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
凡勃伦
凡勃伦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韦斯利·克莱尔(Wesley Clair)、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等后来的凡勃仑追随者们形成了这一学派的特点。
生平托尔斯坦·凡勃仑1857年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从小他一直讲挪威语,直到十几岁才开始讲英语。
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仑从师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他是当时新兴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位一流理论家,而后来凡勃仑正是对这一学派展开最尖锐的抨击。
克拉克只是凡勃仑从师学习,但后来背弃了其理论的第一个当时的知识界巨人。
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凡勃仑从师于著名的哲学家查理斯·桑德斯·皮尔斯(Cahrles Sanders Peirce),他是实用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此学说后来经过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努力而更加广为人知,在耶鲁大学,凡勃仑最终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指导下学习经济学,此人作为美国的一流“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广为人知。
凡勃仑所受的教育使他与他在其间长大的世界格格不入,在那个环境里,他的父亲是唯一送子女进了大学的人,他与这些学术机构也格格不入,在这里,他要努力弄到钱才能得到个教育机会,并且由于他举止粗鲁,不修边幅,以及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使他难以跟其他学生合群。
有闲阶级论—凡勃伦
主要章节介绍 • • • • • • • 第十四章《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第十四章《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训育的目的:满足实际需要, 训育的目的:满足实际需要,树立并维护阶级自有吸引力 学识,尤其是高级学识, 学识,尤其是高级学识,受有闲阶级观念的影响最为明显 早期的学识——超自然服务 早期的学识 超自然服务 秘传知识与公开知识 高级知识——教士职务和有闲阶级的副产物 高级知识 教士职务和有闲阶级的副产物 现代科学——工业操作的副产物 现代科学 工业操作的副产物
主要章节介绍
• 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 经济要求压迫、身份制衰退→神人同形同性教派 经济要求压迫、身份制衰退 神人同形同性教派 和属于这类教派的宗教信仰礼俗瓦解 • 宗教生活中的非歧视性残余与有闲阶级制度的一 些基本原则是不相容的 • 有闲阶级的利益生活准则吸收了歧视性竞争中的 人们的剩余精力, 人们的剩余精力,使他们没有余力在非歧视性生 活方面有所表现。 活方面有所表现。
另一种前工业社会古代冰岛日本幕府社会存在明显的有闲阶级掠夺性有闲阶级有闲阶级保守性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有闲阶级的产生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有闲阶级和财产所有权是同时出现的私有制占有商品的竞赛证明优势地产生阶级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釐钱竞赛中釐钱占优势的阶级如何力图过有闲的生活不愿参加劳动心理和劳动的阶级不同将参加体力劳动看做是有损体面的事情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学习礼仪讲求修养以显示优越主要章节介绍主要章节介绍富裕的上层阶级奢侈性浪费性消费炫耀财力和荣誉声望名誉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结果
将参加体力劳动看做是有损体面的 事情 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学习礼 仪、讲求修养以显示优越
主要章节介绍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经济中的行为艺术)人类追名逐利的背后所隐含的动机是什么?这现象与经济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阶级结构的演变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且看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凡勃伦对经济中的行为艺术的诠释——《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是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是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当时的知识分子人手一册成为时尚。
有闲阶级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经济因素,它的价值和地位,就是本书讨论的主旨。
作者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等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论述了制度、习惯、文化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会怎样影响经济,同时阐释了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凡勃伦(1857-1929年),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
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评论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着广泛的著述。
第一章绪言第二章金钱的竞争第三章一目了然的有闲第四章一目了然的消费第五章经济条件决定高质量的生活第六章富裕阶层的生活准则第七章人靠衣装——论富人的着装第八章工业文明中的偏向与守旧第九章现代生活中的古代遗风第十章尚武精神在今日第十一章命运不可逆第十二章论宗教信仰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影响第十四章高级学识与金钱文化的关系上一章已经对金钱的竞赛作了概述,在金钱的竞赛过程中,如果不受到其他经济力量或别的因素的干扰,竞赛将直接促使人们更加勤劳节俭。
我们清楚,生产劳动是下层阶级获取财物的通常手段,就这方面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金钱竞赛的确促进了上述这种结果的形成。
当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大多过着定居生活,而财产的划分是相当细致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与习惯能够保证劳动阶级可以获得份额相当稳定的生产成果。
至少在劳动阶级内部,这些下层阶级想避免劳动无论如何是不能的,劳动并不会让他们有失身份。
事实远不止如此,因为他们既有与公认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所以当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好评时,还会有几分自傲心情。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
