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文言文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三峡》《答谢中书书》期中复习课件(共3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示标引学
文言文复习目标:
1.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实词及常见虚词)的含义。 2.能够准确翻译一些重要的文言语句。 3.正确诵读文言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 4.感知古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了解古文中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扣标合学
例题引路:
一、文学常识。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 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 奇书,游历山河,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 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 影响颇大。
1、表现山之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表现山高峡窄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表现水位高、水势大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扣标合学
一、文学常识及注释:
1.本文作者
,字通明,自号
家。
2.加点字解释: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沉鳞竞跃(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2.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标两处)(2分) 是日天宇睛霁四顾无纤翳
1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甲文中“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3分)
14.甲、乙两文都突出了“山之高”,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2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16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略无阙处。阙: 同“缺”,空缺、中断 ⑵虽乘奔御风。奔: 奔驰的快马 ⑶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全、都 10.(2分)A 11. (每题2分,共4分) (1)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12.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每处1分,共2分) 13.示例:每当春冬之时,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清澈,鱼儿似在水中欢唱;树 木茂盛,任意生长;山势高耸,直插云霄;青草葱茏,生机勃勃。这一切让人感到心 情愉悦。(能够写出基本意思1分,语言优美、流畅1分,融入联想、想象1分) 14.(每空1分,共2分) 甲: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乙: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阅读》考点专项课件

阅读
四、【2021·包河区三模】阅读短文和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甲】三峡(节选) 郦道元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 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②,
•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②馈:粮饷。
阅读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使千里之外的军队获得 胜利,我不如张良。
阅读
【提示】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尽量保
•
诚:___真__正__,__确__实_____ 女:__同__“__汝__”__,__你____ 正:______常__法________ 辞:___推__辞__,__推__托_____
阅读
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就会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阅读
三、【2021·黄冈】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43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风烟俱<zzd>净</zzd>( )
消散
(2) <zzd>负</zzd>势竞上( )
凭,凭借
(3) 猿则百叫无<zzd>绝</zzd>( )
消失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他被三峡奇丽可爱、雄伟险峻的美景所吸引,内心感到欢乐,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A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风烟俱<zzd>净</zzd>( )
消散
(2) <zzd>负</zzd>势竞上( )
凭,凭借
(3) 猿则百叫无<zzd>绝</zzd>( )
消失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他被三峡奇丽可爱、雄伟险峻的美景所吸引,内心感到欢乐,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A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课件(共73张)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 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 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 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 的教育。
朗读欣赏
整体感知,正音正字。
给下列字注音: 仞(rèn) 塞(sè)迂( yū ) 遂( suì) 荷( hè) 汝(rǔ) 箕(jī) 畚(běn) 龀(chèn)叟(sǒu)匮( kuì) 冀(jì) 朔(shuò)曾(céng)雍( yōng) 孀(shuāng)惩( chéng)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 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且:将近
面:向着 惩:苦于
之:的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你更 孙平天谈闻胆太木脊
感难 喔川
行屐背
叹
了
磨压
却
穿弯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 二、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四、了解本课运用对比和衬托写法表现 人物的写作特点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阴,无陇断焉。
操:持、拿。 已:停。
负:背。
厝:通“措”放置。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6张PPT)

(节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有删改) 【注释】①擗(pǐ):同“敝”,困,疲劳。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3分) A. 多言有益乎/自以为大有所益 B. 日夜恒鸣/有时见日 C. 然而不听/其人舍然大喜 D. 多言何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今 观 晨 鸡/时 夜 而 鸣/天 下 振 动。
3.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所倡导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3分) ___治__国__之__道__:__爱__民__安__民__,__体__恤__百__姓__疾__苦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言何益(8分) 子禽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 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①,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节选自丘迟《丘司空集》,有删改) 【注释】①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 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而作。 ②畴日:昔日。③怆悢(liàng):悲伤。④规:打 算。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C )(3分) A. 见故国之旗鼓/见贤思齐焉 B. 感生平于畴日/百里奚举于市 C. 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 人之情也/介胄之士不拜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③乡(xiàng) 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 假如。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3分) A. 客有过主人者/鲁肃过寻阳 B. 傍有积薪/双兔傍地走 C.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使人称谢 D. 终亡火患/河曲智叟亡以应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3分) A. 多言有益乎/自以为大有所益 B. 日夜恒鸣/有时见日 C. 然而不听/其人舍然大喜 D. 多言何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今 观 晨 鸡/时 夜 而 鸣/天 下 振 动。
