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之天人相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每次想到《劝学》当中这两句,都会被荀子的那种富于哲理的思想所感染。借此谈论一下我看完《天论》之后的一些认识及想法。
天人关系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大致包括天命与人事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为的关系等。对于天人关系,荀子在其《天论》一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可概括为“天人相分”。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天人关系问题的两大思潮。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想必我们大家很了解,他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注重自然界与人的联系和影响,反对以人为破坏自然。这种思想在文学上也有体现。比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人以悠然的心情所看到的南山之景也是悠然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则展示了自然运动的勃勃生机与大自然的和谐圆满,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之后的轻快欣喜和对于自然真谛的深刻体悟。
但“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不少荒谬的违背科学的地方。“天”是最高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间统治者的权力是天之所授,因此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君王自己也宣称是天之子,每逢重要节日祭天。这实际上是要使人迁就乃至屈服于天。如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将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
荀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在那种王权至上的时期能够提出不同于
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人相分。
荀子明确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两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天论》开篇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的治乱“非天”、“非时”、“非地”,自然运动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也决定不了人间吉凶祸福。这种唯物论的观点大概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他认为人天各司其职。天的职分在于造就万物,包括人类。他将自然的这种功能称为“天职”、“天功”。人也有人的职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人类的“治”是能够与天地并立的职能,其含义:一、面对自然界,人能主动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二、人能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组成社会,并建立国家,荀子称为“明分使群”。
在确定人职时,荀子指出人应当“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由于受到当时科学知识的限制,他觉得“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等自然现象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故称之为“天”。对于无法探知的领域,他认为应当采取“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也就是不去观察和考虑这些,当然这是消极的思想。
但是他同时指出,自然现象的成因固不可知,但人对于可见的自然现象还是能够并应当通过认识这些现象来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从而使其为人类服务:“所志于天者,以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以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至于四时者,以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有人认为他这种“不求知天”的思想暴露了天人观的局限,反对对自然规律做深入探索。这种异议是带有偏见的。正如上文所引用的
文字所述,对于可见的现象,荀子主张探求其中规律。对于那些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解释的现象,他并非避而不答,而是努力探寻。“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他找到的结果。虽然这个结果不能够令人满意,当他那种对于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的态度无疑体现了科学理性的精神。
近年来,由于科技极大发展而大自然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天人合一”颇为风行。但是荀子的“天人相分”并不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在划清二者界限的基础上,揭示其联系,这一点与“天人合一”并不矛盾。之所以会被人舍弃,是因为它存在着分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人对于自然态度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自然改造问题。“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秩序的形成,是自然界最合理的本然状态,人毋须加以改造。然而,人应对自然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为人类谋取一个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即以人为本。只要有利于人类长远的根本利益,只要不违背基本的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界的总体平衡,不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环境作合理适当的改造是有必要的。实际上,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每一个阶段都是对自然的深化认识和不断的改造自然,否则我们现在过的依然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从这一点看,又符合“天人相分”之“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
由于各种原因,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在历史上的影响比不上“天人合一”,即便如此,与后者相比,他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和分析更为科学合理,有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
今天我们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同时又要了解“天人相分”,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又能适度的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