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

合集下载

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的开题报告

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的开题报告

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的开
题报告
背景介绍:
胶质瘤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的肿瘤,难以治愈,目前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研究发现,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瘤治疗失败和复发的根源之一。

因此,研究胶质瘤干细
胞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胶质瘤干细胞,并对其进
行鉴定,为探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研究方法:
1.胶质瘤细胞系U87培养:将U87细胞分散至单个细胞,在含有10% FBS和1%抗生素的DMEM中培养细胞,以37℃和5% CO2为条件。

细胞密度达到80%时,用PBS洗涤细胞三次,通过亚硫酸盐将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2.提取胶质瘤干细胞:用胶质瘤细胞培养基中的CD133磁珠将U87细胞去除非
胶质瘤干细胞,然后用培养基将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3.胶质瘤干细胞鉴定: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CD15以及CD44的表达情况,同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祖细胞标记物Nestin和SOX2的表达。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提供一种从胶质瘤细胞系中提取和培养胶质瘤干细胞的方法,并且对其进行鉴定。

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机制中
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为研究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研究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研究

� � � � �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D , C C , � � , , 03 0001 , C � To e pl oret h em e t h odof pri m ar h u m a n gl i om a ce l l s cu l t u re , t oe st ab l i shpri m a r ce l l s Thegl i om a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研究
李海峰 万大海 郝解贺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山西 太原 ������)
�摘要 � 目的 的实验模型.方法
探索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 成功地建立细胞 模型, 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良好 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对 16 例人脑胶质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比较两种方法
� 予控制. 恶性亦即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心室纤颤 (室颤 ) , (200 3 00 J ) 或心室调搏.扭转性室速对利多卡因无效时, 予以 反复发作性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 和 Q - T 延长综合 征中的尖端 异丙肾上腺素使 心率增至 1 50 160 b pm , 可使 其消除或采用心 扭转 型室性心动过速 .这三种心 律失常除非 迅速给予 恰当处 理, 否则病死 率高, 常 见于冠 心病, 心肌 病和 瓣膜性 心脏 病患 者. 麻醉期 间出现室 性心律失常 与心肌耗氧 量增加或 心肌供 血不 足有关, 可根据不同诱因 及时进行处 理, 如不能恢复 可给
的培养效果;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生 长特 性. 结果 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成功, 并可传代. 经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率较低为 4 3 .8% ; 经酶消化法短期培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超微结构观察的开题报告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超微结构观察的开题报告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超微结构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人脑胶质瘤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转移、快速生长和易复发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胶质瘤难治性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和生物学行为,有助于提高该类型肿瘤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并观察其超微结构,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治疗上的相关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离和培养人脑胶质瘤干细胞通过手术获取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后,对其进行细胞分离和培养。

使用磁珠法或筛选法等方法分离出富含干细胞的细胞群,并进行单克隆形成的培养。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鉴定识别干细胞的表型和分子标志物表达。

2.观察干细胞超微结构使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形态特征。

对干细胞的细胞器、核膜、质粒和核仁等细胞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与正常细胞对比分析。

四、论文提纲1. 前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目的2. 材料与方法2.1 脑胶质瘤组织标本获取方法2.2 细胞分离方法2.3 细胞培养和传代方法2.4 细胞表型和分子标志物的鉴定方法2.5 超微结构观察方法3. 结果3.1 细胞分离和培养结果3.2 干细胞表型和分子标志物的鉴定结果3.3 干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4. 讨论4.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上的相关机制4.2 干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的意义和启示5. 结论6. 参考文献7. 附录7.1 光镜下胶质瘤组织切片7.2 透射电镜照片7.3 扫描电镜照片光镜下胶质瘤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照片将作为本研究的附录。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简单介绍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ATCC细胞|细胞系|细胞株|肿瘤细胞株|细胞|贴壁细胞|悬浮细胞|;细胞库管理规范,提供的细胞株背景清楚,提供参考文献和最优培养条件;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的详细介绍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培养条件:
完全培养基:RPMI 1640+10%胎牛血清
培养条件:37.0C carbon dioxide(CO2),5%
传代方法:
收到细胞后,取出培养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一)如果细胞未长满,用75%酒精喷洒整个瓶消毒后放到超菌台内,严格无菌操作,打开细胞培养瓶,吸出培养液,仅留下10ml培养液在瓶内继续培养。

