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讲义的特质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

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

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中国文化特点课件

中国文化特点课件
中国文化特点
Ⅳ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和重民在中国农业社会存在的必然性 集权主义 民本主义
中国文化特点
Ⅴ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在中国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 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
在殷周之际,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 重要的变化。
“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 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 国式的农业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特点
农业文化给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
▪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 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重实际 而黜玄想。
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 事,实心做事必有收获。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中国文化特点
农业文化给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
中国文化特点
文化学界有人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 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 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称为人 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
在它们之中,惟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 数几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缀,表现出无与 伦比的延续力。
中国文化特点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
I.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1. 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 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 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特点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 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 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中国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特点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 单纯的汉民族或黄河流域文化,而是 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 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 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 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 涵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内容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内容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内容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女士们、先生们:谢谢各位!我今天与大家一道切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根本精神的若干问题。

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尙在过程之中,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土壤,这就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重新发现中国文化我们需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中国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多元一体。

中华历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在五千多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华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

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大的变异。

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文明时代(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原典文明勃兴,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典范人物诞生。

但从彼时至今,从人种与文化两方面来看,只有中华人种与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了,没有中断。

其中的机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异,多样统一。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的、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壮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

中华文化的消化力、融摄力很强。

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这是维系协调各民族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源动力。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

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这是不错的,但这是沿袭培根的说法。

四大发明很了不起,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此外还有茶叶、算盘等等。

中国古代诸多科技发明,至少有二百多种伟大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贡献给全人类,起着改变世界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5.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和思想

农业自然经济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代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必须不违农时,因此不能不对天 产生敬畏,产生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联系,中国人讲求“中和”。 “中和” 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中 采取中间适当的态度,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从而趋于和谐适度的状态。《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叶适《中庸》:“古之人, 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2.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我国农业高度发达,有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孔子:“民 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吃,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重 要形式。 中国人固守在土地上,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衣食无忧,因此安土乐天成为他们的固有 观念。《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 群体趋向。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驳 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 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 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为129 600年)

“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 ;“老虎吃小鸡”(虎啮鸡、
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 。
6.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2)永恒意识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关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其一,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如古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应付用利用态度。

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由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

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

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者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级指示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以至中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长期运行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

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钱穆文化即人生,人生有其长成之过程。

在此过程中,时时变者为生活。

而有一不变者贯注其中,此之谓常,乃生命。

惟生命有长有成,乃生活之目的。

而生活则仅为生命长成之手段。

此一不变者,中国人谓之性。

此一过程与其终极目标,中国人谓之道。

性道合一,乃为中国人生最高理想,亦中国文化一最大物质。

性则个人小体生命所各别具有,道则人群大生命之共同趋向,由此以成其悠久广大之大生命。

性之合於道者谓之德,德具於内,不待外求。

食衣住行物质生活,皆须赖於外。

苟求之外而忘其内,丧其德,有生活,无生命。

生活日变,在今日而已忘其昨日,亦将不知有明日,此之谓无常。

无常则是人生一大苦痛。

生活不能日新又新,而生命能之。

生活不能进步无疆,而生命能之。

生活只有变,而生命则有常。

生活赖於外,而生命成於己。

生活人相异,而生命则群相同。

生活无大小,而生命则有大小之别。

生活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命则必融入人文。

中国人言之生,则曰性命。

此之谓"一天人,合内外"。

中国人在生活中表现其生命者为礼。

礼在外,属人文。

仁在内,属天性,亦即属自然。

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礼。

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皆本于仁而立於礼。

生活维持为手段,生命成长为目的。

知为手段,行为目的。

中国人则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难",或言"知难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礼并言,又仁智并言。

仁属行,智属知,违於仁为不智。

离于行为无知。

故中国人言德行。

又言学问,学与问皆属行。

行有常,在外为道,在内成德。

生活可分别的,生命则是共同和合的。

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别的小生命中可凑合为大生命。

大生命是天,是自然。

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则多情。

欲必向外争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

中国人生大道有五伦,皆本於情,非本於欲。

中国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欲。

欲当知足,情无止境。

道由情来,不由欲来。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

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

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

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

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

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

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

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

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

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

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

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会展分院酒店111张琦2011年12月7日【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

“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

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

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

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

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

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

史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

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

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

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

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

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

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第六讲: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对中国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的学者,较早者当属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

