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

合集下载

佛教传入中国与社会变革

佛教传入中国与社会变革

佛教传入中国与社会变革公元1世纪初,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这一宗教信仰的引入不仅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的传入,首先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如儒教、道教等,但佛教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面貌。

佛教强调修行与心灵解脱,对于追求个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有着独特的价值观。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艺术到哲学,从文学到建筑,都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子。

诸如佛教音乐、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和绘画等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佛教倡导的出家修行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一定的震动。

在佛教的理念下,人们倾向于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超越世俗的精神层面上。

因此,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家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寺庙也开始广泛建立。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一些冲击和调整,特别是对于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角色的定义。

一些人放下世俗的追求,选择出家,而不再追求名利和权力,这使得中国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有所减轻。

另一方面,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新的道德观念。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慈悲观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学习对他人产生爱心和同情心,这对于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佛教的智慧观念也助力于中国的社会变革。

佛教强调追求智慧和人生真谛,这对于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思想意识水平。

然而,佛教的传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和宗教,面临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争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宗教体系和信仰,佛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分歧。

其次,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

一些不良的僧人行为和寺庙管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古代佛教曾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官方态度、社会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入与官方态度佛教是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起初受到了汉朝统治者的支持和赞许。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官方支持,各个皇帝都对佛教抱有崇敬之情,并亲自修建寺庙。

例如,曹操建造的白马寺就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官方开始对佛教持更加复杂的态度。

二、佛教的社会地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寺庙成为信众们寻求平静心灵、追求智慧的场所。

寺庙除了供信众修行外,也扮演了教育、医疗等社会功能。

佛教也逐渐形成了庙会文化,为人们提供娱乐和参与的机会。

佛教的发展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忍让等美德,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得益彰。

佛教也强调世俗生活与修行的统一,鼓励信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作出贡献。

三、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壁画等精美作品,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思想。

其次,佛教对于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佛教的启发下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

此外,佛教的传播还带动了文化交流和区域发展,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于社会层面而言,佛教对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讲究观察和分析,这对科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方面,佛教寺庙不仅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同时也向信众提供了医疗服务,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开拓和宽广。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与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与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与社会实践佛教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及哲学体系,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这种融合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及挫折。

佛教强调缘起性空观念,教导人们放下执着,超越痛苦。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如疾病、贫困、失去爱人等。

佛教的禅悟思想和轮回转世观念给予人们坚强的内心支撑,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困境。

其次,中国古代佛教还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修身养性,弘扬慈悲与善行。

例如,佛教强调戒律和善业,鼓励人们追求善良的品德和慈悲的心态。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使得很多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如修福田、助人为乐、养育弃婴等。

佛教的慈悲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佛教还在文化发展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佛教文化与艺术。

这些佛教文化素材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如佛教建筑、佛教美术、佛教音乐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充实了中国古代文化,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中国古代佛教的社会实践还体现在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上。

佛教注重戒律,教导人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并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佛教的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量人们在佛教的教导下,努力追求道德修养,秉持慈悲心态,为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做出贡献。

然而,中国古代佛教并非一帆风顺。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由于佛教强调超越世俗,对物欲的追求持否定态度,与传统的生活观念相冲突,因此,佛教在中国古代一度受到质疑和排斥。

另外,佛教还面临着其他宗教的竞争与影响。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宗教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自那时起,佛教就与中国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来摆脱痛苦和追求解脱。

这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佛法的智慧,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教寺庙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也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慈悲心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内丹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法则和道德准则。

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佛教艺术以佛像、壁画和石刻等形式展现,道教艺术则以道观建筑和道教画等形式呈现。

这些艺术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缘起性空”和道教的“无为而治”等思想观念,都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和道教还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角色。

佛教和道教寺庙既是信仰场所,也是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

寺庙中的僧侣和道士不仅传授宗教知识,也承担着教育和慈善工作。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 中国的艺术和文学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哲学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影响
丰富了中国的哲 学思想,引入了 佛教哲学,为中 国的哲学体系注 入了新的元素。
佛教的传入也带 来了新的艺术形 式和风格,影响 了中国的绘画、 雕塑和建筑等艺 术领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 的影响也是深远 的,它不仅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作 品,还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新的题 材和风格。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 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 印度
佛教的教义以四圣谛、八正 道、十二因缘为核心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 印度境外传播
佛教传入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传入方式:由印度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传入地区:最早在甘肃敦煌一带开始传播 传入影响: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相适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进 步
增加了社会就业机 会
促进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贸易往来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
佛教建筑:如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建造,融 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佛教绘画: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绘画带来了 新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技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汉朝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宗教历程。

