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中华书局2014年版)。

李斯(?一前208),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

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

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

戎,。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

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

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

公孙支,秦大夫。

来,。

⑦【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

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

⑩【乐用】。

⑪【获楚、魏之师】。

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

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⑫【举】。

⑬【治强】。

治,。

⑭【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

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

⑮【拔三川之地】。

拔,。

三川之地,。

秦惠王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

至秦武王时攻取。

⑯【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

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⑰【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⑱【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

⑲【包九夷】。

包,。

九夷,。

⑳【制鄢、郢】。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范文1:大家好,我这篇文章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的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是东汉末年大将军朱鲔致桓帝的一封上书,这封信旨在谏止朝廷逐客的行为,强调了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下面是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原文:臣密言:臣以为天下之事,非所以固有定,而变无穷也。

道之所存,义之所至,言语之和,行之笃敬,未有不替发于人间也。

故每岁之除夕,未央之殿,有辞曰:元日旦辞;而天下之人,皆以为始选之辞。

其用言若此,则选人之礼,岂君之私哉?若夫逐客,则亡国之器也;请以为重。

臣终日思惟,不忍见外臣之失志者。

传曰:“所恶于人,不可见于人。

谏之难,听之易,让人之为人也,难於职守。

”今有司国防之责,耳目所及,多所污染;江淮之衢,酒肆饮市,妓女滋蔓。

众人生才,华章于朝,踰於斯数;一旦被个人所忌,逐于狂途,死于痛饥,不亦悲夫!自古英俊烈士,忠义之流,无不自立门户,独秉节义,藉篇籍以表其志。

今见海内之士,狎死者之门,争进者之阁,几远於前人,而官无所用,埶不相保。

此皆当世之所扇惑,以至于此。

愿大防愼其所为,修明辞令,毋使賤隶攫于邦域,而纵教之大逆,以为逢赦之望也!臣密言,望於旦夕,毋容逆情,损背恩泽,废舍士人,以至於困祸。

明圣神武,克用冯唐、高祖,建立基业,皆出小人之下,惟闵、夷之流绝之於前,不几有积善之人,以考功为业者乎?愿大防以為 ;****《谏逐客书》翻译:臣子密谏:我认为天下的事情,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变化无穷。

道德之所在,正义之所在,言谈举止和谐,做事态度诚恳,这些在人间经常发生。

每年除夕之夜,在未央宫殿有一种讲话,称之为元日旦辞,天下的人都以为这是开始选人的辞令。

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选拔人才的礼仪,就不是君主的私事了吧?至于逐客,则是破坏国家的利器;请以为重。

我整日思考,不舍看到外臣失去志向。

传说:“所恶于人,不可见于人。

忠言逆耳,听之易,放人之为人难于职责。

”现在国家治理责任,耳目所及,受到了许多污染;江淮之间,有着酒馆饮市、妓女繁殖。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谏逐客书》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谏逐客书》译文如下: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当初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

(完整版)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 Tn 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

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

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

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

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

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文言文谏逐客书解析翻译

文言文谏逐客书解析翻译

文言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臣闻之,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臣愿大王熟察之,勿以小利害大义。

解析翻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朝廷中有官员提议驱逐客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东宛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这五位贤士并非秦国人,但秦穆公任用了他们,国家因此昌盛,君主因此尊贵。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弥补君主之过。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齐桓公不接受管仲,桓公能够称霸,但如果没有管仲的辅佐,霸主的称号就无法确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楚灵王不接受百里奚,楚国因此灭亡,如果没有百里奚的辅佐,楚国就不会存续。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拯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诸侯国都亲附秦国。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到了秦昭王时期,任用范雎,秦国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功绩,昭王的功业没有衰退。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成就君主的伟大事业。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现在我听说,大王打算听从官员的建议驱逐客卿,客卿的地位并不低下,而驱逐他们,就是自我孤立于天下。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二、重点句子翻译: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一,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政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
“就其深”、“明其德”;
其二,以山、河等物和三王五帝的事迹进行对比,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其三,通过所讲之理,描绘“无敌于天下”的蓝图,自然也会对秦王政产生出一种
理想呼唤的心理动力。
第五段,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夫”字打头,本段语气相对于上文一环接一环的论述,相对稍稍舒缓了些,如潺潺流水,不紧不慢渗入心田。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为了进一步阐明纳客的意义,又以假设的形式,从反面论述: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明讲历史,实讲现实,把逐客之害巧妙地隐含在纳客之利中,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至此,通过“援古以证今”,文章的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将关注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由理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对人的取舍标准(秦者去,为客者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归结逐客的错误,照应第四段,呼应全篇,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与开头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全文翻译:
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第三段文字非常精彩,有两个显著特色:
1、设彩绮丽。
设彩既可以使用有颜色的字眼,也可以使用无颜色的字眼。这段文章兼而用之。
不过,有色的句子只是少数:“建翠凤之旗”、“西蜀丹青不为采”,大多数句子的设彩却不靠颜色字眼。如“昆山之玉”、“宛珠之簪”、“阿缟之衣”、“郑卫之女”等是用著名产地设彩;“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是用名牌来设彩;“灵鼍之鼓”、“犀象之器”是用质地来设彩。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通过这样的多方设彩,宝物显得琳琅满目、富丽珍奇,人物显得高雅尊贵。如果不用这些词藻,文字就会缺少动人力量。所以,这段文字虽然是一种夸饰,却也符合秦王所熟悉的宫廷生活,虽然绮丽夸张,却也自然恰切。
2、句子多用排比。
“致昆山之玉”以下7句,每句字数相同,结构完全一致,这组
排比句,将秦王喜爱珍宝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等6句,虽不如前一组排比来得严格,
但也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排比的运用,通篇都有,但本段较为突出。
在第二段援古证今证明逐客之非、第三段通过设喻指出逐客之错的基础上,第四段再次进行正面说理。
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这一段中论据的运用,对于调节和引导秦王的接受心理也有三点好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民以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说明方法。
4.文章第四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分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技巧以及说服目的。
总述:
1.采用了反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正面论述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
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2.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为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
的说服力量。
3.运用排比句:
接踵联翩,气势连贯、文采斐然;
4.运用对偶句:
相间迭出,增强了句式的对称之美和节奏感。
具体表现:
第一层:第二段,援古证今,列举史实说明客卿的功劳。
进行了正反两面论证。
首先从正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材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有力地论述了纳客则强国的论点。并顺势反诘:“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
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层:以人和物相比,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一)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