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体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比较——以成都地区居民调查为例
中国年轻人对于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分析
![中国年轻人对于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bb2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d.png)
中国年轻人对于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中国年轻人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年轻人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分析,探讨他们的使用行为和动机,并进一步深入讨论这种趋势对年轻人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轻人普遍频繁使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微博、QQ、抖音等。
其中,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中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不仅用于沟通交流,还充当着支付、购物等功能的主要载体。
二、社交媒体使用的动机1. 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
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新闻资讯、短视频、有趣的段子等,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时事、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2. 社交互动与连接社交媒体还提供了年轻人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和连接的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并参与到各类话题讨论中。
3. 形成个人品牌和获得认同感社交媒体为年轻人塑造个人形象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发布个人动态、照片等来展示自己。
在得到他人的点赞和关注时,他们获得了一种认同感和满足感。
三、社交媒体使用的问题和影响尽管社交媒体在满足年轻人的各种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1. 社交关系虚拟化年轻人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往往会忽视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虚拟化的社交关系可能对他们与他人的真实交流、情感交融产生一定的影响。
2. 信息泛滥和传播失控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对于不加甄别的信息泛滥使得年轻人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
同时,谣言、虚假信息等也很容易在网络中传播,对年轻人的认知产生误导。
3. 精神健康问题社交媒体使用过度可能导致社交焦虑、孤独感加剧等精神健康问题。
过多地关注他人的生活、追求虚幻的网络认同,容易给年轻人带来沮丧和自卑感。
四、对策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引导年轻人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有几点建议供参考:1.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的引导,使年轻人具备辨识信息真伪、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和满意度调研报告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和满意度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6f50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3.png)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和满意度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报告旨在调查中国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和满意度,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对年轻人需求的参考。
一、调查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年轻人的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青年工作者和社交媒体用户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在调查中,我们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1. 社交网络使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年轻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其中微信、QQ和微博是他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平台。
年轻人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获取最新资讯和娱乐休闲。
此外,他们也喜欢通过社交网络参加各种线上活动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存在过度依赖的担忧。
2.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在年轻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年轻人每天都会花费相当的时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观点和感受。
除了与朋友互动外,他们也喜欢关注明星动态、阅读新闻和参与各种话题讨论。
然而,也有少数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过度曝光和隐私问题表示担忧。
3. 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满意度在满意度方面,大部分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并且可以满足他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需求。
然而,也有部分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内容质量和信息真实性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论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常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来保持社交联系、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休闲。
其次,大部分年轻人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表示满意,认为这些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51d2df9ec3d5bbfd0a7468.png)
2023年在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模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2023年的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动员大会现在开始。
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会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同时,我要对市容环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广大市民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市容环境事关市民的身心健康,关乎城市形象,因此,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过去的一年,我市在市容环境改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努力,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硕果累累,我们的市容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城市道路整齐划一,街头巷尾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各级部门的高效协作。
