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课程思政教案
课程名称:发展社会学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社会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5.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进步。
二、教学内容: 1.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理论 - 社会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 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进化论、现代化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等。
2.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 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社会分化等。
3.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经济因素: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
- 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政策导向、政府作用等。
-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教育体制、传统与现代等。
4.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 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社会分化等。
- 社会问题:失业、环境污染、犯罪、人口老龄化等。
- 社会变迁带来的冲突与冲突解决 5.社会发展的前景与发展战略 -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活质量等。
- 社会创新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社会服务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理论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分析社会发展问题,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小组讨论法: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就特定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地调研法: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发展实践案例,考察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评价方法: 1.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活跃程度、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等。
2.作业和报告:完成相关阅读、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展示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发展社会学
5.4中国城市化道路
• • • • • 一、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2.中国城市化的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 3.中国城市化的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4.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点——波浪型
• • • • •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 2.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原则 3.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原则 4.人口城市化、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 化相统一的原则 • 5.“据点”发展式与“网络”发展式相结合的原则
6.3理性化
• 一、理性化释义 • 理性化思维的要点是:明确意识到行动的 目的,对所追求的具体目标进行价值大小 的比较;根据预计的后果权衡行动的必要 性;根据目的选择手段,以用最小代价获 取最大利益作为选择标准;在行动中遵循 严格的首尾一贯性,使一切行动合理而有 序。
• • • • •
二、理性化批判 1.后现代主义对理想话的批判 2.生态主义对理性化的批判 三、理性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从一定意义上所,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 实际上就是以理想化为特征的世俗化过程。
• • • • • • •
三、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化 1.领域的分化 2.区域的分化 3.阶层分化 4.组织分化 5.利益分化 6.观念分化
4.2社会反站与社会整合
• 一、社会整合的涵义 • 社会整合是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 冲突 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 •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 •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分化程度就不同,因 而其社会整合程度及方式也会不同。 • 1.低度发展的社会运用的是群体性整合,而高度发展的社 会运用的则是个人性的整合。 • 2.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社会整合方 式从外在显性整合转变为内在隐性整合。
发展社会学
2024/3/24
23
二、发展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 学科。
狭义上: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 政治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 展的理论、模式、方针、过程和途径等。 从时间上看,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历程,也就是从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亦即现代化过 程。从空间上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欠发 达国家”、“新兴的民族国家”都是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具体 对象。
2024/3/24
8
[港]金耀基著:《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77年
[港]金耀基等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 限公司
[台]胡光镳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 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闽浙台地区》(已出5部),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2024/3/24
9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 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著:《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 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
202X
202X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韦伯斯特、英格尔斯、列维、麦克莱兰、艾森斯塔德,等
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内部原因,而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
依附理论批判了现代化理论“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自己却又陷入了简单的“发达”与“欠发达”、“核心”与“边陲”或“都市”与“卫星”的二分法之中。
依附理论基于“核心”与“边陲”的二分,在其外因决定论的前提下,认为发展与依附是不相容的。
05
对依附理论的普遍性问题的反思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发展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世界体系论对现代化的理解失之片面
世界体系论的“结构决定论” 过于僵化
世界体系理论对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世界体系理论陷入历史悲观主义与怀疑论的泥沼
世界体系论的反思
出发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立与转化
现实背景
二战后西方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兴起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西方资本主义连续高速经济增长
美国
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战后独立国家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二、理论来源 1、理论前提: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韦伯等人对社会变迁与社会进化的研究。 2、方法论基础:帕森斯利用其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进化的研究。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两种基本社会类型:“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斯宾塞: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滕尼斯:社区-社会 韦伯:传统和情感-理性;“韦伯命题” (马克思:“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发展社会学笔记
发展社会学笔记引言第一编发展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第一节现代化与发展一、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
