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论丛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明清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

的。叶燮论其内在关系说;“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
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不过四者之中,又当“先之以识。使无
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因为“识”来自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直接与世界观相联系。“识”正之后,就不会把创作引入误区歧途。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美学原则的。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思考题: 1, “理 ”、“事”、 “情”。 2, “才”、“胆”、“识”、“力”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四节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423)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关于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诗歌
“专征自然之理”,就不是自然主义地叙述一般生活,而是描绘生活的本质,这就要
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生活的能力。“既其发生,则事也。”“事”是客观事
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不同事物有不同规律,当然具体现象也就 纷纭万状。诗人如果只言 “理”而无实“事”,创作就会单调乏味,流于公式化概念
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阐述。 (1)“情景相生”构成审美意象及其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3)“现量”说,王夫之对意象生成理论的
探索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 “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 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 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 妄。——《相宗络索•三量》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景屏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景屏李景屏(1945-2010),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史研究专家。
祖籍山东无棣,1945年7月12日生于北京。
1964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8年毕业。
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多年从事清代政治史、社会史、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010年5月12日下午3时10分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李景屏教授秉持“甘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勤于治学、笔耕不辍、终身不懈。
有《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清史编纂体例体裁之管见》、《康乾盛世与清王朝的衰落》、《八旗与清初政局》、《顺治帝的下诏求言与以言治罪》等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李景屏教授参与了清史纂修等重大科研项目。
此外,李景屏教授还积极致力于清史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工作,著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初十大冤案》、《皇太极与袁崇焕角逐记》、《康熙废嗣之谜》、《乾隆与和珅》等十余种著作,在我国港、澳、台地区获得出版的就有《乾隆、和珅与刘墉》、《康熙废嗣之谜》、《萧太后》、《大清公主的生死魔咒》等。
累计发表著作、论文、译文达三百万字以上。
这些论著在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对于推进专业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繁忙的研究工作,李景屏教授还长期坚守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达数十门之多,教书育人,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她为人谦和,作风朴实,乐观向上,对国家、社会有着高度的责任心。
自2007年以来,她不畏疾病缠身,顽强拼搏,为清史研究、文化普及事业呕心沥血,直至最后一刻。
李景屏学术成果摘录论著:《乾隆六十年》,华艺出版社,2009年。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年。
《清史专家解密乾隆与和珅》,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
《永远抹不去的印记: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参拜靖国神社》(与陈桦合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代小说论丛清代文学批评的珍贵文献

清代小说论丛清代文学批评的珍贵文献清代文学批评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清代小说论丛是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从清代小说论丛的来源、内容以及对清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清代小说论丛的来源清代小说论丛主要是指清代文人对于小说进行的批评和评论的文集汇编。
这些文集往往由多个作者合集而成,内容涵盖了对于清代小说的评价、分析以及对于小说创作的建议等。
其中,《红楼梦评传》、《石头记评传》等是最为著名的清代小说论丛。
二、清代小说论丛的内容1. 对于小说质量的评价:清代小说论丛中的文人对于小说的质量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小说的定位和价值。
他们认为小说应该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艺术性,能够生动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2. 对于小说创作技巧的探讨:清代小说论丛还对小说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文人们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许多有关小说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3. 对于小说主题的思考:清代小说论丛中的文人们不仅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进行了探讨,还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认为小说应该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反映人性之美和之恶的对立。
同时,文人们还对小说的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小说应该具有启迪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4. 对于经典名著的评析:清代小说论丛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对于经典名著的评析。
文人们对于《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它们的艺术特点和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清代小说论丛对清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清代小说论丛对清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清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文人们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作家们认识到小说的重要性,推动了清代小说的繁荣发展。
其次,清代小说论丛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人们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资料。
同时,这些批评文集也成为了后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研究清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0年明史研究概况_吴艳红

2000年明史研究概况吴艳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 100732) 2000年的明史研究发展平稳。
较之去年,明史专著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对明史研究有很大的推进。
由王毓铨主编,张显清、刘重日担任副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经过十几位作者十几年时间的努力,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计90万字,是第一部明代经济通史。
该书从资源、土地、赋役、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交通、盐、茶以及明代经济思想等方面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明与清前期(1840年以前)两朝的海外政策分别进行了静态、动态的考察,清晰完整地展示了两朝海外政策的发展轨迹与趋向。
很多著作认为明清在历史发展进程上有很大的连续性。
苏亦工《明清律典与条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从法律学的角度,考察了明清律典与条例的修订,对律典与条例各自的性质、作用与相互关系及其行用作了重点讨论。
李绍强《明清工商业形态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从盐业、矿业、茶业、丝织、制瓷、造船与外贸、手工业品与市场关系、工商管理思想变化等八个有代表性和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对明清工商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
该著作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变革从明代中叶开始,在清代得以完成。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则主要从水陆交通与商路、商品流通和商业、商品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与网络及包括劳动力、金融、信息在内的其他要素,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网络进行了考察。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对明清高利贷资本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从农村与城市,把高利贷资本区分为生活性、消费性的高利贷与生产性、经营性的高利贷,从而对明清高利贷资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明清论丛》创办于2000年,是一本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海内外学者共同主办的专门研究明清两代历史的大型论文集刊,旨在繁荣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学诸方面的研究,检讨自明朝至今中国发生的多次沧桑之变,以得到历史的警世和启迪。
该刊由著名明清史专家朱诚如教授、王天有教授主编,每年一辑,文字含量在50-80万之间。