在此,我要向所有为市容环境建设作出过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市容环境整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容环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还较大,尤其是老城区、农村地区,市容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
其次,垃圾分类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此外,一些商业区的宣传牌匾、招牌等广告设施乱象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整治。
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持续的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意见:第一,坚持全员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关乎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发动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市容环境整治工作。
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使每个市民都成为市容环境整治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
市容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部门的密切合作和高效协同。
要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各级部门形成合力,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充分发挥市民志愿者的作用。
市容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市民志愿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手机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
![手机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8c83853312b3169a451a42f.png)
手机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2011012381陈晨传播1102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它是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
凭借着互联网这个东西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要传播渠道和人们争相宠爱的娇儿。
“第四媒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二是由于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如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
而今天探讨的是手机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
就将我们的视线转到手机媒体上。
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问世,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多种宽带无线技术并存将是必由之路,无线通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无处不在的最佳服务。
中国报刊广电媒体纷纷抢占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手机媒体作为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产物,由于其具有便携性、即时性的优势,集个性化和互动化于一身,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甚至有人称其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说到这,我们大概也就了解了,手机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
手机媒体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多媒体传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等优势。
这些都是手机媒体的优势及其区别。
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我们看着当前中国市场上的这些手机使用率。
中国13忆人口,至及今天除了少数贫困地区及年龄不及的孩子,老人没有手机外,中国的使用已达到4亿多。
在这手机使用中,手机媒体的使用也是飞速的发展起来。
从最开的运营商专设的短信等的传送,到04年的两会新闻,到手机电影电视的发展起来,直到中国手机报,从传统的媒介和手机联系在一起。
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研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f7fa27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e.png)
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解中国城市居民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本文进行了一项调研,并撰写此报告,目的是帮助了解社交媒体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中国城市居民参与,充分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背景的人群。
问卷设计了一系列与社交媒体使用相关的问题,包括使用频率、使用目的、使用平台等方面。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三、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超过8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2小时,其中近一半的居民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4小时。
这表明社交媒体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居民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多种多样。
最普遍的目的是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高达90%的受访者给出了这一选项。
其他常见的目的包括获取新闻信息(75%)、分享生活照片和状态(70%)以及寻求购物和消费建议(60%)。
此外,还有一部分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寻求职业机会和建立商业关系。
五、社交媒体平台偏好调研结果显示,微信是中国城市居民最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超过90%的受访者在调查中选择了微信。
其次是微博和QQ空间,分别有60%和40%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个平台。
Facebook和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在中国的受众相对较小,仅有极少数居民选择使用。
六、社交媒体对生活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对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更便捷的沟通方式,使得长距离的社交关系得以维持。
其次,社交媒体的崛起促进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人们可以更迅速地获取新闻和热点话题。
此外,社交媒体还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直接联系的桥梁,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
![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b047e8b4b73f242326c5f19.png)
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是对中国海底捞大学生在校生媒介接触习惯的调查成果。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和手机,绝大部分同学每天接触媒介都在一小时以上,接触动机主要是了解国内外新闻、娱乐消遣、聊天交友、学习需要,接触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资讯、娱乐八卦、电影音乐、就业信息、体育资讯等。
大学生在接触媒介时最主要考虑的是媒介所发布消息的可信度,信息量、时效性、娱乐性、便捷性等也都是大学生选择媒介的重要因素。
