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心术》古文赏析

合集下载

20210922《古文观止》解读之《心术》

20210922《古文观止》解读之《心术》

20210922《古文观止》解读之《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解读:《孙子兵法》说,“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作为一名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任何决策都可能决定战争的成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死,以及国家的安危,责任不谓不重大。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苏洵《心术》(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苏洵《心术》(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苏洵《心术》(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

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使耕者无所顾..,严斥堠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节选自苏洵《嘉佑集·卷二》,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B.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C.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心术文言文原文心术作者: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心术文言文注释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以治心为核心,每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内在联系,逻辑严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术》文言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宋〕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縋(zhu 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洵《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银穗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祸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容措小儿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以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容测,严则不容犯下,故士皆委己而顺从,夫恩得不仁义?夫惟士愚,而后DD10之皆死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袁豹,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坚忍,知势则不乌桓,知节则不愁。

见到小利不颤抖,见到小患不躲避。

小利小患,无法辱吾技也。

夫然后存有以两支大利小患。

夫惟养技而wound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动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借助兵者,并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严重不足惜;有所恃,则言不至于必胜。

尺?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突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言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荣获不敢逼迫;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披发杀之矣。

故借助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内力有余矣。

苏洵《心术》原文及译文

苏洵《心术》原文及译文

苏洵《心术》原文及译文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縋(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洵《心术》要掌握方法,我们首先要控制思想。

泰山在前面坍塌,但颜色保持不变。

麋鹿在左侧繁衍生息,但眼睛不会眨眼。

然后控制利益,对待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每一种战争方式,在为财富而战之前,都会为力量而战,不仅是为了气而战,更是为了心而战。

我要向灯塔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并严厉谴责侯侯侯,这样修炼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增加他们的财富;丰厚的回报和愉快的旅行,所以保持他们的力量;小胜利更紧迫,小挫折更严重,所以要保持它的气势;雇人不是做他们想做的事,所以要培养他们的心。

因此,学者们往往会储存自己的愤怒,珍惜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愤怒,你会有更多的勇气,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欲望,你会有更多的贪婪。

因此,虽然世界是融合的,学者们并不厌倦士兵,黄帝为什么打了70场没有危险的战争。

如果你不培养你的心,你就不能赢得一场战争。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当一个士兵移动时,他知道敌人的主人和将军,然后他可以在危险中移动。

邓艾?(朱ì)蜀中的士兵不是刘禅的平庸,因此数百万教师可以坐在那里打领带,他们会因为固有的屈辱而搬家。

因此,古代的圣人和将军可以和他们的士兵一起品味敌人,也可以和敌人一起品味自己。

他们的死是可以决定的。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士兵有长有短,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我们自己。

敢于问:“我的优点,我利用它们,它们不会与我们的学校在一起;我的缺点,我掩盖它们,它们会比我的号角更强大,我能做什么?”他说:“我在长和短的时候抗拒和恐惧,所以我怀疑并转身离开;我在长的时候提升我的阴,这样我就可以使它性感并陷入其中。

《心术》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心术》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心术》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心术》》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

文章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原文】心术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③,然后可以制利害④,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⑤;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⑥,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⑦,严斥堠⑧,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⑨,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⑩,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⑾。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⑿,凡士欲愚⒀。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⒁,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⒀,非刘禅之庸⒁,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⒂。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⒃,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⒄。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⒅,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⒆,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⒇。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21);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22)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23),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24)。

古诗心术翻译赏析

古诗心术翻译赏析

古诗心术翻译赏析《心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粤教版-语文-高二-《心术》作品赏析

粤教版-语文-高二-《心术》作品赏析

《心术》作品赏析“心术”一词,含义较复杂。

《管子》有《心术》篇,以虚静之说讲养心治国之道。

苏洵《心术》,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待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

文章首先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

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

孙子讲将的修养有“智、信、仁、勇、严”(《孙子兵法·计篇》),苏询也讲智与严,这些属于智能与品德修养,但他认为镇定和沉静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

