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奖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1916年未颁奖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1923年R.A.米利肯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1926年J.B.佩兰(法国人)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1928年O.W 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1934年未颁奖1935年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1944年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1946年P.W.布里奇曼(美国人)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1948年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W. 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1961年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国人)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1967年H.A.贝蒂(美国人)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1968年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年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1970年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H.阿尔文(瑞典人)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1972年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1974年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1977年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1978年P.卡尔察(俄国人)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1981年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做出贡献1982年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1983年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1985年K. 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1988年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1989年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1990年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凝聚态诺贝尔总结

凝聚态诺贝尔总结

凝聚态诺贝尔总结凝聚态物理是研究物质在固体和液体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凝聚态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物质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应用物质世界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因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也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

固体是凝聚态物质中最常见的形态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奖项中多数是与固体物理学相关的。

例如,在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对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发现和研究。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体,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和机械强度,被认为是未来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

除了固体,液体也是凝聚态物质中的一种重要形态。

液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液体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相变等方面。

在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利奥·埃斯纳和阿尔伯特·弗拉纳因,以表彰他们对液体氦的研究。

液体氦在极低温下表现出超流动性,即在无粘性的情况下流动,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重大突破。

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还涉及了超导性和磁性等方面。

超导性是指某些物质在低温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为人们认识了超导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卡尔·穆勒和约翰·贝德诺兹,以表彰他们对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使得超导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可行。

磁性是凝聚态物质中另一个重要的性质。

磁性材料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和应用,如磁存储器件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等。

在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彼得·格鲁恩伯格和阿尔伯特·菲尔斯,以表彰他们对磁性材料的发现和研究。

他们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磁性材料的微观机制和性质。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了半导体物理学、光子学等领域。

2023诺贝尔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2023诺贝尔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2023诺贝尔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或科学家们。

由于诺贝尔奖的评选是保密的,因此具体的获奖者要直到2023年才会公布。

凝聚态物理涉及研究固体和液体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包括超导性、磁性以及电子、声子和自旋等粒子在固体中的行为。

可能的获奖者之一可能是对新型凝聚态材料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例如,在2023年获奖的科学家可能是在石墨烯或二维材料方面开展了重要研究的科学家。

这些材料因其特殊的电子、光学和热学性质而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焦点。

另一个可能的领域是拓扑绝缘体和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

这些研究在凝聚态物理和拓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未来能源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尽管如此,要确定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具体领域和获奖者,还需要等到2023年10月发布的官方公告。

诺贝尔物理原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原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原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五个部分之一,用于表彰在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它的创建源于诺贝尔的遗嘱,他要求该奖旨在表彰“对人类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

自1901年起,该奖项已经被授予了超过20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他们的工作涉及从原子粒子到宇宙奥秘的各种主题,为物理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无疑是诸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宇宙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探索。

这些成果不仅启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1年,首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

他因发现了Röntgen射线而获得了这个奖项。

这项发现为诸如医学成像、材料检测和天文学等领域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为提出了相对论而获得了这个奖项。

相对论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本质联系。

它也是现代科技中许多颠覆性技术的基础,如GPS、核能和半导体技术等。

另一个开创性的理论是量子力学,它探讨了基本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1929年,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这证明了电子具有自旋,这是一种新的物理属性。

这项成果引发了量子场论的研究,并为理解基本粒子的各种性质提供了奠基性的基础。

1988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针对研究基本粒子的新现象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理论解决了Emmy Noether定理中的对称性问题,这促进了我们对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解。

此外,诺贝尔物理学奖还为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2年,半导体理论的奠基人尼古拉斯·布隆缪尔和约翰·巴丁获得了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半导体物理学中的重要现象,这将半导体技术从实验研究推向了现实应用。

