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定义,产生标志,特征等(第三周)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910e5865ce0508773213d2.png)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d0ce0a1543323968011c9258.png)
严格地讲,前者是一种社会研究、向上看的 传者研究;后者是一种传播研究、向下看的 受众研究。比较而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较长,挖掘较深,成果颇丰;而传播功能研 究的历史较短,成果较少。这反映了传播学 研究中 一种实用主义的商业化倾向。但是, 随着人的价值和受众地位的提高,以及人文 旗帜的高扬和批判主义的兴起,人们会越来 越重视传播的功能研究。
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传播平台,它既是个 人信息处理的工具,也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 织传播的手段,而大众传播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 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几 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 播的转型。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 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传统大众传媒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 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 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 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 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 在继续增长。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大众传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电视媒介பைடு நூலகம்当代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1679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3.png)
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传播给广大群体的过程。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大众传播的特点。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
大众传播是信息在广大群体中传播的过程,它不受时间、地域和人群限制。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来获取信息。
而且,大众传播可以跨越国界,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高效性。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
而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大众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观看视频、听取音乐等,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
再次,大众传播具有多样性。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形式繁多,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互动性。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信息从媒体传播给受众,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变得更加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
另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快速性和时效性。
大众传播可以迅速将信息传播给广大群体,使受众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媒体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帮助人们及时了解到事件的进展和相关信息。
总之,大众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具有广泛性、高效性、多样性、互动性、快速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众传播的特点使得信息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促进各种资源的有序流通,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0cb65ae6551810a6f52486c1.png)
二、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具有双向互动性
(一)“主我与客我”理论(“符号互动理 论”)
• • • • • •
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作《精神、自我与社 会》(1934年)等。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更大的社会结构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基本群体基本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接收者的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或体验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接收者的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或体验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没有一个模式能概括一切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它就反而违背模式的宗旨简单地再现现实了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WHO,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ACT 特点:直线,孤立 引出了五个研究领域: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07a6f63d915f804d2b16c17f.png)
大众传播学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3.四大先驱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补充——“提供娱乐”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
”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c8c7280912a216147929c7.png)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A: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特点:①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③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A: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A:社会传播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类型构成,每种类型都是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而人际传播则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的新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多个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而组织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大众传播则是伴随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675944daef5ef7bb0d3c6e.png)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人类传播发展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知道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有局限性.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其发明的重要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的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点,打破了声音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837年美国人赛繆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58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宣告竣工] 1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2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3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其分为有线无线两种,无线系统的出现以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获得成功为标志.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额一种基本要素.[意符+意指] 符号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自然界和社会的符号现象是普遍的.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2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与信号相比,象征符有不同性质: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其与指代物之间关系有随意性,[自由性,武断性]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所谓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后者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语言符号有暧昧性,体现在1本身意义模糊2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假按揭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因素的总称..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体现社会传播双向性互动性额重要机制]主要传播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way-to whom-with what effect,.这种直线模式在阐述社会传播过程中有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2直线模式缺乏反馈单要素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之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感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传播双方都看做主体,虽然正确,但是仍然有缺陷: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现实情况不符,2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渠道,使传播过程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 严格的说,这个模式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传播过程的特点1动态性2序列性3结构性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构成环节要素:1感觉,2知觉3表象4概念5判断6推理 [p77]人际传播: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动机和目的:1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特点:1直接2意义丰富3随意性大4保密性强5反馈迅速6速度可控制性7非制度化局限性 1发出的星系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2覆盖面小,复制性息的能力不强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组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与一般群体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保证. 