(二)如果细胞已长满,即可进行传代培养。

具体步骤如下:
1. 弃去培养液,用PBS(不含钙,镁离子)洗1-2次。

2. 加1ml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倒转放于37度培养箱1-3分钟预热,然后又将培养瓶倒转大约30秒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分散,轻敲几下培养培养瓶,细胞随即脱落下来。

3. 加入6-8ml完全培养基,吸出,分到新的培养瓶中。

一传二。

注意:传代后一半用我们的培养基,一半用你们的,以免细胞不适应而造
成生长不好。

冻存方法:冻存液:95%完全培养液,5%DMSO
储存:液氮储存。

实验报告胶质瘤

实验报告胶质瘤

一、实验背景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胶质瘤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胶质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实验旨在探讨胶质瘤的发生机制,为胶质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研究胶质瘤的发生机制;2. 探索胶质瘤的治疗方法;3. 为胶质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胶质瘤细胞系、正常细胞系、实验试剂、实验仪器等。

2. 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将胶质瘤细胞系和正常细胞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维持细胞生长。

(2)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3)蛋白质表达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4)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增殖能力。

(5)细胞凋亡实验: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凋亡情况。

(6)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迁移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中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2. 蛋白质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中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3. 细胞增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4. 细胞凋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正常细胞。

5. 细胞迁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五、实验结论1. 胶质瘤的发生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2. 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细胞;3. 本研究为胶质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U251人胶质瘤细胞动物种别人

U251人胶质瘤细胞动物种别人

U251 人胶质瘤细胞
动物种别:人
生长状态:贴壁生长
培养条件:完全培养基:DMEM高糖培养基90%;胎牛血清10%。

培养条件:37.0 ℃, CO2:5%
传代方法:如果细胞已长满,即可进行传代培养。

具体步骤如下:
1. 弃去培养液,用PBS(不含钙,镁离子)洗1-2次。

2. 加1ml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倒转放于37度培养箱1-3分钟预热,然后又将培养瓶倒转大约30秒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分散,轻敲几下培养培养瓶,细胞随即脱落下来。

3. 加入6-8ml完全培养基,吸出,分到新的培养瓶中。

1:3~1:6传代;2~3天1次。

冻存方法:
冻存液:基础培养基+10%DMSO+20%FBS
储存:液氮储存。

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研究

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研究

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研究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

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头痛、嗜睡、视力障碍等。

胶质瘤普遍认为是一种不良预后肿瘤,其治疗方式主要依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且与其生物学特点密不可分。

本文着眼于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和治疗研究,希望能对人们了解胶质瘤和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胶质瘤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异质性,即同一种胶质瘤细胞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产生不同的分子标记物。

这种异质性是其生物学特点所在。

不同类型的胶质瘤细胞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细胞都有不同的印记和表现,这些印记和表现很有可能是其恶性化的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2. 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当前,对于胶质瘤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来实现肿瘤的治疗。

但由于瘤形、位置、复发等各种原因,现有方法都难以对胶质瘤产生持久性的控制。

尤其是在晚期的肿瘤中,其恶性化的过程和异质性的表现更使得治疗难度大大提高。

3. 胶质瘤治疗的新思路随着生物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对胶质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只有对胶质瘤细胞的具体生物学特点有足够的理解,才能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许多研究正在探索如何利用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来研制新的治疗方法。

(1)新的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随着分子诊断和分子治疗的逐渐发展,人们已经知道了肿瘤的治疗不是简单地用一种药物来治疗。

相反,疾病的治疗应该基于肿瘤的种类、遗传特征和异质性等因素,以针对性的新药物来实现治疗目标。

目前,研究者正在寻找新的靶点和新药物,例如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关键阶段的逆转子,以期望针对性地发展胶质瘤的治疗药物。

(2)胶质瘤免疫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前景越来越好。

胶质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和周围免疫微环境的改变,都是胶质瘤免疫治疗关注的重点。

