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孔乙己》读后感
读鲁迅的《孔乙己》有感六篇
![读鲁迅的《孔乙己》有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78355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c.png)
读鲁迅的《孔乙己》有感六篇读鲁迅的《孔乙己》有感1鲁迅小时候在饭店做过几年工,他因为年龄小,伺候不了在店内穿长衫的客人,老板就安排他在柜台工作,招待那些不富有的工人。
在鲁迅迎接的那些客人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又在店外吃饭的。
孔乙己小时候读过几年书,所以说话时总是“之乎者也”的。
他去小店喝酒时一般都给的是现钱,偶尔没带钱时赊账,欠的钱都会在一个月内还完。
因为孔乙己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字又写得漂亮,所以找了份替人抄书的工作。
可是他这个人平时太懒,抄书的工作做不了几天便卷着笔墨纸砚逃之夭夭了,渐渐地,就没人再敢雇他了。
他有时生活困难时,就忍不住去偷东西。
有一次,他偷东西时被人发现了,就被打断了腿。
打断腿之后他又来了这个酒店一次,要了一碗酒,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他来过,大概是死了吧。
看完了这篇故事,我深切的体会到旧社会的不平等——有钱人可以在店内吃饭,普通人只能在柜台外面吃饭。
我还懂得一些道理:做人勤为本——一个人想要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勤劳,像孔乙己那样替人抄了几天书就卷着笔墨纸砚逃之夭夭的人,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寓意深刻,看过之后令人受益匪浅。
我以后还要多找一些来读一读。
读鲁迅的《孔乙己》有感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大概是我读完小说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
这句话实在是具有震撼力!单单这一句话,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乙己的卑微和无足轻重。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着一种思想,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只有回反复咀嚼才会理解。
这篇人物小说,鲁迅先生先从容不迫的描绘了当时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鲁镇的民风世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将笔墨放在孔乙己身上。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被封建社会严重残害的读书人,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然而却满口之乎者也;出生卑微,却养成了恶习,穷困潦倒,却又自命不凡;不能科举高中,只能在下流社会徘徊,而他又不肯脱下长衫,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读后感(15篇)
![孔乙己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18aef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2.png)
孔乙己读后感(15篇)孔乙己读后感1这是一个吃人的时代,冷漠麻木的看客,科举制度的僵化,封建礼教的毒害,自甘堕落的不幸者,组成了个这个病态的旧社会,而我们的主人公——孔乙已,最终也被这个时代所吞没。
孔乙已是别人的笑料,却是时代的悲哀。
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使文人思想僵化,当官的不再是为民做事的英雄而是满口“君子”、“者乎”的伪君子。
孔乙已便成了这个时代的失败品,成了什么都不会,却自命清高的可怜虫。
而“我们”这些看客,更是夺走了这个时代最后的'生机,成为了压垮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所有人最终也吃了人,然后被吃。
这样的恶循环什么时候才能终止?这吃人的时代啊!孔乙己读后感2我读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惰,学问既不高,又教人半懂不懂的人。
读完《孔乙己》这篇文章,我觉得孔乙己虽然贪吃贪喝,但是在文中“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喜欢文学的,而并不是一个即贪吃贪喝,又是一个不勤奋好学的。
虽然孔乙己常有偷窃的.行为,但也不是天天不务正业。
在文中孔乙己来酒店喝酒,掌柜已知孔乙己偷窃被何家吊着打,不但不关心孔乙己的伤势,而且来取笑孔乙己。
在文中结尾,掌柜还仍然想着孔乙己欠自己十九个钱。
可见掌柜这个人是一个贪财,狗眼看人低的人。
在文中结尾部分孔乙己被举人打断了腿,原因是偷盗,孔乙己真是不知悔改,以至于到现在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没死。
无论孔乙己到底死没死,我们都要衷心的祝福他。
孔乙己读后感3《孔乙己》这本书是我在学校的图书交易会上花低价买来的,起初我只是应付差事而买的,后来当我细细品读时居然对它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我国作家鲁讯先生的作品,本书除了《孔乙己》之外,还有其它许多鲁讯的作品,都是反映当时社会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我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主要讲述了“我”在咸亨酒店当伙记时遇上了孔乙己这个顾客发生的`故事。
当我读到大家讽刺孔乙己偷东西时,我真为他感到惋惜,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双手来劳作呢?当我读到孔乙己偷东西被打折了腿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饱含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孔乙己》读后感(15篇)
![《孔乙己》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45652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7.png)
《孔乙己》读后感(15篇)《孔乙己》读后感1《孔乙己》讲述了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悲惨的人生,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诞生的像孔乙己这样好吃懒做的读书人,文中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共两次,第一个偷书被打赊账买酒喝,第二次偷窃被打残以后再去赊账买酒喝,孔乙己穷,但他从来不拖欠酒钱,没有了第三次买酒,也没有孔乙己在还清他第二次买酒欠咸亨酒店的19个钱。
总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读到孔乙己的时候,我觉得他人很好,第一次是偷书被打别人嘲笑他时,他反驳“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穷困潦倒却也可以这样维护学识,我觉得他值得被尊敬,文中讲到孔乙己在问我“茴香豆的茴字如何写时”当我写对了的时候,他的眼里有光,当他想教给我更多的“茴”的写法时,我的不耐烦让他有了惋惜。
第二次偷窃被打残,大概是心灰意冷了,别人的嘲讽有了杀伤力,他承认了“不偷怎么会被打断腿”“请不要说了”等等词汇。