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
《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出版于1899年,是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仑(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的代表作。
凡勃仑被推崇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反对传统经济学分析中的“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多数情况下会理性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指出人们其实更倾向于遵循习俗和习惯——社会制度和经验传承,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产消费行为。
凡勃仑深入研究了人类行为,并力图用跨学科的见解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面。
在乔治·瑞泽尔编写的社会学教材《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仑被列为古典社会理论名家之一,其思想得到了一整章的详细介绍。
凡勃仑关于消费行为乃至阶级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正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从中展示了他的理论建构。
有闲阶级/明显有闲在阶级社会中,上层阶级通常只从事非生产性业务,包括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竞赛。
这些非生产性业务,被认定是光荣的;而纯生产性的劳动,则被认为是平凡、粗鄙的。
对于一位有自尊和荣誉的上层阶级人士(尤其是男子)而言,他不仅需要避免纯生产性的劳动,还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明示这一点。
明显地不参加生产劳动,即“明显有闲”,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
“有闲”的重点不在于活得轻松,而在于绝对避免生产劳动。
有闲阶级将精力投入旨在猎取荣誉、展示荣誉的种种活动之中,包括严格训练礼仪、培养“体面的”兴趣爱好等。
制度演化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北大第一版)解析
二、斯潘塞的社会演化理论 “进化”一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中。
斯潘塞演化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社会超有机体论 (2)社会进化论
三、各种社会进化思想对达尔文的影响
黑格尔、孔德和斯潘塞等人的社会进 化思想两个关键命题:
演化是否具有目的和方向?
人类智力和理性是不是社会进化的 决定性因素?
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种价值体系就是规则体系,它具 有非凡的稳定性。
四、肖特(Schotter)的制度演化思想
习俗和惯例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 重复互动博弈的结果。 在这种社会互动的行为中,行为 者能够从协调合作中相互受益,在重 复互动的过程中,行为者的每一方都 依据某一个能从中受益的社会习俗或 惯例而倾向于选择合作,而不愿意选 择那种导致不合作的均衡结果。
凡勃伦的制度演化思想
社会习俗、惯例以及规范在社会 个体成员目标、抱负及行为的形成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累积因果论”
二、哈耶克的制度演化思想
社会秩序自发演化理论 二元观
秩序:
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依靠某种规则来形成和延续。
哈耶克的规则:
共同知识,社会成员通过遵守它 来弥补理性的不足,从而尽可能减少 决策的失误。
一、黑格尔和孔德的社会演化理论
社会有机论的五个要点:
第一,社会是一个有机存在, 而不是个人的某种简单联合体; 第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第三,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个人的 性质是由他所在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第四,离开整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挑战了神创论,但在两个关键的 地方态度一直不坚决。
第一个问题,进化是否具 有明确和终极的完美方向;
制度经济学派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并发展的经济学流派。
其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缪达尔、科斯等。
作为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
它以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批判者自居,相信经济学将朝着制度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分析方法上,它强调制度—结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强调社会结构改革,并自称是“左派”或“社会”改革派。
尽管它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但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
作为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形成时期,或称旧制度经济学时期。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1899年)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经济学体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从社会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反对像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个人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分析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途径,也反对像马歇尔那样用均衡的原则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20世纪30、40年代,是伯利、米恩斯和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从旧制度经济学向新制度经济学过渡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加尔布雷斯在70、80年代被称为新制度学派,现在被一些学者称为后制度学派,以区别于今天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还是强调制度分析,但更强调技术的发展对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情和提出比较具体的处方。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以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时期。
凡勃伦的社会改革
“机器利用”表示大机器生产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起决