1918年,年仅25岁的梁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讲师,后升为教授。

28岁,梁发表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此后,梁毕生都坚持儒学复兴救中国、救世界的主张,被称为“当代的大儒”、“最后的儒者”。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梁提出中国文化有14个特征:(1)广土众民;(2)诺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有伟大的力量,但无法指明;(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重要且根深蒂固;(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缺乏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精神;(10)道德统括文化,道德气氛特重;(11)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无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隐士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这是对中国文化特征一次比较全面的审视。

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像我们的教材把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

本人综合各方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有6大特征:伦理中心、人文传统、多元一统、延绵韧性、重政轻艺、整体直觉。

下面我将一一讲述。

一、伦理中心(一)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系统却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

但在古代和中世纪,尚不可能产生科学体系以取代宗教。

在中国,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伦理道德学说。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论述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特质

论述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特质

论述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特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性质:一方面,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神话、巫术的影响,显得相当理性、成熟;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人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尤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

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阔如,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古代“人文”一词不太用,但“人”、“文”两字却用得极多。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文”字。

相对于商人,周人重“文”是一转;相对于尚武的“士”,孔子着重培养尚文的“士”,使“士”阶层“文化”又是一转。

儒家之学也就是人文之学,儒家之教也就是人文之教,且很早就与宗教脱离,被理性化,以人为中心,注重历史、文学,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意味。

在这种人文学术的笼罩之下,不仅神学、自然科学不发达,乃至社会科学也被包裹在人文学术之中而未有独立长足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学问常被称为“经、史、子、集”,而这四个方面又是相通的,其大要可以说是文学、历史、哲学。

古代一位学者对这四个方面都要涉猎。

古代中国的学问主要是一种人文的学问。

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确实是以现在人文学科的基本科目一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为核心的:它保留有世界上最丰富和悠久的成文的历史典籍,从远溯三千年以上的正史到各种地方志乃至家谱;它有非常典雅和精致的文学宝藏,尤其表现在诗歌方面;它也有深刻和富有洞见的哲学思考,还有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精品。

甚至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性格都相当程度上被“人文”化了,在世界进人近代社会之前,它是在其人口中识字者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政治的主要职位都由读书人占据,这些读书人所读的书主要是人文典籍,在社会上也普遍有一种对于读书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艳羡和尊敬。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

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

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内在的,是不自觉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将从这深层结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之特色。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

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

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

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

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

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

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

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

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

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

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一)中国文化的特质
1.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 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 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 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 重的人文色彩。
“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中国文化三大精神—— 天、地、人三才之道:
• “天”的精神——自强不息 • “地”的精神——厚德载物 • “人”的精神——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
人是什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集中体
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西方 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 他们认为人同自然除了与欲望有关的 方面以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自然 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利用而已。而东 方人则十分注重整体性与和谐性,他 们强调自然界的统一,强调顺应宇宙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张人与自然的 和谐。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 文化,生灭消长,此起彼伏。
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仑文化于两千年前 趋于黯淡;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 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 光芒万丈的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 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国文化,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
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 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权利、个人 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 和义务。
个人本位主义在西方近代不仅是人们处理
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非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族本位主义则被引伸发展 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位主义。
在当代,我们不能也不必要把个人本 位主义引进来,但西方那种重视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的传统仍值得我们 借鉴。我们应当把这种传统与中国家庭本 位主义中重视个人职责和义务的传统结合 起来,形成新的社会本位主义,用以调节 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传统文化,中国,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

[传统文化,中国,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中华民族在经历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形成自身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

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即儒、道、释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主张崇礼。

中国人历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并将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追溯根源,在《荀子礼论》有这么一句话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所谓天地即指的是我们所生存依赖的自然界。

人的生存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

因此这里所讲的天地其主要是说我们所需要的黄土地,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生存问题。

先祖之说,充分的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遵循宗法制度,尊祖敬宗和对宗族血缘的重视的特点。

君师之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2]。

因而,通过这三句话可以认识我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特质。

一、农业为基的特质农业不仅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全世界各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的历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对内坚持推行强本抑末政策,坚持以农业为本,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只要国民在保证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社会才不会出现动荡,因而统治者的政权才能得到巩固。

国家的对外扩张也需要通过农业的拓垦来实现。

农民为了实现秋收丰满的状况,不得不实实在在的种农、务农。

因此,在农业基础上就形成了传统文化中实用文化的鲜明特点。

尽管当时社会上农耕文化有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特点,但是由于其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又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当时社会缺乏竞争和创新的意识。

在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的平均、和平与安定是当时农业社会秩序的需要,可以被统治者接受。

因此,小农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方式及理念等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小农的平均思想与工业化的平等意识不同。