3.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所倡导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3分) ___治__国__之__道__:__爱__民__安__民__,__体__恤__百__姓__疾__苦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言何益(8分) 子禽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 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①,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节选自丘迟《丘司空集》,有删改) 【注释】①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 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而作。 ②畴日:昔日。③怆悢(liàng):悲伤。④规:打 算。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C )(3分) A. 见故国之旗鼓/见贤思齐焉 B. 感生平于畴日/百里奚举于市 C. 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 人之情也/介胄之士不拜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③乡(xiàng) 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 假如。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3分) A. 客有过主人者/鲁肃过寻阳 B. 傍有积薪/双兔傍地走 C.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使人称谢 D. 终亡火患/河曲智叟亡以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词类复习课件

发
兴起,指任用。如:舜发于版筑之间。 显露,显露。如:征于色,发于声。
戒 警告。如:戒之曰。
谨慎。如:必敬必戒。
一词多义
在。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自 从。如:
如果。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亲自。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iblioteka 1、文章是怎样提出并证明中心 论点的?
2、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 意义?
4.囊者霸上、棘门军 先前
一词多义
道
道理。如: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道路。如: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没有。如: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绝 极。如: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停止。如:哀转久绝。《三峡》
断。如:沿溯阻绝。《三峡》
一词多义
“亡”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说说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的写作特点。
实词一:名词 高地
军营 先行引导的人员 守卫军营的将官 诏令 不久 营垒 车马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委而去之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 天下顺之 5. 亲戚畔之 6. 安居而天下熄 7. 父命之 8. 戒之曰 9. 与民由之 10.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词一:动词
灭亡。如: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 季节。如: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
时候。如: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入 进去。如:上至,又不得入。《周亚夫军细柳》
在国内。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一词多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 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 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 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3.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 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这是根据水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作者是为江水 作注,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水流湍急,最能体现三峡 水的特点,故先写“夏水”。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将近 ) (2)指.通豫南( 直 ) (3)操蛇之神闻.之( 听说 )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 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 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 众人的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B.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两座大山,这一富有 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乙】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 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 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 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3.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 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这是根据水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作者是为江水 作注,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水流湍急,最能体现三峡 水的特点,故先写“夏水”。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将近 ) (2)指.通豫南( 直 ) (3)操蛇之神闻.之( 听说 )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 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 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 众人的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B.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两座大山,这一富有 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文言文复习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2 . 与 朱 元 思 书 ( 南 朝 梁 ·吴 均 )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上色字为重点课下注释)
分层精讲
夹岸高山,皆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
生寒树,负势竞上,
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重 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
互相轩邈,争高直 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
第3段:写“奇山”, 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 泉水、草木、鸟兽,以
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 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 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国”“威天下”不能只靠 “封疆之界”“山溪之 险”“兵革之利”,从反 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③第三层:引出“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之仙都。自康乐
面。这里实在是人间 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的林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 彩、富有生命力的气象。
