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
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1. 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传统的电力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新型电力系统得以诞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等方面。
2.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利用先进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智能电网具备以下特点: 1. 高度可靠性: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和故障自恢复机制,能够快速诊断和隔离电力系统中的故障,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
2. 高效能源利用:智能电网通过协调和优化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能源流动,实现能源的最佳分配,降低能源损耗。
3. 多能源互联:智能电网将传统的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存等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实现多能源的互联和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可持续性。
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依赖化石燃料等有限资源产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则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产生能源,具备以下优势: 1. 环境友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会产生或产生极少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2. 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广泛,并且不会被耗尽,可以通过更新和再生的方式永续利用。
3. 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可以分布式地发电,不依赖传统的集中式电力生产,使电力系统更加灵活和抗击灾害的能力增强。
4. 能源储存能源储存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传统的电力系统存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应对电力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而能源储存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 能源平衡: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待需要时释放,从而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
2. 抵御波动: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而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平滑能源波动,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 灾后重建: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在突发事件或灾害中提供紧急的电力供应,帮助恢复生活秩序。
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融合技术
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融合技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双重挑战的重要选择。
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作为能源的主要传输和分配平台,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融合技术,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不断更新的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太阳能是最为广泛应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电池储能系统等组成,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再经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供应给电力系统使用。
风能是另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通过风力发电机,风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系统由风力发电机组、变流器、电力变压器等组成,可以将风能转化为交流电,供应给电力系统使用。
水能和地热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
水能通过水力发电站转化为电能,地热能通过地热发电站转化为电能。
这些发电系统都需要电气工程师设计和优化,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靠供应。
二、电力系统的挑战与需求电力系统作为能源的主要传输和分配平台,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实现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平稳过渡和协调运行,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需要更加智能和自动化的运行方式。
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监控系统和智能控制算法,电力系统可以实现对供电质量、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最后是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而这种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
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碳中和目标的全球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
碳中和,即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这一目标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例如,中国政府在2020年9月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也反映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灵活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电力系统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碳中和目标的全球背景与意义不仅在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更在于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新型电力系统在碳中和中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型电力系统不仅具备高效、清洁、低碳的特点,还能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系统保障。
新型电力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使得电力系统中的碳排放量得到显著降低,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综述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长期规划,分析其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规划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阐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含义和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长期规划策略等方面。
我们将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贡献,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指的是在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所占的比重显著提高,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方式,实现电力系统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不断降低。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调度性。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需要通过储能技术、智能电网、需求侧响应等手段,实现电力供应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同时,这一系统还需要具备强大的互联互通能力,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防止因可再生能源波动导致的电力供应中断;另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环境成本,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最优。
电力系统碳排放及低碳电力系统规划
电力系统碳排放及低碳电力系统规划在低碳背景下,低碳电力工业支撑着我国低碳国民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加快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低碳电力系统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一种创新,是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电力系统规划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能够让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因此,研究电力系统碳排放及低碳电力系统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力系统碳排放合理控制的意义1.1符合低碳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个主题背景下,我国开始实行低碳发展战略,希望以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电力系统碳排放合理控制符合低碳发展目标,对于我国的低碳电力工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在控制过程中,政府和投资商共同出资,协同构建项目公司,建立新能源电力系统,不仅能够促进新能源的使用,而且符合绿色能源战略,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法律来维持公司的合法运转,能够实现电力工业的创新发展。
在能源投资环境中,政府将能源重新分配,优化投资容量,既能够满足低碳排放要求,又促进了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
1.2适应电力系统调度传统的电力系统发电出力非常强,冲击波动大,电力系统调度非常困难,对系统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电力系统碳排放合理控制促使低碳电力系统出现,适应电力系统调度,实现了绿色发电上网,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能够满足大量的电力需求。
