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产业结构简介
“十二五”时期威海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十二五”时期,威海市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保障得到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威海市经济发展呈现五大亮点(一)经济总量连上两个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市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全市经济总量连上两个台阶。
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步入2,000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95亿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十二五”末,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总量突破3,000亿元。
(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发展方向,坚持“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厚植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11年的10.7%稳步回落至2015年的8.5%,2011~2015年均增速为9.8%,较“十一五”时期的13.6%走低了3.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和0.5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质量进中趋好。
回首“十二五”,全市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主导优势逐步弱化、第三产业拉动作用稳步增强的发展格局。
2015年,全市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9.3%,较2011年走低了13.3个百分点。
相对于第二产业,全市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逐年增强。
(图1)(四)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五年来,立足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始终秉承“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抓结构上规模”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加速膨胀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1、工业。
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6%。
威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中 图 分 类 号 :F 6 . 0 13
文 献 标 识 码 :A
T eQu ni t eAn ls fCo r lt n o n u tilS r cu ea d h a t a v ayi O r eai n I d sra tu t r n ti s o
Em ply e tSt c u e i eha o m n r t r n W i i u W ANG n —me Do g — i
(colfMaa e et H ri Ist eo ehooya e a ,W ia 6 2 9 C i Sh o o ngm n , abn ntu i t fTcnl t i i e i 4 0 , h a) g W h h 2 n
产业 即农业 向第二 、第 三 产业 等 非农 业 产 门转 移 象 。钱 纳里一 塞尔 奎 因 的 就业 结 构 转 换 滞 后 理论
是发 达国家 还 是 发展 中国 家 ,产 业 结 构 与就 业 结
构 的 变 动 都 表 现 出 正 相 关 的 关 系 , 即 某 一 产 业 产
指 出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 的过程 中,农业产 值和劳
m ent t ct e s r u ur
一
、
引言
等方 面进行研究分 析 ,认 为在经济 发展过程 中,就 业 结 构 的变化 和 产业 结 构 的演 进具 有 极强 的相 关 性 。由于不 同产业 的收益不 同 ,其 吸纳就业 的能力 也不 同 ,就 业弹性 系数存 在较大差异 。因此 ,产业 结构 的调整 必 然带 来 就 业结 构 的 变 动 ,就 业 结 构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产 业 结 构 。 程 红 莉 认 为 无 论
威海市产业群的结构调整和分析
威海市产业群的结构调整和分析威海产业群的结构调整和分析(一)产业布局依托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开发区,加快制造业发展,着眼于长远的发展,重点抓好“两区两带”的规划建设。
“两个聚集区”:一是制造业聚集区。
以威海市区、文登、荣成三市交接的“大三角”地区为腹地,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和新上项目向中部地区(威海市工业园)聚集,把“大三角”建设成加工制造业的聚集区。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新城为载体,以山大分校、哈工大分校、职业(技术)学院为技术支撑,打造以市区、高区、科技新城为主线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两个产业带”:一是沿海造修船产业带。
重点打造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发展山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山东省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条以造修船为主的临海工业带,培育一条配套产品产业链。
二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
发挥我市的海产资源、畜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荣成为主的蓝色海洋食品、以文登为主的白色畜牧产品、以乳山为主的绿色农业食品,打造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
(二)产业结构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按照“大项目-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三高一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外向型)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构筑我市产业体系大框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技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改造提升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食品六大传统产业。
着力培植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纺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
加快推进以石岛新港为依托的石油储备及加工基地建设,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运输设备产业群。
(1)船舶制造业。
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造修船业聚集区、重点企业,强化基础,完善体系,走市场化、国际化、区域化、总装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战略,把威海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船舶工业生产基地。
山东威海简介概况
山东威海简介概况山东威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半岛上,是山东省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目的地。
它坐落在黄海之滨,东临渤海,北靠烟台,南界青岛,是山东省的东南沿海重要城市之一。
威海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全市总面积为5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4431平方公里。
威海市地势起伏,以山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海拔较高。
境内山峦起伏,山脉交错,有著名的威海山、大庆山等。
海岸线曲折,是中国最美丽的海滨城市之一。
威海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宜人。
威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威海就是燕国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威海曾是明朝的进士考试场地,也是清朝的抗击外侮的重要据点。
威海还是中国现代海军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的重要据点。
如今的威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城区建设有条不紊。
威海市中心是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有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以及各种餐饮娱乐场所。
城市的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穿全市。
此外,威海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多个港口,其中威海港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
威海的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威海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威海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威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威海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威海的自然风光独特迷人,有美丽的海滩、壮观的悬崖和奇特的岩石。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威海湾、刘公岛、荣成金沙滩等。
威海的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
市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威海职业学院、威海市科技局等。
这些机构为威海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总的来说,山东威海是一个美丽、现代化、富有活力的城市。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迅猛,旅游业蓬勃发展,文化底蕴深厚。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简介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简介2010年10月18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总人口16.7万,其中户籍人口12.4万。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威海出口加工区,面积1.34平方公里,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