C.“晓雾……竞跃”,转为动景,描绘朝、 夕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 勃的生命气息。 ③第三层: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11.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
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将水上航行
1 0 . 三 峡 ( 北 魏 ·郦 道 元 )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上色字为重点课下注释)
分层精讲
春冬之时,则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
素湍绿潭,回清倒 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
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
影,绝巘多生怪柏, 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富有诗意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表现出作者高 雅的审美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①使用白描手法,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结合,使笔下景物极富特色。②骈散结 合。大量使用对偶句,语句富有韵律,句式铿锵,工整清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课件

电子阅读的优点主要有信息存储量大;有网络功能;有 良好的娱乐休闲型;便于携带等。但是也有很多缺点,如辐 射较多,对读者的视力有不良影响;记忆效果不够好;以浅 阅读为主,不能深层次阅读;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依赖较多的操作技术;价格较高;缺乏阅读的韵味。
由此可见,电子阅读相比于传统阅读有很多的缺点和不 足,所以,电子阅读是无法取代传统阅读的。但是,如果能 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就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学 习与阅读的需要。
• 9.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 译文:
• 10.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5分)
•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 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
•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山。 •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
什么不同?(3分)
•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 10.C •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 蜀地边疆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 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普陀山)去, 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 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 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 (普陀山),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 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四川距离 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到达 了。一个人立志求学,反倒还不如蜀地边远之处的一个
中考复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古诗词 课件(74张PPT)

常常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人 恒 过,然 后 能 改 ;困 于 心 ,衡 于 虑;而 后作;
这样以后
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 于 色, 发 于 声, 而 后 喻。
征验,表现 流露,显露
了解,明白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然
居住
正确的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遵循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使…迷惑
使…改变
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竹大柏概影是竹也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只是
罢了
哪一个夜何晚夜没无有月月光??何(处又无有竹)柏哪?个但地方少没闲有人竹如子吾和两柏人树者呢?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消净、消散
顺、沿
名-动 向东向西漂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左右、上下
极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青白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1)自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连词,如果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隔断
(2)绝 绝.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停止
第6页
5.其他重点实词。 (1)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 (2)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 (3)不见曦.月( 日光,文中指太阳 ) (4)属引.凄异( 延长 ) (5)则素湍.绿潭( 急流 )
第 24 页
8.重点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一文是抓住哪个字来写的?文中描写了哪些景 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景物: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景物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第 25 页
(2)有人认为《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不够精练,可改成“庭下月色空明,地上竹柏影 动”。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 明,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后一句将本体放在 了后面,使人产生一种如梦初醒的情趣,更富诗情画意,起到了锦上添 花、吸引读者的作用。
第 26 页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 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 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郁 愤。
第9页
8.常考名句。 (1)(2020·辽 宁 营 口 中 考 )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_____两__岸__连__山_____ , __略__无__阙__处____。 (2)(2019·陕西中考)其间千二百里,___虽__乘__奔__御__风___,不以疾也。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清__荣__峻__茂___,良多趣味。 (4)(2019·湖南湘西中考)《三峡》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 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有__时__朝__发__白__帝__,__暮__到__江__陵__,_ __其__间__千__二__百__里__,__虽__乘__奔__御__风__,__不__以__疾__也____。 (5)《 三 峡 》 结 尾 引 用 渔 者 歌 谣 “ __巴__东__三___峡__巫__峡__长___ , __猿__鸣__三__声__泪__沾__裳__”来表现猿鸣之哀,渲染三峡秋天悲凉肃杀的气氛。
(2)绝 绝.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停止
第6页
5.其他重点实词。 (1)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 (2)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 (3)不见曦.月( 日光,文中指太阳 ) (4)属引.凄异( 延长 ) (5)则素湍.绿潭( 急流 )
第 24 页
8.重点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一文是抓住哪个字来写的?文中描写了哪些景 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景物: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景物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第 25 页
(2)有人认为《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不够精练,可改成“庭下月色空明,地上竹柏影 动”。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 明,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后一句将本体放在 了后面,使人产生一种如梦初醒的情趣,更富诗情画意,起到了锦上添 花、吸引读者的作用。