或者说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理性化(4)世俗化(5)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二、发展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
发展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三、现代化和发展区别:A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与转化,其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发展则是一个绝对性概念,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
其范围是没有限度的,是一个无限向前延伸的过程。
联系: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阶段。
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过程也是发展,是后现代发展。
第二节发展社会学一、发展研究的背景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其最早的起因是政治与经济问题。
二、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是发展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发展的探讨。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但它并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和一切领域。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即现代化阶段。
当代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发展社会学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第一章导论一,相关概念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二,大国三,帝国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二,商业化进程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四,土地改革史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二,土改后的全国发展形势三,互助合作四,发展迅速的合作化运动第三节集体农业一,农业合作的问题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第三次大转型(1978—)第一节市场转型理论一,发展理论与转型理论二,中国再分配体制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三,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市场转型的例证:社会分层一,市场转型理论:理论观点及其内在逻辑二,权力维续论:对市场转型理论的质疑三,新的综合与尝试第三节中国市场转型的逻辑一,新德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二,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逻辑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介绍与发展相关的概念,掌握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了解为什么把机制研究作为讲述的重点.一,相关概念1.增长:经济意涵——可量化的物质文明在数量上的增长.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经济增值,尤其是GDP的增长.1)增长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增长破解GDP神话.2)经济增长可能带来和社会发展的断裂,尤其是社会分配不公.其实,中国近代经济就存在这种现象.没有发展的商品化.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工业化.商品化蓬勃发展,小农生产停滞在糊口水平.过密化,内卷化.2.发展:"发展"似乎弥补了"增长"概念的缺陷.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收入分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理性化"进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如何呢1)发展的自信.两者密切相关,社会学家.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密切关系.帕森斯的五个行为模式变量的理论.2)发展的幻象.A)人最根本的到底要追求什么发展导致了不幸福.B)发展导致了不发展.全球化的幻象.3.进步:进步拥有不可置疑的价值意涵,但与前两者不同,它更多地是指代一种观念,理念,而非经济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历史是进步的.人类社会是进步的.4.转型.不是接轨,而是转型.而且,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转型.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型great transformation,194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发展社会学有两个主要的学术传统并由此形成两个主要的理论流派,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19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的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理论.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基本的理论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传统—现代"两分法.即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或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划分成"传统的"与"现代的"两种类型.因此,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第二,社会发展的内因论.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内部,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不顺利,根本的原因也是来自内部的障碍.他们曾经一度将这种内部障碍主要归结为文化与价值观因素.韦伯.第三,现代化趋同的假设.现代化理论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具有当今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化理论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与整个60年代.但从60年代末开始,现代化理论便开始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2.发展理论当传统的现代化理论遭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从而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立足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早期,发展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拉美和非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东亚模式.发展理论主要由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所构成.依附理论是下面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不应当单独地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从世界系统考察问题;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外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并不像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处于同一阶段,不过一方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边缘的地位. 替代依附理论而起的是美国的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在于,第一,依附论者所讲的依附或依赖是单向的,而世界体系理论所讲的依赖则是双向的.第二,世界体系理论避免了依附理论的简单的"两分法"的倾向.依附论者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大都市与卫星国,中心与边缘.世界体系论者则把世界体系划分成"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等级.第三,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目前的这个世界体系是变动着的.世界体系的三级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国家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3.转型理论发生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前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则为形成发展社会学第三个学术传统和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到底如何从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来理解共产主义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波拉尼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馈赠经济,市场经济与再分配经济.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发展都是从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与传统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的话,社会主义国家则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即再分配体制.资源垄断.社会动员.发展社会学中三种理论模式的特征用下表来加以概括.