低碳电力系统是型电力系统,相对于传统电力系统来说,社会价值更高,能够利用绿色发电调度来代替传统的经济发电调度,促进了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低碳电力系统的波动性非常小,在机组调度过程中,能够快速响应调度,而且能够做出正确的调度决策,推进了智能电网的建设。
另外,低碳电力系统具有间歇性,能够给机组调度足够的缓冲,能够有效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减少了系统故障问题的发生。
1.3促进电网企业发展电网企业是电力系统的管理主体,承担着提高电力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工作。
《规划》发布 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
6月1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了路径,并作出“将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的判断,从“大规模发展、高比例发展、市场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几个方面研判了新的发展特征。
《规划》以“双碳”目标为核心聚焦,明确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煤,并且增量在一次能源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一半。
可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规划》指引可再生能源“放量”截至“十三五”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6.8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2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9.1%,主要流域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占5000万吨标煤。
从总量来看,按照《规划》,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10亿吨标煤预期,将比“十三五”末增加47%,增速较“十三五”提升11%;在发电量上,2025年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达到3.3万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加50%,与2021年年底相比,未来4年还需要提升33%。
在《规划》发布之前,我国已经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前者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要求,对于“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提出要求,其中强调要“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后者细化提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而区别于以往,本次《规划》以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国家发改委在解读中称,这是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对资源详查、用地用海、气象服务、生态环境、财政金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政策完善并系统保障,形成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合力。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新型电力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发电方式,采用智能化、高效能源管理技术,将电力系统转变为可持续、低碳、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
本文将就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新型电力系统的定义与特点新型电力系统是指基于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电网技术和高效能源管理技术,构建起来的一种可持续、低碳、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
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可再生能源主导:新型电力系统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发电方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2.智能化电网技术应用:新型电力系统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力的智能监控、调度和管理,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高效能源管理技术:新型电力系统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技术,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3.1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技术创新: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力度,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和发电效率,降低成本。
2.储能技术的应用:开发和应用高效的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建设智能化电网,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监控、调度和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
3.2 推广智能电器和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电器和能源管理系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能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电器设备和能源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推广智能电器和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1.能源消耗的优化:通过智能电器和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智能监控和优化,降低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新型电力系统探讨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探讨分析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本文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景、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后期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为今后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多能互补,微网0 引言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国家战略、全球共识。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部署未来能源领域重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促进自身碳减排、支撑全社会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景、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后期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为今后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和运行特点电力系统是由发输变配用各领域、源网荷储各环节、技术体制各层面紧密耦合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传统电力结构、发展模式、利益格局均面临革命性变化。
电力系统呈现“双高”特性——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力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新能源从补充性电源向主力电源改变,成为电力和电量的供应主体;煤电加速由基本电源、主力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电网调度运行模式、定位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调整;源、网、荷、储之间的互动将成为常态。
从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的主要特征看:能源生产端形成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为供应主体;电网侧呈现交直流混联大电网与多种形态电网并存的格局,传统大电网与局域网互补共生;负荷侧通过电能替代实现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实现源网荷储深度融合。
国家发改委: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 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国家发改委: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复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推动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
为什么要推出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绿色电力交易如何组织实施?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推出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的背景和出发点是什么?答: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要采取有力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
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不稳定等技术特点,电力系统消纳和运行成本将明显上升。
要同时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等多重目标,必须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和市场建设上做出探索创新。
通过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将有意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用户区分出来,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直接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体现出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产生的绿电收益将用于支持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更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问:开展绿色电力交易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在技术上是否做好准备工作?答:在设计研究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开展绿色电力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企业有需求。
许多企业参与绿色电力交易有较强意愿,不少企业表示愿意为绿色电力的环境属性支付额外费用,未来随着更多有意愿的企业参与交易,交易规模将不断扩大。
二是地方有意愿。