皇权需要得到维持和巩固就需要当时社会小农生产这种平均的思想。

儒家有话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指的是这种思想,因为小农经济缺乏凝聚力,所以必须依靠皇权阶级的保护,同时当时皇权稳定社会秩序需要这种模式。

文化概论第二讲 中国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概论第二讲 中国文化及其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人类原生态的七种“母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
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 ),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发展而未曾中断,表现出 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说:“我觉得 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 束缚力量。”
五、中国文化的类型——伦理类型
西方文化是一种“智性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德性文化
。 中国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崇尊高年、慈孤幼、怜惜残疾
鳏寡的孝文化,更是一种伦理类型的文化。
孔子建立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知、仁、勇为“三达德”,提出礼、孝、悌、忠、恕、恭、
北京奥运会奖牌的直径是70毫米, 厚度是6毫米。
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 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 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 潘纳辛纳科竞技场。
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 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和 玉的材质组合而成。体现中华民 族自古以来的以玉比德的价值观、 荣誉观。
奖牌背面镶嵌玉璧,正中的金属 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 璜演变而成。
礼乐表演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 仪之邦”而著称,相传 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 周公制礼作乐,提出了 礼治的思想。
礼,可用来规范人的行 为;乐,可用来陶冶人 的情操。礼乐标志着文 明,中华民族历来把礼 乐视为教化之道。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拳路它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几个概念的 辨析

中国文化特质的观点

中国文化特质的观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和政治精英,形成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并以卓异的风格,独特的魅力,风靡全世界。

17世纪欧洲就出现了“中国热”,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中国学院”,研究伏羲八卦,并根据八卦所包含的“二进制”原理,发明了二进制记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

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东方神秘文化的队伍日益壮大。

人们普遍认为,物质文明在西方,精神文明在东方。

许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武侠小说、武打电影和气功表演,以为中国人都有武功,个个飞檐走壁、踏雪无痕,人人力大无穷、刀枪不入。

有些西方人亲自到中国来考察中国文化,可是他们来到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看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是车水马龙,和西方城市不同的是,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到处都是人,而不知中国文化在哪里。

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包括中国的专家教授对本民族的文化也有许多人说不明道不白。

这就像流传久远的老字号小吃,人们觉得它风味独特,可是谁也说不清它的配方。

中国人提起中国文化充满自豪感,但多半说不清它的深刻内涵一个故事说:一个咖啡馆来了三个外国人,喝咖啡的时候都发现杯子里有苍蝇,但三个老外的表现各有特点。

日本人发现苍蝇后怒不可遏,吆喝服务员说:“把你们的经理叫来,我教教他怎么管理咖啡馆。

”英国人发现苍蝇后不动声色,把钱掏出来轻轻地放在桌子上,然后慢条斯理地走了。

美国人发现苍蝇后笑嘻嘻地用手指勾来服务员,说:“在我们美国,客人要吃多少苍蝇由它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往里放。

”三个客人对苍蝇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日本人讲究管理,英国人讲究绅士派头,而美国人则非常幽默,这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化表现。

另一个故事说:如果以大象为题征文,英国人拟题为《英国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俄罗斯人会写《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法国人会做出《象的恋爱论》,德国人会写出《大象的思维》,意大利人会吟诵诗歌《象啊,象》,而中国人一定会写《大象的伦常》。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内容摘要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内容摘要

中华文化的特质——曾仕强第一讲大哉中华一、何谓文化文,就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

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二、中华的概念1、“中”,不偏之谓中。

2、儒家就是道家,道家就是儒家,儒家就是法家,法家就是儒家。

3、中,是讲合理不合理,但是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动的。

4、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5、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

6、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就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看,太极就是一。

一,就是中,没有发叫中,已发就叫动,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

7、中华民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个大反省,然后经过一个大调整,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日新又新。

三、大恩不言谢四、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人为的,都是很自然地慢慢演化而成的。

这是生态环境造成的,但是生态环境不完全可以决定文化,还要加上人自己的信念。

第二讲至圣先师一、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

二、中国人不太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主张三、什么叫做人?四、中华民族不能改变的就是“礼要从内心发出”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那种礼貌很周到的人,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礼多必诈!五、西方讲个人意见,中华讲集体创作中国人常说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的结果就是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比较容易贯彻。

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一画开天就是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为,其他的都是可以变的。

第三讲易为源头一、《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它给我们的是思路!二、《易经》到底在讲什么?其实《易经》最要紧的就是告诉我们三件事情:1、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彼此要求同存异。

2、《易经》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不论好坏美丑,人还是动植物,因此人应该推己及人大公无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