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设计书(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课程教案模板
教案主题: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掌握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4.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教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4. 教师备课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特点。
2. 介绍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四、总结(10分钟)
1. 归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高中无机化学教案模板
高中无机化学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氢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 能够分析氢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氢气的制备方法。
2. 氢气的性质。
3. 氢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品:锌粉、稀盐酸、氢氧化钠、醋酸铝、水、试管、无水氯化钙干燥管等。
2. 教学用品:PPT、课件、实验操作指导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通过提问带入话题,引起学生思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分析氢气的分子结构和电子云分布。
3. 介绍氢气的制备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讲解氢气的制备方法及实验操作步骤。
2. 学生进行现场操作,观察氢气生成情况。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氢气的性质。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氢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氢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2. 拓展学生思维,探讨氢气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氢气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氢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反思:1.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2. 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优化?。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酒精、水、食盐、蔗糖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饮料、空气、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引出物质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物质的组成:讲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2)物质的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3)实验演示:分别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食盐与蔗糖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2)列举生活中的单质和化合物,并说明其特点。
2. 答案:(2)生活中的单质如金属(铁、铜等),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板书大全
高中化学板书大全篇一:高一化学教案篇二:高中化学说课稿大全离子反应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本节课我把两个课时揉和在一起,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然后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的能力,从而归纳离子反应的实质.下面,我就从五方面谈谈我对这一内容的一些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下来有关溶液中反应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
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二、教法方面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
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
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
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高中化学全科教案范文模板
高中化学全科教案范文模板教案标题:化学全科综合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系统性地复习和巩固高中化学知识点;2. 增强学生化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4.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回顾1.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4.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二部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反应;4. 金属与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三部分: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1. 实验室安全规范和实验设备使用方法;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3. 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4. 实验结果的有效展示和交流。
教学方法:1. 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注重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2. 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4. 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化学知识的背景和实际应用;2. 系统化地复习和巩固各个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3.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和实验操作;4. 指导学生科学论证和实验设计,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5.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扩展。
教学评价:1. 组织课堂测验和实验报告检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2. 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竞赛和科学实验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建立关于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4. 定期举办学术讨论和学术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研究兴趣。
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化学教材》2. 《化学实验指导书》3. 《高中化学知识复习资料》4. 《高中化学学习网站》附: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化学全科综合课程,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涉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中的第2节“分子和原子”。
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与性质,原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区别。
难点: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酒精、水、玻璃片等)。
2. 学具:电子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酒精挥发、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子的概念,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讲解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2. 原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2)简述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3)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运动速度快等特点。
分子在物质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如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破裂与重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于大小、构成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够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1.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了解不同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1.2 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基本性质-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第二单元:化学反应2.1 化学方程式-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则- 能够分析和预测化学反应的产物2.2 化学反应的类型- 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点- 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规律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第三单元:化学变化与能量3.1 化学能量转化-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掌握燃烧、溶解等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规律3.2 化学平衡与速率- 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速率控制因素-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调节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第四单元:常见化学实验4.1 酸碱中和实验- 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常见酸碱溶液的制备4.2 气体制备和性质测试- 了解普通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检测- 掌握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操作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操作、现场观察、报告分析总结反思:通过本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祝大家学习进步,取得优异成绩!。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苏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变化》的第1节“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断。
