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一单元有三课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装片,叶子表皮切片,观察洋葱细胞、叶子的气孔、叶绿体以及水中的微生物。
在观察过程中盖玻片被损坏了许多。
我当时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我的努力,解决的很好。
我很激动,在这里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快乐。
我按教材要求给每个小组准备了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实验器材。
讲课之前,我在每个班都进行了爱护公务和安全教育。
特别强调损坏东西要赔,责任到人。
组长负责,课代表检查验收。
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进行实验观察。
“哇,真神奇呀”“我看见了,象砖墙”“老师来看,我们成功了”同学们一个个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我忙碌着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学生进行交流,也沉浸在快乐之中。
下课的铃声响了,组长清点器材,“老师,盖玻片碎了”“老师,盖玻片找不见了”经过清点11个组就有2个组损坏。
,这怎么行?我先记下名字,课后处理。
上课的铃声又响了,我给第二个班的学生配齐器材,再一次强调爱护公物。
下课的铃声响了,课代表检查验收,出乎意料,又有一个组的盖玻片被损坏了!我气坏了,把损坏仪器的同学留下,准备很很批评他们。
同学们着急地解释,“老师不小心碎了”“用手一按就碎了”“用水一冲就碎了”…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开始反思,“看来这个问题不光是学生的问题了”,我冷静下心来找原因:(1)玻璃片太薄了,(2)注意事项没有讲到。
(3)对盖玻片不熟悉。
下午第三个班和第四个班,我总结经验教训,强调注意事项,及玻璃片太薄了,让同学们小心使用,这样情况好多了。
回到家,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桌上的一个礼品盒塑料包装使我受到启发,能不能代替玻璃片呢?我拿到学校在显微镜下对照观察,进行试验,效果几乎一样,我高兴地告诉同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吗?一个头疼的问题解决了。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没有进行,于是我召集损坏仪器的同学开会,给他们讲:1、我们遵守的规则是损坏东西要赔; 2、昨天你们损坏的玻璃片本应赔偿,但老师经过调查研究,知道同学们都是无意的,玻璃片比较薄,易碎。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导言: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探讨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案例一:实践探究——种子发芽实验情境描述:小学三年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种子发芽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问题分析:在此实验中,学生在观察种子发芽过程时,往往只关注发芽的表面现象,缺乏对背后原理的理解。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1. 提问式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种子要发芽?”学生应根据实际观察和知识背景回答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观察结果和思考。
学生可以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3. 建立科学实验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实验思维,例如提前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预测。
案例二:探究游戏——感应电笔的原理情境描述:小学五年级教师设计了一堂探究游戏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应电笔的原理,并制作简易感应电笔。
问题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结果,缺乏对原理的深入理解。
他们在制作感应电笔时可能只按照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操作。
解决方案: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1. 提供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科学书籍、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相关知识。
2. 引导自主观察: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感受到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
3. 讲解原理:在感应电笔制作完成后,教师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感应的原理和电流产生的条件。
结语: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中发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和思考,才能培养出更多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科学家。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为主题,探讨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案例分析一:水的沸腾点实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水的沸腾点实验是一个常见的案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沸腾点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安排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首先,老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沸腾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的温度。
然后,老师将一个锅盛满水,并放在热源(例如炉子或火炉)上加热。
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表面逐渐产生气泡,最终蒸汽从水中冒出,并且水开始沸腾。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他们为什么水会沸腾,以及何时开始沸腾。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沸腾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外界环境对沸腾点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另一个常见的小学科学实验案例是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植物叶片,并让学生将其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阳光下、室内光线下等。
学生可以观察到叶片的颜色变化,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分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对维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亲自实践,培养科学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方法为了保证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预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确保这些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安全教育: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3. 学生参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潘集区第四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教师阶段性学习成果(案例分析)组别:常识姓名:曹怀明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
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
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例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
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终找到了清水。
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刚才的四杯液体,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观察水与其它液体的异同点。
此时,观察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在验证刚才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充分进行比较、观察。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触摸金鱼和蚂蚁,一边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许学生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把金鱼、蚂蚁画下来,并将它的各部分名称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听,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猜想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格中。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案例属于小学科学类,案例主题是“力和运动”。
这一课题
的内容涉及了物理学中的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既有实验性,
又有理论性,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较强的培养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掌握运
动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物理概念。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力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并能灵
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力的作用原理;
3、实验性操作,并能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2)概念讲授:教师分步骤地讲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解决实际问题:分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
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4)实验实践:以实验室的辅助,让学生完成力和运动的实验,运用力的作用原理,实现实验中物体的运动;
(5)总结:教师辅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实验在小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其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成果,从而展现科学实验在小学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设定教师本次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循环与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理解蒸发、凝结和降水的原理,并能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2. 教学准备工作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准备了实验仪器和材料,包括装有水和冰块的玻璃容器、烧杯、温度计、观察笔记本等。
教师还制定了实验步骤,并与学生进行了预习,让他们对实验过程有所了解。
3. 实施过程及教师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示范了实验的操作步骤,比如将冰块放入玻璃容器中,并记录下温度。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4. 学生实验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他们发现随着温度的上升,冰块逐渐融化,水开始蒸发。
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水蒸气开始凝结,形成云朵,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降水。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笔记本中,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
教师表扬了学生关注实验细节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更准确地测量温度等。
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整个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