特点,1专业化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地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范围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范围理论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过程1早起自由主义理论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作用2自由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3自由主义理论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是有资本的利益,社会责任理论: 原因和社会背景:1进入20世纪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传授者的权利,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自由,而没有更多考虑到作为私有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影响<积极>:1从理论建树上来看,把西方新闻自由观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自由与义务的统一协调公众,新闻媒介和政府三者关系,2为西方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批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3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先后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新闻道德自律4一定程度抑制了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5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6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消极>:1该论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可能解决西方新闻媒介本身一系列基本矛盾2该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冷: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其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同质性 IPP指数+人民选择+依里调查:[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使用和满足该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传播效果: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1它指代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有意无意,间接直接,显在潜在.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态度,行动,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3社会行为示范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迅速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社会背景;1大众传媒发展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2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中,3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想动员一切力量全面进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战争,4在一些战史研究家那里,宣传似乎成了左右战局进展的唯一决定因素,5大众社会的假设是子弹论产生的前提,子弹论事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他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传播流研究与有线效果研究传播流:有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与[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比较a,效果而言,两者没有明显差异,b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传播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由于其对反观点有说明,就像是疫苗一样,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明示使得结论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让文章生硬,而引起反感. 而不做明示,将观点寓于材料中,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然那个其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影响.但这样是文章主旨变得隐晦,模糊,有时不易贯彻作者的意图...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5警钟效果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但其时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分寸没把握好会有负面影响.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5W,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5施拉姆 <集大成者> 与传播学科的创立]第一位将传播学系统化,<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871c3f87c24028915fc30d.png)
这样,在面对消费者时,纽崔莱品 牌旗下琳 琅满目的产品线就以四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 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养 套餐”呈现在市场上, 将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变得更有针对性。 (2)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从 2000 年开始,安利不惜重金为纽崔莱做连珠 炮式的奥运营销活动。连续两届成 为奥运会中国 代表团的唯一专用营养品。现在的纽崔莱不仅仅 奥运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更是 NBA 中国市场合 作伙伴,和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从 2001 年至 今,安利纽崔 莱先后邀请国内外许多优秀运动员 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 从最早开始的邀请 “跳 水皇后” 伏明霞,田亮,刘翔等奥运冠军作为纽 崔莱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宣传和诠释纽崔莱“营 养、运动、健康”的品牌形象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 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 ①.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 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 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 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 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至。
3.安利(中国)大事记 1995 ● 正式开业前,公司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厂建设。 ● 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在广东及福建两省 七个城市营运,拉开了在中国耕耘发展的序幕。 ● 首批推出5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996 ● 安利上海分公司开业,业务拓展至华东地区,公 司年销售额达9亿元。 1997 ● 雅姿?系列美容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 ● 在曼谷举办首次海外研讨会。 1998 ● 积极应对4月份国家发布的传销禁令,在停业3个 月后获批以“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方式重新开业。 ● 纽崔莱?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在中国上市。由于禁 令影响,公司当年销售额为3亿元。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d9814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7.png)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摘要: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由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把它们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效应的“麻醉作用”.并对典型大众传播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媒体, 大众传媒, 功能, 优缺点一媒体概念及演化媒体也称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媒体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 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人类历史的媒体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媒体阶段,指人们仅依靠自身具有的基本感官和通过调动这些感官产生信息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产生于人类在劳动中与人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使得人们开始将声音与体态姿势结合,产生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后来虽人类实践活动,语言逐渐与体态分离,成为人们运用自如的传播与沟通工具;第三是文字媒体阶段,文字是人类有了语言后经过许多万年才形成的,它比语言传播更精确持久,他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有超越空间的可能,使得信息传播超越时间,具有持久保存的可能性;第四十印刷媒体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媒体称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具有以下特点:1. 生产速度快种类多数量大,2. 价格低廉,3. 便于长久保存,4. 可重复阅读 ;第五是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电话电报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的问世为标志的发展历程。
二大众传媒概念及分类大众传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e0e914964bcf84b9d57bbc.png)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C.R.赖特“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功能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麻醉作用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③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https://img.taocdn.com/s3/m/63405d54fd0a79563d1e7276.png)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学分: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
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d1514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4e.png)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8bb63b4e53a580216fcfed9.png)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四)作业论述:四大先驱之于传播学的贡献。
大众传播的定义,产生标志,特征等(第三周)
![大众传播的定义,产生标志,特征等(第三周)](https://img.taocdn.com/s3/m/9cc0d81859eef8c75fbfb3ad.png)
大众传播的早期界定
针对大数量、 针对大数量、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消息是公开传播的, 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在时段安排上同时 可以达到大多数, 可以达到大多数,特征上是稍纵即逝的 传播者是某一个复合组织, 传播者是某一个复合组织,或在某一个 复杂的组织下运作, 复杂的组织下运作,需庞大开支 ——出自美国学者赖特 ——出自美国学者赖特《大众传 出自美国学者赖特《 功能的探讨》 1959年 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
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创造出来的各种体外媒介是人体自身的器官和感官的 延伸——房子是人体温度调节机制的延伸;服装是皮肤 延伸——房子是人体温度调节机制的延伸;服装是皮肤 的延伸;眼镜是视力的延伸;话筒是嗓音的延伸;汽车 是脚的延伸;面对面的交谈是五官的延伸,印刷品是眼 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 同时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同时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每一项新媒介的出现,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的各 种感官的平衡状态产生变动,使某一种感官凌驾于其他 感官之上,造成“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如何理解 这句话?