主题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起点传统社会"落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变迁类型传统-现代传统-现代传统-社会主义-现代传统现代社会主义政体基础市民社会传统殖民社会或部族社会等总体性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再分配经济国际环境支配附属对立与融合不平等机制市场市场,传统经济,国际秩序市场与再分配变迁机制现代性因素的生长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社会转型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关于发展的经验研究.大部分被发展经济学做了.这是因为经济学的范式比较明确和统一.而社会学停留在陈旧的理论争论上.所以,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一般和发展社会学的关系反而比较弱.但是范式的发展往往不是理论研究的结果而是经验研究的结果.机制分析.复习思考题1.发展,进步,增长和转型这些概念的区别是什么2.发展理论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的历史遗产,掌握内卷化的概念内涵,理解商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用"传统"不是简单与"现代"对比,也不对应于中国/西方.这是为了避免一种看法:现代似乎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动力的社会进程,是围绕西方19世纪的大转型而变化.相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政治结构尤其是帝国的民族国家,传统生产方式(游牧或农业)的城市和工业文明,传统社会结构尤其是贵族制度的市民社会,相对于传统文明尤其是神圣宗教生活形态的世俗社会,相对于传统艺术方式的现代艺术.这种时间概念背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烙印. 关于中国传统的几种说法.《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轰动.但早在之前,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但这只是欧洲现代性叙事的亚洲版. 如果将清朝仅仅作为现代的对立面,如何解释现代中国在人口,领土,文化认同和政治结构与清的关系清代的重要性.清代的重要性在于历时地来看它正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论新的中国此后怎么转变,作为中国古代最后阶段的满清已经留下重要的历史遗产.满清对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更早时期以及当代中国都至为重要.放弃历史界标1840年.冲击—反应.中国自身. 进一步,16世纪中到1930年代是连贯的整体.中华帝国晚期.跨越两代,内在的连贯性.长时段.塑造历史的力量,人口压力,疆域,农村经济的商业化,社会各阶层在政治上的挫折,文化上发展.不是踏步不前的"睡狮",而是充满问题和紧张的局面,中国在解决中.二,大国1.大一:幅员如果没有满族统治者在1600-1800年期间进行的艰苦而细致的帝国建设之努力,中国就不会拥有今日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及其疆界所处的位置;而满清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其对现代中国——疆土与族群意义上的统一体——之形成的历史贡献. 托克维尔.开篇讲地理.大国共和之难.大二:人口14世纪,中国官方人口记录最高为六千万.第一个农业生产革命.但前工业时代的人口历来难以实现稳定地高比率增加,除非经济的,制度的诸因素相结合为之提供了异乎寻常的便利.16世纪美洲农产品花生,番薯,马铃薯与玉米的引进,向干旱高寒推进.第二个农业革命.轻徭薄赋.1700年1.5亿,1794年为3.1亿.越来越不利的人口/土地比率以及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也未能止人口到1850年陡增到四亿三千万. 明清人口的剧增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在经济上使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的压力空前巨大,造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过密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使社会上升的渠道变得狭窄,加速了吏治的腐败和士绅的分裂.人员流动升迁落后于人口增长.冗员.再一方面,社会控制力的下降.3.大三:复杂的文化认同传统中国制度与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内在韧性.多民族混杂.满人的汉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所谓正统儒家国家与社会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由清代而非之前的历朝历代来具体彰显的.正是在清廷统治之下中国才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循规蹈矩的"正统"儒教国家.那些被现代学者视为儒家理念的规范与价值在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曾有比清代更为深入的渗透与更为广泛的接纳.4.大四:朝贡体制中心-边缘.而中国也有.但中心在中国.朝贡制度是中国从汉代以来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中心——外围型国际关系体系.唐代是其走向发展和成熟时期,而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该体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时期.所谓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外国,外族向中国赠呈礼物称'朝贡';中国向外国,外族回赐礼物称'回赐' 中国.天下.文明共同体.是多民族的文化认同而非民族和政治认同,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文明.自我中心.而非形式平等的条约体制.费区分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前者是在帝国框架,诉诸普遍主义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而后者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将政治性的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合法性基础.三,帝国1.帝国:德治.帝国在中国的用法与西方不同:与封建,郡县并用的政治概念,政治共同体. 五帝时代,以德为特征区别于强国,霸国,王国.否定阴谋,武力的政治体制.道统与政统.四民社会,以德政为中心.而西方的帝国则是综合绝对皇权和统一国家的权力形式.今天熟悉的帝国是19世纪的产物.礼乐. 万历十五年1587年揭示政治和法律道德化.2.帝国:专制帝国官僚君主制.叫魂.盛世背后.认为传统国家是专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韦伯认为既强又弱.地方支配.人口巨大和官僚少.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1.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土地兼并和集中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并引起朝代变迁,每个朝代之初又会均分土地.始终维持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2)皇权和绅权为纲,官-绅-民三层的社会结构,双轨政治的动态运作模式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2.到了清代,有两个新的因素对小农经济乃至社会结构构成了严重的影响.(1) 人口的增长——这个因素和资本主义无关,是中国自身的变化: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促进人口的增长:A 税负制度的改变.B 农业产量的增加.这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因素,是和人口的增加互相影响的.简单地说,税负制度的改变改变了对人口增长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刺激.而产量的增加则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即按丁计征和按亩计征的差别.对后者而言,每投入一个多余劳力的人工所得的收益完全归自己所有,而前者则要减掉这个劳力所要承担的税负.这必然一方面促进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更加促进土地的精耕细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表现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现象其实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过密化"或"内卷化"的概念.Geertz,Alvin,Huang.【附带的问题1】:为什么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而形成过密化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反作用:经济增长主要引起的是死亡率的下降(粮食和医疗,战乱和饥荒),而生育率在传统社会一直表现的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人口过多并非农民"有意"为之的结果.【附带的问题2】人口的增加和人地比例的提高一定会引起过密化吗工商业的发展,即非农就业机会的提高.(工业革命前期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商业化进程.这完全是一个外来的因素.主要的外生性变化: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自鸦片战争以后,口岸通商带来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 对农村手工业的影响-双重的.对种植业的影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Grain ——》Cash Crops.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两派看法1)大部分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同时也是地主-农民的地主所有制经济.地主剥削掉了农民的大部分剩余,而农民只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商业化一方面摧毁了农村手工业,另一方面使种植业商业化而依赖于帝国主义经济.黄宗智类似,但更强调小农的种植模式.2)以马若孟和Brandt为代表的经济史学家则持相反的观点.两人都不否认传统经济中过密化的压力,但是商业化和商品作物的种植恰恰开始缓解过密化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力投放使得大农场需要更多的雇佣劳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渐趋发达.Brandt,棉花种植和劳动力市场的对应关系.2.分析关键的分歧在于小农行为的分析.