定性作用,它使现代工业成为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具有 高度计划性、组织性和相互联系,可以无限地扩大商品生产。 “企业经营”表示资本家通过投资而参与的种种活动,其 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利润。工业巨头、银行家、大商人等构 成社会的“有闲阶级”,而厂长、经理、推销员等因代理资本 家的职能而成为“代理有闲阶级”。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由这两种“制度”构成,总的来说, 其实是“企业经营”支配下的“机器利用”。
在对社会制度的研究方面,马克思是通过对特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 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很显然,这一研究是本质层次的,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 的制度分析理论,不是为了揭示市场运行层面的资源如 何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等具体问题, 而是以生产关系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社会进步根本动 力———生产力研究,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 及趋势,进而揭示深层次的人类社会整体制度发展变化 的规律。
凡勃伦认为社会变迁的动力是竞争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是有金钱压力生存压力的阶级为了生存与没有金钱压力生存压力的有闲阶级竞争的过程马克思则认为导致经济制度变迁演进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对社会制度的研究方面马克思是通过对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凡勃伦的社会改革方案
的研究和评价
回顾凡勃伦制度学说:
凡勃伦以新的“本能主义”心理 学作为他的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他给制度下了定义,所谓制度就 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 凡勃伦进一步区分了两种不同的 制度: 一类是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 制度; 一类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 质生活的工具供给。
凡勃伦和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比较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不断创新,凡勃伦和马克思两人关于制度的理论非常丰富,在他们的研究中无处不在,两种制度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点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但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取长补短,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当前的改革。
一、方法论比较(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凡勃伦在其第一部著作《有闲阶级论》原序中说到:“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
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可见,凡勃伦制度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有闲阶级”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分析。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的产生最初表现在业务分化和生活习惯上,而业务分化则源自人类的“本能”。
他认为,本能树立了人类行动的最终目的,个人和社会的行动逐渐形成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制度。
制度产生之后,就对人类的活动发生约束力,本能所产生的目的就在已经形成的制度中得到实现。
因此,凡勃伦把制度的产生看成是由思想和习惯形成的,而思想和习惯又是从人类本能产生的,所以制度归根结底是受本能支配的。
正是以唯心主义方法论为指引,凡勃伦才将其对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建立在心理学的“本能”之上。
马克思制度分析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殊物质———商品,即从分析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开始,《资本论》的第一章便对商品的二重性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商品的自然存在是通过劳动与自然物结合所构成的使用价值,商品的社会存在则是它的价值对象性。
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而就在商品和劳动这些最简单的范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结构被一一揭露。
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物质生产出发,运用唯物主义的方法来阐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揭示制度的演变规律。
有闲阶级论 书评
品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于十九世纪末著的,了解一本书首先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风格才能更清晰地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这本书,凡勃伦是一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是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但他却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晓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有闲阶级论》这一书。
面对《有闲阶级论》这一伟大的书籍,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评论的,所以虽然说写的是书评,但是我还是把题目改成了“品”,一是因为这本作品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它不仅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同时还是休闲学的鼻祖;二是因为这是一本很西方语言的书籍,我除了看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外,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专业理论上的外国作者著作的书,从它的目录就可以看出它不同于国内专业书籍的语言,更不要说内容上的理解;三是因为我在经济学和休闲学领域的涉猎浅薄,并且我自身接受的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有一定的差异,理解本书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对本书不能说有多深奥的看法,只能谈一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接下来我想谈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一些想法和拙见。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结构虽然不似中国同类型的书结构清晰甚至是标题对仗,在一开始读本书的时候会找不到头绪和思路,但是再往后多仔细阅读本书的内容,然后多从西方人的思维出发和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就会发现它具有其自己内在逻辑思维。