《明清论丛》第一辑(1999年12月)评近代经学刘大年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王戎笙就《秋柳》诗之唱和考论顾炎武与王士祯之交谊[美国]谢正光纳兰词到《红楼梦》——满汉文化融合的“青萍之争”胡小伟?关于朱元璋文的整理问题——读《全明文》第一册陈高华于谦《石灰吟》指疑阎崇年影印明刻珍本《史学要义》序瞿林东《尚氏宗谱》与三藩史实考辨李治亭由南京地区出土墓志看明代宦官制度周裕兴17世纪末西北边疆局势述论——噶尔丹分裂势力的兴亡王思治、(香港)吕元骢清入关前对辽东汉区统治探微朱诚如雍正帝整饬盛京陋习姜念思、高荣斌嘉庆朝政述评张玉芬明朝的改元更化毛佩琦论明宣宗的另面样貌(台湾)朱鸿朝鲜三学士与明末九义士的反清思想张玉兴清入关前的烽燧制度赵志强清代督抚及其对地方官的监察刘凤云清代官印制度综论任万平试论明代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传满洲八旗中高丽士大夫家族徐凯明季东阳民变考论(香港)潘星辉试论明清徽州的“接脚夫”阿风清代的“家人”郭润涛?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陈支平林枫明清宫廷肖像画单国强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王家鹏关于清史研究的三重证李尚英《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4月)满族兴起的精神力量戴逸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钟翰“奉天玉诏”铜牌真伪之辨王戎笙戚继光奏议研究张德信明代大都督府略论李新峰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张显清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楚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陈春声论历史上满洲与“贰臣”张玉兴清末满汉关系小考——以1899年荆州驻防满洲八旗兵殴打汉人官吏事件为例(韩)任桂淳清入关后与科尔沁蒙古联姻述论杜家骥明代的工商业管理韩大成嘉庆朝整顿钱粮亏空述论朱诚如、张力清代北京铺面房屋契初步整理研究张小林晚清傅云龙的海外游历和外国研究王晓秋乍浦港与清代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冯佐哲清季中国与新加坡及南洋的关系秦国经明初对日外交与林贤事件(日)檀上宽英国与澳门:以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为考察时段郭卫东清人“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冯尔康清儒汉宋之争与曾国藩集团的思想基础朱东安西学东渐与经学的终结房德邻清末国民意识与文艺启蒙梁景和试论清代前期的离卦教李尚英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李景屏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王笛《成化二十三年休宁李氏阄书》研究栾成显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李帆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高寿仙清末新政中之旗学教育屈六生晚清新政时期袁世凯办学述论周京南清代帝师论刘盛麟庆家族与满汉文化融合曹连明清代关羽崇拜对“关戏”发展的影响王政尧清代碑学的崛起廖晓晴清使阿克敦与《奉使图》徐凯清代盛期皇家藏书:规模、类型及其职能朱赛虹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坊刻述论齐秀梅清代督陶官唐英及其《陶冶图说》赵宏论清代太庙与堂子祭祖礼仪关娜嘉关于清官舆图邹爱莲清康熙朝御制玻璃张荣雍正朝“禁铜令”与官窑陶务蔡毅论明清葫芦形瓷器董健丽《明清论丛》第三辑(2002年5月)明代前期福建户籍的民间重构陈支平李自成的最后归宿袁良义《明代家具》序朱家溍论明清政治立法的礼制原则李宝臣论中华帝国法律的宗教特征——明初法律文化为例姜永琳论明代东宫臣僚集团胡凡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及其特点柏华从官箴书看明代知县的为官心理何朝晖明代吏员的迁转和洪勇明代《军政条例》初论吴艳红明代生员层的社会职业流动及其影响陈宝良明代田土数额的再考察高寿仙努尔哈赤论阎崇年有关清初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韦庆远清初贰臣曹溶与“移民门客”[美国]谢正光施琅平台三题王思治论嘉庆亲政后的中央权力重组朱诚如论康乾盛世的文化特征李治亭、王剑全谢山与杭堇浦的恩怨纠葛[台湾]杨启樵15—17世纪东北地区女真商人的社会角色赵毅、栾凡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世家张杰嘉道两朝的“实政”与中国史学的转变喻大华休妻的规定与实践——以18世纪中后期的个案考察为中心王跃生论清朝道咸之际的“茶用案”郭卫东清代中期四川白银流通的扩大及其影响李俊甲为南怀仁《穷理学》正名张晓子虚乌有的“中意五口通商章程”张建华《明清论丛》第四辑(2003年4月)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常建华明代州县官的政治权术和手段柏华明代“三途并用”说考论潘星辉试论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渊源夏维中明清时期医学用糖演变初探周正庆明前期朝鲜使臣丛考李新峰南海子与明代政治陈宇赫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清代历史评说朱诚如、于庆祥清代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四题蔡家艺清开国前后之军事文告兰书臣清代密折制度探源[日本]杨启樵蒙古民族与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徐凯康熙朝的捐纳制度及其对铨制的影响刘凤云清代官员引见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李景屏建省前清政府管制台湾的若干特殊制度徐万民清代顺天府司法审判职能研究胡祥雨清代的理藩制度赵云田清廷喀喇沁蒙古联姻述评杜家骥清代驻京喇嘛管理机构考略罗文华清代陕甘地区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和措施赵珍论道光朝的鸦片战争后对传统经济的挖潜喻大华论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兴起陈连营清代满族民俗政治化论析谢景芳试论清代的进士朝考制度李世愉科举制度与清代满汉文化融合张杰清代科举制中之“馆阁体”廖晓晴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王政尧清末社会陋俗的演变梁景和皇帝玺印与清早期寿山石雕刻艺术郭福祥海关造册处初步研究章宏伟清代官修正书的续修及其特点朱赛虹对秘密建储制度发明权的质疑王光尧太湖厅及其史料价值范金民外籍来华人士记载中的明清时期的杭州陈学文明清史研究的一份宝贵财富——学习许大龄师《明清史论集》李尚英《明清论丛》第五辑(2004年8月)清史《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戴逸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茅海建三谈关于柳敬亭的几个问题何龄修明代政制论纲王天有方册藏的刊刻与明代官版大藏经章宏伟明代倭寇与海防建设——兼论明代中日关系的走向张德信永乐宣德年间明朝、女真和朝鲜关系述略姜相顺明中叶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叶显恩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任志强明代北京城市管理体制初探高寿仙明代林业概述韩大成、杨欣从“纳粮开中”到“运司纳银”——以明初河东盐区为例陈永升从徽州文书看明代税契制度的演变汪庆元日本明史研究述评[日本]夫马进,栾成显译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清代政治纲领研究常建华试析王夫之的“华夷”观[韩国]于心华“柔惠远邦,以实不以文”——清朝对朝鲜赴清使团的回赐与加赏王元崇清朝开国时期秘案释疑张玉兴试论皇太极时期的明清议和何宇秘密教门组织在清代的嬗变张莉清代皇帝大婚礼俗述论任万平清宫做钟处关雪玲康熙年间口外行宫的兴建郭美兰雍正朝宫廷艺术初探王健华清代民间丝织业严勇清代国际法传入中国张小林论光绪年间南北清流之地域学术渊源——以光绪十一、十二年黄守羲、顾炎武从祀文庙之争为中心孙明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朱东安一部晚清出使日记及其启示李景屏晚清交通四政的发展与交通系的演变于庆祥日本清史研究述评[日本]夫马进,栾成显译明清论丛第六辑(2005年6月)戴逸:谈清史图片与图录修纂伍跃:清代报捐研究张英聘:明代南京七卿年表简述张德信:太祖皇帝钦录及其发现与研究辑录——兼及《御制纪非录》[美国]姜永琳:从明代法律文化看中华帝国法律的刑事性——向杨一凡等教授请教何朝晖:明代县衙中的吏书万明:明内府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浅探——兼及明朝人的下西洋理念陈宝良:明代的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彭勇:明代京操班军来源卫所考——以川越泰博的研究为基础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领火落赤事迹杂考黄卉: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与读者群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刘凤云:论洪承畴招抚东南与经略西南暴景升:军机处与清代皇权常越男:试析乾隆翻政治成案与治变之道霍红伟:清代国子监的衰落与改制张永江:内地化与一体化:略论清代藩部地区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余同元王来刚:清代中原人口北移与农牧经济一体化发展郝艳红:从清宫档案解读道光帝即位朱诚如张力:评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的禁毒政策罗检秋:清末正统汉学家的学术二重性喻大华:晚清儒学的新趋向与中体西用论的构建——中体西用理论模式的文化定位瞿林东:皇帝与时代——读《乾隆帝及其时代》致戴逸先生李国荣:明朝档案首次系统公布——《中国明代档案总汇》评介明清论丛第七辑(2006年8月)有关明史地位的四个问题郑和下西洋卫所人事补证明代松山蒙古述略明代捐纳制度试探明代的义官义民于谦与明宣德、正统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明代文庙祭祀“仪注”研究有关袁了凡生平的几个问题明代殿试榜数与进士数考辨傅维鳞《明书》征引文献考述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试析天命年间八旗牛录的分布关于清初后妃改嫁问题的考察戴震义理学述论清代新疆茶务发展述略圆明园始建年代考康熙朝御医考述康熙朝钟表历史考述故宫藏地毯述略乾隆前期纳谷捐监研究光绪三十年粤海关改革再研究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明清论丛》第八辑(2008年1月)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清末朝鲜领选使研究明代大礼议与儒教宗法文化传统明清龙游商帮与儒学文化明清时期北京的商业街区明代文官丁忧制度的确立与执行论嘉靖朝科举革新《山堂别集?诏令杂考二》系年析疑明代张家口堡考论乾隆早期粮政的再探讨试析清代山西缺额丁银问题道光初年直隶差徭改革论争考析清代地方文官考核制度述略清代行取制度述略清代武官军政制度初探湖广总督与汇丰银行借款合同从徽州私约看晚清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政策与论说:学堂与私塾的两重竞争潘圣章、潘耒兄弟与明史修纂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与梨园名宿的贡献乾隆诗文玉册:清官特殊的文化现象浅谈宫廷收藏简述六世班禅呈进贡品对清宫宗教制度的影响乾隆朝官修图籍与西北研究清宫普洱贡茶清代珲春协领副都统衙门及其满汉文档案《明清论丛》第九辑(2009年8月)也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明代科举的考试资格1比9:《甲申岁戈闯志》的得与失——并说费密《荒书》明代中后期城乡统治势力的发展变化《万历野获编》校证举例明清“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罪萨敦哈拉与努尔哈赤的姓氏考论八旗满洲高丽家族与清初战争“御门听政”——康熙朝中枢决策“朝会”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雍正皇帝遣使赴俄外交礼仪交涉——兼论清朝官书不载托时、德新使俄问题略论清代中期的理学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考差制度颇罗鼐总理藏政时期的藏、内军政关系考述乾隆朝的闽台族正制论抚远大将军图海“兹如斌者能有几”——清高宗御制诗中的河臣高斌清代乾隆朝武官处分制度探究法外之罚:乾隆朝官员罚议罪银和坤现象与清中期政治马嘎尔尼“谢恩信”和“跪拜如仪”质疑从那桐日记看清末权贵心态论胡林翼对“系外”关系的处置《吴京卿节本天演论》考释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江南产业技术理论化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研究钱泳《履园丛话》所反映的江南社会经济清前期中俄外交文书浅析试论19世纪前中期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海上来的世界图景——从利玛窦到魏源的世界新图与新世界观从精神控制角度看明清时期秘密教门屡禁不止的原因康熙时期藏传佛教与皇室信仰——兼论清圣祖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清代妇女兴贩的相关法律与成案审理之初探《大清一统志》纂修考述《刑案汇览》的编撰及其价值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武备兵器研究述论论清代镈钟的产生曹寅刻书考论(上篇)清代宫廷刻帖述论试论清代学术对清代篆书艺术变革的影响论清高宗敕修《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及其影响清官金砖档案研究宋荦书画鉴藏述考《悦心集》与雍正行乐图清代对海南岛地区黄花梨征采述略清代宫廷氅衣探析——兼论清代宫廷服饰的细节变化清康熙文治政策对明遗民画家石涛的影响清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探索略谈清朝会典的编纂及其利用问题“文献馆”时期明清档案工作的学术介入与维系谈清史研究史料利用的问题——以蒋良骐《东华录》为例《明清论丛》第十辑(2010年8月)论清史研究与清史纂修的良性互动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胡惟庸党案再考洪武初年明朝、北元、高丽关系与地缘政治格局试论明初南京大报恩寺修建的几个问题万历工部三书所证内官董役与召买开纳事例述考明代的蝗灾与治蝗明清州县官陋规收入刍议明初亲军卫变迁与军中派系义乌兵、戚家军与明代御倭战争及其他——兼论义乌兵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明代中叶在河套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考察从文学发现历史——明清文学中之诉讼社会明代《毛诗郑笺》流行小考——以常熟新出明代墓志为线索明清时期的淄川毕氏家族明儒赵贞吉的经世出世论:学渊与间架——兼论一种思想史的线索明代孔颜曾孟四氏圣裔的教育与科贡——以阙里孔氏庙学为中心明代进士及第时三代存殁状况初探张廷玉《明史·职官志》考误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校读明刊《新安黄氏会通谱》述要论清代满蒙文标音词典的发展演变法国科学传教团来华及其影响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兴盛及其原因从康熙南巡观其治政“清慎勤治河、省方与尊孔——清康熙帝六次巡幸江南述评康熙时期对日海外贸易政策刍议雍正时期人嗣孔庙人员的选择标准探析——兼论陆陇其为何能够入嗣孔庙清乾隆时期庆典戏本之比较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清代地方官的社会实践与基层管理——以张吉安在浙江的治绩为个案“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说难以成立论严复思想的转变由《清史稿·孝义传》看清代孝义文化《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清代洋彩刍议清代新疆宫廷地毯考清朝“边疆史地学”与日本“东洋史学”的交流——《元朝秘史》抄本的渡日。