重点:物质的变化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烧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子书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燃烧、融化、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变化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反应类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书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利用电子书发布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1)教师演示化学变化实验,如铁丝燃烧。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变化定义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特征4. 反应类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例。
①水变成水蒸气。
②铁生锈。
③酒精燃烧。
2. 答案:(1)化学变化:如食物腐败、燃烧等;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2)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手写教案初中化学科粤版
手写教案初中化学科粤版
课程名称:化学
年级:初中
教材版本:粤版
课时数:1
课题:化学元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区分化学元素的种类和性质。
教学重点:
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学元素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理解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2. 化学元素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粤版。
2. 化学元素的周期表。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化学元素的概念,并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讨论不同物质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化学元素的分类和性质。
3. 解释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三、实验(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元素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化学元素的特点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化学元素的作业,包括复习相关知识和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区分化学元素的种类和性质。
但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化对化学元素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化学完美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化学完美教案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2. 化学反应的描述和表示方法;3. 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4. 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2. 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展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特点;3. 练习: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率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探究能力;5. 总结:通过复习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设计实验报告、口头报告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用书:《初中化学教材》等;2. 实验器材:试剂、容器、量器等;3. 多媒体资源:PPT、实验视频等。
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化学现象引入话题;2. 讲解环节: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3. 练习环节:设计实验操作和问题;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化学问题;5. 总结环节:复习和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学扩展:1. 开展化学实验俱乐部、科学夏令营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2. 建设化学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3.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科研实践等,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二节“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酚酞试液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变化的特征。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定义2. 化学变化特征3. 化学反应类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2)分别为:合成反应、化合反应。
(3)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铁锈;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盐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收集化学变化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板书设计动教案
初中化学板书设计动教案
科目:化学
年级:初中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2.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将物质进行分类;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板书: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2. 教具:实验器材、实验化学品、教学PPT;
3. 实验:准备不同种类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分类实验;
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通过呈现图片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引入物质的分类主题;
2.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对提供的物质进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课时:
1. 回顾: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 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类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分类方法;
3.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4.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1. 教学时长、内容和方法是否合适;
2.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3. 如何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份初中化学板书设计动教案范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教学板书的形式与设计范文
化学教学板书的形式与设计纲目式⒈摘要型 初中化学“燃烧”部分板书缓慢氧化——引起自发燃烧叫自燃 燃 烧 ——反应快慢不同爆 炸 ——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 ⒉归纳型“苯的分子结构”教学时形成的板书.还有:显微型、设疑型等。
纲目式着重于教学内容呈示的层次性----提纲挈领。
物质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 燃着物质隔绝空气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灭燃图式⒈示意图“同一轨道电子自旋”情况分析⒉图示实验(描摹图)苯酚的酸性⒊图像(轨迹图)形成化学平衡概念的两幅图像。
⒋编制关系网络(联络图或概念图)乙醇的化学性质⒌描述鉴定(别)或分离操作(流程图)如:鉴别溶液⒍图示审题(流程图或思维导图)某硫酸铵试样1.48克,加入过量碱液。
加热后,把生成的氨气用250毫升0.05摩/升硫酸吸收。
再用0.2摩/升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剩余的硫酸,共用去15毫升。
求此试样中(NH4)2SO4的百分含量。
可归为两类:1.如示意图、描摹图、轨迹图。
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画龙点睛。
2.如联络图(概念图)、流程图(思维导图)。
着重在简明揭示知识点间的映射关系与趋向----穿针引线。
表格式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分析角度 反应要求 外界条件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压强 高压 高压 温度高温低温 是否使用催化剂 使用——初中“分子”概念形成时的部分板书.整合比较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显示二维关系-----求同存异综合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根据工业 生产特点合成氨适宜条件200-500atm 500℃,铁触煤************************************************浅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形式及运用李哉平板书是教师讲课的一种书面语言,一种引起视觉直观的手段。
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从听觉感受转入思考,理解并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系统。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活动1】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证
【小结】用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情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4分30秒
环节二验证微观粒子的性质
【总结】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微观粒子的性质
【活动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小结】微观粒子的性质;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分45秒
环节三
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展示】一滴水中的数据,并引出模型的概念
【活动3】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2种水的物理变化