佛教理念在中国思想和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佛教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学思想。

随着佛法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道德准则。

佛教的传统地位可见于历史之中。

在唐朝时期,随着玄奘法师归来带来的佛经翻译完成,佛学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佛学,尤其是大唐玄宗时期,佛教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思想、文化、哲学、道德还是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主张“法无定法”,承认人人平等,重视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交汇点,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为怀”、“修身养性”、“勤劳朴素”等道德准则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佛教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佛像和寺庙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佛教的经典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而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启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为今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佛教思想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和重视,也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今天,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佛教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总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千古独步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方面。

凡要影响社会,在思想界引起关注,外来文化必须在本地文化中寻找到一个共振频,以此作为契入点.佛教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放在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中国士大夫阶级提供了平衡儒家"修齐治平"与道家"遁迹出世"的思想依据.同时,也为近代人生佛教,特别是"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佛教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表现为政府行为的王室佛教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士大夫佛教,与外来的佛教形成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得以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同化过程,并同时共同推动了民间社会对信仰的理解,导致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只要深入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重新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民众佛教是维持佛教在中国社会延续和弘传的真正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佛教寺院恢复迅速,香客盈门,不少家庭供奉佛像,特别是香港设立佛教公众假期等等,均反映出佛教即使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仍然在民众中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入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表现在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方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伴随而至的是西域和印度的文明成果.中国雕塑,绘画艺术的杰作,如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窗中的作品,在创作思路,手法上均受到了印度艺术,从而也间接地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译经事业的高度发达,随着大量佛教典籍翻译为汉文,也给汉文带来了众多的新鲜语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印两大文明体系真正得到了一次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机会,其交流现几乎遍及当时已有的各个学科,如文学,农艺,手工业,艺术,逻辑,医学,音韵等.佛教的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社会生活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社会生活变迁

强调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
04
佛教与文化交流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佛 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 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与 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05
佛教的现代价值与 未来发展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心灵慰藉: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安慰和引导,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道德规范:提倡慈悲、智慧、道德等理念,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身心健康:通过禅修、瑜伽等方法,帮助人们调节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传播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许多佛教宗 派
发展阶段: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僧 人
融合阶段: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佛教文化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佛教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衰落
复兴阶段:民国时期,佛教在中国重新兴起,出现了许多佛教组织和活 动

佛教对人类未来 的影响:佛教的 教义和修行方法 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困难和挑战, 促进人类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佛教的贡献:佛 教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 和影响,为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中国的 流传与社会生 活变迁

中国佛教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中国佛教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中国佛教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中国佛教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对中国佛教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首先,中国佛教思想强调离苦得乐的理念。

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受到痛苦的折磨,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欲望和嗔恨之中。

因此,佛教提倡修行者通过戒定慧的方法,摆脱欲望的纠缠,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修炼和精神上的富足。

其次,中国佛教思想注重观念的转变和心态的转变。

佛教强调放下执着和贪欲,提倡平等、慈悲和喜舍的心态。

这种心态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将佛教思想融入到社会伦理和道德体系中,中国佛教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中国佛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应该和谐相处。

佛教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这种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最后,中国佛教思想提倡智慧和解脱。

佛教鼓励修行者通过智慧的开发和实践,解脱自己的心灵,达到超越苦难和痛苦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励人们追求真理、摆脱困惑。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它强调离苦得乐、观念和心态的转变、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智慧和解脱。

这些思想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加强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变革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变革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变革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传播与变革过程中涌现出的思想观念、宗派发展和艺术创作等方面,为我国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东方晋国。

当时,受到东汉政治的腐败以及社会动荡的影响,民众心灵上面临着一种巨大的空虚感。

这也是佛教得以传播的有利条件之一。

刚刚传入中国时,佛教的信徒主要集中在长安一带,但它很快就向南方传播,并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深深扎根。

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佛教与当地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发生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

佛教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

佛教虽然受到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但是它也吸引了许多具有追求精神寄托和超凡力量的人们。

佛教桃源志士、文人墨客和官员乃至皇帝等都纷纷对佛教表示崇拜和尊重。

随着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陆续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宗派。

例如,佛教的禅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禅宗强调修行者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实现心灵的觉悟,与儒家的实践和德行教育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禅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生活方式上。

除了宗派的发展,佛教在艺术领域的创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亮点。

佛教艺术从早期的石窟和佛塔到后来的绘画和雕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就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也承载了佛教思想的宣传和教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变革中,佛教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变化。