通过干扰肿瘤的免疫逃逸、促进巨噬细胞集群化等手段,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近年来研究证实:在脑肿瘤组织及其细胞系中存在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其为引发肿瘤并维持脑肿瘤生长和复发的细胞来源,已成为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5]。

我们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成功分离出BTSC,并进行体外培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1.1.1试剂:DMEM-F12、B27购自Gibco公司;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购自PeproTech公司;胎牛血清(FBS)、胰酶、Cy3标记的绵羊抗兔IgG均购自Sigma公司;兔抗人CD133抗体购自Abcam公司;兔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兔抗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1.2仪器:德国Heraeus and LISHEN公司BB16型CO2恒温恒湿培养箱及HF-safe-1200型超净工作台,日本Olympus公司CKX41型倒置相差显微镜及BX51型荧光显微镜和成像系统。

1.1.3材料来源:6例胶质母细胞瘤标本组织取自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我院手术的病人,并经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牛朝诗,倪永丰,陈建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1)摘要:目的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培养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培养方法,从6例人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培养BTSC,并通过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脑肿瘤干细胞球(brain tumor sphere,BTS)的形成过程。

将BTSC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其在体外的分化特点。

将BTSC子代分化细胞更换培养条件,观察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逆向分化现象。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及分离方法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及分离方法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2 结果
采用 SS I. 计软 件 。数据 P SO0统
胞 , 入 无 血 清 培 养 基 D M/ 1 , 放 人 含 5 加 ME F2 再 % C: O 的培养箱 中 3 7℃ 常规 培 养 。根 据 细胞 生 长 速 度 和培 养液 的 p H值 变化 , 3— 液 1次。 每 4d换
d后可 见部分悬 浮细胞 形 成数 个 细胞 结 合在 一 起 的 细胞球 , 5—7d细 胞 球 进 一 步 增 大 , 形 成 上 百 个 可 细胞 的大克 隆 ; 吹打 成 单 细 胞 悬 液 , 3—5 d后 可 见 吹散 后 的细胞 球 能 再 次 形 成新 的细 胞 球 。经 3— 4
离心 1 i, 新用 P S缓 冲液 重 悬 细 胞 。5 0 t 0r n 重 a B 0 l x 缓 冲液 洗柱 后 , 细 胞 悬 液 过 柱 。过 柱 后 再 用 5 0 将 0
表 皮生 长 因 子 ( G , 性 成 纤 维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E F) 碱 ( F F , 蛋 白 ( et ) 体 , 质 原性 纤 维 酸 蛋 b G )巢 N sn 抗 i 胶 白( F P 抗体 , GA ) 磁珠 细胞 分选 系统 ,E标 记 的小 鼠 P 抗 人 C 抗体 抗 P D3 3 E磁 珠 ,E标 记 的小 鼠 IG P g。 12 胶 质瘤 干细 胞 的培 养 在无 菌 状 态 下 收集 人 . 脑 胶质 瘤手术 标本 , 制成 单 细 胞悬 液 后 调 整细 胞 浓 度为(. 0 5—10 。 )×1 。m , 6孔 培 养 板上 种 植 细 0/ l在
关键词 : 胶质瘤 ; 干细胞 ; 培养方法 ; 分离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7 9 4 1 3.1 1 文 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0 22 6 2 1 )2 33 42 10 -6 X(0 0 0 4 6 3 0

胶质瘤细胞中干细胞分离的实验研究

胶质瘤细胞中干细胞分离的实验研究

胶质瘤细胞中干细胞分离的实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法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系的方法;并分离该细胞系中的脑肿瘤干细胞,鉴定其特异性标志物CD133+的表达并观察其生长和分化特征。

方法应用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采用悬浮法培养人U-251胶质瘤细胞系;再将分离获得的悬浮生长的脑肿瘤干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在脑肿瘤干细胞球中的表达。

再将脑肿瘤干细胞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其分化生长和分化特征。

结果 U-251胶质瘤细胞系中有约(2.56±0.2)%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由漂浮的细胞球;其细胞表达CD133+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并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贴壁分化后细胞形态与直接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无明显差别。