这就是“大将风度。

”其次论“兵”:“凡兵上义”。

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如非义举,那就“胜有所不取,败有所不避”(《项籍》)。

尚义之说,自占而有,但苏询并非重复迁阔之论,他是义利统一论者,认为“义利、利义相为用,天下运诸掌矣”(《利者义之和论》)。

他是从利的目的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

依义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

因为“惟义可以怒士”,要以“义”来激励士兵,“十以义怒,可以兴战”,正义之帅将无敌于天下。

再次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四养之说,显然有“讥时之弊”的意义。

宋王朝积贫积弱,原因很多,而下能“使耕者无所顾忌”,兵冗而供给贫乏,用人“赏数而加于无功”(《衡论·审势》),都是重要原因。

他提出的四养的办法正是:“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这四养中,最重要的是“养心”——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昂的战斗意志。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管理学适最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

【高中文言文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翻译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心术(苏洵)要掌握方法,我们首先要控制思想。

泰山在前面坍塌,但颜色保持不变。

麋鹿在左侧繁衍生息,但眼睛不会眨眼。

然后控制利益,对待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如果你不搬家,这是一种好处,你将来会有一些你不能做的事情。

只有正义才能激怒一个人。

有了正义和愤怒,一个学者可以打一百场仗。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①② 严厉谴责后侯,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每个士兵都在行动。

了解敌人的主人和将军,你就能在危险中行动。

邓爱让他在四川的士兵们失望了,这不是刘禅的平庸,因此数百万教师可以坐下来捆绑他们,他们会因为固有的屈辱而搬家。

因此,古代的圣人和将军可以和他们的士兵一起品味敌人,也可以和敌人一起品味自己。

他们的死是可以决定的。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士兵有长有短,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我们自己。

敢于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期:“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术》原⽂及翻译苏洵《⼼术》原⽂及翻译篇⼀: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及翻译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及翻译宋:苏洵原⽂:义者,所以宜天下,⽽亦所以拂天下之⼼。

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也。

求宜乎⼩⼈邪,求宜乎君⼦邪?求宜乎君⼦也,吾未见其不以⾄正⽽能也。

抗⾄正⽽⾏,宜乎其拂天下之⼼也。

然则义者,圣⼈戕天下之器也。

伯夷、叔齐殉⼤义以饿于⾸阳之⼭,天下之⼈安视其死⽽不悲也。

天下⽽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

虽然,⾮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义⽽⾏,夫何恤天下之⼈?⽽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利者,义之和。

”⼜⽈:“利物⾜以和义。

”呜呼!尽之矣。

君⼦之耻⾔利,亦耻⾔夫徒利⽽已。

圣⼈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派分裂⽽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为⾦,于五声为商。

凡天下之⾔刚者,皆义属也。

是其为道决裂惨杀⽽难⾏者也。

虽然,⽆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以节制之也。

故君⼦欲⾏之,必即于利。

即于利,则其为⼒也易,戾于利,则其为⼒也艰。

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

故君⼦乐以趋徒义,⽽⼩⼈悦怿以奔利义。

必也天下⽆⼩⼈,⽽后吾之徒义始⾏矣。

呜呼难哉!圣⼈灭⼈国,杀⼈⽗,刑⼈⼦,⽽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

与⼈以千乘之富⽽⼈不奢,爵⼈以九命之贵⽽⼈不骄,有义利也。

义利、利义相为⽤,⽽天下运诸掌矣。

五⾊必有丹⽽⾊和,五味必有⽢⽽味和,义必有利⽽义和。

《⽂⾔》之所云,虽以论天德,⽽《易》之道本因天以⾔⼈事。

说《易》者不求之⼈,故吾犹有⾔也。

译⽂:义,对天下有利,也会扰动天下⼈的⼼。

若对天下有利,扰动天下⼈⼼也就理所当然了。

⼩⼈追求利天下,还是君⼦追求利天下?君⼦追求利天下,我没见过不凭⾄正之道却能成功的。

禀持⾄正之⼼⾏事,扰动天下⼈⼼也是应该的了。

即然这样,那道义就是圣⼈残害天下的⼯具。

伯夷、叔齐为⼤义殉节⽽饿死在⾸阳⼭,天下⼈安然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縋(zhu 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

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

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苏洵,字子瞻,北宋文学家、理学家,是以清儒著称的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一生致力于思考人生道德伦理的问题,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达到内外圆融的境界。

以下是对苏洵《心术》文献的全文及注释。

心者,形之官也;道者,理之师也。

人之性情,先天命也;学之道术,后天行也。

所谓心术者,论述人心理念,天然的本能和后天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实践地修身养性,构建一种美好和谐的人生境界。

