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1-08T17:11:2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林丽巍[导读]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林丽巍(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2010届在职研究生 150040)近来,笔者采用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获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孟某,男,78岁,2012年5月3日就诊,主诉:患呃逆1周。
患者于一周前因进食不当出现呕吐2次,之后出现呃逆,持续不止,经自服偏方及内服丁香柿蒂类药物无效,前来诊治,就诊时见患者呃逆断续,呃声低微,神疲欲寐,手足不温,形寒肢冷,欲盖被褥,面色晄白无华,小便不利,眼睑轻度浮肿,双下肢可凹陷性浮肿,舌淡紫胖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
既往史:患糖尿病10余年,近2年自注胰岛素控制血糖,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不全病史6至7年,诊断:呃逆。
辨证:属于肾虚水犯,土不制水而反为所克,使脾阳受伤,而为肾病及脾,脾肾阳虚,胃失和降之呃逆证侯。
治则:温补脾肾,佐以温胃降逆。
取穴:针补关元和双太溪,阴陵泉,少泄多补双足三里,艾条隔姜灸神阙。
效果:五诊后,呃逆明显好转;七诊后,呃逆停发;十诊后,病情稳定,状态较好而停治回家。
2.临床分析
本例之呃逆,属于肾阳虚衰,无以温化水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土不制水,反受所克,脾肾阳虚,胃阳不振,则呃声低微,时断时续。
脾肾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形体,则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脾肾阳虚,脾阳不振,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浊,故舌胖淡,苔白滑腻,脉象沉滑。
采用针刺可健脾和胃降逆,灸法则温中散寒,疏通气血,调理气机,顺气降逆,二者结合可缩短疗程,效果显著[1]。
针对以上证侯,所选腧穴治疗,之所以具有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是因为:关元,是大补元阳的腧穴,为壮阳要穴,又为补先天益后天之要穴。
所以《医经精义》指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因名关元。
它配补健脾之腧穴,具有温补脾阳的作用,配补补肾之腧穴,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本方证为脾肾阳虚引起的病证。
本穴与神阙配伍,具有回阳救逆,破阴回阳之功效。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
《会元》谓“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
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
”肾阴亏耗,肾阳虚衰的病证,取补本穴滋阴壮阳。
本方证是脾肾阳虚的证侯。
针补本穴,用以补肾益阴,与关元配伍,属于阴中求阳,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归于阳。
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水穴;为土经中的水穴。
《说难》谓“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流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
”针补本穴,主要用于健脾益肾,改善脾系功能,与神阙配伍,温补脾阳。
本穴与关元配伍,其温补脾阳之力倍于阴陵泉与脐中配伍之功。
神阙,介于上下焦之间。
本穴施灸,为温运中阳,回阳救逆的要穴。
艾灸本穴用以温阳健脾,温运中阳以祛里寒。
与关元配伍,再加补补肾的太溪穴和健脾的阴陵泉,共同发挥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凡属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刺灸皆有卓效。
《灵枢.五乱》:“气在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足三里。
”近年在X光下观察,针刺三里,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多,说明三里能调整胃肠活动功能,具有健脾强胃的作用。
足三里少泻多补,少泻和胃而不伤正,多补重在温胃降逆。
3.总结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但原因却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病因可包括胃中寒冷,燥热内盛,气逆痰阻,胃火上逆等,虚证病因包括脾肾阳虚等。
治疗原则大相径庭,故治疗时不可不察。
若大病,久病体弱或慢性病晚期而呃逆不止者,每为疾病衰危的征兆,黄氏采用针刺,艾灸治疗久病及体虚重症呃逆,取得较好疗效[2]。
如本例患者,属年老体衰,脾肾阳虚,元气虚衰,气不固摄,如按实证以常理治之,则非但无效,而且会反而加重,或变生它疾。
故以此病例,与同道共勉。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针灸治疗呃逆1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 13(2):119.
[2] 黄巍.针灸治疗呃逆临床疗效分析[J].甘肃中医,1996, 9(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