第 26 页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 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 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郁 愤。
第9页
8.常考名句。 (1)(2020·辽 宁 营 口 中 考 )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_____两__岸__连__山_____ , __略__无__阙__处____。 (2)(2019·陕西中考)其间千二百里,___虽__乘__奔__御__风___,不以疾也。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清__荣__峻__茂___,良多趣味。 (4)(2019·湖南湘西中考)《三峡》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 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有__时__朝__发__白__帝__,__暮__到__江__陵__,_ __其__间__千__二__百__里__,__虽__乘__奔__御__风__,__不__以__疾__也____。 (5)《 三 峡 》 结 尾 引 用 渔 者 歌 谣 “ __巴__东__三___峡__巫__峡__长___ , __猿__鸣__三__声__泪__沾__裳__”来表现猿鸣之哀,渲染三峡秋天悲凉肃杀的气氛。
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上 期末 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习题课件

5.本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 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 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附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山佛迹院,在
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 在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高百丈的瀑布。山势有八九个转折处,每 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往下放五丈,还到不了底。(瀑 布泻入潭里溅起的水花)像飞舞的雪,(水声)像雷鸣,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就是所谓佛的痕迹。
D.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A 项,动词,认为/介词,用;B 项,结构助词,的;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D 项,副词,就是/副词,竟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2)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下 山上山穿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我们在江心 划船,用双手捧着珠玉般的月影。回到家已经是二更时分,我与苏 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再也睡不着了。写 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记。
(四)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 冒资荫③,敕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 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
(五) 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②谏官,未拜命,入白③母曰: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 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 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 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⑧得罪流放,无问远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复习——写景文言文 教学PPT

高效复习 有的放矢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课
学习目标
• 1.通过学历案,梳理第三单元重点实词、虚词,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 2.小组合作,整合梳理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中涉及到的写景方法。 • 3.学以致用,领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培养热爱大自然、书写大自然的
情怀。
•重点实词我突破
• 8到10分钟时间背诵
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 今义: 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 和。 书:①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四、与朱元思书
1、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朝代)文学家
2、东西:向东向西
3、许:表示约数
4、缥碧:浅青色
5、负势竞上 负:凭借 竞:争着
6、互相轩邈
轩:向高处
邈:向远处
7、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激:冲击撞击
9、千转 千: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0、鸢飞戾天 :极力追求名利 到达
鸢:老鹰
汝心之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虽我之死(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此之谓大丈夫((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
山峰之南没有几步,向下看有百尺悬崖,石壁环绕着水池,石块 像玉玦,水池如镜子,就像梳妆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我沿着崖壁 向下走,靠着水边坐下。刚刚坐稳,忽然有声音从石壁里传出,都 像是人的声音。同游的人互相回看,感到惊讶。才知道陆士说所说 的“小声私语就会得到小声的回响,大声说话就会得到大声回应, 喧哗叫喊呼号,(得到的回声)就会响满山野”,这令人惊讶怪异 的景象,所说的是极其真实的。随着山往东拐弯,就是港口的北面。 土丘高高隆起的地方,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在港口南面 的小屋边水桥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课
学习目标
• 1.通过学历案,梳理第三单元重点实词、虚词,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 2.小组合作,整合梳理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中涉及到的写景方法。 • 3.学以致用,领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培养热爱大自然、书写大自然的
情怀。
•重点实词我突破
• 8到10分钟时间背诵
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 今义: 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 和。 书:①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四、与朱元思书
1、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朝代)文学家
2、东西:向东向西
3、许:表示约数
4、缥碧:浅青色
5、负势竞上 负:凭借 竞:争着
6、互相轩邈
轩:向高处
邈:向远处
7、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激:冲击撞击
9、千转 千: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0、鸢飞戾天 :极力追求名利 到达
鸢:老鹰
汝心之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虽我之死(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此之谓大丈夫((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
山峰之南没有几步,向下看有百尺悬崖,石壁环绕着水池,石块 像玉玦,水池如镜子,就像梳妆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我沿着崖壁 向下走,靠着水边坐下。刚刚坐稳,忽然有声音从石壁里传出,都 像是人的声音。同游的人互相回看,感到惊讶。才知道陆士说所说 的“小声私语就会得到小声的回响,大声说话就会得到大声回应, 喧哗叫喊呼号,(得到的回声)就会响满山野”,这令人惊讶怪异 的景象,所说的是极其真实的。随着山往东拐弯,就是港口的北面。 土丘高高隆起的地方,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在港口南面 的小屋边水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 冬景色、秋天景象。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读“三峡之山”
1、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 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长、多、连绵 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陡峭、高峻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 峡山的特点?