电视、报纸这两种媒体是最值得信任的,信息鱼龙混杂可能是互联网和手机被大学生接触最多却不最被信任的主要原因。
媒介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帮助,且主要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点、人际交流和知识结构等方面。
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对媒介有着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接受媒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批判能力。
关键词:媒介接触习惯问卷调查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查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查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查时间及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调查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消费的差异性及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试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消费的差异性及对网络舆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13b4c03866fb84ae45c8d66.png)
传 统媒体 的介质 , 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容易获取 的应该是 电视, 络媒体的优势在于所有 的这些网络媒体 的终端服务都可 以在 可 是具 有 讽 刺 意 味 的 是 他们 大 多数 往 往 通 过 网 络 的载 体 来 获 手机上展现 ,这在 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参与使用网络媒体提
取 电视 的 内容 。据 《 “ 爱 看 电视 ” 上 海 大 学 生 电视 关 注 度 调 研 供 了开 放 、 便 捷 的条 件 。最 后 , 网络 媒 体 参 与 热 情 的 持续 性 与
络 舆 论 的重 要 影 响 群 体 。
通过微博来转发当下焦 点新 闻事件, 可 以通过 B BS 发表评论 , 通过网络上传视频或是音乐与他人分享等等 。另外,通过各 2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消费 的差异性 ( 1 ) 对 介 质 的 消 费 时 间 与 依赖 。广 播 、 电视 、 报 纸 的三 个 自对 应 的 软 件 消 费 使 用 网络 媒 体 的各 种 介 质 ,不得 不承 认 网
网络媒体 的传播形式是面对面 , 多对 报 告》 显示 , 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介是网络, 有7 8 . 1 %的受 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相 比, 访 者表 示通 过 网络 收 看 电视 节 目。而 对 于 网 络 媒体 来说 ,智 多的草根式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链条 中,大学生用户 创造
能 手机 的普 及 性 使 大 学 生 对 其 消 费 时 问 大 大 增 加 。 目前 各 种 传播 内容, 同时他们 自身又是消费者 , 他们 时刻创造并乐于传 网 络 媒 体 的 介质 都会 有 其 手 机 应 用 软 件 ,而 且 针对 不 同 的手 播着 自身关注的信息 , 并且一起主宰着这种介质 。 ( 3 ) 对 介 质 的传 播信 息认 知 和 解 读 。 对 传播 信 息 的认 知 和 机 操 作 系 统 有着 对 应 下载 软 件 。用 户 们 只 要将 其 终 端 下载 到 电视 媒 介 和报 纸呈 现 出一 些 差 异性 。 因 为 电视 不 同于 报 手 机 后 ,就 可 以对 网络 媒 体 进 行 便 捷 性 的 使 用 。 笔 者 随机 抽 理 解 , 选择的是人的眼睛; 而报纸呈现的文 查 了大 二 在 校 学 生 , 手 机 中是 否 安 装“ 微 博 ‘ Q Q ‘ 人人” 。调 纸 ,电视呈现 的是图像, 查结果全班 5 6人 , 5 6人 全 部 安装 了上 述 三 者 网络 媒 体 。 而 且 字 , 选择的是人 的大脑。 电视图像 失去 了报纸文字所特有 的严 在 被 问“ 上课时是否有使用过这些媒体” 时, 1 0 0 %的 同 学 回答 密 逻 辑 、 深 刻 内涵 , 但 获 得 了文 字 所无 法 体 验 的 生动 形 象 。因
传统媒体与移动端媒体的差异与联系
![传统媒体与移动端媒体的差异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a778b8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f.png)
传统媒体与移动端媒体的差异与联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端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端媒体有着明显的差异和联系,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差异和联系。
一、媒体形式传统媒体主要是纸质报纸、电视新闻和广播电台,而移动端媒体则包括手机APP和移动网站。
传统媒体以纸媒、电媒和广播为主,形式单一,信息内容有限,而移动端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形式多样化,涵盖了新闻、音乐、视频、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媒体时效性传统媒体通常以日报、周刊、月刊的形式呈现,信息传递的速度相对比较慢,时效性较差。
而移动端媒体以快闪新闻形式存在,可以实时更新新闻、焦点事件和热点话题,具有更快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更高的时效性。
三、媒体互动性传统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群众的意见和反馈并不容易被媒体机构感知和采纳。
而移动端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实现了媒体和用户的双向交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四、媒体门槛传统媒体门槛高,需要较高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移动端媒体门槛相对较低,只需要一些熟练的前端开发人员和运营人员,就可以开发出高质量的移动端应用和网站。
五、媒体变现传统媒体主要靠广告收入和版面费来获得盈利,而移动端媒体多采用流量变现模式,通过广告、付费阅读、直播打赏等方式实现收益。
六、媒体内容传统媒体新闻内容比较严肃,主要以政经为主,而移动端媒体更加注重生活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和需求,涵盖了时尚、科技、娱乐、美食、旅游等多个领域。
总之,传统媒体和移动端媒体各有千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劣势。
传统媒体以其信息准确、权威性强、新闻质量高等特点广受人们的信任和喜欢;而移动端媒体则具有时效性高、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等特点,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未来,传统媒体和移动端媒体将会在不同的领域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012b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e.png)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年轻人群体,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年轻人的调查,探讨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其影响的看法。
1. 社交媒体的普及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中国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
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等,这些社交媒体平台都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发布内容以及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渠道。
此外,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普及程度还与他们的地理位置有关。
大城市的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更高,而农村地区的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相对较低。
2. 社交媒体使用的目的在调查中,年轻人们提到了社交媒体使用的多种目的。
首先,社交媒体被用作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无论是新闻、娱乐还是时尚资讯,社交媒体平台都能满足年轻人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点滴的平台。
