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287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共25页。

《故都的秋》PPT课件包含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层次结构、全文分析等内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因而写下此文。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被追为烈士。

主要作品有《沉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1~2段)总起,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3~12段)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第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

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

《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

《故都的秋》PPT课件人教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人教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大概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 节,那些正在凋谢的花,日渐枯萎的叶 子都能让人的心绪敏锐起来。古往今 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 :
2024/10/25
不无
尽边
——
长落

江木 滚萧
甫 滚萧
《 来下
登 高
。,

秋风中,杜甫 读到的是凄凉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学习景物描写手法。
环节一:整体感知

环节二:鉴赏品味


环节三:归纳总结

环节四:拓展应用
环节一:整体感知
思考: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过 是怎样的?用原文的句子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环节一:整体感知
学 把握文章内容 习 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
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 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 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 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
环节二:鉴赏品味

探究作者情感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

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
是作者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
思、故都情结。
环节三:归纳总结
学 梳理归纳

本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故

程 都的秋?
环节四:拓展应用

结合作者用到的写景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PPT课件

3.心:抑郁善感
理解散文情感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一切景语 皆情语
2.结合时代和作者经历————“故都的秋” 更是“郁达夫的秋”
写秋味
请以《秋味》为题将郁达夫笔下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画面用 诗句表现出来。
秋 味
秋 味
秋 味
秋 味
秋 味
秋味 破屋浓茶落皇城, 驯鸽孤蝉伴钟声。 骤雨方歇叹凉意, 国乱家衰尽伤情。