《明清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明清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明清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本文整理了关于明清论文言的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和写作相关论文。
1.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
它
以古汉语作为基础,具有严谨、精确的特点。
2. 文言文的特点
- 用字古雅:文言文使用的字词多为古代用法,富有古雅之气。
- 句式复杂: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使用并列、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
- 语法严谨:文言文注重语法的准确和规范,使用句法关系明
确的句型。
3. 明清论文言的背景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期,文人墨客对文言言文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高峰。
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的论文中,文言文被广泛使用。
4. 明清论文言的研究内容
- 词汇研究:研究明清时期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及其含义、用法等。
- 句法研究:研究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句型、修辞手法等。
- 修辞研究:研究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5. 明清论文言的意义
研究明清论文言有助于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古代文学、语言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参考文献
1. 张三,"明清时期文言文的特点与研究",《文学研究》,2010年。
2. 李四,"明清时期文言文词汇研究述评",《古代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
以上是《明清论文言知识点整理》的内容概要,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八股书目

八股文研究书目一、经部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二、史部《宋史•选举志》,《明史•选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6年;明张朝瑞辑《皇明贡举考》,四库存目本;明张弘道、张凝道辑《皇明三元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成化十一年会试录》,北京图书馆影印古籍珍本丛刊;《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2年;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杨学为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92年;三、子部宋朱熹《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四库全书本;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丛书本;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魏晋至明清)四册,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1993年;四、集部(一)别集明王鏊《震泽集》,四库全书本;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四部丛刊本;明王慎中《遵岩集》,四库全书本;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四库全书本;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明陈际泰《已吾集》,禁毁丛书本;明艾南英《艾千子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本;清戴名世《戴名世集》,王树民编校,中华书局,1986年;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清俞长城《俞宁世文集》,四库未收书目丛书;清陈明夏《石云居士集》,四库存目丛书本;清王步青《王巳山文集》十卷,《别集》四卷,四库存目本;清方苞《方苞集》,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清姚鼐《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二)总集宋吕祖谦《古文关键》,丛书集成初编本;佚名编《经义模范》,四库全书本;宋魏天应编《论学绳尺》,四库全书本;明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四库全书本;清黄宗羲《明文海》,四库全书本;清黄宗羲《明文授读》,四库存目丛书本;清俞长城编《一百二十名家全稿》,光绪癸巳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孙维祺《明文得》,四库禁毁丛书本;清方苞《钦定四书文》,四库全书本;清吕留良《小题观略》、《大题观略》,天盖楼刻本;(三)诗文评元倪士毅《作义要诀》,四库全书本;清王夫之《薑斋诗话》附《夕堂永日叙论》,戴鸿森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清梁章钜《制义丛话》附《试律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五、著作、论文章中如《清代考试制度》,黎明书局,1931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钱基博《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宋佩韦《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卢前《八股文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丛书本,上海书店;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邓云乡《清代八股文》,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王凯符《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1年;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日)铃木虎雄作、郑师许译《八股文的沿革和它的形式》,《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9集第102期,1929年;周作人《论八股文》,《骆驼草》第2期,1930年;李长之《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污点——八股文——的分析》,《清华周刊》第四十卷第一期,1933年;朱滋萃《八股文研究》,《中法大学月刊》七卷一期,1935年;周作人《关于试帖》,《宇宙风》第27期,1936年;周作人《再谈试帖》,《益世报》1937年2月25日;陈德芸《八股文学》,《岭南学报》第六卷第四期,1941年;郑师许《八股文的沿革及其对于士风所发生之影响》,《说文月刊》第五卷1、2期,1944年;文元珏《论八股文的源流及其历史意义》,《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台)郑邦镇《明代前期八股文形构研究》(博士论文),台湾大学,1987年;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戏曲》,《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朱瑞熙《宋元的时文——八股文的雏形》,《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港)邝健行《律赋与八股文》,《文史哲》1991年第5期;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张中行《说八股补微》,《读书》1992年第1期;(台)梅家玲《论八股文的渊源》,《文学评论》第九集;(台)叶国良《八股文的渊源和及其相关问题》,《台大中文学报》第六期,1994年;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孔庆茂《八股文流派论》,南京师大博士论文,1999年;王戎笙《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美)艾尔曼著、吕妙芬译《南宋至明初科举科目之变迁及元朝在经学历史的角色》,杨晋龙主编《元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吴承学《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吴承学《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高寿仙《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顾歆艺《论科举、四书、八股文的相互制动作用》,《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祝总斌《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文取士制度》,《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陈宝良《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明代学术史一隅》,(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十三卷第一期,2003年;李弘祺《中国科举制度的意义及解释——从艾尔曼对明清考试制度的研究谈起》(书评),《台大历史学报》第32期,2003年12期;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导言:清史简介和清史研究的回顾

第三个时期的成果
创办大量的刊物,出现大批学者,出版多 种论著。 《清史论丛》 、《清史研究》 、《故宫博物 院院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 《清史研究集》 、《历史档案》 、《中国 经济史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明清论丛》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社 会科学辑刊》
第一时期的不足之处:
“八千麻袋事件”: 张之洞 、罗振玉、李盛铎,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 《明清史料》甲、乙、丙、丁四编,《近 代中国外交史料》、《中国近百年史料》 及续编,《筹办夷务始末》、《掌故丛 编》、《史料旬刊》、《文献丛编》、 《清代文字狱档》等 。
第二个时期:发展与停滞时期(50 年代——70年代)
《清史专题》
胡雪艳
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了解史实: 掌握历史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学会思考问题:
本门课程的要求:
无教材,记笔记: 期末成绩:平时笔记、作业、考勤、 课堂讨论,占40%;期末随堂考试, 占60%。
导言:
清史简介与清史研 究的回顾
一、清史简介
1583起兵 努尔哈赤(太祖、天命) 皇太极(太宗、天聪) (崇德)称帝 商周——————1616年—————————1626年——————1636年(4月) 清前史 统一女真各部、对明战争 内三院(文馆) 改女真为满洲 建立八旗 南面独坐 改国号为大清 建国号大金(后金) 加强集权 向封建制转化 遗命八旗贝勒共议国政 对明继续战争 几次入关掠夺
一、清史简介
弘历(高宗、乾隆) 颙琰(仁宗、嘉庆) 旻宁(宣宗、道光) 1735年—————————————1795年————————1820年—— 综合康雍两朝,宽严相济、盛世局面 嘉道中衰 多民族国家巩固 (十全武功) 对衰亡的景象提不出创造性的对策 盛世转衰(政治腐败、农民革命) (无能为力) 人口、物价问题的出现 1840鸦片战争、进入近代 对外政策(闭关、禁海、英使访华) 开始进入半殖半封社会 盛世有成就也有隐患
明代宦官研究 成果 困境与思考