建区18年来,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创新开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经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船舶及零部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装、食品医药、电力能源、新材料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和现代商贸中心、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中心、物流集散中心、韩国人来威创业消费居住文化中心、现代商务运营中心服务业“五大中心”,全区城乡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成为威海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胶东半岛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9亿元、人均13万元,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亿元,进出口总额26.4亿美元,财政总收入2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1支配收入201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74元,经济质量效益全市领先。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紧盯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动向,把握经济发展科学规律,把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结合起来,把引进外资与发展内资结合起来,把振兴工业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坚实步伐。
今年 1至9月份,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15%;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242.8亿元,增长19.7 %;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25.3亿美元,增长35.9%;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74.3%;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140.9%;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14.2%;税收收入、工商税收收入、四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75%、82.23%和58.18%;社会用电量9.3亿千瓦时,增长25.8%,其中工业用电量6.8亿千瓦时,增长26.1%。
威海2023工作报告
威海2023工作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威海市2023年的工作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威海市作为一个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的沿海城市,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
2023年是威海市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作为市领导,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方针,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本报告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建设情况、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以及未来工作展望。
二、经济发展情况2023年威海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GDP增长率达到了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这些数据表明威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日益增强。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威海市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023年,全市投入资金200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进驻。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鼓励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这些举措为威海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城市建设情况威海市在2023年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城市建设成果。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
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道路交通情况,全市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威海市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扩大了公交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了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
其次,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威海市推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绿化工程,加强了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
同时,市政府还大力推动城市绿化工作,增加了公园和绿地面积,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威海市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
此外,在城市规划方面,威海市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完善了历史建筑保护措施,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融合发展。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情况简介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情况简介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是由国家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全国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
区内海岸线长30.5公里,有海滨林场和天然海水浴场,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绮丽。
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有各类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国家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和“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单位”。
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与烟台接壤。
自然环境优美,有绵延二十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和万亩林场,空气清新,拥有国际海水浴场等四个天然海水浴场,水清滩缓、沙质柔细,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也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区内水、电、路、暖、通讯等设施完善,绿化覆盖率达到41.9%;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1吨标煤/万元,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0.25吨标煤/万元。
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完备,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坚持“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的服务宗旨,强化“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和“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1的理念,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率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认定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为了拓展高新区的发展空间,2003年威海市政府将初村镇从成建制中划归高新区,建设科技新城。
五年来,高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人才、资金、技术聚集,打造优势产业密集区。
截止到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亿多元,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已有13个项目入驻。
威海及高新区简介
威海市基本情况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
现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和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总面积5698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80万,其中市区面积7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万。
威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2000多年前,秦始皇两次东巡都到过威海。
明洪武31年即公元1398年,在这里设卫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称威海卫。
1888年,清朝政府在刘公岛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
1898年,威海卫与香港新界一起被英国强租,成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
1930年被国民政府收回,设威海卫特别行政区。
1945年解放后设威海卫市,1951年改称威海市。