有关大众传播的其他定义 有关大众传播的其他定义 大众传播的其他
表述为特定社会团体:指特定的社会 表述为特定社会团体:指特定的社会 团体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 团体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 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 (广播电视)﹑ 介,以图像﹑ 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 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沙莲香,《传播学》 ——沙莲香,《传播学》,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广告的变化
传统上针对广大匿名受众的大众媒介广告逐渐朝 另外一种更小众、更集中、 另外一种更小众、更集中、更有针对性的传播形 式转变。 式转变。如果人们开始用信息代理人或知识机器 人来浏览信息的话, 人来浏览信息的话,那么大众媒介的广告将会向 数据库市场营销的方向转变 在新的营销手段中, 的方向转变: 数据库市场营销的方向转变:在新的营销手段中, 广告商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甄别潜在的买主, 广告商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甄别潜在的买主,然 后派送直接的促销广告。 后派送直接的促销广告。根据顾客的最近的一次 购买信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他们推荐产品, 购买信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他们推荐产品, 还可以根据人们正在浏览的书籍或唱片信息向他 们提供实时的建议等等。 们提供实时的建议等等。
第四章 大众传播
![第四章 大众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dc628532b84ae45c3b358cd7.png)
5、把关人
6、受众
7、解读
解读是包括创作与阅读整个过程的一种活动。文本创作向 阅读开放,期待其全部的内涵和文本肌理被赏识。
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相近或相同,保持了文本的倾
阅 向。 读 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有差异,产生不同的倾向。
主控——霸权式解读 协商式解读 反抗式解读
9.噪音 附着于信息之上干扰编码和解 Nhomakorabea行为的一种“杂音”。
议程设置理论讨论的主要问题: ✓提供什么话题? ✓这些话题如何呈现?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特性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大众传播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一、大众传播的基本要素 1、讯息、内容、形式
讯息
编码
信号
讯息可被理解为:
内容+形式
内容与形式难以硬 性分开。
解码
讯息
理解大众传播所传递信息的三个层次
噪音在传播过程有两种类型
技术水平或者设备质量导 致的机械性噪音。
原本意义在传播过程受到破坏 的现象
10.神话 理解叙事主题时,人们借助已经形成的某些概念产生的联想。 神话的主要功能是使被制作的事件成为自然事件。
11.反馈 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意见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 按照媒介的技术和信息承载、传播方式分类
媒体融合
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获 得成本低。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特性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大众传播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大众媒介讲述文化的“故事” 大众传播是文化大讲堂 大众传播对个人文化认同的意义 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期待 媒介信息的文化解读 麦克卢汉的媒介文化观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
第四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9980edf8c75fbfc77db28c.png)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7ac606b9f3f90f77c61b48.png)
报纸 24 42
广播 26 30
杂志 7 23
书籍 9 33
合计 256 228
人们每天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占据了闲暇时间的一半以上
大众传播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 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 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提供娱乐,获得放松和休息。
大众传播不仅仅是提供服务, 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重要的影响。
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
失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五、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日平均接触传媒时间(单位:分钟)
中国人 日本人
电视 199 100
背景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
治的手段,反而成为少数人操纵舆论的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 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
•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具有麻醉受
众的神经负功能。
第七章 大众传播
怀疑态度:
清水几太郎: 现代社会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大众媒介作为“营利企业”和“宣传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六、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 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 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 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 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 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 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类型:
微观
社
会
传
中观
播
宏观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eebc1636c85ec3a86c2c54c.png)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创造出来的各种体外媒介是人体自身的器官和感官的 延伸——房子是人体温度调节机制的延伸;服装是皮肤 的延伸;眼镜是视力的延伸;话筒是嗓音的延伸;汽车 是脚的延伸;面对面的交谈是五官的延伸,印刷品是眼 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 同时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每一项新媒介的出现,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的各 种感官的平衡状态产生变动,使某一种感官凌驾于其他 感官之上,造成“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如何理解 这句话?