我在想他承认了,也放弃了,打残以后去咸亨酒店是爬着过去的,无法想象,那么一条生命形同够猪一样的出现在别人眼中时,没有丝毫的同情,嘲讽并没有少,反而变本加厉,人心究竟有多冷漠?我们可以理解,有手有脚的有学有才之士,怎么会沦落到那般田地,可怜之余皆是可悲至极。
我相信孔乙己想发挥学识的力量,想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却也是生不逢时,没有了温暖的春天,孔乙己死在了冰冷的冬夜。
《孔乙己》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并通过对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社会和人群对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经常来店里喝酒,读了半辈子的书,但因为贫困不得以偷东西,最后还是可怜的死了。
孔乙己性格当中具有迂腐、懒惰、清高的特点。
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出身贫贱,却养成了满脑子的上层士大夫的恶习;他穷苦潦倒,接近行气,却又自命不凡,好吃懒做。
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压抑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场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读后感(15篇)
![《孔乙己》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89601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f.png)
《孔乙己》读后感(15篇)《孔乙己》读后感1我读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惰,学问既不高,又教人半懂不懂的人。
读完《孔乙己》这篇__,我觉得孔乙己虽然贪吃贪喝,但是在文中“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喜欢文学的,而并不是一个即贪吃贪喝,又是一个不勤奋好学的。
虽然孔乙己常有偷窃的行为,但也不是天天不务正业。
在文中孔乙己来酒店喝酒,掌柜已知孔乙己偷窃被何家吊着打,不但不关心孔乙己的伤势,而且来取笑孔乙己。
在文中结尾,掌柜还仍然想着孔乙己欠自己十九个钱。
可见掌柜这个人是一个贪财,狗眼看人低的人。
在文中结尾部分孔乙己被举人打断了腿,原因是偷盗,孔乙己真是不知悔改,以至于到现在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没死。
无论孔乙己到底死没死,我们都要衷心的祝福他。
《孔乙己》读后感2今年寒假,我读了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孔乙己》。
这本书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
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把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
我要向孔乙己学习,学习他这种不拖欠、心地善良的品行。
《孔乙己》读后感3其实,孔乙己的形象,在我们现代社会仍有存在,而且不是小部分,而是大部分人的身上,都还残留着孔乙己的气息。
虽然这与封建科举制度远远拉扯不到关系,可他却与考试制度的不完善相联系着。
想现在的高考制度,难道一点而都没残留封建科举制度的气味儿吗?其实不然,现在的高考制度虽然没有以前的封建科举制度那样苛刻,可它却依然毒害了不少现代的青年们。
这些青年们,为了能读上一流的大学,他们靠的也就是拼命地学习,他们每天都进行着三点一线的三部曲,每日每夜地学习,似乎恨不得把书上的内容装进脑袋里,以备高考那瞬间能派用上场。
孔乙己读后感通用15篇
![孔乙己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101b9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9.png)
孔乙己读后感通用15篇孔乙己读后感1一曲悲歌有笑声知道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知道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知道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
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
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有人初读这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一定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
《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悲剧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
悲剧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喝酒的人看着他笑”,“众人哄笑起来”,“也都哄笑起来”,“附和着笑”,“在笑声中走散了”,“笑着对他说”,“便和掌柜都笑了”……从头一直笑到尾,笑声愈响,欢快的气氛就愈浓,孔乙己的悲惨色彩就愈浓重,以至到后来孔乙己自己都无底气了,低声地恳求道“不要取笑”。
我们不知道孔乙己年轻时的样子,但至少,他现在是悲惨的。
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后困死在这个漩涡里。
我也无法判断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
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
“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
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己的快乐。
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
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
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宣扬正义的。
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
《孔乙己》读后感11篇
![《孔乙己》读后感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e42e7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e.png)
《孔乙己》读后感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乙己》读后感11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孔乙己》读后感11篇(孔乙己读后感受),供大家参考。
孔乙己读后感大全(25篇)
![孔乙己读后感大全(2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fd5f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c.png)
孔乙己读后感大全(25篇)《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发表于《新青年》,后编入《呐喊》。