年轻人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状态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同时也通过评论和点赞来与他人进行互动。
3. 社交媒体对情感交流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年轻人们在情感交流方面产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年轻人表示他们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这可能与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隔膜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关。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认为社交媒体在情感交流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无法真实地传达情感、缺乏面对面的互动等。
4.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关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意见不一。
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帮助年轻人们扩大社交圈子,结交新朋友,尤其是通过兴趣群组等方式。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认为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面对面交流的减少,进而影响亲密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5. 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在年轻人中的广泛普及,对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手机对报纸读者的融合特征分析——成都市区报纸读者调查为例
![手机对报纸读者的融合特征分析——成都市区报纸读者调查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d71ccfaa00b52acfc7ca24.png)
也 时 刻影 响 着传 播 内容 的 变化 发
展 。 由此 , H ny J n i e r e k s提 出 九 n
实证研究很少 ,主要主观论述和介
绍文章 ;二是从受众角度开展 的研 究还没有查到 ,对于媒介融合下 的 “ 改受众测量方法”更没有涉足 ; 修 三是对于受众规模最大的手机媒体
gne e c ”一文 中指 出媒介融合 不仅 仅是技术融合 ,更多的是媒介现有 的媒 介技术 、 业 、 产 市场 、 受众 之间 的关系调整。媒介技术 的进步满足 了人们 随时随地使用 媒介 的需 要 ,
经 济 ,、 4 限制 媒介 所 有权 , 、 新 5重 审视媒体美学 , 、重新界定知识产 6 权 , 、重新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7
参 考 文献 :
1H e r e k n “ e . n y Tn i s Th Cut r l a ul
何?
而受众媒介使用的需要又给媒介融
合的方式带来新 的可能性。具体说
众测量方法”国外学者有 了~些尝 试 ,但基本 限于 网络和传统媒体之 间的研究 ,对于 目前最高普及率 的
手 机 媒体 的融 合 则还 很 少 文献 涉
及。
来 ,媒介融合所能形成的新兴 文化
共 同体 可能打 破 旧有 的社会 共 同 体 ,而这些新兴的群体很有可能形
研 究 问 题 2: 手 机 和 报 纸 融 合
的 受众 性 别 构成 状 况 有 何特 点?
研 究 问 题 3:手 机 和 报 纸 融合
成一个新的市场 去影响媒介环境 的 变革这种媒介之 间的新融合 ,使得 受众 的媒介接触行 为发生变化 。 因而媒介融合是由媒体 自身和 受众群体 两个方面去完成 的。一方 面 ,媒体拥有更多元化 的渠道去传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转型策略探究——以“四川观察”为例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转型策略探究——以“四川观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8e351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9.png)
22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3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收稿日期:2021-1-11作者简介:肖竹欣(2000—),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年级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
2018年,“四川观察”抖音号正式上线,作为四川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阵地的一次全新尝试,在运营初期,“四川观察”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所发内容多为搞笑视频,这在同类型账号已经趋于饱和的市场中并没有激起很大的水花,直至2019年的一条民警儿子痛哭送别父亲的视频才最终爆火。
随后,“四川观察”找准自我定位,发布的视频均贴近民生生活,关注量持续走高,引起了广泛关注[1]。
一、“四川观察”转型原因探析(一)精准的自我定位找准自身定位是媒介传播的前提。
媒介的定位一般包括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即帮谁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年轻人聚集地的抖音,“四川观察”也将自己的受众集中在18-30岁的人群。
抖音上的“四川观察”亲易近人,网感十足,与年轻人保持平等的沟通对话。
功能定位则是指基于受众需求媒介所要承担的功能。
“四川观察”深知自己作为主流新闻类账号的职责,利用自身优势,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众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闻类短视频,虽然账号内容也时有出现其他类型的视频[2],但新闻资讯永远是“四川观察”的核心。
(二)丰富的选题素材不同于其他的本地类新闻媒体将选题内容局限在本地,“四川观察”的选题从时政到娱乐到民生,可谓是囊括国内外,无所不有。
当然,发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目的,在新闻角度选取方面,贴近年轻人的、受众真正感兴趣的才是真正有用的素材。
在叙事方面,“四川观察”会放大新闻中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与受众产生一种理性之下的感性交流,更好地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3]。
纵观“四川观察”抖音号所发布的内容均呈现出主题明确、贴近民生、节奏明快的 特征。
(三)多线的内容生产在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的内容生产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单向化的新闻生产方式使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调查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8a1649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4.png)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调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和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调查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年轻人的依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QQ空间等)已成为中国年轻人进行社交和分享生活的主要平台。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国年轻人每天都使用社交媒体,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每天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
1.1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社交媒体提供了丰富多样、及时更新的信息来源,使年轻人能够迅速了解国内外的新闻、热点话题和其他人的动态。
无论是热门话题的讨论、好友互动还是品牌推广,社交媒体都能够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需求。
1.2 社交需求的满足通过社交媒体,年轻人可以与亲友保持联系,互相分享生活的点滴。