例如,唐朝时,与佛教相关的官僚机构控制过于庞大,参与政权斗争以至于败坏了佛教的声誉,使得佛教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和限制。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也会逐渐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和竞争。

如与道教的竞争和儒家思想的抵制等,都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尽管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变革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它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是一种在印度诞生的宗教,其基本教义是修行消灭苦,达到解脱生死轮回。

公元
1世纪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兴盛。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样的。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观念深刻、简洁,一些佛学
概念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空、色、无常等,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逻辑、形而上学产
生了很大的启示。

在文学艺术方面,佛教对于中国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方面,也有
深厚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道德也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强调点化现实中度化,追求个人的内在发展,提倡无私、慈悲、博爱、忍耐等道德观念。

因此,佛教在中国盛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使中国文化与其他亚洲文化共通的在
文化渊源上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

再者,佛教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佛教的宗旨为“知足常乐”,提倡节约、勤俭过日,也为中国孝敬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稳定。

在政治方面,佛教对于官僚、军人等人才培养、道德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佛
教还通过寺庙、道阻、修建银行质、留学等渠道,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
流。

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均为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并存,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宗教文化不同的中国佛教文化,成为
继儒家、道家、墨家之后,中国文化历程上重要的一条道路。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扎根生长,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哲学作为佛教的核心思想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究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的特点和意义。

一、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壮大,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各地,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传播者和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

他们不仅翻译了大量佛典经典,还将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传播给中国人民,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鼎盛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皇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佛教寺院和佛塔遍布全国各地。

在这一时期,佛教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以禅宗、律宗、密宗为代表的各种宗派。

这些宗派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得到了重新振兴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佛教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哲学作为一种宗教哲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

佛教强调“空”、“无我”、“因缘”等核心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影响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随着一些印度僧人的到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该宗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理念,深深吸引了中国人民的关注。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书信沟通完成的,这使得佛教迅速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2. 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负责推动佛教发展的各个朝代的支持。

无论是南北朝、唐朝还是宋朝,国家的统治者都积极支持佛教的传播,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塔庙。

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为民众所了解,且佛教教义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导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巅峰。

3.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宗教仪式和僧众生活的规范,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佛教鼓励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宁静,有助于人们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思想和艺术形式渗透到中国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刻等方方面面。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如石窟、壁画和佛像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5. 佛教的现状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中国依然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

中国的佛教活动包括诵经、修行、禅坐等,吸引了许多人寻求心灵安宁和修身养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的传入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许多人认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样。

佛教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作用、佛教的传入和演化、佛教与中国其他宗教对话等角度来谈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佛教进入中国后不仅发扬光大了自己的信仰,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和文化遗产。

佛教在中国受到了网络舆论和其他宗教的重视,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传统中,最重要的是其对道德伦理和人生观的影响。

首先,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体现在其道德伦理的传递上。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普及了一系列的道德教义。

佛教的道德源于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同时在中国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观。

比如,佛教的教义强调无我、法空、因缘等观念,即说知道自己的存在不能超越物质世界,生命和物质是连续的、相互依存的,因此要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不伤生,不妄语、不妄想、不妄行,这些生命伦理观念对于完成人道主义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其影响和参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一整套的经文、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

比如佛教强调慈悲心,鼓励人们向低落的社会阶层提供援助和关注,这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正义意识和人文精神,这种传统的价值意义贯穿在许多中国社会制度中。

二、佛教的传入和演化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那个时候,佛教的宗教教义被看做一种与传统儒道思想相异的东西,而且被一些人视为异端、危害社会的东西。

然而,随着汉朝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唐朝时期,佛教在文化、艺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影响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影响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

本文将探讨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始于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起初,佛教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认可和接纳。

直到魏晋时期,佛教才开始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传播。

在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域道路。

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更为广泛。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一些熟悉汉语和文化的外国人来推广。

这些外国人多数来自于中亚一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一位叫做康僧会的印度僧人。

康僧会不仅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还翻译了佛经和许多佛教经典。

二、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入华,对于当时正处于重大思想变革和求索的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有着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等诸多学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种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佛教的传入,更是为中国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指引。

首先,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空”。

空是一种对于存在的否定,一种直面无常和虚幻的态度。

佛教的空观念,影响了魏晋时期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更具有开放性和阐扬性。

另外,佛教思想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差别”。

“差别”是指事物并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通过对比而存在的。

这种认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更加把哲学的视线拓展到事物之间的比较和对比上。

综上所述,佛教思想的传入,丰富了魏晋时期哲学思考,更加塑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雕琢理念的基石,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三、佛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于魏晋时期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许多文学作品也随之被引进。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佛经、佛传或者有关佛教名家思想的著作。