2004年,哈里·克劳斯·诺夫和约翰·霍尔德雷得因发现了单个分子电器中的电子传输现象而获得该奖项。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斯坦伯格
英国 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W.保罗
德国
H.G.德梅尔特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 激射技术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 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 或离子
1990 J.杰罗姆 H.肯德尔 R.泰勒
美国 美国 加拿大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 证明
年份 获奖者 1991 P.G.德燃纳 1992 J.夏帕克
德国 法国
获奖原因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 辐射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 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 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 辐射的经验定律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 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 中的分裂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 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 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 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 并制成液态氦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 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 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 原子点阵结构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年份 获奖者 1917 C.G.巴克拉 1918 M.V.普朗克
1919 J.斯塔克 1920 C.E.吉洛姆
国籍 英国 德国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
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
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 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G.L.赫兹
德国 德国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化学奖1970-1985 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2000 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11 年丹·谢赫特曼(以)准晶的发现[5]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物理学奖1970-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 理论”"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BCS-theory"[73]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国美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respectively"[74]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国英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 布赖 的现象” 恩·戴"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维·约瑟 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 夫森 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74]1977 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国美“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systems"[78]内维尔·莫特 国英约翰·凡扶累克 国美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 low- temperature physics"[79]1982 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 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 transitions"[83]1985 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thequantized Hall effect"[86]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显微镜"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electron microscope"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ceramic materials"卡尔·米勒瑞士皮埃尔吉勒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forfor studying order 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 be generalized to morecomplex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 里的超流动性”"for their discovery ofsuperfluidity inhelium-3"[97]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heterostructures used in high-speed-and optoelectronics"[101]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 of theintegrated circuit"[101]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国美“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for the achievement of Bose-Einsteincondensation in dilute gases of alkaliatoms, and for early fundamental studies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densates"[102]卡尔·威曼国美沃尔夫冈·克特勒国德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国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superfluids"[104]维塔利·金俄罗斯兹堡安东尼·莱格特英国美国2007 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108]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9 年高锟英国 美国 [110] “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111]威拉 德·博伊尔 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111]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 年安德烈·海姆荷兰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regarding the two-dimensionalmaterial graphene"[112]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英国俄罗斯。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dward Purcell,1912—1997),以表彰他们发展了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作的发现。

1945年12月,珀塞尔和他的小组在石蜡样品中观察到质子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年1月,布洛赫和他的小组在水样品中也观察到质子的核感应信号。

他们两人用的方法稍有不同,几乎同时在凝聚态物质中发现了核磁共振。

他们发展了斯特恩开创的分子束方法和拉比的分子束磁共振方法,精确地测定了核磁矩。

以后许多物理学家进入了这个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兴实验技术,几年内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所谓核磁共振,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

核磁共振的发现,跟核磁矩的研究紧密相关。

追根溯源,还要从原子核的发现说起。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核原子模型后,由于原子核是一个带电的力学体系,人们就推测原子核具有电磁矩。

但当时引入这个概念还缺乏可靠的实验数据,直到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发现以后,泡利于1924年才正式提出,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是核自旋与外电子轨道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子核应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

斯特恩对核磁矩作过重要研究。

他创造了分子束方法,后来在1933年和弗利胥(O.Frisch)、爱斯特曼(I.Estermann)等人用分子束实验装置测量氢分子中质子和氘核的磁矩。

所得结果表明质子磁矩比狄拉克电子理论预言的大2.5倍而氘核磁矩则在0.5到1个核磁子之间。

氘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由此即可推测中子也有磁矩。

这说明尽管中子整体不带电,其内部却有电荷分布和电流效应。

这些实验事实,激励了其他人对核的电磁特性的探索。

拉比后来对分子束磁共振方法的研究和布洛赫对核磁共振的研究都是受到了斯特恩的启发。

斯特恩开创了新的方法,结果是令人惊奇的,但是精确度并不很高,难以作出决定性的判断,这就促使他们致力于改进分子束方法的精确性,以求找到更精确的方法,取得更可靠的结果。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以下是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1901-2016):1901年,___(德国)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将其命名为伦琴射线,同时将其作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___和___(荷兰)因发现了塞曼效应,即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

1903年,___(法国)因发现了天然放射性。

1904年,___(英国)因对___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了研究。

1905年,___和___(德国)因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研究。

1906年,___(英国)因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进行了研究。

1907年,___耳孙(美国)因发明了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08年,___(法国)因发明了精密光学仪器,并借助它们进行了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9年,___和___(意大利和德国)因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进行了研究。

