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防治专家共识2022完整版
m液透析中低血压防治专家共识2022 (完整版)根据2020年全国血液净化登记系统(Chinese National Renal Data System , CNRDS )报告,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维持性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患者约63.2万人,且每年新增血透的患者数仍在快速增长之中,其中老年和糖尿病所致的患者日益增多。
血透中低血压是血透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发生于20%〜30%血透人群,尤其易发于老年和糖尿病所致患者中。
血透中低血压,一般指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20 mmHg ( 1 mmHg = 0.133 kPa )或平均动脉压下降10 mmHg以上,同时伴有低血压症状。
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透析治疗以及透析的充分性, 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损伤,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中长期生存。
目前国内各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对血透患者常见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病机制认识仍相对不足,预防和治疗策略缺乏规范的临床标准。
为了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血透中低血压的认识,规范血透低血压的诊断和防治,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肾病与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基于目前临床研究文献,经过2018年、2019年及2021年三次会议讨论、修改,结合专家的临床诊治经验,制定了血液透析中低血压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内容包括血透中低血压发生的机制、诊断标准、临床管理及防治流程。
本共识的目标使用者是肾病科医师、血液净化中心医师及与血液净化诊疗和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使用。
共识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终末期肾脏病(ESRD )进行规律血透治疗的患者。
一、共识形成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Medline数据库中国内外文献,经过会议以及邮件确认的方式最终定稿。
本共识未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注册。
本共识是国内第一部针对规律血透治疗患者低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力争更好的指导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
直立型低血压的名词解释
直立型低血压的名词解释直立型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指的是当一个人从平卧或坐位状态突然站立时,出现血压下降的一种病症。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从坐位或平躺的姿势转为站立姿势时,心脏会迅速调整血管张力和心跳速度,以维持血压的稳定,确保血液正常地供应到全身各个器官。
然而,直立型低血压患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的血压反应,导致血压血流供给不足。
直立型低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力模糊、乏力、心悸和易于晕倒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常发生在发作性的情况下,特别是长时间站立或从躺着的姿势突然起立时。
这个疾病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直立型低血压的发病机制有多个,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失调和血容量不足。
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是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控制血管收缩和扩张中的平衡失调,导致血压不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的疾病、药物的副作用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
血容量不足是指体液过少而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这可能是由于脱水、出血或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容量不足还可能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例如利尿剂等。
要确诊直立型低血压,通常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在不同体位下进行转换。
医生还可能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其他神经系统测试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可能性。
针对直立型低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改变、增加摄入咸食、增加水分摄入、减少静脉扩张性药物的使用、改变体位、使用弹力袜等。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增加血容量和改善神经调节功能来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α1受体激动剂、β受体激动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这些药物通过改变血管张力和心脏的收缩能力来增加血压,从而缓解症状。
总之,直立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症状独特而明显。
低血压的家庭护理
低血压的家庭护理摘要:本文从低血压的机理、原因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阐述了低血压的发生机理,旨在教育人们平时不要忽视血压偏低的症状,从而通过生活习惯与方式、饮食运动及中医调理等方法改善和调整血压偏低的状况。
关键词:低血压护理预防保健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26-01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并出现眩晕及虚弱症者[1]。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低,只有维持较高的收缩压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血液供应,故其收缩压小于等于100 mmhg(13.3 kpa)时即为低血压了[2]。
本文主要从低血压的机理,原因,临床表现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低血压的发生机理,旨在教育人们平时不要忽视血压偏低的症状,从而通过生活习惯与方式、饮食运动及中医调理等方法改善和调整血压偏低的状况。
1 低血压发生机理1.1 生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由于个体差异,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
1.2 病理性低血压病病理性低血压病又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病和继发性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原发性低血压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以致出现虚脱和休克的征象,称为急性低血压。
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而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其防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继发性低血压病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属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的疾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血管舒张占优势,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餐后低血压
