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第一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 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体会
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会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王富玲听了王崧舟老师讲座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次的讲座又是围绕着当新最新最热的核心素养展开,使我很有收获。
王老师在部修人教版教材中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的诠释了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方面的基础,背景以及最终的目标。
部编版教材解决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问题和策略问题,为防止过度操练,他们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
“隐在”系统1.单元导语2.选文系统3.课后练习4.语文园地“显在”策略1.一课一得2.得不离境3.三位一得4.得得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更好地落实语文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充分地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志,和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立意高、选文更加精且编排也更加美,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令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强化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想要有效地使用统编版教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探究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准确地认识并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李艳茹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是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从字里行间,你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
王崧舟老师在他在《我的语文人生》第三讲中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
”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
他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改诗(改“绿”字),辩诗,和疑诗。
一堂课下来,非常流畅,也很自然,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但就是缺少了点什么,细品之下就能发现,这位老师上课时一直紧紧围绕的是这首诗的语言——语文本体,改学生认为更好的字,这首诗的内容哪里出了问题,改成什么样更好。
但事实上,一首古诗,需要教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诗人、朝代、诗歌的背景以及一些特殊字词所隐含的时代意义。
王老师就把诗中的“春风”与时代背景——王安石被二度征召实行变法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春风”的潜台词是“皇恩”,还举了李白、孟郊诗中的“春风”之意来解说。
还有该诗中的“明月”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看看名人,反思自己,颇有感触。
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
就上例,如果你平时不读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你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价值传承之后形成的文化”?如果你仅仅是泛泛的讲将这首诗的意思、语言等教给学生,你的课堂可以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我行走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里,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让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的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一、语文教师的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每次听完王老师的课,都深深地被他所折服。
王老师在课堂中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
能把一个沉闷的课堂,通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变得活跃起来。
为什么王老师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这些与王老师读了大量书籍有关,用王老师的话来说是:“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呀,正是由于王老师的博学,才能在课堂中胸有成竹,才能从善如流。
二、坚持做好文本细读。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用诗化的语言给文本细读一个形象的描述。
文本细读,是“慢慢读,欣赏啊”,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只有这样,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才会脱胎换骨;是“沉入词语”,以达到和文本的全身心接触、亲密接触;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因为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读常新的;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见微知著,洞察一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和韵外之旨;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第一篇: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观看王崧舟老师课堂有感今天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慈母情深》两课,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王老师非常善于运用引导性评价。
评价是一种艺术,如果能正确使用评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评价产生的作用,将会远远超出评价本身,它不但是对“当事”学生进行评判,更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引导。
尤其是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能够把比较生涩的方法指导不露痕迹地融合在对学生生动的评价中,学生非常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朗读的方法。
这样的引导,怕是要比直接的方法说教效果好多了。
二是王老师的课堂整体感觉素、朴、真。
没有任何花哨形式的东西,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
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没有多余的教具,没有看似花哨的表演形式,所有的环节设计都有它的实效性。
朴朴实实、真真实实的课堂,却给了孩子真正的提高。
三是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
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如此,不是为赶课堂的进度,不是为表演自己的设计,而是真正关注孩子知识的达成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
四是课堂充满激情,非常投入。
课堂需要激情,尤其是语文课堂,更需要老师的投入,只有老师自己能够走进文章,投入情感,充满激情,孩子才能受到感染,才能跟随老师进入文本,用心体悟。
名师的课堂总是如此,无论是于永正老师、王崧舟老师,还是窦桂梅老师,都是如此,或许他们的讲课思路不同,观点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不仅是上课的孩子们,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往往被他们的激情感染。
