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
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
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
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
复的气愤。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
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
决心。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
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落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
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
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
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
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
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
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
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
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
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落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
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
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
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
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
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
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
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
景中发觉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
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
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
韵十足。
④爱情诗。因为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
宋诗言情的功能慢慢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
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
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
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难过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
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