(1)大农场和小农的种植行为有无稳定的差别(2)"劳动力市场"会不会随着棉花的种植而变得发达起来问题(2)可能是问题(1)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然也会反过来.这里的关键是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 双方有三个讨论不足的地方(影响小农行为的因素): (1)对资本的讨论不足.棉花种植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而且需要资金投入(棉种,肥料和用来买粮食的资金),资本市场的情况制约着小农对棉花种植的热情. (2)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足.雇佣关系的建立(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风险的分担都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关.支配性的庇护关系类型一方面有利于上述三者的发育,却不利于这些雇佣和资本关系的扩展.(3)将农业经济封闭化了.设想如果经济中只有种植业一个生产部门,那么剩余的劳动力只有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来消化. 小农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考虑,除了受其劳动力影响之外,还受资本情况,庇护关系,手工业机会的影响.小农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根据这些变量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县——46保——甲(100户)——牌(10户)国家——乡保——甲长——牌头,首事乡保是半官职人员但并不受薪,由地方及村庄在内的领导人物提名.乡保负责征收税款和一些额外的跨村庄的公共服务(自卫防盗组织,防洪).但是地方真正的领导人物不愿担任.乡保也有可能滥用职权,例如可以贪污税款.或者帮助某些地主逃匿税款. 服务型和掠夺型——很少长期滥用职权的状况.村庄中的牌头和首事反而是真正的士绅(当然也是下层士绅).——因为乡保已经是一层保护层.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被破坏,村庄的士绅就愿意作为村庄的代理人而存在.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1 商业化的力量三种类型的村庄:1)后夏寨和冷水沟.这两村庄商业发达而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2)沙井(因为气候不好)和寺北柴商业发达,但"半无产化"3)吴店和候家营社会分化或半无产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松散,无赖地痞登上领导位置. 那么小农分化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由商业化导致的.机制是什么商业化——商业性农业―△―小农分化——村庄的权力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分化开始凸现,原来的宗族关系结构减弱在宗族关系减弱的时候,士绅退出.2 国家的角色国家现代化的努力:警察(28%),保卫团(21%),教育(24%),行政开支(17%)地方的这些开支由自己负担."公共品"由政府来提供服务,更加公平和有效率.国家税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中央政府将商业税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到清末,田赋只占中央政府收入中的三分之一.在南京政府统治期间,田赋全部归入地方税收. 摊款对地方社会的影响:1)总量增加2)负担分布的变化:(国家的控制能力)国家政权的变化——财政改革——田赋成为地方收入(支出显示民族国家的努力,而收入则显示出政府对摊款的依赖)——控制村庄的努力——乡村恶霸登上舞台(国家——士绅)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力量——士绅出现什么结果呢两种类型的村庄1)封闭型——传统的2)掠夺型——商业化了的国家在力图控制地方的过程中毁掉了自己的统治基础1)清代虽然人口和农业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增长.行政能力也相应停滞.使得帝国浮了起来. 政府的统治依靠地方士绅,而士绅是没有报酬的.这就出现一个潜在的危险: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是保护型而非掠夺型2)商业化在改变这种情况,政府的工商税收大幅度增加.田赋收入在1753年占73%,到1908年占35%.在三十年代,田赋完全成为地方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设立警察和学校.(将田赋划为地方收入的条件),但是这远远不够.出现各种各样的摊款.复习思考题1.你如何理解关于中国近代小农经济发展内卷化的争论2.商业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机制,掌握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制度运转逻辑,理解第二次大转型的成就和困难.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由于大农场面对无限供给的劳力压力,雇工的工资就不可能提高.土地生产规模的扩大的边际收益大部分为地主所得.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种植经济作为使农民可以得一杯羹,但是如果剩余劳动力过多,则雇农所得越来越少,收入差距则越来越大.(剥削的概念) 另外,由于地主可以凭借劳力剩余多得部分收益,这部分的收益不一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买地难,所以可能用于其他消费,导致生产的停滞.这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来讲. 再者,过多的雇佣劳动会降低生产率,因为雇工的劳动所得不会全归雇工自己.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1.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在没有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土地长期趋势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永恒兼并无限集中,而是在逐渐分散. 影响地权分配的变量:1)政府的土地税收政策;2)和平/战乱3)人口增长的速度:主要通过几个机制起作用:1)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民对土地越来越珍惜.2)分家机制.人口增长越快,土地分解越快.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地权分配的权威论点统治了学术界几十年,即在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由于激烈的地权集中的趋势,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耕地的70%至80%.章有义首先指出了统计数字上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地主和富农只占有耕地的50%至60%.(1)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占总户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平均在50%到52%左右,即略超过半数;(2)从全国范围来看,从晚清到解放前,地权的分布不是趋于集中而是分散;(3)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北方的地权分布远较南方分散(郭德宏,1993).四,土地改革史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土改政策就比较激进.土改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政治合法性.改变村庄中的权力结构.土地占有是村庄传统权力结构的基础,而平分土地是一项推倒重来的举措;而温和的政策则会延续村庄原有的权力结构.(1)将斗争不断进行,挖浮财不断土改,不断推翻村庄的权力结构.(2)诉苦.(3)诉苦和暴力斗争相结合,赋予新的领导阶级(替代士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1 中国面临迅速工业化的任务.2 工业化的积累问题。
《发展社会学》课件
关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 的进步,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 建立和完善。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
根源
研究社会不平等的阶级、种族、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根源,以及社会制度和政策对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的影响。
影响
分析社会不平等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展社会学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如 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性别与发展
性别平等
发展社会学关注性别问题,研究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和 女性赋权,打破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束缚,让女性 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性别与发展策略
发展社会学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性别与发展策略 ,将性别视角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市场为导 向的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
、私有化和全球化。
该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 的最佳方式,政府应该尽可
能少地干预经济运行。
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贸易和投 资应该自由化,国家应该放松 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以促进全
球经济发展。
全球南方理论
全球南方理论是一种关注南方国家发展的理论,强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发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 过程,其范围涵盖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社会 行动。
详细描述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机 制和过程,以及社会变迁的原因、动力和结果。它不 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 的发展,也关注微观的社会行动、社会组织、人际关 系等方面的发展。发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 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社会行动的各个层面, 旨在全面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条件。