该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体不勤,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孔乙己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孔乙己读后感篇1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
它使我想到了自我,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
文章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而透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
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
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
所以,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运。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
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
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
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剩余人。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明白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孔乙己读后感篇2星期天,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印象深刻,感想颇深!该文的主要内容是:在鲁镇的酒店里,除了常来的长衫主顾外,还有一个人,虽穿着长衫,但却很旧,那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优秀读后感10篇
![孔乙己优秀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802c8f0b1c59eef9c7b49f.png)
孔乙己优秀读后感10篇《孔乙己》是由中国最具血性的文人鲁迅先生写的。
《孔乙己》讽刺了封建社会顽固思想害死人的道理。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了《孔乙己》有感我昨天读了《呐喊》里的《孔乙己》。
里面讲了鲁迅先生在十二岁起就在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伙计,来喝酒的有一人最特殊,那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穷的人都短衫,站着喝酒。
富的人都在店面隔壁的房子喝酒,穿着长衫)。
孔乙己是别人给他起的外号,说话总是之乎者也,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后来孔乙己可能因为偷了东西,被别人打断了两腿。
再到后来也没有见到他。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些气愤,还有些怜悯孔乙己。
他虽然好吃懒做,但是他非常爱孩子,邻居的孩子来了,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孔乙已很善良。
文中描写的孔乙己是幽默、好吃懒做、善良的。
后来说他也许死了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就像老师说的一样:人会受生活的影响。
孔乙己就是这样,因为生活去偷窃,才会被打断腿。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读了《孔乙己》有感结束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的教学后,颇有感受,课余得些体会,笔录如下,敬请各位老师斧正。
孔乙己者,不知何许人也。
旁人常议,乃知其幼时天资聪慧,遂拜师于私塾,潜心苦读四书五经,以求功名。
然功名未得,却迂腐之至。
常以圣贤居之,不思营生,当婚未娶,孤寂一生,至死孑然。
悲哉!与之谋面,乃半百之人,天命定也。
其生活窘迫,濒临绝境。
常食不裹腹,衣不敝体,为求温饱,时有偷窃之举而遭殴打,乃至遍体鳞伤,加之秉性不改,所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为解忧闷,常独饮于咸亨酒店,饮罢,仰天长叹,留下之乎者也之语,飘然而返。
长此以往,人已不人,鬼未为鬼,终不知所终。
其命之苦、其终之悲,令人痛之。
故父斥玩儿、妻妇相夫,皆以此为戒。
嗟乎!典制止毒莫如此也,世人之愚焉有情乎?然,余观孔乙己之境遇,岂不事出有缘哉?语曰:凡事因内外之因而变,外因者有相辅之效,而内因则具锤音之功。
《孔乙己》的读后感精选大全5篇
![《孔乙己》的读后感精选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4b92b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c.png)
《孔乙己》的读后感精选大全5篇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富有时代气息。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孔乙己》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乙己》的读后感篇1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这便是鲁迅先生描绘的孔乙己。
孔乙己随身着长衫但却没有着长衫人的地位,而和短衣帮相近。
但在文中短衣帮的笑声却显得尤其的大,似乎要震破我们的耳朵。
有些人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
但我认为笑声的内涵不仅仅在于此,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
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
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以“笑”。
这样的笑声让我们战栗,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
鲁迅先生通过这笑声想要将人们唤醒,唤醒他们的觉悟,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在文章结尾处,孔乙己的死也只是由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
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这样的冷漠麻木是比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所做的恶行更为触目惊心的,这也展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到了地步。
孔乙己读后感(10篇)
![孔乙己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922e3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a.png)
孔乙己读后感(10篇)孔乙己读后感1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当代人们处于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一外貌描写,既概括了人物的特别身份,又预示了一场悲剧的即将开演。