明代宦官,一直是明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最早的论述,多出日人之手。
1949年以前,这个领域的研究只能算是略为着墨,多属杂谈、简说性质,刊载于通俗读物上,以飨一般读者。
第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专著是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中外出版社,l950年;群众出版社,l983、2008年;中华书局,2006年)。
此后,台湾学者有一些研究,但数量不多。
进人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对这个议题开始关注,进入了一个研究的繁荣期。
就其成果而言,仅据笔者搜罗所及,有关论著即不下二百篇(部)。
一有关明代宦官的著作研究明代宦官的著作,当首推丁易所著《明代特务政治》,这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宦官的专著。
该书写作于1945至1949年之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者为了“影射”的需要,以特务政治作为书名。
该书所设定的论述框架及对明代宦官的一些主要评价,至今罕能突破,这也是它一再刊印的根本原因。
在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冷淡期后,明代宦官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在最初的阶段,以王春瑜和杜婉言的成果最为突出。
他们先后合作译注了《明史·宦官传》中的刘瑾、魏忠贤二传(中华书局,1983年),编写了《明代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6年),并写作了《明朝宦官》(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
后者是第二部研究明朝宦官的专门著作,后来收入王春瑜个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再版时内容有所增加,主要是新增宦官小传43个,总计达58人。
该书还附有“明朝宦官事例”,其实也都是宦官传。
其他论著还有卫建林的《明代宦官政治》(山西人民出版社,l991年;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增订版)、何伟帜《明初的宦官政治》(香港网上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香港文星图书公司,2002年增订版),均以“宦官政治”为矢的,但创新性内容不多,未能出丁易的范围。
温功义《明代宦官和宫廷》(重庆出版社,l989年第l版;2000年第2版)、《明代宦官与三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注重叙述的“娓娓道来”,学术性稍弱。
第五章明清文论.ppt.Convertor

第五章明清文论概述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一、明代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
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2.主情——明诗宗唐。
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mǐ亲庙)宋”,弥合唐宋。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第一节小说理论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一、李贽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世先后论也。
”比较:“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日常琐屑道听途说——虚实不辨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珍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珍
赵珍,女,196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副教授,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导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专门史教研室主任。
近5年来的科研情况
专著:
1、《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清代通史》(康熙卷)(参与),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3、《青海省志·人物志》(参与),黄山书社,2001年版。
论文:
1、“清代青藏高原上的生态保护与宗教习俗”,《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
2、“清代至民国甘宁青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
3、“清代西北地区的人地矛盾与生态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4、“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5、“近代西北开发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反差评估”,《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2003年第10期。
6、“清代陕甘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和措施”,《明清论丛》,2003年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7、“论康熙末年清军两次入藏的战略选择”,《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8、“近代青海的商业、城镇与金融”,《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祥雨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祥雨胡祥雨,男,1977年生,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法制史。
联系方式:hu2011@教育经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2004.9—2011.7)专业:中国史中山大学(2003.9—2004.7)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北京大学(2000.9—2003.7)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1996.9—2000.7)专业:历史(学士)发表论文:“变与不变:太平天国运动与京师司法审判”,《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清代刑部与京师细事案件的审理”,《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清前期京师初级审判制度之变更”,《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清代京师涉及旗人的户婚、田土案件的审理——兼谈《户部则例》的司法应用”,《云梦学刊》,2004年第5期。
“清代顺天府司法审判职能研究”,《明清论丛》,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逃人法’入顺治律考——兼谈‘逃人法’的应用”,《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
会议论文(英文):“性、法律与身份:晚清皇族犯奸案件研究”(Sex,Law,andStatus:AStudyofIllicitSexCasesInvolvingImperialClansmenintheLateQi ng),于2008年10月11日在美国“中西部亚洲学会”(MidwestConferenceonAsianAffairs)第57届年会上宣读。
“‘朕之赤子’与‘伊家奴才’:十九世纪早期的旗人、皇帝与旗主”(TheEmperor'sMenortheManchuLords'Slaves?TheBannerman,theEmperor,andtheManchuBan nerLordintheEarlyNineteenthCentury),于2009年4月10日在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法史研讨会”(LegalHistoryColloquium)上宣读。
清代新疆茶务探微

清代新疆茶务探微蔡家艺有关新疆茶务问题,史籍记载,向多龃龉,笔者数年前曾写了一篇《清代新疆茶务发展述略》的文章(载《明清论丛》第七辑),就其发展变化经过作了较为全面的阐发。
然因篇幅限制,有些疑难问题,并没有真正展开,本文拟在此再作些补充探索。
一、每年输入新疆官茶额数探研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新疆官茶与甘肃官茶关系。
清代茶法,基本上沿袭明代。
《清史稿·食货志》云:“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征课;曰贡茶,则上用也。
清因之,于陕、甘易番马。
他省则召商发引征课,间有商人赴部领销者,亦有小贩领于本州县者。
又有州县承引,无商可给,发种给茶户经纪者。
”[1]陕甘茶马,旧分五司。
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
以御史一员专辖。
寻改差部员,令甘肃巡抚兼管。
五司,旧有额引27296道。
其中西宁司9712道,洮州司3300道,河州司5132道,庄浪司5152道,甘州司4000道。
雍正年间,以马匹足敷供应,废中马法,改招商纳引。
然因管理不善,致使库茶大量积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甘肃巡抚吴达善以洮岷司“地处偏僻,土瘠民贫”,所收茶封,难以售变,“往往积至数十万封,始请疏消”,请将洮司额颁茶引,拨归甘、庄二司,“给商征课”。
时值清军统一天山南北地区,各地驻兵屯田相继展开,亟需茶叶以济急用,故其所请,很快便取得了清朝政府的允诺。
二十七年,又以河州司虽近青海蒙古,“而一切交易俱在西宁,从不一赴河州,其情形与洮司无异,亦行裁汰,其额引五千道并归甘,庄二司”。
[2]从有关记载看,所谓“将洮、河额颁茶引拨归甘、庄二司”一事,实际上则是全归甘司所有。
因为在上述二司中,只有甘司之茶,才能直接灌输于新疆南北两路。
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道光二年那彦成奏定新疆行茶章程中得到证实。
他说:“新疆为甘司行引之区,久已有定界,难容私贩充斥,以致官引滞销,亏短国课。
”[3]这就是说,新疆所有官茶,皆来之于甘州司所颁之额引。
明清史论

明代史料一.明代史料的特点:1私人著述多;2.史学著作数量多;3.体裁相当完备;4.内容丰富。
二.太祖实录修改过程情况:第一次为建文时方孝孺主持修撰,第二次为永乐时,由李景隆等修,并由熟悉明初事迹的刘辰参加编撰,第三次为永乐时,由姚广孝、夏元吉等主持重修。
三.明历朝实录为什么“有成书,无刊本”明代历朝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两本,其底稿则于进呈正副本前,由使馆会同司礼监官于太液池旁椒园焚烧。
实录正本放在皇史宬,副本放在内阁。
四.《国榷》的特点 1.对于实录中避而不谈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
2.善于评论。
3.详于史实的考订。
五.《明通鉴》清夏燮著;《明史纪事本末》清古应泰著;《明史稿》署名王鸿绪,实则出于万斯同;《曝书亭集》清朱彝尊著;《鲒埼亭集》清全祖望著;《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明史考证捃逸》清王颂蔚著。
六.《明史》成熟过程张廷玉等奉旨撰。
清顺治二年五月,开设明史馆,却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并无进展。
康熙十八年,开博学鸿词科时,又招开史馆任命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修撰明史。
此后又先后由王鸿绪、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定稿。
乾隆四年由张廷玉正式进呈。
体例:本纪方面,把建文景泰两朝列入本纪,于明实录中将其分附录于《太祖实录》和《英宗实录不同》;志《历志》中加入表,使读者便于明了文字中的内容。
《艺文志》不同于以前的正史,对明代以前的著述改不涉及,割断了历代学术发展史;表的方面,列表十三卷,比之前加入《七卿表》;传的方面,设立《阉党传》《流贼传》《土司传》,反应明社会的突出矛盾,也为了解宦官明末农民战争方面提供了集中系统的材料。
七.八.典章制度史籍:官修的《大明会典》是最重要的基本史料。
万历十四年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九.《弇州史料》前后集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一百卷王世贞;《国史唯疑》黄景昉;《国朝典汇》二百卷徐学聚;记南明史事《南疆逸史》五十六卷温睿临;《小腆纪年附考》徐鼒《石匮书后集》张岱;《国寿录》查继佐。
明清文论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
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 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 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 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 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 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 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此法,从古之为 文、为辞赋、为歌诗者皆熟;于曲,则在剧 戏,其事头原有步骤;作套数曲,遂绝不闻 有知此窍者,只漫然随调,逐句凑拍,掇拾 为之,非不问得一二好语,颠倒零碎,终是 不成格局。( 《论章法》 )
