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药量之秘
15个中医慢病秘方,专家推荐-
灸此二穴,印堂穴温肺扶正、宣肺通窍以实内;风府穴祛风散寒,以防外邪。
二穴一前一后,故能治脑冷肺寒,鼻塞不通。
人迎脉弱,表阳亏虚不足,故取膀胱经之肺俞穴温灸以充实表阳,同时又能助风府散寒通窍。
脉口脉寸弱不及,肺阳气不足,取两肺之间任脉上的玉堂穴主之。
玉石者西方金之精气,玉堂者,肺金精气所聚之堂也,又能宣肺止咳,散寒通窍。
临床医案男,40岁。
患者九年前患鼻炎至今未愈。
症状:鼻塞不通而头胀,伴恶心喜呕,头部闷塞不爽,面部觉热,常常感觉压力大,咽干略有白粘痰,胸闷心慌。
看医后经常喝清热解毒泻火药加重脾胃症状,出现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需要吃热的食物,哪怕吃正常温一点的食物也会觉得凉,大便不成形,尤其畏惧再吃寒凉药。
脉象:左右脉口皆沉弦而寸弱无力;左右人迎皆弦而有力大脉口一倍。
舌苔:苔少,舌下略瘀。
辨证:人迎一盛弦而有力,病在足少阳,为胆经气盛不降;脉口沉弦双寸弱无力为肝郁不及脾经阳气亏虚,木郁不生心火,心气血不足。
头胀者胆经不降,咽干喜呕,少阳胆火不降;肝经不升情志不畅压力大,导致心虚而胸闷心慌。
前医开苦寒药太过,导致脾阳亏虚,而喜热食。
鼻塞,脾阳气亏虚不足土不生金,导致肺阳虚不能卫外,遇风寒则肺气宣发不及故鼻塞。
处方:以小柴胡汤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合理中汤温补脾肺阳气,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调达情志,三方加减,并随证加小茴香温脾阳、合欢皮疏肝、辛夷花宣肺通窍等。
复诊:三付药后头胀减轻,睡眠食欲改善,胸闷心慌改善,但鼻塞不通头部发闷依旧。
自言平时经常觉得风府部位有凉风进入头部就会导致鼻塞头闷不畅。
遂以灸法以通鼻窍:印堂、风府、玉堂。
灸后头部前后通畅,鼻塞消失而呼吸通畅,艾灸时明显感觉鼻窍内有气机流通的感觉。
但腹部皮肤容易进凉风而脾胃不适,加灸神阙穴。
连续艾灸五次以后,鼻炎症状基本消除。
继续开汤药以巩固善后。
按:鼻鼽如果表里阳虚而有寒,笔者经常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药效良好。
但此方患者言前医已处此方并喝过一星期而无效;后又改为小青龙汤,亦无疗效。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用量多少关乎成败有一种流传很久, 也流传很广的中医行话, 叫做: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就是中药用量多少。
现在传世的中医经典书籍多如牛毛, 就算是经典的医书《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书,大家看到的药方剂量基本是固定的, 用药有一定的范围, 其实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用药的剂量更是千变万化, 阴阳互变, 综错复杂的, 甚至, 已经成为了中医世家的传之秘。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同一种药物, 有时用量不同, 功能主治就不一样, 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 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 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 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盖其一, 从单味药言, 量变超出一定限度, 必然会引起质变, 故剂量不同, 功效有别。
如附子小量可温补脾肾, 中量能祛寒止痛, 大量则回阳救逆;红花小量可生血, 中量能活血, 大量则破血;大黄小量可健胃, 中量清湿热, 大量则泻下;黄芪小量无利尿效应, 中量能显著利尿, 大量则反使尿量减少;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压、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等等。
处方遣药, 切莫一概认为量大则功胜, 而盲目追求大剂应用, 要因病、因人、因药制宜, 力求做到既对症, 又适中, 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 从组方配伍言, 一方中药有主次, 各药间又相互影响, 彼此制约, 故临证施治除, 依法准确选择方药外, 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须知, 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方剂, 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一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 倘此比例失调, 势必导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变。
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 才能调和营卫, 解肌发表;若倍用桂枝, 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若倍用白芍, 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
再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应是三比二;枳术丸中的白术与枳实的用量应是二比一;白虎汤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用量宜五倍于当归;麦门汤中的半夏用量应为麦冬的六分之一左右;一贯煎中的川楝子用量应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