一些地区已经就绿色电力交易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有很高积极性,同时也希望从国家层面进行总体设计,明确基本标准和规则。
三是技术可实现。
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全面记录绿色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等各环节信息,保证不可篡改,实现绿色电力全生命周期追踪。
目前,国家电网已将基于区块链的绿色证书交易系统申请专利。
四是交易可组织。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交易平台已实现价格形成、合同签订、优先执行(出清)、优先结算等满足绿色电力交易需求的功能。
电力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
电力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兴起,电力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可再生能源并网是指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电力系统相连,实现电力的双向流动、互联互通。
这项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持续性、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电力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进行探讨。
一、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意义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实现对于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系统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可以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者,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还能够降低能源的成本,减少对于传统能源的消耗,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二、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的基础1. 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首先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
通过引入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接入能力。
2. 电力系统的调度和控制能力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还需要电力系统具备一定的调度和控制能力。
通过优化调度算法、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精准调度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3. 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改进为了更好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还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进行改进。
通过提高发电设备的效率、降低系统的功率损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电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
三、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并网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波动性、不可控性等。
然而,针对这些挑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利用先进的预测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准确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合理调度。
其次,通过增加储能装置的投入,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进行释放,从而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
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发展如何
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发展如何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其中,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发展更是备受瞩目。
可再生能源,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可以在自然界中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这些能源具有清洁、低碳、可持续等显著优点,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特性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
例如,太阳能发电依赖于日照强度和时间,风能发电则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电力的供应难以完全预测和控制,给电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有效融合,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在技术层面,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通过研发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设备,以及优化储能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
例如,新型的锂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从而平衡电力供应。
其次,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也是关键。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控。
例如,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可以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情况和用电需求,灵活调整电力的分配和传输,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再者,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可或缺。
政府需要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上网电价补贴、税收优惠等,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领域。
同时,建立健全的电力市场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公平竞争和有效配置。
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例,他们在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成功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高比例接入。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思考和建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基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期能源行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有利于加快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步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新形势下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而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2020年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8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加速调整,清洁低碳发展特征愈加突出。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能源消费总量将会在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但电能消费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预计将从2020年的7.5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60年的15—18万亿千瓦时。
新能源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成为电能增量的主力军,实现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的转变。
预计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16亿千瓦,装机占比从2020年的24%增长至47%左右,新能源发电量约3.5万亿千瓦时,占比从2020年的13%提高至30%。
2030年后,水电、核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资源和站址约束,建设逐步放缓,新能源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预计到2060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50亿千瓦,装机占比超80%,新能源发电量超9.6万亿千瓦时,占比超60%,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二)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新能源具有典型的间歇性特征,出力随机波动性强。
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型负荷尖峰化特征明显,最大负荷与平均负荷之比持续提升。
发电侧随机性和负荷侧峰谷差加大将对传统电力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要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愿景目标,我们还需要应对以下问题:一是电力系统的可靠容量不足。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包括以下关键技术:
1. 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2. 储能技术:将电力能量进行储存,以平衡电力供需之间的差异。
3.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电网的高效运行和管理。
4. 多能互补技术:将不同能源系统相互补充,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5. 微电网技术:将电力系统划分为多个小型独立的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发电和供电。
6. 电力系统仿真和优化技术:通过电力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案,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7. 能源管理技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进行监控和管理。
8. 电力网络安全技术:保护电力网络免受黑客攻击和恶意破坏,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可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智能化管理。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摘要:目前中国电网的特点是容量大、多回路传输、直流等,并且风力发电和大规模光电混合电网有了新的形式。