即使身处不同的城市,他们也能够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让彼此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3 消费者行为的改变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推动了新一轮的社交电商热潮。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轻松获取商品信息、查看他人的购买评价,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直接购买商品,这带来了便利和新的购物体验。
二、网络社交的盛行与年轻人的热衷除了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如在线游戏、直播平台、社区论坛等)也成为了年轻人追求娱乐和社交的一种方式。
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国年轻人在闲暇时间会选择参与网络社交活动。
2.1 寻求情感交流的渠道网络社交为年轻人提供了更自由、更低成本的社交环境,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兴趣爱好。
在线游戏、直播平台等网络社交平台不仅提供娱乐性,还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
2.2 探索虚拟世界的吸引力年轻人对虚拟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踏足网络社交的殿堂。
他们可以在在线游戏中化身为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直播平台上观看偶像、参与互动,满足心理上的认同和追星欲望。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e553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4.png)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手机社交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社交互动以及娱乐消遣的重要工具。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依赖行为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影响。
这种依赖行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多样化和功能的增强,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无法自拔。
这种依赖行为导致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过度沉迷,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有必要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对大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手机社交媒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深入了解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以及使用行为的特点,探讨该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影响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手机社交媒体使用习惯。
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手机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手机社交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越来越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之而来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也逐渐显现出来。
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依赖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
分析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思考。
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研究
![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b0dc78a98271fe910ef9ce.png)
use
long
unc
ofmobile media and other reasons,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
suffered great damage.”Mobile phone addiction”appears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and getting worse.It is not only harmful to the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performance,type and characteristic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the ofcollege students rely and
on
causes
mobile media in detail.The fourth chapter reseached the made some feasibility ways to
mobile phones frequently.The most impoaant purpose of which is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parts of the student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dependency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影响调查报告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影响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c9f41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2.png)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影响调查报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中国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一项对中国年轻人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影响的调查报告,分析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动机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选择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国年轻人每天使用至少一种社交媒体平台。
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和QQ空间。
这些平台的功能丰富,提供了与朋友、家人和同事联系的便利途径,因此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青睐。
二、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行为1. 社交互动据调查显示,社交互动是中国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主要目的之一。
他们通过发送短信、分享照片、发布动态等方式与他人保持联系。
社交媒体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使得他们能够轻松地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表达情感,以及获取他人的反馈和支持。
2. 新闻与娱乐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是年轻人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他们了解明星、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活动的热门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年轻人会关注明星的动态,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相关信息。
3. 自我表达与个人形象塑造社交媒体平台给予年轻人展示自我的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发布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并通过这些展示与他人建立联系。
同时,社交媒体的个人形象也备受年轻人关注。