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中医典故流传千年,作为中医学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了古代奇方的秘密。
这些方剂不仅承载了中医智慧,更体现了千年来中医师们对疾病的治疗实践和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揭示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带你一窥古代奇方的秘密。
一、参苓白术散-活血化瘀的奇方参苓白术散,是唐代张景岳所创立的方剂,被誉为千金方中的明珠。
这方剂以参、苓、白术为主要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相传,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曾治愈了一位患有瘀血症的贵妇。
贵妇因多次产后出血,导致身体虚弱,久治不愈。
孙思邈通过细致的望诊和脉诊,判断出贵妇体内存在瘀血,于是运用参、苓、白术等草药制成参苓白术散,用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
经过连续服药,贵妇终于康复了,这就是参苓白术散的创立典故。
二、桂附地黄丸-滋阴壮阳的奇方桂附地黄丸是明代李时中创制的方剂,被誉为千金方中的极品。
这方剂以桂枝、附子、生地等中药为主要成分,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导致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相传,明代李时中治疗了一位早泄病人,通过对病人脉搏的观察,他发现该病人脉搏虚弱微弱,且舌苔黄腻。
李时中判断此人肾阳虚弱,于是运用桂枝、附子、生地等草药制成桂附地黄丸,用以滋阴壮阳。
经过连续服药一段时间后,该病人的阳痿、早泄症状明显改善,这也是桂附地黄丸的创立典故。
三、四物汤-滋补养血的奇方四物汤是宋代名医王叔和所传方剂,是千金方中常用的滋补养血方。
这方剂以熟地、川芎、白芍、当归为主要成分,主要用于治疗女性因失血导致的贫血症状,如月经不调、经血量少等情况。
相传,当时一个姓王的妇人多次因产后大出血而身体虚弱,多方求医无效。
直到一位医生采用了四物汤的疗法,改善了她的贫血症状。
这个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服药,体力逐渐恢复,月经量也恢复正常。
因此,四物汤成为了治疗妇女贫血的经典方剂。
四、千金应露-祛风湿的奇方千金应露是明代名医李时中创制的祛风湿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
方剂总论
四、静止期:近代
五、发展期:现代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联系基础与临床 二、沟通中医与中药 三、与现代多学科互渗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
三、以章(法)为纲,以节(方)为
目,纲目联系 四、注意重点内容和基本功训练 五、举一反三,拓展提高
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理、法、方、药,也就是 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病例:症见面色无华,四肢无力,少 气懒言,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 苔白,脉虚弱无力。 理:脾胃气虚证 法;健脾益气 方:四君子汤 药: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治法: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 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 学习和运用方剂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法对多种细菌或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以及消炎、退热等功能密切相关。
使用注意:清法是外感热病常用之法。
1、表证发热,宜散而清之,即“火郁发之”, 不可寒凉退热,以冰伏其邪。
2、清气不可寒滞,如生地、玄参之类,用之 反使邪内闭而不外达,亦不可在白虎汤中加黄连解毒汤, 否则辛凉变苦寒,就成了死白虎,不能清其热,或“热中” 变“寒中” 3、里热结实,下夺以清之,以承气撤热,亦 是清法。 4、热入营分,宜清营泄热,透热转气,热在 血分,凉血散血。 5、若狂燥脉实,阳盛拒阴,凉药入口即吐, 用以反佐之法,加以少许姜汁。 6、凡用清法,必须考虑脾胃,必须凉而勿伤, 寒而勿凝,体质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作用:解表(主要)--通过发散,以达祛除外感六淫之邪的 目的。
中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5个方剂
中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5个方剂1.1桂芪汤【组成】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解】易感小儿,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所致。
故方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通阳;白芍酸苦微寒,和阳敛阴;体弱儿童,卫气虚弱,营卫不和,营阴不守,故桂枝用量宜轻,再重用白芍,二味相合,达到解表中寓敛汗之功;生姜微量,助桂枝以通阳;甘草、大枣甘缓调中,并助芍药和营。
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1.2卫气双解汤【组成】羌活、桔梗、羊蹄根各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枝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表。