通过肖像描写,我看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受:“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写出了一个常常挨打的书生模样,再与他断腿时的肖像对比,两者相逢,简直天衣无缝,更显出了孔乙己的凄惨遭受。
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好像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显示出孔乙己是一个很懒散自己不情愿洗,但又死爱面子的人,又说明白孔乙己穷但又生怕失去读书人的身份的特点。
通过一些半懂半不懂的语言,如:“之乎者也”等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
又通过孔乙己教“我”写字,又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心地和善。
鲁迅先生用极为简省的笔墨和具体的生活详情,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淹没的读书人。
孔乙己读后感2不知道为什么,拿起这篇文章,就有点放不下的感觉。
或许它是一篇小说,里头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以及饱满的人物,再或许它是一篇出自鲁迅笔下的名篇。
看完一遍,只是感叹孔乙己悲剧的人生。
再细读一遍,发觉这个人折射出了一个大的社会。
折射出这个社会的冷漠,这个社会的残酷。
或许在更多人眼里,孔乙己是那个社会的“多余人”,也是那个社会的被毒害者。
在别人的贬斥下,我观赏起他的执着,虽然,我们会怒其不争,可是,换个角度去看他,他一个人的抵抗也是无济于事的。
他热衷于功名利禄,其实,这个那个社会司空见惯的行为,我们不应当去指责或者去批判,要怪我们只能责备那个社会,诅咒那该死的科举制度。
其实,像孔乙己这样的人,不只是存在于封建社会,当今社会,有何尝少呢?在这个竞争社会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所谓“人才济济”的21世纪,许多“孔乙己”奔波于公务员的考试当中呀。
孔乙己读后感15篇
![孔乙己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9294477c1cfad6185fa72e.png)
孔乙己读后感15篇孔乙己读后感15篇:【篇1:孔乙己读后感】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
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
文章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而透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
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
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
因此,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运。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杯具,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
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
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剩余人。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篇2:孔乙己读后感】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读后感(精选15篇)
![《孔乙己》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a24a3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c.png)
《孔乙己》读后感(精选15篇)《孔乙己》读后感1这几天我阅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译文描述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时常来咸亨酒店喝酒,在旁人看来是十分无用的知识他却把它看作是一种本领、特长还感到很满足却也因此遭到其他人的嘲笑。
孔乙己也最终因为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住打断了双腿,在极度的饥寒交迫的困苦环境中痛苦地死去。
鲁迅先生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位深受科举制度荼毒因此而穷困潦倒的下层读书人——孔乙己,而只有少数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困难重重的科举考试爬上他们梦寐以求的统治阶级地位。
然而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有能力放弃科举另谋出路,有能力去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他好高骛远不愿意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干起,从苦活累活干起,他把所有的当官希望全部寄托于科举考试,可是他并不知道科举考试也是相当严苛的,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参加科举考试直至54岁中进士,自身却被过度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疯子(半疯半癫)”的人。
况且孔乙己也是一个“穿长衫的人”,他可以开一个私塾,“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教教孩子们读书也可以养活自身,这一形象刻画出他是一位“读书人”,虽然贫穷但放不下“读书人”身份的架子,不愿和底层工人为伍,他看不起那些底层工人,但他也无法往上攀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也因此以“孔乙己”为代表的“中层”读书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文中提到孔乙己兴致勃勃的给“我”讲授“回”的第四种用法,虽然“我”不以为然但他却讲的津津有味,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待,这也是十分可笑的,一个十足的书呆子,现在谁还需要知道“回”的第四种用法呢?真是太可笑了。
孔乙己的下场是悲惨的:他名落孙山并未考中最低级的秀才,连替别人“抄书”的工作他也放弃了,日子过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迫不得已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打断了腿,死在饥寒交迫与痛苦中,这也看出当时的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是多么冷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鲁迅作品《孔乙己》读后感(精选19篇)
![鲁迅作品《孔乙己》读后感(精选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9ca84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6.png)
鲁迅作品《孔乙己》读后感 篇1 近日,浙江绍兴邮友方建新寄来鲁迅作品《孔乙己》纪念封1枚,此封为宣扬鲁迅作品、传承鲁迅精神而印制的。
封的左下方印有咸亨酒店的门面和穿着长衫的孔乙己手端酒碗,另一只手抓着碗里茴香豆的情景。
