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及其作用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及其作用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及其作用1、“之”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①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②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⑤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⑦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⑧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⑩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11.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5.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6.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7.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的”是汉语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的用法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1. 状语(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例句:我明天晚上要去参加一个聚会的,你方便吗?
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在市中心的一栋高楼里。

她的确很努力,但是还是考不过这门课。

2. 形容词或动词的补语:
例句:他长得很胖的。

我喜欢吃辣的食物。

这道菜看起来很好吃的。

我听说他跳得很高的。

3. 贯通各个成分(用来连接动宾关系或是名词和谓语的关系):
例句:我昨天买了一条新裙子的。

她收到了一份面试通知书的。

我们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的。

4. 对所列举的词进行强调:
例句:这件衣服的确很贵的。

今天的天气真好的。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的。

5. 用在“很/挺/非常”之类的程度副词后面,表加强作用:例句:这个花园非常漂亮的。

她的英语说得挺好的。

我们的房子很大的。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之”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之”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文言文“之”的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对“之”的用法进行总结: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她”、“它”等。

例如:“爱共叔段,欲立之。

”(晋献公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左传·隐公元年》)。

2.用作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食物。

《孟子·告子上》)
3.用作动词:可译为“往”、“到”等,表示方向、位置的移动。

例如:“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史记·陈涉世家》)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之后,表示修饰关系,无实义。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列子·汤问》)
5.用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女儿出嫁了,会让她的夫家和睦。

《诗经·周南·桃夭》)。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代人,相当于“他”
2.有闻而传之者/国人道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人》)——代事,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可译作“这件事”。

3.又数刀毙之。

(《狼》)——代物,指狼,可译作“它”。

二、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②宋之丁氏。

(《穿井得人》)
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4.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①但微颔之。

(《卖油翁》)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三、用作动词,译作“到”、“………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

——去。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一、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主要起到语法功能的词语。

而其中的“的”就是最常见和重要的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助词、“化”字进一步修饰名词,也可以构成短语和句子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的用法及例句。

二、“的”的助词用法1. 表示所属关系:在表示归属或所有关系时,可使用“之”来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1)天子之德美。

2. 强调或加强语气:在强调某种情感、态度或加强表达意思时使用,“之”的位置紧随所强调内容后面。

例如:(1)妾有夫人之慈。

(强调夫人对自己慈爱)3. 作为疑问副词:在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方式等。

例如:(1)何以无言?三、“的”的短语用法1. “量+ 的 + 名词”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数量或程度,并且修饰名词。

例如:(1)寸的长短。

2. “数词/连词 + 的 + 名词”结构: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一定的程度。

例如:(1)日月如梭,岁月如梭之变。

3. “Noun + 的+ Noun”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的”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名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1)书之页。

四、“的”的句子用法1. 在主谓结构中使用“之”的位置可置于主语或宾语前面。

当“之”位于动宾结构中时,可将其移到谓语后面。

例如:(1)事情可以告事件。

(主谓结构)(2)木已成舟,岂待人之提撕。

(动宾结构)2. 可以省略多余的主语或宾语,并通过“之”来表示原意。

例如:(1)余生高卧兮纳凉者乐。

(省略主语)(2)倚云就步九霄寿星呀呀耶娘一起共沐江南水采石设处洗手册洗手间设置和楼上望特别风景!毫CAG逸收Scute!都市文化雷神山医医伴您到月初一高速公路无限制Kimono!园内古北口projectId约李火流困境byBuneeh!4月测试Bunitio笑强啊法对象地方哈尔滨Fort不超过可使用爆炸龙腾直播云改百木丛项目一致!衍生一声含义形。

)五、总结对于文言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句进行了详细介绍。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再见!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送孟浩然到广陵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一、“之”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2.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3.指示代词“这”
二、“之”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助词,无实义 3.音节助词,无实义 4.倒装标志,无实义
三、“之”作动词
正常语序: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定语后置)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马者(宾语前置)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定语后置)
三、“之”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 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3.代词,这
件事 4.助词,的 5.语气助词,无实义 6.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作代词,代指知识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作代词,代指狼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主谓间取独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之”,结构助词,帮助构成倒装, 不翻译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正常语序:有何陋?(宾语前置)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种常用的虚词,其用法非常灵活多样。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之”的用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 “之”作介词在句子中,“之”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例如:“吾友之书”表示“我朋友的书”,“东方之国”表示“东方的国家”。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突出所指关系。

2. “之”作代词“之”还可以作为代词使用,代替前面已经提到的名词或整个句子,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例如:“既往之事,知已无益”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济于事”,其中的“之”代替了“既往之事”。

这种用法使句子紧凑,避免重复。

3. “之”作状语“之”还可以作为状语使用,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方式、程度或方向。

例如:“以智慧之光照耀大地”表示“用智慧的光芒照耀大地”,其中的“之”修饰动词“照耀”。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4. “之”作结果补语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之”作为结果补语,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如:“鸟之歌美,花之香浓”表示“鸟儿的歌声美,花的香气浓郁”,其中的“之”起到强调结果或程度的作用。

这种用法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5. “之”作连词最后,“之”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中的“之”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

这种用法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总之,“之”作为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可以灵活使用。

掌握“之”的用法,可以丰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精炼、生动。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掌握虚词“之”的用法非常重要,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虚词之的全部用法及例子

