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32bd1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7.png)
《一去二三里》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6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愿意把自己拼的图告诉大家,并能说出自己用图片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ppt课件。
大小、形状不同的彩色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7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85ac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1.png)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7篇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生:想去!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二、图片导入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
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
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四、纠正字音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2、请你把读一读词。
(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师:烟村是什么?生:村庄着火人们在做饭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
(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师:出示亭台的图片。
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
(指名读,巩固)五、读课文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2、谁来读。
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师:你觉得好在那里?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e33fec4028915f814dc20d.png)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1”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小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过程的第一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课要求学生认识1——10和去、里这十二个汉字,还要求学生会写一、二、三这三个汉字。
除了去里这两个汉字学生不太熟悉外,其余的十个汉字大多数在学前班都能认读了,其实这一二三这三个汉字学生已经在学前班都会写了,再加上这是识字教学第一课,学生早已会读这篇课文了。
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读课文体会诗的优美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在田字格里写一、二、三这三个汉字。
在写字过程中,初步懂得怎样在田字格中把字写漂亮。
2、图文对照,大体了解读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3、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鼓励孩子们主动去尝试、发现、合作、探究,引领孩子们亲历朗读、识字、感悟、美读、写字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合作的快乐以及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价值观精心创设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重点:会写一、二、三这三个字,能背诵课文难点: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
首先以一首优美的儿歌《一同去郊游》带领学生进入该课的学习,学生刚由学前班爱唱爱跳的天性进入一年级的正式学习知识的阶段,由他们熟悉的儿歌引入,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儿歌中所描绘的是郊游中的所见所闻,而本课也是作者外出游玩时的所见,儿歌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17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61a43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9.png)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17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识字课文也是童谣,课文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编排,由于一年级学生刚步入识字阶段,借助模式二及卫星收视播放教学系统,教师可以从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获取相关的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弥补这一不足,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整合思路教师借助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及powerpoint技术制成生动、逼真的幻灯片,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简单的字、词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一、二、三的书写及有感情的朗读童谣,理解童谣的内容,从中体会到山村景色的美丽。
信息技术有力的地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
三、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谣,背诵童谣。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认识一种笔画“—”,会写“一、二、三”3个字和认识12个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童谣和体会山村景色的美丽。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插图一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田字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的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得向识字王国出发吧!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大屏幕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
(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3、指名读课题:说说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bb4246647d27284b7351a5.png)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上册识字(一),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提示了作者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所表现的优美景色。
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
(一)教材理解《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
(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
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
而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
(五)教法与学法。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朗诵诗歌。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5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5ff87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3.png)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重难点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1、(《小燕子》歌曲律动。
)今天,燕子姐姐又来到了我们一(2)班,(课件)看,她们还为我们带来了漂亮的礼物,是什么呢?赶快打开来看看!(燕子礼物)只要你能读出上面的音节,就能打开来看到里面的礼物了!(复习本课生字的12个音节。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燕子姐姐送完了礼物,它又飞起来,不一会儿就飞到了一座小山村,原来呀,它们的家就在这里呢。
小朋友想去小燕子的家乡看看吗?(放课件。
)2、看了燕子姐姐的家乡,你觉得这里怎么样?3、古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
(课件朗读)你们想读一读吗?4、小朋友学习的热情这么高,燕子姐姐可高兴了,你看,他来帮助我们了。
请小朋友打开书,咱们一起来做两件事儿,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清楚:第一件事儿,请你找出生字果上的这十二个汉字,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
第二件事儿,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跟着人家一起读,做得到吗?看谁练习得最认真,开始。
读好了,读给你的饿同桌听。
5、会读了吗?谁能读给燕子姐姐听呀?6、指名读,评议正音。
(有两个生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喊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请找出四和十,你能区分吗?还有哪个字是平舌呢?哪个是特别韵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来读一读。
)7、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二)、借助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小朋友朗读得那么认真,老师都听入迷了,眼前仿佛就看见了那座美丽的山村?你们也看见了吗?看见的小朋友举手,还有些小朋友挺诚实没看见,这样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小朋友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到的景物就越多越美,四人小组小声读一读,试一试看。
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2db67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1.png)
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一去二三里》的内容。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事物的情感。
(2)体验教学法,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声音、动作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关注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一去二三里》的情节和意义。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关注身边的事物。
(2)理解课文中的押韵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去过的地方,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
2.展示教师出示《一去二三里》中间的一幅插图(描绘主人公离开家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故事内容。
3.引入教师朗读课文《一去二三里》,并让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和语音语调。
4.讲解(1)教师解释课文玲玲去外婆家的目的以及途中经过的景物,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感悟(1)通过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学生感知到文中的景物和情感,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身边的美好。
(2)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共同探讨并总结出离家的意义和感受,以及留意身边的事物的情感。
6.巩固设计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造句、填空、朗读等。
并通过集体讨论批改答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7.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小短文,或画一幅图片表现自己去过的地方。
8.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板书设计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问题回答、小组讨论和练习的完成情况,可以初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0f694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3.png)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4篇)《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课文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_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
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
屡授官不赴。
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
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