结论用悬浮无血清培养法从U-251人胶质瘤细胞系中成功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其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为多种细胞形态的分化细胞,脑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对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 U-251人胶质瘤细胞系脑肿瘤干细胞悬浮法培养无血清培养基脑肿瘤居成人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十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虽然外科手术和其他治疗措施进展很快,但仍很难治愈,经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后,病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肿瘤复发。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脑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无明显进展[1],最近研究发现,脑肿瘤中存在着具有干细胞自我更新特性的细胞亚群即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是引发肿瘤并维持脑肿瘤的生长的细胞来源(tumor-initiating cell,TIC),在肿瘤的复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是存在于肿瘤中含量较少的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根源。

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

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导语:大家都知道肿瘤吧,肿瘤真的是折磨人的一大疾病之一,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好好的去治疗会导致死亡的发生,那么肿瘤也分很多的种类,发生的大家都知道肿瘤吧,肿瘤真的是折磨人的一大疾病之一,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好好的去治疗会导致死亡的发生,那么肿瘤也分很多的种类,发生的部位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了解吗,下面讲的这些就是关于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方法,脑胶质瘤也是脑部肿瘤之一的。

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

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

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是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长期存活。

目前的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创时代,与前相比,更为安全,创伤更为小,肿瘤切除更为完全。

显微镜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切除,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以及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从而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切除胶质瘤。

神经导航的应用,将胶质瘤的手术切除,提高到新的高度。

神经导航与汽车导航相类似,可以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从切口的设计、术中功能脑区的辨认以及手术切除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更加精确和细化。

近年来出现的术中磁共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完整程度,并减少患者术后功能缺陷等并发症的产生。

术中皮层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善术中对于运动区、语言区的辨认,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脑的重要功能。

放疗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放疗。

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肿瘤体积超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基本生长特性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基本生长特性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基本生长特性王陈汉;孙文博;刘宇驰;阎华;钱春发;肖红;刘宏毅【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为个体化研究临床胶质瘤细胞的特性提供材料.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培养皿中,经历种植、培育、提取等步骤,获得胶质瘤原代细胞,并采用划痕实验测试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测试其侵袭能力.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育了胶质瘤原代细胞;并且培育出的胶质瘤原代细胞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和侵袭力.结论本实验方法培养的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可用于个体化研究临床胶质瘤细胞的特性.%Objective To set up the method for the primary culture of human brain glioma cells and provide materials for individualized study in the cell characteristic of clinical glioma.Methods The tissue pieces culture method is adopted,in a culture dish,experience of planting,breeding,extracting.et.the primary glioma cells were extracted,and we take the wound-healing assay (WHA) method to test the migration ability,Trans-well culture chamber system to test the invasion ability.Results Tissue culture method has successfully cultivate the primary glioma cells,and these primary glioma cells have a better ability in migration and aggressivity.Conclusions The primary glioma cells cultured by the tissue pieces culture method can be used to the individualized study in the cell characteristic of clinical glioma.【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4)002【总页数】4页(P95-97,101)【关键词】胶质瘤;原代培养;迁移;侵袭【作者】王陈汉;孙文博;刘宇驰;阎华;钱春发;肖红;刘宏毅【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胶质瘤是颅内最高发的实体肿瘤[1-2],由于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法较为局限,且手术后有着很高的复发率,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3]。

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GWH04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GWH04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GWH04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程芳玲,万学焱,毛峰,王宝峰,郭东生
申请号:CN202111636375.3
申请日:20211229
公开号:CN114214281A
公开日:
202203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GWH04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属于神经肿瘤细胞系技术领域。

它包括从一位右侧颞叶占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培养得到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号CCTCCNO.C202163的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GWH04。