须以自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盖一人登
场,必有几句紧要说话,我设以身处其地, 模写其似,……《浣纱》如范蠡而曰“尊王 定霸,不在桓、文下”,施之越王则可;越 夫人而曰“金井辘轳鸣,上苑笙歌度,帘外 忽闻宣召声,忙蹙金莲步”,是一宫人语耳! (《论剧戏》)
元代芝庵在《唱论》中为我们归纳了十七种
宫调的歌唱特色:“仙吕调唱清新绵远,南 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 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 清幽,大石唱风流酝籍,小石唱旖旎妩媚, 高平唱涤物滉漾,般涉唱拾掇坑堑、歇指唱 急倂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 袅,高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 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
间架布局,王骥德强调的是从大到小,从粗
到细,从纲到目的完整配套。反对和防止的 是艺术上的盲目性所造成的破碎感。还要抓 住剧情主脑,确定全剧节奏。 声乐:“以调合情”。按人物的感情发展需 要而用相宜的宫调。 语言:既要合乎雅正,又要明白质朴易于演 唱,可演可传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3)人物的性格化;
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
琱镂。《拜月》质之尤者,《琵琶》兼而用 之,如小曲语语本色,大曲引子如“翠减祥 鸾罗幌”、“梦绕春闱”,过曲如“新篁池 阁”、“长空万里”等调,未尝不绮绣满眼, 故是正体。《玉玦》大曲,非无佳处;至小 曲亦复填垛学问,则第令听者愦愦矣!故作 曲者须先认清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至本 色之弊,易流俚腐;文词之病,每苦太文。 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 之而已。 (《论家数》)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

《明清论丛》总目(2000—2010年)《明清论丛》创办于2000年,是一本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海内外学者共同主办的专门研究明清两代历史的大型论文集刊,旨在繁荣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学诸方面的研究,检讨自明朝至今中国发生的多次沧桑之变,以得到历史的警世和启迪。
该刊由著名明清史专家朱诚如教授、王天有教授主编,每年一辑,文字含量在50-80万之间。
《明清论丛》第一辑(1999年12月)评近代经学刘大年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王戎笙就《秋柳》诗之唱和考论顾炎武与王士祯之交谊[美国]谢正光纳兰词到《红楼梦》——满汉文化融合的“青萍之争”胡小伟?关于朱元璋文的整理问题——读《全明文》第一册陈高华于谦《石灰吟》指疑阎崇年影印明刻珍本《史学要义》序瞿林东《尚氏宗谱》与三藩史实考辨李治亭由南京地区出土墓志看明代宦官制度周裕兴17世纪末西北边疆局势述论——噶尔丹分裂势力的兴亡王思治、(香港)吕元骢清入关前对辽东汉区统治探微朱诚如雍正帝整饬盛京陋习姜念思、高荣斌嘉庆朝政述评张玉芬明朝的改元更化毛佩琦论明宣宗的另面样貌(台湾)朱鸿朝鲜三学士与明末九义士的反清思想张玉兴清入关前的烽燧制度赵志强清代督抚及其对地方官的监察刘凤云清代官印制度综论任万平试论明代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传满洲八旗中高丽士大夫家族徐凯明季东阳民变考论(香港)潘星辉试论明清徽州的“接脚夫”阿风清代的“家人”郭润涛?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陈支平林枫明清宫廷肖像画单国强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王家鹏关于清史研究的三重证李尚英《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4月)满族兴起的精神力量戴逸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钟翰“奉天玉诏”铜牌真伪之辨王戎笙戚继光奏议研究张德信明代大都督府略论李新峰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张显清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楚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陈春声论历史上满洲与“贰臣”张玉兴清末满汉关系小考——以1899年荆州驻防满洲八旗兵殴打汉人官吏事件为例(韩)任桂淳清入关后与科尔沁蒙古联姻述论杜家骥明代的工商业管理韩大成嘉庆朝整顿钱粮亏空述论朱诚如、张力清代北京铺面房屋契初步整理研究张小林晚清傅云龙的海外游历和外国研究王晓秋乍浦港与清代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冯佐哲清季中国与新加坡及南洋的关系秦国经明初对日外交与林贤事件(日)檀上宽英国与澳门:以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为考察时段郭卫东清人“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冯尔康清儒汉宋之争与曾国藩集团的思想基础朱东安西学东渐与经学的终结房德邻清末国民意识与文艺启蒙梁景和试论清代前期的离卦教李尚英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李景屏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王笛《成化二十三年休宁李氏阄书》研究栾成显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李帆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高寿仙清末新政中之旗学教育屈六生晚清新政时期袁世凯办学述论周京南清代帝师论刘盛麟庆家族与满汉文化融合曹连明清代关羽崇拜对“关戏”发展的影响王政尧清代碑学的崛起廖晓晴清使阿克敦与《奉使图》徐凯清代盛期皇家藏书:规模、类型及其职能朱赛虹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坊刻述论齐秀梅清代督陶官唐英及其《陶冶图说》赵宏论清代太庙与堂子祭祖礼仪关娜嘉关于清官舆图邹爱莲清康熙朝御制玻璃张荣雍正朝“禁铜令”与官窑陶务蔡毅论明清葫芦形瓷器董健丽《明清论丛》第三辑(2002年5月)明代前期福建户籍的民间重构陈支平李自成的最后归宿袁良义《明代家具》序朱家溍论明清政治立法的礼制原则李宝臣论中华帝国法律的宗教特征——明初法律文化为例姜永琳论明代东宫臣僚集团胡凡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及其特点柏华从官箴书看明代知县的为官心理何朝晖明代吏员的迁转和洪勇明代《军政条例》初论吴艳红明代生员层的社会职业流动及其影响陈宝良明代田土数额的再考察高寿仙努尔哈赤论阎崇年有关清初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韦庆远清初贰臣曹溶与“移民门客”[美国]谢正光施琅平台三题王思治论嘉庆亲政后的中央权力重组朱诚如论康乾盛世的文化特征李治亭、王剑全谢山与杭堇浦的恩怨纠葛[台湾]杨启樵15—17世纪东北地区女真商人的社会角色赵毅、栾凡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世家张杰嘉道两朝的“实政”与中国史学的转变喻大华休妻的规定与实践——以18世纪中后期的个案考察为中心王跃生论清朝道咸之际的“茶用案”郭卫东清代中期四川白银流通的扩大及其影响李俊甲为南怀仁《穷理学》正名张晓子虚乌有的“中意五口通商章程”张建华《明清论丛》第四辑(2003年4月)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常建华明代州县官的政治权术和手段柏华明代“三途并用”说考论潘星辉试论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渊源夏维中明清时期医学用糖演变初探周正庆明前期朝鲜使臣丛考李新峰南海子与明代政治陈宇赫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清代历史评说朱诚如、于庆祥清代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四题蔡家艺清开国前后之军事文告兰书臣清代密折制度探源[日本]杨启樵蒙古民族与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徐凯康熙朝的捐纳制度及其对铨制的影响刘凤云清代官员引见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李景屏建省前清政府管制台湾的若干特殊制度徐万民清代顺天府司法审判职能研究胡祥雨清代的理藩制度赵云田清廷喀喇沁蒙古联姻述评杜家骥清代驻京喇嘛管理机构考略罗文华清代陕甘地区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和措施赵珍论道光朝的鸦片战争后对传统经济的挖潜喻大华论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兴起陈连营清代满族民俗政治化论析谢景芳试论清代的进士朝考制度李世愉科举制度与清代满汉文化融合张杰清代科举制中之“馆阁体”廖晓晴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王政尧清末社会陋俗的演变梁景和皇帝玺印与清早期寿山石雕刻艺术郭福祥海关造册处初步研究章宏伟清代官修正书的续修及其特点朱赛虹对秘密建储制度发明权的质疑王光尧太湖厅及其史料价值范金民外籍来华人士记载中的明清时期的杭州陈学文明清史研究的一份宝贵财富——学习许大龄师《明清史论集》李尚英《明清论丛》第五辑(2004年8月)清史《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戴逸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茅海建三谈关于柳敬亭的几个问题何龄修明代政制论纲王天有方册藏的刊刻与明代官版大藏经章宏伟明代倭寇与海防建设——兼论明代中日关系的走向张德信永乐宣德年间明朝、女真和朝鲜关系述略姜相顺明中叶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叶显恩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任志强明代北京城市管理体制初探高寿仙明代林业概述韩大成、杨欣从“纳粮开中”到“运司纳银”——以明初河东盐区为例陈永升从徽州文书看明代税契制度的演变汪庆元日本明史研究述评[日本]夫马进,栾成显译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清代政治纲领研究常建华试析王夫之的“华夷”观[韩国]于心华“柔惠远邦,以实不以文”——清朝对朝鲜赴清使团的回赐与加赏王元崇清朝开国时期秘案释疑张玉兴试论皇太极时期的明清议和何宇秘密教门组织在清代的嬗变张莉清代皇帝大婚礼俗述论任万平清宫做钟处关雪玲康熙年间口外行宫的兴建郭美兰雍正朝宫廷艺术初探王健华清代民间丝织业严勇清代国际法传入中国张小林论光绪年间南北清流之地域学术渊源——以光绪十一、十二年黄守羲、顾炎武从祀文庙之争为中心孙明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朱东安一部晚清出使日记及其启示李景屏晚清交通四政的发展与交通系的演变于庆祥日本清史研究述评[日本]夫马进,栾成显译明清论丛第六辑(2005年6月)戴逸:谈清史图片与图录修纂伍跃:清代报捐研究张英聘:明代南京七卿年表简述张德信:太祖皇帝钦录及其发现与研究辑录——兼及《御制纪非录》[美国]姜永琳:从明代法律文化看中华帝国法律的刑事性——向杨一凡等教授请教何朝晖:明代县衙中的吏书万明:明内府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浅探——兼及明朝人的下西洋理念陈宝良:明代的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彭勇:明代京操班军来源卫所考——以川越泰博的研究为基础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领火落赤事迹杂考黄卉: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与读者群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刘凤云:论洪承畴招抚东南与经略西南暴景升:军机处与清代皇权常越男:试析乾隆翻政治成案与治变之道霍红伟:清代国子监的衰落与改制张永江:内地化与一体化:略论清代藩部地区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余同元王来刚:清代中原人口北移与农牧经济一体化发展郝艳红:从清宫档案解读道光帝即位朱诚如张力:评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的禁毒政策罗检秋:清末正统汉学家的学术二重性喻大华:晚清儒学的新趋向与中体西用论的构建——中体西用理论模式的文化定位瞿林东:皇帝与时代——读《乾隆帝及其时代》致戴逸先生李国荣:明朝档案首次系统公布——《中国明代档案总汇》评介明清论丛第七辑(2006年8月)有关明史地位的四个问题郑和下西洋卫所人事补证明代松山蒙古述略明代捐纳制度试探明代的义官义民于谦与明宣德、正统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明代文庙祭祀“仪注”研究有关袁了凡生平的几个问题明代殿试榜数与进士数考辨傅维鳞《明书》征引文献考述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试析天命年间八旗牛录的分布关于清初后妃改嫁问题的考察戴震义理学述论清代新疆茶务发展述略圆明园始建年代考康熙朝御医考述康熙朝钟表历史考述故宫藏地毯述略乾隆前期纳谷捐监研究光绪三十年粤海关改革再研究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明清论丛》第八辑(2008年1月)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清末朝鲜领选使研究明代大礼议与儒教宗法文化传统明清龙游商帮与儒学文化明清时期北京的商业街区明代文官丁忧制度的确立与执行论嘉靖朝科举革新《山堂别集?