【方解】外感之邪、由卫分入气分、治宜表里同治、卫气双解为法,方用羌活、桔梗宣肺散寒、除湿解表,以板蓝根、黄芩、七叶一枝花、羊蹄根清热解表,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又能化痰止咳。
根据洪氏经验,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
故合而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日久,加半枝莲或桑白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芯。
【疗效】治疗1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60.2%);24~48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无效(48小时后仍不退热者)4例。
总有效率为96.6%。
1.3荆芥消风汤【组成】荆芥、防风、浙贝母、荆胡、杏仁、木通各5克,粉葛根12克,枳壳4克,僵蚕6克,薄荷、蝉蜕各3克。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本文选自《赵进喜临证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进喜着)“三两三”原为掌握在铃医手中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中药秘方、验方,由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或三分的药物,共4味组成;也有“三两三钱三”,为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药物,再加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共5味组成,相传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为汤方中的保密药,多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但疗效要高出许多。
因此在群众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得快,需用三两三”。
可以说,具有很突出的配伍特色,临床疗效确切,收效迅捷。
近数十年以来,经过宋孝志、周平安、张炳厚、高齐民、房定亚等诸多中医名家化裁应用,其功效得到了理论升华,其适用范围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充,非常值得重视与总结。
宋孝志先生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19世纪30年代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在湖南宜章执业,与宋老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着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把三两三口传心授于宋老。
也有学者提出“三两三”出自名医宋向元先生。
其源流所述不一,但是可以肯定,“三两三”多为民间秘方,一般掌握在铃医手中,草药医掌握的更多,其方剂大多都属于“各承家技,秘而不传”。
1960年熊梦在《梦庐医话》载其父用“三两三”治愈其大腿后历经数载反复发作的浸淫疮,其父云此方可用于一切久治不愈之皮肤病,有卓着疗效,熊梦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病程达10余年之久的荨麻疹患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认为此方不仅适用于慢性皮肤病之血行不良,也可用于亚急性期的各类疮疡。
1962年宋孝志先生将其所继承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经验整理刊载于《广东中医》,传下4首“三两三”验方。
其后高齐民在继承总结宋孝志先生经验的基础上,据宋孝志先生口述又记录下4首未经临床广泛验证的“三两三”验方。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原创】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高血压,高血脂治疗方法1清肝汤【组成】葛根12g、钩藤12g、白薇12g、黄芩12g、茺蔚子12g、白蒺藜12g、桑寄生12g、磁石30g、牛膝12g、泽泻12g、川芎12g、野菊花钩藤、白蒺藜能平肝祛风;2清肝降压汤【组成】柴胡6g、菊花10g、钩藤15g、黄芩10g、丹皮10g、栀子10g、香附10g、青木香6g、佛手10g。
【功效】清肝泻火降压。
【主治】早期高血压病,症候表现为头痛头胀,眩晕,心烦口苦,胸胁胀满,多梦易惊,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生牛膝10g、川石斛10g、龟板10g、远18g、生铁落20g、金银藤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方中生决明、龟板、生铁落为重镇潜质药物须先煎半小时,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
【方解】方中生决明入肝经潜阳,质重镇降,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眩晕十分有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其“为决明相配,一升一降,共主清肝养阴之功。
钩藤能清肝热、平肝阳,对于肝风内动、肝火上炎之火;与钩藤相配,可升可降,平肝熄风,调和气血。
用石斛、龟板养阴滋肾、益精补血,以远志、首乌藤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以竹茹清诸经之热,清热化湿,除烦止呕,开发中焦,调畅气机。