老年人也不宜长时间运动,建议行走一段时间后,保持斜卧位或坐位。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小肠刷状缘水平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缓解葡萄糖在肠道的扩散速度,从而减少餐后血压下降幅度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餐前服用奥曲肽50ug,可减少餐后收缩压的下降,同时对于自主神经功能减退的PPH患者也有效 内脏血液灌注增多:PPH患者餐后内脏血流灌注增多,主要是门禁买和肠系膜血管明显扩张。 但这一保护机制尽在患者行走时有用,当患者停下后血压将再次下降。 (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通常情况下,餐后30min~1h的血压下降最明显,但在临床诊断时,血压需监测至餐后2h,因为部分患者餐后血压最低出现在餐后2h。
机制
5.胃血管反应减弱:进餐后近端胃血管紧张可刺激 胃压力感受器调整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升高收缩压。 胃血管反应减弱在老年人PPH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一 定的作用
6.葡萄糖在肠内吸收速度过快:葡萄糖从肠道吸收 的速度与餐后血压下降的幅度呈正相关。在健康老 年人中,葡萄糖以3kcal/min的速度在肠内扩散, 15min内即可引起血压下降;而以1kcal/min的速度 在肠内的扩散则对血压没有影响;而果糖、木糖醇、 蛋白质、和脂肪对餐后血压影响较小,表明葡萄糖、 淀粉是影响PPH的重要因素
4.基础疾病:目前认为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PPH餐前血压越高,餐 后血压下降幅度越大。帕金森和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也是PPH的高 危人群
病理机制
目前,PP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可能是神 经。体液流失代偿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发病机制 主要以以下几种学说
机制
1.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衰老可诱发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 降,表现为老年人进餐后心率增速反应减弱,部分自主神经 功能病变的老年人心率增速反应甚至消失,进而发生PPH。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
03-20
CONTENTS
• 体位性低血压概述 •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特点 • 护理评估与监测 • 护理措施与实践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家属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体位性低血压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脱虚,是一种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导 致的血压下降现象。
护理评估与监测
初始评估内容及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基础疾病、用药史、既往体位性 低血压发生情况。
体位试验
测量患者平卧位和站立位血压,观察血压 变化。
症状评估
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 低血压症状。
持续监测指标设置
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呼 吸等指标。
体位变化时血压监测
在患者体位变化时,及时 测量血压并记录。
晕厥处理
立即将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 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给 予吸氧和药物治疗。
跌倒/坠床处理
检查患者有无受伤,评估伤情并给予 相应处理,同时加强防护措施,避免 再次发生。
骨折处理
如发生骨折,应立即固定患处,避免 移动,及时送医治疗。
心理压力处理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给予安慰和支持 ,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
导致晕厥。
01
加重原有疾病
02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加重患者原有
的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等,增加治疗难度和康复时间。
影响生活质量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导致患者日常 生活能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03
增加跌倒风险
04 由于头晕、眼花等症状,患者容 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的风险, 进而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病理病因,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因*一、发病原因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发生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阻断了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所致。
直立性低血压除上述原发性外,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包括:1.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结核、脊髓横断性损害、脊髓空洞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联合变性、震颤麻痹等。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
3.药源性服用神经节阻滞药、降压药、血管扩张剂等。
4.自主神经病变如交感神经手术后。
5.其他淀粉样变、严重贫血、恶病质、久病卧床等。
*二、发病机制人体站立时,因受地心吸力的影响,约有300~400ml的血液淤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可比卧位时降低25%左右,血压可下降。
正常人当血压刚开始下降时,即能迅速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使这些区域发放到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性冲动的频率和速率减少,反射性地使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到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量增多,作用于周围血管和心脏,导致小动脉收缩和心率增快。
此外,血管系统的压力感受器对于静脉淤血也可引起血管收缩效应,以及下肢肌肉张力增加和等长收缩、迫使血液通过静脉瓣通向心脏,这种肌肉泵作用也可增加回心血量,从而阻止心排血量的急剧下降。
另外,体位改变时通常会发生过度换气,产生反射性静脉张力增高,这也有助于心脏的充盈和血压的升高。
正常人由于具有上述调节机制,故由卧位直立时不会发生明显的血压降低。
凡是破坏了上述调节机制的某一或某些环节,都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元发生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阻断了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所致,其病变部位可在节前或节后交感神经、脑干、丘脑下部、血管运动中枢及小动脉壁本身发生病变。
低血压PPT演示课件
多喝水
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增加血容 量,从而提高血压。低血压患者
应每天至少喝8杯水。
营养素的补充
01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低血压患者可能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2、叶酸、铁和
钙等。适当补充这些营养素有助于提高血压。
02
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有助于提高血压。
分类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 低血压。急性低血压多因休克、 晕厥等紧急情况引起;慢性低血 压则多为长期持续的血压降低。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低血压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血 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血管张力异 常、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
发病机制
低血压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 心脏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血液容量不足等,导致血压下降。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肾脏功能受损
低血压会影响肾脏的血液 灌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 下降,进而影响肾脏的排
泄和代谢功能。
视力下降
低血压可能导致视网膜供 血不足,使患者出现视力 模糊、视野缩小等视觉障
碍。
消化功能减弱
低血压会影响胃肠道的血 液灌注,使胃肠道蠕动减 缓,消化液分泌减少,导 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消
02
低血压的危害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脏供血不足
低血压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使心脏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 营养物质,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
功能。
血液循环减缓
低血压会使血液循环速度减缓,血 液在血管中滞留时间增加,容易导 致血栓形成和血管堵塞。
心脏负担加重
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低血压 患者的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长期如此会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导 致心脏疲劳和心力衰竭。
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概述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又称为Shy-Drager综合征。
是以自主神经系统为主的广泛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常伴有晕厥、出汗异常、阳痿、排尿异常,部分伴有帕金森病和小脑共济失调。
见于15%~20%的一般老年人。
其患病率随年龄、患心血管病和基础血压的增高而增多。
许多老年人其体位变化时血压有大范围的变化,并与其基础卧位收缩期血压的高低密切相关。
即当基础卧位收缩期血压最高时,体位性的收缩期血压下降最大,直立性低血压立位时收缩期血压下降320mmHg(2.7kPa)。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生理性直立性低血压在健康老年人,此型低血压日日有剧烈的变化,与老年人血压增高以及属老年人特征性的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体位改变反应的增强有关。
它常为一般的低血压应激所诱发,例如血容量减低、服用降压药物、或排尿时所作的Valsalva 动作。
二、病理性直立性低血压 1、周围自律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发生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和其他终末器官损害;较不常见的还有淀粉样变性、维生素缺乏和伴发于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和胰腺癌的神经病变。
2、药物直立性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应用了药物,例如用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高血压药。
后者包括中枢作用(例如甲基多巴和可乐定)和周围作用(例如派唑嗪、肼屈嗪和胍乙啶)的制剂。
由于心室舒张期充盈随年龄而减损,老年人依赖于足够的静脉回流来提供正常的心排血量。
因此减少血液回流的药物尤其是硝酸酯和利尿剂常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许多药物在老年人即使用常规剂量也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三、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其特点为平卧位时基础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低,起立时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不断增高,输注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压反应阈值较低,即使在交感神经末梢释出的去甲肾上腺素少的情况下,对酪胺的增压反应仍增高。
这些改变提示由于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缺乏引起突触后除神经支配过敏所致。
血液透析低血压
血液透析低血压低血压(hypotension)是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影响;严重的低血压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因此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血液透析技术已有日新月异的开展,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下降,本节就其发生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分为发作性低血压(episode hypotension,EH)和慢性持续性低血压(sustained hypotension,SH)。
前者定义为患者根底血压正常或增高,在透析过程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 或平均动脉压(MAP)<100 mmHg,发生率为30%~40%;后者常发生于透析多年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收缩压通常不超过100 mmHg,发生率为5%~10%。
【发病机制】1.有效血容量减少(1)有效血容量的减少:这是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
导致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主要有以下因素:①透析中脱水过多,透析患者都有干体重,脱水后体重低于干体重就会产生低血压。
在临床中,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者屡见不鲜,约52.7%患者超过了干体重5%,研究证明:透析低血压发生率随超滤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存在明显正相关。
故应配合透析管理,指导患者控制饮食,使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低于干体重4%,另外,准确计算超滤脱水量,防止误设超滤,控制每小时超滤量不超过患者体重1%,采用容量控制型血透机,使超滤后体重不低于干体重。
②除水速度过快,或血泵速度过快,血液迅速进入体外循环,使得循环容量降低,导致低血压。
③肌酐、尿素氮等物质被去除,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与血管外液形成一个渗透浓度,驱使水分移向组织间隙或细胞,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
(2)左室舒功能不良(LVDD):HD患者约70%有左室肥大(LVH),研究证实:LVH与LVDD有密切关系。
LVH限制心室充盈,使左室舒容积下降,导致心输出量显著降低。
低血压
低血压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
低血压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
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高血压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也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肢动脉血压低于 12/8 kPa(90/60 mmHg)即为低血压。
基本概述简介低血压(hypotension)指由于血压降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和晕厥等。
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
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
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
相关症状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
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
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与脑梗塞和心脏梗塞。
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另外诱发脑梗塞、心肌缺血、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据统计,有上述低血压状态的人约占健康人的2.5%~3.5%,常见于经常从事较大运动量的人群如体育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而体型瘦长的年轻妇女也不少见。
生理性低血压可有家族性倾向,无重要临床意义。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护理观察
03
选用合适的血压计
在测量血压时,应该选用合适的血压计。一般建议使用手动血压计,因
为这种血压计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血压。同时,也应该注意血压计的校准