诏令杂考二》系年析疑明代张家口堡考论乾隆早期粮政的再探讨试析清代山西缺额丁银问题道光初年直隶差徭改革论争考析清代地方文官考核制度述略清代行取制度述略清代武官军政制度初探湖广总督与汇丰银行借款合同从徽州私约看晚清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政策与论说:学堂与私塾的两重竞争潘圣章、潘耒兄弟与明史修纂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与梨园名宿的贡献乾隆诗文玉册:清官特殊的文化现象浅谈宫廷收藏简述六世班禅呈进贡品对清宫宗教制度的影响乾隆朝官修图籍与西北研究清宫普洱贡茶清代珲春协领副都统衙门及其满汉文档案《明清论丛》第九辑(2009年8月)也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明代科举的考试资格1比9:《甲申岁戈闯志》的得与失——并说费密《荒书》明代中后期城乡统治势力的发展变化《万历野获编》校证举例明清“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罪萨敦哈拉与努尔哈赤的姓氏考论八旗满洲高丽家族与清初战争“御门听政”——康熙朝中枢决策“朝会”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雍正皇帝遣使赴俄外交礼仪交涉——兼论清朝官书不载托时、德新使俄问题略论清代中期的理学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考差制度颇罗鼐总理藏政时期的藏、内军政关系考述乾隆朝的闽台族正制论抚远大将军图海“兹如斌者能有几”——清高宗御制诗中的河臣高斌清代乾隆朝武官处分制度探究法外之罚:乾隆朝官员罚议罪银和坤现象与清中期政治马嘎尔尼“谢恩信”和“跪拜如仪”质疑从那桐日记看清末权贵心态论胡林翼对“系外”关系的处置《吴京卿节本天演论》考释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江南产业技术理论化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研究钱泳《履园丛话》所反映的江南社会经济清前期中俄外交文书浅析试论19世纪前中期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海上来的世界图景——从利玛窦到魏源的世界新图与新世界观从精神控制角度看明清时期秘密教门屡禁不止的原因康熙时期藏传佛教与皇室信仰——兼论清圣祖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清代妇女兴贩的相关法律与成案审理之初探《大清一统志》纂修考述《刑案汇览》的编撰及其价值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武备兵器研究述论论清代镈钟的产生曹寅刻书考论(上篇)清代宫廷刻帖述论试论清代学术对清代篆书艺术变革的影响论清高宗敕修《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及其影响清官金砖档案研究宋荦书画鉴藏述考《悦心集》与雍正行乐图清代对海南岛地区黄花梨征采述略清代宫廷氅衣探析——兼论清代宫廷服饰的细节变化清康熙文治政策对明遗民画家石涛的影响清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新探索略谈清朝会典的编纂及其利用问题“文献馆”时期明清档案工作的学术介入与维系谈清史研究史料利用的问题——以蒋良骐《东华录》为例《明清论丛》第十辑(2010年8月)论清史研究与清史纂修的良性互动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胡惟庸党案再考洪武初年明朝、北元、高丽关系与地缘政治格局试论明初南京大报恩寺修建的几个问题万历工部三书所证内官董役与召买开纳事例述考明代的蝗灾与治蝗明清州县官陋规收入刍议明初亲军卫变迁与军中派系义乌兵、戚家军与明代御倭战争及其他——兼论义乌兵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明代中叶在河套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考察从文学发现历史——明清文学中之诉讼社会明代《毛诗郑笺》流行小考——以常熟新出明代墓志为线索明清时期的淄川毕氏家族明儒赵贞吉的经世出世论:学渊与间架——兼论一种思想史的线索明代孔颜曾孟四氏圣裔的教育与科贡——以阙里孔氏庙学为中心明代进士及第时三代存殁状况初探张廷玉《明史·职官志》考误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校读明刊《新安黄氏会通谱》述要论清代满蒙文标音词典的发展演变法国科学传教团来华及其影响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兴盛及其原因从康熙南巡观其治政“清慎勤治河、省方与尊孔——清康熙帝六次巡幸江南述评康熙时期对日海外贸易政策刍议雍正时期人嗣孔庙人员的选择标准探析——兼论陆陇其为何能够入嗣孔庙清乾隆时期庆典戏本之比较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清代地方官的社会实践与基层管理——以张吉安在浙江的治绩为个案“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说难以成立论严复思想的转变由《清史稿·孝义传》看清代孝义文化《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清代洋彩刍议清代新疆宫廷地毯考清朝“边疆史地学”与日本“东洋史学”的交流——《元朝秘史》抄本的渡日。
《清史论丛》总目(第一辑至2010年号)

《清史论丛》总目(第一辑至2010年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室第一辑编者:《努力加强清史研究工作》吴量恺:《清代乾隆时期农业经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韩恒煜:《试论清代前期佃农永佃权的由来及其性质》刘永成:《清代前期佃农抗租斗争的新发展》刘子扬、朱金甫、李鹏年:《故宫明清档案概论》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以“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袁森坡:《试论清代前期的多伦会盟》金成基:《清入关前八旗土地制度试探——兼论后金(清)社会性质》周远廉:《关于16世纪40-80年代初建州女真和早期满族的社会性质问题》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第二辑韦庆远、吴奇衍、鲁素:《清代奴婢制度》刘永成:《清代前期的农业租佃关系》韩恒煜:《略论清代前期的佃仆制》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兼论农民军的联明抗清》冯佐哲:《嘉庆年间五省白莲教大起义》许曾重、林易:《刘之协在川楚陕农民大起义中作用的考察》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孟森遗稿:《关于刘爱塔事迹的研究》附商鸿逵:《赘言》李鸿彬:《论满族英雄努尔哈赤》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论》李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商鸿逵:《清“孝庄文皇后”小记》(清史札记一则)王钟翰:《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浅释》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宫的由来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发展过程》张崟:《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谢国桢:《清代卓越的史学家全祖望》《编后记》第三辑郭松义:《论“摊丁入地”》吴量恺:《论鸦片战争前清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王鈺欣:《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的官窑生产与陶政》林永匡:《清代的茶马贸易》李格:《多尔衮与清朝统治的建立》吴伯娅:《试论清初逃人法的社会影响》周远廉:《关于八旗制度的几个问题》李新达:《入关前的八旗兵数问题》许曾重:《论论评价王聪儿的几个问题》张捷夫:《清代土司制度》袁森坡:《喀尔喀蒙古南迁的过程与原因辨析》鞠德源:《请代题奏文书制度》关嘉禄、张锦堂、王桂良:《乾隆四十年库页岛满文文件翻译订正》任道斌:《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美国余英时教授〈方以智晚节考〉、〈新证〉、〈新考〉读后》何龄修:《关于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与陈汝衡先生商榷》读史札记:史志宏:《山西省地丁合一完成的年代》李尚英、王政尧:《北京杨起隆起义简论》第四辑王方中:《清代前期的盐法、盐商和盐业生产》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韦庆远、鲁素:《清代前期的商办矿业和资本主义萌芽》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许曾重:《清世宗胤禛结构继承皇位问题新探》冯佐哲、杨乃济:《有关珅出身、旗籍问题的考察》王思治:《宗族制度浅论》袁森坡:《康熙的北部边防政策与措施》郭成康、刘建新、刘景宪:《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李新达:《关于满洲旗制和汉军旗制的始建时间问题》周远廉:《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满文老档〉研究之二》蔡家艺:《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同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略述》陈祖武:《顾炎武与清代学风》任道斌:《方以智简论》第五辑何龄修:《掉念谢国桢先生》黄冕堂:《略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周远廉、谢肇华:《清代前期的实物分租制》[美]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郭松义:《清代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流迁》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许曾重:《曾静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禛统治全国的大政方针》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杨乃济、冯佐哲:《雍正帝的祥瑞观与天人感应说辨析》李新达:《洪承畴述评》赫治清:《论天地会的起源》张捷夫:《关于雍正帝西南改土归流的几个问题》《编后记》第六辑郭松义、何龄修:《掉念商鸿逵师》商鸿逵遗稿:《述孟森先生》吴奇衍:《清代前期牙行制试述》戎笙:《明清租佃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周力农:《清代台湾的“胎借银”》黄乘矩:《关于雍正年间养廉银制度的若干问题——与日本学者佐伯富博士商榷》杨珍:《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任道斌:《清代嘉兴地区胥吏衙蠹在经济方面的罪恶活动》张玉兴:《范文程归清考辨》薛瑞录;《清初赣西棚民起义领袖朱益吾的籍贯和反清活动》陈汝衡:《试论柳敬亭的生年问题》李新达:《关于孙可望降清问题》李格:《许定国事迹研究》王永谦:《靳辅治河述论》何冠彪:《书全祖望“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后》陈祖武:《从清初的反理学思潮看乾嘉学派的形成》陈祖武:《王船山〈双鹤瑞舞赋〉为尚善而作说辨》杨向奎;《论费密》第七辑戎笙:《清代社会各阶级处理主佃矛盾的对策》冯尔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江南商品经济中的几个问题》周力农:《清代台湾的土地制度长租佃关系》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杜家骥:《对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某些考察》李新达:《关于洪承畴降清问题》李格:《山海关之战前夕吴三桂与农民军的关系》韩恒煜韩恒煜:《陈名夏“南党”案述略》黄乘矩:《论雍正年间的吏治》赵云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许淑明:《清代前期的中俄贸易(1689-1840)》(香港大学)何冠彪:《浙东学派问题平议——兼辩正黄宗羲与邵廷采之学术渊源》陈祖武:《吕留良散论》樊克政:《关于龚自珍生平事迹中的几个问题》第八辑何龄修:《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试论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为纪念他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罗仲辉:《孟森先生〈明清史讲义〉的编撰特点》戎笙:《萧一山和他的清史研究——纪念他逝世十周年》戎笙:《孟森小传》戎笙:《萧一山小传》郭松义:《清初的更名田》韦庆远:《论清代的典当业与官僚资本》袁森坡:《试论康雍乾时期北疆的官营牧场》郭松义、李新达:《清代蠲免政策中有关减免佃户地租的规定的探讨》李格:《清初关于夺取江南地区的战略决策及其变化》韩恒煜:《关于李漱芳获遣的几个问题》孙海泉:《清初吕梁山区农民抗清斗争》郑秦:《清代州县审判试析》朱勇:《清代族规初探》岑大利:《努尔哈赤家族与女真各部及漠南蒙古的联姻》许曾重:《太后下嫁说新探》郝镇华:《斯帕法里〈出使清帝国报告〉辨析》陈祖武:《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研究的贡献》1992年(九)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彭雨新:《清王朝偏宠满旗的一贯政策及其消极后果》陈柯云:《明清徽州的族山》杨余练:《论清代东北经济发展的特点》陈金陵:《简论清代皇权与侍卫》谢中凡:《清初闽粤藩王大吏的构成及其统治特点》苏钦:《清律中旗人“犯罪免发遣”考释》姚念慈:《论满族八旗制国家的建立》杨珍:《允禵储君地位问题研究》吴伯娅:《关于康熙平定三藩的几个问题》杨启樵:《康熙遗诏与雍正篡位》季士家:《蔡牵述论》薛瑞录:《关于尚之信叛清的几个问题》黄谷:《康熙朝中荷官方交往》陈祖武:《徐世昌与〈清儒学案〉》秦国经:《我国各地所藏明清档案概述》《编后记》1993年(十)顾诚:《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张玉兴:《明末清初“九义士”述论》何龄修:《杨鵾空敕案——清初江南又一起复明运动》韦祖辉:《和尚和“隆武入粤”——对朱纪敦同志〈晚明两大迷案〉之质疑》吴伯娅:《傅弘烈与尚之信——兼论康熙的平藩策略》杨启樵:《雍正文、允禵武最佳两搭档两昆仲——康熙在接班人安排中有这样企图吗?》