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段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人年龄的特定称谓
古人年龄的特定称谓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这个称呼源自古代的一种习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后举行宴会,庆祝新生儿的到来。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在古代,婴儿满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其将来的职业和命运。
孩提:指1-3岁的幼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因此被称为“孩提”。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换牙,因此被称为“始龀”或“髫年”。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这个称呼源于古代对未成年人的称呼,因为他们的牙齿尚未长齐,口齿不清,所以被称为“黄口”。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接受外部教育,因此被称为“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开始佩戴金钗作为装饰,因此得名。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这个称呼源自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豆蔻,用来比喻女子还未成年的青涩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学习舞蹈和武术,因此被称为“舞勺之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要举行及笄礼,标志着她们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学习象舞等更复杂的舞蹈和武术技能,因此被称为“舞象之年”。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基本成熟,可以参与一些成人活动,因此被称为“成童”。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因此被称为“破瓜”或“碧玉年华”。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举行加冠礼,表示他们已经成年可以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这个称呼源自桃树和李树在春天盛开的美景,用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美好和珍贵。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年龄称谓的排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由大到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长寿老人类别:1. 太古稀:指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是最高荣耀的称号。
2. 古稀:指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3. 松寿: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二、晚年老人类别:4. 耄耋:指九十岁以上的老人。
5. 耄跌: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三、朝堂官员类别:6. 八十户:指入朝当官的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7. 老太尉:指九十岁以上的宰相。
8. 老将军:指身体健壮且九十岁以上的将军。
四、官职晋升类别:9. 养病太守: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地方太守的人。
10. 养病郎中: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医生的人。
五、士人类别:11. 终南山——指从事文学创作的士人。
终南山是传说中仙山的名字,因此这一称号寓意着士人寻求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12. 三分人:指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次。
13. 秀才——指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
14. 举人——指通过殿试考试的士人,并且进入仕宦行列。
15. 状元——指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居于士人之巅。
16. 榜眼——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二名的人。
17. 探花——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三名的人。
18. 老生——指过了壮年以后考取功名的士人。
六、草莽人士类别:19. 客卿——指外地来京城考取功名的士人。
20. 不世勋臣——指具有卓越成就的草莽人士,称号寓意其功绩非同一般。
七、普通民众类别:21. 老人、老翁、老妪:分别指年老的男人、女人。
22. 老伯、老爷:分别指年纪较大的男子。
23. 大人:指成年男子,多用来称呼平民或富裕阶层的人。
24. 少年、儿童:指尚未成年的男孩子。
25. 小孩子、娃儿:一般指年纪较小的男孩子。
上述的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只是大致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年龄称谓是反映社会等级和尊卑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智慧的认知和尊重,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敬重和重视。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及意思介绍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赤子:指出生至七岁的婴儿和幼儿。
童子: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也可泛指男孩子。
韶年: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壮年,也可指美好、华丽的年龄。
弱冠:二十岁后头五年,即21岁到25岁。
此时男子最强壮而精力旺盛。
壮年:弱冠后至40岁左右的人,是生命周期中最为充实、奋斗的阶段。
不惑:40岁到50岁之间的年龄,代表人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身份,也往往会关注精神层面的事情。
壮岁:50岁至60岁的年龄,代表时光虽然流逝,但精力依然充沛,仍有所作为。
耳顺:60岁至70岁的年龄,代表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功能尚
未衰退。
花甲:70岁至80岁的年龄,代表岁月匆匆,寿命已进入晚期。
古稀:81岁至90岁的年龄,代表人生已经进入晚期,也是人们对长寿老者的尊称。
鲜于:91岁至100岁的年龄,十分罕见,这个称谓通常用来表示敬重。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对年龄的主要称谓及其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等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称谓有所差异。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至3岁。
总角:童年的总称。
语出《诗经》,《诗•卫风•氓》有‚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女孩7岁为髫年,男孩8岁为龆年,《韩诗外传》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髫、龆可通。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束发:青少年的总称。
一般指15岁左右,《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具体来说,男子13至15岁期间又称舞勺之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女子的称谓多一些,如金钗之年(12岁),豆蔻年华(13岁),及笄之年(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女子15岁就已到出嫁的年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之年:男子15至20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子15至20岁的称谓有: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俗解有误,不可取)、碧玉年华(16岁),桃李年华(20岁)。
弱冠: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指60岁(亦有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的称谓)。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代男女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女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性称呼:
1. 男婴:出生至满月龄之间称呼为“月子”。
2. 童子:一般指未满14周岁的男孩子。
3. 少年:一般指年龄在14至20周岁之间的男性。
4. 壮年:一般指年龄在20至40周岁之间的男性。
5. 中年:一般指年龄在40至60周岁之间的男性。
6. 老年:一般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男性。
古代女性称呼:
1. 女婴:出生至满月龄之间称呼为“月子”。
2. 童女:一般指未满14周岁的女孩子。
3. 少女:一般指年龄在14至20周岁之间的女性。
4. 姑娘:一般指未婚青年女性。
5. 妇女:已婚女性。
6. 中年妇女:一般指年龄在40至60周岁之间的女性。
7. 老年妇女:一般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女性。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幼年