五是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常说,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应该怎么发挥?王老师的课堂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这个主导作用,要适时体现,出现在最需要的时机,这个主导作用,要因地制宜,要善于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引导他们。
唯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起到他的点播调控引导作用。
阅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有感
阅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有感阅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有感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撰写的《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如缕缕春风拂面,又似涓涓细流浇灌我那干涸的心田,给我送来了夏日里的丝丝清凉。
在这部《诗意语文教育》中,集中了王老师近几年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是他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虽未亲临现场,但我能够深切地感悟从王老师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令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滋心的感受,对我平常那近乎麻木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触动。
书中王老师精辟而形象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诗意语文,那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只要它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精神契合的、追寻幸福的、实现自我的、充满智慧的,那就是诗意语文。
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真是愧对学生,愧对自己。
上课时,即兴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课后的反思策略也只做表面功夫。
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其实我也挺讨厌这样的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理想抱负,都已不在。
而这次读了《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又激发了我灵魂深处的那份感动,那份纯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上好语文课,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老师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要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不时地产生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
在书中我学到好多王老师的独门秘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要修炼绝招。
比如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
把课堂教学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然后再还原成教学理论;把理论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修炼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篇一: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20级汉文三班王自强202002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精选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暑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十二集“爱上语文”系列百家讲坛,在网上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部分课例。
引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这十二集中,王崧舟老师在向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强调一个正确的观念: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学好语文,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
学语文要以学做人为第一要义。
学语文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学中国古典诗词,就是学中国文化。
这些可谓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耳熟能详的金句,我们往往会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王崧舟老师用这些金句再一次为所有的语文老师明晰了为什么学语文,怎样才能爱上语文。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思考。
一、读诗是有思维路径的王崧舟老师在爱上语文第1讲语文中的文化美中,讲了两首诗,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另一首是江雪。
在讲泊船瓜洲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王安石没有安全意识,而在讲江雪时,又有学生提出来,这么冷的天,这个老爷爷为什么在这里钓鱼?孩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是从实用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读诗的,他的思维路径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加以引导。
王崧舟老师提出读诗时思维的路径,不能是从实用的角度、纯理性的角度来读。
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这样说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的读,充满想象力的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诗的逻辑是情感的逻辑。
语文老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读诗的时候做一些必要的点拨指导。
王崧舟老师不但关注了读诗时的思维路径,他还给我们所有老师传授了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二、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在爱上语文三读诗中的厚与薄这一集中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抓手,王崧舟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作品读厚,王崧舟教授提出书读百遍不是数量上的要求,而是层次上的要求,质量上的要求。
那怎样才能把一首词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读厚呢,王崧舟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三条思维路径:一是参考别人的体会和感悟。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后感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后感学情分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作为教师,课前备课时备学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那么备学情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一书让我对“学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美其所美》一书共分为五讲,分别是: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分析课堂学情第二讲语文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第三讲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第四讲语文教师如何改进“课堂理答”第五讲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境界今天重点说说感受最深的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分析课堂学情”。