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个人主页、头像、个性签名等方式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
三、社交媒体使用带来的影响1. 社交压力与焦虑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他们在平台上的社交表现,以及获得的点赞和评论数量。
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社交压力,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关系产生焦虑。
一些年轻人可能会对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评价过于敏感,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2. 时间管理与学业压力社交媒体在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大量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会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和工作。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4b8f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5.png)
中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年轻人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报告,探讨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和态度,并分析对年轻人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的普及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现如今中国年轻人几乎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
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并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
其中,微信和微博是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外,QQ、抖音、快手等也备受青睐。
二、社交媒体的使用目的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多种多样。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是为了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动态。
此外,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和时事信息。
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来寻找娱乐和消磨时间。
三、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社交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电话沟通逐渐被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文字、语音和视频聊天所取代。
受访者中有超过80%的年轻人表示,他们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交流,这种方式更加方便和随时可行。
此外,社交媒体也改变了年轻人与陌生人的社交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这种互动模式使得年轻人对外界的了解更加广泛,也面临着与陌生人互动的风险。
四、社交媒体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虽然社交媒体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但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曾遭受过负面评论和网络暴力的困扰。
这些负面的经历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对年轻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社交媒体上的“以貌取人”现象也可能加剧年轻人的焦虑和自卑心理。
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常常会对其他人的生活和外貌感到不满足,产生自卑情绪和焦虑感。
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
![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https://img.taocdn.com/s3/m/7846bf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3.png)
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社交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社交媒体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调查方法: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青少年样本。
调查问卷共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以全面了解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和观点。
共计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社交媒体使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
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2小时。
其中,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微信和QQ,占比超过60%;其次是抖音和快手,占比约为30%;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频率较低。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为深远。
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改变了他们的社交方式,使得他们更加依赖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
此外,约40%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对他们的时间管理造成了困扰,他们常常沉迷于社交媒体而忽视了学业和家庭。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约30%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经常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压力,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社交表现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点赞。
此外,约20%的受访者承认曾经在社交媒体上遭受到负面言论和欺凌,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与亲密关系的影响:调查结果还发现,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与他们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更多的“虚拟朋友”,但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
这也导致了他们与亲密关系的亲密度下降。
如何减少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面对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社交关系和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
微博与传统媒体相对公信力的比较_基于成都报纸读者的调查数据
![微博与传统媒体相对公信力的比较_基于成都报纸读者的调查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ee0bc56c27d3240c8447ef8d.png)
在
相信微博
相信报纸电视
都不信
合计
样本数
线
不了解
9.40%
72.80%
17.80%
100%
202
你对微博的了解和使用 了解但还没有使用
情况是?已经使用微博源自24.10% 40.40%
56.70% 38.90%
19.20%
100%
349
20.70%
100%
275
调查样本总体
25.90%
54.70%
19.40%
表 2 如果在成都本地发生了一起事件,微博上的说法和报纸电视上说法不一样,你相信谁?
相信微博
相信报纸电视
都不信
合计
样本数
不了解
6.40%
71.80%
21.80%
100%
202
你对微博的了解和使用 了解但还没有使用
情况是?