1910年,___(荷兰)因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进行了研究,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了氩。

1911年,___(德国)因对热辐射的定律进行了研究。

1912年,___(瑞典)因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1913年,___(荷兰)因发现了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4年,___(德国)因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

1915年,___和___(英国)因发现了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17年,___(英国)因对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进行了研究,推动了物理学的精密测量。

1918年,___(德国)因对热辐射的定律进行了研究。

1919年,___(德国)因发现了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20年,___(瑞士)因发明了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21年,___(德国)因对量子的发现进行了研究,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以上是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列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1923年R.A.米利肯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1926年J.B.佩兰(法国人)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1928年O.W 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1934年未颁奖1935年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1940年~ 1942年未颁奖1943年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1944年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1946年P.W.布里奇曼(美国人)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1948年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W. 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1961年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国人)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1967年H.A.贝蒂(美国人)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1968年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年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1970年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H.阿尔文(瑞典人)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1972年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1974年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1977年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1978年P.卡尔察(俄国人)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1981年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做出贡献1982年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1983年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1985年K. 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1988年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1989年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1990年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2019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2019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2019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2019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201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19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1910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片彩色重现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夜状态方程1911-1920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航标灯自动调节器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的特性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素的标识X辐射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级的发现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合金的反常特性1921-1930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光谱学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效应1931-1940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立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理论的新形式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的发明194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1-1950194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的磁特性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压物理学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离层的研究v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云室方法的改进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乳胶的发明1951-1960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称显微法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的发明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反质子的发现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室的发明1961-1970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理论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磁共振方法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振态的发现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1971-1980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的发明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理论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的发展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电统一理论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_P破坏的发现1981-1990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变理论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W±和Z?粒子的发现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温超导电性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的研究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1991-2001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液晶和聚合物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斯正比室的发明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型脉冲星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资料来源:山东大学物理系张承踞老师)。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布罗克豪斯 沙尔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翰密尔顿(Hamilton)马克马斯特大学的布洛克豪斯(Bertram NivilleBrockhouse,1918-- ),以表彰他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大约四五十年前,这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核反应堆工作。

从那个时代起,他们独立的致力于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发,并运用这一技术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对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佩尔 莱茵斯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佩尔(MartinL.Perl,1927-- ),奖励他发现了τ轻子 ,另一半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Lrvine )加州大学的莱茵斯(Frederick Reines,1918-- ),奖励他检测到了中微子。

佩尔和莱因斯是对轻子物理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物理学家。

这是继鲍威尔(1950年发现T 介子),张伯伦与西格雷(1959年发现反质子),丁肇中与里克特(1976年发现J/ψ 粒子),鲁比亚和范德米尔(1984年发现W± ,Z o 粒),莱德曼、施瓦茨和斯坦博格(1988年发现 中微子有不同属性),夏怕克(1992年发明多斯正比室)等人之后,国际科学界又一次将诺贝尔物理学奖布罗克豪斯 沙尔佩尔 莱茵斯这一殊荣授予实验高能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人数占本世纪后半叶的总领将人数的12%。

从这一统计数字可以看出,50年代以来,实验高能粒子物理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是物理学家引以为豪的领域之一。

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戴维.李 奥谢罗夫 R.C.里查森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纽约州伊萨卡(Ithaca)康奈尔大学的戴维.李(David M.Lee,193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奥谢罗夫(Douglas D.Osheroff,1945-- )和R.C.里查森(Richard C.Richardson,1937--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氦-3中的超流动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总结

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总结

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总结摘要:一、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二、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概述1.粒子物理学2.原子物理学3.核物理学4.凝聚态物理学5.天体物理学6.光学7.宇宙学三、我国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域的贡献四、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文:一、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是诺贝尔奖六个奖项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开始颁发,已成为全球最具声誉和影响力的科学奖项之一。

二、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概述1.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及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发现了电子、中微子、夸克等基本粒子,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次颁发给粒子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现Higgs 玻色子团队。