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地级市。
威海是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城市。
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
海产品产量一直在20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有17个商用港口,其中国家一类开放港口3个。
有造船及配套企业90家,去年造船能力达到8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一半。
威海是一个生态旅游城市。
年平均气温12℃,森林覆盖率达到38%,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4%。
有旅游景区(点)80多处,其中4A级景区6处。
是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
正在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刘公岛为龙头,以福文化为主题,充分发挥山、海、岛、滩、湾和温泉等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
威海是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城市。
与197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有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有2100多家外资企业。
是中国与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城市,目前有到韩国的海上航线13条、空中航线2条,利用韩资占全市利用外资的56%。
是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威海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68家,形成了以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为主体、区域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
烟台和威海哪个经济好
烟台和威海哪个经济好烟台和威海是山东省两个重要的沿海城市,两个城市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却有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GDP、产业结构、外资吸引力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烟台和威海的经济状况,以期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答案,告诉读者究竟哪个城市的经济更好。
首先,我们可以从城市的GDP来看两个城市的经济优势。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烟台市的GDP总量在山东省内位居第二,仅次于青岛市,而威海市则居第四位。
这表明烟台市的经济总量较大,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仅仅通过GDP总量来衡量经济好坏还不够全面,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
其次,我们来看两地的产业结构差异。
烟台市以港口、船舶制造、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导,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在港口经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而威海市则以旅游、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可以说各有所长。
烟台的制造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而威海则着重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高科技企业。
第三,外资吸引力也是评比城市经济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烟台市是山东省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不乏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
烟台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资源,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资。
威海市虽然外资吸引力相对较弱,但也在近年来加大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度,特别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项目。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烟台市人口规模较大,且人口流动性较强,这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而威海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人口流动性也较低,这可能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在GDP、产业结构、外资吸引力和人口流动等方面考虑,我们可以认为烟台市的经济在综合指标上更好一些。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两个城市在不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前景。
2023年威海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威海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威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发展优势。
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威海市也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以下是威海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的现状:一、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威海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涵盖了住宅、商业、办公等多个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威海市201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193亿元,同比增长8.3%。
目前,威海房地产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 住房需求稳定增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优质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住房市场的稳步增长。
2. 商业地产潜力大:威海市商业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购物中心、写字楼等商业地产项目,随着消费升级和商业需求的增加,商业地产市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旅游地产市场热度高: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威海市旅游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各类度假村、酒店等项目层出不穷。
二、政策环境和刚性需求1. 政府扶持政策: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威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刚性需求:威海市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居民、企业等拥有刚性的住房和商业需求。
这种刚性需求保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稳定性。
三、市场竞争和发展机遇1. 房企竞争激烈:威海市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房企在项目品质、售楼部设计、销售策略等方面都在努力提升竞争力。
2. 新市场机遇:新兴市场如老年公寓、酒店式公寓等在威海市发展迅猛,为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集体土地入市等政策的逐步落地,也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未来发展趋势1. 高品质项目受青睐: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高品质住宅、高端商业地产等将更受市场青睐。
2. 产业地产发展:随着威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产业地产市场发展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3. 人居环境提升:威海市将加大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力度,推动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威海地理资源优势与重点产业优化发展
威海地理资源优势与重点产业优化发展作者:王岩玉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45期【摘要】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
威海地理环境优越,旅游和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具有独特优势,为本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因而旅游业和海洋产业成为本地区支柱产业,都是本市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威海要在蓝色经济指引下,突出地理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重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威海;地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方向;旅游业;海洋资源;产业优化威海地理环境优越,尤其是旅游和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具有独特优势。
根据威海的地理特点,通过分析威海市当前旅游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从而进一步发挥优势,制定对策,积极优化发展旅游业和海洋产业。
一、威海市地理环境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
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西与烟台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1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1千米,总面积534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千米。
全市辖环翠区、文登区,代管荣成、乳山两个县级市。
威海市属起伏缓和、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区。