滋长在北平的破屋小院里, 点缀在淡蓝的牵牛花上, 沉淀在雨后斜桥的感叹声中。 在秋蝉的残声中嘶鸣, 在秋雨的凉意中淅沥, 在秋果的颜色中闪耀。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苍凉。
1. 中国人只要看到土地,就会想种点 什么。 而牛叉 的是, 这花花 草草庄 稼蔬菜 还就听 中国人 的话, 怎么种 怎么活 。 2. 中国人对蔬菜的热爱,本质上是对土 地和家 乡的热 爱。本 诗主人 公就是 这样一 位采摘 野菜的 同时, 又保卫 祖国、 眷恋家 乡的士 兵。 3.本题运 用说明 文限制 性词语 能否删 除四步 法。不 能。极 大的一 词表程 度,说 明绘画 的题材 范围较 过去有 了很大 的变化 ,删去 之后其 程度就 会减轻 ,不符 合实际 情况, 这体现 了说明 文语言 的准确 性和严 密性。 4.开篇写 湘君眺 望洞庭 ,盼望 湘夫人 飘然而 降,却 始终不 见,因 而心中 充满愁 思。续 写沅湘 秋景, 秋风扬 波拂叶 ,画面 壮阔而 凄清。 5.以景物 衬托情 思,以 幻境刻 画心理 ,尤其 动人。 凄清、 冷落的 景色, 衬托出 人物的 惆怅、 幽怨之 情,并 为全诗 定下了 哀怨不 已的感 情基调 。 6.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要立 于善于 运用想 像来刻 画他们 各自的 动作、 语言和 神态; 还要补 充一些 事实上 已经发 生却被 诗人隐 去的故 事情节 。 7.文学本身就是将自己生命的感动凝 固成文 字,去 唤醒那 沉睡的 情感, 饥渴的 灵魂, 也许已 是跨越 千年, 但那人 间的真 情却亘 古不变 ,故事 仿佛就 在昨日 一般亲 切,光 芒没有 丝毫的 暗淡减 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14《故都的秋》课件(2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课件(2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有关资料 课文朗读 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感听赏品秋意声景味
教学目标
感闻赏品秋意声景味
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 的韵致。
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 的情感。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 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 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 笔优美,自成一家。
残草落蕊驯鸽,破屋浓茶闲人,斜桥 凉风秋雨。碧天之下,留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秋草,虫唱钟声人语,浓茶 夜月落蕊。细雨刚过,念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虫唱,朝荣夜月钟声,槐树 细雨秋蝉。凉风吹过,悲秋人在故都
课堂作业 完成《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A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 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 都”指哪里? 明确:中心词是( ), 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是写( ),( )是修饰语, 限定了描写的( )是北京,即暗示了 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故都”指 ()
6、由景入情,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 (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调;产生“冷清”的感受,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的特点。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 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以动衬静。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 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 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 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清、静、悲凉)
香山红叶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 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 加以评析。
落蕊映秋图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 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 了 “悲凉”。
【提示】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 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 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衣__着__、_活__动__背__景__、 动作、_神__态__、对__话__语__调__ ,来表明作者在谈 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 “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2.“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 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 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孤寂、落寞的情怀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第一幅 小院秋晨
住 —— 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 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 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将自然的“客观色彩”即故都 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即个人的心境自然地融 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清、静、悲凉的背后是一颗清、静、 悲凉的心。
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郁 达 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 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 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 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 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 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 《迟桂花》、《怀鲁迅》等。
故都 的秋
譬如:漂泊在外者 称自己魂牵梦萦的 家乡为“故乡”,对与 自己友情深厚的朋 友称“故人”。因此 从标题看,这是一篇
饱含着眷恋深情 的情景交融的文 章。
学 习 活 动 二 : 合 作 探 究 ,梳 理 文 章 的 结 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突出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 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 “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 和哀痛。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心的宁静
悲凉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 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郁文
•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 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 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 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 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 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 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 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迷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整体感知:
1、“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 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 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 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
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触 觉
描写景物:槐树、落蕊 扫帚的丝纹
人的感受:极微细极柔软
清闲、落寞24
槐树落蕊
““微柔细 软””静 “细腻”清 ““清落闲寞””悲凉
30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31
新《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32
新《天净沙·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33
思考题: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 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 叶,秀丽的北海公园,春色 满园的潭柘寺,游人如织的 颐和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 倩影,可是作者为何偏偏选 取那五幅图画,来表现秋的 “清、静、悲凉”呢?(提示:
22
二、 欣赏第二幅画面
•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
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 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 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 同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体 现秋之清、静、悲凉的句子。
23
二.槐树落蕊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
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 问题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
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回答)
• 清、静、悲凉
• 提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是北国
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同时也奠定 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4
• 问题二:文中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是哪些
段落?
• 明确:3-11段。 • 请听一段视频朗诵,思考:在这一部分文
字中着重写了故都的哪些具体的秋景?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26
2.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 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 明确:奇 、有味 、更像样 • 雨声、雨态、雨感;(视觉、听觉、感觉)
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 作、神态,对话语调 (清、静、悲凉)
3.秋果的描写是否多余?作者通过秋果来描 写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
43
小结
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像一碗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44
颂赞秋的名句
1.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5.无端木叶萧萧下 ,更与愁人作雨声(陆游<<落叶>>)
25
三.最后三幅图
这三幅图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蝉声、秋雨、都市闲人、果树(枣树)
1.“秋蝉的衰弱的 寒蝉凄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
们的啼唱……这秋蝉的
秋蝉的残声
衰弱、啼唱、 嘶叫
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 耗子一样……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35
小结: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 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感知景),又要 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情), 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 时的生活经历。
36
三、教读赏析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大意
1.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 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5
再 见
46
。2.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3.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4.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5.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6.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7.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8. 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 和在乎自己的梦想。9.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怎样使用10. 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11.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12.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 难,那韩智华就是我们的榜样,永不认输,因为我知道挫折过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瞧,成功就在挫折背后向我们招手,成功就是在努力的路上,“成功就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向美好的明天走去。13. 销售世界上 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14. 不要匆忙的走过一天又一天,以至于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她不是以数量 而是以质量来计算,知道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么也没有真正结束。15. 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1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 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了摆正你的倒影18.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19. 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20.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1. 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不可能”束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22.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坚信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奋斗,就会迈向美好的未来。23. 回避现实的人, 未来将更不理想。24.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25.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论靠思想的内容,而是靠那些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罗曼·罗 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6. 上帝助自助者。27. 你的爸妈正在为你奋斗,这就是你要努力的理由。28. 有很多人都说:平平淡淡就福,没有努力去拼博,又如何将你的人生保持平淡?又何来幸福?29. 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 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30.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31.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 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32. 勇敢的人。——托尔斯泰《袭击》33.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34. 是的,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也走过了精彩的过 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35. 每一天的努力,以后只有美好的未来。每一天的坚持,换来的是明天的辉煌。36. 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37.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3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39.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4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41.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42. 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43. 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44. 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45.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 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46.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2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 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 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主页3
整体感知
•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
“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悲凉
的淡色。)
27
秋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
28


秋秋
日秋 蝉秋晨
胜雨 残槐院 景

果话 鸣蕊落 凉

29
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犬之与骆驼。 提问: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 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39
•明确: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 味不永”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 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 “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 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 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 “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 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17
提醒:留意作者的精确用词——
古今汉语中“清”作为形容词有以
下义项,请你挑选出符合本文意境的义
项:
⑴纯净无杂质
√ √
⑵寂静

⑶清爽寒凉 √
⑺清楚 ⑻单纯 ⑼一点不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