【活动4】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电解水的化学变化
【总结】1.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学习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5.通过模型解释宏观实验并修正模型的过程,初步感受宏观微观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书(4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书一.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将继续体现教学的启蒙性和基础性,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界,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而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继续感受化学再生长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继续推行“六步实效教学流程”策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试题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注意试题的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和人文性,为社会法杖和上一级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的总体设想(一)认真学习研究《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参。
做好学情分析、编写好导学案,明确每一学段的知识,各单元中每一课题的知识带你在课表中的具体要求,并联系中考,会考要求及常见题型,八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整理、适度的拓展,以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知识体系,更好地迎接统考和中考。
(二)统观教材、确定好重点和难点。
初三教学部分1.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2.重点、难点和关键第五单元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含义及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第六单元教学重点: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及装置,气体制取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的二氧化碳的装置。
第七单元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燃烧使用对环境影响。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板书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板书教案内容:一、第一章:物质与化学反应1.1 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分类,举例说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列出物质分类的定义和特点,用图示表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组成。
1.2 化学反应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举例说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列出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类型,用图示表示各种反应的特点。
二、第二章:原子与分子2.1 原子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的组成和原子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结构,解释原子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板书设计:列出原子的结构,用图示表示原子序数的意义。
2.2 分子教学目标: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性质。
板书设计:列出分子的概念和性质,用图示表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三、第三章:溶液与化学平衡3.1 溶液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性质和溶液的浓度。
教学内容:介绍溶液的定义,解释溶液的性质和溶液的浓度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列出溶液的定义和性质,用图示表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3.2 化学平衡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解释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板书设计:列出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原理,用图示表示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四、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4.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教学内容: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板书设计: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类型,用图示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4.2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教学目标: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范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范例课题:化学元素与周期表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周期表上元素的排列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分类和描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和元素性质的分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黑板;2. 实验室设备:化学元素样品、试管、燃烧器材等;3. 纸和铅笔供学生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符号和周期表的组成;2. 提出问题:元素是什么?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种类;2. 分类讨论元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等;3. 展示元素的常见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兴趣。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元素的性质并做记录;2.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比不同元素的性质。
四、讲解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10分钟)1. 解释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引导学生看懂周期表上的信息,理解元素的周期性。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提供化学元素的分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2. 结合实例讨论元素的性质分析和分类。
六、总结和归纳(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周期表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元素的更多性质和应用。
课后作业:1. 完成化学元素的性质分类表;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周期表的知识;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此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2.1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过程,能量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化学反应视频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化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融化、水沸腾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过程,讨论能量变化。
4.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 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列举三种化学反应类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2. 答案:(1)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化学变化:如铁生锈、木炭燃烧等。
(2)反应类型及实例:化合反应(如氢气与氧气水)、分解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为水与氧气)、置换反应(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硫酸锌和氢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其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提高其化学素养。
好用的初中化学教案书
好用的初中化学教案书
教案名称:化学实验——初中化学实验
年级:初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安全规定。
2.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3. 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挥发、溶解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瓶、量筒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等。
3. 实验操作工具:滴管、坩埚钳、燃烧器等。
4.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内容:
实验一:氧气的制取
实验目的:通过加热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氢。
2. 用灯炉加热试管。
3. 将产生的氧气收集到试管中。
实验结果:氧气生成。
实验二:氢氧化铜的溶解
实验目的:观察氢氧化铜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实验步骤:
1. 将少量氢氧化铜粉末加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水并搅拌。
3. 观察氢氧化铜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氢氧化铜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实验的过程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同时,注重实验安全和实验规范,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纪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
(Inorganic and analytic chemistry)
总学时:90 学分:5.5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2、开课学期:1
3、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4、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