该新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能够在体外稳定传代培养、裸鼠成瘤性好,可用于研究胶质瘤发生机理、耐药机理或筛选治疗药物等。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地址: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图 4 1 例胶质瘤原代细胞生长曲线图
3 讨论
图 5 传代后原代胶质瘤细 胞生长状 态良好, 细 胞呈 梭形、三 角形、 多角形等多种形态 (倒置显微镜, 400 @)
表 1 21 例人脑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平均吸光度值比较 ( x ? s)
级别 Ò Ó Ô F P
例数 8
10 3
吸光度值 0. 254 ? 0. 027 0. 494 ? 0. 0691) 0. 526 ? 0. 0411)
关于原代培养细胞换液, 通过本实验观察到不同的原代培养 细胞生长情况差别很大, 换液时间、频率和换液方法不能千篇一 律, 不要按照统一的模式来操作, 不能强调勤换液。应掌握原代 细胞生长规律, 在不同的原代细胞及同一细胞不同的生长状态 下, 采用半量和全量换液相结合的方法灵活操作, 即保证充足的 养料又使生长因子保持一定浓度来满足细胞生长需要。
=关键词 > 胶质瘤 原代培养 形态学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 R7391 41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组肿瘤。原代培养 的脑胶质瘤细胞保留原来的遗传特性, 最接近和反映体内生长特 性, 是理想的基因表达和药物毒性体外试验模型。本研究采用组 织块培养法进行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并观察其形态, 探讨人 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的有效方法。
50 2
Ch in J NervM en t D is Vo.l 36, No. 8 August 2010
图1 图2 图3
原代培养初期胶质瘤细胞生长情况, 组织块周围 (箭头示 )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 / 铺路石样 0生长 (倒置显微镜, 400 @) GFAP阳性的原代胶质瘤细胞胞浆呈棕黄色 ( SP法, 400 @) 胶质瘤细胞 K i267表达阳性, 细胞核呈棕黄色, 显示胶质瘤细胞核呈多形性 ( SP 400 @)

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维普资讯
山东 医药 2 0 0 7年第 4 7卷第 1 5期

论著 ・
脑胶质瘤干细胞 的体外培养 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车树 圣 孟庆 海¨ , , 金 澎 李 , 洛 刘福 生 ,
( 1青 岛大 学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 东青 岛 2 6 0 ; 山 6 0 3 2北京 天坛 医院)
( f i ae s i l f Me i l ol e Q n d oUnv ri Qig a 6 0 3 P. . h n ) 1A fl td Hop t d c l g , ig a ies y, n d o2 6 0 ・ R C ia i ao aC e t
A src :O j t e T utr u nb a l matmo e e s n bev h iboo i l h rces btat [ be i ] oc l e ma ri gi cv u h n o u r tm cl do sre e il c aatr s la t r g ac i i o [ to s l mat s ef m n uougcl p rt nw r i oitdit s gecl n utrdi nvt .Meh d ]G i i u r e rs ri eai eeds c e o i l el a dcl e r o s o ao o s a n n s u n
球 , 能 在 体 外 自我 更 新 、 殖 , 成 新 的 克 隆 性 细 胞 球 , 持 连 续 稳 定 的 传 代 , 表 达 神 经 干 细 胞 表 面 标 志 物 其 增 形 保 能
C 3。 D1 生长 的细胞 。 结论
【 键 词 】 脑 肿瘤 ; 瘤 干 细 胞 ; 胞 培 养 关 肿 细

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培养教程

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培养教程

细胞基本信息
细胞名称: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
细胞别称:Glioma 261;GLIOMA 261;Glioma-261;GL-261
细胞货号:SNL-174
生长特性:贴壁
培养条件:DMEM+10%FBS+1%P/S
培养环境:空气,95%;二氧化碳(CO2),5%;37℃
细胞简介:GL261细胞是于1939年通过将3-甲基胆蒽颅内注射到C57BL/6小鼠中诱导产生的大脑胶质瘤细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Gl261肿瘤中建立体外生长细胞。

文献报道GL261细胞携带TP53和KRAS突变。

GL261细胞培养注意事项
1细胞贴壁较弱
该细胞贴壁比较弱,因此在遇到运输低温及震荡、室温静置太长时间、添加的培养基或其他试剂过冷等情况时会出现明显的细胞回缩变粗变短甚至脱落的现象,及时放回培养箱静置培养后可恢复正常。

另外,该细胞消化时间偏短,注意控制消化时间。

2注意控制细胞密度
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细胞状态。

密度过低时,细胞生长速度减慢;长时间高密度培养将导致细胞受损。

建议细胞生长至80%密度时传代。

3细胞生长较快
注意每天观察细胞密度,及时换液及传代。

应注意每天传代对细胞不利,通过控制接种密度将传代频率保持在2-3天传一次为宜。

4容易聚集成团
该细胞容易聚集成团,传代的时候注意尽量吹散细胞。

若成团严重且难以解决,可尝试其他品牌的血清,或使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进行培养。