发展社会学课件PPT
将现代化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依次经历传 统社会、起飞准备、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等阶段。
现代化的条件
包括政治稳定、市场经济、技术进步、教育普及等,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发展中国家才能 实现现代化。
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 的制约,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 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 性影响。
了深远的影响。
02
全球化的动力机制
包括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国际政治等,认为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全球
化的进程。
03
全球化的影响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
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应对各种挑
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03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与挑 战
发展社会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
探讨发展社会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在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和国 际合作项目等方面的表现。
THANKS
社区发展
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组织、协调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促进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 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社会工作实践
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和社区工作等方式,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性别平等与发展实践
性别平等
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消除 性别歧视和偏见,促进男女在各个领域 中的平等参与和发展。
05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技 能
定量研究方法与技能
调查设计
掌握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定量 研究设计方法,能够制定合理的
发展社会学知识点
发展社会学知识点第⼀章绪论1、发展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是以社会发展研究为⼰任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社会发展的现象,揭⽰社会发展的规则。
2,、所以,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主题。
3、“发展”这⼀术语⾸先被近代的⽣命科学所使⽤,意指⽣物有机体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与结果。
从它的基本词义来看,发展是指事物由⼩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级的变化。
4、开始,⼈们往往把经济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内容。
后来,鉴于发达国家经济⾼度发达反⽽导致各种负⾯的社会后果,以及发展中国家出现“有增长⽽⽆发展”的情况,不少社会学家提出发展应该是以提⾼民众的实际福利与⽣活⽔准为⽬标的,有计划的变迁进程。
5、发展的核⼼内容就是满⾜民众的基本需求。
6、联合国教科⽂组织等国际机构及⼀批学者提出了发展是以⼈为核⼼的发展概念。
他们认为发展实际上是为了⼀切⼈的发展和⼈的全⾯发展。
(选择)7、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发展包括三个重要的价值标准,即维持⽣存、提供基本需要的能⼒;⾃我尊重,做⼀个真正的⼈;从奴役状态下获得⾃由。
(选择)8、丹麦的索雷⽣认为,发展指个⼈和群体在不损害他⼈与⾃然条件下的需要的满⾜。
他确定了四种发展的需要:福利、⾃由和权利、⽣存与安全、认同。
(选择)9、阿马蒂亚森认为,应以⾃由来看待发展,认为发展意味着⼈的可⾏能⼒的扩展。
10、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的概念进⼀步演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1、社会发展的定义:⾸先,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层⾯,⽽且包括社会层⾯和⾃然环境因素,因此社会发展是多层⾯因素相互作⽤的过程与结果。
其次,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和检验社会发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不断地满⾜⼈的需求。
再次,社会发展不是⼀般的社会变迁,它是有计划的,符合⼈类价值取向的特殊的社会变迁形式。
12、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①⽅向性、②⽬的性、③合理性、④整体性、⑤多样性、⑥阶段性。
(多选与判断)13、“现代”⼀词⾄少有两层含义:⼀层是作为时间尺度,指中世纪结束⼀直到今天这样的长时段;另⼀层是作为价值尺度,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发展社会学第⼀章社会发展界说⼀、社会发展的含义1、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内涵定义法:通过其内在特征界定其概念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种从著落后⾛向先进的社会过程,⼜是⼀种从低⾛向⾼级的社会过程外延定义法:通过其外显范围界定其概念。
从其外显范围看,⼀是相对于⾃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么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业社会——⼯业社会——后⼯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社会发展的特征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表现形式之⼀:由外到内由外到内是迟发外⽣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知成和发展的⼀个主要途径。
现代因素本⼟化和本⼟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
⾮全盘西化,⾮与⼀国传统彻底决裂,⽽是通过现代因素的本⼟化来促进本⼟因素的现代化。
表现形式之⼆:由表及⾥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个由表及⾥,即从器物层⾯、制度层⾯到思想⽂化层⾯的发展过程。
以中国社⽀转型的启动阶段(1840——1949),加速阶段(1978到今)为例。
两轮由表及⾥的阶段本质上差别。
表现形式之三:由名到实所谓由名到实,就是先有现代化之名,然后才具有现代化之实。
以当前我国科层化为例:严重失衡、名实不符。
社会发展⼀般要经历⽆名⽆实(传统社会)、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社会⽀)、有名有实(现代社会)三个阶段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过程所得出的结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环境堡护三、社会发展的类型1、早发内⽣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优越性。
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发展动⼒的内源性。
以英国为例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外来压⼒的刺激和⼲扰。
发展社会学(重点整理版)
现代化的含义:1界定现代化时遵循的原则:(1)能够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不同于其他类型社会变迁的本质特征;(2)能够反映出现代化的整体性品格;(3)既能反映出世界大势又能够不脱离民族载体所谓现代化,就是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开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实体为载体整个社会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结果就是现代社会。
2 再进一步看,现代化这一概念又有两层含义:其一,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即“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指标”,是一个静态特征;其二,它是一个实现现代社会的过程,即现代性的“化”,动态过程。
发展的基本宗旨:发展的基本宗旨应是以人为本,这包含着两层含义:人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主体意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1 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意义:防止出现经济至上论,否则会出现不良的后果:人的异化,社会机体的畸形发展,经济行为“不经济”。
2 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具有共享的性质,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以及平等、自由的权利应当更加得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持续不断地的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以不断的提高。