唐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社会思潮

唐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社会思潮

唐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社会思潮唐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思潮繁荣的阶段。

佛教思想与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佛教思想和社会思潮两个方面来探讨唐宋时期的佛教与社会关系。

一、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在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以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一部分。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苦、集、灭、道”,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以及通过修行消除苦难的方法。

这一思想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宗教迷信和世俗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佛教的关注。

佛教的传播主要依靠寺庙和僧人。

唐宋时期,寺庙成为佛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社会思潮的重要阵地。

寺庙不仅提供了修行的场所,还承担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如救济贫困、办学等。

僧人作为佛教的代表,通过讲经说法、举办法会等方式向人们传播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修行的成果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唐宋时期的社会思潮多元丰富,佛教与之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首先是佛教与文化思潮的互动。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运观、孝道观等相契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佛教的经典、艺术品和修行方法也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佛教与政治思潮的互动。

唐宋时期,佛教寺庙逐渐成为政治力量的象征。

一些皇帝和官员对佛教寺庙的修建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以显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威望。

同时,佛教僧人也参与了政治活动,成为一些政治势力的重要支持者。

然而,佛教的政治参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认为佛教应该追求个人修行而非干涉政治。

最后是佛教与社会伦理思潮的互动。

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等伦理观念,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使得一些人对权贵和富人的奢侈和不义行为产生了批判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因果之说,如中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如说,“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当时就有人提出怀疑:“是善有常门,恶 有定族,后世修行,复何益哉?”
据此慧远提出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的说法。所 谓的“业”,指的是人们的行为、造作、思虑及意 志等一切身心活动,而这一切活动都具有三种性质, 即善、恶与无记(无善无恶)。三业的性质虽不同, 但都能引起报应,所谓“三业体殊,自同有定报”。
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
荷兰汉学家许理 和在其著作《佛教 征服中国——佛教 在中国中古早期的 传播与适应》中认 为,“佛教征服中 国”,是否如此呢?
回顾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据记载是西汉 末:“哀帝元寿元年 ( 公元前二年 ),博士弟子景卢 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始传 的另一学说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 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 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 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 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之初应 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为什么兴盛?
1、社会的动荡不安,《魏书·释老志》记载 道: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盛,于是所在 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2、儒家为正统的政教几乎衰息
3、统治者的的提倡和奖掖
二、佛教所引起的争论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它传人的过程中难免 要与本土文化以及现实的社会政治等产生剧烈的冲 突。因此,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取得了迅速 的发展,崇信佛教的人数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也 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与反对。由佛教所产生的争论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有寺院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分 别比东晋多二百三十五所和一万二千人。
北朝佛教,同样据《辨正论》卷三,魏朝(包 括西魏和东魏)的寺院合计有三万零八百所,其中 包含国家出面建造的四十七所,王公贵族所造的 八百三十九所,其余为社会力量所建。僧尼数为 二百万人。仅就北魏一朝而言,据《魏书·释老志》 载,自兴光元年(454)到太和元年(447),仅京都 平城一地就有寺院一百多所,僧尼二千多人,全 国则有寺院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 百五十人。到延昌(512-515)年间,全国有寺院一 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第一、从民族与种族的角度所进行的夷夏之辩;
第二、有关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之间的争论;
第三、表现为佛教与现实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
1、夷夏之辩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在佛教徒看来,种族与地域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善 恶高下的划分,夷夏之辩实无合理的根据:
人参二仪,是谓三才。三才所统,岂分夷夏?则 知人必人类,兽必兽群。近而征之,七珍人之所爱, 故华夷同贵;恭敬人之所厚,故九服攸敦。
释慧远说,“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 侍养。故目莲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认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而依佛教之义,则沙门不应敬俗,君王 也不属于致敬之列,由此而产生了沙门是否应当礼 敬王者的辩论。在北方佛教界,基本上认为沙门应 当礼敬王者,北魏时期的僧官法果的一句话颇具有 代表性,他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 沙门宜应敬礼”。
另外,那些“愚痴”之人“诽古圣,谤真 谛,慢二亲,轻师傅”,也是造成社会各种 关系失调的重要原因。
怎样“‘超度”这些执迷不悟,被贪、 嗔、痴所禁锢而不能自拔的世人呢?道安认 为,这只有遵守佛教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增 强佛教的修养,从佛教之中吸取精神食粮。 他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 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 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 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 之妙医也。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 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 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 学相题并论,佛像刚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 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 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 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 根据法琳《辨正论》卷三的记载,南朝刘宋