区内除昆嵛山主峰泰薄顶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700米以下,大部分为200米~300米地波状丘陵。
其中,低地占山地总面积的15.77%,丘陵占52.39%,平原占27.56%,岛屿占0.28%,滩涂占4.01%。
威海市北东南三面临黄海,海岸线长985.9千米,沿海有大小港湾30多处,岬角20多个。
全市大小海岛114个,其中面积500平米以上的84个,有居民岛屿6个。
威海市主要河流有母猪河、乳山河、黄垒河等。
威海市属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1.9℃,历年平均降水量730.2毫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538.2小时。
威海市1990年创建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2009年5月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
威海情介绍
威海市市情介绍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
威海市交通条件便利,拥有6个专业港口和龙眼港等85家货运码头,其中,威海港水深港阔,终年不冻不淤,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天然良港。
威海国际机场按国际4D标准建设,可起降各种机型的民航客机,目前已开通了至中国主要城市的航班。
威海国际机场每天有4个航班飞往韩国仁川国际机场,空中距离55分钟。
每周三、五、七有3个航班飞往韩国釜山。
刚刚开通的青荣城际铁路打通了威海西进、北上、南下的快速通道,拉近了威海与“蓝黄”两区、京津冀经济圈以及长三角经济圈的空间距离,实现了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一小时生活圈”。
外贸出口,旅游,渔业是威海的传统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威海市基本形成了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先导,以船舶、汽车及零配件、轻纺服装、食品医药等产业为骨干,竞争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门类齐全的高端产业体系。
拥有云龙绣品、威达机械、好当家食品、泰祥水产、山花地毯、迪尚集团、黄海造船、三星重工、大宇船业、华泰汽车、天润曲轴等一批大型企业。
威海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8处,3A级旅游景区6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游览景区(点)80多处。
全市海岸线长近1000公里,市区国际海水浴场、乳山银滩、文登小观金滩都属于中国北方有名的海滩。
刘公岛是天然植物王国,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
海驴岛有“海鸥王国”之称。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内设有工业园区、保税加工区、金融贸易区、生活居住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多种功能小区,集生产、生活、旅游于一体。
基本形成了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纺织、食品、建材八大支柱行业。
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发区还创建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个省级创新平台。
威海经济分析报告
威海经济分析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威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潜力和发展趋势。
基于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本报告将提供对威海市经济的全面评估和展望。
威海市概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端,东临渤海,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威海市总面积近55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00万。
作为沿海城市,威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的条件。
威海市的产业结构威海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渔业。
制造业制造业是威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威海市拥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威海市制造业的壮大。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威海市的服务业也逐渐崭露头角。
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是威海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和渔业威海市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渔场资源,农业和渔业在威海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威海市的农产品有瓜果蔬菜、水产品等,深受市场青睐。
威海市的经济特点对外贸易作为沿海城市,威海市具有发达的港口和海运物流体系,拥有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
威海市的对外贸易额连年增长,出口产品涉及汽车、电子设备、纺织品等多个领域。
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威海市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威海市经济转型发展。
开放型经济威海市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
威海市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威海市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威海市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威海市将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强创新能力威海市将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面将对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1.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山东省的支柱产业,拥有较大的农业基础和农产品种植面积。
山东省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其中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要作物。
此外,山东省还有一定规模的果蔬种植和水产养殖等农业项目。
2.第二产业:制造业在山东省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山东省的制造业主要包括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
其中,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在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
3.第三产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山东省的第三产业也迅速壮大。
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以金融、商贸、旅游等为主要支撑行业。
山东省作为沿海省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青岛和威海等沿海城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4.新兴产业:山东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例如,山东省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已经成为全国的研发和生产中心,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体来说,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农业仍然是基础产业,制造业是经济的支撑力量,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则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山东省通过协调三个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
未来,山东省还需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魅力威海--威海区域分析
魅力威海--威海区域分析(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1002班卫晓佳 78区域产业分析——威海威海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
包括国家级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威海进出口加工保税区、国家级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翠区、工业新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
威海市是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也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
也是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城市,具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
一,资源优势1.气候特征威海市地处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
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
另外,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2.地貌威海市属波状丘陵区,大部分为200米~300米的波状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
山丘中谷地多开阔,多平谷;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
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丘陵占%,平原占%,岛屿占%,滩涂占%。
河网密布,河流畅通,地表排水良好。
地势中部高,山脉呈东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
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
3.水文威海市河流属半岛边沿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
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
径流量受季节影响差异较大,枯水季节多断流。
河网平均密度为公里/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左右,2005年径流系数为。
4.土壤全市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共7个土类。