我在研读了这本书以及参考了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书和论文还有一些其他读书人的看法,分析得出这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凡勃伦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等一般理论,关于有闲阶级的系统理论和对有闲阶级现象的系统观察。
《有闲阶级论》全书贯穿了凡勃伦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包括一些进化论、心理学、人种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书的前六章主要是对有闲阶级的一个系统理论的阐述,包括有闲阶级的起源、炫耀性消费、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以及关于金钱与休闲之间的理论;从第七章到第十四章就是对于有闲阶级现象的系统观察的一些阐述,主要就是一些有闲阶级的外化表现,有闲阶级主要体现在服装、工业、制度、尚武精神、信赖命运、宗教信仰以及金钱等物质上。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
的商业企业》(1923)
第二节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
一、批评“正统”经济学: 凡勃伦的“革命”
1、不赞同传统的个人主义经济理性假设和抽 象分析方法。 ⑴以前的经济学建立在享乐主义的心理 学基础上,把所有人都抽象为性质相同的 “经济人”,只重视经济因素的研究。而 这是错误的。 ⑵反对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生物还原论。
P2
B
E
P1 D1
0
Q1
Q2 Q3 Q4
Q
凡勃伦物品与其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四、简要评论
1、凡勃伦的经济学说以“正统”经济学的“批评者” 的面目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界独树一帜,曾引起 热烈的讨论。许多学者成为凡勃伦理论的信徒, 在20世纪20——30年代,其发展达到高峰。
2、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凡勃伦所创立的“二 分法”传统对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都 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共同的经济特点是“非生产性”。非生产性消 费是早期掠夺性文化下人类威力和尊严的标志。
(2)在文化演进中,有闲阶级与财产私有制 同时出现。
(3)现代社会中,掠夺性活动逐渐为生产性 活动代替,但积累财产又日益成为获得成就与优 势的象征。
2、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 (1)社会上存在两种消费方式,并且具有 不同的消费特点。 家庭内部生活的消费方式 简陋 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 奢侈 (2)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根据其消 费标准,而不是其品行、道德和才能。 (3)较低社会阶层的消费总是以较高阶 层的消费标准为争取目标。 (4)消费方式易奢不易俭。
第十三章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
——制度主义的兴起(旧制度学派)
第一节 凡勃伦的生平和著作简介
凡勃伦的制度思想及其范式
凡勃伦的制度思想及其范式顾自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作为一个反叛性的角色,凡勃伦对经济思想史的贡献是以一种尖刻犀利的批判者的形象著称的。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猛烈地抨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支柱:(1)马歇尔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物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必然增加对该物品的购买数量。
他通过描述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消费对此给予了否证。
(2)劳动者工资假设,即劳动者仅仅是为了报酬而工作,而不会为了工作而工作。
他在对有闲阶级的批判和对有闲者与劳动者的对比分析中描述了两种差异。
他对新古典分析中边际主义者们“关于平稳渐进的、理性导致的趋于均衡点的分析思路”表示了极大的怀疑。
他指责说,在马歇尔那些改变信仰的信徒中,其抽象的理论忽略了太多的现实。
他讽刺地描述说,当马歇尔主义者们天真烂漫而又兴致勃勃地沿着他们的曲线滑向均衡时,他们忘记了制度在不断的演进,经济理论正在偏离真实的世界。
[1]他指出,均衡并不存在,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所谓“均衡”只不过是那些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经济学家们的白日梦。
与新古典均衡分析的方法相反,凡勃伦明确主张了一种关于变迁过程的分析方法,但这一观点相比于新古典的均衡观而言,则带有明显的进化论色彩。
凡勃伦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要提出好的理论,他们就必须减少肤浅的认识,更加自愿地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交流。
[2]他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家假设每个消费者都是独立地权衡所购商品的成本和收益,这一假设是新古典需求模型的前提,但它却不堪一击。
他认为这个模型的错误在于,每个个体并非在决策上是绝对独立的,相反他们总是在决策自己的行为之前,先观望他人的行为。
而且个人对效用的评价,同样不具有独立性,这种评价更依赖于他人对同物品的效用评价。
此外,他在《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一文中用更加风趣的语言指出:“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个体是认识快乐和痛苦的灵敏计算器,他们就像一个个渴求快乐的同质小水珠,在刺激物的推动下在其周围来回振荡滚动,但又不让自己破裂。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PPT课件
广义的交易活动的具体类型(续一)
三种不同交易各种程度的多种组合形成了变化多端
的制度形态。不同交易体现着的指导思想则构成了 不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社会哲学基础。 共产主义的命令和服从的哲学出发点植根于管理的 和限额的交易之中。而买卖的交易则更符合于自由 主义哲学和有节制的资本主义的理想。 三种交易活动类型的组织或制度涵义是十分微妙的 。 把这三种交易分别完全等同于市场交易、企业内交 易和政府交易,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一种交易形 式后面有很多种制度形式相对应,而并不是惟一的。
达尔文的影响
凡勃仑坚持社会进化论,特别是坚持思想方