已经使用微博
16.00% 31.60%
65.30% 47.30%
18.60%
100%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博公信力的学术探讨还未见。 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传媒体制不同的、正处 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官方媒体一直是信息发布和舆 论引导的主导者,而微博则为民众提供了一条新型的、 民间的信息获取渠道,这与之前官方掌控的传统媒体 完全不同。这条新的传播渠道与官方主导的传统媒体 之间的公信力处于何种状态是目前的一个关注热点。
100% 316
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四个人口指标来看微博使用
30-39 岁
70.40%
年 40-49 岁 龄 段 50-59 岁
89.20% 96.80%
60 岁以上
10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3.7
100.0
819
国际新闻
23.9
37.9
3.0
4.1
24.4
6.7
100.0
824
娱乐
21.3
31.1
2.5
6.4
23.6
15.2
100.0
798
第二、在性别、收入上面,新媒介的网络、手机依赖与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广播依赖则没有表现出差异。
在性别上只有报纸依赖在本地新闻、手机在国际新闻上呈现负相关。在收入上,手机依赖在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上是负相关,网络在股票新闻上是正相关。广播依赖在体育新闻上是负相关,报纸在本地新闻上是正相关,
媒介依赖理论由传播学者德弗勒(DeFleur)和鲍尔·洛基奇(Ball Rokeach)等人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公众一媒介一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3] 而DeFleur 和Ball Rokeach的后续研究提出了社会环境、媒介系统、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指出了影响个体媒介依赖的因素,即各种社会系统(政治、经济等)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个体潜在依赖媒介的程度。具体地说,社会环境中的威胁、歧义与媒介行为二者相互作用,并且同时影响人际传播。不同的个体有特定的目标需求,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满足了个体的目标需求,个体对媒介形成依赖 [4]。Ball-Rokeach等指出个体对媒介的依赖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了解依赖(understanding dependency),即个人依赖媒介了解自己与社会;第二种是导向依赖(orientation dependency),指个人需要媒介提供行动及互动的指引;第三种是游戏依赖(play dependency),指个人依赖媒介提供个人或与人互动时的游戏(逃避、娱乐、消遣等)活动。Ball-Rokeach等人认为,当个人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增加时,他们会选择有用的媒介讯息,赋予这些讯息较高的注意力,并会对讯息本身及传递这些讯息的媒介产生较高的情感。[5]
其次,在学历上,报纸依赖、电视依赖在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以及电视依赖在本地新闻、娱乐新闻上都是负相关,即依赖报纸、电视获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的群体在越是在低学历群体中的比例越是高;同时依赖电视获取本地新闻、娱乐新闻的观众构成也在越是低学历中的比例越高。
而网络、手机则在各个新闻类别上都呈现正相关。即依赖网络、手机获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财经新闻、股票新闻的群体在越是高学历中占的比例越是高;同时依赖网络获取本地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的网名在越是高学历中的比例越是高。
2009-02-20 /article.php?id=6039
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体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比较——以成都地区居民调查为例
作者: 张洪忠 李楷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关键词: 网络 手机 传统媒体 新闻内容 媒介依赖┊阅读:1425次┊
后续关于媒介依赖研究的文章,有不少将重点放在媒介依赖的影响因素上。比如William E. Loges在其研究中发现,媒介依赖的强度与感知的环境威胁成正相关关系。当个体感到自己的社会、自然环境受到威胁时,对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的依赖更为强烈。而威胁与依赖范围成反比 [6]。Wilson Lowrey考察了9.11事件后的媒介依赖状况。研究发现感知威胁的程度与年龄是总体媒介依赖的关键预测指标,而威胁是人际传播中尤为关键的。依赖程度是攻击发生后态度和行为转变的重要预测依据。与预想相反,社会经济地位等与依赖程度或者依赖产生的后续效应关系很小 [7]。这类相关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信息”出发,或者限于突发威胁性事件,来研究依赖的影响因素的。而信息本身并未作为一个变量来考察。受众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的渠道,或许有不同的依赖程度。另外,在没有突发威胁性事件的通常条件下,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特征是否会对信息依赖造成影响也不得而知。而本文则以成都调查数据为依据,试图在Ball-Rokeach所说的了解依赖层面(个体通过媒介了解社会)研究:
三、分析结果
1、不同新闻内容最依赖媒介情况