由于这种电网结构比较复杂,其组成部分也比较多样化,该系统的实施过程将产生重大干扰问题,对AC/DC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重大挑战。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有效利用电力密切相关。
本文是以建设新能源为基础的新电力系统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构建;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调整巩固阶段,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以及全球能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下,坚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出路。
低碳节能化势必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我国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中CO2排放最大的部门,要进行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好电力产业节能潜力。
文中的研究,对我国电力行业产业结构、节能减排、低碳模型进行了分析,以期望找出电力低碳化发展影响因素与路径。
1特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中心意义就是实现真正的“纵向垂直互补,垂直网络负载能源存储协调”的帮助下相关的技术手段,减少一次性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比重,最后逐步使可再生能源占据电力资源结构的主要位置。
新能源发电系统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特点,新能源集成产生的振荡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新能源比例越高,振荡问题就越严重,新能源的普及不仅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会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率产生重大影响。
选择将传统煤燃发电系统转化成新能源电力系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可重复性及可利用性。
风能、核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清洁改造电力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深入渗透率高,导致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有着严重的不稳定性。
特别是分布式发电的“弱调度”特性,使高渗透电力系统的运行难以控制。
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逐渐降低,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成为了当今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相比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它们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因此在实现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首先,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能源的供需矛盾。
传统的化石能源主要依赖于有限的矿藏,其供给受到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的限制。
而可再生能源具有分散分布和广泛可利用等特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性。
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且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
其次,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有助于实现能源的洁净化和碳排放的减少。
传统能源的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
而可再生能源以其无污染和低碳排放的特性,成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电力系统中,可以大幅度减少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并逐步实现能源的洁净化。
此外,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还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以集中式发电为主,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分布式发电,因此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
通过引入智能电网技术和能量储存技术,可以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系统,实现电力的高效利用和供需的平衡。
例如,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可以通过储能设备来解决,这样可以使得电力系统更加灵活和稳定。
最后,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对于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节约能源成本,而且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因为能源的战略角力而引发的地缘政治问题。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是当今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对可靠、高效、清洁的电力供应的需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当今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一、加强电力系统规划和管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从规划和管理层面进行统筹安排。
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的电力规划,明确电力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同时,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管,完善电力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包括改善电力发电结构、提高电力利用效率等方面。
首先,应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要鼓励节能和能源管理,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三、推动电力技术创新和应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电力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电力设备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
同时,推动先进的电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普及,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建设智能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建设智能电力系统,实现电力信息的集成、共享和智能化管理。
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设施,实现对电力供需的实时监控和调控,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优化和管理,提高电力供应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电力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加强电力安全保障。
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电力安全风险。
加强电力系统的防护设施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抗干扰和抗灾能力。
同时,加强电力安全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电力系统运维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推动国际合作和交流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与国际先进电力技术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备,推动国内电力系统的升级和改造。
碳中和的相关政策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有:
1、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2、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3、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
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4、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5、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6、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国家电网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
国家电网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多能互补:风光电热协同供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能互补意味着源侧由多种能源的简单叠加过渡为基于复杂多能流网络协同的多种能源联动性、系统性的大时空尺度优化配置,而负荷侧也变为了可满足用户电-气-热-冷多元化需求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就电源侧而言,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多能互补体系下,水力发电的定位会由电量为主逐渐转变为容量支撑为主;光伏发电也向着发电主力军的身份转变;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的光伏布局方式,将大大提升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电力负荷水平以及新能源消纳水平;分散式风电布局可突破土地资源稀缺、风速低以及环保等条件限制;积极稳妥地发展第四代核电技术,对于提高核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比重对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大力推进火力发电技术的改革,实现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以及碳捕获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保障电网韧性与可靠性,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于负荷侧而言,具有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特点的区域负荷综合能源技术对提高电能质量以及节约用户用电成本具有现实价值。
电气热冷氢等各类能源融合互补,将有效解决新能源接入电网所带来的的波动性与随机性问题,显著提高局部区域新能源供电的可靠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