右上角盖有彩色邮资机戳,下边的纪念邮戳也是孔乙己手端酒和抓茴香豆的画面,三者图案十分巧合。
记得我上中学时曾读过此文。
为了加深印象,特又从书柜中找出鲁迅的作品《呐喊》一书,再次重温《孔乙己》这篇文章。
《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写于1919年3月,同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月刊,后编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病态。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及封建教育的檄文。
小说以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形象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麻木冷淡、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小说从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含蓄地说明他显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里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
身份特殊。
预示着他悲剧命运的必然发生。
肖像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断腿前后肖像对比,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服饰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
《孔乙己》读后感10篇
![《孔乙己》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f28a4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7.png)
【精】《孔乙己》读后感10篇【精】《孔乙己》读后感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精心的《孔乙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匡助。
鲁迅《孔乙己》,入选中学课本,是一 篇经久耐读的小说。
孔乙己,与众不同。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品格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孔乙己,似乎用他的另类,保持着一个读书人清高的风骨,最后的尊严。
然而,穷酸的孔乙己,虽极尽掩饰,却每每遭人取笑,无力争辩,失去了底裤,遮不住羞耻。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众人都轰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众人也都轰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此时已经会萃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成为了众人开心果,无论他的酸腐,无关他的落魄。
孔乙己人畜无害,惟一嗜好,心念执着,便是为读书不惜窃书,往往“脸上又添新伤疤”,终被丁举人几顿暴打,双腿被折,靠手走路。
以致“许是死了”,“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
这个任由人笑话,做弄的孔乙己。
“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生命已无关紧要,连死也不确定。
就这样,从众人的全世界路过。
孔乙己,是迂腐的,卑微的,善良的。
他不曾经伤害过众人,却不幸成为众人餐前饭后的谈资,肆意取笑羞辱。
他的穷苦,没人救济;他的才干,没人欣赏;他的挨打,没人疼惜;他的生命,没人关心。
给人带去欢乐的孔乙己,在众人冷漠无情中,谜普通消失,淹没于众人笑声中,渐行渐远。
孔乙己,何其悲哀。
可是,众人对他心灵的虐杀,又何其可憎。
《孔乙己》,常读常新。
生于新时代的我们,孔乙己的遭遇和处境,同样值得深思和警省。
孔乙己读后感(优秀8篇)
![孔乙己读后感(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c94fc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8.png)
孔乙己读后感(优秀8篇)孔乙己读后感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
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孔乙己读后感篇一在鲁迅笔下的许多角色中,每一位角色都真实地映射出社会中不同形态的人。
而且我每次读孔乙己时,都会讶然发现他的性格深深地击中了我,甚至我周边的人。
孔乙己在当时地位卑微,穷困潦倒。
但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始终幻梦于科举考试。
心中的价值观严重失衡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迂腐的思想逼迫着他说出淤积的“之乎者也”,自傲清高,好逸恶劳。
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愈发惨淡,终于凄凉地死于历史的黑暗。
孔乙己虽潦倒不堪,但整日必做的事便是耍钱去酒馆。
始终不脱下自己可悲的长衫,终于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说明他本具有谋生条件,是一位强健的劳动力。
但是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长衫又脏又破,好像十多年也没有洗。
一位本具有谋生条件的人却十分贫穷,又何不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的那些啃老族们。
这些有手有脚的青壮年却好吃懒做,强烈依赖于风年残月的父母,不断地压榨,简直令人气愤。
孔乙己一有钱便去酒馆,“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这个“排”字彰显出他想要力证于自己是有钱人,在穷人面前炫耀的心理。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总有些这样的人,他们盲目消费,在亲朋好友的面前炫耀自己不劳而获的钱财。
一旦资源耗尽,为维护那光鲜亮丽的生活,不得不重拾那阴险狡诈的勾当,随着自己黑暗行为的曝光,已无法维系虚伪的生活,被分解成一缕烟灰,被强有力的飓风所刮去,消失在浩荡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1
鲁迅笔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体格上。
尤其是在思想上。
孔乙己则当仁不让了——自然不例外!
世态炎凉,回到现实社会中放眼观看,我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了。
——某些人似乎生来就是被众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会得到哪怕没有任何毫无作用的怜悯了!
现实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愤恨,漫骂取笑自己的人后却又转而取笑其他所谓“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来填平心中的沟壑。
转而复始,始而复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于是乎,我们将鲁迅先生所万分鄙夷的精神发扬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
我是不是孔乙己一类的人呢?
也许吧!我不否认自己会被别人嘲笑取乐,亦或是自我解嘲。
可那又能怎样呢?我的心态是平衡的,我的内心是明净的!因为我坚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为我没有象他那样读书却做苟且之事,象他那样去卖弄自己的看似辉煌实则无稽的“高深学问”。
我的所作所为无愧于世人,便也就无愧于自己了。
相反,我却为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无奈!因为他们在忠贞不二的吞噬着自己的灵魂!他们在昧着良心嘲笑着本不应该被嘲笑的人或事。
其实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经不起打击的!我鄙视他们!
我期待着众人都能够释然的活着,不挣太多名和利,为了自己而活着!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抬不起头来的人们能够坚持下去,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
对孔乙己语言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运;一方面与其它的“暗线”(如长衫、脸色、挨打)互相照应,互相推进,成功地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问题、弊病。
我们不是孔乙己,我们无愧于世人。
《孔乙己》读后感2
妈妈下午给我讲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让我感动。
于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读了一遍,我深深的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它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南方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的故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别处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
喜欢花点铜钱,买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尝。
文章里就喝酒的气氛还有这样的描述:穿短衣的顾客站门边,几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
看了这样的文字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后面的文字,才知道这就是当时社会阶层的真实写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穷苦的下层人,穿长衫的多是一些有钱人。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迂腐而穷困。
虽然他还是一个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状元,都没能考上,最后把自己考得穷困潦倒。
尽管如此他却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虽然他的长衫很破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以前有点钱,现在落魄的读书人。
孔乙己有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勉强糊口。
可他有一坏习惯,好喝懒做。
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带书以及纸笔墨砚,一起失踪。
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故事最后对孔乙己的结局有了这样的叙述:中秋节前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结账,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铜钱呢!”。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被打折了腿了。
”这以后就再没有看见孔乙己了,他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让我感到可怜可笑,但他悲凉的一生、悲惨的结局,无疑是当时社会的那种弱肉强食、冷漠无情、愚昧封建的旧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语言、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鞭打和讽刺。
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激励着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
《孔乙己》读后感3
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
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
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某年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
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
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
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
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
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到得底线。
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
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
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
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
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
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4
穿着破旧长衫的高大体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带着伤痕和蓬乱的白色胡子,这就是鲁迅所描绘的孔乙己的样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爱面子就是它的特点,这种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别人提起他的时候,却总能记起他,让人感觉那是一种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别去记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记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会把他和别的长衫文人混为一谈,个性鲜明,喜欢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这似乎也跟别的文人没什么两样,但却似乎没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
说是平易近人,也有那么点差距。
总之,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孔乙己啊,衬托出来了那个时代的悲凉。
那个时代人的冷漠让我感到震惊,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可以对死亡这么的轻描淡写,就连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们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从不会关心到别人,就像老板想起
了孔乙己,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罢,那些领导,可曾有一个关心过民众?或是没有空,正在忙着往腰包里塞钱,或是根本不愿意去管了。
试问,在这样的领导下的人民,又怎能关心到别人呢?
现代呢,好像的确是有人关心到别人了,但是,却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恶劣。
比掺水还要过分的赚钱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带来的是,是利还是必,科技该不该发展,文人该不该诞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来越多,更不希望漠视人情的人越来越多,还不希望长衫文人越来越多。
但是,可能吗?
《孔乙己》读后感5
除了上次说道的叙事人选择的特殊,鲁迅使用了小伙计的角度,这样就略去了很多关于孔乙己的介绍,以及他的悲惨命运的了解,就在这小伙计的眼中,也没有对于孔乙己的出场做面面俱到的描述。
在表现方法上,《孔乙己》没有描述,没有渲染,仅有平淡的叙述,这一点和鲁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一样的。
在表现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没有渲染,仅有平淡的叙述。
文中写到“没有他,人们也一样快活”那里后,小说之后写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样回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是仍旧偷。
这一回,是自我发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之后怎样样?”“怎样样?先写服辩,之后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之后呢?”“之后打折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从字面上看,好像并没有任何文字直接写到人们的“快活”。
然而从对话的语调中,仍然能够看出那个供给消息者的心态。
对于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这样野蛮的人身伤害,说话者没有半点保留,相反给人一种理所当然、津津乐道的感觉。
异常是,传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
这就充分显示出鲁迅在对话描述中潜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点明说话者那种津津乐道的神态甚至以消息的传播者为荣的情绪,把想象
的空间留给读者。
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得诸如此类的残酷无情,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而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无形的精神虐杀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