高虹、徐彻:《〈热河密札〉与“辛酉政变”》喻松青:《清代〈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研究——一部假借观音宣传民间秘密宗教教义的经卷》胡珠生:《洪门会书的综合研究》赫治清:《再论天地会起源》罗炤:《天地会的两个源头》常建华:《清代啯嚕新研》郑秦:《论清代的秋审制度》冯佐哲:《略论清代中日文献典籍交流》杨大业:《清代北京牛街志书〈冈志〉研究》陈祖武:《孔子仁学与阮元〈论语论仁论〉》《编后记》1994年庆祝杨向奎先生八五华诞专辑(十一)李尚英:《杨向奎先生学术研究及其著作编年》黄冕堂:《清代粮食价格问题探轨》李华:《清代河南商品经济与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十一》郭松义:《清前期内河航船考略》刘永成:《明清时期永佃制的发展及其演变》官美堞:《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陈支平:《福建省“摊丁入地”时间补订》朱金甫:《清代胥吏制度论略》王戎笙:《顺治遗诏与清初权力斗争》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续)》罗炤:《试论天地会初期的性质——兼与戴逸、秦宝琦先生商榷》马里千:《李长祥遗事钩沉》吴伯娅:《孔四贞研究》杨珍:《康熙朝隆科多事迹初探》冯佐哲:《康熙、乾隆二帝与传教士关系比评》薛瑞录;《太平天国贞得王考——兼谈天德王死后太平天国与天地会的关系》高虹、徐彻:《论慈禧新政》董守义:《奕訢首倡“自强”和“振兴中国”》冒怀辛:《论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陈祖武:《孙奇逢与〈理学宗传〉》何龄修:《明清的隔壁戏》《编后记》1995年(十二)张研:《明清寺观田产》许檀:《明清时期山东集市的发展——兼论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杜家骥:《清前期茶法论述》陈柯云:《雍正五年开豁世仆谕旨在徽州的实施——以〈乾隆三十年休宁汪、胡互控案〉为中心》杨海英;《明末宗室瑞昌王考》秦晖:《关于贺珍与清初陕南抗清运动的若干问题——与童恩翼同志商榷》韦祖辉::《明末社会变动和明遗民东渡日本》冯尔康:《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定宜庄:《内务府完颜世家考》李尚英:《乾嘉时期几个秘密教门的再探讨》吴伯娅:《乾隆朝大教案与中西交涉》王戎笙:《清初科场案研究》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续二)陈祖武:《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徐彻:《论光绪之死》高虹:《则天女皇与慈禧太后》《编后记》1996年(十三)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房屋买卖——根据契约文书进行的考察》江太新:《清前期的垦荒政策考察》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的城镇与城镇人口》高虹:《清代沈阳城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徐明德:《论清代乍浦国际贸易港的发展与繁荣》姚念慈:《多尔衮与皇权政治》杨珍:《索额图研究》吴伯娅:《尹继善与袁枚》晏子友:《清朝世决世职制度》杨向奎、吴锐:《论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作者》吴锐:《仪征刘氏春秋学研究》汪学群:《试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编后记》1999年(十四)高翔:《五十年来的清史研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万明:《清朝前期对澳门的治理》陈生玺:《史学大师郑天挺先生的宏文卓识——纪念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曹贵林:《为教学与科研奋进的一生——郑天挺教授生平述说录》杨珍:《盛世初叶(1683-1712)的皇权政治——对明珠晚年的个案分析》宋军:《嘉庆“癸酉之变”后京畿地区流言浅析》李世愉:《清代两次大规模增广学额之比较研究》吴伯娅:《从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看耶酥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何龄修:《清初京师吸烟风等几个问题》郭松义:《清代的寡妇转房》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经世思想》《后记》2000年(十五)高翔:《纪念杨向奎先生》何龄修:《风范长存——掉念杨向奎先生》陈祖武:《杨向奎先生与〈清儒学案新编〉》蔡家艺:《清代蒙古族的封建等级》李治亭、黄松筠:《论康乾盛世“大一统”与西北地区的统一》刘凤云:《试论康熙中期官僚集团的党争》王思治:《清承明制说内阁》陈连营:《关于清中期的吏治腐败问题》元廷植:《清中期福建的族正制》杨海英:《清初“故国之思”现象解读》王跃生:《清中期的分爨分产与立嗣继产的方式与冲突》丘涛:《张骞的盐业改革思想和实践》秦国经:《清代的奏折》李世愉:《科举制度与清代文化》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林存阳:《清安溪李氏三礼学》张玉兴:《诗是山西老将雄——略论陈廷敬诗作之历史地位》常建华:《清代的文昌诞节——兼论明代文昌信仰的发展》2001年(十六)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茔地与祭田——根据碑刻进行的考察》定宜庄:《家族组织与八旗制度之间——清代盛京内务府户口册与旗人家谱的对比研究》陈宝良:《清代的无赖层与地方社会》汤熙勇:《清代中国救助朝鲜难船的方法:以闽台地区为中心》杨海英:《清初朝鲜通事考——以古尔马浑(郑命寿)为中心》高翔:《谢济世散论》汤开建:《顺治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吴伯娅:《蒋友仁与中西文化交流》恽丽梅:《康熙帝公主下嫁与噶尔丹之战》王冬芳:《建州左卫初址“会宁”质疑》姜涛:《“免粮三年”与“薄赋税,均贫富”不是太平天国的口号》刘景莲:《从东波档看清代澳门的民事诉讼及其审判》汪学群:《关于清前期学术思想的争论》陈祖武:《读章实斋家书札记》林存阳:《方苞三礼学论析》严勇:《清入关前服饰制度的建立》关嘉禄:《清代京剧的文化特征》2002年(十七)许檀:《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的沿海贸易》[韩国] 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产和墟市之发展》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特点研究》乔治忠:《清朝“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则》刘平:《清代教门的神秘语言文化研究》常建华:《乾隆前期治理僧道问题初探》吴伯娅:《乾隆对天主教的认知与对策》[意大利]米歇尔·法帝卡:《意大利〈论坛报〉中威达雷关于义和团的报道》李华川:《陈季同生平史事考》王戎笙:《科举考试与明清政治》高翔:《清初理学与政治》林存阳:《清代礼学思想演进探析》汪学群:《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2003-2004(十八)杨珍:《清朝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张玉兴:《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夏春涛:《天国的陨落与陨落的天国——太平天国败亡原因探析》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的对策》吴伯娅:《关于雍正禁教的几个问题——耶酥会士书简与清代档案的比读》范金民:《清代江南进士事功述论》林存阳:《胡培翚与〈仪礼正义〉》李华川:《马眉叔〈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考》尹文涓:《〈中国丛报〉与“译名之争”》王政尧:《昇平署无朝年〈旨意档〉及其意义——兼议有关侉腔的两册无朝年〈提纲〉》郭玉海:《论乾隆与允禧的诗画往来》《清史论丛》2005年号清朝内阁制度述论高翔清初翰林院研究王云松清朝后妃制度的发轫杨珍建州左卫初建过程考实王冬芳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吴一焕从新出版的清代档案看天主教传华史吴伯娅论洋务新政与立宪政体改革陈振江天津商会早期社会救济研究王玉国《陆子学谱》之架构与旨趣杨朝亮孙诒让与《周礼正义》林存阳唐甄《潜书》中的出处思想初探崔文翰皖派朴学述论朱昌荣三部《大清一统志》比较研究张艳玲考狄《十七、十八世纪西人在华所刻中文书目录》跋李华川《清史论丛》2006年号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李世愉碓房与旗人生计刘晓萌清代火器述略毛宪民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邱源媛从则例的纂修看清代的行政管理叶雯晚清后妃用药与医疗保健恽丽梅熊赐履述论高翔施琅史事探微杨海英李绂与广西改土归流杨朝亮“诗魔”厉鹗吴伯娅毕沅对经史诸学的扶持与倡导林存阳章学诚与《文史通义》杨艳秋齐彦槐与道光初年海运倪玉平论朝鲜光海君时期与后金、明朝的关系刁书仁乾隆五十一年的直隶大名府八卦教起事张佐良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报人之产生程丽红《清史论丛》2007年号商鸿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集纪念商鸿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李世愉父亲与家商传忆商鸿逵师与郑天挺先生的友谊郑克晟商鸿逵先生论清代八旗的组织与皇权集中的矛盾斗争李尚英贺贻孙事迹考南炳文清朝时期大学士的品级问题杜家骥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姚念慈朱天保上书事辨析杨珍有关康熙朝西北三省满族督抚的考察刘凤云康熙重视督抚的选任王思治论康熙帝之死金恒源道光帝尊奉皇太后懿旨即位辨析郝艳红丁银之征与摊丁入地史志宏清代吉林地区的城镇及城镇经济刁书仁清代两淮盐政改革倪玉平陆圻及其在清初的遭遇与抗争何龄修清代的妇德教育郭松义朝鲜士大夫的“季文兰情结”和清初被掳妇女的命运杨海英清代家族财产之争与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山东济宁州李氏家族争讼财产案为例岑大利青苗会与清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初探王洪兵满族士大夫群体的产生与发展:以清代内务府完颜世家为例定宜庄满洲本部族构成与八旗佐领分布徐凯、张婷关于清代北京的俄罗斯人——八旗满洲俄罗斯佐领历史寻踪刘晓萌吴大澄吉林治边述略李治亭清朝前期黑龙江各民族与东北边疆防御周喜峰论清朝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与《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梁俊艳马戛尔尼使华与中英观念的变化林延清清朝中前期国人对法国的认知李华川一段晚清历史的辉煌、遗忘与发掘、探索——论1887年海外游历使王晓秋三韩山斗汇论姜相顺施世骠述论吴伯娅辉煌与困惑——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传奇一生解读张玉兴试析钱沣为人及其“倒和”举措冯佐哲范鄗鼎与《理学备考》陈祖武清代官员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胡凡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以全书架构为中心的考察解扬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林存阳经世之学与清初政治文化鱼宏亮清朝奏折档案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为例常建华辽宁省满文档案的发掘与清史研究关嘉禄从清代的进士题名碑说起贺晓燕清代北京庙会活动中的幡鼓齐动十三档包世轩关于“京剧”之名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王政尧《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序言王天有《清史论丛》2008年号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反思——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姚念慈塔山守将之谜及其他——朝鲜士大夫关于明清争战的历史记忆杨海英试论干嘉以来清政府对“披楞”问题的认知梁俊艳清初南书房述论李娜试论清代考官子弟回避考试之法贺晓燕清代京旗回屯双城堡始末魏影明清时期监察机制的演变张培辉天地会的入会仪式和戏剧李秀平晚清江苏厘金的善后支出研究——以1868~1894年为背景徐毅试论裴维佞及其反对割让台湾的奏折裴元秀康熙朝天主教政策对江南地区传教的影响周萍萍德天赐案初探吴伯娅清入关前政权儒学化略论朱昌荣乾隆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缘由析论林存阳李绂学术思想渊源探析杨朝亮:刘宝楠《论语正义》探微唐明贵《方言笺疏》对词义问题的探讨刘川民潘廷璋生卒年考及其在华的艺术活动汤斌李安德和他的日记【法】阿德良•陆南撰,李华川译《清史论丛》2009年号纪念《清史论丛》创办三十周年祝贺王戎笙先生八十华诞艰辛的三十年——纪念《清史论丛》创办三十周年王戎笙衷心的祝贺《清史论丛》编委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的发展轨迹林存阳、朱昌荣清代的自耕农和自耕农经济郭松义有关清朝八旗人丁户口册的几个问题定宜庄光绪时期的地方政府与科举经费徐毅、刘上琼“千古极灾”——嘉、道时期山西、河南和直隶的大地震述略李尚英左良玉“清君侧”的原因及后果刘中平:再谈明清