和维护。
观察症状和体征
观察症状
在护理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时,需要密切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出现头晕、眩 晕、乏力、晕厥等低血压症状,需要及时采 取措施,如让患者平卧休息、补充水分等。
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
短期影响
可能导致老年人头晕、眩晕、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长期影响
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
02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的 病因与机制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交感神经张力降低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导致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影响血压调节。
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可导致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引起血管舒张, 降低血压。
少老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THANK YOU
详细描述
社区老年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需要从生活细节 入手,如定期测量血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同 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 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在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症状时,及 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护理观察要点与措施
• 定义和诊断: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是指老年人在站立或直立状 态下,出现血压下降和/或循环不足的现象。
案例二
总结词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需要全面评估 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详细描述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 病、糖尿病等,需要全面评估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 划。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 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低血压的原因是什么
低血压的原因是什么急性低血压多因其他严重疾病引起,如心肌梗塞、中风、大出血等。
可引起昏厥或休克,病情复杂急剧,需送医院诊治。
慢性低血压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炎症、溃疡等,且多见于青年女性。
一、低血压的常见病因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的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低血压病可分为:(1)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低血压病)。
(2)继发性低血压病: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以致出现虚脱和休克的征象,称为急性低血压,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而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其防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二、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属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的疾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血管舒张占优势,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此外,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某些调节血压的物质排泌失衡,如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类等升压物质分泌降低,而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舒血管物质增多,也可能参与低血压病的形成,至于遗传因素,年轻时患过某些传染病,慢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营养失调如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缺乏,以及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职业等等对低血压病的产生也可能有关。
温馨提示:对于长期卧床休息,病后初愈,体质瘦弱,更年期妇女,老年人群中如果经常出现:头晕、头昏、头痛、乏力、易疲劳、精神不振、心情压抑或晨间起床时出现头晕,精神疲惫,眼前发黑,伴跌倒等上述起床困难症状,或由卧位到直立性,或久站时出现头昏,跌倒等症状,应警惕有低血压症。
体位性低血压
4、血容量不足 腹泻、呕吐、大量脱水、过度利尿、出汗过多、 失血过多等。 5、医源性 ⑴抗高血压药:以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最常见,这类药物都能 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⑵镇静类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氯丙嗪后最多见。氯丙嗪除具安 定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 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⑶抗肾上腺素药: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它们作用在收缩血 管的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 ⑷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6、有广泛的静脉曲张或血栓性静脉炎
一、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 O H) 的定义为: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 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 收缩压 (SBP) 下降> 20 mm Hg 或舒 张压(DBP) 下降> 10mm Hg ,而心率保 持不变,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 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 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 应给予积极的诊治。
提示:3个30秒。 起床时要做到3个30秒,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可以先平躺30秒再坐 起来,坐30秒无头晕不适再站起来,站起来在床边停30秒后再走,如果做到了 这3个30秒,会大大减少起床后跌倒的几率。
1、控制血糖达标,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定期筛查并治疗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监测血压变化。 2、其次是合理饮食,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进餐后不宜立即起 立和从事体力活动。 3、不饮烈酒,可适当饮用少量葡萄酒。 4、平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耐力制订锻炼计划,坚持运动,增强 体质。多饮水可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压。活动后出汗较多时,注 意盐和水的补充。 5、还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6、在起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做些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有 助干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站立时做交叉双腿的动作也有助于 增高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是什么
