口象征进入茶道之门人人平等,一个类似神龛的“床之间”是茶室最具精神性的空间,不到一叠榻榻米是花道、香道、书道与茶汤对话的宇宙。

自村田珠光的书院茶室到利休的四叠半(方丈)茶室,日本茶室的缩小是借由室内不同角度窗户的开启而使局促的空间变得无限的宽大。

距京都桂离宫不远的“八窗轩”便是我的最爱。

在没设电灯的传统茶室中,顶上的天窗将光线自然
从容洒入室内,温暖并丰富了茶汤。

茶人面对炉火的同时能穿越面前的小窗将茶庭的意境与内心寂静呼应。

客人透过茶人侧身的窗子,逆光欣赏着茶人熟练又安定的剪影,在无声的交流中主客间默契十足,自在又不拘束。

当风抚过茶庭的松叶一如波涛般传入茶室的窗棂内时,一切音声语言已无谓了。

窗,是房子灵魂的出口,让现实中压抑的生命得以寻求出离。

中国人善用不同形态的窗棂,丰富室内的设计,当阳光斜照将窗户镂空的样本剪辑在粉墙上,便是最好的壁饰了。

“借景入室”也是传统造园的一大特点。

透过水榭亭台的设计,倚景赏景在家也能完成。

自文徵明“品茶图”以来,文人书斋与茶寮便是邻屋而建,一两位茶童隔墙侍水以供主人与宾客兀夜长谈。

中国文人即无需为插花、焚香、挂画特别规划独立的空间,喝茶当然也就是日常书斋生活的一处活动了。

2009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邀请了七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习茶人去创作他们对中国茶室的想象,回响很大。

几年过去了,我每每在演讲分享这些照片时,仍然提出许多疑惑。

何谓中国茶室语言?中国人需要固定的茶室吗?旅行或是
迁徙到陌生的新环境时,茶人总是习惯先找一处安置茶席的角落,哪怕只是旅馆窗台边的一小茶几,席子一展,茶器一布,似乎几堵无形的空气墙便将这些平常的场域与茶道悠远灵动的世界隔绝开来。

或许,中国人真的不需要正式的茶室,
茶人的心落在哪里,哪怕只是一卷草席一只托盘,便是无限宽广的宇宙天地了。

“习”
很多初识的新朋友总爱问我茶课在教什么,我一贯笑而不答,似乎很难用只字片语就能说明白。

似乎这一二十年来我在做一件上辈子尚未交代清楚,今生又来续约的事。

来到北京,原只想低调地借由多年在茶事的经验在这城市的一角安置生命,然而来自各地的茶友一再来访,重新唤醒我对茶课的热情。

在晚香二楼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重启我的茶课生涯。

没有设定教材,每周在一丈大小的茶室借茶抒发自己对茶的信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习茶究竟在学什么?学术还是学心?日本博德的仙??和尚在《茶道极意》中写道:夫茶道,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

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可见术还是很重要。

许次纾在提出“心手闲适”,先具备术再以心驭之,最后连心都放下了,生命便游刃有余。

茶序的仪轨重不重要?日本茶道先以严谨的仪轨让新手进入茶事,多年后再由老师口头相授传递心法,颇有道理。

我自己则主张借由一套简单的茶序去训练行茶时的逻辑,茶汤则主张不用秤时计量,而以心度量去测试每泡茶汤的厚度。

虽然过程很冗长也不见稳定,但最终较能发挥茶人各别的特点。

识茶辨茶的过程,充满矛盾与冲突,初识茶的感性浪漫
不再,放大的都是缺点。

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茶,懂得这个道理,学习慈悲,对人对己,或许正是习茶人首要自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