金银藤能清经络中风湿热邪,疏通经络。
六一散畅利二便,给热邪湿邪以出路。
在眩晕重症时,可重用生铁落,《本草纲目》中称其有“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之功,为平肝镇热之良药。
10g、川芎10g、10g、甘草3g。
【方解】高血粘、高血脂此类病人多表现为气虚夹痰瘀之证候。
气虚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运化无能,膏粱厚味变生痰浊。
气虚痰瘀互为因果,络道被阻致诸证叠起。
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山楂、泽泻、豨莶草降脂泄浊,且能降压;重用黄芪补气,取其气行则血行,使血循畅达,免除破瘀伤正之弊。
名医谈临证感悟--------方药量效心悟
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黄连消糖,30克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在病情,大小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精选)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17
(精选)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17第六篇美容秘方一、青年脱发1 .生发汤治疗青年脱发[方剂] 制首乌20-30克,生地黄、菟丝子各15-20克,当归、天麻各10克,白芍15克,川芎6克,蛇蜕8克(无蛇蜕可用蝉蜕10克代之,效果稍逊)。
[加减] 头皮刺痒重者加百部、地肤子、白鲜皮各10-15克;头皮脱屑多者加白蒺藜15-20 克;阴虚内热重(五心烦热或女子月经先期)加牡丹皮8克,地骨皮12克,女贞子10-15克,早莲草10克。
[制用法] 每剂药煎3次,前1 、2 次煎液内服,第3次煎液洗头。
每天l剂。
[功效] 治青年脱发。
[验证] 赖xx ,男,52岁,地质队工人。
患脱发症数年,多方医治罔效。
用生发汤治疗20剂后,头发乌黑如常人,面色红润光泽。
王xx ,男,24 岁,铁路工人。
原定去年10月结婚。
因突发脱发症,整个头部光秃秃的,其未婚妻坚持不肯结婚,故心情苦闷异常。
后经人介绍,到我处诊治。
即照生发汤原方,略事加减,服乃剂后,竟然又长出乌黑的头发。
其本人及父母、未婚妻欣一喜异常,高兴之余,再三至谢。
[备注] 治疗期间要节制房事。
若有手淫不良习惯者,要纠正。
并忌食辛辣利激性食物。
二、青年粉刺1 .香油使君子治粉刺[方剂] 香油、使君子适量。
[制用法] 使君子去壳,取出种仁放人铁锅内文火炒至微有香味,晾凉,放人香油内浸泡1-2天。
每晚睡前吃使君子仁3个(成人量), 10天为一疗程。
[功效] 健脾胃,润燥,消积,杀虫。
用治面部粉刺、酒糟鼻。
[验证] 治疗10例,8例全好,2例好转。
[备注] 使君子不宜用量过大,否则可引起反胃恶心、眩晕等不良反应。
服用使君子时,不要饮茶,否则也会有上述反应。
2 .皂角刺治粉刺奇效[方剂] 皂角刺(即皂英的嫩棘刺)30克,米醋120克。
[制用法]用醋煎煮皂角刺,改用文火煎浓稠为度。
取汁涂患处。
[功效] 托毒排脓。
[验证] 据《图经本草》介绍,此方可收奇效。
三、腋臭1 .碘椒酊治疗腋臭[方剂] 辣椒2-3个。
中医方剂大全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留恋气分。头胀而重,面色淡黄,胸
闷不饥,或泛泛欲呕,或渴不欲饮,舌苔 白腻或厚腻,脉濡。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 瞿麦9g 扁蓄9g 滑石12g 木通6g 甘草梢6g 栀子9g 大黄9g
清营汤的临床运用:
兼痉厥+羚羊角、钩藤、菊花以清热熄风镇 痉
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是邪入心包,可 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再服本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3克 生地30克 芍药12克 丹皮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入血分证。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2.热扰心营证。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
3.热厥,痉病和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方解:
君药: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去实,荡涤肠 胃实热
臣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 通便;两药相须为用,大黄推荡下行,芒 硝软化燥屎,可将胃肠实热积滞一鼓荡涤 而下
佐药: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宽肠下气;一 可调畅气机而除痞满,二可助大黄、芒硝 泻下。四药可除痞满燥实,急下存阴
臣药: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三药合用, 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辛香以行气, 可治阴寒凝结,寒积里实所致的脘腹冷 痛,大便不通等证。
润下剂
由润下药与泻下药组成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 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
麻子仁丸
麻子仁500克 大黄500克 杏仁250克 枳实250克 厚朴250克 芍药250克 功效:润肠通便