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是什么直立性低血压是内环境稳定受损的常见临床表现,见于15%~20%的一般老年人。
其患病率随年龄、患心血管病和基础血压的增高而增多。
许多老年人其体位变化时血压有大范围的变化,并与其基础卧位收缩期血压的高低密切相关。
即当基础卧位收缩期血压最高时,体位性的收缩期血压下降最大,直立性低血压立位时收缩期血压下降320mmHg(2.7kPa)。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昏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即使在无其他自律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证据者中也是如此。
头晕,神志模糊是直立性低血压常见的临床表现。
老年人如申诉体位性头昏和轻度神志模糊,临床医师不能认为他就是患直立性低血压。
应先让病人平卧至少5分钟后测血压和脉率,然后安静站立1分钟后测血压和脉率,继续站立3分钟后,再测血压和脉率。
低血压反应可能在站立后立即或延迟出现。
为了发现演出的低血压反应可能要延长站立时间或作倾斜试验。
在开始治疗之前,应多次测量血压以确认立位性低血压的持续存在。
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有:1、全身性疾病: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单纯自律神经功能不全;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hy-Drager综合征、脑干病变Parkinson病、脊髓病、多发性脑梗塞;4、周围和自律神经病变:糖尿病、淀粉样变性、骨髓痨、类肿瘤综合征、酒精和营养性疾病;5、药物:吩噻嗪和其他抗精神病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左旋多巴、血管扩张剂、-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6、正常的老化过程:生理性直立性低血压在健康老年人,此型低血压日日有剧烈的变化,与老年人血压增高以及属老年人特征性的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体位改变反应的增强有关。
它常为一般的低血压应激所诱发,例如血容量减低、服用降压药物、或排尿时所作的Valsalva动作。
生理性直立性低血压虽一般无症状并属脆性,但可能足以降低脑血流引起头昏或晕厥。
长期卧床休息可进一步降低血压的内环境稳定,产生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2024/7/5
3
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 PH) 或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Hypotension, OH):
指的是体位由卧位变换为直立后3分钟内, 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 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认为收缩压较平常下降大于20mmHg, 或舒张 压下降大于10mmHg。而心率保持不变,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
促进静脉回流
(1)站立时,间歇踮脚尖,或双下肢替换负重,通过肌肉收缩,促进静脉 回流。
(2)采用高至腰部弹力袜,尤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利静脉回流,站立 时使用,平卧后则取下。
(3)鼓励患者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
2024/7/5
16
OH的健康教育
OH的院外急救
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立刻将病人抬放在空气流通处, 或将头放低, 松解衣 领, 适当保温, 病人一般很快苏醒。 对发作持续较长而神智不清楚的病人, 可掐灸百会、人中、十宣。
2024/7/5
4
流行病学资料
• 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OH更多见, 尤其是服用多种降压药的患者 • OH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老年人群患病率从4%~33%不等 • OH降低冠脉灌注, 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 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OH是引起晕厥的常见原因之一, 与早逝、摔伤和骨折呈强相关
2024/7/5
1. 向高危患者及家属提供直立性低血压的有关信息, 使他们了解发 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 如何预防, 以及一旦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的症状怎么处理。
2.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3.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往, 参加社会活动 4. 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5.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减轻焦虑和恐惧
体质性低血压干预护理
运动护理
运动强度:适中,以不感到 过度疲劳为宜
运动类型:选择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时间:每次持续30-60 分钟,每周至少3次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运动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干预护 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 提高血压,改善症 状,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药物治疗:在医 生指导下使用适 当的药物进行治 疗,如升压药、 激素类药物等。
PART FIVE
体质性低血压的 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症状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作息时间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时进行身体活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和慢性疾病
护理建议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
情绪调节:教会患者 调节情绪的方法,如 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帮助患者缓解紧张 、焦虑等情绪。
饮食干预护理方案
增加盐的摄入量,每日适量食用盐 增加营养,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物 避免过度饮酒、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干预护理方案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强度:适中,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运动时间:每天30-60分钟,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保健知识
定期监测血压, 及时发现低血
压状况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均衡饮食、适 量运动和良好
的睡眠
注意补充营养, 尤其是富含优 质蛋白质的食
物
避免长时间站 立或久坐,适
时改变体位
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要均衡,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属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的疾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血管舒张占优势,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此外,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某些调节血压的物质排泌失衡,如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类等升压物质分泌降低,而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舒血管物质增多,也可能参与低血压病的形成。
至于遗传因素、年轻时患过某些传染病,慢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营养失调如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缺乏,以及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职业等等对低血压病的产生也可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