数据统计发现五点:一是报纸、电视、网络是三大依赖渠道,与广播和手机有明显差距。 二是报纸在本地新闻上的依赖程度最高,电视在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娱乐、体育、财经上的依赖程度最高,而网络在股票上的依赖程度最高。三是广播和手机的媒介依赖程度最低,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所考察的七类新闻上手机依赖程度都超过了广播。四是在获取娱乐、体育新闻上除了电视是最大依赖渠道外,网络在娱乐上还超过报纸。五是在财经类新闻上网络已经呈现出优势。在财经新闻上与电视的差距不像其他新闻类别那样大,同时还超过了报纸;在股票新闻上则完全超过了报纸与电视,成为最大的依赖渠道。具体参见下表:
研究问题5: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介相比,媒介依赖群体的性别、年龄、学历构成上的比较。
二、研究方法
将新闻类别分为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股票新闻七大类,测量大众在获取每一类新闻上最主要依赖的一种媒介。
本次调查数据可以推论成都主城区14——70岁之间的、所有识字的长住与暂住居民。抽样方法采用近似于PPS入户方法。与pps方法比只是在最后一个入户环节有了改进,抽样从区——街道——居委会后,不再直接入户,二是采用定点访问,即在抽样点在规定时间按照访问员守则定点访问10——13个居民。这样就能够避免高档住宅楼或者新小区无法入户的缺陷。调查执行是由四川省社科院的六名新闻专业研究生作调查督导,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的9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作访问员,调查时间是2008年10月18日。获得样本1012人份,有效样本857人份。
18.9
44.9
100.0
771.0
2、网络与报纸、电视在新闻接近性上的依赖比较
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依次有从近到远的地理关系。将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在不同接近性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发现,本地新闻没有表现出新闻远近与依赖的关系。
研究问题1:各种媒介在不同内容上的依赖情况。
研究问题2: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这三大媒介在接近性不同的新闻内容(分为本地、国内、国际新闻)上的媒介依赖情况比较。
研究问题3: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在休闲型新闻(娱乐、体育类)上的媒介依赖比较。
研究问题4: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在财经类新闻上的媒介依赖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是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在不同新闻内容上最依赖媒介的情况(%)
报纸
电视
广播
手机
网络
不关心
总计
n
本地新闻
45.8
32.5
2.9
3.9
12.8
2.1
100.0
841
国内新闻
26.0
39.3
3.7
性别
年龄
学历
收入
Gamma系数
显著度
Gamma系数
显著度
Gamma系数
3.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依赖上的影响因素比较
对每一类新闻的媒介依赖情况分别与性别(变为虚拟变量,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学历、收入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可以发现:
首先,在与年龄、学历两个变量的相关性上,新媒介的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的结果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
在年龄上,报纸依赖与电视依赖在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上都是正相关,也就是说依赖报纸、电视获取国际新闻与财经新闻的群体在越是高年龄段中的比例愈高;还有报纸依赖在本地新闻、国内新闻上与年龄也都是正相关,即依赖报纸获取本地新闻和国内新闻的读者群体在越是高年龄段中的比例越高。
而网络和手机依赖刚好与报纸、电视依赖相反,与年龄基本都是负相关。也就是依赖网络、手机获取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娱乐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的群体在愈是在低年龄段中的比例愈高。
关于中国大陆的媒介依赖研究,Tao Sun, 喻国明等认为使用与依赖理论最好地揭示了为什么中国读者偏爱某种新闻,为什么党政机关媒体落后于更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文章试图找到新环境下媒介改革对于受众及其媒介使用的影响 [8]。Zixue Tai, Tao Sun考察了中国大陆受众在2003年SARS的媒介依赖情况。大部分的媒介依赖研究考察的是信息已经充分存在的条件下的依赖关系,而这项研究考察的是信息被高度控制,主流媒体缺乏报道的条件下的状况。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环境不利于信息自由流通条件下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危机,民众不仅积极寻求替代资源,如短信息服务和互联网,而且也自身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参与创造其他信息渠道。期间互联网是一个特别的权力工具,让个人绕过官方控制,并挑战危机期间的官方声明。作者认为,在中国,随着受众与媒介关系的改变,受众不局限于官方媒体获得信息,而媒介与党的从属关系也在变化,而互联网加剧了这一趋势 。从此前学者的研究也可大致看出中国大陆媒介依赖的背景:党政机关仍控制媒介,信息被控制。互联网的出现使媒介依赖状况发生了改变,受众开始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满足需要。但具体来看我国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官方媒介如何在发生改变?新媒介如何产生影响的?进一步来说就是在哪些群体中最先开始发生变化?哪些群体已经变化?由此提出研究问题: