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着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着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着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它是在文学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

“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

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

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形式。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邯郸师有出新曲者,讬之李奇 (赵国精通音乐者),诸人皆争 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淮南 鸿烈·修务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知音说”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增强阅读、分析、鉴赏、 评价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文学批评建立确 然的追求,就是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旨保持一致。为了做 到这一点,知音者不止应当是有关学说、技能的专家,而 且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能够说真话,不媚附权贵, 不随波逐流,除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实际,没有其它私念和 目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无知音”与“有知音”
▪ “知音”一词作为譬喻,经常 被用来描述读者与作者、作品 之间这种理想化的关系,从而 成为阅读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 部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 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 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 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 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孟子提倡“以意逆志”说重在 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 正确索解作品的本旨和诗人写 作的意图,反对离开篇旨,刻 板拘泥于字句去揣摩、解说诗 意。
▪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 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戴 震《古经解钩沈序》中引起了 对解释者、接受者因素的重视,从而 使这一主张脱离孟子本意而成为我国 古代解释理论和接受文学批评的一个 重要的思想构成。
二、“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 古人赋诗分“造篇”和“诵古”,前者指作诗以抒志,后者
指吟咏他人诗章言自己之志。“赋诗言志”是指第二种情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22、通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S226;通变》。通变说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即会通、通常,即“设文之体有常”。变即指具体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9、大声希音,大象无形
本是老子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但也是老子对“合于天然”的文艺的描述。认为最美的声音是无声,最美的形象是无象,有声只能是声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因此也只能是美的一部分,而非全美。全美的“大声”只能用“无声”去想象,全美的“大象”也只能用“无形”去想象,只有“无声”、“大象”才是真正的“道”的境界。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所谓“随物宛转”,从文学创作来说,是强调作家在创作中以描写客观现实来体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时,不能因主观愿望而改变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只有在艺术表现中充分尊重客观事物的内在之势,才能恰到好处地符合于描写对象之特点,从而使内心与外境相适应,防止创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尤其是在 中国新时期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取代了“典型”说而成 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 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非常相 近却又是有所区别的,也可视 为意象和境界的区别。“象外 之象”指玲珑透彻而又意蕴多 重的诗歌审美意象,“景外之 景”则是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 整体诗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与“兴象”
▪ 滋味和兴象,在唐代诗学中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性的范畴。 兴象之“兴”,缘于中国先秦诗学中的比兴,也成为后来的 “感兴”之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பைடு நூலகம்
▪ 兴是作家受到外物的触发,唤起 了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的 冲动。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 是要有外物的触发,也即“感 物”;二是这种感发的偶然性或 随机性,而非预先立意,刻意为 之;三是主体情感的唤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皎然所提出的“取境”是通过 诗人创作运思而得,主张苦思, 达到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的境界。
▪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 之极也。”——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 偕”命题。
▪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 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 推于其类,岂止神跃色扬 哉?——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书》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二)文学批评界说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提出‚狭义‛与 ‚广义‛之说: 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裁判;广义的文学批评, 则文学裁判以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由文学裁判到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的过程,可分 为以下部分: 批评的前提 包括:文字的解释;文意的提叙;作 家的研考;作品的辨正。 批评的进行 包括:疵病的指摘;美好的颂扬;
(一)文学界说
第四,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文学在特定的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乃是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 第五,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是真善美的 艺术结晶,是有缺陷的现实世界中的一种 理想之光。 第六,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文学是民族心 灵的展示,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历史积淀, 文学的民族化是文学的世界化的主要标志。
1934年,北平人文书店出版罗根泽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但仅至六朝而止,其后, 罗根泽又加以增改,于1943年至1945年 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以分册的形式出版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 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 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仅至五代而已。 1957年,重新编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二) 后来续写的第三册两部分,为 罗根泽辞世之后的1961年才出版。
批评的错误
包括:能力欠缺;是己非人;爱 同憎异;贵古贱今;贵今贱古;贵远贱近; 贵近贱远。 批评的批评 包括:错误的驳正;允当的称述。 批评的建设 包括:内容方面;形式方面。 文学裁判的职责是批评过去文学,文学理论 的职责是指导未来文学,批评理论的职责是 指导文学裁判。所以,文学裁判和文学理论 对文学的关系是直接的,批评理论对文学的 关系是间接的。
朱东润说古人文学批评的成就可以从六 个方面概见: 【专书】 【专文】 【选本去取意旨】 【选家自评】 【散见于他人著述中转载】 【散见于他人诗文中的论述】

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

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山海经》烛龙插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 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
▪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 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
《诫当阳公大心书》
▪ 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 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 绎《金楼子·立言》
郭绍虞
罗根泽
朱东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解放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
▪ 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古文论研究的
高潮。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与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 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史》出版,以“集大成” 的姿态,将本学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度。 ▪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的研究更向纵深发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深
化期。随着唐诗的繁荣、宋诗 的新变,文学批评家在用新的 思想观念总结丰富的诗歌创作 经验时,出现了大量的诗格、 诗话类著作,提出了“兴 象”“意象” “意境” “兴趣” 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了殷璠、 皎然、司空图等重要诗论家和 严羽《沧浪诗话》那样影响深 远的诗学著作。
▪ 三、学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发展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文学 批评与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是面向现实的、具体的,而文学理论则是
指向逻辑的、抽象的,两者有所区别,但密切相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书写形式
超等倡导“文学界革命”,不但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四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四节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诗谱序》) ▪ 《大序》论《风》:“下以风刺上。”郑玄解释“刺”:
“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诗谱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从宗法社会的伦理关系来看,“美”和“刺”都是自下而上 的,必当遵循宗法伦理中尊卑之別的规范。为此《序》对 “刺”提出了“主文而谲谏”的要求。也就是用配乐的诗规 劝君上,而不是直言君上的过失。
继承者。他们用了“发愤”这同一个语词来诠释他们如何以 同样不幸的人生创造出同样不朽的作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将郁结胸臆的悲愁与绝望, 化而为诗篇中反复回荡的旋 律。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 情”——屈原《惜诵》
屈原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司马迁看来,古来的大著 作,都是人生不幸的产物。
▪ “可以怨”,孔安国解释为“刺上政也”,是着眼于《诗》 的政治功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美刺”与“发愤抒情”
▪ “诗教”观念一直紧紧地维系着 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汉儒把这个 功能进一步具体化为“美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一)“美刺”说的基本内涵 ▪ 《诗大序》释《颂》:“美盛德之形容。”郑玄解释“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美刺”说的积极意义在于突出了文学的政治批判功能,增 强了文学家干预现实政治的意识。但是它过于强调文学的政 治性,并且用中和原则去约束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对古代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二)从《诗》的“刺”到屈原、司马迁的“发愤”说 ▪ 在《诗三百》之后,屈原和司马迁都是这种怨刺精神的伟大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 第二节 “诗言志” ▪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文学理论批评
一、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文:好 自然界纹理、图案——人文:文化—— 文献文章文字——文学
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 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 的、单一的。尚未形成独立的批评文体,先秦文学批 评尚寄生于经、史、子、集等非批评文体之中。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 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很多文学 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 中引申出来的。
c.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文质彬彬)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礼记·表记》中引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曾有“志有之:言 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
《论语·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 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犹犬羊之鞹也。 '”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
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 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 声之高下者皆宜。
2.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某一时期或某一种理论 批评观点,“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
比如沈约的声律论和当时“永明体”诗文,在齐梁 时期确实起过“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作用,但是在 唐代对于近体诗的产生和散文音乐美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 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语言可以表述的是“物之粗”,即事物表面的现象;人的思维 可以达到的是“物之精”,即事物幽微的本质;至于“言之所 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那就是在“精粗”之外无迹可 寻的“道”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意义并不能在语言中得到真正 的表达。
▪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 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 传也。——《庄子·天道》
▪ 正如其“贵真”是对抗礼的 异化,推崇“朴素”则是对 抗文饰的泛滥,比如日益繁 多的教令和日趋繁缛的礼文, 在道家看来都是社会与人性 的过度文饰化的体现,其中 就包括对文辞修饰之美的讲 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道家的“朴素”哲学里,正 蕴含着一种辩证的美学:最高 的美是质朴无华,最大的技巧 是不求精巧。“自然”“朴 素”“平淡”“化工”等就是 后世不少文人所追求的一种最 高艺术境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虚静”与“物化”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大物芸芸,各复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 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 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庄子·齐 物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自然”即“无为”
▪ 天施地化,莫非自然,所以 “道常无为”。人的最高品 德是效法“道”的这种精神, 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老子》第三十八章)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及老子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庄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深化了 “无为”的哲学内涵,要保持 人与万物与生俱有的“自然” 本性,就必须消除人的主体性 行为。于是形成一种新的天人 关系,那就是“以天合天” , 即人的“自然”与对象的“自 然”彼此契合。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一、本文概述《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20世纪期间《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通过对这一时期内各类批评观点的梳理和分析,文章旨在揭示《红楼梦》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解读、评价和再创造。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介绍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世纪初的传统文献学批评,到中期的现代文学批评,再到世纪末的多元化批评,每一阶段都体现了不同的批评理念和方法。

文章还将关注批评家们如何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批评视角来解读《红楼梦》,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学术背景。

通过对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深入剖析,本文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视角,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与演变,以及它在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独特贡献和重要地位。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读者对《红楼梦》及其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二、20世纪初期的《红楼梦》文学批评20世纪初期的《红楼梦》文学批评,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现代化的序幕。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文献考证与文学鉴赏逐渐被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所取代。

学者们开始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和批评。

世纪初的《红楼梦》批评,主要围绕着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审美意蕴等方面展开。

在主题研究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到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对小说的多义性创作主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人物形象研究上,学者们开始注重分析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在叙事结构研究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到小说的多维度叙事结构,分析了小说在叙述时间、空间、视角等方面的特点。

在审美意蕴研究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到小说的多元化审美意蕴,从语言、修辞、象征等角度挖掘小说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文学观念的认识。

4. 引导学生了解汉代以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特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儒家文学观念: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学观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文学观念:法治与文学3. 第三章:汉代以后的文学理论批评汉代文学批评家:司马迁、扬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争论唐代文学批评:诗文革新运动4.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宋代文学批评家:苏轼、朱熹元代文学批评:戏剧与小说的发展5.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文学批评家:李贽、王夫之清代文学批评:桐城派与性灵派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学派的文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鲁迅、梁启超等近现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7. 第七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趋势文学理论批评家的代表作品与理论观点当代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挑战与问题8. 第八章:台、港、澳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台、港、澳地区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影响代表性文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实践台、港、澳地区文学理论批评与大陆文学理论批评的互动9. 第九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未来展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与创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的贡献10. 第十章:经典文学批评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至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案例解读文学批评家的批评方法与理论视角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学批评案例,提升鉴赏能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至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影响。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一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从礼乐文化、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
▪ 礼乐文化是指周代贵族等级制社 会中的主流学术文化。“制礼作 乐”的实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目的是为贵族等级制确立合法性 依据。所谓王官之学就是在这样 的文化历史语境中产生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春秋以降,礼乐崩坏,旧的社会 秩序被打破。随着私学的兴起, 文化话语权力逐渐从执政的贵族 手中转到了新兴的士人阶层手中。 一方面出于自身的生存忧虑,一 方面又出于拯救社会的目的,士 人阶层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之术 与价值观念体系,这就造成了百 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礼”是“王官之学”的重要 内容,今存“三礼”(《周礼》 《仪礼》《礼记》)。从“三 礼”的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窥 见西周文化的一大特征,那就 是对于形式的高度重视(后世 称之为繁文缛节)。
▪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论语·八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礼乐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文 论思想经过诸子的继承、重 构而获得新的意义;而在诸 子之学语境中又根据新的社 会需要提出若干新的文论思 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汉儒把《诗经》视为儒家经典, 完全是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解诗、 用诗,对其文学性基本上是视而 不见的。但是从魏晋南北朝之后, 《诗经》作品对文学的影响就日 益凸显了。其“赋、比、兴”手 法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被广泛运 用。
▪ “汉儒解经,惟过于求据,故反 有失经义处。”——毛奇龄《西 河合集·经集·大学问》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汉武帝开始运用政治手段来推动 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工程。 他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专立五经博士。于是 崇经读经就成为天下士人“靡然 向风”之事,一代士风由此而成, 一代学术亦由此而兴。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四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四节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 也。”——刘勰《文心雕 龙·总术》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 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 文。”——《南史·颜延之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 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 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 思乃无定方,特能济(艰)难,适轻重,所禀之分,犹当未 尽。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以此为恨……至于循吏 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赞自是 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 知所以称之。” ——《宋书·范晔传》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玄学思潮与文论新变 ▪ 第二节 文以气为主 ▪ 第三节 为文之用心 ▪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 第五节 通变与时序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 一、“文学”“文章”与“文笔”之分 ▪ 二、“诗缘情” ▪ 三、从“诗赋欲丽”到骈偶说、声律论
▪ “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刘勰《文心雕 龙·丽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文心雕龙》中对丽辞之体的划分: ▪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 心雕龙·丽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文笔说上代表南朝最高理论成就的,当推梁元帝萧绎。 ▪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
通圣人之经者,则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 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 其理者,总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 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谓之文。……笔退 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 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 今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章-第二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章-第二节
▪ “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 事。”——魏源《默孤上·学 篇二》
魏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曾国藩发展了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在姚鼐提出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加入“经济”一条,将文章有用于世作为 重要的标准固定下来。
▪ 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 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 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 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曾国”的文学界革命, 非常注重文学的通俗性,突破传 统的文学传播阈限,利用报刊等 近代新兴传播形式面向社会大众 宣传新思想,塑造新国民,其理 论所关涉的文体更偏重于俗语文 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镕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 晚清诗坛以宗宋为主流,同 光体诸人即为宋诗派的代表。 张际亮倡言“志士之诗”, 何绍基强调诗人胸襟的“不 俗”,陈衍更是走荒寒困寂 之路,以保持独立的个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因时适变”与文学界革命
▪ 穷则思变,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与传统社会 变革的改朝换代不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是千古未有的 大震荡,大变革,是在外来列强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刺激、启 发下,旧制度、旧文明的崩溃,新制度、新文明的萌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困,危 难的时势激发有识之士呼唤整 顿残局,改革现状。求变,成 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声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 梁启超对于革新文学的认识 也日益深化,渐从改良而至 于革命。于是“文界革命”、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 命”遂为其倡导。
梁启超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经世”与“新民”
▪ 经世致用是晚清文学理论批评 的主旋律。面对满目疮痍、岌 岌可危的时局,文学理论批评 在自觉地做出调整,将传统文 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发挥至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言有物”与圣贤言行、与王法、 与古学、与达于世务有关。“言 有序”,指的是文章的写作、结 构、形式等当有规矩,守法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法”并非固定不变,“法” 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具体的 “方法”与“法例”则是变 动不居的,并没有可以完全 照搬的机械模式。“义法” 说的理论基础是“义”决定 “法”,“法”随“义”变, 最后达到“义在法中”“法 中有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姚鼐进一步论述了文章风格的分类:
?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 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 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 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 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 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 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 言文。”——姚鼐《复鲁絜非书》
第四章 元明清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概述:文化总结时期的文论繁荣 ?第二节 格调、性灵、神韵 ?第三节 义法与文言 ?第四节 辨词体与尊词体 ?第五节 叙事与传神 ?第六节 意趣神色与本色当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三节 义法与文言
第三节 义法与文言 ?一、“义法”说 ?二、“文言”说 ?三、“骈散合一”说
? “夫文辞一术,体虽百变,道本同源。经纬错以成文,元 黄合而为采,故骈之与散,并派而争流,殊途而合辙。千 枝竞秀,乃独木之荣;九子异形,本一龙之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李兆洛站在骈文的立场上也强 调骈散同源。
?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 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 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 圆必相为用。” ——李兆洛 《骈体文钞序》
姚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 《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自诸子而降, 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 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 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 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 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 情形状,举以殊焉。——姚鼐《复鲁絜非书》
阮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阮元着意强调文章与言语之别, 以为言“以口耳传事”,文 “以简策传事”,相比于言, 文则“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更 能“达意”,更能“行远”。 其抬高文章,贬低言语,目的 正在抬高骈文,打压古文,尤 其是当时桐城一派古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骈散合一”说
? “……退之起八代之衰,非尽 扫八代而去之也,但取其精而 汰其粗,化其腐而出其奇,其 实八代之美,退之未尝不备有 也! ”——刘开《与阮芸台宫 保论文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中,刘开没有回避骈散之别 的客观存在,也看到骈散各有功能,在此基础上更加明晰 地论述了骈散文同源一体的关系。
? 骈散固然有其区别,不同论者在这两者之间也往往会有自己 的立场与倾向,不过,骈与散并非只有区别,而骈散的阵容 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作为散体文代表的桐城派,在对待骈 文上保持着兼容并包的态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姚鼐弟子刘开更有《与阮芸台 宫保论文书》与《与王子卿太 守论骈体书》两文深入论述骈 散的同源一致关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除刘开、李兆洛之外,清代中期以降以为骈散同源、奇偶参 用的论者,还有不少。王芑孙、方东树、包世臣、梅曾亮、 曾国藩、朱一新,乃至晚清民国时期孙德谦等,都曾有过相 近言说。他们或者来自古文阵营,或者来自骈文阵营,但都 能够超越自己的立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谢谢欣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义法”说
? “义法”一词首见于司马迁《史记》,明末艾南英、清初万 斯同曾援用过这个概念。清初方苞将其作为散文理论正式提 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 发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 体之文。——方苞《又书货殖 传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文言”说
? “文言说”是阮元在《文言说》中提出来的。 ? 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
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 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 文也。——阮元《文言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言文相 对、以韵为文的文学观念基本 上是南北朝时期“文笔说”的 重申。阮元“文言说”的真义 其实是:骈文方足为文,古文 不足称文,只能称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