多态融合:源网荷储一体转变在电网形态方面,新型电力系统电网形态呈现特高压主电网与微电网、局域网的融合发展,交流大电网与交直流配电网共存等显著特征。
而传统电网调度所表现出的“源随荷动、只调整集中式发电”特征,也逐步转变为适应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变”。
微电网可以将新能源电能以分散式、小容量的方式接入电网,并通过微电网内的电力负荷进行就地消纳,弥补大电网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主电网+微电网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推动可再生电力的长远发展。
在源网荷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下,电力行业也催生了“多站合一”、“虚拟电厂”新的行业形态。
“多站合一”以变电站传统结构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密集变电站作为基本资源,实现储能电站、数据中心、光伏电站以及北斗地基增强站等功能单位的深度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力系统
受化石能源资源有限性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潜力大、对环境影响小并可永续利用的特点。
但同时还具有能量密度低、存在间歇不连续等问题。
如何破解可再生能源的不连续性与能源需求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核心问题。
为了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在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转变思路,加快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电力系统。
加快开发和应用储能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可再生能源转化成符合要求的电力;二是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力必须与用户的电力需求相平衡,这是由电力供需的瞬时平衡特性决定的。
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界客观运行产生的能量,是不能人为调控的,如风能和太阳能等,都具有不可控制和间歇随机的特点,往往在用电低谷时发电量大,而在需要用电的时候又发不出来。
如果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具有随机间歇特性的可再生能源,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连续性与用电需求连续性之间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加快开发和推广大容量储能技术是促进规模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电力系统中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大容量储能技术,也是以电站方式管理的储能技术。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的增加,仅靠抽水蓄能电站还不够,还应重视分布式储能技术的应用。
分布式储能技术的应用一是在发电侧,主要是在风电和太阳能电站内配置必要的储能容量,用于调节风电和太阳能电站的发电出力特性,使其较好地适应用电负荷变化需要,减少风电、太阳能发电随机间歇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二是在用户侧,在包括居民在内的所有电力用户中,都配置必要的储能设施,用于调节用电的不平衡性,使用电特性尽可能做到平稳,以减少用电变化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可以设想,今后每个电力用户包括家庭电力用户都是一个可独立运行的电力系统,它的电源就是类似电池的储能设备,与大电力系统联网运行,在用电负荷低谷时可向储能设备充电,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储能设备可为用
户提供电力,使用户的用电特性尽可能平稳,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时还可以独立运行,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实际就是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
这种设想在电力系统中配置储能设施的做法,必须建立在储能技术经济可行的基础上。
目前,还没有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储能技术,这是今后需要努力攻克的技术,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商机。
更新观念推动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
在目前全球每年160多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费总量中,90%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在为人类带来空前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化石能源资源问题外,最主要的就是气候变化问题。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化石能源大量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
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今后20~50年将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时期,转变的目标和方向就是用碳含量低的能源替代碳含量高的能源,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最终实现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进入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新时代。
要实现能源转型,就必须在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上逐步进行调整。
例如燃煤火电的年利用小时数问题,过去,我们长期处于缺电状态,火电的年利用小时很高,有些机组甚至达到7000到8000小时,并认为低于5000小时电力就过剩了,就不应该再建新的电厂了。
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在内,其设备年利用小时数都不会太高,从目前来看,水电平均在3000小时左右,风电平均在2000小时左右,太阳能发电平均在1000小时左右。
特别是受自然特性的影响,风电、太阳能发电容量都不能作为有效容量看待,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电量,用来替代火电发电量,节约化石能源资源。
如以这样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未来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应由常规能源发电机组满足,电力系统的用电量由常规能源发电机组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提供,并要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随着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的增加,常规能源的发电利用小时数就会减少。
由此展望未来能源系统,应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以常规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体系。
按目前的技术来看,未来的电力系统,应是以核电提供主要基荷,以可再生能源提供系统主要电量,以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提供运行调节,以化石能源发电为补充,具有智能化特征的电力系统。
为实现这样的转变,应按照这样的思路和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积极推动能源系统的转型。
加快推进改革构建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代电力系统
目前电力系统主要以集中大型电站为主,电力的流向也是固定的,即发电厂发电经升压后送往用电地区,再逐级降压至用户需要的电压等级,以满足用户的电力需要。
电力系统的特点是发电站数量较少,电力用户数量很多,电力系统管理者根据用电负荷的需要调度发电站,要求发电站增加发电容量或减少发电容量,以保持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资源分布广,能源密度低,更适宜于小规模分散开发和利用。
比如太阳能资源到处都有,都可建太阳能发电设施,装机规模可大可小;生物质资源也很分散,也适宜建设小型发电设施,如目前的沼气发电和气化发电。
从发展趋势来看,只要资源和条件允许,电力用户未来都有可能安装小型发电系统,在城市的建筑屋面和空闲场地、农村的荒山荒坡和农民的房前屋后等地方,都可以建设光伏发电站。
我国如果人均建设1个千瓦的光伏发电,全国总计就会超过10多亿千瓦,而每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仅需安装几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
德国目前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已达到2500多万千瓦。
可以设想,今后的电力系统会像今天的互联网络,电力用户都会安装必要的发电设施,电力用户同时也是发电商,既可以从电网得到电力,也可以向电网输送电力,形成以分布式发电为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然而,目前我国分布式发电受到严重制约。
这固然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政策问题和电力管理体制问题。
要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必须对电价政策和电力管理进行改革。
一是要明确支持分布式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政策,形成鼓励千家万户建设分布式能源发电的政策体系;二要形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自由上网的电力管理体制,实施输电、配电、供电三者利益相分离的管理体制,输电和配电企业为公用事业单位,按过网的电量收
取过网费用,输送的电量越多,收取的费用就越多,得到的利益也越多。
把供电环节放开经营,鼓励有实力企业参与供电环节的经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提高电力服务水平,形成有利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力管理体制。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从技术上讲是不会有制约的,不会因为可再生能源比重大而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但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会在经济上付出更多的代价,要求电力系统有更多的发电备用容量,电网输送能力也要更大些,电网结构更坚强些,整个电力系统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会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要求会更高,电力用户也需承担更高的电价。
也就是说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能源之路,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
从目前能源技术和管理来看,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解决好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现代电力系统的融合问题,要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的电力系统,既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又要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的作用,积极推动能源体系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