法的进化论,反对传统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方 法,采用整体的和演进的方法,对社会学和 经济学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其中特别注重技 术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作用和制度的约束作用。
早期制度学派三位代表人物(续一)
早期制度主义强调时代的矛盾与冲突,对西方社会
经济发展的批判精神和悲观情绪比较明显。 三人强调非市场因素(如制度、法律、历史、社会和 伦理因素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他们也基本不 同意经济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国家调节经济。 三人的共同之处,是反对那时流行的经济学的一般 性理论,特别是比较静态理论。 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程度不一 样。凡勃仑想彻底摧毁传统的经济学,而其他二人 刚采取了调和的态度。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不仅要注意个人和自然的力量,还要注意制度的作
用。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的行动。制度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是通过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来体 现的。集体行动的意义是为个体行动建立一个行为 规则,指导和约束个人行动,使之符合社会利益。 2.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是“交易”。交易是所有权 的转移。在每次交易里面,都是冲突与依赖并存, 使冲突与依赖二者加以协调的是秩序。冲突、依赖、 秩序这三种基本的社会关系通过交易结合在一起。 3.法律制度是一切制度中具有决定性的制度。资本主 义是法制促成的经济制度进化的结果,因而这个制 度所暴露出来的缺点,也可以通过二)
制度的演变的理解
制度的演变的理解凡勃伦在1899年将定义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开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他是旧制度经济学中最早给制度下定义的人。
而旧制度学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康芒斯认为:“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规那么,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为控制个体行为。
集体行为的种类和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那许多有组织的所谓‘运行中的机构’,例如家庭、公司、控股公司、同业协会、工会、联邦储藏银行以及国家。
大家所共有的原那么或多或少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
”而关于集体行动是如何控制个体行动的,他认为:“为个人决定这些彼此有关的和交互的经济关系的业务规那么,可以由一个公司、一个卡特尔……一个政党或是国家本身规定和实行。
……业务规那么有时候叫做行为的规那么。
亚当·斯密把它们叫做课税的规那么。
最高法院把它们叫做合理的标准,或是合法的程序。
可是不管它们有什么不同以及用什么不同的名义,却有这一点相同:它们指出个人能或不能做,必须这样或必须不这样做,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由集体行动使其实现。
”可见,在康芒斯看来,制度无非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一系列行为准那么或规那么。
虽然康芒斯把组织和制度混为一谈,认为组织内部的业务规那么是制度,各种组织也是制度,在理论界有所争议,但是在对于制度的定义上,还是为后人所认可的。
艾尔森纳把制度定义为一种决策或行为规那么,后者控制着屡次博弈中的个人选择活动,进而为与决策有关的预期提供了根底。
尼尔对制度特征的归纳更为精细严谨些,他认为,从广义上讲,制度暗指一种可观察且可遵守的人类事物的安排,它同时也含有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而非一般性。
舒尔茨在1968年也阐述了自己对制度的理解。
他说“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那么,这些规那么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凡勃伦制度主义的垄断资本理论
外部扩张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战 略联盟等方式,扩大市场 份额,增强市场控制力, 进而形成垄断资本。
政策保护
政府通过特许经营、专利 保护和限制竞争等政策, 为某些企业提供保护,促 使其形成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垄断资本的存在会改变市场结构, 影响行业的竞争格局。
价格控制与产量决策
凡勃伦制度主义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03
将凡勃伦制度主义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如战略管理、组织社会
学和国际商务等,以提供更全面、多维度的理论解释。
凡勃伦制度主义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环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环境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表现。
文化价值观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消费不足( Underconsumption) :指由于贫富差距过大 ,导致消费不足,进而 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 机。
02
垄断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垄断资本的定义与特征
垄断资本的定义:垄断资本是指通过控 制生产、销售和定价权,在某一行业或 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
风险性:由于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因 素,垄断地位可能受到威胁。
凡勃伦制度主义认为,垄断资本在市场中的行为往往导致价格歧视和排他性行为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创新和竞争。
垄断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提高价格、降低产品质量等手段获取超额利润,这种 行为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原则相悖。
垄断资本的存在还会导致市场失灵,因为它们限制了其他企业的进入和竞争,从 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垄断资本家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产 量来影响市场结构。
创新与市场结构
垄断资本家通常具有更强的创新能 力和研发投入,能够推动行业的技 术进步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凡勃伦的经济学