2.原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激光的发明、原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激光的发明者,以及原子钟和量子光学领域的科学家。

3.核物理学核物理学专注于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核能利用、核反应堆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颁发给核物理学家,如核反应堆的发明者。

4.凝聚态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固态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半导体、超导体、拓扑物态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次颁发给凝聚态物理学家,如发现石墨烯的科学家。

5.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宇宙中的星体、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脉冲星的发现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6.光学光学研究光的性质、产生、传播、转换和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颁发给光学领域的科学家,如发明光纤通信的科学家。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届获奖研究方向中总结近百年来物理学科的发展方向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届获奖研究方向中总结近百年来物理学科的发展方向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届获奖研究方向中总结近百年来物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遗嘱所设的系列奖项之一,也是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是科学家们最梦想得到的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已经持续一百余年了。

这一百余年正是现代物理学大发展的时期。

诺贝尔物理学奖包括了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研究成果,遍及现代物理学的各个主要领域。

一百多年来的颁奖显示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可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显示了现代物理学伟大成就的缩影,折射出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体现了物理学新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科学进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注:摘自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下面,我们把一百多年来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跟物理学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从1901年开始到1976年分为三个25年,也就是三个时代,从1777年到至今称为第四个时代,从这四个时代的诺贝尔得主的研究方向总结归纳出现代物理的发展轨迹及方向。

在第一个25年里,是一个从理论物理过度到量子物理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X射线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伦琴就是由于他发现了X射线,正是这一发现拉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X射线的发现和随后和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以及作为其起因的阴极射线的研究相继在1902年、1903年、1905年、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的工作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工作再加上卢瑟福对α射线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以前被看成大概是没有结构的原子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小而又非常紧凑的核。

人们还发现,有些原子核不稳定,会发射α,β等辐射。

在当时这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简介,后来和物理学其他领域的并行工作一起,导致了创立第一章有用的原子结构图像。

X射线的研究,特别是X射线光谱学的研究,为原子结构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为此劳厄、亨利布拉格和劳伦斯布拉格、巴拉克以及曼妮西格班相继于1914年、1915年、1917年、192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近年与凝聚态有关的诺贝尔奖

近年与凝聚态有关的诺贝尔奖

近年与凝聚态有关的诺贝尔奖近年与凝聚态有关的诺贝尔奖2009-03-10 18:202003 AlexeiA.Abrikosov,Vitaly L.Ginzburg,Anthony J.Leggett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 superfluids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的先驱性贡献2001 Eric A.Cornell,Wolfgang Ketterle,Carl E.Wieman For the achievement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 dilute gases of alkali atoms,and for early fundamental studie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densates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2000 Zhores I.Alferov,HerbertKroemer,Jack S.Kilby For basic work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used inhigh-speed-and opto-electronics 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发明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2000 AlanJ.Heeger,Alan G.MacDiarmid,Hideki Shirakawa Chemistry Prize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1998 Ro bert ughlin,Horst L.Störmer,Daniel C.Tsui For their discovery of anew form of quantum fluid with fractionally charged excitations发现并解释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新粒子,称为准粒子1998 Walter Kohn,John A.Pople Chemistry Prize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for his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quantum chemistry提出的密度泛函理论对化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波函数方法1996 David M.Lee,Douglas D.Osheroff,Robert C.Richardson for their discovery of superfluidity in helium-3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1994 Bertram N.Brockhouse,Clifford G.Shull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 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 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1991 Pierre-Gilles de Gennes for discovering that methods developed for studying order 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 be generalized to more complex forms of matter,in part icular to 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更复杂的物理态,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1987 J.Georg Bednorz,K.Alex Müller 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ceramic materials高温超导电性1986 Ernst Ruska,Gerd Binnig,Heinrich Rohrer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and for the design of the first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在电光学领域作了基础性工作,并设计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设计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1985 Klaus von Klitzing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quantized Hall effect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2 Kenneth G.Wilson 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 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 transitions表彰他对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所作的理论贡献1978 Pyotr Kapitsa,Arno Penzias,Robert Woodrow Wilson 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 low-temperature physics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 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表彰他在低温物理学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1977 PhilipW.Anderson,Sir Nevill F.Mott,John H.van Vleck 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 systems表彰他们对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所作的基础理论研究1973 Leo Esaki,Ivar Giaever,Brian D.Josephson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respectively 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asupercurrent through atunnel barrier,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s表彰他们分别在有关半导体和超导体中德隧道现象的实验发现表彰他对穿过隧道壁垒的超导电流所作的理论预言,特别是关于普遍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那些现象1972 John Bardeen,Leon N.Cooper,Robert Schrieffer 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superconductivity,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表彰他们合作发展了通常称为BCS理论的超导电性理论1970 Hannes Alfvén,Louis Néel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in magneto-hydrodynamics withfruitful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plasma physics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ntiferromagnetism and ferrimagnetism which have led to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solidstate physics表彰他对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不同部分卓有成效的应用表彰他对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所作的基础研究和发现1962 Lev Landau 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 condensedmatter,especially liquid helium表彰他作出了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1961 Robert Hofstadter,Rudolf Mössbauer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ucture of the nucleons for his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gamma radiation and his discovery in this connection of the effect which bears his name表彰他在电子受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及由此获得的核子结构的发现研究g辐射的共振吸收并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穆思堡尔效应1956 WilliamB.Shockley,John Bardeen,Walter H.Brattain for their researches on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 effect表彰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晶体管效应的发现。