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 热证。火在不同的脏腑,会有不同的临 床表现。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
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精选)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目录第一篇中老年常见疾病防治秘方一、高血压二、低血压三、冠心病四.脑梗塞五、高脂血症六、脑血栓七、面神经麻痹八、癫痫九、头痛十、三叉神经痛十一、坐骨神经痛十二、脑炎、脑膜炎十三、糖尿病十四、失眠十五、眩晕十六、呕吐十七、胃下垂十八、胃肠炎十九、胃脘痛二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一、呃逆二十二、消化不良二十三、肠炎二十四、腹泻二十五、痢疾二十六、便秘二十七、肝炎、肝脾肿大二十八、肝脓疡二十九、肝硬化腹水三十、肾炎三十一、感冒三十二、咳嗽三十三、哮喘三十四、矽肺、肺痈三十五、肺结核三十六、风寒湿痹三十七、汗证(盗汗、自汗)三十八、暑病六十四、鼻症六十五、牙痛六十六、口疮六十七、慢性喉炎六十八、误吞硬物(刺)六十九、口臭七十、泌尿系统结石第二篇小儿常见病防治秘方一、小儿发热二、小儿感冒三、小儿疳积四、小儿痄腮五、百日咳六、小儿支气管哮喘七、小儿肺炎八、小儿支气管炎九、婴幼儿哮痰证十、厌食症十一、婴儿黄疽十二、小儿疝气十三、小儿脱肛十四、小儿遗尿症十五、婴儿湿疹十六、小儿口腔溃疡十七、婴幼儿腹泻十八、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十九、蛲虫病二十、佝偻病二十一、麻疹二十二、小儿汗证二十三、小儿夜啼二十四、小儿惊吓二十五、小儿脂溢性皮炎二十六、小儿癫痫二十七、小儿漆过敏二十八、儿童手足冻疮二十九、婴幼儿尿布疹三十、儿童多动症三十一、小儿缺锌症十二、宫颈糜烂十三、老妇行经十四、产后便秘十七、倒经十八、缺乳十九、回乳二十、乳腺炎二十一、女阴瘙痒症二十二、外阴湿疹二十三、胎位不正二十四、避孕二十五、更年期综合症第四篇男性科常见病防治秘方一、阳痿二、早泄三、遗精四、阳强、阳缩五、不射精症六、男性不育症七、血尿[/fon]八、尿频症九、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十、男性乳房发育症十一、肇丸痛第五篇皮肤科常见病防治秘方一、酒渣鼻二、冻疮三、疥疮四、黄水疮五、癣证六、手足癣七、皮肤瘙痒症八、白癜风九、扁平疣十、烂脚丫十一、带状疱疹十二、荨麻疹十三、银屑病十四、接触性皮炎三十九、神经衰弱四十、硬皮病四十一、下肢溃疡四十二、水火灼伤四十三、蛇、虫、兽咬伤四十四、痈、疽、疗、疖四十五、破伤风四十六、脑震荡四十七、丹毒四十八、脉管炎四十九、疝气五十、阑尾炎五十一、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五十二、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核五十三、痔疮五十四、肛裂五十五、骨质增生症五十六、跌打损伤五十七、急性腰扭伤五+八、颈椎病五十九、脚跟痛六十、漏肩风六十一、跺关节扭伤六十二、眼疾六十三、耳病三十二、小儿过敏性紫癜三十三、小儿流涎症三十四、小儿痱子三十五、重症小儿营养不良三十六、小儿脾虚三十七、婴幼儿绿便三十八、儿童便秘三十九、小儿尿频症四十、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四十一、小儿黄水疮四十二、小儿肝炎四十三、小儿细菌性痢疾四十四、小儿麻痹后遗症四十五、小儿肌性斜颈四十六、骨髓炎第三篇妇科常见疾病防治秘方一、流产二、催生引产三、产后疾患四、子宫脱垂五、月经不调六、痛经七、闭经八、带下病九、阴道炎十、崩漏十一、产后血晕十五、鹅掌风、鸡爪风十六、痱子十七、痤疮十八、鸡眼第六篇美容秘方一、青年脱发二、青年粉刺三、腋臭四、祛斑洁面五、美泽容颜六、去皱美容七、青春痘八、雀斑九、黑斑十、汗斑十一、化妆品引起的斑疹十二、妇女驻颜法十三、面颊发红十四、使面如白玉五法十五、美肤法十六、减肥轻身十七、乌须美发十八、爽口香身第七篇解烟毒、酒毒秘方第八篇解食物中毒秘方第九篇长寿滋补秘方=========================================================== =================================第一篇中老年常见疾病防治秘方(1)一、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过高,即舒张压超过12千帕(90毫米汞柱),或收缩压在40岁以前超过18.7千帕(140毫米汞柱)。
中医经典必背方剂歌诀,探秘方剂智慧
中医经典必背:方剂歌诀,探秘方剂智慧!中医经典必背:方剂歌诀,探秘方剂智慧!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归人参,玄参桔梗茯朱砂,远志五味共丹参。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天台乌药楝槟姜,巴豆青皮茴木香,少腹脐旁寒疝聚,掣腰掣胁痛难当。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藤,杜茯寄生益母草,清热平肝息内风。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五苓散(《伤寒论》)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五味消毒蒲公英,野菊银花紫地丁,紫背天葵煎加酒,诸疔痈疮此方灵。
止嗽散(《医学心悟》)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内补黄芪汤(《刘涓子鬼遗方》)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
内消瘰疬丸(《疡医大全》)内消瘰疬夏枯藻,枳桔玄贝蔹荷翘,归地大黄花粉草,海粉玄明青盐消。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荆薄翘,丹栀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乌梅丸(《伤寒论》)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脏泻热又安蛔。