之际北南两太子案何龄修刘泽清史事再考杨海英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姚念慈康熙帝事考两则吴伯娅允禟:品性遭际时代杨珍“香妃”的传说——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艾哈迈特•霍加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清代宫廷汉族儒家乐书制作及其意义邱源媛试论雍正、乾隆二帝的理学思想朱昌荣戴震灵异观发微潘星辉邓嗣禹先生《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书后李华川《清史稿•选举志》订误六则贺晓燕《清史论丛》2010年号纪念杨向奎先生百年诞辰记拱辰先师的一桩未竟遗愿陈祖武勤奋为学博通经史兼擅文理著述宏富——纪念杨向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李尚英清代的灾赈郭松义明清的使君称呼——读《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商榷》(一)何龄修厦门庚子海战引发的思考王戎笙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美)白亚仁西藏地方历史地位辨析——兼评《西藏历史——达赖喇嘛访谈录》清代部分梁俊艳弘历出生地考金恒源康熙帝统治后期对清官、能员的思考——以张伯行、噶礼互参案为中心的分析章文永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发领落卷”政策贺晓燕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研究王洪兵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万斯同《庙制图考》小识林存阳雍乾之际程朱理学“式微”考察朱昌荣戴震与卢见曾幕府研究曹江红清代礼仪与中西外交吴伯娅耶稣会士汪达洪的在华活动汤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科书里的中国姚斌清末秘鲁排华风波中的领事保护王士皓论《重校方言》中的“同”与“通”刘川民清入关前满文档案概述赵志强。
明清时期的玻璃、镜及西洋玻璃画

明清时期的玻璃、镜及西洋玻璃画摘要: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玻璃的作用就已经被逐渐放大,有些国家将其加工成为面镜等光学用品,除了这些以外,用玻璃做成的镜还可以用来绘画,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当中将其引入中国,所以说玻璃其实是我国文化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玻璃画更是远销欧美,同时玻璃画也是中西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中西两方的绘画理念和技巧,更是在其中增添了不少中国元素。
鉴于此,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玻璃、镜以及西洋玻璃画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并简要说明了西洋玻璃对中国玻璃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明清时期;玻璃、镜及西洋玻璃画;中国玻璃;重要影响引言明代人顾起元在一篇著作中曾提到过摩尼一词,而此摩尼是梵语,就是我们说的宝石,再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能够得知,当初利玛窦在进京之后献给皇帝的礼物,除了圣像、十字架、西洋琴、自鸣钟之外,还有一些玻璃镜,这些玻璃制品可以将光线折射成五彩光,再加上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国人对这些知识有所耳闻,所以将这些东西视为珍宝。
一、明清时期的玻璃、镜及西洋玻璃画玻璃的使用是起源于欧洲,早在十三世纪,意大利人就已经对玻璃的使用和制造技术等有了非常充分的料及,并且能够将其很好的运用,而最早,玻璃能够用于制造其他物品是腓尼基人发现的,然后自从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玻璃的用处逐渐被放大,玻璃制造的各种镜被广泛应用在物理和天文领域,同时也被艺术家发现可以将其当做绘画的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当代,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人士推测,西方绘画崛起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来源于玻璃面镜和透镜[1]。
对于我国而言,最初的玻璃制作和炼丹术士息息相关,因为当时的国人并没人对玻璃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在玻璃制作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严重影响,技术不过关,所以导致无法制作合格的光学玻璃,我国对于玻璃制作的相关知识还是来源于西方人,主要就是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们。
在清朝时期的康熙年间,扬州人黄履庄所写的《奇器目略》一书中,记载了很多发明,其中就包含了镜,文章中提到了很多种镜,并且对于这些种类的镜的作用也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这一点正可以说明此人已经对镜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对于各种镜的作用也多少有了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论丛》第十一辑目录
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开幕辞…………………………………………卜键
在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郑欣淼
辛亥百年祭…………………………………………………………………李文海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报告………………………………………香港胡春惠
清末十年改革与革命述论…………………………………………………赵云田
论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及其理论误区……………………………………喻大华
清末京城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王晓秋
载沣与预备立宪……………………………………………………………李学峰
辛亥革命前后宪政在中国的实践与困境…………………………………李光伟
种族、国民与民族
——辛亥革命时期三种民族主义话语辨析…………………………张晨怡西来说与辨华夷
——论“晚清国粹派”的国族思想………………………美国韩子奇
辛亥“夷夏之辨”和民族国家认同……………………………………李帆
论孙中山通向大同社会之路的构想………………………………………吴丽华
清政府的军械外购与辛亥革命……………………………………………滕德永
清皇室分裂与宣统退位诏书………………………………………………李喜霞
清廷危局与清帝退位………………………………………………………任万平
辛亥革命时期东北满族活动的考察………………………………………关捷
辛亥革命时期的内蒙古王公
——以喀喇沁右翼旗贡桑诺尔布郡王为例……………日本中见立夫民众素质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成败…………………………………………岳珑
辛亥革命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影响
——以朴尚镇领导的大韩光复会为中心…………………韩国任桂淳中共创建初期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阐释192l一1927 ……………王建伟
辛亥革命与民国司法
——居正司法时期1932—1948 ………………………………江照信论辛亥革命与民初时期婚姻文化的变革…………………………………梁景和
袁世凯与路易·波拿巴复辟帝制比评……………………………………李尚英
《涓滴与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编辑经纬与档案介绍
………………………………………………………………………………(台湾)冯明珠清宫辛亥革命档案的珍贵价值…………………………………………………………李国荣
从对辛亥革命的表述看《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编纂………………………………赵晨岭
清国史馆传记稿本史料价值论评…………………………………………………………李治亭
“乔树楠致崇纲书札”解读………………………………………………………………王允丽
清宫灯戏《福禄寿灯》研究………………………………………………………………张小李
清光绪皇帝大婚承应戏戏本………………………………………………………………梁宪华
鸦片战争清廷错失一次全歼侵华英军的绝好战机……………………………………王戎笙
慈禧太后统治中国47年原因析…………………………………………………………王开玺
曾国藩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姜涛
晚清直隶总督人事变迁论略………………………………………………………………董丛林
《马关条约》换约前官员士子的拒和运动………………………………………………梁娟娟
张德彝西方教育观评析……………………………………………………………刘甲良宿春娣
清末甘肃劝工局述评
——从故宫收藏的一件轿帘毯谈起…………………………………………………万秀锋
清宫生活中的炕毯…………………………………………………………………………付超
《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与清末海军重建………………………………………………杨虎
探析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春花
清末民初的北京体育近代化变革……………………………………………………………沈欣
清末民初江浙地区米价波动及地方政府的对策……………………………………岑大利陈明
清末民初辽东半岛的风暴潮灾害……………………………………………………………陈跃
清代传统汉制机构及汉人官员对八旗事务的管理………………………………………杜家骥
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的确定………………………………………………张振国
清代东北地区旗民分治体制与州县设置…………………………………………………暴景升
清代《匠作则例》之建筑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应………………………………余同
元何伟
督陶官制度与清代陶瓷业发展………………………………………………………………孙悦
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林欢黄英
清代洋铜贸易中的额商集团…………………………………………………………日本华立
十六至十九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范金民
清代的贡貂制度……………………………………………………………………………刘子哲
中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暨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张晓玮
明代修建郡县城池的
几个问题
李龙潜; 1-39
2明代省镇营兵制下防守城堡武将初探——以操守、把
总、提调和备御为主的考察
肖立军; 40-46
3捐纳制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伍跃; 47-74
4明代士人对家礼撰述与实践的理论探索赵克生; 75-101
5从墓志铭看明代米氏锦衣卫家族的形成及演变卜永坚; 102-112
6嘉靖朝抗倭战争和一条鞭法的展开刘光临;刘红铃; 113-148
7万历朝矿税事件研究回顾与起因补论唐立宗; 149-159
8万历朝劳堪案始末考江柳青; 160-185
9从刘世延案看明末南京治安管理与司法制度罗晓翔; 186-198
10张献忠籍贯考辨——兼谈明代边疆地区户籍管理制度彭勇; 199-212
11由“兄弟之国”到“君臣之义”——清入关前与朝鲜关系
的演变
晁中辰; 213-220
1217世纪郑氏海商集团在东亚的国际角色白蒂; 221-246
13清初黑龙江各族与雅克萨保卫战周喜峰; 247-254
14理藩院与俄清关系(17—18世纪)米亚斯尼科夫;叶柏
川;张勃诺;
255-258
15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方铁; 259-268
16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进藏熬茶始末吕文利; 269-281
17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民众华夏世胄身份的构建吴才茂; 282-297
18明清之际中医西传简论张宗鑫; 298-304
19清入关前决定满族命运的大讨论谢景芳; 305-320
20清顺康时期保甲制的推行常建华; 321-350
21
试论清代钦差大臣的选派和管理张晶晶; 351-359
22
康熙帝救荒思想初探成积春; 360-365
23
君臣恩怨——康熙帝与赵申乔吴伯娅; 366-376
24雍正帝矫诏召回抚远大将军王允禵考——附论康雍之际西北军权的转
移
罗冬阳; 377-386
25
乾隆时期孙嘉淦伪稿案再探讨刘文鹏; 387-399
26
梁肯堂出生年月及任职考何孝荣; 400-403
27
嘉庆京畿船户投充王府宗室问题探析刘涛; 404-412
清代的召试宋元强; 413-420
28
29
清顺治朝“三遇恩诏”考房德邻; 421-425
30
清初关于王学思潮讨论的历史反思刘盛; 426-432
31清朝政权与官修历史
多罗宁;叶百
川;
433-436
32
雍正朝文化国策与内府刻书李士娟; 437-443
33
试析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创作原因鲁颖; 444-450
3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献辨伪学成就研究佟大群; 451-461
35
不囿旧说,勇于创新的史家——追念著名历史学家王思治教授朱诚如; 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