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08-7-26 17:29:42 访问量:1212
--------------------------------------------------------------------------------
市新村办
2008年7月
衡阳市位于南岳衡山之麓,湘江之滨,辖7县5区,185个乡镇,4902个村,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3公顷,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中559万。2006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文件精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集中力量搞建设,突出重点抓落实,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1、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村庄规划高标准完成。坚持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各示范村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民情风俗,统一组织规划力量,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订了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设计了美好的蓝图和明确了主攻的方向。截止6月底,全市已完成357个村的村庄整治规划,并制订了106个省级示范村和白云-太平示范片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2、坚持以“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从2006年开始,全市选择了106个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动了“百村示范”工程,一定三年。并建立了“领导作统帅、单位作后盾、队员当代表”的联村帮扶机制。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6年来,106个示范村建种植基地199个 7.1万亩,发展养殖大户603户,兴办二、三产业项目375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二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围绕“创建一流人居环境”,广泛开展 “三清五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拆除闲置房屋8.43万平方米,完成“五改”10418 户,硬化公路476.2公里,新建沼气池2135户,示范村面貌明显改观。三是示范片建设来势看好。为了集中打造亮点,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8月启动了白云-太平示范片建设,截止6月底,示范片发展草席种植260亩,新栽油桃5000株、九龙李3800株,硬化道路3.7公里,铺设石板路200米,完成白云溪改造,加宽河道2200米,新砌护坡1100米,硬化渠道8000米,新建沼气池32口,完成改水617户、改厕153户、改浴151户、改圈42户、改厨217户,拆除空心房17栋,完成“穿衣戴帽” 282户。同时各县市区均启动了1—2个县级示范片的建设,示范片建设示范功能初步显现。四是创建省级示范村初见成效。去年,省新村办在全省范围通过检查验收,
评选了2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市祁东县的罗江村、衡南县的工联村幸运入选其中。祁东县的罗江村和衡山县的白泥村还被评为全省10大明星村。
3、坚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从农村最薄弱环节入手,切实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农村通达工程 1051公里,通畅工程4653公里,乡镇客运站建设53个,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772个、通公路行政村164个。新建农村沼气池29344口,一部分农户实现了生产生态化、家居清洁化。全面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安全供水项目760个,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19.3万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96个。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7.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8所。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139所,发展508.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坚持以构建和谐农村为重点,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基层基础建设发生新变化。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了示范村廉政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农民素质教育有新进展。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48期,进一步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开展了“五好女性”、“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三是基层文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建了乡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室等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新增了一批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组织开展了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二、主要作法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突出政府主导,健全新农村建设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纳入了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一是成立机构专门抓。2006年市里成立了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了人员,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2007年又恢复了市委农村工作部,新设立了新农村建设指导科,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制定文件指导抓。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同时组织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能源等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了指导性、操作性强的“1+8”文件。三是营造氛围着力抓。2006年来,相继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百村示范”工程动员大会、“百村示范”工程总结表彰大会、新农村建设调度会等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门会议10余次,
专题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在《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创办了《衡阳农村》专刊,及时推介好的典型和经验,市新村办还会同衡阳电视台、中国移动衡阳分公司举办了以“欢乐新农村、多彩神州行”为主题的送科技、送文艺下乡活动;并采用建立宣传橱窗、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四是加强调度推动抓。出台了《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范围。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督查制、现场调度制,2006年来已召开9次新农村建设专题调度会和2次大规模的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调度会,开展了6次专项督查,较好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农民主体,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活力。为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建设内容,消除了群众的种种疑虑,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二是组建理事会。借鉴外地经验,大多数地方都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农民担任理事长,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开展公益事业建设。全市共成立各类公益事业建设理事会1178个,较好地发挥农村能人的引导作用。三是推行以奖代补。大多数县市出台了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对农民建设新农村有关项目给予补助和扶持。目前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采用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树碑立传、载入县志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等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2.6亿元以上,从而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
(三)突出改革创新,构建工业反哺农业新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为此,我们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投资“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的要求,市县两级调整了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提高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2006年来,市县两级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37亿元,其中市本级7000万元,各县市区2.67亿元。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积极整合新农村项目资金,将土地开发整理、优势产业带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县乡公路改造等项目适当集中,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倾斜。三是建立支持优秀人才建设新农村机制。实施了“乡土人才”战略,开展了农业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鼓励农村能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
村。引导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对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合理引导机关干部、教师、医务人员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突出典型示范,实行以点带面促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要求,市委、市政府精心选择了106个经济基础较好、村级班子较强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决定在衡山县福田乡的白云、中塘、云峰、云岭、尊胜和南岳区南岳镇的岳东黄竹、水濂、枫木桥、樟树桥等10个有机生态农业村建立一个符合湘南丘陵地区特色的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抓好“百村示范”工程,建立了“领导作统帅、单位作后盾、队员当代表”的联村帮扶机制,采取示范村与基层党建帮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村办点。全市107个示范村(片)都安排了市、县领导挂帅办点,每个村安排三个以上后盾单位,每个后盾单位抽调一名工作骨干。市委书记、市长等22名市级领导多次深入联系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示范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后盾单位不但给予了示范村的人力支持,还积极捐资捐物支持示范村建设。据统计,各后盾单位共帮助106个示范村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1.6亿元,兴办各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经济开发项目1568个,初步建成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示范村。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建设时间短、实践经验少、具体矛盾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等原因,我市新农村建设离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推进速度慢。我市于2006年开始选择了106个基础条件化比较好的村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率先进行试点,一定三年不变。而全市共有4913个行政村,按这样的速度建设下去,至少需要150年才能完成面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2、示范功能弱。我市选择的示范村都是交通比较方便、经济比较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上领导的高度重视,财政的大量投入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示范村的建设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而这样建成的示范村其示范性和可推广性远远不够。
3、农民参与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众既是建设的主体,又是投入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政府代替农民成为了主体
,包办代替,无所不在,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相当一部分只坐壁上观。如有的地方新农村规划没有经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而是由县里帮助村里制订规划,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有的地方为了发展生产,在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就想当然要求发展这种作物,建立那个基地等等。其结果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不买账,有时还会劳民伤财,更加助长“等、靠、要”的思想。
4、种粮效益低。现在农业最大的问题还是农产品比价不高,农民从主业(种养业)中得到的回报很少,影响了农民从事种养业特别是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现在的农副产品价格仍然是牺牲农业积累工业的政策,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仍然很大。现在农民种一亩田,由于农药、化肥大幅度涨价,劳动力价格上涨,基本上没有效益。种一亩田要占有4-5个月时间,赚钱不如打工一个月。
5、投入资金缺。一方面,由于财政分税制的政策,农业弱质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抓工作的过程中不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偏紧,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多龙治水”现象严重,没能发挥资金整合效益。
四、建议
1、增加财政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这些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而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部分农民仍然比较贫困,根本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因此,必须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如道路、学校、医院等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让农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
2、整合各方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但是,多方参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集中使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投入。
3、充分发扬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和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