三、教学成果分析通过本次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水的循环与变化,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他们通过实践发现,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从而深化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还积极参与讨论与总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此外,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们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是小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本文旨在分析一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在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匹配,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如下:1. 自然界的有机体和非有机体。
2. 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
3. 食物链和生物圈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本案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情境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案例中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2. 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评价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阶段性测评:通过定期测验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分析对于教师们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小学科学_《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展示分享课《太阳与生活》课堂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太阳与生活》。
【课程标准】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13.4学习内容中,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经对太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平日里晒被子、晒衣服、晒粮食、看书籍等都用到太阳的光和热,但是对于太阳为我们人类提供能量这一方面认知模糊,太阳与动物、植物关系的了解也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充分感知太阳能发光发热,为人类提供能量,而且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在探究太阳与人类、植物、动物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会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3.通过自主学习、加强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学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个小游戏吗?“我说你猜”准备好了吗?(我说你猜)同学们真聪明!你瞧,太阳公公,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你好!太阳公公)同学们真有礼貌,你们和太阳公公打招呼,它听到了非常高兴,于是太阳公公决定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和大家共同学习,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太阳与生活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案例分析育苗育心育人——《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育案例分析《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知道了植物不用种子也是能繁殖的,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
上完课后,我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
作为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植的经验,但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从老师的角度,我认为这不光光是一次种植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经历,同时也是一次“育苗育心育人”的学生实践活动。
“育苗”即这次活动表面的主题——学生亲手种植植物,体验播种、育苗、维护、收获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城镇户口,很少能接触到农业种植。
记得一次语文课讲《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老师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白天出去干活耕田,晚上搓麻将。
”这看起来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出了现在学生脱离农村生活的现实,学生没有见过麻绳,只见过麻将,当然会认为是晚上搓麻。
这次种植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实践种植的机会。
学生是乐于参与种植的,他们希望看见自己种下的种子一天天成长,最后开花结果,吃上自己种出的果实。
在育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的种植知识,更能了解到不少种植物繁殖的有关的知识。
“育心”即在培养学生用爱心照顾自己种植植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
养植物的爱心是学生们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感情,但是在充满爱心的同时还能做够有“耐心”,有“恒心”却需要一点点培养的。
在开始种植培训时,我便告诫他们:植物的日常管理与记录需要你们的细心观察,如果不细心观察是发现不了植物的细微变化的;耐心也是你们应该具备的,种下的种子不是一两天就能发芽,小苗也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同学们耐心等待,揠苗助长会导致植物无法开花结果,甚至死亡;同样,植物的生长过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需要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有“恒心”,坚持照顾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学会使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斜面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斜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能运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斜面的倾斜角度与高度、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若干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计算器等。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斜面、测量工具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如滑梯、斜坡等,引导学生关注斜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斜面的特性: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斜面,观察和记录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斜面的特性,归纳斜面的使用方法。
4. 斜面的测量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对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进行测量和计算。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的应用价值,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测量和计算其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
2. 观察生活中其他利用斜面的现象,分析其原理,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斜面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上篇: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定位课时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5小类: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管理资料】
前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业评价等各个方面与自然课程都有很大不同,以及实现“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但教育理论只能指明教学发展的一般方向,要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教学设计就是联系二者的桥梁。
为此,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之际,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科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新课程科学教学设计概述,以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为主线的构建,以“何为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等解决问题式思路呈现,赋以“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教学设计策略”,从可操作的角度,力图突出实践性,为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帮助。
第二部分为小学新课程科学优秀教学设计,汇集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其内容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的,反映了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及系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法,力图有助于教师的借鉴和创新。
第三部分为小学新课程科学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呈现教育理论与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际情境借此予教师以启示和引发教师不断反思,在实践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书主编韩凌,编写人员有马学军、曾小兰、冯玉生、刘功正、张云、何建东、肖兰芬、陈凌锋、潘力行、张家尧、游月殿、陈汉红、李国东。
本书采用了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和实录,在此对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对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科学课是一门实
验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科学课堂评价更偏向于实验能力和创造力的
评估。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课堂为例,探讨一些科学课堂评价的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小学的科学老师张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老
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步骤,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达成了某
个结论。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结果,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展示
出来的动手能力和可控性,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
案例2
某小学九班学生小张同学,进行了一次课外的科学实验,她的
实验步骤及过程有条理、清晰,控制了实验变量,得到了比较准确
的实验结果并提出了科学分析结论。
那么,如何对她进行评价呢?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评价其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结论
本文通过两个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案例的分析,总结了科学课堂
评价的一些方法和要点,以帮助科学老师更好地进行科学课堂评价。
科学课评价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评价方式要根据其具体
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不能固定化。
同时,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就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水的三态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水的形态,并提问“水在不同情况下会呈现哪些不同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将水放在冰箱中观察,或者将水加热至沸点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3. 深化,通过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比如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等。
4. 运用,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环境中水的三态及其转化现象,并用图表或图片形式进行展示。
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小组活动展示和学生的总结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实验来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字谜想不想试一试?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上面一对竹,下面一撮毛”谜底是?生:笔师: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
笔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文化间进行传播的载体。
那同学们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笔吗?生:铅笔、钢笔.......师:同学们列举的可真多。
老师也收藏了好多的笔,并把它们都带了过来。
请看看都有哪些?(出示实物)师:这些笔不仅形状各异,他们还都很有本领。
像圆珠笔他的身上就有很多的秘密。
同学们想不想和它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圆珠笔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一)使用圆珠笔师:圆珠笔是笔的一种,笔大部分都是用来写字的。
同学们想不想使用它?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从实验盒中拿出铅笔和圆珠笔分别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
并试着用橡皮擦一擦。
并想一想使用时有什么感觉。
使用完毕之后把笔放回实验盒内。
并同桌交流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师:好,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师:时间到。
谁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使用后的感觉。
生:笔尖很滑,握起来较软,手感很好。
生:圆珠笔使用起来不用削,一支笔可以用很长时间。
师:那第二个问题,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生:圆珠笔写出的字粗细菌均匀。
铅笔写出的字能改正,圆珠笔写出的字无法改正。
师:同学们汇报了这么多,那你觉得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生:.........师:圆珠笔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但是总体来说,圆珠笔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那圆珠笔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二)圆珠笔的组成及功能师:圆珠笔有那么多的好处,那同学们猜想一下神奇的圆珠笔里面都有什么?生:弹簧、笔芯......师: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孩子。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现在就让我们拿出圆珠笔,并试着拆开它,观察圆珠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把零件按照拆卸顺序摆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定位课时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5小类: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②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等)。
③与习得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有关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等)。
④与巩固、运用知识技能和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告示)。
⑤与习得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
第二类: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
三、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的现象和误区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探究”与“核心”的理解是偏面的,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法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
看似学生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认识不到它们的优点所在。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因为科学探究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再者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是当前科学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材料,不同的情景场合等多方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指导的价值和效果。
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就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
而不敢指导或介入得过慢与过弱则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采用恰当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要做到适时和适度就显得十分困难。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可取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但是,一些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探究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
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
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以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若要通过科学教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关键。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五、案例描述与评析依据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案例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单元的一个内容。
这位老师把这课的目标与任务定位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初步学习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让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师主要运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
案例2:苏教版《认识液体》一课教学片断本案例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并没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教材的编排理念,一方面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通过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考虑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性问题,也就是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变量,这个案例中的老师假如能很好地把探究性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匹配在一起,那也就不会出现老师直接告诉实验操作方法和学生操作错误的问题了。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案例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本案例采用了典型的引导——探究法,采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案例4:《蚂蚁》课堂实录与评析这个案例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且穿插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交流研讨法、评价法。
同时,教师适时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新式化。
依据教学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案例5:教科版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教学设计特别是这样的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实效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学生探究,教师对活动进行重组,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个实验同时对比进行,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质疑,这无疑是教师教学这一课的亮点所在。
张教师很好地把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研讨法匹配在这堂课中。
同时作为为教师要统筹学期所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选择教学方法A、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案例6:教科版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片段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案例6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再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然后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次探究,得出结论。
B、依据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教学片段很好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C、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发展水平案例8:《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片段这位老师采用了“科学答辩”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智慧。
依据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选择教学方法案例9:《稻谷的观察》一课教学片段老师的反问法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在这里还是相当行之有效的。
依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选择教学方法六、观点与反思1、灵活地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在不同班级同一内容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备课中选取教学方法时进行充分预设,上课时及时调整预设,给学生的生成腾出空间。
如何拟订、落实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
课时目标的设定必须从整体着眼,牢牢把握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反之,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
描述教学目标大致有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观点。
行为主义强调用可以观察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而认知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
但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
一、基本要求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课时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了解目标是否达到。
2、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三要素模式编写的课时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基本要求简称为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需要指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在、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上述要求编写教学目标。
二、具体编写方法弥补行为目标不足而提出的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化的编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