幼年是指儿童出生后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幼年时期的称谓因不同朝代、地区和家庭而异。
常见的称谓有:
•婴儿:出生后不久的小孩。
•襁褓:指还需包裹在布中抱着的婴儿。
•孺子:指会走会说的幼儿。
少年
少年是指从六岁到十八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少年时期的称谓因各种原因而有所不同:
•童子: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男孩。
•童女: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女孩。
•弱冠:男子到了十五岁。
•及笄:女子到了十五岁。
青年
青年是指从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阶段,也有一些特定的称谓:
•壮年:男子到了二十岁。
•及时雨:也指男子到了二十岁,阳气盛旺之意。
•豆蔻年华:女子到了十八岁。
•及笄之年:女子到了十九岁。
中年和老年
中年是指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阶段,老年是指六十岁以上的阶段。
在古代,中年和老年的称谓有:
•壮年:男子到了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到了四十岁。
•知命之年:男子到了五十岁。
•耳顺之年:男子到了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的人。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介绍古代是一个重视礼仪和等级制度的时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
这些称呼不仅代表着尊卑和身份地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从儿童到长者,一步一步揭开古代称呼的奥秘。
1. 儿童称呼1.1 童生•童生是指从出生到七岁的男童。
1.2 童女•童女是指从出生到七岁的女童。
1.3 起名•在儿童小时候,家长会根据出生日期和八字以及过去的家族命名传统来起名字。
名字往往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2. 年幼称呼2.1 弟子•从七岁到十五岁的男孩称为“弟子”。
2.2 女徒•从七岁到十五岁的女孩称为“女徒”。
2.3 乳名和字号•在年幼时,儿童通常都有一个乳名,这是一种亲昵的称呼,家人和亲戚朋友会使用这个乳名。
在五、六岁时,儿童会得到一个字号,这是他们正式的名字,标志着他们的成长。
3. 少年称呼3.1 少年•从十五岁到二十岁的男孩称为“少年”。
3.2 少女•从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女孩称为“少女”。
3.3 花名•在少年时期,青年们常常会有一个花名,这是一种昵称,也可以是描述其特点或者才能的名字。
这个花名通常是由朋友圈子里的人给取的。
4. 青年称呼4.1 青年•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男性被称为“青年”。
4.2 年轻女性•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女性被称为“年轻女性”。
4.3 字辈•青年们在这个时期通常会有一个字辈,这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思想的总结。
字辈通常会在他们正式成年,获得官职或文职时得到。
5. 中年称呼5.1 中年男子•从三十岁到六十岁的男子被称为“中年男子”。
5.2 中年妇女•从三十岁到六十岁的女子被称为“中年妇女”。
5.3 字号•在中年时期,有些人会得到一个字号,以示他们已经成熟和有所成就。
这个字号通常会有寓意,代表着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理想。
6. 老年称呼6.1 老者•从六十岁以上的男性被称为“老者”。
6.2 老夫人•从六十岁以上的女性被称为“老夫人”。
各年龄段的古语称呼
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13. 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 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4.龆龀:(tiắo chẻn)儿童换齿。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
(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
志学: 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 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天命: 五十岁。
(《论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 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 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人年龄的称谓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年龄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而是使用了一些特定的称谓来指代。
这些称谓不仅在古代沿用至今,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所使用。
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这个称谓通常用来指代不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在襁褓中,因此得名。
2.孩提:孩提通常指的是2-3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因此得名。
3.垂髫:垂髫通常指的是7-8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头发开始变得茂盛,因此得名。
4.黄口:黄口通常指的是10岁以下的儿童。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儿童的牙齿是黄色的,因此得名。
5.豆蔻:豆蔻通常指的是13-14岁的少女。
这个称谓来源于一种名为“豆蔻”的花,这种花在13-14岁的时候最为美丽,因此得名。
6.及笄:及笄通常指的是15岁的少女。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风俗,认为女子在15岁时可以插笄(笄是一种发饰)表示成年,因此得名。
7.弱冠:弱冠通常指的是2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风俗,认为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够强壮,因此得名。
8.而立:而立通常指的是3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30岁时应该能够自立,因此得名。
9.不惑:不惑通常指的是4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40岁时应该能够明辨是非,因此得名。
10.知天命:知天命通常指的是5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50岁时应该能够了解天命,因此得名。
11.花甲:花甲通常指的是6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的指甲在60岁时会变得花白,因此得名。
12.古稀:古稀通常指的是7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70岁时已经很老了,因此得名。
13.耄耋:耄耋通常指的是80-90岁的老人。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这个年龄段已经非常老了,因此得名。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古代的年龄称谓有很多,下面是一个大全:初生婴儿:指刚出生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小孩。
韶年、XXX、髫年:指七岁的孩子,此时开始长牙齿,头发还很短。
龆年:指八岁的孩子,此时已经长出牙齿了。
九龄:指九岁的孩子,一般是指幼年时期。
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孩子。
舞勺之年:指13岁到15岁之间的年龄段。
志学之年:指15岁的年龄,此时是研究的重要时期。
舞象之年:指15岁到20岁之间的年龄段。
金钗之年、豆蔻年华、束发及笄之年、破瓜年华、碧玉年华:这些都是指女孩子成年的不同阶段,分别是12岁、13岁、15岁、16岁和20岁。
弱冠:指男孩子20岁成年后的第一年。
花信年华:指24岁,此时正值青春年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出嫁梅之年、待年或待字:指30岁左右的女性,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而立之年:指30岁左右的男性,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半老徐娘:指40岁左右的女性,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生活经验。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50岁左右的人,此时已经不再年轻,但还很健康。
XXX、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这些都是指50岁到60岁之间的年龄段。
花甲、耳顺之年、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还历之年:这些都是指60岁到70岁之间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老年人了。
还历寿:指61岁,此时已经是寿星了。
中寿、古稀寿、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这些都是指70岁到80岁之间的年龄段。
喜寿:指77岁,此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
XXX之年、伞寿:指80岁以上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长寿老人了。
XXX:指88岁,此时已经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了。
鲐背之年、上寿、耄耋之年:这些都是指90岁以上的年龄段。
XXX:指99岁,此时已经是一个百岁老人了。
期颐、人瑞:指100岁以上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非常罕见的长寿老人了。
老年皓首、长寿老人黄发、鲐背:这些都是指老年人的不同称谓,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