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有机性第二,内生性第三,开放性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学科。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分支社会学,也是发展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包括:1)发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2)主要从社会的层面探讨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分化与整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发展的动态研究,如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趋势、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4)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如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源、方向、速度及衡量标准、发展类型。
发展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现状:1 西方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机构众多,流派纷呈,出现人本化和实用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社会学》教学大纲
《发展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00字)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研究领域。
重点讲解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200字)1.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2.熟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和从事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800字)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特点。
2.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多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整合。
4.社会学的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文献综述和剖析;-社区调查和实地观察;-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5.社会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教育社会学;-媒体与传播研究;-犯罪与社会控制研究;-城市和人口研究;-社会变革与发展等。
四、教学方法(100字)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同时,组织小组活动和实证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00字)主教材:1.施米特,《社会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1.罗思义主编,《社会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24年。
2.张克辉,邱迎真,《社会学与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3.彭其湘,《社会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1、简述东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二是经济结构改进、三是社会发展2、简述马克思的重要理论思想:马克思以其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欧洲社会为蓝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进行了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分析。
包括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等内容。
3、简述孔德的主要理论思想:他从其所关注的社会协调问题出发,提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
分为两大部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协调问题,提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综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提示人类社会的进步。
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
4、简述早发内生与后发外生型的不同特征:早发内生型的特征:以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代表,开始现代化的时间都比较早,并具有明显的内生性,最初启动力量和现代化因素都产生于自身社会内部。
后发外生型的特征:以德国、俄国、日本为代表,现代化的起步较晚,他们的现代化不仅是后发的,而且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性因素的产生也往往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挑战。
此外,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种自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而后发外生型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后发外生型的手段首先是采借,并在采借的同时创新;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现代化的诸项任务是逐步提出并逐步得到解决的,而后发外生型的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任务的提出具有突发性,并要求一揽子解决。
5、简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复杂的根由:在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中,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和外国入侵等交织在一起,造成传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走向衰败和解体,国家主权与统一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受到冲击,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遇到挑战。
加上57后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6、简述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特征: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是在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推动下,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在西欧及其海外移民殖民地扩散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革。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第一章:发展的概念一、发展社会学的定义:发展社会学定义:发展社会学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近代至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理论、途径、模式及经验的综合性研究。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古典经济学家的发展观:A、社会的发展主要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把经济的增长放在了最重要的位臵。
B、①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国民财富的增长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人数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推动多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国家作用仅限于维护国家和个人安全。
②大卫〃李嘉图: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资本家追求利润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③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经济的发展要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政策。
④西斯蒙第:主张用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组成的社会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只是达到人需要的手段,应保证人们生活,给人幸福。
2、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观:A、强烈要求改变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把社会变革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B、①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描写了幻想中的理想社会,提出了建立公有制的主张。
②圣西门:预言了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社会必将走向社会主义;实业制度(未来社会将依据全社会的利益对工业实行全盘领导)③傅立叶:建立“法郎吉”的基层单位;人的情欲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应当创造一切条件去满足情欲。
④欧文: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使人得到解放,使人的理性得到全面发展;“新和谐”公社三、马克思的发展观:1、发展出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2、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3、把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无产阶级代表着历史进步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4、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景象”5、指出传统社会的落后性,并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殖民地扩张的进步作用。
发展社会学
