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pptx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教师则是教育的关键力量。
教师资格证作为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指标,关乎着教育质量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人格,进而引导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适应、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同时还包括个性发展、价值观培养、社会适应等方面。
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教育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教育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社会也为教育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紧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同时,社会对教育提供资源和支持,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教师资格证的价值和作用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证明和保障。
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具备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资格证的取得需要通过专业考试和评价,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教师资格证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教师资格证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教师资格证评价标准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教师资格证的制定和评价体系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和有效。
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实践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责任教育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学校应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履行教育使命;家庭要积极关注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六、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与发展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发展。
随着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师资格证的内容和标准也需要相应调整。
高校教师.pptx
传承优秀教育传统,树立新时代榜样
传承教育传统
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严谨治学 、教书育人等优秀教育传统,使
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树立榜样
通过评选优秀教师、表彰师德先 进等方式,树立新时代的师德榜 样,激励广大教师向榜样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
引领作用
新时代榜样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 作用,带动周围教师共同进步, 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育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拓 宽视野,把握行业前沿动态。
关注政策导向,顺应改革潮流
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教育政策导向,顺应改革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职业规划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变革。
THE RAP OF CHINA
WENKU
学术报告与演讲技能提升
准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提升演讲技能,有效地展示研究成果和学 术思想。
学术成果分享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途径,积极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拓宽学 术影响力,吸引更多合作机会。
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科研团队组建
根据研究方向和项目需求,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 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教师 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在线教育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学 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突破 时空限制,丰富教学手段。
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 知识体系,以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THE RAP OF CHINA
PART 02
教育教学职责与任务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一、引言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互为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
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知识与技能的传承教育系统传承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推动了社会创新和进步。
3. 价值观念的塑造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为社会构建了积极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再是一种孤立于社会的存在,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与进步。
1. 就业市场与教育需求的协调社会发展对教育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教育体系调整专业设置,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
2. 科技进步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教育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新形式,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
3. 社会需求对教育目标的改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如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教育需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1. 教育提供发展的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
2. 社会发展促进教育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教育不断创新与改革,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教育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作用教育不仅培养了人力资源,也能够解决社会中的问题,比如教育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改善社会的社会公平。
五、结论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pptx
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 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 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 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
• (五)保障任务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
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
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 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本届政府 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两基本、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2.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3.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4.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5.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家发展战略
三、《规划纲要》的形成
• 调研阶段: 2008年8月29日到2009年2月 起草阶段: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
•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2010年2月28日到3月 28日
• 审议完善阶段: 2010 年4月15日到6月21 日
三、《规划纲要》的形成
一、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背景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三个关于教育的历史性文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文件分别代表了中国教育 发展中的不同历史阶段。
教育与社会发展范文
教育与社会发展范文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发展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而社会进步又为教育创造了条件和资源。
下面我将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公平与平等、教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
教育让一个人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批判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有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各类人才。
教育不仅培养了高学历人才,也培养了技术工人和农民等各类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进而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因经济、地域、性别等因素影响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能够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育平等则是指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受到同等对待和重视。
教育平等能够满足个体的教育需求,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最后,教育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创新驱动力量。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也为教育提供了条件和资源。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x
2019-7-11
谢谢你的观赏
25
三、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的主要内涵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公平和分配公平。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 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 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有充分的 自由发展空间。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全面 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2019-7-11
谢谢你的观赏
十六届六中全会
8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2019-7-11
谢谢你的观赏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1.“社会”的含义
我们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以有目 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和特定地理 空间的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
2019-7-11
第一,宏观层次上,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 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大社会”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 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
谢谢你的观赏
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 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更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重点探讨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全球竞争力的影响。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此外,教育对于降低贫困和不平等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公平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摆脱贫困。
教育的普及可以打破贫富差距,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三、教育与全球竞争力的关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对一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育还能够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文明间的互学互鉴。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教育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还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因此,各国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传递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对儿童 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04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尊重 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
支持和安全感。
积极引导与示范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 良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儿童 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
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 感受,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性
和需求。
适度要求与期望
家长应对儿童提出适度、明确 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儿童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龄期儿童
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 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儿童
关注其身心变化和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
应对挑战和压力。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pptx
职业教育专题报告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 育在经历了2000~2001年的低谷后,2002~ 2004年恢复发展,2005年起在国家的大力推 动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 点领域。
• 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 持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而职业教育,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 水平、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 几十年来发展起伏不定。重视不够,投入 不足,加上自身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 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职业教育专题报告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环境差
环境差:
意识环境差 政策环境差 生存环境差
职业教育专题报告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环境差
意识环境差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读书做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
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意识环境下,职业教
育从一开始就属于教育领域的另类和旁门 左道。
职业教育专题报告
两个问题
比较 主观认识 客观情况
在您心目中,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相比,其地位 和作用: (A)同等重要 (B)低于普教
选择??
平顶山的实际情况是,职 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 条件和质量: (A)大体相当(B)差距较大
选择??
职业教育专题报告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专题报告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环境差
政策环境差: 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考点: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考点: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原理了解,只需要到小学水平。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需要到初中水平等等。
信息革命知识大爆炸时代,终身学习的出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创新)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性质。
教育的性质:资本主义教育:学习内容是民主,人权等社会主义教育: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列毛思想教育的目的:我国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国家领导,公务员等)(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五四运动)(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构成(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课件
教育与贫困减少
总结词
教育有助于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详细描述
贫困往往伴随着许多问题,如缺乏教育、健康状况差、社会地位低下等。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知识和 技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此外,教育还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教育机构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 产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研创新和学术发 展。
2023
PART 04
教育公平与普及
REPORTING
教育公平的定义与重要性
教育公平的定义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个体无论其种族、性别、社会地位、宗教 信仰、家庭背景等,都能平等地获得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 资源。
2023
PART 03
教育与科技进步
REPORTING
教育与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
探索未知领域。
激发创造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和教学 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精神。
促进科技发展
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推广科技成果 ,促进社会科技水平的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 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方法,为 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
2023
PART 05
教育改革与挑战
REPORTING
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等。
信息化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每10万人中第三级教育学生数的国际比 较
美 英 德 法 加拿 日 意 中 印 国 国 国 国 大 本 大 国度
利
533 313 262 360 6984 313 310 46 61
9 980
9 3 13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 较
傅道春编著: (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午版,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一、 教与经济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下表为部分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如我国,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共计 18.5万人,而新中国头十七年就培养了155.5万人。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 展到704所,在校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 校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可见发展 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 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 万人。美国只有2.5亿人,而我国有13亿人口。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部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美国
1992
5.5%GDP
加拿大
1992
7.6%GDP
日本
1991
4.7%GDP
德国
1993
4.8%GDP
英国
1992
5.4%GDP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pptx
2.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教育, 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西方19世纪后半 期相继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现今,多数国 家都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普及了高 等教育。
二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多数国家都建立 起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 的各级教育体系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专门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体系。
知新、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教育思想。
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一篇集中论述
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教育功能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3.智者派的教育思想 智者派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人是万物的尺度。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
教育无阶级性 教育的非独立性
(二)萌芽形态的学校形式
1.学校教育的出现
西方: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 之家
中国:国学 大学和小学
乡学 塾 庠 序 校
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 制国家的形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 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出 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 基础。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从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起源,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 源说。
他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忽视了人的心理 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断定原始社会的教 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 的本质。
人教(统编版)九上历史课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pptpptxppt课件
2、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支配者,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
系和契约关系”
1、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活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1、雇佣 2、分工 3、面向市场
资本主义性质
农村: 租地农场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城市: 手工工厂
资本主义性质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2、当光在不同的介质中又会怎样传播呢?
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通过动脑动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等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阅读课本61页第二段第三段,回答问题。 1、找一找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①、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②、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2、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的新生产经营方式是什么?
手工工场
3、手工工场出现的背景。
①、分工细化
②、农民从事手工生产
4、手工工场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和政治单位
居民 土地 庄园法庭
农民和农奴
领主:直领地 佃户:份地
维护公共秩序和领 主利益
租地农场出现的背景
1、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活动,大量的林地、 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2、自由劳动力的增加:自由的农民和获得自由的农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社会 功能
• 人口功能 • 经济功能 • 政治功能 • 文化功能
• 生态……
• 教育的社会地位 • 教育的相对独立地位 • 教育现代化 • ……
其他
2013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自然环 境
人口因 素
生产力
政治经 济制度
文化
2013
1.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加速和阻滞教育发展的作用
94394988
-1209452
-1.27%
1999
13530446
-1569670
-10.40%
90741269
-3653719
教育学类专业基础课程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013
教育为什么?
▲ 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 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另 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 发挥自己的潜力。
▲ 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看作头等重要的
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理论知识和
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达成某种平
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
年份 1998
小学招生人数 比上一年增 (单位:万人)减人数(单
位:万人)
增减比例 小学在校生人数 (单位:万人)
比上一年增 增减比例 减人数(单 位:万人)
2201.38
-260.66 -10.59%
13953.80
-41.57 -0.30%
1999
2029.53
-171.85 -7.81%
2006
1929.56
-58.02
-2.92%
5957.95
-257
-4.14%
2013
全国农村小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
1997
小学招生人数 比一年增减 的人数
17059171
增减比例
小学在校生人数 比上一年增 减的人数
95604440
增减的比例
1998
15100116
-1959055
-11.48%
1999
2183.44
+187.19
+9.36%
5811.65
+361.92
+6.64%
2000
2295.57
+112.13
+5.14%
6256.29
+444.64
+7.65
2001
2287.85
-7.72
-0.34%
6514.38
+258.09
+4.13%
2002
2281.82
-6.03
-0.26%
13547.96
-405.84 -2.91%
2000
1946.47
-83.06 -4.09%
13013.25
-534.71 -3.95%
2001
2295.57
+112.13 +5.76%
12543.47
-469.78 -3.61%
2002 2003 2004 2005
1952.80 1829.39 1747.01 1671.74
2015年 3400 85.0 70.0 60.0 16100 93.0 4500 87.0 2250 1390 3350 3080 170 36.0 29000
2020年 4000 95.0 80.0 70.0 16500 95.0 4700 90.0 2350 1480 3550 3300 200 40.0 3500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在学总规模
高等教育 在校生
总数 研究生
毛入学率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单位 万人
% %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 万人次
2009年 2658 74.0 65.0 50.9 15772 90.8 4624 79.2 2179 1280 2979 2826 140 24.2 16600
社会平等的入口
社会分层的手段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教育
201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教育功能概述
✓ 教育功能的含义&类别 第三节 教育的本体功能 第四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201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科书的经典内容
• 自然环境 • 人口 • 生产力 • 政治经济制度 • 文化
+8.59 -123.41
-82.38 -75.27
+0.37% -6.75% -4.50% -4.31%
12156.71 11689.74 11246.23 10846.07
-386.76 -466.97 -443.51 -381.04
-3.08% -3.99% -3.79% -3.39%
2006
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域中取
得杰出成绩。还有一些人提倡社会的需求,倡
[英]约翰·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
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 动大军以及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 一些人强调艺术与文化,另一些人强调人的道
德品质。
2013
聚讼不已的话题:教育能干什么?
实现社会理想的工具 促进个人发展的手段
1729.36
+57.61 +3.45%
10711.53
-152.53 -1.41%
2013
全国初中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
年份 初中招生人数 比上一年增 增减比例 减人数
初中在校生人数 比上一年增 增减比例 减人数
1998
1999.25
+159.78
+7.40%
5449.73
+201.05
+3.56%
6687.43
+173.05
+2.66%
2003 2004
2220.13 2094.64
-61.69 -125.49
-2.70% -5.65%
6690.83 6527.51
+3.4 -163.30
+0.05% -2.44%
2005
1987.58
-107.06
-5.99%
6214.94
-312.57
-4.79%
▲ 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 人口年龄结构制约着教育发展 ✓ 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发展
▲ 人口的性别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2013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学前两年毛入园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在校生 九年义务教育
巩固率
在校生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
✓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 这一关系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教育的条件和水平 ✓ 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与毕业率等与地理环境有着直
接关系
2013
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新疆喀什,2011)
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2013
2.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 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 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人口增长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 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