虚词之的全部用法及例子

虚词之的全部用法及例子
虚词“之”的用法有:
1. 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

取之不尽。

操之过急。

言之成理。

取而代之。

有过之无不及。

反其道而行之。

2. 人称代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3. 指示代词。

这;那:之二虫。

之子于钓。

4.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

钟鼓之声。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

无价之宝。

缓兵之计。

千里之外。

意料之中。

十分之九。

5.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

战斗之激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以下是“之”的例句:
1. 由京之沪。

君将何之?
2. 求之不得。

3. 言之成理。

4. 之二虫。

5. 赤子之心。

之的虚词用法

之的虚词用法

之的虚词用法
"之"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1. 作为名词的代词:表示事物、物品、人等。

例如:背之书(背书)、物之类(物种)、人之所以能(人的能力)等。

2. 作为名词的修饰成分:表示程度、数量、范围等。

例如:极之美(非常美)、尽之力(尽全力)、秋之风(秋天的风)等。

3. 作为动词的宾语: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爱之深(深深地爱)、忍之努力(努力忍耐)等。

4. 作为动词的补语:与动词共同构成补语结构,表示状态或结果。

例如:收之既快(快速收起来)、使之成为(使其成为)等。

5. 作为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条件。

例如:步步之雷霆(一步一步地雷霆)、以和之音(用和谐的声音)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较为正式、书面,一般不在口语中使用频繁。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的所有用法

“之”的所有用法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

”“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之”的主要用法。

一、作为代词1.表示人或物之间相互关系:如“父子”、“君臣”、“师生”等。

“之”可代替其中的较短名词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和修辞效果。

例如:“君子事上天之心者,斯不足以备其性也。

”2.表示主动关系:当“之”后跟有动宾关系时,充当宾语。

例如:“忠孝所专名,则惟此而已矣。

”这里的“惟此而已矣”,即为宾语。

二、作为介词1.表示方位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

例如:“四明山尊毁甚至于不赮蕴乎东南,弘纪夷标矣”。

三、进行音韵变化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之"会发生音韵变化。

比如:1.与前面的字合并成一个音节,并读轻声:如“胜利”的古音为shēngli,而在文言文中可以写作“胜之”或者“胜廐”。

2.“之”与“于”连用:在一些表达时间和地点的短语中,“之”与介词“于”常常连用。

如:“百年之后”,表示一百年以后。

二、文言文中“之”的特殊用法除了上述的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多音字标志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字有时候会有不同的发音和意义。

“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多音字标志,来指示该字应当读取哪个音。

例如:“固尔利天下之君子乎?”这里的“固尔利”原本是一个人名,“据尔利”是他原姓名号。

二、表示程度或数量在描述程度或数量时,“之”可以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富不可淫也,贫不可夺也”。

这里的“不可淫也”表示程度极高,“不可夺也”则表示数量极少。

三、引导引述动词当一个句子出现间接引语时,“之”常常充当连接词,在引述动词后使用。

“谓善世教民者,是亦若此欤?”四、写作技巧中的“之”在文言文的写作中,作者常常使用“之”来替换某些普通词语,以增加表达的图景感和美感。

这种用法被称为修辞手法。

“之”可以替代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斯之不远的之虚词用法

斯之不远的之虚词用法

斯之不远的之虚词用法
1. “之”可作助词“的”呀,就像“我的书”中的“的”一样。

比如说,“这是我之最爱”,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呀。

2. “之”还能用来舒缓语气呢,哎呀,就好像我们说话中间的停顿一样。

比如“你呀之别急”,是不是感觉语气都不一样了啦。

3. 有时候“之”可以用来凑音节的呀,懂不懂,就像唱歌里面的一些过渡音。

像“久之久之”,这里的“之”就有这种作用哦。

4. “之”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呢,那可是古人常用的虚词呀。

比如“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就很有味道吧。

5. “之”也能表示一种承接关系呀,就如同链条上的一环扣一环。

例如“从这个地方之到那个地方”,这里的“之”就起了连接的作用哟。

6. 你们有没有发现,“之”有时候还能带来一种特别的韵味呢?像“花之绽放”,是不是很有意境咧。

7. 哎呀呀,“之”的用法真是斯之不远呀,在我们身边随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呢。

比如我们日常说话中偶尔也会用到类似的表达呀,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呢?
我的观点结论是:“之”这个虚词看似简单,实则用法多样且有趣,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和体会。

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释义分别是什么

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释义分别是什么

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释义分别是什么虚词之的用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这;此。

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虚词之的用法1虚词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3.用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到,去)2文言虚词有哪些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总结之的用法,学习如何判断其用法意义,从而学以致用,更好了解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并判断“之”的用法
三、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

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
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

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
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
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
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

虚词为何有如此重
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
变化而变化。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

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什么是虚词?
三、“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

可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有时可将所指代对象直接译出。

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又数刀毙之。

(它,代狼)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二)指示代词:
相当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代这件事)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于厅室之东北角。

故时有物外之趣。

( 二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

例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三)、音节助词,无实义。

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之后,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或与前边的动词在结构上是动宾关系,在语义上无所指,起补充音节作用。

例如:怅恨久之。

公将鼓之。

(四)、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可不译。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五)、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马之千里者
3、“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去”或“往”、“到”。

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地方的的名词。

例如:辍耕之垄上。

吾欲之南海。

(郑人)至之市。

四、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五、小结
口诀:“之”有三用,代助动。

作为助词有五种:结构当“的”,音节主谓均不译,宾前定后做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