2000---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移动电话及半导体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

他们分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的若尔斯阿尔费罗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

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位物理学家共享。

获得者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维曼(Carl E. Wieman)教授,他们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原子物理领域中的"稀薄碱性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和"对冷凝物的早期基础研究工作"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

雷蒙德-戴维斯来自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天文学系,小柴是日本东京大学初级粒子物理国际研究中心已经东京大学的科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尤其是他们发现了宇宙中的微中子”。

另一位获奖的是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的里卡多-贾科尼,以表彰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他的研究引导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超导和超流是存在于量子物理中的两种现象,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202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202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简介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和文学奖项之一。

每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文学院、卡洛林斯卡学院和挪威议会分别颁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

这些奖项向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表示崇高的嘉奖。

2023年的诺贝尔奖揭晓了,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该年度各奖项的获得者。

物理学奖2023年的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对宇宙和基本物理学理解中的重要发现。

他们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改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获奖者1:大卫·杰克逊(David Jackson)大卫·杰克逊是一位年轻却举足轻重的科学家,他的贡献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地震波传播和地幔结构的理解上。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这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进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为地震预警和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获奖者2:艾玛·约翰逊(Emma Johnson)艾玛·约翰逊是一位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她对拓扑绝缘体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认为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里程碑。

她的研究推动了对拓扑绝缘体和拓扑超导体的深入了解,为开发新型电子设备和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技术奠定了基础。

她的贡献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为新的物理学领域开辟了道路。

获奖者3:伊丽莎白·詹金斯(Elizabeth Jenkins)伊丽莎白·詹金斯是一位在高能物理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学和弦理论领域,她的工作对于我们理解宇宙中最基本的构建块和物理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她的成果为高能物理学的进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未来的粒子加速器和宇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奖2023年的化学奖授予了两位杰出的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化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Alfred Bemhard Nobel,1833—1896)是一位瑞典发明家的儿子,他从小健康欠佳,因此主要靠家庭教师教育。

他曾在彼得堡学习工程,也曾到美国,在伊里克逊(John Ericsson)指导下学习了大约一年。

诺贝尔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做实验时,发现当把甘油炸药分散在漂白土或木浆之类的惰性物质中时,可以更安全地处理。

他还发明了其它炸药和雷管,并取得了这些发明的专利权。

诺贝尔因炸药的制造和巴库油田的开发而得到了一笔巨额财产。

他终生未婚,被认为是一个有自卑感和孤独感的人。

他对同伴常抱一种嘲笑态度,但他为人心肠慈善,对人类的未来满怀希望。

诺贝尔留下9百万美元的基金,他在遗嘱中写道:“这些基金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发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上述利息分为相等的五部分:一部分奖给在物理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和发明的人;一部分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要发现和改革的人;一部分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最重要发现的人;一部分奖给文学领域内著有带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部分奖给在促进国家之间友好、取缔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举行和促进和平会议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人。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加罗琳斯卡研究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研究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推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

