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译文 原文

《谏逐客书》译文 原文

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谏逐客书>>原文赏析: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译文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一篇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当时,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建议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被逐的路途上惶恐不安地写下了《谏逐客书》。

秦王读后,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李斯原文如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LiSiJianZhuKebookthe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LiSiJianZhuKebookthe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宫中无聚女,外臣无说饰,立车无文采,而王乃用之,何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才,西边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国在西戎称霸。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家出力,诸侯列国都来亲近归附,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秦国仍太平昌盛。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攻取了黄河、洛水一带,西边吞并了巴、蜀,北边收复了上郡,南边夺取了汉中,控制了楚国、魏国的土地,东边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向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朝代】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关于愤慨官场腐败现象的长文。

本文通过对原文、译文及其赏析的分析,探讨这篇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

原文:昔者先王以明民讲信修睦,不以封建乎寡人之躬,而祗躬不恤以及育后嗣。

至于追述文、武之猷,靡有不在;成、康之绩,靡有不述。

其所以先后受之者,实由于此道也。

今天下太平,百废俱兴,而朝廷阉奸,奢侈炫丽,日益骄躁,国家安危,不可不察,由是犯上之罪,蜂起而成乱者,已非一朝,数百年来皆然。

自明堂乃至于狗官,无不满口君王,而实际唯恐朝廷不以他物役之矣。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而攻击之言甚于攻城。

宁肯以奸猾竞争之徒,作为国家重器,而忽视有德良臣以待罚戮之辈为荣,此乃闵命之绝响也。

管取作此等言论者,必为忠良之士,乃忠不避屠,智不假私者耳。

岂惟朝廷不能用,且一夫之勇,百姓所识,所贺非浅。

译文:远古时代,先王教化民众,讲究忠诚、信誉,弘扬和睦。

他们不以封地划分自身及四方各诸侯,而是以己任作为唯一念头,保障人民利益,培育后代子孙。

先王的英明睿智,像是他们的功劳之一。

如今许多国家都和平稳定,国泰民安,各种事业也都是朝气勃勃,蓬勃发展。

但是,官场却肆无忌惮地腐化,颓靡奢华、张扬虚荣气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历史。

这些官场的败坏不仅是当前政局不佳导致的,而且是无数年来都是如此。

官员从皇上到小小的雇员,无不动口动舌说君王,真实情况是他们唯恐朝廷不调遣他们。

人们日益警惕虚妄杂谈,仿佛战斗堡垒中的严密防线,更胜于洪水猛兽的攻击。

国家依靠世家势力、政治野心、暴力压迫当然是行不通,明智而有德之人才可以被应用。

司马光法度网罗这些言论者,是凭真正的忠诚、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承,而非由于小聪明而用私人意志作出判断。

他们不但一心顾及朝堂,还要全心全力保障国家利益,以他们为耻者对社会非常不公。

赏析:《谏逐客书》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德治思想,是一篇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对古代及现代都具有启示意义。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原文:李斯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文言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秦.李斯一、本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李斯一、先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再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用客卿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二、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矛盾。

在正反对比中,说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译文:如今陛下得到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

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三、从理论上对比分析,接纳客卿与驱逐客卿的利弊;总结全文,强调逐客的危害。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不少。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写作特点:1、中心鲜明,论证严密。

论点---用事实和理论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论2、铺陈排比,气势充畅。

3、句式对称,音调铿锵。

种树郭橐驼传译文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

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

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

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

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

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爱尔克的灯光•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他是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10月17日逝世于上海。

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又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

其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除小说外,巴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

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

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层次段落•第一部分(1—4):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

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5—9):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

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

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第三部分(10--12):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觅着人生的道路。

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

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很清楚,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

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

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的信心写作特点1.灯光具有深邃的象征意蕴,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本文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

第一种灯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

这灯光从色彩来看“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给作者的感觉是“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使他感到好像盛满希望的水碗被打碎了一般失望。

这灯光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这灯光蕴含着一个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我心灵的灯”,这灯光是作者奔向广大世界的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他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萦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