胶质瘤til细胞培养流程

胶质瘤til细胞培养流程

胶质瘤til细胞培养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其应用【摘要】胶质瘤细胞及组织培养的方法日益成熟,近些年来有了一些新的改进,已经广泛应用于胶质瘤实验的多方面研究: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方面细胞学实验以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胶质瘤;细胞培养;应用据统计大约9%的人类肿瘤是脑肿瘤,而脑肿瘤中90%是胶质瘤[1]。

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

在成人致命原发脑肿瘤中,高级别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为9~12个月[2],而且这些患者是经过积极治疗的,包括外科切除、放疗、化疗等。

这些治疗的失败部分归咎于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以及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交错,因而外科手术难以完全切除[3];同时由于其异常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抗拒,导致术后放、化疗失败;而且经常以同级别或高级别复发[4]。

因此需要开辟新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治疗以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制都需要以实验为依据。

目前关于胶质瘤的常用研究方法有临床实验和基础实验。

其中常用的基础实验有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

细胞学实验是基础,是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实验,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揭示胶质瘤的细胞特性。

它具有许多优点:可以长时间直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5];研究的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研究的样本比较均一;研究的内容便于观察、检测和记录;可以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经济。

1 胶质瘤细胞培养的历史1925年,Fish培养人恶性胶质瘤细胞获得成功,开创了体外研究胶质瘤的先河。

Manuelidis 于195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1个人胶质瘤细胞株TC178,使体外长期连续动态观察胶质瘤细胞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培养技术的迅猛发展,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克隆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更是探索出许多新的培养方法,并应用于各项研究。

目前胶质瘤的细胞培养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建立了许多胶质瘤品系,如国内的人脑恶性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是1980年取材于额叶星形细胞瘤的组织块经胰酶消化,单层静止培养而成的;细胞形态有星形、梭形;流式细胞光度仪测定,此细胞以四倍体为主,G1期占54.57%、S期占15.17%、G2/M期占30.25%;免疫组化提示本细胞中存在S-100和GFAP;存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细胞实验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其应用【摘要】胶质瘤细胞及组织培养的方法日益成熟,近些年来有了一些新的改进,已经广泛应用于胶质瘤实验的多方面研究: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方面细胞学实验以及的建立。

【关键词】胶质瘤;;应用据统计大约9%的人类肿瘤是脑肿瘤,而脑肿瘤中90%是胶质瘤[1]。

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

在成人致命原发脑肿瘤中,高级别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为9~12个月[2],而且这些患者是经过积极治疗的,包括外科切除、放疗、化疗等。

这些治疗的失败部分归咎于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以及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交错,因而外科手术难以完全切除[3];同时由于其异常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抗拒,导致术后放、化疗失败;而且经常以同级别或高级别复发[4]。

因此需要开辟新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治疗以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制都需要以为依据。

目前关于胶质瘤的常用研究方法有临床实验和基础实验。

其中常用的基础实验有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

细胞学实验是基础,是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实验,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揭示胶质瘤的细胞特性。

它具有许多优点:可以长时间直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5];研究的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研究的样本比较均一;研究的内容便于观察、检测和记录;可以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经济。

1 胶质瘤的历史1925年,Fish培养人恶性胶质瘤细胞获得成功,开创了体外研究胶质瘤的先河。

Manuelidis 于195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1个人胶质瘤细胞株TC178,使体外长期连续动态观察胶质瘤细胞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培养技术的迅猛发展,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克隆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更是探索出许多新的培养方法,并应用于各项研究。

目前胶质瘤的细胞培养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建立了许多胶质瘤品系,如国内的人脑恶性胶质瘤体外SHG-44,是1980年取材于额叶的组织块经胰酶消化,单层静止培养而成的;细胞形态有星形、梭形;流式细胞光度仪测定,此细胞以四倍体为主,G1期占%、S期占%、G2/M期占%;免疫组化提示本细胞中存在S-100和GFAP;存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细胞实验室。