月华丸(《医学心悟》)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宁。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益元散碧玉散(《伤寒直格》)鸡苏散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知柏地黄丸(《医方考》)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都气丸(《症因脉治》)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耳聋左慈丸(《饲鹤亭集方》)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
不传之秘在用量
不传之秘在用量朱炳林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
而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
可待后世智者研究矣!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
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着书立说尚有保守?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后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証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么说,辨証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
即使辨証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
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
邀吴鞠通先生治之。
吴认为陈氏辨証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
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
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
(《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料药后病增而吐剧,为此求教于其叔祖父陈济普。
陈济普先生认为辨証无误,方亦对路,药后无效,在于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
从这一古一今两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1984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对于张氏敢于实践验証,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于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1.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克)、桂枝二两,去皮(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方解】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5
1.水肿
“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 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量,始 能奏效,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临床 观察,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加至 60~90g,始奏明显之效。尝用治急性肾 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奏效甚速,处方: 益母草60g,泽兰叶20g、白槿花12g,甘 草3g。0~ 100000的浓度,对动物血管有显著的扩 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镇静中枢神经系 统及拮抗肾上腺素的作用,但用量也必 须增至60g以上,始获显效。
9
处方:益母草60g,杜仲、桑寄生各 15g,甘草3g。随证加减:肝旺头痛者加 夏枯草15g,嫩钩藤20g,生白芍9g,阴 虚者加女贞子、川石斛、大生地各9g。 连服二剂后,血压即见下降,续服5~7 剂,可获稳定。
32
处方:每日用夏枯草60g水浸1小时, 文火煎2小时左右,分四次口服,每7天 为一疗程。或取夏枯草制成100%流浸膏, 成人每次服20~30ml,小儿每次每岁1~ 2ml,一日三次,或隔六小时一次。
33
2.肝炎
以夏枯草煎成流浸膏(可酌加糖), 每次服约含生药30g,一日三次,开水冲 服,对于肝炎而转胺酶升高者,有顿挫 调整之效;一般服5~7日,即能见效。 多属肝热郁结、湿热壅滞之咎。夏枯草 苦辛而性寒无毒,专入肝胆二经,能补 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则能 下泄以除湿热,所以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学术经验报告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南通市中医医院首任院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
朱良春