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精选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7da263ecaaedd3383c4d3bc.png)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精选1.说课设计之一对教材的理解: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对学生的分析: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涌动着新奇感,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
(一至十及去和里)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生字卡片教学程序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教室里很热闹,来了许多老师,还来了一群数字宝宝。
你们会读吗?(学生齐读)数字宝宝怎么会到我们的语文课上来了呀?原来数字宝宝在语文里有不一样的写法,你们想知道数字宝宝在语文里是怎样写的吗?第二步,结合数字,学习一至十出示一至十、我已经认识了哪一个的形式,读一读,说说怎么记的,组组词,说说话,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然后指名读,请其他小朋友来评一评,提提意见。
重点读准:里、烟村、亭台。
第二环节: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4篇)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6a182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b.png)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一去二三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读懂儿歌,体会意境。
3、认识9种基本笔画和15个汉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学习正确规范地书写10个汉字。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2、识记汉字,并在田字格中将汉字写正确,写规范,写漂亮。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通用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读懂儿歌,体会意境。
3、认识三种基本笔画和15个汉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学习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汉字。
教学过程一、复习汉语拼音1、出示:yī sì wǔ shí zhī(1)指名认读。
(2)说说它们是什么音节?(师提示:整体认读音节不可拼读)(3)齐读。
2、出示:èr-rè shān-sān tíng-tǐng(1)指名认读,会读哪一组就读哪一组。
(2)指名读,试着将三组都读准。
(3)齐读。
二、新授(一)导入学会了汉语拼音,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了。
(二)初读课文1、出示插图及课文。
2、看图,听老师读课文。
思考:(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2)从远到近画了哪些景物?3、多么美的地方呀,刚才老师给大家读的这首童谣,就是描写这里的。
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汉语拼音也来把这首童谣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三)精读课文1、出示第一行,谁来模仿老师的样子把第一行读好!师:一眼望去,小山村并不远!只有两三里路。
简要讲解一下“里”。
2、指导“一去”后面可以稍稍停顿。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4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6d7a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c.png)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4【教学要求】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教学重点】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
【课件设计】课文的插图生活中各种数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三)配乐诵读全诗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5篇)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2be82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6.png)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5篇)《一去二三里》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
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
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
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
(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
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五)教学程序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077eaf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4.png)
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说课稿1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说教材: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说学情: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
(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
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
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
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f99bd60b4e767f5bcfce70.png)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铜仁市第二小学张静《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
本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一、说教材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说学情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
(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
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课件五、说教学设计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1、激发兴趣,学认诗题在开课之前我问孩子们会数数吗?然后和孩子一起数数,充满趣味的道路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2、圈划生字,认读古诗在学习生字时我采取个人读、男女读、开火车读、同桌读等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字,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重点指导了“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
3.借助画面,感悟诗意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出示画面深情并茂地给孩子描述山村美景。
然后引导孩子看图了解诗的意思。
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配乐朗诵使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
4、快乐游戏,背诵古诗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小宣传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一下子就把古诗背熟了。
《一去二三里》小学说课教案
![《一去二三里》小学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bf35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9.png)
《一去二三里》小学说课教案《一去二三里》学校说课教案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学校教学比武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学校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教学《一去二三里》的第一课时。
我主要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同学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学程序的支配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教材的理解: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白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奇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美丽。
对同学的分析: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同学心中涌动着新颖感,有的同学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老师的确定;大部分同学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洁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但少数同学也可能不会读。
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熟悉十二个生字,教案《学校教学比武说课教案》。
(一至十及去和里)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同学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教学预备课前同学自我拼读课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程序: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复习拼音、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复习拼音,老师用布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同学引入到欢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舞孩子们大胆学习新学问,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小朋友们,今日我们教室里很喧闹,来了很多老师,还来了一群数字宝宝。
你们会读吗?(同学齐读)数字宝宝怎么会到我们的语文课上来了呀?原来数字宝宝在语文里有不一样的写法,你们想知道数字宝宝在语文里是怎样写的吗?其次步,结合数字,学习一至十(出示课件)。
出示一至十、我已经熟悉了哪一个的形式,读一读,说说怎么记的,组组词,说说话,使绝大多数同学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
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
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
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说教材
《一去二三里》是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作者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蒙学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说学情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孩子们主动去探究和发现,引领学生朗读、识字、感悟、写字的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
五、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朗诵诗歌。
六、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七、说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两课时,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在上课前出示课件《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
上课铃响,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
入新课,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
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自主研读,识记音形。
在学习诗歌时,我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不断的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全文。
我先让学生圈出诗中的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拼读古诗,可以同桌互读。
在诵读古诗时,我让学生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在研读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了解诗意
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我借助课本插图和句子的对比,并搜寻一些有关图片,通过观察漂亮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进一步理解,进行美读,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以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
教学过程是通过看、读、说、写等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认识教学和朗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九、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式的板书,有利于一目了然地了解汉字演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象形字的方法。
一去二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