已经明确的胶质瘤细胞系(株)有许多,有人型、鼠型等,如U251、U87、U118、T98、TJ899、TJ905、D54、NT325、CHG5、BT325、9L、C6等,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建立新的品系。

2 目前常用培养方法及应用现有的胶质瘤形式主要有:单层细胞培养、三维/立体培养及联合培养等。

单层及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单层细胞培养可以分为原代培养以及传代培养两类。

前者是从供体获得组织后的初次培养,后者一般为利用现有的细胞系(株)。

两种培养方法各有优缺点,而且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内研究胶质瘤的多采用细胞系,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已经有许多胶质瘤细胞系,品系明确、易于培养;但连续性细胞系由于连续传代,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代代数越多,发生的变化也越大,因而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原代培养细胞技术相对要复杂得多,而且培养成功率较低,费时费力,因此不为许多研究者选用;但原代细胞刚离体,在形状、结构、功能等方面与体内细胞更接近,相对能更好地代表其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及组织特异性,更好地保留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也更能反映体内生长特性,所以原代培养出的细胞更适合做药物敏感实验、敏感实验等基础实验研究。

原代单层细胞培养常用的方法有:组织块原代培养以及单细胞悬液法培养。

前者是将胶质瘤组织块贴附在培养瓶(板)上,一般1~2天就会有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出,利用游出的细胞进行培养;后者是将组织块通过机械分离或酶消化法或者二者结合的方法分离成单细胞悬液,再接种于培养瓶(板)进行培养的方法[6,7 ]。

传代单层的方法相对简单一些,只需将需要传代的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吹打后,按需要接种于培养瓶内,补足培养液即可。

以上为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培养方法,如:单细胞分离培养法、加支持物培养法、球体细胞培养法、悬浮培养法等。

单细胞分离培养也就是克隆培养,国内孙立军、黄强等[8]已经通过对SHG-44单克隆化,建立了具有低、中、高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胶质瘤细胞株。

加支持物培养法是为了研究或便于观察而预先向培养瓶/板内加入支持物;如为了做细胞免疫组化,预先在培养板内放入小玻片,再培养细胞,待细胞长在玻片上,取出固定、染色,也称为爬片。

球体细胞培养是将长成片的细胞移入不易贴附的底物上,则细胞片能卷聚生长成球形。

悬浮培养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原本贴壁生长的细胞悬浮生长。

李茗初等[9]运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C6胶质瘤细胞系,从中分离出该细胞系的。

单层细胞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各项基础研究。

在研究中的应用目前胶质瘤细胞系众多,不同细胞系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MO54对辐射敏感,而T98则对辐射抵抗[10];U373、U251、U118MGT-98G表达突变型p53,而U87、D54、A172、CCF-STTG1细胞表达野生型p53。

针对不同细胞系的特点,在研究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加以选择。

Ostruszka等[11]在研究细胞周期进程中由2,2-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2′, 2′-difluoro-2′-deoxycytidine; dFdCyd)引起的敏感性的作用中运用了2种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D54,并且发现U251对dFdCyd的细胞毒性更敏感,dFdCyd也是U251的放射增敏剂,这种差异在于U251表达突变型p53,而D54细胞表达野生型p53,在D54细胞联合dFdCyd和电离辐射后,突出表现在G1期阻滞。

Chen等[12]在研究DB-67作为一种新型DNA拓扑异构酶具有靶向辐射增敏剂的研究中也运用了表达野生型p53和突变型p53的D54-MG和T-98G胶质瘤。

Shono等[13]采用将腺病毒载体-p53(Ad-p53)导入表达突变型p53的胶质瘤细胞系U251、U373和表达野生型p53的U87、D54细胞系,Ad-p53能通过增加表达野生型p53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趋势来提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并进一步揭示Ad-p53转染的人胶质瘤细胞所诱导的凋亡和磷酸化区域特异性的位点相关。

在化疗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胶质瘤化疗效果差,这主要与缺乏有效的化疗药、全身化疗时化疗药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以及肿瘤耐药有关。