《桃花心木》大家都不陌生,是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段文字就是本文的主旨与核心。
毫无疑问,对这段话的教学应该成为这堂课的重点。
从这段文字的内涵来看,它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基于学情的考虑,学到这段话的时候王老师让学生自主质疑。
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经得起考验?”有的学生说:“我们怎样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些学生的质疑是不是学情?作为教师,我们要不要关注?我们应不应该把它们转化为教学内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课上应不应该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解决这些问题呢?文章写到结尾,大家就会更加清晰。
书中提到:真实的课堂里并不存在抽象的、静止不变的学情。
何为抽象的、静止不变的学情?比如:我们日常备课时会考虑到某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好,学习习惯比较好,大多数同学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像这种泛泛的学情分析就是抽象的,甚至是教条的。
在学习某个具体的文本时,在推进某堂具体的课的时候,这样的学情分析指导作用和意义并不大。
图片那我们应该怎样分析学情呢?王老师认为,有意义的学情分析,大体上需要经历三个步骤。
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我去年收获最大的就是读了几本好书,其中一本就是《王崧舟讲语文》。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教授的《慈母情深》和《枫桥夜泊》都曾在小语界引起轰动。
小学语文该怎么教?王崧舟在这本书里有他独到的诠释,所有的章节段落都是取自他的演讲稿。
他的语言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发人深省,一不小心你就会不知不觉陷入他诗意感性的文字里,纠缠在语文与生命的漩涡里,然后发出仰天感慨:原来应该这样教语文啊!一个寒假的时间,我常常就俯在桌前默默地着翻阅,接受着来自书本的一次又一次洗礼,他用文字一遍一遍唤醒着我内心的某种期待,常常突然会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
他说人生应该有四种境界。
“境界不同,对职业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和解释也就不同。
〞首先是功利境界,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教书就是我的饭碗。
好好教书,才能好好生活,这一点完全正确。
但是如果始终停留在这个境界,单纯只是为了赚钱而教书,王崧舟不客气地说:“老师啊,您是要了一辈子的饭啊!〞其次就是上升到了道德境界,就是为了肩上的这份责任而教书,因为你面对的是全班四五十个承载着全家甚至是几代人的希望,为了这份责任和希望,怎能不好好教书呢?可是冷静下来一想,你会发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为学生而活,为家长而活,为校长而活,这样有意义吗?“人不能总是为别人而活吧?〞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超越,必须得提升自己的境界。
第三重境界那就是科学境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做科研型的老师。
那时你就不是为谁而活了,你是在为学问而活了。
你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更新是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怀着一种憧憬、怀着一种期待、怀着一种惊奇进入了课堂。
〞“你在试验你的思想,你在考量你的做法。
〞你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了做学问的趣味,这应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最后,第四重境界那就是生命境界了。
时间就是生命,你每天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并为更多的生命付出,期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有感于王崧舟诗意语文
《教师读书笔记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有感于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就是生命你每天都消耗己生命并更多生命付出期待“生命与生命交流生命与生命沟通生命与生命美丽邂逅,王崧舟举了永正老师上《新型玻璃》课学生反复课是反复老师提出问题“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几分钟那孩子做出了这样回答“课共介绍了5种玻璃它们分别是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我年收获就是了几其就是《王崧舟讲语》特级教师王崧舟曾教授《慈母情深》和《枫桥夜泊》都曾语界引起轰动学语该怎么教?王崧舟这里有他独到诠释所有节段落都是取他演讲稿他语言而诙谐幽默而发人深省不心你就会不知不觉陷入他诗感性里纠缠语与生命漩涡里然发出仰天感叹原应该这样教语啊寒假我常常就俯桌前默默地着翻接受着次又次洗礼他用遍遍唤醒着我心某种期待常常忽然会让我恍然悟原我直都是错他说人生应该有四种境界“境界不对职业和人生义体验和释也就不”首先是功利境界工作就是了生存教就是我饭碗教才能生活这完全正确但是如始终停留这境界单纯只是了赚钱而教王崧舟不客气地说“老师啊是要了辈子饭啊”其次就是上升到了道德境界就是了肩上这份责任而教因你面对是全班四五十承着全甚至是几代人希望了这份责任和希望怎能不教呢?可是冷静下想你会发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学生而活长而活校长而活这样有义吗?“人不能总是别人而活吧?”所以这候必须超越必须得提升己境界三重境界那就是科学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讲要做科研型老师那你就不是谁而活了你是学问而活了你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更新是己理念和方法“怀着种憧憬、怀着种期待、怀着种惊奇进入了课堂”“你试验你思想你考量你做法”你教学程到了做学问趣味这应该是种很高境界了四重境界那就是生命境界了就是生命你每天都消耗己生命并更多生命付出期待“生命与生命交流生命与生命沟通生命与生命美丽邂逅”“支付是生命结缘是生命收获还是生命”每次上课都要有“活当下”思想如每次提出问题你都只是期待正确答案那你永远只能焦虑、矛盾其实这对语老师说是矛盾提出问题当然期望得到正确答案有了正确答案教学才能正常进行也许数学可以这样想语是绝对不行王崧舟举了永正老师上《新型玻璃》课学生反复课是反复老师提出问题“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学生回答说“课介绍了五种玻璃种是吃音玻璃二种是夹丝玻璃三种是吸热玻璃四种是变色玻璃”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坐下而是增加难希望学生能说得简洁些学生面露难色想坐下了如你是活下刻那就会遍地寻答案麻烦也会接踵而老师却是利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他淡定地对孩子说“孩子别忙坐下老师看你有这能力要不再想想?”那是借班上课老师定不太了学生情况如遇到是差生那又该如何呢?当全场都十分安静期待学生回答而老师呢却直从容得看着那孩子几分钟那孩子做出了这样回答“课共介绍了5种玻璃它们分别是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回答得非常简洁老师这样夸赞孩子“说得说得妙妙就妙‘分别是’三你节省了整整十五孩子如你刚才坐下了你就失了次展示己才华机会这样机会可不多啊”全场片掌声这就是活当下这就是享受课堂你选择了怎样生命状态就定你将收获怎样生命完了这我也直思考我现出什么境界我还应该向怎样境界奋斗每堂语课上我是享受还是备受煎熬?我让那些力图获得新知生命们付出了怎样努力王崧舟话寓深远可以供我整教师代细细品与思考我到了黎巴嫩学师纪伯伦句话以其与行共勉“工作是看得见爱通工作爱生命你就领悟到了生命深刻密”。
王崧舟的语文人生境界——读《王崧舟讲语文》
王崧舟的语文人生境界——读《王崧舟讲语文》作者:徐文祥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9期读完了《王崧舟讲语文》,我心里颇有些感触。
王崧舟老师幽默风趣的谈吐如在眼前,他阅读各类书籍,广博的知识和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刻细致,都令我十分敬佩。
王老师无书不读,正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厚度,才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纵横捭阖。
这恰好是一位教师进行专业研究和对他人引航所必需的。
王老师能够把许多问题简单化,并且很清晰很浅显地把问题说清楚,这都是因为他那刻苦钻研的精神。