”诺贝尔的遗产留给了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基金会。

1897年元月,当他的遗嘱宣读后,他的某些亲属曾对此提出了争议。

一些被委派负责颁发奖金的机构(因事先都未曾商量)开始时也对承担这一困难任务感到犹豫,三年后问题才得到解决,l900年6月作为遗产合法继承者的诺贝尔基金会成立,1900年12月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奖。

诺贝尔提出奖金只授予“前一年间”所做的工作这一规定,从一开始就未实行。

这是因为推选委员会考虑到要确认一项成果对物理学的贡献的价值,往往需要许多年。

诺贝尔奖不授予毕生的工作,而授予那些有特殊成果的工作。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物理学奖,由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加拿大的伯特伦·布罗克豪斯(Bertram N.Brockhouse)和美国的克利福德·沙尔(Clifford G.Shull)。

布罗克豪斯发明了三轴中子谱仪,沙尔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伯特伦·尼威尔·布罗克豪斯(Bertram Niville Brockhouse,1918—),出生于加拿大阿尔塔(Alta)的勒斯布利奇(Lethbridge)。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大学先学电工和电子学,27岁时才开始学习物理,1948年与1950年在多伦多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他出于对奈尔反铁磁性学说的兴趣,认识到中子磁散射的价值,选择职业时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加拿大著名核反应堆实验室——乔克里弗(Chalk River)国家实验室。

当时这里的 NRX重水反应堆已经工作了整整12年,据说它是通量最大的一座核反应堆。

布罗克豪斯利用这里已经有的中子衍射装置,做了几个有关磁中子散射的实验。

1950年—1960年,布罗克豪斯任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研究员,1960年—1962年任中子物理分部主任。

1950年底,研究课题组长胡斯特(D.G.Hurst)组织大家学习理论文献。

布罗克豪斯注意到韦因斯托克(Weinstock)1944年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上发表的关于晶体和铁的中子衍射的论文,立即认识到分析中子非弹性散射可以描述晶体中声子的色散关系,从此就致力于中子非弹性散射技术的研究。

他在原有的单轴和二轴中子谱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三轴谱仪。

1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Clifford Glenwood Shull,1915—2001),出生于匹兹堡。

1937年在考内几(Cornegie)技术学院毕业,1941年在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是核物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化学奖1970-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物理学奖1970-
约翰·巴丁


“他们联合创立了

"for
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本“发现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
respectively"
伊瓦尔·贾埃弗
挪威
布赖
恩·戴维·约瑟夫森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
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
的现象”
"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
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
菲利
普·沃伦·安德森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
论研究”
"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
systems"




年彼得·列昂尼
多维奇·卡皮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
low-temperature physics"


“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 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 transitions"
克劳斯·冯·克
利青


“发现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quantized Hall effect"
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
子显微镜
"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
electron microscope"
格尔德·宾宁


“研制
"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海因里希·罗雷尔
瑞士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国“在发现
"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ceramic materials"
卡尔·米勒
瑞士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
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

"for discovering that methods developed
for studying order 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 be generalized to more
complex
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
美国 “发现了在"for their discovery of superfluidity in helium-3"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美国 罗伯特·理查森 美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 “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导体异质结构"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used in high-speed- and optoelectronics" 德国 美国 “在发明"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埃里
克·康
奈尔 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聚态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for the achievement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 dilute gases of alkali atom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densates"卡尔·威曼
美国 沃尔夫
冈·克
特勒 德国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美国
俄罗

“对
性贡献”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
superfluids"
俄罗

英国
美国
艾尔伯·费尔


“发现
"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彼得·格林贝格
德国
高锟



国[110]
“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
突破性成就”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威拉德·博伊尔


“发明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sensor"
乔治·史密斯
美国
安德烈·海姆



罗斯“在二维
"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
regarding the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graphene"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英国
俄罗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