道安认为,社会的一切苦难,都是由于 人们贪得身外之物(即他所谓“末有” ,但 世俗之人又往往是身在苦中却自以为快乐。 他说:“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 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 莫知为苦。
“贪淫囹者, 荒色悖蒸,不别尊卑,浑 心耽湎,习以成狂。亡国倾身,莫不由之。”
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日益痛苦的第二个原因 是“嗔恚”。道安说:“嗔恚圄者,争纤芥 之虚声,结沥血之重咎。恩亲绝于快心,交 友腐于纵忿,含怨彻髓,不悛灭族。”
(二)研习禅学:佛图澄死后,道安因石氏内乱, 在河北、山西一带到处避难,其间曾在太行恒山建 立寺塔,徒众数百,常宣法化。约在东晋哀帝兴宁 二年(公元364年)又迁居南下。道安虽然颠沛流 离,山栖木食,景况艰难,但是斋讲不断,注经甚 勤。在这大约十五年的时间里,他深受北方佛教重 视禅定的影响,主要是研习禅学,对于安世高传来 的《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 写序作注,用力很深。对于般若也极留心,曾找到 竺法护译的《光赞》的残本一品。
其佛教社会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调和佛教与世俗政权之间有关礼法名教的争论, 即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二,将佛教的因果业报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 理论相结合,即因果报应说。
1)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教在中国生根与发展,离不开世俗政权的保 护与提倡,慧远的老师道安就极清醒地认识到: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三)讲习般若学: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年)道安到河南一带,因慕容进攻河南,形势 极度混乱。恰在此时襄阳大名士习凿齿迎请道安去 弘法,于是道安继续南下,率弟子四百多人到襄阳。 在襄阳十五年,道安由于受南方佛教重视义理的影 响,佛教思想发生重要的转变,即从禅数转而趣于 性空,集中讲习般若,每年讲两次《放光》经。并 且孜孜矻矻,注释《般若》、《道行》、《密迹》 和《安般》等经,收集和整理经典、编撰经录,受 到朝野的推重,影响颇大。
三、释慧远的佛教社会思想
1、道安及其佛教社会思想
道安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 二岁出家,因为其貌不扬而被轻视,师父令他先从 事农业劳动三年。但由于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人, 终于得到师父的器重,受戒后任其游学,由此开始 了僧侣生涯的重要历程。道安人生主要可分为三个 阶段:(一)师事佛图澄:佛图澄是当时著名的僧 侣,以方术为石勒、石虎的后赵政权服务。石赵迁 都于河南的邺(今临漳县西),佛图澄也随之到邺。 不久,约东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道安到 邺师事佛图澄,“服膺终身”,直至澄死(东晋穆 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 道安得到佛图澄的赏识,佛图澄讲法,道安复述, 在佛教理论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在佛堂的南 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 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 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释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 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 年(417)。慧远年轻时“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 来师从道安,遂归心于佛教。40岁左右驻足江西庐山, 并成为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领袖。慧远不仅是一个佛 学大师,而且兼通儒学与玄学,在他看来,佛学与世 间的学间并不矛盾,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面对世俗“沙门不敬王者”的质疑,慧远认为:
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 经文;在三之训,彰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 符契。
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 礼。……故不可受其德而 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 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替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 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 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 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 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 受。
“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 业未就,而前行始应”。
四、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 1、八世纪中叶以后,佛教义学衰落。 2、律宗、禅宗的兴起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 丧父,迁居南海。稍长, 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 《金刚经》有悟,决心 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 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 弘忍大师。慧能初见弘 忍,弘忍便问他﹕“你 是哪里人? 来这里求取 什么 ?”慧能回答﹕“弟 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 不求其它,只求‘作 佛’。”弘忍听后问道 ﹕“你是岭南人,哪里 能‘作佛’! ”慧能回答 ﹕“人有南北之分, ‘佛性’并无南北之 分。”
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 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属永弃。 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
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 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体从诫, 惟学不孝。
佛教的反击:
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目 莲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从小就诚心向佛, 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 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 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悬的苦刑。 目犍莲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 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 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 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 分痛苦,看著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 堪,便立刻求佛祖指点他营救母亲脱离苦海,请教 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你母亲生前自私刻薄, 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了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 要救她,不是你独自一人办得到的。七月十五日是 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你必须在七 月十五日当天,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 养他们。这样,集合了所有僧侣及众神的威力,不 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 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佛为他念 《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於是目连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举行法会,诵经施 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并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亲。 佛教称为“盂兰盆”法会。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 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