王老师在书中说到自己一次上课失败的教训,当时王老师不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还从中摸索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经验。
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教师做学问的精神和睿智。
钻研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件苦差事,可是对于王老师来说,是件乐差事、甜差事、美差事。
每当自己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时,他总是表现出来一种孩童般的得意。
王老师追求诗意的语文境界。
诗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他总是能够将一些看似虚空的东西说得那么具体,那么具有可操作性。
王老师的许多做法中,我觉得最具有实际意义的还是他的文本细读。
一件事情,他不但自己做了,而且还带动了其他教师,让更多的人在其中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种在实践中探索和成长的方式,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去尝试的。
作为一位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前提。
王老师在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文本细读并不是简单地理解文本本身,而更多的是在文本基础上寻找更多的资料,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自己思考后的独特理解。
王老师最多的关注点还是语言文字本身。
汉语言的丰富精彩,让王老师在捕捉文本语言中完成了对思想和主题的把握。
于细微处见精神。
真正能够发现细微处的价值是需要慧眼的。
要具有火眼金睛恐怕还是需要进行锻炼,锻炼的方式离不开读书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一位教师的厚度决定了他在一条路上行走的距离。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和感受有了不少收获。
首先,王崧舟在书中强调了诗意和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
们应该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诗意。
这
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运用方式,激发了我对语文的
热爱和创造力。
其次,王崧舟在书中呼吁人们要关注诗意语文对人的成长和修
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诗意语文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丰
富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诗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培
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这样的观点深深触
动了我,让我更加重视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也提到了诗与教育的关系。
他
认为,诗意语文应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一观点引
发了我对教育领域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诗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美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我相信,只有将诗意融入语文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美妙和深刻。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读后感】篇一: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
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
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
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
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
《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
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王老师爱读书。
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让人陶醉的读物,作者王崧舟用他独特的文风和才华,展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和诗歌的力量。
这本书以诗意为主线,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了语言之美。
王崧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
同时,书中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入,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也有表达内心感受的诗篇,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诗歌让人如痴如醉,引发了我对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与此同时,王崧舟在书中还注入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修养。
他通过他的诗歌,呼吁人们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语言的美妙,要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魅力。
他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读完《诗意语文王崧舟》,我对语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我明白了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得到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王崧舟的诗歌还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力,它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激情,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文字的魅力。
总之,《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读物,它让人们领悟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和诗歌的力量,也更加确定了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目标。
希望这样的读物能够更多地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美妙。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精选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记录了王老师2005年至2007年间在全国首届智慧课堂名师高峰论坛、浙江骨干教师研修班和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的讲座。
这些讲稿记录了他对“诗意语文”的追寻过程,记录了他的专业成长之路,记录了他从细读文本到生命对话的一些实例。
从一开始读,我就被吸引了,越读越惊喜。
那些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那些对文本的别致解读,那些含义深刻的至理名言……都让我不时停住,反复咀嚼品味。
这本书,洗涤了我的思想,充实了我的内心,受益匪浅。
定位自己他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人生四境界。
”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有着这样四重境界。
第一重功利境界,把教书当饭碗;第二重道德境界,把教书当责任;第三重科学境界,教书在做学问;第四重生命境界,教书就是生命的状态。
王崧舟老师说自己当老师,特别是当语文老师是自己的一种天命。
他是将语文和生命融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所有的课都在是为自己上,"我的人生就是有一节一节的课组成的,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的意义组成的。
"这个时候,上课就变成了享受上课。
如书中所说,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