中药的用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 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 药物等进行考虑。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 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 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 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能、质地、单味药用量、人群体质、季节气候等多个因素,具体如下:
- 药物性能:作用平和的药物用量会大一点,毒性药物用量要小一些,而且使用毒性药物要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达到效果即可,不能多投,防止中毒。
- 药物质地:一般质轻的药物用量要小,比如灯心草,是治疗心烦的,灯心草很轻,如果开30g,会有很多;相反,质地重的药物用量要大,比如磁石,治疗肝阳上亢,心烦不眠等病,用量可以达到30g。
- 单味药用量:例如独参汤中人参用量要用到60-80g,而如果配伍其他药,则用量要小得多,一般处方中也就3-15g。
- 人群体质:青壮年用量要大,老弱妇孺用量要小。
小孩用量,以5岁为界,5岁以下为成人的三分之一,5岁以上为成人的二分之一。
- 季节气候:比如夏天得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但是夏天本身气温高,所以用量不能大。
- 苦寒药物:苦寒药物容易伤阳,伤脾胃,也不能长期使用。
此外,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中药配伍还需要遵循主副分明、量少而频、个体调配等原则。
药量加减的变化
药量加减的变化
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之说,所用方剂的药物虽然相同,但由于药量的加减变化,治疗的病症却大不相同,方名也因而改变。
例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同样由大黄、枳实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小承气汤用大黄12克为君药,枳实9克为臣药,厚朴6克为佐使药。
主治阳明腑实之大便秘结、潮热、谵语。
厚朴三物汤用厚朴12克为君药,枳实9克为臣药,大黄6克为佐使药。
主治腹部胀满,大便秘结。
厚朴三物汤以厚朴12克为君药,大黄6克为陈药,枳实4克为佐使药。
主治支饮胸满症。
小承气汤的病机是阳明腑实,治疗的目的在于除满,故用厚朴为君药,厚朴大黄汤。
症的病机是胸有支饮,治疗的目的是开胸泻饮,故用厚朴为君药,大黄为臣药。
可见,在确定辨证选方用药之后,合理用量是疗效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清胃散中的升麻,一般都认为是引经药,但用量却较大,量小不足以提升诸清热凉血药上行;泻黄散中的防风,一般都认为是引经药,但用量却很大,否则不足以发散伏火。那么,这两个方剂中,清热药是君药,还是升麻、防风是君药?君药一定量大、引经药一定量小吗?
归纳总结的一些穴位特殊功效文章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1) ##【引用】中医方剂.验方.偏方.单方.药膳.... 中医治疗前列腺炎5个方剂
从张仲景方剂配伍规律谈中医不传之秘在剂.... 热门推广-
猜你喜欢
中医中“精气血
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李白将进酒...盘点新中国四位女省长男人最迷恋这10种“怪女人”(组...更多热门文章
农村那些不可思议的奇效秘法 绝技大公开,一用灵无比 细说女人病3 明目药膳集锦 人体穴位按摩动画图解2 中医养生:不可不知的中药六种...
动画人体经络图[曲] 防治糖尿病中医有四招 简易按穴疗法──掌指关节痛、... 祖传秘方治愈近视眼 到目前为止,治牙痛没有治不好的
从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君药并非一定要量大,但引经药一定要量大,要有足够的药力,才能引诸药直达病灶并排出病邪。
来自:相逢就是缘 > 《中医、中药 、 奇方、秘方、偏方》
上一篇:【祖传验方】白血病十天痊愈犁头草汤
下一篇:人体各部位泻火用中药
-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医方剂查询 朱永库空间中医方剂.验方.偏方.单方.药膳....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症状与调理
可信性最强特效中药方 (经典珍藏版)
想要气色好,丹参杯中泡
24小时生物钟养生法
珊瑚颂(高清慢四舞曲---珊瑚礁...女儿情(高清慢四舞曲)家庭高级双人舞健身舞父亲\母亲交谊舞杨钰莹vs毛宁更多婆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知己情人聊天图片酱汁大全配乐朗诵《将进酒》
曾看到有这样一个治疗带状疱疹的方剂,叫“瓜蒌甘草红花汤”,其方为:全瓜蒌24克,生甘草3克,红花1.5克。本来这是一个治疗胁痛的验方,用来治疗带状疱疹却疗效甚佳,而医者不明其病理、药理。显然,瓜蒌用量虽大,但不是君药,而是引经药。甘草用量虽小,但能清热解毒;红花用量较小,但பைடு நூலகம்活血。因此,全方重点在于引邪下行从大便排出。
?中医方剂药量之秘
俗话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这话一点儿不假。以前谈论了方剂的配伍之秘,这一章谈论药物的用量之秘。当然,还是从主药和引经药来谈这个问题。
中医书籍里讲,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用量宜大;使药是引导其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用量宜小。(这里需要说明,只谈使药中的引经药,而不谈调和药。)这种观点是大错而特错的!受这种说教的影响,医界很多同仁在临床实践中所处方药似乎无大错,但疗效不佳,其原因在于君药和引经药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