辩证看待“媒介即讯息 ”
麦克鲁汉的这一观点,对于人们充分认识各种传 播媒介的出现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有 积极意义的。
但是,没有具体内容就谈不上大众传播。麦克鲁 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传播 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信息内容 的作用,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而成为一位 技术决定论者。实际上,传播活动产生的效果, 大半不在传播媒介,而在于信息内容;媒介与信 息相互影响,但并不能相互代替。
新的媒体的环境 广播、电视数字化(多频道、高清晰) 互联网(海量信息、多媒介大融合) 代理人 (电脑机器人、数字管家) 新式新闻(信息和娱乐结合,更及时 生动) 广告的变化 ......
广告的பைடு நூலகம்化
传统上针对广大匿名受众的大众媒介广告逐渐朝 另外一种更小众、更集中、更有针对性的传播形 式转变。如果人们开始用信息代理人或知识机器 人来浏览信息的话,那么大众媒介的广告将会向 数据库市场营销的方向转变:在新的营销手段中, 广告商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甄别潜在的买主,然 后派送直接的促销广告。根据顾客的最近的一次 购买信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他们推荐产品, 还可以根据人们正在浏览的书籍或唱片信息向他 们提供实时的建议等等。
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鲁汉认为,媒介有“冷”、“热”之分。 热媒介,就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 媒介。指媒介能提供的信息程度较为清晰明确和充分完 善。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 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 进行热身运动。 冷媒介就是低清晰度,指媒介提供的信息不够充分和完 善,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达致理解的媒 介。并且留下许多空白让受众调动其他方式去补充。 热媒介需要受者参与其中的程度比较低,而冷媒介则要 受者积极参与其中并加以补充。
有关大众传播的其他定义
表述为特定社会团体:指特定的社会 团体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 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 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 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沙莲香,《传播学》,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有关大众传播的其他定义
表述为职业工作者:大众传播是人类 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指职业工作者 (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体(印刷 媒体、电子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地﹑ 定期地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信息 交流活动。 ——(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 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媒介即讯息
“媒介就是信息”是麦克鲁汉学说的中心论点。 他认为,人们把媒介和信息区别开来,完全是不 应该的。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本身的特性 ,而同其传递的具体内容无关,“因为媒介的‘ 内容’,就像是盗贼手里拿的肉,是用来分散看 家狗的注意力的。” 麦克鲁汉在《媒介即讯息 》的专著中,特别强调了媒介传递的真正“信息 ”是它本身对传者的刺激和“按摩”,而不是它 所传递的内容。换言之,一种新的传递媒介一旦 出现,无论它将传递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这种媒 介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 的某种变革。
大众传播的产生标志之三:电子媒介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大众传播真正的兴起应 该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因为电子媒 介已经开始兴盛,成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 如美国家庭收音机的普及率达到80%;1941 年,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ABC NBC CBS都开 始进行商业电视广播;电影业也发展成了包 括生产发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
国内对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 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 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专业化媒介组织。
2.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 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也就是受众。 4.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属於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上不够 直接和迅速。 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媒介组织的活 动被纳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框架,每 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播制度和传播规范。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征 和功能
第三周
传播(学)的定义
传统界定:交流说、共享说、影响说、反 应说、符号说等 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 的运行。 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 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 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四阶段)