• 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教育机会不均、性别不平等等
• 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
• 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流派及其演变
现代化理论
• 强调经济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模仿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 代表人物:艾森斯塔特、罗斯托等
依赖理论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发展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DOCS
01
发展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发展社会学的定义与核心概念
发展社会学的定义
发展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 研究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的社会学分支
• 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高等
• 关注社会现代化、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等议题
• 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关系
• 反对单一的现代化模式,主张自主发展
• 代表人物:阿明、弗兰克等
新自由主义
• 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提倡政治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
•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哈耶克等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研究领域
• 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平等
• 社会结构与个体发展
• 文化与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化
•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监测项目进度和效果
• 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
•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收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反馈
发展社会学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发展社会学的未来趋势
发展社会学面临的挑战 -如何应对全
球化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 深入研究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发
•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东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二是经济结构改进、三是社会发展2、简述马克思的重要理论思想:马克思以其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欧洲社会为蓝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进行了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分析。
包括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等内容。
3、简述孔德的主要理论思想:他从其所关注的社会协调问题出发,提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
分为两大部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协调问题,提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综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提示人类社会的进步。
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
4、简述早发内生与后发外生型的不同特征:早发内生型的特征:以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代表,开始现代化的时间都比较早,并具有明显的内生性,最初启动力量和现代化因素都产生于自身社会内部。
后发外生型的特征:以德国、俄国、日本为代表,现代化的起步较晚,他们的现代化不仅是后发的,而且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性因素的产生也往往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挑战。
此外,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种自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而后发外生型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后发外生型的手段首先是采借,并在采借的同时创新;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现代化的诸项任务是逐步提出并逐步得到解决的,而后发外生型的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任务的提出具有突发性,并要求一揽子解决。
5、简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复杂的根由:在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中,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和外国入侵等交织在一起,造成传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走向衰败和解体,国家主权与统一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受到冲击,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遇到挑战。
加上57后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6、简述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特征: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是在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推动下,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在西欧及其海外移民殖民地扩散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革。
其社会背景有: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领域内的第一次结构性变革;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掀起了欧洲一次次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导致了政治领域内的结构性变革;而英法的一些海外殖民地为维护本地的利益,也开始反对宗主国的剥削和掠夺,形成了民族独立运动。
其特征为: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是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第二,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内生与原创的特征《现代化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因素:①一种特有的理性经济形式②以自治和契约为特点的政治模式③理性的普遍主义的规律》第三,现代与传统的更替比较顺利;第四,资源利用的全球性;第五,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主要来自民间。
7、简述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主体特征: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都处于西方核心文化之外,内部差异较大发展的途径、特征和成效也有较多的不同。
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西欧文化边缘地带的德国、俄国等中东欧国家,另一类是文化的中国、日本和土耳其等。
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变革是现代化发展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二是现代化的外生性与政府的人为干预紧密相联,三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替顺利与否影响现代化的进程与成败,四是一系列现实和历史因素使民主难产,五是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参预国际社会。
8、简述现代化发展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是要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推动下,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在西欧及其海外移民殖民地扩散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革。
大约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第二次是现代化在西方文化的核心地带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取得成功后,越出西方核心文化的范围向其他异质文化地域传播而形成的社会变革。
时间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
以电气化为标志。
第三次是出现在20世纪下半期,这是一次真正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发展大潮。
是以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为赌注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
9、简述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主体特征:第三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众多,地域和文化差异甚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有诸多差异。