凡勃伦的经济学托尔斯坦·凡勃伦在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位置比较尴尬:只要具备哪怕最粗浅的经济思想史知识,任何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只要涉足制度经济学,任何人都知道他是开创者;但要问及凡勃伦到底说了些什么,恐怕大多数人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只是“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和“凡勃伦效应”等零碎的记忆。
与今天那些频繁现身的经济学大师相比,凡勃伦具备了与他们比肩的绝大多数条件: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他留下了传世之作,他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的)一代甚至几代经济学家;他曾在众多名校求学和执教,曾任《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他的学生(比如米切尔)名满天下。
但是,凡勃伦终究没能风光无限,终究没能吸引足够的目光,而是形单影只地呆在知识世界的角落里。
其原因,似乎只能归咎于他尖锐地批评了处于霸权地位的正统经济学,以及正统经济学所维护的那个世界。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即凡勃伦的著作异常晦涩,曾有人问他是否想把《有闲阶级论》译成英文——不过,凯恩斯的《通论》同样晦涩。
凡勃伦的批评文章集中于1919年出版的文集《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及其他论文》。
收入文集的论文是由他的学生米切尔等人挑选,其中包括一些后来在经济学方法论领域广为引用的文章,如“为什么经济学还不是一门进化科学”、“边际效用理论的局限”、“经济学的先入之见”、“克拉克教授的经济学”、“论资本的性质”、“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那么,凡勃伦的批评究竟如何,以至于其被打入冷宫,成为“知识上的无家可归者”?首先来看经济学。
“均衡”是正统经济学的核心观念。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今天的“动态均衡”、“博弈均衡”,都把均衡状态看做现有约束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状态就是正统经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在凡勃伦看来,这个目标是臆想的。
人们假设它已经存在,只需要努力靠近这个目标;甚至不需要努力,“看不见的手”自然会把人们导向这个目标。
均衡观念源于自然法哲学或者自然秩序观念,在这种哲学中,上帝早已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结果(均衡),设计了一套运行机制(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
我们这几天都发现学校外面的小吃街正在加紧的建设,相信建好之后会比以前好多了,也规范了我们学校交通主干道旁小摊贩的经营和管理。
针对小摊贩的管理,这始终是我们城市城管的老大难,现在无论是闹事区或者居民区,小摊贩乱摆设的问题依旧严峻,严重影响市容和市民生活。
我们的城管应如何处理,小摊贩如何经营,两者矛盾如何解决,后面我们用凡勃伦的经济学观点来分析。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分支或领域不尽相同,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分配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关系。
事实上,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
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
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不是以任何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
因此,以制度为视角研究经济问题,首先要求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以
人与物的关系作为起点。
在他们看来,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不确定的人,因而无法以一个确定的、总量的标准,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安排。
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说:研究视角的改变推动了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产权分析和比较体制等领域中实证和理论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有用的,并带来了制度主义的复兴。
这是制度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凡勃仑所倡导的制度经济学,与它以后的一些变种有很大的不同,这部分地是凡勃仑给制度下的定义所致。
凡勃仑认为制度不是组织结构,而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
它们是在给定的时间、地点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固定做法、习惯、行为准则、权力与财产原则”。
有时候这些原则要与组织实体结合,但仅仅对组织的描述(就像以后的制度经济学家所为)并不是对使它们有意义的一些基本社会和文化形态的进化进行分析。
凡勃仑更倾向于分析,而不是描述。
他还原模仿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根本不能称历史学派创造了一门科学,他们的目的不是进行理论研究工作”。
而凡勃仑的目标是理论研究工作,然而,很久以后,制度经济学家们却陷入对某些特定结论的过分描述。
我们了解了制度经济学,现在用此观点来分析城管与摊贩的博弈。
要想解决摊贩经济和城管之间的矛盾,关键应该从制度层面上解决摊贩经济的外部性。
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国家其实可以用分区域管理的办法,首先对于严重影响市容的、会造成通行不便的区域,如主干道两侧、广场和车站等,应该禁止在此区域摆摊占道;对于那些影响市容和妨碍行人较小的地方,应该在区城市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对摊位的规模、经营时间和经营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才能进行摆放摊位;对于那些像住宅区,社区等主要影响本辖区的居民的地方,应该把权力界定给社区,由社区和摊贩进行协商,把外部性内部化。
假如根据上面的规定,首先解决了因产权界定不清晰引起的外部性无法内部化的现状,其次,也解决了一些摊贩的流动性,可以促使摊贩在较为固定的地方集中进行经营。
集中经营可以有效的解决对消费者损害所产生的外部性。
对市场中的那些摊贩,实行运营的过程中竞争淘汰制。
另外,摊贩之间的相互依赖还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是平均成本降低。
规模经济产生的因素包括共同利用相关的水源供应和电力供应等设施。
至于消费者,同样页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在买菜的时候消费者通常要买好多样,假如多种摊贩在一起消费者就避免了东奔西走四处寻找,仅需在同一个地方就完全可以购买到需要的物品。
关于我国城管法律执法不规范等现象,地位不清的问题,建议根据对摊贩经济的区域加以管理,对城管也按区域进行划分。
至于那些命令禁止的区域,可以让市属的工商管理人员加以管理。
对外部性影响较小的地方,可以让区政府的工商管理人员加以管理。
权力界定给社区的那些地点,应由街道从事管理。
城管队伍将从以前抓耗子的猫角色转变为仲裁、协管服务、咨询、的角色,由强行执法转为仅指向少数无理取闹者采取措施,这将在大大的缓解执法矛盾。
[1] 汪洪涛:《制度经济学》(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