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滨海盐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潜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13个亚类、18个土属、153个土种。
威海经济人口分析
第四部分长期经济人口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和首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享有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24。
2018年10月,威海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
2018年12月,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
到2018年末,威海市常住人口规模为283万人,在山东16个地市中排15位。
GDP总量3641.48亿元,排第10。
人均GDP128674元,全省第二。
以下从长期经济人口的角度,通过分析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影响,对威海房地产投资潜力给予评价。
威海的经济人口比在1.7左右,经济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强。
人均收入高于山东平均水平,人口为净迁入状态。
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人口迁移,用城市占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分额的比值(经济-人口比),表示城市的经济、收入对人口的聚集作用。
当经济-人口比值在1附近时,城市人口集聚规模基本稳定。
当超过1时,说明城市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收入高于地区收入的平均水平,同时也说明城市的人口为净流入状态。
近年来,威海的经济-人口比值在山东地级市中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强。
威海的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山东地级市中排名比较靠前,居民生活收入水平较好。
从经济层面看,2018年,威海GDP总量3641.48亿元,增速为6.7%,比2017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人均GDP为128674元,在山东16个地级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东营。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896元,排名第三,高于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49)。
一般来说,人均收入越高,人们越有可能进行投资来提高生活水平,房地产是较好的投资品。
经济基本面、居民收入情况是决定居民对住房的购买力和支撑房价的基础,威海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人口不易外迁,人口数量的稳定,有利于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稳定。
威海经济外向度高,进出口总值在全省占比排第四位。
浅谈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
浅谈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威海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浅谈,探讨其重要性、目标、战略和前景。
一、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经济发展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对于实现经济繁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旨在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1. 提高城市竞争力: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通过加强产业布局、优化企业环境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威海市投资和生活。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威海市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加强城市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运输、供电、通信等服务水平。
3. 改善生态环境:威海市作为一座沿海城市,保护海洋和改善环境质量非常重要。
经济发展规划将致力于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水质和空气质量,保护威海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4. 推进产业升级:威海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经济发展规划将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5.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工资收入、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三、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1. 优化空间布局: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推进城市建设的内涵发展,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2. 加强创新驱动:威海市经济发展规划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积极引进高科技项目和高级人才,加强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威海市简介
威海市简介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设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总面积56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2万人。
其中,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万。
(一)主要经济指标。
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1780.35亿元,财政总收入180.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67亿元。
进出口总值118.05亿美元,其中出口74.55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7元,农民人均收入8495元。
(二)比较优势。
(1)海洋优势。
威海市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占山东省的1/3,可养殖滩涂330万亩,有300多种海产品,海产品年产量203万吨,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27%。
海岸多为港湾式海岸,建港条件优越。
海岸带和近海海域风能、地热、潮汐能开发潜力较大。
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发展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海洋经济。
(2)生态优势。
威海市依山傍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C。
有30多处优良港湾、100多个岛屿、众多的天然沙滩、地下温泉和绵长防护林带,山、海、岛、泉、林等自然资源相得益彰。
近几年来,威海市的环境逐渐形成了品牌优势,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两次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初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成为避暑、旅游、疗养圣地,为打造旅游度假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3)开放优势。
威海位于东北亚经济圈核心位置,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与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经济外向度达51.1%。
威海是我国距离韩国最近、最早与韩国通航的城市,对韩开放优势突出。
目前拥有至韩国的海上航线9条,每周21个航班;空中航线2条,每周31个航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威海市产业结构简介
1、新材料领域
威海市的医疗器械(威高集团全国最大医疗器械企业,2012年产值160亿元,2015年预计达到500亿元)、橡胶(三角集团、成山集团两企业年产值约300亿元)、地毯(拥有全国最大的地毯产业基地)、碳纤维(光威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之一,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渔具(全世界80%的鱼竿出自中国,中国80%的鱼竿出自威海)、游艇等产业在全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威海市计划打造山东省最大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化基地,希望引进相关的高新科技成果和项目信息(特别是在研项目),提升产业优势,加快产业发展。
2、生物技术领域
威海市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8,山东省的1/3,长达1千公里,海产品年产量280万吨,人均占有量为1吨/年,高居全国之首。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正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海洋食品、药品和保健品,以及边角料、副产物的精、深加工和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技术;
威海市是山东省最大的花生、苹果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西洋参、无花果种植基地,另外还包括紫甘薯、蓝莓等重要经济作物。
主要关注花生、西洋参、紫甘薯、无花果等作物的种植、深加工、下脚料高值化利用等系列技术,以及果蔬保鲜(樱桃、草
莓、无花果、蔬菜等)及其新的加工技术等相关内容。
3、装备制造领域:制造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天润曲轴、华东数控、威力工具、广泰空港、华夏塔机、木工机械、威达机械、双轮水泵、化工机械、海王旋流器等都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造船(产值占全山东省造船业的60%)、电机(全国三大电机产业基地之一)、塔吊、机床等产业居于行业领先水平,重点围绕产业提升与产业链的延伸寻求科技支撑。
4、电子信息领域:北洋电气、新北洋数码科技、双丰电子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属于国内领先水平(需求:大功率IGBT、RDIF技术、微电子通讯技术、超声波传感器、智能终端系统、LED等相关技术)。
5、能源与环保领域(包括太阳能、风电等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