尽管如此,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①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未被根本消除②发现中的困境不断,现代化过程中充满错位与失调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激烈10、简述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发展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几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这些问题是任何形式的发展研究、任何类型的发展理论都无法回避而必须解答的为题。
第一是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问题。
第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发展的作用问题。
第三是现代化因素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现代化理论向发展中国家推销的一整套西方进现代工业文明,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是大有助益、可资借鉴的。
但是,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的一般性和共性加以简单化、绝对化,主张非西方不发达社 只要抛弃自我,全盘西化,能成功实现现代化,这种观点是片面地、脱离各国的具体历史和现实的妄论。
11、简述现代化发展的总特征:第一,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进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阶段性波浪式前进的。
第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革命。
第三,现代化发展进程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杚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与调整过程。
第四,现代化发展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革。
12、简述现代化发端的内部因素:一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削弱。
二是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
三是宗教改革和世俗化。
四是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五是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确立。
外部因素:对外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13、简述中国现代化发展受阻的原因:一是由于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的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基础是排斥分工,限制科技发明和应用,阻碍生产力发展,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枷锁。
二是从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中产生的“重本抑末”的观念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三是与重本抑末观念相应的一套经济制度和规抑制着工商业尤其是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14、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工业化战略、经济增长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
【工业化战略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拉丁美洲)、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东亚)经济增长战略分均衡增长战略(纳克斯、罗丹)和不均衡增长战略(辛格、赫希曼)社会发展战略分先增长,后分配战略、先分配后增长战略和边增长边分配战略政治发展战略分政治稳定、政治民主】15、如何评价儒家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并非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其次,儒家伦理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已经大大改变了。
第三,儒家伦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后,儒家文化并非同质的,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及不同阶层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对儒家文化,必须与社会结构的制度性安排结合起来探讨才具有使用性16、如何评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曲折性:中国传统的厚重和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要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中推进的不平衡,以及这些方面的不平衡因素的叠加与互动,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新旧因素错综复杂的剧烈冲突,形成了这一过程的反复曲折的发展轨迹。
但是,经过那样激烈的搏斗和坎坷的历程,中国社会并没有解体,反而经过痛苦的、有时是十残酷的斗争,达到了包容性极大的高度整合,其裂变的能力和聚合力都是举世无双的。
因此,中国现代化的规模、投入的力量、道路的曲折、付出的代价和最终的成果或许也将是举世无双的。
17、“新现代化研究”与“经典现代化研究”的区别:一是”新现代化研究”抛弃了高度抽象的类型学研究,代之以具体的个案研究,重视历史对某个特定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作用;二是新现代化研究抛弃了传统与现货的简单二元对立,认为它们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渗透,传统对现代化的发展既是阻力也是有利的;三是新现代化研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四是新现代化研究关注外部因素对当地现代化的影响。
18、谈谈你学习《发展社会学》后的收获: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过程。
第二,发展的整体及其组成要素都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发展楰是复合性概念。
第四,发展是硬道理。
第五,各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第六,现代化的各发展要素的推进过程是不平衡与平衡的。
第七,改革和发展的渐进与激进方式取决于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承受力。
第八,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动员与自下而上的积累与互动的统一。
第九,信息革命给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使全球发展的杚发生更加迅速的变化。
第十,当今发展中国家处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相呼应的时代,有着难以限量的发展前程。
19、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的差异:首先,分析的单位有异。
依附理论的分析单位是国家,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
第二,分析的维度不同。
依附理论的分析是二维的,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是三维的。
第三,分析模式不同。
依附理论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模式,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模式。
第四,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依附理论侧重于研究边陲国家,世界体系论则研究世界的整体的发展状况。
第五,产生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不同。
依附理论受到马克思、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等影响,而世界体系理论除受到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还更多地受到当时的结构主义、系统论、法国年鉴派的影响。
依附理论的产生更多地是与现代化理论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相关,而世界体系论则与东亚、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有关。
三章发展社会学发展理论㈠现代化理论产生20.50,兴盛20.60⒈理论来源: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是方法伦基础⒉理论观点:⑴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现代化理论接受了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变革与进化的两极理论,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往往只是简单的认定西方社会即现代社会,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即现代社会的特征。
帕森斯模式变量事实上成为了现代化理论中“两极化”思想的基本模式⑵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分析①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②在发现原因上,现代化理论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归咎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③在发展途径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西方化或照办西方模式3.日本富永健一认为西方化的整个过程经历四个阶段:①输入西方文明以摆脱传统主义的统治②由推进现代化的杰出人物着手对西方文明进行有计划的输入与巩固③在民间涌现大量的西方文明的承担者④现代阵营于传统阵营对立的消除㈡依附理论主要是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来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发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