1. 形之官,指心脏是整个身体的主宰,掌管血液循环和气息。

心脏的健康与人的体魄有直接的关系。

2. 理之师,指道德的规范和原则。

通过修行和学习,人们可以达到体悟和实践道德的目的。

3. 先天命,指人在生命开始时所具有的特性和潜能。

人的品德和性格往往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4. 后天行,指对天赋的充分发挥和扬弃,培养正确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5. 修身养性,指个人通过自我进修和自省,修正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性情气质。

6. 美好和谐的人生境界,指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使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苏洵《心术》这一文献,对人们悟道修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它教导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心的品性,而修心就是修人的一种基本要求。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人们才能达到内心平和而坚定的境界。

在外部社会中,我们应该与他人保持和谐和善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之,《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为我们指明了修身养性的正确方法和道路,倡导着人们追求内外一致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积极践行心术中的理念,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作出贡献。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宋〕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击;徒手遇蜥蜴,变*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集》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心术》节选鉴赏

《心术》节选鉴赏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 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怒士:激愤士气。 百战:一切战斗。
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 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全文赏析
将领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 做正义之师。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苏洵
不学习!不学习!我就是不学习! 二十五岁,我要学习!我要学习!我要学习! 焚稿奋发。 认墨为糖。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治心:修养心性。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 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兴于左:在身边奔突。 目不瞬:不眨眼睛。
待:对待,对付。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 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 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上义:崇尚正义。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 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 措手足也。
不可措手足:手足无措,不能应付。
心术
宋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 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 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 义怒,可与百战。
பைடு நூலகம்
苏洵
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 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 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术》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心术》》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

文章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原文】心术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③,然后可以制利害④,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⑤;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⑥,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⑦,严斥堠⑧,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⑨,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⑩,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⑾。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⑿,凡士欲愚⒀。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⒁,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⒀,非刘禅之庸⒁,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⒂。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⒃,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⒄。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⒅,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⒆,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⒇。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21);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22)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23),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24)。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25),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26),则乌获不敢逼(27);冠胄衣甲(28),据兵而寝(29),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30)。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释】①本文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②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③麋:鹿类的一种。

左:附近。

瞬:眨眼。

④制:掌握。

⑤上:通“尚”,崇尚。

⑥怒:激发⑦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⑧斥堠:古代用来了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了望。

⑨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丰犒:丰厚的奖赏。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⑩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厉:激励。

并天下:兼并天下。

⑾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殆:通“怠”,懈怠。

⑿智:有智慧。

严:有威严。

⒀欲:应该。

⒁委:委屈。

⒂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⒁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⒂侮:轻视、轻侮。

⒃尝:试探,检验。

⒄节:节制。

⒅沮:沮丧。

⒆辱:玷污。

技:本领。

⒇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21)校:较量。

(22)角:角斗。

(23)抗:高,引申为突出地。

暴:显露。

却:退。

(24)狎:轻忽。

堕:落。

(25)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26)袒裼:脱衣露体。

(27)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28)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

胄,盔。

冠、衣,都用作动词。

(29)据兵:靠着兵器。

(30)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

以,凭借,利用。

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

固,巩固。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

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

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

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

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

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

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

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

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

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

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

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

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

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讲解】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

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和战例,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的结构,初看颇为特别,茅坤就指出它“一段段自为支节……非通篇起伏开合之文也”(《苏文公文钞》卷七)。

的确,文章的每一段都独立谈一个问题,彼此之间似乎并无多大联系。

但仅作如是观是不够的。

苏洵的文章往往转折极多,左萦右拂,一节未了,又生一枝。

初读似觉各节互不相连,枝叶横生,意多词杂;多读几遍,便会觉得它首尾相应,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如引线穿珠一般。

本文首段论治心,二、三、四段论养士,五、六两段论审势,七段论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一段论守备,要“无所顾,有所恃”,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正如吴楚材、吴调侯所指出的,本文“先后不紊。

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古文观止》卷十)。

这篇文章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

“凡兵上(尚)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

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

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苏洵还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但武器本身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赤臂握剑,大力士也不敢逼近;身穿铠甲睡大觉,小孩子也敢弯弓而射之。

武器只有与具有旺盛斗志的人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威力。

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暴短的关系。

“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具体来说,暴短就是“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

虽告之日‘此无人’,彼不信也”。

阴长就是“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时令老弱,登埤示怯。

乘懈突击,其众可走”(苏洵《法制》)。

暴短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是有意隐匿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文章还阐述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试)知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

不难看出,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总是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