正面描写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相结合
字词积累
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 ,空缺
2.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知识梳理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 缺口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 在 ) 自非亭午夜分 ( 如果 ) 并自为其名 ( 自己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 )
凄清、肃杀
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有什么作用?
一是突出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特点
二是突出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3.引用渔歌的目的:
• 突出三峡之长和两岸猿声悲哀 的特点,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 景的凄凉气氛。
第四段写三峡 的秋冬的景象 ,和上层欢快的气氛形成鲜明的
问题探究
与苏轼对话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 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 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 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 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 或 古:倘若。(或王命急宣)
今:或者。
•良
古:的确,确实。(良多趣味) 今:良好。
词类活用
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响: 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 急流的水。
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霜: 名词用作动词,降霜,结霜。
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 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秋
水、猿 凄异、哀转
归纳中心
本文描写了三峡无比雄 伟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 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 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 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 的大家之一。
写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为写夏水的迅 疾做铺垫。
读“三峡春冬水” 领略“三峡春冬”之美
三峡“春冬之时”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 的语句说说。
清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碧潭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读“三峡春冬之景”
三峡的春冬有何景物?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各自特点。
湍:素 潭:绿 清:回 影:倒 :绝 柏:怪 泉:悬 瀑布:飞漱
原因: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
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 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 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 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 相应。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表达效果如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
积 藻水荇空交明横——————比————喻月 竹色柏清倒澈影透的明清丽淡雅
鉴赏: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 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又以 “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静动结合,层 层设喻,别出心裁,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将清美的 月光写到了极致,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对比,到处笼罩着_悲_寂_、凄凉
的气氛。最后用渔歌作结尾,从 侧面描写了三峡的 凄凉、。空旷
领略“三峡秋景”之气氛
林 寒 涧 肃
高猿长啸
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哪些特征进行描绘的?请填写下表。
段落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季节 主要景物 景物特征
四季
山
夏季 水
连绵、高耸 汹涌、迅疾
春冬 水、山、柏 清幽、秀丽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课件
走进作者
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县 人,南北朝时北魏的地理学家。 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 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 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 经注》。
(约470—527)
作品简介
《水经注》是郦道元 给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 理书《水经》作的注,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 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这 部书文字优美生动,描写 委婉曲折,文学上也有较 高成就,也可以说是一部 文学著作。
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 断 ) 绝山献多生怪柏 ( 极 ) 哀转久绝 ( 消失 ) 佛印绝类弥勒( 极 )
一词多义:
良多趣味 ( 实情与苏黄不属( 相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古今异义
• 虽 古:表假设的连词,即使(虽乘奔御风)
今:表转折的连词,虽然。
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这是一派“清幽秀丽、如诗如画”的景象。
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景 色。气氛由紧张变得轻松, 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 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良_多_趣_味 ”是作者由 衷的感叹。
读“三峡秋景”
1、作者写三峡秋景时集中描写了什么?突出了 什么气氛(特点)?
霜、林涧、猿啸
侧面描写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三峡的夏水”
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水势盛大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正面描写 迅疾 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侧面描写
2、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夏水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比、夸张的手法
3、写三峡山的“高峻”与写夏水的“迅疾”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