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知识点
经济地理知识点第⼀章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业区位论;克⾥斯塔勒中⼼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度观察包括第⼀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然环境、社会⽂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般规律。
⽽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产⼒(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第二章1、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下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E/V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 = ∑Dij i =1, 2, 3, ... , ni=1(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 nD =∑∑Dij (Dij同上式)i=1 j=1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7、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其它他分支一样,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这时期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表现在: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产业布局条件1、名词解释技术条件: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自然界进行控制和利用。
技术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大业。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市场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以及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
它们共同构成一国、一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产业布局有着深刻的、持久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指某一地区(地点)与外界进行人员往来(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建设项⽬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地的⾃然特性决定了⼟地利⽤的可能性;(2)⼟地利⽤可⾏性更多地取决于⼟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地的⾃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常突出;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地利⽤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产部门的⼟地因⼦影响作⽤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业,即那些不需要⼤量⼟地和建筑,即使地价⽐较⾼,但可以期望⾼额收⼊回报,⽽在城市内部布局的⼯业,如服装⼯业、出版、印刷⼯业等。
如果⽤图2—3来表⽰,城市区位型⼯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的距离增加,⽽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业类型。
)⼆、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产活动所加⼯的对象。
原材料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可替代性、⾃⾝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分类:①初级与加⼯原料(从原料的来源看);②遍地与局部原料(从原料的分布来看);③纯与粗原料(从原料在产品加⼯过程中损失⽐率来看)。
经济地理整理
经济地理整理把握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了解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教科书定义)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它是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边缘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实体来说,分为:要素:经济活动的参与和阻碍因素;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差不多生产单位;产业(行业):按生产活动性质的分类;都市: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的经济实体;区域:具有一定经济整体性的特定地域范畴;(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空间差异: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规律,是静态的;空间过程: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实体之间通过要素及信息交流产生的相互阻碍;(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的1、找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这是对现象的研究;2、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给予说明:即建立理论;3、提出经济活动的决策或政策:即实际应用;如各种规划、战略或布局决策;二、经济地理研究方法(1)经济地理调研方法定性:文献、访谈、问卷、实地观看;定量:统计年鉴、普查资料、抽样调查;(2)经济地理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比较法实例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市进展比较分析1、进展水平比较2、缘故分析结论1、东部都市进展水平高,中、西部都市进展水平较低;2、都市进展水平出现出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结论中西部都市进展落后的缘故是经济进展水平低,产业结构水平低,工业布局集聚度低。
归纳法实例分析深圳市“三资”企业空间分布特点与机理1、空间分布特点2、空间分布机理结论空间分布机理可归纳为五种效应:规划效应、通道效应、中心效应、边界效应、联系方向效应演绎法实例分析都市中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化1、假设前提2、确定变量3、建立关系式4、演绎推导5、得出结论提出要说明的问题:都市中的住房价格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给定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所有的就业都在CBD;交通成本各方向都一致结论:当住户都在市中心上班时,都市中住房的价格会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即房价随距离而递减;下降的速率与单位距离交通成本成正比,与住房面积成反比。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p2、3页)(1)史志描述(2)商业地理研究(3)经济地理学研究2、经济地理学的概念(p10页)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p19——21页)(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生产的三要素是什么?------- ①自然投入②劳动力③资本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有哪些方面?(p41页)①劳动力移动②劳动力成本③劳动力特色④劳动力素质4、对经济活动区位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有几个方面?⑴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⑵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5、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有哪些?(p45页)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体现在哪儿?(p46——47页)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7、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在哪儿?①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②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③通过指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
8、可进入性包括哪些方面?9、交通三要素是什么?①交通网②交通流③地域10、如何计算交通网的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p51、52页)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定条件?同心圆结构如何配置?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在选择生产或经营的地点时,会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交通条件。
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和人员的流通效率。
比如,靠近港口、铁路枢纽或高速公路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企业。
其次是劳动力因素。
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倾向于布局在劳动力充足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再者是市场因素。
接近市场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成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此外,土地成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等也是企业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知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创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产业扩散的现象。
当集聚区域的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或者市场需求饱和,企业可能会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基础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某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一些新兴地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积累。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 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主要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了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他区域研究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同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额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而经济地理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下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经济地理是一个重点,本文将对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地理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规律: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
2.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比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对农业、工业的影响。
3. 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人文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比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政治因素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农业地理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业区位的选择:研究农业的地理适宜性,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
2. 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研究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区域农业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区域面貌的影响。
三、工业地理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业区位的选择:研究工业的地理适宜性,包括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劳动力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 工业分布的区域特点:研究工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分布格局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3. 工业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研究工业化进程对地区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四、城市地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和现代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功能和城市层级等。
2. 城市的区位和分布:研究不同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空间分布规律,包括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其它他分支一样,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这时期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表现在: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产业布局条件1、名词解释技术条件: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自然界进行控制和利用。
技术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大业。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市场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以及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
它们共同构成一国、一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产业布局有着深刻的、持久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指某一地区(地点)与外界进行人员往来(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
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简答)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填空)(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形式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4、中心地: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中心商品的场所。
4、绝对地租:区域内最劣等土地的价格。
级差地租:区域内中等地、优等地的价格与绝对地租的差别。
5、供应商园:围绕在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该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6、临界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险7、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而导致的现有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的现象8、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9、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内各经济单位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10、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列关系11、主导产业:旨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11、资源禀赋一个区域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的总和,是区域经济增张的基础12、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即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等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13、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14、范围经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率15、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16、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17、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18、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分散趋向于过程19、资源配置能力: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经济结构等构成要素合理有效地将这些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转化为现实增长能力20、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要素和经济活动不但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21、扩散效应:增长及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的经济发展22、区位重量: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23、空间临近效应:区域由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二填空题1、区位因子包括: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能源因子2、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瞧瞧,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效劳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开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淌等咨询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开展关系紧密。
该研究包括微瞧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瞧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开展,宏瞧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碍事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开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开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 地理学学科体系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二)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三)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的定义: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 区位理论的基本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的特性: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资质,如劳动力,交通环境,自然条件等。
(二)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特性: 具有主观性,对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利益不同,那么能让他觉得选择此区位有优势(而不是其他地方有的)的区位条件就是区位因子。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影响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或交通中心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影响机制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2.资金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劳动力数量(二) 劳动力素质(三) 劳动力成本(四) 劳动力移动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成为新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二)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
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三)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附: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
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
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涵(一) 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的影响(一) 运费成本对与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的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
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的特点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2.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