5、前接后续课程和学科特点:通过高中化学课程,高中化学课程已初步接触到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但知识部分也不深。
而后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教学论化学都要已本课程为基础,特别是一些化学理论应用得较多。
6. 学习适应性及动机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且逻辑思维较强,但进入大学课堂,普遍感觉到课堂讲授知识量多,速度快,特别是化学热力学初步,难于理解,习题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后面的知识学习就越来越适应。
学生开始学习兴趣较高,到课率高;有个别学生兴趣浓厚,有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想法;但也有学习基础是好的学生,感到困惑,迷茫。
二、课程教学要求
无机化学是由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内容等组成。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包括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和配位化学。
元素化学主要掌握主族元素中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单质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第一过渡系的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等丰富的化学知识。
学好基础理论,有利于理解众多的化学事实,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从理论上阐明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有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才能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
1.善于归纳、总结规律,要掌握化学基本规律和基础原理内在的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2.认真练习、作好作业认真作好平时作业、多做练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有效办法。
做书上练习题时,一定要认真复习思考教材内容后再做。
3.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疑难问题。
4.重视实验、训练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必须认真做好实验,实验前作好预习,实验时认真观察现象,既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巩固书本上所学的知识。
5.教师应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认真自学;指导小组讨论,认知批改作业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础原理及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参考书: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严宣申, 王长富,普通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黄佩丽, 田荷珍,基础元素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徐家宁,史书华,宋天佑,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迟玉兰,于永鲜,牟文生等,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陈寿椿,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朱裕贞等,现代基础化学(上、下),化学工业出版杜(1998)
10、黄孟健,无机化学答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1、张青莲主编,无机化学丛书:1~18卷,科学出版社(1982~1998)
具体教学内容,重难点及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不同层次要求见教学大纲
三、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
a) 课前预习
学生有来自不同省份,实施新课程后,化学知识基础不一样,而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学生要求先温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教师并适当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辅导。
b)课堂教学
1.课的开始
课堂教学与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课的开始一般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首先,要稳定情绪,创设课堂气氛。
然后,集中注意,导入新课。
2.课的中心
由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的水平及教学时空条件的变化或不同,课的中心部分的组织安排可以是千百万化的。
但基本的一条是相同的,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学生知识获得过程规律,让学生动脑、动手去感知和获得化学知识,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在课的中心,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愉悦、活泼的气氛中其智能操作活动的效率明显比在压抑、焦虑气氛中高。
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以和蔼的教态、亲切的笑容、幽默的语言上课,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危机感,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按学生知识获得过程规律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实验等情境,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实验现象等,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获取相关的信息,再对获取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加工处理,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改组或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然后要设计练习、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3)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实验、讨论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获得知识和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的结尾
在课的结尾,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归纳与联系整合,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常用的方式有:
(1)概括性小结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公式、图表或符号,对教学内容作简明、扼要的归纳小结。
(2)联系整合
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用原有知识和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知识,以此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中,改组或扩大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3)讨论与质疑
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质疑。
(4)练习实践
围绕新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形成性的课堂练习,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布置适当的应用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c) 支持服务
尽量通过习题联系、实验、多媒体学习资源、学习小组、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答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支持服务不仅包括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
课程教学模式
接受/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具体流出如下:
教师:问题引导——知识呈现——启发论证——组织讨论——联系整合——组织练习激活↓ 感知↓ 理解↓ 内省↓ 内化↓ 强化↓学生:旧知与动机——知识表征——知识新命题——知识完善——意义建构——巩固运用全部课程教学中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其他教学模式,如讲解—接受模式,指导—自学模式,问题—讨论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
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程序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利用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主要教学媒体。
这主要是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南京大学编写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其他相应辅导教材。
主教材是基础教学媒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其它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
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它将全面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课堂录像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困难时,用视频教学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视频教学中教师讲授概念准确,重点突出。
注重基础知识,较好地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
这些资源在我校精品课程网站(胡乔生教授主持的《无机化学》和赖晓绮教授主持的《分析化学》),其他高校网站提供相应资源。
(3)CAI课件:主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及复习要点作系统精讲,它将起到解疑释难、引导方法、指导复习的重要作用,利用它学员将能全面而有效地把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除采用以上三种教学媒体外,同时采用其它教学辅助媒体。
如提供,习题讲解,辅导答疑和个别辅导。
最终目标是:各种教学媒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无机及
分析化学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考”的体系,以便圆满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分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形成性考核,二是终结性考核,在课程教学实施环节。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期末考试成绩的70%。
每次理论课后均布置作业,每次3~4题,全部批改,计算平时成绩;每次实验课前必须写预习报告,实验课后写实验报告,全部批改,计算平时成绩;理论课成绩占100%;其中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理论课考试形式为书面闭卷,1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