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面对教师这份职业你是以此“安身”,还是以此“立命”?很多年后,当你听到你现在的学生告诉你,你教给了他的东西让他受益一生,那么你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成就了学生的人生,就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修行他为我展示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读行天下”,教师教的是底蕴,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篇1进入五年级后,我比之前备课更加精细了。
每次备课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各种资料,但上课的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如何追求更高的备课效率呢?我翻开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他在书中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的详细描述,让我这个年青语文老师茅塞顿开,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重新审视。
什么是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中说道,文本细读就是引导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字里行间阅读。
而慢下来,沉入词语,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功夫,却非一日之功!王老师举了他讲《小珊迪》一课前进行文本细读的例子,他以自己对语言的敏感,从每个词语、每句话中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可见他细读文本的功夫之深。
然而,只有这样的文本细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和神韵来。
文本细读的功夫怎么练?首先在备课时,打开课文,先是干干净净地读。
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
在读中始终保持对文本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
其次,让自己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生活中的角色。
你要不断问自己,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的问中,文本就被你掰开了,揉碎了,最后被你消化了,吸收了。
当你真正练就了文本细读这一功夫,教材这一关才算通过,而此时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读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花大量时间备课,课堂效率却不高。
那是因为我对文本细读得不够,对教材没有熟烂于心,就无法自如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要想课堂高效,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文本细读。
其实,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也就有多美!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和精神高度,才能真正从文本中读出神韵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王崧舟讲语文》
有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李艳茹
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是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从字里行间,你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
王崧舟老师在他在《我的语文人生》第三讲中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
”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
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
他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改诗(改“绿”字),辩诗,和疑诗。
一堂课下来,非常流畅,也很自然,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但就是缺少了点什么,细品之下就能发现,这位老师上课时一直紧紧围绕的是这首诗的语言——语文本体,改学生认为更好的字,这首诗的内容哪里出了问题,改成什么样更好。
但事实上,一首古诗,需要教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诗人、朝代、诗歌的背景以及一些特殊字词所隐含的时代意义。
王老师就把诗中的“春风”与时代背景——王安石被二度征召实行变法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春风”的潜台词是“皇恩”,还举了李白、孟郊诗中的“春风”之意来解说。
还有该诗中的“明月”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看看名人,反思自己,颇有感触。
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
就上例,如果你平时不读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你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价值传承之后形成的文化”如果你仅仅是泛泛的讲将这首诗的意思、语言等教给学生,你的课堂可以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
而小小的一字一词,在王老师眼里,似乎都蕴藏着深厚的内蕴,都可以挖掘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当然,我们上语文课不只是诗歌,还有其它的内容,而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需要你去挖掘,然后阐述给学生。
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学生与文化之间最直接的导体了,而要成为这名副其实的中间体,我们自身就必须要有资本。
此时,书就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回想从参加工作以来,书离我似乎已越来越远。
被逼着读的,是那些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的混证书的书。
乐意捧起的,是那些消遣类的报纸杂志。
时常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有一种浮躁中难以沉静的漂浮,找不到塌实的感觉。
苦闷着却又一时找不准理由,日子就在这样的自寻烦恼中紧张而散漫的消逝着,无从依托。
但最近几年,我的读书观似乎在不经意中悄悄发生着变化,虽然起先大多还是学校要求读的,但心底时不时地会泛起一股思绪:不读书不行,不读书就不会写,就不会说,就不会教。
于是,我也就经常翻阅着《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探索——小学语文:《小学教学设计》、《中国师德手册》、《王崧舟讲语文》、《小学语文教师》等,虽记不住什么精深道理,但日后再见也有一种熟悉之感。
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迫切地需要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提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改实践更需要前沿性的理论支持。
这需要我们每时每刻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倡导学生的阅读,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
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
诚如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自己没读过,你又何以去指导学生你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这些学生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的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收益。
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来读书,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更加善于思考,让自己更加远离浮躁,让自己脱离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