便士报的特点
1、经济上获得独立,由政党经费经营转变为市场 化、企业化经营。 2、内容以新闻、社会事件和娱乐为主,由原来的 “观点报”转为“新闻报”; 3、受众不是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 异质的、不定量的一般大众; 4、售价低廉,买报人不用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 而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的主要来源。 ——这些因素使报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受众广泛 的大众传播媒介。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 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复杂化的历史.——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大众传播的产生标志之一:油印《圣经》
西方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的诞生 标志是15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古登堡印刷的第 一批油印《圣经》。成为当时西方传播最广 的书籍。促成了科学、文化、思想的广泛传 播。
地球村
原始的村落是在通讯不发达的时期以地理关系和 血缘关系组合成的人类集合群。传播环境主要是 依靠古老的口头传播和人际沟通,或者只借助诸 如敲钟、鸣鼓的简单的传播工具来实现信息传达。 如何理解麦克卢汉提出的“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崭 新的、一切皆同时的世界,时间已经停止了,空 间已经消失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性的村落里” “借助电力媒介,我们到处恢复面对面的人际关 系,仿佛以最小的村落尺度恢复了这种关系。” ——试分析地球村的正面意义和潜藏的负面影响。
媒介即讯息
传播媒介决定并限制了人类进行联系与活动的规模和形 式—— 在口头传播时代,人们只能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和小范围 的传播,这就决定了当时人类社会只能处于“部落化” 的阶段。印刷媒介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脱离“部落” 的活动,进行单独的阅读与思考。这样,印刷媒介就促 成了社会的个人化发展。这就是麦克鲁汉所谓的人类社 会“脱离部落化”阶段。由于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 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 又紧缩成了一个“部落村”或“世界村”。麦克鲁汉把 这称之为“重新部落化”阶段。麦克鲁汉认为,所有这 些变化都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带来的。从这个意 义上说,媒介本身带来信息,媒介就是信息。
地球村
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随时可以看到 声音、图像、文字、图片、视频的村落。信息的 传播没有了时空的任何限制。传播效率、速度的 提高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被村民”现象:很大一部分人生活需求是本地 化的,生活半径是本地化的,但这部分人被村民 之后,他们的利益是否会被积极的,地球村的建 设者和参与者们有意无意的损害? “隐私问题”:在地球上网以后,一个人在摄像 机下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被观察,被记录,甚至被 分析。........
热、冷媒介的分类
照片、广播、无声电影等是“热媒介”。他们作用于一 种感官,都使人们一看或一听就明白,不需要更多的联 想。 报纸、手稿、漫画、电话、电影、电视、口语等就是“ 冷媒介”。面对报纸和手稿上的文字,需要我们发挥想 象力才能构成故事。人们看漫画时,也需要琢磨和联想 才能充分理解,电话沟通时看不见人的眼睛、脸部表情 ,需要人用想象去补充。电影,特别是电视也属于冷媒 介,因为电影银幕发出大量的细小光点,需依靠人们的 感官和中央神经系统来把这些光点组织成实体的图像, 要求观众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你觉得这种分类是否科学和有意义?
大众传播的产生标志之二:便士报
中国现代传播学者郭庆光教授认为:19世纪 30年代便士报的诞生。即美国《纽约太阳 报》、《先驱报》、《论坛报》等。
何谓便士报?
便士报
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 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 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美分。 便士报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大众传播 的产生标志?
代表作:1951年《机器新娘》、1962年《古登 堡群英》、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1969年《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
在麦克卢汉的认识当中,报刊、书籍、广播、电 视、网络这些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内容。如何理解 他的这种说法?媒介本来是一种承载物,是信息 的承载者,为什么媒介又是信息? 好比杯子本身是媒介,杯子盛的水是讯息,按照 媒介是信息理论,那么杯子即是水。但我们喝水, 却不能喝杯子,如何理解这一带有争议性的理论?
媒介是人的延伸
每一项新媒介的出现,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的各 种感官的平衡状态产生变动,使某一种感官凌驾于其他 感官之上,造成“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比如,他 认为,印刷媒介就把一种“特殊的推理方式”强加到“ 人的视觉经验的结合方式上”。印刷媒介把复杂的现实 生活用一系列不连贯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并且把它一 行行地印在纸上,使得人们只能一行一行地按顺序地去 阅读、思考,按线性地去感知,而不能像在现实生活那 样立体地、复合地去认识和思考,因而会造成人与环境 关系间的失调。麦克鲁汉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 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 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