因此胶质瘤广泛应用于新药开发。

Das 等[14]用U87-MG研究地塞米松能够通过维持Bax:Bcl比率来保护人胶质瘤细胞U87-MG免于遭受替莫唑胺诱导的凋亡,提示胶质瘤患者接受替莫唑胺化疗之前如果用地塞米松将会产生非预期效果,为指导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Landen等[15]在研究那可丁通过血脑屏障及抑制胶质瘤生长时利用鼠C6,证明那可丁可以抑制C6细胞增殖,并测定那可丁通过一层培养的脑微内皮细胞比率,并且与已知的渗透剂和非渗透剂相比较,来作为体外测定那可丁通过血脑屏障的方法。

在生物和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动宿主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效应。

对抗肿瘤防御机制的基础理论的深入了解以及生物反应调节剂(BRMs)的不断发现和应用使得生物治疗前景广阔。

BRMs大致有以下几类:天然或基因重组细胞因子、抗肿瘤的各类体细胞和辅助性的造血干细胞、抗体、基因治疗、肿瘤疫苗、抗生成药、细胞分化诱导剂、某些菌类及其有效成分、植物药包括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小分子合成剂、其他类型。

随着生物治疗研究的不断升温,胶质瘤的已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生物治疗的许多方面,如:Friese等[16]利用人胶质瘤和鼠胶质瘤细胞系GL261 和SMA-560研究NKG2D,肿瘤细胞表达的配体激活免疫受体NKG2D 刺激由NK、γδT和CD8+T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

人胶质瘤细胞表达NKG2D的配体MICA、MICB和一些UL16-结合蛋白家族,然而胶质瘤细胞因为高表达Ⅰ型MHC抗原而抵抗NK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体外中质粒介导或腺病毒介导在胶质瘤细胞过表达的MICA可提高它们对NK和T细胞的应答。

肿瘤疫苗也是当今研究热点之一,制备以及测试抗胶质瘤疫苗都需要胶质瘤细胞培养。

如利用胶质瘤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制备胶质瘤疫苗。

Driessens等[17]发现被γ射线或化疗药(顺铂和丝裂霉素)作用后凋亡的胶质瘤9L细胞联合鼠来源的成熟DCs分泌GM-CSF显示较好的治疗肿瘤潜能。

Giezeman-Smits等[18]发现用白介素-4(IL-4)转染胶质瘤9L细胞制备的肿瘤疫苗能够诱导亲代肿瘤发生特异的、有保护性的免疫应答。

针对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单纯疱疹病毒胸腺激酶(HSV-TK)基因/丙氧鸟苷(GCV)系统、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Ec-CD)基因/5 氟胞嘧啶(5-FC)系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启动子(pEgr-1);CEA-启动子等[19~ 22]。

在研究中的应用培养的胶质瘤细胞还可以用于建立动物模型,为研究胶质瘤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提供良好的对象。

如利用鼠类细胞系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颅内建立鼠胶质瘤模型等。

Prins等[23]通过向C57BL/6 (H-2b)雌鼠的腹侧皮下注射GL26胶质瘤细胞以及将GL26胶质瘤细胞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颅内建立鼠胶质瘤模型,用于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MAs)的靶向免疫治疗。

在其他方面研究中的应用胶质瘤细胞培养除用于上述研究外,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方面,如探讨胶质瘤细胞与正常星型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胶质瘤细胞凋亡机制以及侵袭转移机制等。

Zhang等[6]在研究恶性胶质瘤细胞和星型细胞之间的直接缝隙连接的交流中采用了原代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和原代培养的星型细胞。

Joy等[3]利用SF767 和T98G胶质瘤研究发现恶性胶质瘤细胞激活P13-K途径并且表现降低凋亡的敏感性。

Yamamoto等[24]利用SNB-19、D-54MGU、87 MG、U-373 MG、U-118 MG和SW1088研究N-glycan在调节胶质瘤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

三维(立体)培养及应用单层细胞培养虽然已经得以广泛应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具有遗传不稳定性;第二,是一个平面结构,而人体是三维立体结构,与人体环境相差很远。

针对这些不足,许多科研工作者也尝试用立体培养,因为环境对细胞的生长分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已有科研证明异位植入的胚胎细胞能转化为恶性细胞,并引发癌症,而相同的细胞在子宫内则可形成正常的胚胎;相反畸胎瘤细胞植入胚胎内可能经历正常的发育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